Google Groups no longer supports new Usenet posts or subscriptions. Historical content remains viewable.
Dismiss

[talk] the philosophy of net: 從髯鈾檔匠閃□倫輞}

117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Shimin Fang

unread,
Apr 11, 1994, 4:06:26 AM4/11/94
to
ACT近來很有些混亂,甚至于有人匿名連送二十几次程序文件,我自己一邊
殺得起勁,一邊很同情那些通過email閱讀ACT的人。昨晚几個人在IRC
討論怎么對付這種情況,不敗說他的方法是道家,而我的方法是法家。我回了他一句:
“我特韓非子。”其實呢,應該說“我特荀子。”據說讀書要讀諸子,諸子以后
的書都不必讀,慚愧得很,我對諸子的書都不怎么讀,不過對荀子倒還比較熟悉
的。荀子是孟子的學生,歷來給歸入儒家,但他又是韓非子、李斯的老師,所以
大陸“批林批孔”時是把他當成大法家來贊揚的。荀子的確既是儒家,又是法家,
他是諸子的集大成者,他是如此的理性、冷靜,既不象他的老師那樣熱情、理想
化,又不象他的學生那樣世俗、冷酷,可以說是諸子中最為“成熟”的一個。諸
子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哲學家,身處亂世,都有根據自己的哲學的一套政治主張,
而他們的這些救世方案,跟荀子的相比,都未免顯得有些可笑。荀子的設計是最
適合中國社會的,因此也就被中國的歷代統治者有意無意、不知不覺地奉行著,
梁啟超就直斥中國歷代的統治朮名為孔學,實是荀學,今天《布法羅人》那篇論
儒學的文章說中國的政治表面上是儒學,實質上是法學,那就是荀學的一個粗略
的概括。

荀學的出發點,就是“人性本惡”。我不敢說性惡論就是對的,但至少它要
比性善論實際吧。人性本惡注定了人類永遠無法享有充分的自由,因為這種自由
總是無法保持的,總要被搗亂、破壞,最終要用“法”把這些自由都限制起來才
完事。這几天某些人在此的表演,正是荀學的一個小小的例証。

我們姑且把現在的中文網當成了亂世吧,那么對付它的方法,也都逃不出諸
子的范圍。一種是道家的,順奇自然,一任其亂下去,眼不見為淨,只看所愿看
的,看不貫某人的謾罵,就把他送Kill,看不貫台灣或匿名來的張貼,也把
台灣或匿名的地址全部送Kill,其缺點,是會錯殺了一些好帖,罵人專業戶
偶爾也會抄一兩篇有點意思的文章,而台灣或匿名來的帖子并非一篇都不可讀是
不是?何況那些通過Email閱讀的人想殺都殺不了。

另一種對付方法是斷網或分組。這有點象是儒家的方法,訴諸人性的善。好
象只要斷網、分組了,搗亂者就自覺了,不會來了。不管你把組分得如何細,規
則定得如何完善,只要沒人去管理,就只約束得了君子,防不了小人,結果不還
是一樣?

現在又有人提出設立有人管理的新組,不給那些搗亂者以言論自由。如果真
要徹底杜絕搗亂者,除此之外確實也沒有別的辦法。新組、舊組,可以并行不悖,
想聊天說笑,想安靜的,去新組﹔想罵人或聽罵人,不怕混亂的,就繼續在舊組
呆下去。如果誰的帖子沒能通過管理員的檢查,也可以在舊組鳴屈叫冤,這對于
管理員也是一種輿論監督。

把新組設在soc,也是個好主意,因為soc要比alt正式,雖然設立
起來難一點,卻沒有哪個地方不會不登載。而在soc設管理員,應該更名正言順
吧。阿飛的提議沒有提出新組的名稱,我考慮了一下,如果叫soc.chinese.text,
則與soc.culture.tawainese混起來了,若叫soc.chinese.hanzi,又跟
soc.culture.hongkong混,或者就叫soc.chinese.writing如何?

要有管理員,最好能有一台永久性的機器供投稿,或者就可以利用ifcss.org
cnd.org.

如果有多人贊同,可以寫一個英文稿請大家正式投票。

或者有人又要大叫“言論自由”了吧。的確,“言論自由”向來是網路搗亂
者的借口,就連給IRC訂個規則這種常識性的舉動,不也有人搬出美國憲法反對
嗎?但要給絕大多數人不受干擾的自由,就只好限制一下少數人的“言論自由”。
拿IRC來說吧,現在的#hanzi就要比以前的#act好,還不就是因為有
人管理,把那些搗亂者都給踢出去了?#

對現在的中國人,還是只有荀學管用。


方舟子。

N.Li

unread,
Apr 11, 1994, 6:28:52 AM4/11/94
to
In article <2ob0e2$g...@msuinfo.cl.msu.edu> f...@egr.msu.edu (Shimin Fang) writes:
> ...

>
> 把新組設在soc,也是個好主意,因為soc要比alt正式,雖然設立
>起來難一點,卻沒有哪個地方不會不登載。而在soc設管理員,應該更名正言順
>吧。阿飛的提議沒有提出新組的名稱,我考慮了一下,如果叫soc.chinese.text,
>則與soc.culture.tawainese混起來了,若叫soc.chinese.hanzi,又跟
>soc.culture.hongkong混,或者就叫soc.chinese.writing如何?


舟子等的主意不錯。不過我看叫soc.chinese.text挺好。
不明白為什么會和 soc.culture.tawainese 相混





--
-------------------------------------------------------------------------
不寧﹒啃塌大穴 ■■■■

T. Zhou

unread,
Apr 11, 1994, 12:00:21 PM4/11/94
to
> 要有管理員,最好能有一台永久性的機器供投稿,或者就可以利用ifcss.org
>或cnd.org.
>
> 如果有多人贊同,可以寫一個英文稿請大家正式投票。

我投一票:贊同另起一組。

--
ZHOU, Tong o__
_;>/-_
Dep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E-mail: d4...@unb.ca ( ) \( ) o__
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 | Tel: (506) 454-8154 (H) ~ ~ _;>/-_

dajia fzz

unread,
Jan 25, 2013, 11:38:42 AM1/25/13
to

方舟子当了20年傻逼了。 mother fucker fang这个傻逼是自证的。

dajia fzz

unread,
Jan 25, 2013, 11:43:09 AM1/25/13
to
On Monday, April 11, 1994 4:06:26 PM UTC+8, Shimin Fang wrote:


方舟子涉嫌抄袭总调查
法治周末记者 李秀卿
【编者按】:在中国,方舟子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公众人物,他被冠以"打假英雄"、"打假斗士",他在新浪的微博博,"粉丝"高达57万之众,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任何一个不带偏见的人都承认,他对学术打假作出过贡献。与此同时,对方舟子本人涉嫌抄袭的指责一天也没有停止,但他他始终不承认自己存在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并时常为此与学界人士爆发激烈论战,这使得他的形象颇受争议。本着公正客观的立场,本报将陆续披露对方舟子子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

"打假斗士"的另类记录
"他反差很大,双重标准明显------看别人的毛病很清楚,自己的缺陷不觉察。他有洁癖,又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活得也不轻松。"中国社科院学者易华对方舟子这样评价说。

正是在这种正反两方的严重争议中,方舟子不时出现在公众视野。而他的每一次出场,都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流水的朋友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是最早欢迎方舟子加入国内科普圈子的人之一。1999年,刘华杰在网上采访了方舟子,文章发表在《科学时报》上。他还为方舟子策划并编辑了2000年出版的《方舟在线》一书。

这本国内第一本多学科网上争鸣文集的出版,因为"立场鲜明,立战性强",使生物化学留美博士方舟子在国内一炮打响。从那以后,刘华杰与方舟子"以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待"。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在给《方舟在线》写的书评中,曾用"少侠登场,劲风扑面"之语隆重推荐。

"在学术腐败愈演愈烈的今天,在我们迫切需要'学术警察'而'学术警察'偏偏又极为缺乏的今天,方舟子在大洋彼岸义务为此间充任'学术警察',在客观上有什么不好呢?论事专门讲究动机,好作诛心之论,这是封建时代道学家的做法,不是我们今天应该采取的态度。"江晓原写道。

的确,方舟子打假的意义在那时尤为突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田松说,国内媒体一度将科学家看作"圣人",对科学家造假噤若寒蝉,只有方"从美利坚空投下来的中文打假"伸张了正义,因此,他对净化学术环境是有贡献的。
2001年,在北京国林风书店举办的方舟子著《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新书发布暨读者见面会上,田松与方舟子认识。那时,田松带着欣赏的态度看方舟子,因为他们有着类似的特点------都是理工科出身,又都喜欢舞文弄墨。

当时受到追捧的,还有方舟子等人于1994年创办的世界第一份中文网络读物"新语丝",该网站在1998年就已经小有名气,吸引了许多科学爱好者和知识分子。

"9·11"事件之后,北京一位学界人士请客,方舟子、刘华杰、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刘兵、中国社科院研究院郭正谊等人出席。当天晚上,方在新语丝上称,北京知识界举行晚宴为他接风。田松知道后摇摇头:"我才知道,原来北京还有个知识界。"这件事让田松对方舟子的印象大打折扣。

2001年,《中华读书报》与《科学世界》联合举办的2001年度"科普图书奖"评选时,刘兵推荐了英籍华人侯美婉(Mae-WanHo)的《遗传工程:美梦还是噩梦》参加评比,方舟子认为,这是一部站在反科学兼伪科学立场攻击遗传工程的著作,他写了《〈美梦还是噩梦〉不是科普著作》说明观点,这部书最终没能被评为科普佳作。

方舟子在一篇文章中说,他"得罪了想把侯美婉的'科学女性主义'引进中国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兵"。

那时,清华大学教授赵南元也支持方舟子的结论。刘兵当时的硕士生柯志阳就该书中的一些观点与方舟子和赵南元辩论,平台就是方舟子的"新语丝"。但实际情况是,赵南元批评柯志阳的文章,方舟子马上贴出来,而柯志阳反驳赵南元的文章,方舟子要加上赵南元的点评才肯贴出。

柯志阳对此很不满,他要求方舟子分清几重身份,因为他既是新语丝的老板,又是编辑,又是辩论对手。方舟子则表示,新语丝不给错误观点提供平台,你有本事自己去办一个网站去。"方舟子的行为,让我这个旁观者怒不可遏。"田松说。

这时,田松认识到,新语丝并非一个理性、包容的争论平台,而是属于方舟子自己的阵地。刘兵及其学生与方发生的冲突,让田松对方舟子彻底失望。

田松因此给方舟子写了一封批评信:"做人要公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你既然以批注的形式发表对手的作品,便该让对手以批注的形式发表你的作品。你既无公道之心,就不配做一个对手。"田松在信中与方舟子"就此别过"。

"美梦与噩梦"事件不断升级,后来刘华杰、田松等人也加入了辩论。方舟子将对方斥为"反科学文化人",指责刘华杰搞匿名攻击,"由反伪科学走向反科学"。而刘华杰等人指责方舟子用科学的帽子打压人。

这起事件成为刘华杰与方舟子决裂的开端。此前,刘华杰曾公开表示,自己的学术观点与方舟子有了分歧。而方舟子在一篇文章中,称刘华杰一开始与他交往就没安好心。

刘兵认为,刘华杰与方舟子决裂根本上是由于学术立场的差异,"按照方舟子的惯例,他们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关系"。

10年之后,刘华杰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说,悔不该将方舟子引入国内科学圈:"我真的不愿意再谈到这个人。我只能自我检讨,是我交友不慎,我再次向大家道歉。"

知名媒体人鄢烈山相信,方舟子会珍惜自己的信用和得来不易的话语权,若不遵守规则,自会有利益攸关方用包括打官司等方式来纠正他。"言论市场自有净化机制。"鄢说。

刘兵认为,在不同观点并存的情况下,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理解他人观点的合理性,这是学者最基本的态度,方舟子没有做到这一点。

"美梦与噩梦"事件之后,江晓原提出科学圈广为人知的对方舟子的"三不"政策:"不理睬、不接触、不反驳",后来重新表述为"不骂人、不吵架、不停步"。但有人指出,这几条政策虽然避免了自己被辱骂的可能性,却是对社会不负责的表现。江晓原的"三不政策"后来成了很多人对待方舟子的共同守则,绝口不谈与方有关的事情,避免被卷入风波。

"方舟子很少有自始至终的一直维持下来的朋友。交朋友要有规则,例如要讲理、宽容。"刘兵评价道,"他是一个不太适合当朋友的人。"

打假的程序正义
在方舟子的学术打假生涯中,与著名学者于建嵘教授的冲突,是最引人注目的案例之一。

2005年10月8日,新语丝"新到资料"头条发表署名"严晋"的文章,题目是《学术界罕见的骗局:评于建嵘的成名之路》。作者质疑于建嵘的职称及其调查研究的真实性:"网上有数百篇他的'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活动与政治---2003年12月4日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把自己咀嚼了多遍的内容,再以'在哈佛大学的演讲'展现一把,100%出于炒作的心理。"

文章说:"北京一位了解于建嵘的朋友说,于连最基本的英语会话也不懂,是会把'Howareyou?'理解成'怎么是你'、把'Howoldareyou?'理解成'怎么老是你'的水平。所以他要把那些东西讲完估计至少也得三到四个小时,显而易见,他又说了假话。"

第二天,于建嵘的一封《致〈新语丝〉的公开信》出现在新语丝"新到资料"第七条,逐条回应了"严晋"的指控。方舟子还给这封回信加了一个按语:"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网站见到如下公告,这是不是意味着于建嵘现在又成了'副研究员'了?还是连本所的人也搞不清楚他究竟是研究员还是副研究员?"

于建嵘被方舟子的冷嘲热讽激怒了。两天后,于建嵘将《写给杂种方舟子的信》发到方舟子的邮箱:"如果你不能就我颂扬的衡阳县维权抗争农民是不是'地痞流氓'作出'判决',那我就要告诉你,从你乱咬人的性格来看,你是你母亲与严晋这些地痞流氓□□(此处省略两个字-编者注)结下的怪种。"

《南方周末》以"两败俱伤的恶战"形容两人的鏖战,但方舟子对这一说法极为反感:"《南方周末》在报道这一事件时,完全没有客观报道的立场,标题就给定了性:'两败俱伤的恶战',自命裁判宣布:'两个人谁都没有赢得这场恶战和混战。'我还真不明白我在这场'恶战'中败在哪里,伤在何处。如果对我骂娘就能让我败了、伤了,以后谁要想打败、打伤我,可就太容易了。"

方舟子的决不认输、决不认错是科学圈内公认的特点,他从不对自己的某些被人认为错误的言行道歉,常常是论战中最后一个出来说话的人,而台下早已空无一人。"道歉会使被你伤害的人原谅你。"刘兵说。

于建嵘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他这种自任学术法官的人,我不骂他,还能怎么办?"他在给方舟子的另一封信中表示:"对付你这样的人渣,绝对要放得下斯文,就要用更流氓的手段。"

方舟子将《写给杂种方舟子的信》贴到新语丝上,以示于建嵘教养不高,田松因此评论于建嵘很高明---在方舟子掌控的新语丝阵地上,于建嵘竟然是极少见的、能用新语丝反击方舟子的人。

田松在正面评价方舟子打假的意义后表示,从2005年前后博客兴起后,随着媒体更加开放,方舟子之前独一无二的价值渐渐式微。

刘华杰曾说过,方舟子批评别人采用的是一套标准,自己做事采用的是另一套标准。这种双重标准弱化了他的公信力。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方在打假的同时,自己也不断被指控抄袭,但这种行为并没有给他带来心理上的负担。

刘兵认为,方舟子在学术打假时集"侦查、控告、审判"于一身,对"假"的认定,并非由学术共同体以集体的方式来认定。"例如王海打假,是不是假货并非由王海自己说了算,而是由独立的机构来鉴定。"

"对法治社会而言,个人道德只是影响公信力的因素,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刘兵说,"即使他的道德水准没有问题,他个人是否拥有对于他所打的假货进行鉴定所需要的充分的专业知识?假如打假者个人的道德水准有问题,由第三方权威机构来鉴定就更有必要了。"

但即便如此,方舟子强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仍然存在。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作为"打假英雄"、"打假斗士"的方仍是正义的代名词。

在一个造假现象并不鲜见的社会中,公众对现实的不满是方舟子获得认同的原因之一。田松认为,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容易本能地原谅方舟子的错误。

学术界的宋祖德?
许多人对方舟子的第一印象都是温和、文雅,甚至谦虚,这使他们对方在网络上的四面出击深感惊讶。

方在被媒体捧为"打假英雄"的同时,近年来却不断与媒体结怨。《南方周末》记者夏榆至今没有与方打过任何交道,但他的名字也出现在"新语丝"的"中国不良记者名单"中,"罪名"是"剽窃"。

"我想有此荣幸是方先生依据一篇网文,涉及本人在2009年10月的一篇诺贝尔文学奖报道(《赫塔·米勒:我是在书桌前,不是在鞋店里》)。"夏榆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对于是否剽窃的问题,夏榆说:"《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对那篇报道有结论,当事各方事后亦有结论,只是各方的结论都不支持方的观点罢了。"

"这个'不良记者'名录,说到底,也就是方先生私设公堂,自任判官,自我论断而已。"夏榆说,"名录中出现的诸多所谓'不良'记者的名字,多是我尊敬的新闻业同道。他们的个人品行和职业操守我也清楚,也不是说'黑'就'黑',说'不良'便'不良'。"
而知名杂文家鄢烈山更是一个"只向真理低头"的硬汉,其"铁骨铮铮"的形象为人所熟知,但他也登上了方的"不良记者"黑榜。当时就因为于建嵘与方舟子的冲突,鄢烈山写了《警惕方舟子,理解方舟子》一文,表示"同情"方舟子,未曾想反受其害。

"我认为他是滥用了话语权,伤害了于建嵘。我说过对他表示很遗憾的话,其实有两层意思,首要的我对于他的打假行为整体上是支持的、赞扬的,有个案失误也是难免的。"鄢烈山说,"对于他有时过于自负,文风有些偏激,我觉得'很遗憾'。方舟子是一个很要强的人,连'遗憾'这样的字眼也容忍不了。那么我也只有表示'遗憾'了,不必介意。"

对于被列入"黑名单",鄢烈山反应平静:"他说我是'不良记者'我就是'不良记者'了吗?如果他是政府新闻出版管理机关的,代表官方这样说我,那就不一样了,威胁到我的饭碗,性质就不一样了。"

今年初,方舟子与王菲爆发"口水战",80后争议作家"独孤意"加入战端,并以娱乐界著名"大嘴"宋祖德形容方舟子。他在《方舟子人格和学术都不如宋祖德》的博客文章中称"方舟子人格不如宋祖德是有科学依据的"。

3月26日,方舟子在网上展开最新一场骂战,将学者萧瀚斥为"神棍"。次日,萧翰在微博上说:"这些年来,您在打假领域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令人敬佩。您我昨日今日之争,再次反映出您在公共辩论方面缺乏基本规则,用羞辱性语言谩骂辩论对手并不能使您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但是,不管是曾经与方舟子发生过论战的学者,还是被方列入"不良记者"黑名单的新闻界人士,对《法治周末》记者的采访请求,均奉行江晓原的"三不原则",表示不愿意理睬方舟子。

3月27日,《法治周末》记者向方舟子的电子信箱发去一份采访提纲,提问较为尖锐,方舟子很快回复邮件:"你们这些骗子帮凶和无耻小人不配来审讯我。在你们这篇由郭国松、杨玉圣、祝国华和葛莘为迎接肖传国出狱而精心策划的诽谤我的报道出来之后,我将起诉你们报社,并将你和你的执行主编郭国松列入不良记者名单。方舟子。"

科普文章能否脱离学术规范---《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抄袭疑案调查
"即便我这篇文章完全根据颖河的系列文章写成,只要不是整段地照抄,也称不上什么"抄袭",因为科普文章和论文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法治周末记者 李秀卿
在方舟子被疑存在抄袭的众多文章中,发表在2006年12月11日《经济观察报》上的《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一文,是网上公认的影响力较大的一篇。

这篇文章在发表的第二天,就被网友指出涉嫌抄袭"颖河"的九篇系列文章《认识药物》。一位名叫"脆弱"的网友甚至怀疑"颖河"是方是民的另一个笔名,因为他比较了解方与"颖河"的文章之后,发现方文大约有一半与颖文相似。

质疑声音出来后,方舟子马上在新语丝读书论坛上写了《关于〈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一文》,其中表示,他与"颖河"的文章都是根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1999年9月的一份特别报告所写的,这份报告的标题是《从试管到患者------通过人类药物改善健康》(FromTestTubetoPatient------ImprovingHealthThroughHumanDrugs)。

"所以(颖河)和我的文章有些段落相似,例子、数据都相同,只不过他的表达比较忠实于原文,我则采用复述。"方舟子解释道。但有人发现,方后来删掉了"我则采用复述"六个字。

方文发表后的第四天,网友"白字秀才"(本名陈廷超)通过万维读者网学术与教育论坛,发布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帖子------《神秘的106天------扒开骗子的画皮》,毫不客气地用两个有力证据反驳方的辩解。

"很明显,颖文是根据FDA文那个表格而写的,而方文是抄袭自颖文!"按照"白字秀才"的分析,"如果方文也是根据那个表格而写的话,基本不可能写得如此和颖文类似......任何两个人,独立叙述这个表格时,肯定有较大的差别。"

"白字秀才"提出的第二个证据,让方几乎无话可说------"颍河"的文中有一处错误,而方舟子的文中竟也出现了同样的错误------
"颖河"的文章称,有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新药zidoculine(简称AZT),只进行了106天的临床试验就获准上市;方的文章说:"第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新药AZT的临床试验在只进行了106天之后......即提前终止了该临床实验。"(详见附件)

但是,"106天"这个数字是错误的。"白字秀才"查遍FDA文件全文,在第33页发现有这样一句话:"Zidovudine(AZT)wasapprovedin107days,withoutcuttinganycorners."(AZT在107天之内获得批准,没有走任何捷径)。很显然,原文中出现的时间是107天,方舟子与"颖河"都将其错写成了106天。

"白字秀才"说,"颖河"的文章在引述FDA的报告时显然出现了笔误,将原文的107天错误地写成了106天。如果方舟子的文章如他所言只是"独自复述"FDA的报告,怎么会发生与"颖河"的文章同样的技术性错误呢?除了抄袭,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解释这样的"巧合"。

"更糟糕的是,FDA文所说的'在第107天'是指'FDA批准AZT',也就是说,从AZT完成所有临床实验后,把收集的所有数据上报给FDA,而FDA从接收AZT的申请后的'第107天'批准其上市,而不是说'AZT的临床试验只用了106天'。颖文错误地理解了FDA文的意思,有趣的是,方文也能'独自复述'出同样的错误?"

"白字秀才"指出上述错误之后,方舟子马上在新语丝上发表了《对〈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的一点更正》:"有一个网友来函对文中介绍的AZT临床试验时间提出了怀疑。此处的确有误。上文'第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新药AZT的临床试验在只进行了106天之后'一句应改为'第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新药AZT在还在做II期临床试验时'。"

方舟子说:"该例子依据的原文没有提到临床试验天数,在另一处有'Zidovudinewasapproved
in107days'的说法,经仔细核对,天数(第107天,即106天后)应该指的是批准时间,而非临床试验时间。之所以出现这个误读,是因为以前读过颖河《认识药物》介绍的同一个例子提到临床试验只进行了106天,留下的印象导致先入为主的误读。实际上整个临床试验进行了大约一年,到II期临床试验时发现显著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的存活率,即提前终止。"

即使涉嫌抄袭疑云重重,2007年1月14日,方舟子在新语丝上公布的新书《科学成就健康》的目录中,《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还是被列在了该书第四章。在其2007年3月出版的《批评中医》一书中也收录了这篇文章。

2007年2月3日,方舟子发表《对"方舟子抄袭颖河"一事再说几句》:"其实即便我这篇文章完全根据颖河的系列文章写成,只要不是整段地照抄,也称不上什么'抄袭',因为科普文章和论文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有人(那些骗子和帮闲们)为了诬陷我抄袭,故意混淆科普文章和论文的区别......"

一位要求不披露姓名的学界人士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说,在这起案件中,方舟子事实上已经间接承认了"白字秀才"的指控,但仍不愿意认错和道歉,并且还在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解。

网友"难度五级"支持"白字秀才"的观点。2007年2月8日,"难度五级"在万维读者网的学术与教育论坛发表了文章,他将抄袭难度从易到难分为五个级别,对在方舟子涉嫌抄袭"颖河"这个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方舟子的文章与颍河文章中的文字分段、内容组织、自创措辞、引用数字和理解错误都是相同的。

附件:方舟子与"颖河"文章对比如下:

方舟子1:生理学家研究人体在正常状态下的各种生理功能和变化规律,生物化学家研究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分子生物学家则研究参与生命过程的各种分子的功能和相互作用。这样,我们就能从分子、细胞、器官到人体不同的层次了解我们的身体在正常状态下都是如何运行的,而病变又是由于哪一方面发出了异常。

颖河1:生理学家研究机体在正常条件下的各种功能及其变化规律,生物化学家研究生命过程的化学,分子生物学家研究参与生命过程的各种分子和发生在分子水平的各种相互作用。研究人员试图从不同的层次---从器官水平到细胞与分子水平---去理解这些改变,去思索药物将如何从细胞和分子层次上纠正这些异常改变。

方舟子2:有时候,研究人员能很快地发现这种特殊的化合物,这是很幸运的。更多的时候,研究人员需要筛选成千上万种化合物,才能发现有效的少数几种。

颖河2:科学家们有时很幸运,可能较快地要找到想要的化合物---比如前面所说的那个酶抑制剂。但通常他们要在试验中一个个地检查几百个、几千个甚至上万个化合物。

方舟子3:这些是无法在离体实验中观察到的。但是,出于人道的考虑,我们也不能就直接拿人来做试验。因此,下一阶段,研究人员需要做动物试验。

颖河3:在离体实验系统中就无法观察药物作用的这些特征。因此,下一阶段研究人员需要采用另一套药物实验系统---动物实验,在动物身上进一步检验这几种化合物的效果。

方舟子4: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兔子、猫、狗、猴子等。在做动物试验时,需要用到两种或更多种的动物,因为不同种类的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会不同。

颖河4: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狗猫或猴子等,当然这些实验动物---称为医学实验动物---的物种都经过特别甄别和培育,生物学特性相当明确,普通的同类动物并不能担此重任。因为药物对不同的种属的动物可能产生不同的作用,通常需要在两种以上的不同种属的动物身上进行试验。

方舟子5:有时候,人们会发现,一种药物的代谢产物甚至比药物本身还更有效。

颖河5:有时研究人员会发现,药物的某种代谢分解产物可能比正在进行试验的药物更为有效,或者药物必须经过机体代谢生成新的物质才能发挥疗效。

方舟子6:I期临床试验为短期小规模。试验对象通常为20-100人,健康志愿者或患者都可以。其主要目的是观察新药是否会出现急性毒副作用,检验合适的安全给药剂量,并初步研究人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时间持续数月。如果没有严重的问题,例如不可接受的毒副作用,就可进入II临床试验。大约70%药物能成功地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

颖河6:I期临床试验,短期小规模。初步观察新药的安全性并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也研究观察人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疗效观察不是这一期的重点。可以选用少量健康的正常人(志愿者)或病人进行人体试验,通常20-100人,持续数月。约70%药物可成功通过,并进入II期临床试验。

方舟子7:II期临床试验为中期中等规模。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为100-300人。主要目的是观察新药是否有疗效,也对短期的安全性做进一步观察。时间持续几个月到两年。大约只有33%的新药能成功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进入III期临床试验。

颖河7:II期临床试验,中期中等规模。主要观察新药疗效,进一步观察安全性,调整并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100-300人。持续几个月到两年。平均约33%的新药可通过,进入III期临床试验。

方舟子8:III期临床试验为长期大规模。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为1000-3000人。目的是确认新药疗效和安全性,确定给药剂量。时间持续一到四年。约25-30%的新药可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

颖河8:III期临床试验,长期大规模。确认新药疗效和安全性,确定给药剂量。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1000-3000人。持续一到四年。约25-30%的新药可通过。

方舟子9:在完成III期临床试验之后,制药公司就可向药监部门提出上市申请,由药监部门组织专家鉴定。在美国,最后经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新药,只占最初申请进入临床试验的新药总数的20%。

颖河9:完成III期临床试验的新药,在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之后,由制药公司负责提出上市申请,FDA组织专家进行审批。最后经FDA批准可以上市的新药,只有最初申请进入临床试验的新药总数的20%。

方舟子10:新药被批准上市之后,通常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药物在大范围长时间临床应用时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其他已有药物进行比较,称为IV期临床。由于在做临床试验时,儿童、孕妇和老人常被排除在外,因此在新药上市后,特别需要观察药物对这些群体和某些特定的病人群体的安全性、疗效和剂量范围,以获得更全面的资料。

颖河10:通常,新药被批准上市之后还要继续进行一期临床研究,称为IV期临床。主要研究新药的长期疗效与毒性,与其他药物的比较等。在新药经批准公开上市之后,需要进一步观察该药物在大范围长时间临床应用时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别需要观察药物对儿童和老年病人,妇女和怀孕妇女,或者某些特定的病人群体的安全性和疗效以及剂量范围,以获取更为全面的资料。

方舟子11:有时候,在临床试验过程中,一种药物被发现能够有效地治疗恶性疾病,会提前中止临床试验而直接用于治疗病人。例如,第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新药AZT的临床试验在只进行了106天之后,发现它能显著增加病人的存活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立即提前中止了该临床试验,并在批准其上市之前允许它被用于治疗4000多名艾滋病患者。

颖河11:在实践上,一旦发现某药可能影响病人的生存状态,就可能立即停止试验。举例来说,当发现第一个治疗爱滋病的新药zidoculine---简称AZT---能明显增加病人存活之后,FDA就立即提前终止了该药的临床试验,并在批准该药上市之前授权允许四千多名爱滋病病人使用它。该药的临床试验只进行了(大约)106天就获准结束。


"我认为那是抄袭"---《科学是什么》抄袭疑案调查
《科学是什么》全文约一千六百字,其中约有九百字几乎原文引自罗伯特教授的《神创论是科学的理论吗》一文,构成了《科学是什么》的主要观点,但并未注明这些观点的出处
法治周末记者 李秀卿
"是的,我认为那是抄袭(Yes,Iconsideritpla-giarism.)。"2010年10月17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理学教授罗伯特·鲁特-伯恩斯坦(RobertRoot-Bernstein)在给网友"圆排骨"的信中,确认了方舟子《科学是什么》一文抄袭了他已经发表的文章。

此前,在美国工作的华人网友"圆排骨"向罗伯特教授举报,曾在该校读书的中国学生方是民(方舟子本名)涉嫌抄袭他的文章。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罗伯特教授在普林斯顿大学先后做生物化学和科学历史研究,1987年至今在密歇根州立大学任生理学教授。他忠诚地信仰达尔文的进化论,并作为进化论阵营中的一员,参与撰写了《科学与神创论》(ScienceandCreationism,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一书。

《神创论是科学的理论吗》是《科学与神创论》一书收录的罗伯特教授的其中一篇文章。为了证明神创论不是科学理论,罗伯特教授从逻辑、经验、社会、历史四个角度归纳了一套判断科学理论的标准,用来批判科学神创论。

1995年5月,方舟子将他所写的《科学是什么》一文发表在中文互联网上。长期跟踪研究方舟子的旅美华人学者"亦明"博士发现,方舟子在《科学是什么》一文中所提出的观点与罗伯特教授惊人地相似。《科学是什么》全文1600字,其中约有900字几乎原文引自罗伯特教授的《神创论是科学的理论吗》一文,构成了《科学是什么》的主要观点。但并未注明这些观点的出处。

2010年10月14日,"亦明"在虹桥科教论坛------一个常由"反方"人士参与讨论的论坛,发表了《方舟子早在1995年就抄袭MSU教授的英文文章》。两天后,"亦明"宣布将向密歇根州立大学举报方舟子的这起抄袭案。

方舟子当即发起对"亦明"的"人肉式"攻击。10月16日,也就是"亦明"宣布举报的当天,方舟子将"亦明"的真实姓名在新语丝上公之于众:"亦明(真名葛莘)原是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植物系某实验室的技术员,现靠教中文基础课为生,做豆腐生意,专职从事'方学'研究。曾经在2003年、2007年两度回国,以'美国大学副教授'的身份招摇撞骗。"

10月17日,"亦明"向密歇根州立大学(MSU)发出举报信。一个月之后,"亦明"收到了MSU学术诚信负责人(ResearchIntegrityOfficer)吉姆斯·M.皮瓦尼克的初审报告:"抄袭的指控成立必须符合两个标准,第一个是定义标准,第二个是证据标准。"

报告说:"关于定义标准,如果某人将他人以前发表过的文章融入自己的文章之中,但却没有做出说明,则这种行为构成学术不端行为。本项指控达到了这个标准。"

但是,由于1995年是方舟子在MSU读书的最后一年,如果他写这篇文章时已经离校,那么,校方对他的行为就没有责任了。吉姆斯·M.皮瓦尼克认为,没有明确的证据能证明方的文章是他在校期间写的,因此,决定对此抄袭举报不予调查。

后来,"亦明"找到了这篇文章在1995年发表的证据。但MSU以"方舟子的文章与他在该校学业无关"为由,拒绝复审。

对此,原作者罗伯特教授在确认方舟子抄袭他的文章的情况下,对校方的处理意见表示不满,并向校方举报方舟子抄袭他的文章。他在给指控《科学是什么》涉嫌抄袭的另一举报人"圆排骨"的信中说:"你还需要知道,因为方舟子的打假活动被大肆宣扬,美国这里很多人都假定你对方的攻击是出于报复心理。所以,你在这里是多线出击。"

那么,"亦明"和"圆排骨"举报的《科学是什么》这篇嫌疑文章,是不是方舟子1995年发表的原版呢?据调查,在10月18日"亦明"举报方舟子之前,网上只有被"亦明"、"圆排骨"举报的《科学是什么》的最初版本。10月19日,方舟子改动了新语丝网站的网页,加上了"根据美国学者Root-Bernstein的归纳"的字样。

10月26日,方舟子对他能够控制的"三思科学网"的《科学是什么》也做了同样的改动。但方舟子无法改变的是,早在之前的2002年,他"授权"三思网站将《科学是什么》收入"三思小百科"中,根本就没有提到文章中的观点来自Root-Bernstein。
另一个证据是,方舟子于2005年11月9日发表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上的《科学时代的伪科学》一文,也提到了罗伯特教授文章中所说的科学的"四条标准",同样没有注明观点来自罗伯特。

在查找被方舟子改动之前的网页时,一家叫"时光机器"的网站帮了"亦明"的大忙。在"时光机器"上,访问者可以随时全部下载某些网站,并找到不同时间的版本。在这里,"亦明"找到了这篇文章在新语丝网上被改动以前和之后的版本并作了截图。

目前,在网上普遍流传的版本,就是未注明观点出处的那个版本。

对于"亦明"和"圆排骨"等人的指责,方舟子并没有作出正面回应,而且,他对"亦明"有关其抄袭的指责丝毫不认可。2010年10月30日,他在新浪微博解释道:"《科学是什么》是我1995年在中文网上跟人吵架时写的帖子,其中引用的科学判断标准只泛泛地说是科学学的共识,1999年收入《方舟在线》时则注明是根据Root-Bernstein的归纳。2007年出版的《批评中医》更注明了Root-Bernstein文章的出处。'方学家'拿我的书按图索骥,还当成什么重大发现了。"

"圆排骨"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书面采访时认为:"方舟子的这个辩解不仅无法证明他没有抄袭,恰恰相反,他的辩解表明,在他1995年写作的文章里,故意没有注明观点来自教授的著作。既然没有注明,就是抄袭。再说,他在《方舟在线》出版之后,还授权三思科学网把抄袭文章原版收入《三思小百科》,继续欺诈,这哪里是'随意'之作!"

这是迄今为止,方舟子被学者和网友们发现的第一次涉嫌抄袭的行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田松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说,《科学是什么》一文不过1600字,其中有900字都是他人的观点,超过50%的篇幅照抄他人文章,即使方舟子后来加上了"根据美国学者Root-Bernstein的归纳",也无法解释抄袭的嫌疑。

2011年1月28日,方舟子在《新华每日电讯》上发表《抄袭的境界》,其中这样说道:"国内不少人认为只要注明了出处,就可以照抄别人的文字。其实这也是抄袭,只不过不属于抄袭观点(因为已注明出处),而是属于抄袭文字。即使已注明了出处也应该用复述的方式介绍别人的观点,而不能直接照抄。如果直接照抄,就要用引号表示是直接引语,并注明出处。国内还有不少人认为要抄到一定比例(例如占一篇论文的30%以上)才算抄袭,这种看法也是错误的。抄一句有特色的话也是抄,抄袭量的多寡并不影响对抄袭性质的认定,只影响对抄袭情节轻重的认定。"

同时,方舟子曾这样解释抄袭问题:"说是'翻译',就请把我翻译的'原文'给列出来一一做个对比,看我是如何'翻译'的,否则乃是地地道道的无中生有的诽谤。"

在一轮又一轮的"口水战"中,他自己定下的判断抄袭的标准,也成了很多人攻击他采取双重标准的一个理由。

《科学是什么》与《神创论是科学的理论吗》相同部分对比:

方舟子:在逻辑上,它必须是:1)符合"奥卡姆剃刀"的原则,即必须是简明而非繁琐的,而不是包含一大堆假设和条件,为以后的失败留好了退路;2)本身是自恰[洽]的,不能一会说先造动物再造人,一会又说先造人再造动物;3)可被否证的,不能在任何条件下都永远正确、不能有任何的修正;4)有清楚界定的应用范畴,只在一定的条件、领域能适用,而不是对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能,无所不包。
Root-Bernstein:Therearefourprimarylogicalcriteriaforatheory.Itmustbe(1.a)asimpleunifyingideathatpostulatesnothingunnecessary("Ocam'sRazor");(1.b)Logicallyconsistentinternally;(1.c)logicallyfalsifiable(ie.,casesmustexistinwhichthetheorycouldbeimaginedtobeinvalid);(1.d)clearlylimitedbyexplicitlystatedbound-aryconditionssothatitisclearwhetherornotanyparticulardataareorarenotrel-evanttotheverificationorfalsificationofthetheory.

方舟子:在经验上,它必须:1)有可被检验的预测,而不是只是一套美丽的空想;2)在实际上已有了被证实的预测,也就是说,一个科学理论不能只被否证,而从未被证实,否则这样的理论是无效的;3)结果可被重复,而不是一锤子买卖,或者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只有你一个人作得出那个结果,别的研究者重复不出来,还要怪别人功夫不如你;4)对于辨别数据的真实与否有一定的标准,什么是正常现象,什么是异常现象,什么是系统误差,什么是偶然误差,都要划分得清清楚楚,而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结果随意解释。
Root-Bernstein:Three[four]empiricalcriteriaareofprimaryimportanceaswell.Atheorymust(2.a)beempiricallytestableitselforleadtopredictionsorretrodictionsthataretestable;(2.b)actuallymakeverifiedpredictionsand/orretrodictions;(2.c)concernreproducibleresults;(2.d)providecriteriafortheinterpretationofdataasfacts,artifacts,anomalies,orasirrelevant.

方舟子:在社会学上,它必须:1)能解决已知的问题,如果连这也办不到,这种理论就毫无存在的必要;2)提出科学家们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新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模型,也就是说,它不光要有解释,还要有预测,否则也没什么用处;3)提供概念的定义,而且必须是切实可行的,不是象"气功场"、"天人感应"之类子虚乌有、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的伪概念。
Root-Bernstein:Sociologicalcriteriaalsoexistfordeterminingthevalidityofatheory.Atheorymust(3.a)resolverecognizedproblems,paradoxes,and/oranomalies,ir-resolvableonthebasisofpreexistingscientifictheories;(3.b)poseanewsetofscientific
problemsuponwhichscientistsmaywork;(3.c)posita"paradigm"orproblem-solvingmodelbywhichthesenewproblemsmaybeexpectedtoberesolved;(3.d)providedefinitionsofconceptsoroperationsbeneficialtotheproblem-solvingabilitiesofotherscientists.

方舟子:在历史上,它必须:1)解释已被旧理论解释的所有的数据,也就是说,你不能只挑对自己有利的数据作解释,而无视对己不利的数据,否则就还不如旧理论;那些宣扬算命多准、祷告多有效的,其惯用伎俩就是挑出成功的巧合大肆渲染,而隐瞒了无数失败的例子;2)跟其它有效的平行理论相互兼容,而不能无视其它理论的存在。比如,"科学的神创论"如果要取代进化论这种"旧"理论,就不仅要解释已被进化论很好地解释了的所有的数据,而且不能不理睬与进化论相容得非常好的现代生物学的其它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等的成果。同样,有人声称"气功科学"是最尖端的科学,那么它不仅要包容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还必须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平行学科不互相抵触。
Root-Bernstein:Finally,thereisafourthsetoftheorycriteriaaswell:historicalones.Atheorymust(4.a)meetorsurpassallofthecriteriasetbyitspredecessorsordemonstratethatanyabandonedcriteriaareartifactual;(4.b)beabletoaccruetheepis-temologicalstatusacquiredbyprevioustheoriesthroughtheirhistoryoftesting--or,
putanotherway,beabletoexplainallofthedatagatheredunderpreviousrelevanttheoriesintermseitheroffactorartifact(noanomaliesallowed);(4.c)beconsistentwithallpreexistingancillarytheoriesthatalreadyhaveestablishedscientificvalidity.

编译还是原创---《科学地解决道德难题》抄袭争议
二○○一年十月四日,《南方周末》科学版发表方舟子的文章《科学地解决道德难题》。马上有人发现,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与Greene等人的研究论文部分内容一致
法治周末记者 李秀卿
2001年9月14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情感介入道德判断的论文,题目是"An fMRI Investigation of Emotional Engagement in Moral Judgment",即《道德判断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作者有5位:JoshuaD.Greene,R.BrianSommerville,LeighE.Nystrom,JohnM.Darley,和JonathanD.Cohen,他们是普林斯顿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等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科学家。

在文章中,科学家们介绍了"小桥难题"(foot-bridgedilemma)与"电车难题"(trolleydilemma),并指出,情感介入对道德判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2001年10月4日,《南方周末》科学版发表方舟子的文章《科学地解决道德难题》。马上有人发现,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与Greene等人的研究论文部分内容一致。

当年10月10日,一位叫"柯华"的学者致信方舟子:"你的文章共有1698字,你翻译的Greene的研究结果有529字,占全文的31.2%。关于'电车难题'和'天桥难题'的文字,Greene的文章中也有,但他注明了参考文献。如果把这部分算上,我看不出'你的文章'中有多少是你自己想出来的......你这篇科普文章,绝对应该算是编译,而不是堂而皇之署上你的笔名......"

方舟子立即反击道:"只要智力正常的人,就都应该知道我发表在《南方周末》2001年10月4日上的文章《科学地解决道德难题》是在介绍一个经典的道德难题和最新的科研成果。文章里面明确指出做这项实验的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而并非本人。在新语丝网站上登出时,我还在文后注明了'原始论文见Science,293,2105-2108',目的是为了让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人可以进一步去阅读原文。"

"柯华"在信中表示:"我们都是公开身份的人,请你叮嘱你的朋友,不要对我进行人身攻击。"

"柯华"即当时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边建超。但没想到,边建超很快就遭遇了赤裸裸的人身攻击。这封信发出的第二天,方舟子言词激烈地表示:"我就很愿意带头还他一个人身攻击:无耻而又弱智。"

同时揭露方舟子涉嫌抄袭的还有另一位学者赵纪军,他当时正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他用"离乡客"这个笔名将揭露方舟子涉嫌抄袭的文章发表在万维读者网的教育与学术论坛。

在《科学地解决道德难题》的后半部分,方舟子仅仅点明了试验结果的来源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的一项实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用实验对这个'感情说'进行了验证。"但未注明引述《科学》杂志及原文作者的姓名,也没有以其他任何方式交待文中内容的来源。

方舟子的这篇文章,也成为他与肖传国结怨的开端。根据"亦明"提供的资料,2001年11月4日,方舟子在新语丝上发表《"方舟子剽窃铁证如山"的真相》,其中写道:"网上骗子'昏教授'在早些时候曾向《科学》杂志诬告我剽窃。"

"昏教授"即肖传国。2001年,肖传国等人向《科学》杂志联名举报方舟子抄袭该杂志发表的文章,自此,方舟子就盯上了"昏教授"。直到2005年,肖传国个人资料外泄,方终于发现"昏教授"就是肖传国,由此与肖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恶战。

据知情者提供的资料,接到"昏教授"的举报后,《科学》杂志复函说:"我们认为,按照美国新闻业的标准来衡量,方舟子的文章是不可接受的。他没有给出那些研究人员的姓名,没有给出发表这项研究结果的杂志的名称,也没有引用其他科学家的评论。在美国发表文章,所有这些都是必需的。"

复函同时认为:"指控方舟子抄袭却难以成立,因为他确实提到这项工作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并且,除非我所看到的译文不确,他既没有使用第一人称来暗示这项工作是他自己做的,也没有直接拷贝《科学》论文的文字。"

据此,方舟子表示:"赵纪军的指控已构成了对我的恶意诽谤,在必要的时候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方对此进一步辩解说:"......我的文章没有注明参考文献,因为那是大众报纸上的通俗文章,无须注明出处。我的文章除了个别的评论,在观点上的确没有多少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作为科普文章,并不需要介绍自己的新观点(那应该去写论文),完全可以百分之百地介绍别人的工作,甚至只介绍学术界的定论,而不必在内容和观点上有任何自己的东西。只要是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文字、用自己的写法做的介绍,就是我的文章......"

直到现在,方仍然不承认《科学地解决道德难题》抄袭或者不当引用了他人的作品,使得这起公案至今悬而未决。

方文与Greene等人的原文对比:

方舟子:当代哲学的一个任务是解决道德伦理问题,为此哲学家们经常要辩论一些假想的难题,其中较著名的一个是"电车难题":假设有一列失控的有轨电车飞奔而来,前面有两条轨道,一条站着五个人,一条站着一个人。如果不扳道岔,电车将冲向第一条轨道压死五个人。那么是否应该扳道岔,将电车引向另一条轨道,压死上面的那一个人?大多数人会回答应该,因为牺牲一个人拯救五个人是值得的。
Greene等人:The present study was inspired by a family of ethical dilemmas familiar to contemporary moral philosophers. One such dilemma is the trolley dilem-ma:A runaway trolley is headed for five people who will be killed if it proceeds on it spresent course. The only way to save them is to hit a switch that will turn the trolley onto an alternate set of tracks where it will kill one person instead of five. Ought you to turn the trolley in order to save five people at the expense of one ?Most people say yes .

方舟子:现在,再考虑另一个难题:同样有一列失控的有轨电车飞奔而来,前方的轨道上站着五个人,处于危险之中。在电车和五个人中间,隔着一座天桥,桥上站着一位陌生的大胖子。拯救这五个人的唯一办法,是把这个大胖子推下天桥,电车将他撞死后就会停下来。那么是否应该把这个人推下桥去拯救五个人?大多数人会对这个"天桥难题"说不应该。
Greene等人:Now consider a similar problem,the footbridge dilemma. As before,a trolley threatens to kill five people. You are standing next to a largest ranger on a footbridge that spans the tracks,in between the oncoming trolley and the five people. In this scenario,the only way to save the five people is to push this stranger off the bridge,onto the tracks below. He will die if you do this,but his
body will stop the trolley from reaching the others. Ought you to save the five others by pushing this stranger to his death ?Most people say no.

方舟子:为什么同样是牺牲一个人拯救五个人,人们却会做出不同的道德判断?对诸如此类问题的争论,使得哲学家可以有用武之地了。一种经典的解释是,在"电车难题"中,牺牲掉的那个人是不幸碰巧站在另一条轨道上,并没有被直接用来拯救另五个人;而在"天桥难题"中,胖子是直接被用来拯救五个人的,因此直接利用一个人的生命来拯救他人,是不道德的。
Greene等人:Taken together,these two dilemmas create a puzzle for moral philosophers:What makes it morally acceptable to sacrifice one life to save five in the trolley dilemma but not in the footbridge dilemma ?Many answers have been proposed . For example ,one might suggest,in a Kantian vein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cases lies in the fact that in the footbridge dilemma one literally uses a fellow human being as a means to some independent end,whereas in the trolley dilemma the unfortunate person just happens to be in the way.

方舟子: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个"电车难题"的变型:假设站着一个人的那条轨道的另一端是跟另一条轨道相连的,即形成一个回路,如果那上面没有这个人,电车会从这条轨道绕回来到另一条轨道压死五个人。在压死这个人后,电车会停下来,不会危及另五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应该把电车引向站着一个人的轨道去压死他?虽然这一次,这个人是被直接利用了,大多数人仍然会回答应该。可见,"直接利用是不道德的"的解释遇到了麻烦。
Greene等人:This answer,however,runs into trouble with avariant of the trolley dilemma in which the track leading to the one person loops around toconnect with the track leading to the five people . Here we will suppose that without a body on the alternate track ,the trolley would ,if turned that way,make its way to the other track and kill the five people as well .In this variant,as in the footbridge
dilemma ,you would use some one 's body to stop the trolley from killing the five . Most agree ,nevertheless,that it is still appropriate to turn the trolley in this case inspite of the fact that here,too,we have a case of " using."

方舟子: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天桥难题"之所以和"电车难题"的选择结果不同,是因为将1个人推下桥这种做法让人在感情上接受不了,觉得太残忍。也就是说,感情会影响人们的道德判断。
Greene等人:We maintain that,from a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 cruc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olley dilemma and the footbridge dilemma lies in the latter 's tendency to engage people's emotions in a way that the former does not .The thought of pushing some one to his death is ,we propose ,more emotionally salient than the thought of hitting a switch that will cause a trolley to produce similar consequences ,and it is this emotional response that accounts for people'stendency to treat these cases differently .

方舟子:这个实验结果,对主流哲学家是个打击,他们向来主张道德判断是纯理性的,而现在却必须考虑其中的感情因素。
Greene等人:The long-standing ration a list tradition in moral psychology emphasizes the role of reason in moral judgment . A more recent trend places increased emphasis on emotion .

方舟子:有一个问题仍然有待解决:在我们对道德判断的心理机制有了更好的理解之后,是否会影响我们的道德决定?如果会的话,将会有怎样的影响?
Greene等人:The present results raise but do not answer a more general question concern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forementioned philosophical and psychological puzzles :How will a better under 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that give rise to our moral judgments alter our attitudes toward the moral judgments we make ?
3月29日下午,本报收到"作为方是民先生诉讼代理律师"的彭剑发来的"律师警告函",全文照登如下(包括错别字、标点符号):


【律师警告函】
编号:2011-07
法制日报社:
鉴于中宣部等五部门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的通知》,为杜绝虚假报道和诽谤传播,特致函贵报社。

方是民先生(笔名:方舟子)的新浪微博称:"杨玉圣洋洋得意地发函通知我,昨晚他与'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祝国光和《法治周末》执行总编郭国松小聚,郭表示将在本月31日用四版的篇幅发表'系统揭露'我的文章。杨因多次造假、祝因其中医联合会的野鸡性质、郭因不实报道,都被我批评、揭露过,这回三人为欢庆肖传国出狱又合作了";作为方是民先生诉讼代理律师的本人考虑法制日报是有相当影响力的官方媒体,若传播诽谤,则影响巨大,故表态:"《法治周末》是法制日报社办的,他若敢登诽谤文章,我方应起诉"。

因《法治周末》是你报社下属单位,但考虑你报曾对本律师做过新闻专访报道,你报下属的"法制网"也访问过本人,故念及曾经的良好关系,故在此郑重警告贵报:

倘若你报社下属的《法治周末》刊登任何针对方是民先生的诽谤、侮辱文章,则我方一定依据事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五条等有关法律规定,要求你报社承担相应的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其中,赔偿损失要求方面,精神损害抚慰金将不低于人民币五万元;不低于人民币两万元的原告律师代理费亦要求你报社负担;若有网络传播侵权文章,则相关网页公证费,你报社也当然须如数负担。

倘若你报社媒体报道以"辟谣"之名传播造谣、不实信息,则实为传谣,我方也会追究你方责任。

另外,希望你报社领导知悉下列事实:

肖传国早就自称:"关于治愈率...我很高兴是80%左右";肖传国当股东的骗子医院宣传称:"治愈率达80%~~85%";方舟子、方玄昌持续揭发肖氏手术是骗局;而肖传国雇凶谋害二位方先生案发后,卫生部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称:"这个技术(指肖传国发明的"肖氏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的循证医学证据尚不足,对这个技术是否适用于临床应用,还要进行充分的论证"。

财经杂志《肖氏手术未了难题》报道称:"卫生部发言人表示,肖氏手术不应该上临床"......

肖氏术的受害者正对实施手术的医院提起诉讼......

因此,倘若你报社下属的《法治周末》刊登任何为肖传国这个前罪犯、中国医疗界最大骗子鼓吹的不实、偏袒报道,则我方将向新闻出版署、中央宣传部等有权机关控告或举报你报社,并深究责任人员的涉嫌受贿、循私报复等责任。
望你报社相关主管履行管理职责、提高法律意识,以尊重法律、实事求是、负责的态度处理本函。
若不明,可与本律师联系。

(地址、电话略)
此函是提及事件的唯一警告函;若有侵权报道出现,诉讼前不再致函。
特此函告!
北京华欢律师事务所(公章及骑缝章)
律师:彭剑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来源:[法治周末] 责任编辑:[吕亚林]

源文档 <http://www.legalweekly.cn/content.jsp?id=166447&lm=%25E8%25A6%2581%25E9%2597%25BB>

dajia fzz

unread,
Jan 25, 2013, 11:49:04 AM1/25/13
to
On Monday, April 11, 1994 4:06:26 PM UTC+8, Shimin Fang wrote:

方舟子涉嫌抄袭总调查
源文档 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11-03/30/content_2556953.htm

方舟子后院起火:妻子硕士论文涉嫌抄袭

http://news.sina.com.cn/s/sd/2011-04-27/093822366508.shtml

方舟子后院起火:妻子硕士论文涉嫌抄袭

4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陈力丹发表博客文章,首度就网友举报方舟子的妻子刘菊花硕士论文抄袭的问题正式表态:如果是抄袭,我应该承担失察的责任,并要求社科院研究生院通过一定的程序,撤销刘菊花的硕士学位
法治周末记者 宋学鹏

在《法治周末》披露方舟子涉嫌抄袭的丑闻后,自顾不暇的"打假斗士"突然后院起火---他的妻子刘菊花被网友揭露存在严重的论文抄袭剽窃问题,刘菊花当年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陈力丹教授亦通过博客公开表态,如果抄袭事实存在,将通过一定程序撤销刘菊花的硕士学位。

4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陈力丹发表博客文章,首度就网友举报方舟子的妻子刘菊花硕士论文抄袭的问题正式表态。

据调查,刘菊花2000年至2002年就读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研究生,方向为新闻学,导师时统宇。2002年5月,刘菊花硕士论文答辩时,陈力丹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

时隔9年,在接到学生转来的网友的举报材料后,陈力丹教授说:"经过一天来的回忆,这个事情多少有些记忆......刘菊花的论文水平不高,这是我留下的印象。考虑到介绍默多克的当时在国内不多,文章对于开阔眼界多少有帮助,通过的时候给的是'良',那时水平不大高的论文通常给的是良,极少到'中'。"

陈力丹教授在博客中说:"2002年的时候网络虽有,但不发达,作者参考了较多的外国资料,在这个意义上尚有价值。文章共有注释79条。亦明先生如果能够证明刘菊花的文章是抄袭,希望能够拿出具体的证据来,最好一一对照。不过,标明出处的地方,不是抄袭。既然文章不长,做到一一对照,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是抄袭,我应该承担失察的责任,并要求社科院研究生院通过一定的程序,撤销刘菊花的硕士学位。在这里,我先表这个态。如果没有这些情况,或只有二三行字相似,尚算不上抄袭。那么,提出这种质疑的人,应该向刘菊花礼节上道歉。"

陈力丹教授的博文无疑挑起了一场战争,他所指的"亦明"就是有"方学家"之称的华人学者葛莘,目前定居美国。对陈力丹教授博文的表态,亦明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回应说:"最早发现刘菊花硕士学位论文抄袭的人,是网友洪荞,他是一位理学博士,现在美国一所大学任职。最早公布刘菊花抄袭案的人是廖俊林博士(网名寻正),他目前在美国衣阿华大学工作。"

亦明在归纳了多名网友提供的证据后,对刘菊花的论文进行了详细梳理,发现"这篇33页的论文从头抄到尾"。但记者注意到,刘菊花的论文共有70多个注释,这些注释是否能够免除她的抄袭嫌疑呢?亦明说:"实际上,刘菊花论文中'注释'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用来掩盖抄袭痕迹。这些'注释'中,有46个没有使用引号,因此读者根本无法知道一个段落中的哪些话是刘菊花自己的,哪些话是她引用的。而在多数情况下,刘菊花论文的一个自然段中,含有来自不同来源的文字。"

对此,亦明举例说:"该论文第一章第一节含有12个自然段,其中第二到第七自然段是百分之百地抄袭新浪科技的文章:《背景资料:AOL时代华纳》。可是,刘菊花只是在'勘误表'中说:'P3,最后一行:加入出处,尾注:《背景资料:AOL时代华纳》,新浪科技。'难道在六段抄袭文字之中的一段,加上一条这样的'注释',就可以说是'标明出处的地方,不是抄袭'了吗?"

最终,亦明经过与其他举报人多次讨论后得出结论:刘菊花的这篇题为《国际传媒巨头对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影响》的论文约31000字,共有159个自然段,其中146个自然段(约28000字)含有来自他人的文字,但只有70个自然段含有标明出处的"注释"。其中第二章第一节1600余字,出自刘菊花之手的文字,最多不过118字,即只有7%的"自主率"。

亦明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他已经将刘菊花抄袭的证据整理后用邮件发给陈力丹教授,并且表示:"如果这些证据不足以让您认定刘菊花抄袭,则我定将向刘菊花女生公开道歉。不仅如此,我还会向陈先生公开道歉。反之,假如陈先生作出'刘菊花确实抄袭了'的认定,则我也希望您能够兑现自己的承诺。"

4月25日,陈力丹教授回信说:"我已经离开那个地方8年,刘菊花的论文则是9年前的事情,那时很不规范。我太忙,连睡觉吃饭都难以保障,但卷进这个事情自然得有个交代。从你的材料看,根据现在的测试软件,她的重复率会超限,估计差不多可算抄袭,但问题复杂在有较多的注明了出处,如何算要由社科院研究生院来判断。我想把你的东西转交研究生院,由他们根据他们的文件来判断。"

4月26日,陈力丹再次发表博客文章,称亦明提供的认定刘菊花论文抄袭的材料,考证颇为丰富。他说:"根据看到的对照材料,虽然刘菊花在不少地方注明了出处,但颇为含糊,而且就现在的重复率看,估计超限了,得算抄袭。"同时,陈力丹将举报材料发给了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主任,请他转研究生院,"根据院内规定来公正处理,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附件:刘菊花论文涉嫌抄袭部分对比摘要。刘菊花原文为A,被抄袭文章为B;A"抄1"至"抄29"与B"抄1"至"抄29"对应)
A:第三章第一节:从ABC的严肃新闻向收视率折腰说起
P19:今年二月份,美国的新闻界因为美国广播公司(ABC)打算抛弃它的深度新闻报道节目"晚间新闻"而换上愚蠢的宠物恶作剧和十大排行榜(抄1)而大大地热闹了一阵。
......
在过去的几年,"晚间新闻"的收视率下跌显著,和大多数新闻节目一样,主持人特德·科阵尔的节目只能吸引老观众,不能吸引广告客户青睐的年轻观众(抄2)。2002年的第一个季度,ABC黄金时段的收视率一直呈下滑趋势,被迫向广告客户退还了超过100万美元的广告费。根据不同的公开发布的报告,投资分析员们认为该季广告部将亏损数亿美元(抄3)。ABC无法忍受"晚间新闻"的平庸表现了,所以当CBS不能成功与喜剧演员戴维·利特曼续约的消息传来时,ABC毫不犹豫地开始和利特曼谈判(抄4)。在利特曼身上,ABC的高层管理人员看到的是一个18岁至34岁观众人数超过"晚间新闻"相应数据45%的节目,而这个年龄群正是广告客户愿意支付高昂代价吸引的对象(抄5)。30
30霍华德·库尔茨(美):《严肃节目为收视率折腰》,王尔山编译,《21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3月13日。
B:《严肃节目为收视率折腰》,作者:霍华德·库尔茨,编译:王尔山,《21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3月13日
近日,美国广播公司(ABC)由于打算抛弃它的深度新闻报道节目---"晚间新闻",换上愚蠢的宠物恶作剧和十大排行榜(抄1)。(下略)
其中一名资深记者甚至大胆猜测,以戴维·利特曼取代"晚间新闻"的做法将导致新闻部寿终正寝。"假如人们不再相信ABC还存在一个严肃的新闻部,他们为什么还要看我们的新闻呢?"(抄11)
(中间两段文字省略)
若是这样,那么ABC的新闻记者显然未能觉察他们那里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的一件事。"晚间新闻"是1980年推出的节目,当初的用意在于报道伊朗人质危机。过去几年,其收视率显著下跌。主持人科普尔在2000年秋天重新就其合约与ABC进行谈判之后,年薪达到1000万美元,而他每星期总共只需主持三次节目。与此同时,和大多数新闻节目一样,他的节目只能吸引老观众,不能吸引广告客户青睐的年轻观众(抄2)。
年景好的时候,ABC可以容忍这一切。但现在年景变坏了。这个季度,该公司黄金时段的收视率一直呈自由落体下滑趋势,被迫向广告客户退还超过100万美元的广告费。而且,根据不同的公开发布的报告,投资分析员们认为本季将以广告部亏损数亿美元而告终(抄3)。
在利特曼身上,ABC的高层管理人员看到的是一个18岁至34岁观众人数超过"晚间新闻"相应数据45%的节目,而这个年龄群正是广告客户愿意支付高昂代价吸引的对象(抄5)。(此处为注释30)
因此,当一个月前传来CBS不能成功与利特曼续约的消息,ABC毫不犹豫地插了进去。实际上,该公司和利特曼的谈判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星期之久(抄4)。

A:P19:就这样,一度非常神圣的晚间新闻突然变得无足轻重,轻易就被迪斯尼、通用电气和维亚康姆的管理层一笔勾销(抄6)。而过去的20年来,无论战争爆发还是丑闻曝光,无论严肃新闻还是愚蠢报道,美国三大新闻主播------丹·拉瑟、彼得·詹宁斯和汤姆·布洛科夫都一直占据各自电视台的王位,把持着美国的整个电视世界(抄7)。他们所属的公司被人收购又被人出售,他们的观众也常常被新节目和新技术搞得晕头转向,但谁也不敢跟这些新闻主播们过不去(抄8)。随着70岁的拉瑟、64岁的詹宁斯和62岁的布洛科夫走入黄昏,晚间新闻节目开始失去它的崇高地位(抄9)。
ABC的一名发言人说,与利特曼的谈判并未涉及"晚间新闻",而是关于如何改善11点半到12点以及12点到12点半的两个时段的收视率。"利特曼若是占据那一小时的时间,一定可以大大刺激次日凌晨ABC的'早安,美国'节目的收视率。"(抄10)而ABC一名资深记者则认为,以戴维·利特曼取代"晚间新闻"的做法将导致新闻部寿终正寝。"假如人们不再相信ABC还存在一个严肃的新闻部,他们为什么还要看我们的新闻呢?"(抄11)31
31同上。
评注:注释31之前共有两句带引号的文字,均出于同一篇报道,但位于不同段落,应该在注释的时候分别标明,故只能认定31之前的一句话为引文。
本文与《晚间新闻的太阳下山了?》一文有多处文字重合,但不见标注。
B:《晚间新闻的太阳下山了?》,作者:霍华德·库尔茨,编译:王尔山,原载21世纪经济报道(出版日期待查)
过去20年来,无论战争爆发还是丑闻曝光,无论严肃新闻还是愚蠢报道,美国三大新闻主播---丹·拉瑟、彼得·詹宁斯和汤姆·布洛科夫---一直占据各自电视台的王位,把持整个电视世界(抄7)。
他们所属的公司给人收购又给人出售,他们的观众已经给新节目和新技术搞得心神不定。但谁也不敢跟美国新闻主播们过不去(抄8)。
可是现在,这种情况可能发生改变。在这个即便美国广播公司(ABC)"晚间新闻"主播特德·科普尔也逃脱不了沦为牺牲品的命运、而ABC也心甘情愿要用喜剧演员戴维·利特曼取代严肃的"晚间新闻"的年代,一度非常神圣的晚间新闻突然变得无足轻重,轻易就被迪斯尼、通用电气和维亚康姆的管理层一笔勾销(抄6)。(此处文字被刘菊花提前到开头)
随着70岁的拉瑟、64岁的詹宁斯和62岁的布洛科夫走向人生的黄昏时分,晚间新闻节目终将失去他们的崇高地位带来的保障(抄9)。
《严肃节目为收视率折腰》,作者:霍华德·库尔茨,编译:王尔山
该公司一名发言人指出,与利特曼的谈判并未涉及"晚间新闻",而是关于如何改善11点半到12点以及12点到12点半的两个时段的收视率。后者目前播放的是"政治上不正确"。
"利特曼若是占据那一小时的时间,一定可以大大刺激次日凌晨ABC的'早安,美国'节目的收视率。"该发言人预测,而"晚间新闻"若是换到黄金时段,也能吸引更多观众(抄10)。

A:P20:媒介工业建构了一个二元的产品市场(dualproductmarket),即媒介只创造一种产品,却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上运作,并且这两个市场会彼此影响。其第一市场是媒介产品市场;第二市场是广告市场。和其他产业相比,这个二元市场几乎是媒介经济独一无二的特征(抄12)。32广播电视为例,广播电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产品交换关系是,受众作为广播电视媒介的消费者,支出时间与金钱交换广播电视节目,媒介则把受众的时间卖给广告客户;而时间支出是一项稀少的资源,媒介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满足从受众到广告客户乃至于全社会在信息与娱乐等方面的各种需求,便成为其最大限度赢利的市场起点和动力(抄13)。
32AlanB.Albarran:《MediaEconomics》I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96,p27
点评:"抄11"虽然做了注释,但也是从其他作者那里直接复制过来的,充其量算是转引,而转引的是英文著作,却没有说明中文来源。
B:《探析市场重构的范式与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广电业》,作者:陆晔,《现代传播》2001年第3期
此外,媒介工业建构了一个二元的产品市场(dualproductmarket)。也就是说,媒介只创造一种产品,却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上运作,并且,这两个市场会彼此影响。其第一市场是媒介产品市场;第二市场则是广告市场。和其他产业相比,这个二元市场几乎是媒介经济独一无二的特征⑶(抄12)。以广播电视为例,广播电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产品交换关系是,受众作为广播电视媒介的消费者,支出时间与金钱交换该项媒介产品即广播电视节目,媒介则把受众的时间卖给广告客户;而时间支出是一项稀少的资源。广播电视媒介如何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满足从受众到广告客户乃至于全社会在信息与娱乐等方面的各种需求,便成为其最大限度盈利的起点和动力(抄13)。
⑶AlanB.Albarran,《MediaEconomics》,I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96,p27

A:P20:国际传媒巨头之成为巨头,正在于他们把传媒视为由利润驱动的企业。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多数量和种类的媒体正在合并到越来越少的几个大企业手中(抄14)。"公司文化已经与新闻文化真正交锋。"33让我们回顾一下美国主流电视台在这十几年间被卖来卖去的历史。198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以6.28亿美元购买了全国广播公司(NBC)的母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全国广播公司下属新闻部自然也被囊括其中。而通用公司是一个以巨大开支制造军火,却非经营新闻而出名的巨大的公司实体。1994年,美国广播公司(ABC)被大都会通讯公司(CCC)合并。大都会通讯公司倒是一直从事传播业,传播是它们最重要也是唯一的产品,然而一年后,迪斯尼公司(Disney)以19亿美元吞并了大都会通讯公司,ABC新闻部又易了主人。1995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被西屋电气公司以5.4亿美元处理价收购,CBS随之更名为鹏尼传播公司(J.C.Penny)。如此,昔日两大核巨头------通用电气和西屋电气公司,控制着美国当今主流传播业的半壁江山。它们以前靠军火牟利,现在又靠新闻赚钱。做军火与做新闻虽有天壤之别,但从追逐利润的目标来看,不仅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抄15)。
点评:此段文字标注的只有33加双引号的一句话。J.C.Penny是著名的百货公司,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没有交集。查wiki,未见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更名。
B:《新闻公司化与利润最大化》,作者:里查德·科恩,编译:余红、杨伯溆
198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以6.28亿美元购买了全国广播公司的母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全国广播公司下属新闻部自然也被囊括其中。全国广播公司新闻部是一个严肃部门,而通用电气则是一个以巨大开支制造军火,而非经营新闻而出名的巨大公司实体。1994年,美国广播公司被大都会通讯公司(CCC)合并。由于大都会通讯公司一直从事传播业,传播是它们最重要也是唯一的产品,因此这次合并还说得过去。然而好景不长,一年后,米老鼠(迪斯尼公司)又叫了,它以19亿美元吞并了大都会通讯公司,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又被一网打尽。传播公司彼此倾轧,导致一个巨大、神奇的传播王国的出现。1995年年底,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被西屋电气公司以5.4亿美元处理价收购,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随之更名为鹏尼传播公司(J.C.Penny)。昔日两大核巨头---通用电气和西屋电气公司,控制着现在的传播业。它们以前靠军火牟利,现在又靠新闻赚钱。做军火与做新闻虽有天壤之别,但从追逐利润的目标上看,不仅没有矛盾,反而相辅相成(抄15)。

A:P20:过去人们都把新闻部看成一个不赚钱然而却有名望的部门,报纸以及一些广播电视公司过去常常以让广告和新闻径渭分明而骄傲,而现在传媒巨头已经不再容忍这一情况,企业的董事会也许仅把新闻当作另一个"营利中心",应该对公司的赢利"底线,以及股票价格有所贡献(抄16),"成堆的新闻大多根据商业新闻"烹饪手册"制作而成,目的就是使消费者踊跃购买。"34当然非营利性和宣传性组织在美国媒体中会有重要的声音,但是公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如城区大报、新闻性周刊以及广播和有线电视网------大都是为营利而经营的(抄17)。传媒巨头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因特网向公众提供什么样的信息,经济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抄18)。
点评:此段文字除了注释34的一句话,其他内容没有人任何标注。
B:《媒体:美国政体的第四权》,作者:尼可拉斯·约翰逊,中文版:http://usinfo.org/E-JOURNAL/EJ_MediaEthics/media1.htm
......导致這一局面的部份原因是,有越来越多数量和种类的媒体在合并到越来越少的几个大企业手中(抄14)。批评这种合并倾向的人担心,过去人们都把新闻部看成一个不赚钱、但是有名望的部门,现在这些大企业恐怕已经不再容忍这一情况了。如今,企业的董事会也许把新闻当作不过是另一个"营利中心",应该对公司的赢利"底线"以及股票价格有所贡献(抄16)。
经济因素对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如今的因特网向美国公众提供的、什么样的资讯起重要作用(抄18)。媒体是由利润驱动的企业。虽然非营利性和宣传性组织在美国媒体中有重要的声音,但是公众获得资讯的主要来源---如城区大报、新闻性周刊以及广播和有线电视网---大都是为营利而经营的(抄17)。
点评:"抄17"文字不完全相同但意思相似。

A:P20--P21:在商业化操作模式下,大众传播的主要目标常常是把信息作为借口,把文化、信仰或价值观的某种表达作为装饰,其目的缩减为紧紧吸引住受众的注意力。受众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消费,而对受众的影响力指数又可以成为与广告客户讨价还价的筹码。关注的事实往往比关注的质量更要紧,为人所知这一事实,常常要比所知道的内容更重要,它是驰名的唯一必要条件。大众传播媒介在生产中的大量努力都意在通过引人注目、唤起情感、激起兴趣来赢得和保持注意力的方法上。信息的实质常常服从于展示方法,服从于它在传播过程中的增值。这就是所谓的媒介逻辑(抄19)。
点评:此段文字没有任何标注。
B:《跨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背景》,作者:陈卫星,原载《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2期
......在商业化操作模式下,大众传播的主要目标常常把信息作为借口,把文化、信仰或价值观的某种表达作为装饰,其目的缩减为紧紧抓住和吸引住受众的注意力。这样,传播媒介就达到了直接的经济目的和间接的目的,受众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消费,而对受众的影响力指数又可以成为与广告客户讨价还价的筹码。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播和受众一样,从参与降到旁观。关注的事实常常比关注的质量更要紧。为人所知这一事实,常常要比所知道的内容更加重要,它是驰名的唯一必要条件。大众传播媒介在生产中的大量努力都意在通过引人注目、唤起情感、激起兴趣来赢得和保持注意力的方法上。信息的实质常常服从于展示方法,服从于它在传播过程中的增值。这就是所谓的媒介逻辑(抄19)。

A:P21:既然最终决定传媒巨头赢利的是受众的眼球,那么媚俗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其媒体的主流。还是以国际传媒巨头云集的美国为例,对受众眼球的曲意逢迎使面向收视率、广告收入和销售指标并追求大众效应的低水准的伪文化、伪新闻、伪信息泛滥成灾。对于商业性或具有商业化倾向的媒介,市场逻辑成为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量的指标,已经成为生命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受众群的追逐,而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商品的"人数原则"和"通用原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售,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兴趣和观点以及利益要求各不相同,最大共通点在哪里呢?传媒巨头的选择是:娱乐。
人类有玩乐的天性,无论男女老幼,无论在身份、阶级、种族、国别、教育等各方面有如何的差异,只要是人,娱乐通常总是需要的。在传媒的大众化时代,娱乐产品最容易成为畅销品。在这样的消费逻辑引导之下的媒介自然会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娱乐化倾向:最初是纯粹娱乐消费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的大幅上升,最终则发展到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也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和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此即所谓新闻娱乐化(抄20)。
点评:此段文字无任何标注。
B:《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作者:林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2期
毫无疑问,对于商业性或具有商业化倾向的媒介,市场逻辑成为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量的指标,已成为生命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受众群的追逐,而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商品的人数原则和通用原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兴趣和观点以及利益要求各异,最大共通点在哪里呢?
媒介的选择是:娱乐。
无论男女老幼,无论身份、阶级、种族、国别、教育等各方面的差异,只要是人,娱乐通常总是需要的。大众化时代,娱乐产品最容易成为畅销品。
在这样消费逻辑引导之下的媒介自然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娱乐化倾向:最初是纯娱乐消闲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的大幅上升,最终则发展到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即所谓新闻娱乐化(抄20)。

A:P21--P22: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十多年来,新闻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受收视率的驱动,追求感官刺激的图片新闻和煽情题材取代了政治、国际事件,判断新闻重要性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关于华府、议会、听政会的报道有很多,可现在几乎听不到任何关于华盛顿特区的新闻。新闻顾问们认为政治乏味,不会带来较高收视率。因此对政治和选举的报道就如同赛马之类的体育赛事一样潦草简单。国内政治如此,国际事件也一样得不到电视的青睐,原因同上------枯燥乏味。安迪娄尼(AndyRooney)曾在《60分钟》节目中批评新闻现在不务正业,对国际事务的忽略,确实正中要害。"(引用)35严肃新闻的比例减少,名人趣事、日常事件以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成为新闻的重点,这股潮流不仅在通俗性报刊和广电节目中盛行,而且有逐渐扩大、蔓延至往日以权威、严肃著称的主流媒体之势(抄21)。
35同33,引自《新闻公司化与利润最大化》,余红、杨伯淑编译,《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2期
B:《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作者:林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2期
综合媒介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来看,就内容和形式可分为二部分:一方面,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在西方媒介也有称之为"大众新闻"[1])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这股潮流不仅在通俗性报刊和广电节目中盛行,而且有逐渐扩大、蔓延至往日以权威、严肃著称的主流媒体之势:(抄21)(以下略)

A:P22:我们看到新闻图片在晚间新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编辑们对图片的偏爱使得他们的决定具有倾向性,即使一篇纯新闻报道比一篇图片新闻更重要,编辑们仍然采用图片新闻。有时,即使无实质性内容,精彩图片也会制造出新闻故事。电视不会重视那些视觉上不甚刺激的内容,如果报道中无图片,那么它肯定不会出现在晚间新闻的显著位置上,这也是为什么电视新闻不喜欢报道经济之类题材的原因(抄22)。取悦观众被放在首位,利润重于社会责任感。新闻不再是新闻,而成为市场取向、无思想深度的炒作(抄23)。
点评:"抄22"部分文字对原文顺序进行了改动,但内容一致。此段文字没有标注。
B:《新闻公司化与利润最大化》,作者:里查德·科恩,编译:余红 杨伯溆
图片,在晚间新闻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编辑们对图片的偏爱使得他们的决定具有倾向性,即使一篇纯新闻报道比一篇图片新闻更重要,编辑们依然采用图片新闻。有时,即使无实质性内容,精彩图片也会制造出新闻故事。(中间内容省略)电视不会重视那些视觉上不甚刺激的内容,如果报道中无图片,那么它肯定不会出现在晚间新闻的显著位置上,这也是为什么电视新闻不喜观报道经济之类题材的原因(抄22)。(下略)
(第四节倒数第二段)......然而这不是新闻,这是搞笑,是市场取向、无思想深度的炒作。取悦观众放在首位,利润重于社会责任感(抄23)......

A:P22:娱乐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媒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在内容上,新闻界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媒介极端关注辛普森案不是在于反思种族问题和司法问题,而是在于炒作体育明星的凶杀案;媒介关注独立检察官斯塔尔的报告和莱温斯基的一举一动,不是在于反思美国总统的品行和美国的司法制度,而是在于炒作总统的风流韵事。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24)这种趋势使新闻读起来更具有戏剧性,从而要求记者在新闻的陈述上与写作上更像一个讲故事的人,而不仅仅是个报道员(抄25)。新闻从业者不再是冷静的观察者,而是成了"新闻商品"的制造者和策划者(抄26)。(整段文字没有标注,其中,"抄26"原文照抄《新闻公司化与利润最大化》第一节第三段)
B:《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作者:林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2期
娱乐化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媒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在内容上,新闻界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媒介极端关注辛普森案不是在于反思种族问题和司法问题,而是在于炒作体育明星的凶杀案;媒介关注独立检察官斯塔尔的报告和莱温斯基的一举一动,不是在于反思美国总统的品行和美国的司法制度,而是在于炒作总统的风流韵事。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实现硬新闻软着陆发展到极致,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抄24)......这种趋势使新闻读起来更具有戏剧性,从而要求记者在新闻的陈述与写作上更像一个讲故事的人,并不仅仅是一个报道员(抄25)。

A:第二节P25:娱乐化倾向对中国传媒文化的影响
因为媒介所有制的本质不同,我国媒介在运营模式、理念和操作方法上都明显有别于西方纯商业性的媒介,不可能走上彻底市场化的道路,而是只进行着适度市场取向的改革。我国的媒介始终坚持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的双重属性的认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进,并始终坚持媒介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严肃和高质量的媒介产品(包括新闻报道)始终占据着我国媒介产品的主阵地。
然而不可否认,在近20年的新闻改革过程中,随着我国媒介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其产业性质日益凸显。上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大众化、市场化潮流的兴起,改变了我国媒介内容一味重宣传轻信息、重教育轻娱乐的状况,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片面模仿国外媒体的某些做法:强调娱乐化甚至新闻娱乐化,过分地通俗化以争夺市场,过于强调软性内容的感召力,其结果是走向大众传媒的庸俗化(抄27)。
在近10余年的媒介产业化大众化浪潮中,我国通俗类媒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并成为媒介市场的生力军。有些人据此认为:市场化=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娱乐化是市场化的必由之路,中外皆然。有的党报编辑甚至私下教导记者要"逃避深刻,远离崇高",有的电视新闻制片人公开号召"新闻是快乐的",电视24小时就是快乐24小时,"生产快乐"似乎是媒介最响亮的口号(抄28)。50
某些媒介或热衷于炒作名人轶闻、奇闻异事,或热衷于凶杀、色情等事件的追逐,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一时的赢利。在写法上,从强调人情味、趣味性到故意煽大众之情甚至追逐耸人听闻的效果,力求故事性,甚至不惜无中生有,以吸引受众(抄29)......
点评:第三段加了注释50,但无法判断哪些是引文。
B:《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作者:林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2期
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2574
就我国而言,因为媒介所有制的本质区别,使我国媒介在运营模式、理念和操作方法上都明显区别于西方纯商业性的媒介,不可能走上彻底市场化的道路,而只是适度市场取向的改革。我国的媒介始终坚持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的双重属性的认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轮并进,并始终强调媒介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严肃和高质量的媒介产品始终占领着我国媒介产品的主阵地(包括新闻报道)。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近20年的新闻改革过程中,伴随我国媒介市场化步伐加快,产业性质凸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大众化、市场化浪潮的勃兴......对改变以往我国媒介内容一味重宣传轻信息、重教育轻娱乐的状况,做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极有益处。但同时也产生了某些负效应,其中之一就是过分强调通俗化以争夺市场,结果走向庸俗化,过于强调软性内容的号召力,片面模仿国外媒介的某些做法,走娱乐化甚至是新闻娱乐化的道路;(抄27)某些媒介或热衷于炒作名人轶闻、奇闻异事,或热衷于将镜头聚焦于都市光怪陆离的百姓琐事,或热衷于凶杀、色情等事件的追逐,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执著于一时的赢利。在写法上,从强调人情味、趣味性到强调煽情性,甚至是耸人听闻,力求故事性,不惜无中生有,节外生枝,甚至于制造假新闻,以曲折离奇吸引受众。(抄29)
事实上,在近10余年来的媒介产业化、大众化浪潮中,通俗类媒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成为媒介市场的生力军。有些同志据此即认为:市场化=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娱乐化是媒介市场化的必由之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然选择,中外皆然......有的党报编辑甚至私下教导记者要"逃避深刻,远离崇高",有的电视新闻制片人公开号召"新闻是快乐的",电视24小时就是快乐24小时......"生产快乐"似乎是媒介最响亮的口号。(抄28)看上去,新闻娱乐化似乎是媒介市场化的必然选择和当然取向,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来源:[法治周末] 责任编辑:[吕亚林]

dajia fzz

unread,
Jan 25, 2013, 11:51:52 AM1/25/13
to
On Monday, April 11, 1994 4:06:26 PM UTC+8, Shimin Fang wrote:

方舟子的USB小史

楼主:解滨 时间:2012-04-16 21:37:00

(兼论舟子的"子")

解滨

本来都已经说好了不再谈方舟子的文坛旧事了,但上个星期发生的那起USB事件让俺想起了17年前发生的一件网络上的大事。 俺要是不把那件事说出来,不但对不起网上的老少爷们,也对不起历史。 所以俺破例再写一集,就算是集外集吧。

上星期,新片《黄金大劫案》的主创到上海复旦大学松江校区会学子。导演宁浩弄来大牌英语培训专家罗永浩坐镇,更请到青春偶像韩寒压轴登场,场面火爆。韩寒念念不忘拿对头方舟子开涮:"在人生当中有很多不如意事情,有很多的人在背后诋毁你。但我只有一句话,路边几条臭水沟,不及江河万古流。" 现场的最高潮,还是韩寒和罗永浩对方舟子的调侃。 宁浩现场送二人每人一个"金砖U盘"。罗永浩接过金砖U盘后,立马声明,"我在方舟子出来说之前说,这是假的金砖。" 主持人让二位送给方舟子一句话,韩寒毫不犹豫地说,"这是个USB吧,我想对他说三个字:U,SB!"

这话让MM们当场笑翻。 看来韩寒未必是完全不学无术,但他脑瓜子有点歪,却歪而不邪。方舟子看了后会怎么想? 这个连俺都知道:

1. 韩寒,一个只会泡妞的赛车司机,一个体育生,文章靠代笔,考试靠作弊,怎么可能在那么短的几秒钟内,从宁浩现场赠送的礼品里,提炼出一个能如此准确概括我的词语"USB"送给我? 那绝对不可能! 那家伙不是韩寒,极有可能是整容后的韩仁均!

2. 韩寒,连高中都读不下来,英文考不及格,怎么可能准确地读出USB这三个字母的发音? 那是别人的发音! 这一次不是代笔,而是代口,后台有人对口型!

3. 那场发布会前,韩寒一定参加了至少3场闭门排练。 他该说什么,都是事先安排好的。 韩寒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 有人看见,当时韩寒的英文实在太臭,笨到教都教不会的地步,最后只好找人对口型。

4. 现在的大学生都被韩寒洗脑了,不学无术,崇拜流氓。那个发布会的火爆场面就是证据。 韩寒这个伪青春偶像是误人子弟,要把韩寒的伪装彻底揭开!

......

......

言归正传。 那天俺听韩寒说方舟子USB,心里一惊:这也TMD太巧了吧! 这是他信口开河呢,还是他早就知道那件旧事? 咋这么巧呢? 俺上几篇说过,方舟子是中文互联网文学的始祖之一。 但当时限于篇幅俺没有来得及交代许多更精彩的事实。比如说,中文互联网上最早的USB事件,就是方舟子的杰作!

众所周知,"SB"是"傻逼"一词的简写,国骂之一,意思是啥大家心知肚明。 虽然这个词在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早已普及,但被搬到互联网上,还是始于ACT。 早年中文互联网主要只有CND和ACT两大家。 CND由于有编辑严格把关,所有的脏话、下流话或非文明语言都被拒之门外。 所以那个时候网民们要说不干不净不清纯不礼貌不河蟹不友好不可爱不文雅的话就只有去ACT了。

那么,是谁第一次在中文互联网上使用"傻逼"这个词的呢? 俺一下子还真想不起来。所以俺去alt.chinese.text搜了一下。 那里面大多是乱码,搜不出来,俺就去alt.chinese.text.big5碰碰运气。alt.chinese.text.big5是ACT的HZ码的不完整镜像,用的是大五码。 经过一番紧张的搜索和排序,俺初步判定,中文互联网上第一个在网上说出"傻逼"一词的应该是一位笔名叫"冬冬"的网友,时间是公元1993年4月24日凌晨5:57 分。 这一记录比CND早了整整10年!

而世界上第一位在网上不幸惨遭网民痛骂"傻逼",冤深似海的受害者,不是别人,正是如雷贯耳的网络奇才,打假英雄,科普作家,方舟子! 时间是公元1993年11月6日凌晨3:20分。 此话千真万确,链接在此: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alt.chinese.text.big5/browse_thread/thread/7f1a174b6fb91e96/c1f9dba6f3bf0f6c#c1f9dba6f3bf0f6c

所以我正式宣布,今后我国可以将每年11月6日法定为网络SB日,以纪念......。

由于上面这个帖子中含有大量的限制级的人身攻击用语,我就不便直接引用原话了。从这个帖子也可以看出来,我说方舟子"文人相轻",其实是有历史根据的。 这个帖子应该是中文互联网最早说他"文人相轻"的。 那个时候,方舟子在ACT打遍天下是事实,但他被人家追骂、调侃、捉弄、搞笑的事情也是常事。那也可以说那是早年中文互联网上一道诙谐却又有点亮丽的风景线吧。

但中文互联网上第一个有据可查的USB严重事件,却发生在1995年。 那一年,随着方舟子在中文互联网的名声鹤起,对他不屑一顾的噪音也随之高涨,乃至于当时一些文采飞扬的网友拿他的事迹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有时这些文学作品拿捏不准,散发出一点人身攻击的味道。 例如下面这一首当年曾在ACT流传的藏头诗:

蛋花汤里撒椒盐,
八宝饭中掺虎鞭。
王侯昔日壮阳朮,
帐罗之内何缠绵。
混沌世界出贼子,
子虚鸟有常鬼辩。
舟横野渡遭雨打,
方知被弃讨人嫌。

(Warning! 以下这段文字含有儿童不宜内容,18+++)

到了1995年,方舟子终于忍无可忍,开始考虑捍卫自己的正当的合法权益,状告对他肆意抹黑的网友。但这里有个技术难关,这就是在ACT上骂人的,大都使用的是中文。 人家老美不懂中文,怎么接手这个案子呢? 所以就要把那些中文骂人的词句翻译成英文才行。这其中要翻译的一个词就是"方傻逼"。 网络奇才当年是如何翻译"傻逼"这个词的呢? 他翻译成"mother fucker"!

当年的这个翻译,其水平之高,乃至于中文网络世界半边天为之轰动。交口称赞的有,拍案称奇的有,惊掉下巴的有,笑得前仰后合的也有。 一直到今天ACT的老网民还无法忘记这件事。

这件事成了当年ACT的一大奇闻。以至于网友"黄毛女"当年把这列为"九五年ACT十大新闻"之一。 链接在这里: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chinese.text.unicode/browse_thread/thread/6e3e7492b0cbc3ef/8f683b73ab01adbb#8f683b73ab01adbb

这就中文互联网最早的USB事件。 本来,"傻逼"这个词在ACT还只是粗俗之辈的口头禅,出现频率较低。 但打那以后,"傻逼"一词就正式荣登大雅之堂,火爆起来。 后来演化成"傻B"、"SB",直到今日的"USB",广为流传,但意思还都是原来的。 今天在中文网络上这个词继续发扬光大,成为老少咸宜,男女通用的最常用词之一。每当我们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应该饮水思源,想一想互联网的前辈为了这个词的普及应用经历了多少暴风骤雨、冰雪严寒啊。

上面提供的那个链接中,黄毛女所提到的方舟子有关"荀孟师生关系"、"周作人被红卫兵打死"、"水切酶导致蛋白质突变"、"李敖是胡适学生"等惊人之语当年确实把网友们彻底雷倒过。例如,他有关"荀子是孟子的學生"这个重大发现的原话就在这里: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alt.chinese.text.big5/browse_thread/thread/3d31f470578a30b9#

俺说方舟子是中文互联网文学的祖师爷级人物,俺也说过他是当年的掐架冠军。但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失手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中文互联网上谁是SB冠军,可能目前还无定论。 但谁最先做SB的(或被做SB的),可能大家用脚后跟都想得出来。 以后历史学家们要评选中文网络的SB祖师爷,估计争议不会很大。

读者如果想自己对中文互联网早期历史做一番查证,也十分方便。早年ACT的HZ码版本的原始资料还都在,那是最全的,只是没有读取的工具了。 大五码有个不完整的镜像,在这里: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alt.chinese.text.big5/topics

还有一部分是UNICODE的,缺乏1995年以前的资料,但以后的资料还不少。 在这里: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chinese.text.unicode/

上述两个链接都提供内容搜索。 在搜索窗口键入关键字就可以得到结果了。例如,要搜索有关方舟子的信息,只要键入"舟子"(不带双引号)就可以了。这是因为当年在ACT很多帖子称呼他时用"舟子"而不是"方舟子"。 如果搜索"方舟子"就有可能漏掉许多精彩的帖子。

早年人们在ACT称他"舟子",毫无贬低之意,恰恰是对他最崇高的敬意。 方舟子恨不得人们早日去掉"方"而直呼其"舟子"。 因为他这个笔名的关键就在于这个"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我们知道,中华文化的经典是由"诸子百家"各派所代表的。 例如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墨子,孙子,等等等等。 一千多年来,中华文化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断裂带,不再出"子"了。 一直到了公元二十世纪末,中国终于出了一个"子",这就是舟子。 舟子的出现,链接了中华文化的千年断裂带,打造了古今中华文化第一奇观,开创了多学科、跨领域的最新思潮,把中华文明带入一个最新境界......。

鉴于方舟子在中华文化和文明的特殊地位,我呼吁从今以后国人应该尊称其"舟子"。 在引用他说过的话时候可以简单地使用"子曰"。

子曰:"握紧我的手 / 让我的图腾烙在你的手上 / 请传递这一把火 直到 / 百年之后 我所有绝望的嘶叫凝固"......

dajia fzz

unread,
Jan 25, 2013, 12:01:27 PM1/25/13
to
On Monday, April 11, 1994 4:06:26 PM UTC+8, Shimin Fang wrote:

方舟子后院起火:妻子硕士论文涉嫌抄袭

4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陈力丹发表博客文章,首度就网友举报方舟子的妻子刘菊花硕士论文抄袭的问题正式表态。

来源:[法治周末] 责任编辑:[吕亚林]

源文档 http://news.sina.com.cn/s/sd/2011-04-27/093822366508.shtml

dajia fzz

unread,
Jan 25, 2013, 12:08:24 PM1/25/13
to
On Monday, April 11, 1994 4:06:26 PM UTC+8, Shimin Fang wrote:

再看方舟子
方韩闹剧至今已经快五个月了。五个月之后,再看韩寒,温
暖如故;再看方舟子,已然面目全非。韩寒的人气不减反增,如
日中天,方舟子则已身败名裂,但仍然狂犬吠日,叫嚣不止,已
经接近崩溃的边缘。令人嘘稀。

其实从一开始,我就一清二楚这是场闹剧。作为一个关注了
韩寒十多年的同龄人,我知道绝不可能有什么所谓的代笔。但是
就是这么简单一个事儿,持续暄嚣了整个春季,可见方舟子之祸
害深远。随看时间的推移,我对韩寒的看法没有太大的变化,对
方舟子的看法已经截然不同。以下是一个打酱油的围观者的一点
观察和思考。

一,关于方舟子
我承认,我曾经也是一名方粉。从2001年到2011年底,我一
直是这么看方舟子的:一个受过严格的西方教育和逻辑训练的理
科博士,一个敢说真话敢于戳穿谎言和揭露真相的堂吉诃德式的
人物。(到现在为止,著名学者李志文和邹恒甫都还是这么看他
的。)

到了2012年5月,再看这个人,我只能说,这是一个披着留洋
博士马甲的科唬作家、一个人格破产声誉扫地的假打逗士、一个
漏洞百出贻笑大方的跨界砖家、一个无数网友争相嘲弄的恶搞对
象、一个某些权贵曾随意使唤的咬人恶狗、一个阴阳怪气、作假
成性、眶眺必报、不问真伪只争输赢、反常识、反社会、反中国
的流氓打手。除了赤裸裸的奸淫掳掠、杀人越货外,其他的我能
想到的各种骂人的词语,在他身上都很适用。

我认为方舟子最大的恶在于两点,首先是这个人没有最基本
的是非观和羞耻感。为了一己之利,为了维护自己仅存的一点点
话语权,他不惜采取各种手段,伪造各种证据来攻击对手,可谓
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咬韩寒时无处下手,便伪造各种证据来恶意
质疑,连最基本的粉丝数量、网发评论都要造假,扑咬韩寒数月
不倒,于是便怂恿鼓励其粉丝去烧书、去毁坏广告牌,到了最后
,为了转移视线和丑化韩寒,连一双普通的鞋子也要经过“科学
分析”论证成一双增高鞋。所有这些,都是一个有点尊严和良心
的人所不齿的行为,这些已经违背了最基本的科学精神,突破了
做人的道德底线。其次是这个人从来不知道所谓的宽容、反思,
更不用说道歉和忏悔。在弄清方舟子所扮演的角色之后,我也能
理解他为什么不道歉:打人咬人的任务还没完成,怎么能道歉认
错?怎么向主子交待?以后还怎么当打手?而且道歉必然会影响
到鞋教信徒对他的忠实。

我对这个人的看法之所以有了如此明显的转变,一是得益于
广大有辨别能力的网友,他们是旁观者清,当他们发现这事儿蹊
跌,于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加入了这场混战,并扒出了方舟子
的各种陈年往事,于是一个真实全面的方舟子渐渐呈现在我们眼
前。二是因为方舟子本人的表现。在这场闹剧中,我为了了解事
实真相,也很认真地去看他的各种言论和分析,但是很遗憾,这
几个月我没有看出这个人受过任何的科学教育和逻辑训陈,相反
,我只看到了种种人性的丑与恶。他让我.除愕得眼镜一跌再跌,
诧异得下巴都要掉了,于是我对他的看法,从困惑到失望,再到
绝望。我连续数月研究他的言论,得出的唯一结论是这个人有病
。之前有网发爆出他十几年前的往事,原来他留学期间就整天不
务正业,沉溺于中文网络与人对骂。我想这就是他心理疾病的根
源。

二,关于韩寒
再说韩寒,真是幸亏“这次轮到韩寒”。如果不是拥有巨大
影响力的韩寒,换作其他人早就招架不住又变成冤案了,方舟子
也一定会继续招摇撞骗、一路狂咬下去。

韩寒成为今日的韩寒,我想是因为他做对了两件事情。首先
是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短板,早早地退了学,去做他自己喜欢
并擅长的事情去了。无论是写作还是赛车,都是很拉风的事情。
其次,近几年他从一个作家积极转型,开始关心公共事务。他在
博客上写时事评论,所持有的态度和立场很重要。用前两年的一
条雷死人的标准一一“你是代表党还是代表人民”一一来判断,
韩寒的立场和观点无疑是代表人民的。这是韩寒声誉鹊起并能在8
。后作家群中脱颖而出的最根本原因。他大骂社会不公、讽刺贪污
腐败,文风幽默犀利,说出了广大网民的心里话,很多网友尤其
是年轻人,自然而然地成了他的支持者。

韩寒此番之所以遭此大劫,一切因为“韩三篇”而起。去年
圣诞节期间,韩寒在博客上发表了赫赫有名的韩三篇,引起了极
大的关注和广泛的讨论,我正在担心韩寒说话的尺度太大,还好
没有挨罚时,麦田和方舟子跳出来了,于是有了后面几个月的事
情。只是人算不如天算,结果一目了然:方舟子的公信力破产,
绝大部分网友仍然一面倒地支持韩寒,这恐怕不是某些人士能够
预料到的。只是可惜了一场良好的关于民族和社会前程的讨论就
此夏然而止。就凭这一点,方舟子都将永远被钉在民族的耻辱柱
上。

无论如何,这场闹剧对韩寒还是有意义的。起初他的表现确
实猪一样,不够淡定,因为没经历过这样的事儿,太把方舟子当
回事儿了。渐渐地韩寒也回归了平静,让人们看到了他的善良温
和、严谨负责的一面。他在反思和忏悔,在进步和改变。4月初的
《写给每一个自己》,着实感人至深,都让我这个同龄人的眼圈
都湿润了。

韩寒说,"(方舟子对我)是往死里整,什么构陷手段都用
,什么谣都造,我的合作方,甚至只是替我说几句话的人都要遭
到威胁和举报。我收到不少他的劣迹,但从来没转发过一次,只
因我没自己去核实过,怕有出入。如果我构陷传谣一两次,我就
觉得自己彻底人格破产了。为何他和某些长者能千百次的诬蔑造
谣构陷却安然自得?”我很奇怪,为什么人和人的差别这么大?
我想方舟子对韩寒的感情一定是刻骨铭心的。当方舟子遇到
韩寒时,韩寒很矜持地坐在一堆手稿上傻笑,而方舟子已经hold
不住了,露出了狗尾巴,现出了原形。正是韩寒,让方舟子华丽
丽地转身,从打假斗士和科普作家成功转型为娱乐明星和恶搞对
象。但韩寒不是有意为之的,他是很被动无奈的,是一直被牵看
走的。真正打倒方舟子的,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三,关于其他
韩方闹剧至今仍未完全平息,这是2012年上半年中国网络上
最吸引眼球的大事,窃以为这必1各对我朝的文化行业乃至社会思
想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具体会有什么影响,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还有待观察。

这场闹剧可以说是灾难性的,连我作为一个旁观者都耗去了
极大的精力,卷入其中的当事人所承受的痛苦便可想而知。但是
事情既然发生了,我们就应该思考一下这场闹剧有什么积极意义
?最大的积极意义当然应该是一个拥有极大话语权的网络流氓自
我毁灭并最终倒掉,从此以后他的打假就是一个笑话,从此他不
能再继续横行霸道,也算为民除害、了却了一些恩怨了。其次应
该是所有参与者都受到了教育,什么是合理质疑,什么是科学精
神,什么是逻辑分析,如何珍惜自己的羽毛,如何应对流氓的恶
意攻击。还有一个问题是,方舟子在这场闹剧中做出了什么有意
义的事情?我只想到一点,那就是他身体力行地撕下了留美博士
和科普作家的外衣,让崇拜学历和迷信权威的人学会了独立思考
这场闹剧是一面三棱镜和照妖镜,各路人马纷纷现形,充分
折射出当今社会的纷繁复杂性和网络民众的多样性。有很多人的
思想和言行超出了我所能理解的范围,不断地更新着我的认知范
围的下限。我只能感叹林子大了嘛乌都有,真是一样米养百样人
。连方舟子这样的奇芭都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再次证明了我之
前的一个看法:夭朝是个神奇国度,无所不能,无奇不有。
再谈谈关于微博的看法。早在2011年1月,李开复就出版了一
本书,叫做《微博改变一切》。当时我并没有理解。从去年7月我
开始玩微博至今,我逐渐理解微博的巨大能量。尽管微博上龙蛇
混杂、乌烟瘴气,但是它极大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供
了更多更直接的信息来源。微博对我来说是娱乐,更是一扇了解
社会和网络、学习他人思想和长处的窗口。但是方舟子和某些人
一定恨死微博了,因为微博时代,草民们没以前那么好愚弄了,
当打手和五毛党的钱也没有以前好挣了!

由于生物多样性,无论是在网络还是在现实中,都是有人负
责创造,有人负责构陷,有人善于批评和建设,有人擅长破坏和
毁灭。我尊敬那些能够独立思考并能贡献出真知灼见的人,他们
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在这一场混战中,我通过微博关注到一些既
有内涵又有趣昧的人,他们是李剑芒、李海鹏、押沙龙、五岳散
人、易夭、孙海峰、陈村、沈善增、路金波、饶雪漫、阿找、马
锐拉,以及我之前就一直关注的罗永浩、慕容雪村、高晓松、宁
财神。几个很出彩的网发是批判性思维启蒙、蒋方舟子v、墨存苗
、变态辣椒2012、潘衍江、方尺规、合写社会。在光明的另一面
,是这么几个人:自命不凡一意孤行的彭晓芸、提出“金线论”
的冯唐、荣膺“答春绿”头衔的张放、乘人之危哗众取宠的孙钥
洋。

因为网发扒出的方舟子的往事,我开始详细了解于建嵘和贺
卫方,这是两个铁骨铮铮、有血有肉的社会脊梁,有真才实学、
有理性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们独立的精神和贡献出的思想,值
得特别关注。最后我不得不提的是肖传国,这是一个温和厚道、
医术精湛的学者,一个被无辜冤枉的好人。我为我在2010年秋天
时人云亦云感到惭傀。

源文档 http://weibo.com/1827164925/yknEU1fuV

dajia fzz

unread,
Jan 25, 2013, 12:14:23 PM1/25/13
to
On Monday, April 11, 1994 4:06:26 PM UTC+8, Shimin Fang wrote:

@哲学农民:别了,方舟子先生

尊敬的方舟子先生:
.........
你扭曲科学的内涵,疯狂反对中医和人体科学探索,你可曾知晓自己的荒唐?

你四处捉拿学术小偷,可是你自己不也抄袭《科学》杂志了吗?对此,你的良心可曾有过几分不安?

你跨学科、跨专业的搞学术打假,误伤了大量的学者,而这些学者在与你澄清了事实之后,只是要求你不要再胡闹,说声抱歉即可,而你道歉了吗?

你与何祚庥、司马南一起,接受利益相关方的资助,三驾马车在云南惬意的巡游一番后,就大肆攻击环保人士,并诬陷环保人士有海外政府资金背景,对此,你可曾察觉到自己内心的阴暗?

在转基因食品的影响尚不能确认的情况下,......你声嘶力竭、天花乱坠的鼓吹转基因食品,对此,你可曾有过一丝的难堪?
你同何祚休、司马南一道,与当局配合默契,以反伪科学、反迷信为由,攻击民间信仰,践踏思想自由,对此,你可曾意识到自己的猥亵与卑劣?

你挟科学教皇之威,将打假的大棒延伸到宗教领域,恶毒攻击基督教,你可曾明了自己的无知与虚妄?

对自己心理、性格中严重的缺陷,你又可曾有过半点自我反省、扪心自问?

是的,方舟子先生,对这一切的一切,你的回答是:"没有"。你没有内疚、没有道歉、没有不安、没有难堪、没有罪感......

--------------------------------------------------------------------------------
一、肆意扭曲科学内涵
......让我们首先简单的探讨一下两个重要问题:

1,人类到底能否彻底认识世界?

2,如果现象与现有的科学理论不相符合,那么我们该咋办?

随着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可以无限逼近地认识世界、却不可能彻底认识世界。......
明白了上述道理之后,我们在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如果观察现象与现有理论不符,就可能有两种情况,其一,理论是对的,只是人类观察出现了极难分辨的误差,这样的话,如果能从中找出细微的误差所在,那也是对科学的贡献。其二,现有理论不能解释事实和现象,那么应该修改、完善的就是现有理论。无论是那种情况,都不可以轻易的判定观察者及其观察结果是伪科学。

宇宙的出现,超过了150亿年;人类的出现,不到300万年;而现代科学的出现,仅有300多年的历史!现代科学的确已经表现出了强大的威力,它急剧地、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然而,科学的局限性依然是很大的,科学已经取得的成就,与自然以及人本身的巨大奥秘相比是非常微不足道的。科学愈是发达,知识愈是丰富,智力愈是强大,人们就愈觉得自己的无知与渺小,就愈加对科学采取了更加开放、更加宽容的态度。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推进科学的发展。事实上,科学恰恰就是从迷信、巫术和不成熟的宗教中产生出来、在不断试错中逐渐发展壮大的。

现在,方舟子先生,我们再来看看一下你对科学的理解。

2005年9月,你在北京涵芬楼作了一次《科学时代的伪科学》的演讲,详细地阐述了你的科学理念。

首先,你谈到且列举了两种科学的定义,并说:"各种各样的定义都有它不够完备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科学没有它精确的定义。"这无疑是正确的。

紧接着,你说:"我举一个例子,人是什么?人是会使用工具的动物,发现有的动物也会使用工具。人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发现有的动物也会制造工具。人是会使用语言的动物,发现类人猿也会使用语言。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实际上,有些动物也有感情。人是有自我意识的动物,黑猩猩有自我意识。对人都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是不是说我们就没办法判断某个东西是不是人了?一般情况下,判断是人还是不是人是没问题的。所以没法给科学下定义,并不是说我们没法辨别科学与伪科学了。"

你举的这个例子真是精妙极了!你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虽然没法给科学下精确定义,但我们还是能辨别科学与伪科学的,这就如同我们虽然没法给人下定义,却依旧可以辨别某种动物是不是人一样。

不过,且慢,方先生,我们知道你是进化论的忠实信徒,你是绝对相信人类是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的。那么,从类人猿过渡到人,其中必定有一种或多种过渡物种,总不能说类人猿是在一夜之间突然变成人的吧?人总有一个形成过程,这样的话,请问方先生,这种正在形成为人的中间物种,到底是人还是类人猿呢?

显然,这根本就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我们不能用人和类人猿这两种概念来判定这种中间物种的归属,就像白与黑之间还有一大片灰色地带一样,在伪科学与科学之间,同样也有一大片模糊地带,不能拿科学或者伪科学这两个非白即黑的概念来进行简单的分类。譬如中医,虽然它没有现代医学那样科学的体系,可是它的疗效却是确定无疑的,我们断然不能武断的将其打成是伪科学!
紧接着,你更为雷人的言论出现了,你说:"我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一是探索精神。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二是怀疑精神,就是不要轻信,不宽容。不是政治上的不宽容,是态度上的不宽容。"

那就是说,一旦被你判定为伪科学的东西,你是绝对不宽容的。

我们终于看清了你的真面目。其一,你多年的打假历史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对于很多不能确定是科学或伪科学的中间事物,绝大部分就被你定性为伪科学。其二,一旦被你判定为伪科学之后,你就必定将其消灭而后快。

好一个活生生的邪教的真实样本!好一付邪教教皇狰狞的面目! 只不过你是打着科学的名义来干着邪教的勾当罢了!

方先生,"科学邪教教皇"的桂冠安在你的头上,是多么的恰当、多么的名副其实呀!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感到一阵心绞痛。我痛心的不是你方教皇,戳穿你的真面目是轻而易举的事,我痛心的是,象你这样的人物,其逻辑,是如此的弱智荒谬;其判断,是如此的偏执荒唐;其不宽容,是如此的粗暴恶劣,你却竟然能在中国赢得这么多人盲目的支持,从而长期在学术界、传媒界呼风唤雨、兴风作浪!这实在是吾国的悲哀,吾民的不幸。

方舟子先生,倘若你对"科学邪教教皇"的桂冠还有什么异议的话,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你的辉煌假打业绩吧!

二、悍然制造科学冤案

7、8年前,由御封的、万能的、却没有任何科学成就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先生一马当先,由同样没有任何科学成就的你和威猛无比的司马南大师哼哈左右,辅之以你的"恩师"皱承鲁,一起制造了科学界三大冤案。他们是徐业林首创的无偏二极管、张颖清教授的全息生物学和蒋春暄证明费马大定律的论文。

对于蒋春暄的一个数学证明,你方教皇竟然也称之为伪科学,这真可谓是你创造的一个世界奇观!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我不禁要请问你,你看懂了蒋春暄的证明吗?2009年6月,蒋春暄荣获欧洲"特勒肖--伽利略科学院2009年度金奖",颁奖理由主要是他对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贡献,这岂不是扇了你一记响亮的耳光?

徐业林原创的"无偏二极管",是经过反复实验验证,并通过国内外专利部门鉴定后获得专利权的科学发明,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可是你立即将无偏二极管打成是"永动机"。请问方舟子先生,你做过徐业林的科学实验吗?你不做科学实验,不深入了解实验详情,仅凭主观想象就宣判别人是伪科学,你比上帝还伟大?

张颖清教授创立的全息生物学,极有可能为中国争得诺贝尔奖,他还多次应邀在美国、英国、挪威、瑞典、俄罗斯、法国、新加坡、斯里兰卡、丹麦、香港等国家或地区讲学。如此出色的一个科学家,如此出众的一个科研项目,就这样平白无故的被方舟子之流活生生的打成了伪科学,致使他的研究资金、项目、小组遭到全面封杀,张先生郁郁而亡,逝世时年仅57岁。
张颖清教授含冤去世之后,激起了科学界正义之士强烈的愤慨,三套马车受到人们的口诛笔伐,可是,方教皇你竟然昧着良心炮制了一篇《当心有人借张颖清之死为伪科学喊冤》的臭不可闻的文章,声称"全息生物学在生物学界被公认为伪科学"。
请问方教皇,生物学界谁公认了全息生物学是伪科学呀?

三、 疯狂反对传统中医
前面已经说过,中医虽然缺乏现代医学一套完整的体系和方法,可是,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它却拯救和扶持了无数国人的生命,直到今天,很多用西医无法治疗的疾病,用中医却有很好的疗效,例如治疗复杂的风湿病等等。再例如针灸疗效显著,可是用目前的西医理论却无法解释,这明明就是西医理论还没有发展到能解释人体巨大奥秘的程度,明明就是西医的局限,可是到了三套马车那里,却反而变成了中医的错。

2004年,老中医陈建民成功绝食49天,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本是研究生命科学绝佳的案例,可是,三套马车却睁眼说瞎话,无耻诬蔑陈健民对极限的挑战是伪科学,从而使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再次丧失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可惜在张颖清教授遭到他们沉重打击后,再也没有人敢于与他们作对了。

方教皇,如果说你是中国科学界的大敌,这一点也没有冤枉你。

四、公然抄袭《科学》杂志

2005年10月2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华杰副教授撰文揭发,你当年把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上Greene 等人的一篇文章大段地翻译后署上"方舟子"的名字,拿到《南方周末》上发表,文章没有署"方舟子译"或者"方舟子编译"字样。《南方周末》上的此文后面没有以任何方式交待文中内容的来源。

刘华杰教授质问道:这样一个光辉的、堂堂正正的打假英雄是否采用了两套标准:对己一套,对他人一套?方舟子行打假之义举的同时,是否也要把自己管好。

白纸黑字,铁证如山,你不仅没有勇气承认事实,拒不道歉,反而百般抵赖,说什么你写的不是科学论文,只是科普文章。
请问方舟子先生,世界上有哪一条法律规定,写科普文章就可以公然抄袭了? 

五、无耻诬陷环保人士
2005年4月,你与何祚庥、司马南三驾马车,在水电势力的资助下,到云南考察怒江,一番游玩之后,考察尚未结束,就开始对环保人士大打出手。你们不仅粗暴否定了环保人士大量翔实的论证,反而玩文字游戏,污蔑环保人士接受国外反华势力资助、要挟政府公布国家机密等等。主持此事的张博庭后来承认,水电势力之所以花钱供你们高规格免费旅游,就是要你们打击反对在怒江建坝的环保人士。你果然不辱使命。

方舟子先生,明明是自己接受不干不净的资助,却反过来倒打一耙诬陷别人,还有比你更不要脸的吗?

六、胡乱打假,遍伤无辜

对于你的打假或假打,亦明先生作了详细的跟踪和统计。亦明先生指出,方舟子一伙假打假、报私仇、谋私利,你"打假"只有三个目的:第一,求名;第二,谋利;第三,报仇。你号称打假十年,案例上千,可是,你却从来就没有、也不敢开列这上千案例的清单。不错,在新语丝上,有一个"立此存照",其中有一百多个"专辑"。但是,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之外,其余的都是你以假打真、以无知打有知、以无耻打高尚的案例,因此,它实际上相当于你给自己的丑恶嘴脸"立此存照"。

亦明先生研究分析过几个典型案例,它们是杨焕明案,吴柏林案,李载平案,吴国盛案,韩健案,郭光灿案,刘兵案,野鹤案,环保人士案,于建嵘案,潘知常案,魏于全案,傅新元案,"天地生人"案等等等等。   
  
最典型的案例是于建嵘案,于建嵘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农村问题学者。2005年,新语丝发表署名严晋的文章,对于建嵘提出五大指控,但是没有提供任何证据。于建嵘马上致信新语丝为自己辩诬。事实澄清之后,你不但不道歉,反而继续抓住于建嵘的职称问题与于建嵘先生胡搅蛮缠。于建嵘终于忍无可忍,于是对你破口大骂。你趁机转移视线,把这个事件演变成"于建嵘骂人"事件。可是,学术界很多人士对于建嵘先生却大加赞赏,纷纷表示支持,这充分表明,你在学术激起的天怒人怨已经到了何种程度。

七、盲目鼓吹转基因食品

......方舟子先生,你把转基因食品吹得天花乱坠,不过请你注意以下三点,其一,转基因食品的长期影响并未弄清楚;其二,并不是只有中国的某些人反对转基因食品,欧洲人同样也是对其进行严格限制的;其三,随着非转基因生物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推广,例如袁隆平先生杂交稻技术的推广,我国粮食并不缺乏。

不仅盲目鼓吹转基因食品,甚至还建议在食品标签上取消转基因的标示,意欲剥夺消费者的知情权,方舟子先生,你标榜自己是反伪科学勇士,在这件事情上,你自己的态度是不是科学的呀?

八、甘当鹰犬,践踏自由
方舟子先生,你的科学邪教教皇的荣誉,绝非浪得虚名,你的鸿鹄之志决不仅限于学术范围之内,你要借神教的威名,剑指人们的信仰领域,就连基督教这样成熟、理性、对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宗教,都不能躲过方教皇你的神棍,更别谈中国民间一些不太成熟的信仰或练功组织,神棍所到之处,哀鸿遍野。这时,方教皇,你与你的主子配合的真是默契。但是,说到底,这些不成熟的民间信仰,毕竟都是人们的信仰自由、思想自由,只要他们不干涉别人,不破坏社会,个人自由岂能容他人粗暴干预?
由于篇幅所限,加上众所周知的原因,此处不能展开讨论,但是,你以反迷信、反伪科学为名,践踏中国人民的信仰自由,你所犯下的罪行,已经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九、恶毒攻击基督宗教
在你对信仰的攻击中,最无知、最无耻、最恶毒的就是你对基督教的攻击。

你自鸣得意地说:我本想写的《圣经百谬》,就编写了一份《错误百出的圣经》,列举《圣经》的破绽和自相矛盾之处。此后一发而不可收,从历史的角度否认耶稣的真实性,从教义的角度批判基督教的野蛮、邪恶。

对圣经的解释涉及历史、文学、哲学、考古学、解释学、语言学等学科,近两千年来,无数智者、哲人都为之殚精竭虑,使圣经解释学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这岂是你这个无知的小丑可以随意糟蹋的?

你又说:基督教一直是西方社会的一个毒瘤,是阻碍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曾经给西方社会带来了无数的灾难,经过了几百年的思想启蒙、政教分离、科学发展,才总算遏制了其势力、减轻了其毒性。现在这个毒瘤有向中国扩散之势,而且还是最毒的部分。信基督教在许多中国人当中,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成了时髦。基督教将会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威胁。我们必须注意,对基督教的反理性、反科学、反人道的本质加以揭露和批判。

你接着说:基督教最让我反感的,是《新约》的"信我者得永生,不信我者下地狱"的教义,达尔文说这是一条"可咒诅的教义",我则认为这是最恶毒的、灭绝人性的教义,正是因为这条教义,使得中世纪的欧洲成了人间地狱。

从你这几段话中,我们看出你对整个西方文明的历史完全彻底的无知,其无知的程度到了令人惊骇的程度。

众所周知,当今被全世界都承认的自由、民主、平等、法治、宪政、科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等普世价值,都是从西方文明中发展出来的,两千年来,直到今天,基督教依然是浸透着西方人灵魂的信仰,如果基督教是如此反动、如此恶毒的话,那么,我们就要问一问,为什么那么多普世价值观,都竟然能从浸透着这种恶毒信仰的文明中发展出来,而没有从其它没有遭受这种恶毒信仰侵害的文明中生长出来呢?

关于自由,首先是因为信仰自由的实现,它在世俗权力网上冲开了一道口子,才变成了近代个人所享有的一系列的自由的先导。政治哲学家萨拜因指出:如果伦理的和宗教的体制不曾被认为大体上独立于并在重要性方面超过国家和法律的实施,那就很难想象自由能起到它在欧洲政治思想中所起的作用了。如果没有中世纪宗教自治和宗教自由信念的"残存物",则关于个人私生活和自由的现代思想就几乎是无法理解的了。正是在基督教信仰的基础温床上,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扎下了它深深的根。结论:没有中世纪的宗教自治和宗教自由,就不可能有现代自由。

关于法治,法学大师伯尔曼在其鸿篇巨著《法律与革命》中详细论证了,西方的法学传统,就是在基督教会复兴罗马法的基础上,通过格里高利的宗教改革和路德、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没有对炼狱的恐惧和最后审判的希望,西方法律传统就不会存在。"

关于科学,著名的科学史专家霍伊卡在《宗教与现代科学地兴起》中指出:经典的现代科学之兴起于16---17 世纪的西欧地区。科学更多地是某种宗教观念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希腊----罗马文化与《圣经》的相遇,结果若干世纪的对抗后,孕育了新的科学。如果我们将科学喻为人体的话,其肉体组成部分时希腊的遗产,而促进其成长的维他命和荷尔蒙则是《圣经》的因素。我国科学史专家陈方正在其名著《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中指出:为何科学革命只在西方,而没有在任何其它文明中出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宗教。毕达哥拉斯和牛顿这两位先后触发科学革命的人物都具有无比强烈的宗教意识和向往。因此,宗教与科学的密切关系也就可能是科学革命只出现于西方的原因。

关于民主与宪制,首先,凯利在《自由的崛起》中指出:永恒的上帝赋予他的子民反抗国家暴政的权力。经过清教徒和加尔文主义者在两个多世纪的抗争,最终在苏格兰、美国、荷兰的立宪共和体中结出了人类自由的果实。其次,如果没有中世纪教会与世俗政府的二元对立的传统,就很难想象有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理念出现。

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韦伯在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论述到,资本主义精神是从加尔文的预定论中奇妙的产生出来的。伯尔曼在《法律与革命》中论证道,资本主义精神,其实就是新教强烈的"共同体主义"的果实。总之,资本主义精神,就是产生于新教伦理中。

如果说上述观点还都是理论的话,那么再请看基督教影响文明的历史事实:

没有基督教,就没有万恶的奴隶制的覆灭;
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男女平等,没有妇女的自由与尊严,就没有一夫一妻制;
没有基督教,残酷折磨中国妇女达一千多年的裹小脚的恶习就得不到消除;
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的医院与保健;
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完整的教育体制;
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红十字会 ;
没有基督教,就没有大学的出现。

不错,基督教在历史上是有过不良记录,但是能因此就将其对人类文明不可磨灭的贡献一笔勾销,并颠倒黑白,篡改历史吗?
拿自己的无知当光荣,并招摇过市,大肆炫耀,大概也只有象你这类心理变态之人才会做得出这样的事情。

十、心理变态,心智低劣
最后,方舟子先生。我们来考察一下你的心智状况。

智力状况:构成智力的因素很多,但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分辩能力,判断能力。在这方面,你还停留在幼儿园阶段,因为你只会作非白即黑式的最简单的判断,就象幼儿园的小朋友只能分辨出大灰狼与小白兔一样,你也只知道有科学与伪科学,而不知道两者之间还有广阔的灰色地带。

意识状况:你的自我意识依旧停留在幼儿园阶段,自我意识水平极低。因为自我意识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换位思考,要懂得用旁人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即:你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但是你就不知道这一点,你犯错误之后从来就不道歉,你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别人,你依然处在儿童低级的自我中心阶段。

人格状况:你还停留在青少年的心理逆反期。例如,你是如何憎恨基督教的呢?就是因为有人想劝你信教,你偏不信。本来信不信都无所谓,但是由于老有人对你宣教,结果你就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进而开始仇恨基督教。不幸的是,你一直就停留在这种逆反心理状态之中,不能以理智、客观、平常的心理看待事物,这就是人格不健全的明显标志。

知识状况:除了你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外,你的人文知识还停留在文革时期的初中生阶段,你不仅对西方文明历史一无所知,而且满脑子里全是"宗教就是人民的鸦片","宗教就是迷信"等一大堆垃圾。

心理状态:由于你的知识面狭窄,判断力低下,自我意识微弱,加之人格发展不健全,使得你对那些不符合你主观意向的东西极为排斥,并进一步强化为仇恨,最后,终于发展到了变态的地步。
悲乎,方舟子先生。

--------------------------------------------------------------------------------
揭露你这种小丑式的人物并非难事,大多数有识之士也不屑于与你进行论辩,真正值得反思的是:是什么样的土壤才使得你这样的小丑长成个庞然怪物。回想起来,有以下原因:

1, 治国理念的不成熟。从文革极左时代遗留下来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就是迷信"等错误认识,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从执政党的理念中消除,致使象你这样的人可以以反迷信、反伪科学为由,肆意践踏人民的信仰自由。

2, 有关当局的不作为。对日益猖獗的学术不端行为,中国教育部一直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不作为态度,致使人们对学术造假义愤填膺,而你恰恰就是钻了这个空子,这是你得到大众支持的直接原因。

3,人文教育的失败。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文教育部分,一直颇受有识之士的病诟,其中,尤其是历史、西方文明史等部分,都极不客观,使得学生们从小就开始"吃狼奶",一直吃到大学毕业。这些都为你这样的人物的疯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4,媒体的不成熟。我国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媚俗跟风,对上述现象负有很大责任。

是的,方舟子先生,你就是错误时代的悲剧产儿,就像王洪文那样的小丑在荒唐年代也可以登上权力的顶峰一样。然而,乌云遮日总有时,当社会不断进步,人民不断成熟后,你在神坛上叱咤风云的日子就到头了。
是的,方舟子先生,你的日子到头了,现在就是人们将你从神坛请下来的时候了。人们不再需要你这个装神弄鬼的小丑了。
别了,方舟子先生,一路好走。

(原文出处:天涯关天茶舍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423457.shtml

源文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e6379601017qkv.html

Jack Chuge

unread,
Jan 4, 2015, 6:53:35 AM1/4/15
to
這種事也要拿諸子來做例證?小題大做

--
Jack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