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推动这个活动,我想到一些工具以后逐步地在好看簿中整理出来,也欢迎大家一起参与分享,这些工具的运用,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工作的效能:
(1)可视化工具--概念图/思维导图(kenlee在这方面也有研究,http://www.kenlee.cn/tag/mindmap,还有山东
的曲志男老师),以及其它若干可视化工具VISIO所支持的,我以前用专业工具比较多,现在用得少了,因为记笔记或者做什么,通常都是以画图形式来表
达。
(2)社会书签工具--就是管理网址(如del.icio.us)
(3)BLOG工具--记录整理与分享
按记录内容媒体形式分,还有图片Yupoo/Flickr, Yutube等
(4)Twitter--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工具
(5)邮件系统 (如gmail)
(6)摘要工具(如 Google notebook )
(7)WIKI结构化工具
(8)研讨工具(邮件列表 BBS,如googlegroup)
(9)RSS订阅工具
(10)IM工具,如MSN Skype GTalk 类;
(11)分析工具,比如某个平台中的个人网络关系分析
还有一类性质的工具
(12)常用检索工具(如类似CNKI)
(13)常用社群网站
你认为还有哪些能够提高工作效能的工具呢?
--
'''Time is unimportant, only life important!
过程改进其实是开始促生可以产生靠谱的人的组织!
'''http://zoomquiet.org
blog @ http://blog.zoomquiet.org/pyblosxom/
wiki @ http://wiki.woodpecker.org.cn/moin/ZoomQuiet
scrap @ http://floss.zoomquiet.org
share @ http://share.zoomquiet.org
douban@ http://www.douban.com/people/zoomq/
^^^^^^^^^^^^^^^^^^^^^^^^^^^^^^^^^^^^^^^^^^^^^^^^^^^^^^^^^^^^^
Pls. usage OOo to replace M$ Office. http://zh.openoffice.org
Pls. usage 7-zip to replace WinRAR/WinZip. http://7-zip.org
You can get the truely Freedom 4 software.
--
QienKuen,陳堃
益学会(Edu2Do.com):资讯·实践·社区
www.Edu2Do.com
My profile:http://qienkuen.wealink.com
My Gtalk/Skype/MSN:Qien...@gmail.com
比如我自己对GMAIL邮箱,就有一点体会。
我原先申请多个GMAIL邮箱,准备在不同课程或者课题项目中分门别类应用,但实际上,这种方式反而使得我对一些邮件不能及时查收和回复,另外在不同帐
号之间切换也非常麻烦。
我发现善用GMAIL中"应用标签"功能,能够很好对不同邮件进行管理。
您在应用这些工具发现了什么问题需要帮助,或者有什么独到经验跟大家分享呢?
gmail可以设置从其他邮箱帐号收邮件的功能点击上面的设置---帐号进去设置一下,看看能否通过一个常用的gmail邮箱去收取另外几个gmail邮箱的邮件。
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集思广益类的工具",不足地方,希望大家多指正,另外也恳请大家帮助多提供一些内容信息源,所谓内容信息源就是你现在订阅的或者参
与研讨的地址,多谢了。
******
研讨交流对于学习发生的作用与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的沙龙、会议、论坛等,或者教学中经常提到的小组讨论等,都是群体研讨交流的组织。
网络上有一类工具,支持这种群体研讨交流。
(1)研讨型邮件列表(MailList)
邮件列表(MailList)是指向订阅用户发送同一电子邮件的服务,在功能两大类,讨论型和单向订阅型。这里是指研讨型邮件列表,在讨论型邮件列表
中,任一用户都可以向所用其他用户发送信息。这种邮件列表一般设有一个专门邮件地址,如lists...@h-net.msu.edu,所有邮件研讨内
容在这里可以访问http://www.h-net.org/lists/,当你申请加入邮件列表用户名单之后,任何一个用户只要向这个地址发信,所有
其他用户都可以收到。
(2)BBS
BBS,Bulletin Board Service,电子公告牌服务。
一般的BBS,用户需要登陆一个固定网站地址,然后进行发新贴或者回帖,来公布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如BBS"苏辛工作室" http://suxin.crtvu.edu.cn/bbs/index.php
(3)GoogleGroup,Google群组,GG
GG,在功能上整合上述邮件列表和BBS功能。例如名称为"sociallearnlab"的GoogleGroup:
web address: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sociallearnlab
email address:
sociall...@googlegroups.com
因此,在GG上,用户既可以通过邮件参与研讨交流,又可以登陆网站地址参与发新贴和回帖。
以上所列举的集思广益工具,从参与时间来分,可以认为是非实时交流研讨工具。有两点是必然会一直延续:
(1)邮件客户端。
(2)研讨内容的WEB存访。
这一类集思广益工具,还有其它的吗?或者你知道的好的内容信息源也不妨推荐一下,谢谢呢~
(1)这一类工具应用,对于参与者有什么基本的要求呢?
(2)在具体应用时,对一个群体中用户产生最大效用的应用工具的方法策略有哪些呢?
(3)目前这一类工具应用的现状如何呢?就比如说,以北师大本科生或者研究生为总体样本。
现在讨论的仅仅是第2种
>
> (1)这一类工具应用,对于参与者有什么基本的要求呢?
> (2)在具体应用时,对一个群体中用户产生最大效用的应用工具的方法策略有哪些呢?
> (3)目前这一类工具应用的现状如何呢?就比如说,以北师大本科生或者研究生为总体样本。
>
以上问题俺以为:
1. 共同创作::
1-1 要求理解创作主题,并拥有对等的基础知识
1-2 有效策略在于制度化的监察,以便新人快速理解主题和行动原则,参考 维基百科组织
1-3 在中国基本集中在技术行业,其它各种领域因为没有接触过类似组织,形成了对自个儿创作严防死守的风范,基本不掺合
2. 共同讨论 -- 关注讨论过程:: BBS/Mailist/Blog/IMgroup...
2-1 要求对讨论系统功能有所了解,其中:
2-1.1 BBS 对参与者要求最低--会注册和输入就成--所以告成BBS 最后都趋向腐烂
2-1.2 其它群体讨论系统,都形成了内置的文化传统,对参与者一般有知识门槛
2-2 有效策略在于"人气"--有实质内容的问题,有效快速丰富的回复
2-3 由于国人养成了在虚拟网络中,说话不负责的共识,所以,讨论基本上大多流于聊天打屁,只有非常明确的知识/技能/问题述求的单一兴趣核心社区的讨论可以长久并形成聚合力
报纸,专业期刊杂志,都是常见的获取信息的途径方式。对作为信息源的专业报刊杂志,如果每一期都到相关报刊亭或者邮局去购买,就会很麻烦,但是如果采用季度、半年或者一年方式进行邮订,就会比较方便。
网络上也有一些订阅信息的工具与渠道。
(1)单向邮件列表(MailList)/电子报(Newsletter)
邮件列表(MailList)是指向订阅用户发送同一电子邮件的服务,在功能两大类,讨论型和单向订阅型。这里是指单向订阅型邮件列表。电子报(Newsletter)在功能上与单向邮件列表相似。
例如,网站http://www.readwriteweb.com/about.php上提供文本对话框,让用户输入邮件地址,就可以订阅其中按周打包的更新信息,即在页面"Subscribe
to Weekly Wrapup by email"字样的下面。
例如,网站益学会http://www.edu2do.com/fanyi/首页右上角提供一个文本对话框,即"请输入邮件地址,订阅翻译简报"。
任何学习者,只要你有邮箱,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订阅信息,最为关键是你要找到最适合你、你最需要的订阅信息源。
(2)RSS阅读器
若干WEB2.0的应用服务,对于其中更新信息,如Blog上内容更新、留言更新,都提供了符合RSS标准的输出文件,称为RSS
Feed或者RSS种子,RSS阅读器专门用来收集这些来自不同网站的RSS
Feed。这样,学习者只要通过一个RSS阅读器,就可以了解所有收集订阅站点的更新信息。例如:
Google Reader,http://www.google.com/reader/view/
Blogline,http://www.bloglines.com/
这一类工具的使用,其实质是个人对资讯的获取与管理,它跟刚才提供的"集思广益类的工具"不同,信息订阅类工具主要是以获取信息为主,而不是以研讨为主。
信息订阅类的工具,最为关键还是如何找到、优化、运用你的信息源。
以上所述有所不足之处,恳请批评。
(什么时候搞个订阅信息源分享活动,我自己也是订阅了很多,一下子整理不出来,若干。问题:大家有什么管理与优化定约信息源的心得,不放分享一下。)
--------------------------------------------------------------
xiuli zhuang ,
Schoo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E-mail: xiuli....@gmail.com
Twitter: http://twitter.com/xiuli
Skype: sociallearn
Blog: http://sociallearnlab.org/blog/
Wiki: http://sociallearnlab.org/wiki
Bookmark: http://del.icio.us/sociallearn
Haokanbu: http://www.haokanbu.com/user/496/story/
--------------------------------------------------------------
一是如何构建最适切自己的信息源网络?
二是如何优化与运用信息源网络?
就是用twitterfeed把地震局的世界地震网rss做的,可以及时获取世界各地的最新的地震信息。类似这样的twitter其实很多都是fans的行为,并不是官方行为。
另外,还可以在twitter上把一些自己比较关注的领域的人或熟悉的朋友的twitter加为好友(当然首先他要有在twitter上),尤其是经常使用twitter的人,他们常常会把自己的blog和delicious收藏等的rss捆绑到twitter帐号,而且他们看到的许多有用的信息常会post
link到twitter。
我现在已经把twitter作为rss以外,获取信息的辅助手段。
在 07-9-26,xiuli<xiuli....@gmail.com> 写道:
--
Chinese 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
My blog: http://talk.blogbus.com
CNBlog: http://blog.cnblog.org/weblog.html
Social Brain: http://www.socialbrain.org
cnbloggercon: http://www.cnbloggercon.org/
MeMedia: http://memedia.cn
[[zh:User:Shizhao]]
Zoom. Quiet所言极能拎出问题的根本。
网络为学习者所提供的可能性,就是让我们自己有可能成为自己可能成为的样子。
> > 二是如何优化与运用信息源网络?
>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只有不断调整/整理/归档自个儿的信息网络,
> 才有使用时的效率!
>
任何事情,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不断实践。
前面我是把Twitter单独列为一类,一类非常特殊的工具。它不是以研讨为主要应用。从目前我自己应用体会看,它是以鲜活的人提供信息源为主的一种服务。
有网络就有可能,不是可能,而是一定可以,问题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
> > > 二是如何优化与运用信息源网络?
> >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只有不断调整/整理/归档自个儿的信息网络,
> > 才有使用时的效率!
> >
>
> 任何事情,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不断实践。
>
--
关键是开放了接口,令使用者可以由着性子使用,
但是对于中国,服务响应速度太慢,不喜欢,不如豆瓣的广播--但是这边又没有开方API,
自古忠孝难两全哪!!!
不太明白,twitter一般都是通过IM的,例如gtalk,这和服务响应速度关系不大吧?
以我的接触,其实国外用twitter获取信息的人非常多,尤其令我惊奇的是,国外很多记者都使用twitter,对于记者来说,twitter是一个获取最新消息和发现有价值的第一手新闻的好地方。
在 07-9-26,Alex Dong<alex...@gmail.com> 写道:
把IM Notifications 一项设为on.
在 07-9-26,Zoom. Quiet<zoom....@gmail.com> 写道:
> On 9/26/07, shi zhao <shi...@gmail.com> wrote:
> > > 关键是开放了接口,令使用者可以由着性子使用,
> > > 但是对于中国,服务响应速度太慢,不喜欢,不如豆瓣的广播--但是这边又没有开方API,
> > > 自古忠孝难两全哪!!!
> >
> > 不太明白,twitter一般都是通过IM的,例如gtalk,这和服务响应速度关系不大吧?
> >
> >
> 一直没有整明白怎么和Gtalk 集成,
> 按照俺的理解,只要按照指示,注册自个儿的IM(Gmail)
> 然后在GTalk 中加入指定的机器人帐号,
> 就应该和 Twitter 中一样将所有好友的发言,转送到GTalk 中的吧?
> 但是俺在Gmail 界面中点取 twi...@twitter.com 的好友,
> 一直没有他人的信息............
>
>
> --
> '''Time is unimportant, only life important!
> 过程改进其实是开始促生可以产生靠谱的人的组织!
> '''http://zoomquiet.org
> blog @ http://blog.zoomquiet.org/pyblosxom/
> wiki @ http://wiki.woodpecker.org.cn/moin/ZoomQuiet
> scrap @ http://floss.zoomquiet.org
> share @ http://share.zoomquiet.org
> douban@ http://www.douban.com/people/zoomq/
> ^^^^^^^^^^^^^^^^^^^^^^^^^^^^^^^^^^^^^^^^^^^^^^^^^^^^^^^^^^^^^
> Pls. usage OOo to replace M$ Office. http://zh.openoffice.org
> Pls. usage 7-zip to replace WinRAR/WinZip. http://7-zip.org
> You can get the truely Freedom 4 software.
>
> >
>
电话是最常用的即时聊天工具,从座机电话到移动手机,大大便捷了人们的生活。
网络上也有一些类似功能的工具,其特点是会话双方都在"现场",这个"现场"可以认为是相应的聊天工具平台。
这些聊天工具如:
(1)QQ
(2)MSN
(3)Skype
(4)GTalk
(5)IRC
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些工具?应用聊天工具干什么呢?
从我个人网络学习来说,主要便于即时寻求帮助用。还有从我教学工作来说,这些工具可以便捷我跟学生的联系,以便自己有什么想法,可以即时跟同学表达与交
流。另外这些工具也可以便捷学习者之间的联络。
具体来说,即时聊天工具应用,可以分为两种应用状态:
(1)有组织的聊
有组织的聊,是指一群人被组织起来,参加某个主题的研讨。这在网络上很常见。例如QQ群中的成员,通过约定一定研讨规则,在特定时间一起上线,开始头脑
风暴聊。相对于GoogleGroup来说,这种现场即时头脑风暴,对参与者的要求,就是特定研讨时间的限制,它的优势是,这种多人参与的即时聊,会产
生一种现场氛围,对参与者情绪有激发作用。
这种形式,目前我在教学中应用还很少。
(2)无组织的聊
就是非预设的交流、问询与沟通等。无组织的聊,一般来说,成本代价比较高,尽管这些即时聊天工具给大家交流,提供了一种很方便的途径,但是在交流的工具
选择上,应当作为一种备用工具。
学习者应用这类工具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些工具的效能呢?
这一类工具应用,还有哪些多样化的组织与应用情形呢?
> 具体来说,即时聊天工具应用,可以分为两种应用状态:
> (1)有组织的聊
[...]
> 这种形式,目前我在教学中应用还很少。
怎么会?每天上课时,不都是"有组织的聊"? 只是其它人说话少而已 ;)
>
> (2)无组织的聊
每天课间,大家都是这种 ;)
>
> 学习者应用这类工具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些工具的效能呢?
不用学习的吧,本来也是模似现实的活动编写的服务哪;
但是要注意各种工具本身的特性,以及文化圏,说错话是很招BS的;
发挥效能,感觉是时间的把握,不能在对方不方便的时候提很急的事儿;
> 这一类工具应用,还有哪些多样化的组织与应用情形呢?
>
类似SIAN Wokoo 等等在页面嵌聊天的应用,以当前页面内容为主题的随机聊天;
野狼,盼望着你写,越快越好,这样我就拿来主义,跟学生一起练习使用。
--
欢迎访问我的教育Blog:http://www.iyoxo.com.
人对信息的处理,总是动用所有感官,全方位整体感知和处理。信息可视化,易于人运用所有感官来加工处理,因此,可视化处理工具开发,应是技术发展的重要
方向之一。
网络上有一类工具,用来支持信息处理的可视化。
1.思维导图或心智图
托尼.布赞(Ton Buzan,http://www.youtube.com/watch?v=MlabrWv25qQ) 是这一方面研究专
家,"mind map"是他的注册商标,并提供软件MindManager,http://www.c4lpt.co.uk/
Top100Tools/mindmanager.html。他的官方网站是http://www.buzanworld.com/。
2.侧重概念逻辑关系归纳整理的概念图。例如:
Keystone 概念图(ConceptMap,http://www.keystonemindmap.cn/)
关于概念图,有几个资料链接:
(1)The Concept Mapping Homepage,http://users.edte.utwente.nl/lanzing/
cm_home.htm
(2)Kinds of Concept Maps,http://classes.aces.uiuc.edu/ACES100/Mind/c-
m2.html
(3)Concept- or mind-mapping for learning,http://www.studygs.net/
mapping/
(4)王万清老师在他的日志中,整理了一些关于思维导图与概念图的应用资料:
http://www.iyoxo.com/category/%e6%80%9d%e7%bb%b4%e5%af%bc%e5%9b%be
(5)kenlee写了一个系列的"Mindmap之我见",http://www.kenlee.cn/tag/mindmap,信息量比较大。
3. visio2003 提供若干工具支持各种绘图。
其中有支持决策分析的逻辑鱼骨图。这种形式的图也称为树图。
4. 还有一些用来进行管理分析的图表工具。
如SWOT窗图,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威胁"(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的分析。类似矩阵图应用也非常多。
5. SPSS处理软件中,提供数据的若干统计学上的分析图表。
关于统计学上的图表说明,这里有部分资料:
http://www.medstatstar.com/coach/stat/classroom/graphtable.html
6. 最常用的,还有画各种流程图。程序设计里用得比较多。
我自己以前还喜欢用绘图工具画一些图,现在用得比较少了,常常是在纸上用笔画。一般记笔记或者思考什么,都喜欢在纸上先画。
感觉太多了,没必要搞这么细吧,我觉得能做到使用简单,方便,还有就是普及率高就行了.要实现畅通交流,使用一种相同的工具是很必要的.
感谢大漠生灵 khot...@gmail.com提供丰富的信息,这一点非常重要。
确实现在的工具发展,用户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发挥工具效能,就需要根据需求慎重选择。不同门类的工具之间,哪些工具是必须的?哪些工具是作为备用的?这些不同工具又如何根据不同情况组合使用,才能发挥最优化的效能,这可能都是学习者自身需要思考的问题,以及需要进一步练就的能力。
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短语来表达我想要表达的意思。原来想用"积累资本类的工具",又感觉容易引起误解。就暂且用"积累内容类的工具"来表述。
这一类工具,例如:
(1)如果你善于采用以文字来表达你自己,就是指个人Blog;
(2)如果你善于采用图来表达你自己,就是指个人的Flickr,或者个人的Yupoo等;
这里的图不一定是指拍照片,我看到有一位网友一直在Blog中发布自己画的漫画,来表达自己,别具风格。
(3)如果你善于采用视频来表达自己,就是指Yutube,或者Tudou等;
(4)如果你善于用语音方式来传达关于自己的信息,就是指Podcasting;
(5)如果你善于用"故事"来表达自己,就是指haokanbu等;
以上这一类工具的特点是,用户在时间的尺度上,不断积累自己的内容,当然这些内容,有一部分可能是你转载引用的,但是没有关系,这并不妨碍别人透过你的
这些积累内容,对你产生第一定程度的了解。
从我自己应用体会来说,虽然还有很多工具是能够体现个人身份特点的,如社会书签del.icio.us中积累一定程度的网址,或者在Twitter上积
累一定程度的片言只语,或者在某个论坛中有个帐号,等等,从这些角度与途径去了解一个人,都不及阅读他在这些工具上的积累内容,更加直接与深入。
因此,从WEB2.0空间个人交往来说,运用积累内容的工具,是更好地构建社会网络关系的基础。
这一类工具,前面Zoom.Quiet已经提到过,即:
共同创作 -- 关注创作活动:: wiki,doc.google 等等 。
为什么社会书签是网络资源社会化组织类的工具,其实质是社会书签提供平台,让人参与网络资源的组织管理,真是功能是"以文会友"。
一类是邮件,我觉得这要单独列出来。邮件工具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功能提升空间。暂不细表。
二类是Twitter,这是一种很简单工具,但是却存在多样化的应用形态。暂不细表。
三类是摘要工具,就像到果园摘果子,在采摘的时候,需要有个容器存放。这种工具除了google
notebook,还有其它web2.0形势,如http://tagfacts.com/
还有另外两类,就是常用的检索工具,与信息分析工具。
在第一个单元模块,我们接触到了很多工具。 如何能够发挥整体的力量,让每一位同学学得更快,用得更好呢?如何降低大家重复摸索所要付出的成本的?
为此,我设计了一份关于第一单元模块的作业说明,请根据你的情况与兴趣有选择地完成:
以下工具类别列表,你根据自己的基础与兴趣爱好,选择一类中的具体一个工具软件,用好看簿(haokanbu)制作一个关于这一工具的应用说明,可以
侧
重是关于工具的操作入门,也可以侧重工具应用精进的方法与技巧,如果你愿意,配音说明也是不错的选择。多写多得分。(得分A,15分,参与多,得分会
多。)
你也可以根据自己应用体验结合相关资料,写一份关于某类工具的用户视角的应用点评,把你写的内容发送到相关软件开发者那里,把你的想法反馈给他们,同
时
把你写的内容发布到课程论坛中,供大家学习研讨。(得分A,15分,参与多,得分会多。)
如果以上两条对你都有难度,你还可以对其他同学所写内容参与点评。(得分B,10分,参与多,得分会多。)
具体工具列表如下,分九类(你还可以再增加内容,不限于这九类,每一类具体工具你还可以自己来选择决定):
1. 研讨型邮件列表(MailList)/GoogleGroup
2. RSS阅读器
3. Keystone 概念图(ConceptMap)
4. Skype、GTalk
5. 个人贡献内容积累工具
(1)个人Blog;
(2)Flickr,Yupoo等;
(3)Yutube,Tudou等;
(4)Podcasting;
(5)haokanbu;
6. 社会书签
7. GMail
8.Twitter
9. google notebook
大家做完后,如果你用好看簿写的,请你把你所写的故事,加入到活动"数字学习的工具操作"http://www.haokanbu.com/
event/46/ 中, 同时在课程论坛中公布一下。(完成时间,最好在十一之前,加快步伐!)
如果你想对工具有更多认识和了解,还可以参考这里的研讨: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sociallearnlab/browse_frm/thread/54168...
关于好看簿使用,大家可以参考这个http://www.haokanbu.com/story/382/
以上说明,如果你有不清楚的方法,随时在这里提问。期待更多行动~
***********
不知道我们这个GG中有没有朋友愿意参与这样的活动?
WEB2.0时代,单凭一个人,是无所作为,但是靠着大家,我们就能够有所作为。
咔咔咔,有点意思;
能再具体点?怎么掺合?指定时间?场所?
俺晚上可以,一般
在07-9-26,xiuli <xiuli....@gmail.com> 写道:
在实践中发展。
是也乎,体验到维基的好的人,都是有大量东西要快速分享的好人哪!
不过建议输入时都使用 半角字符输入,这样方便他人复制相关 关键词进行搜索^^
--
'''Time is unimportant, only life important!
过程改进乃是开始催生可促生靠谱的人的组织!
'''http://zoomquiet.org
博 @ http://blog.zoomquiet.org/pyblosxom/
维 @ http://wiki.woodpecker.org.cn/moin/ZoomQuiet
豆 @ http://www.douban.com/people/zoomq/
看 @ http://zoomq.haokanb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