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9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wanghx

unread,
Oct 15, 2008, 8:29:28 AM10/15/08
to salon-...@googlegroups.com, lih...@googlegroups.com
不赞同。

发信人: bridged (断桥残雪), 信区: RGForum
标 题: [转载]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Wed Oct 15 09:59:50 2008), 本站(yjrg.net)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正在写我的《潜台词》,把这部分单独拿出来扩展一下,呵呵呵呵:)部分章节
草稿试阅,大家看看有啥改进的)

凤凰台的闾丘露薇对杨佳事件中大量网民叫好的现象,痛心疾首,写了篇《尊重每
一个生命》,文中说……(以下省略)……。总之,政府要给弱势群体足够的渠道。同
样,也不应该鼓励对体制和权力不满就可以滥用暴力的行为。

闾丘露薇想必对自己的文章很满意,洋洋千言。网民中其实和她观点相同者并不见
少,比如无论怎样,不能滥用暴力。比如报复警察,报复打自己的警察可以理解,但是
杀其它警察并不对。比如要理性。在另一边,过了几个月,网民情绪稳定了,没有一开
始这么兴奋,但是在被警察抓走三个大巴的人的情况下,二审法院周围依然聚起了数百
人的市民和网民声援团。闾丘露薇的得意之作被他们踩在脚下。

这是一种对话完全失效的体现。首先要理解,杨佳案对中国的网民来说,不是一起
凶杀案,也不是一起报复案。“杀得好”,“京城第一刀客”,同样是一种潜台词。潜
台词的出现原因有很多,在前面的章节中,潜台词往往体现成一种道德包装,将自己的
怯懦和卑劣的语言体现为一种伪道德。而这种情况则刚好相反,说这些潜台词的人,知
道这些话是极端反道德的,但是他们不愿意换一种说法。这是因为情绪非常强烈,而原
因又过于复杂。无法表达,但又希望能唤起注意。在这里,对话出现了困难,两边
说的语
言是牛头不对马嘴的。包括“反对暴力”,“复仇不能针对整个警察群体”,“坚持程
序正义公正审判”,“是不是被打”,“和警察有矛盾要走正当程序解决”这类讨论对
于那些数量众多的同情杨佳的网民是一种完全没有意义的腔调。(附:要解释这个
问题,
得从很远的头说起。如果没有耐心就别往下看了。)

(附:这段是写在文章前头的一个部分,搬到这里来)

我认为中国可以粗分为三个阶层。当然,这个分法不学术也不严谨,仅用来说明本
书中提到的“潜台词”的起因和问题。

第一个阶层是上流社会,简单的说是部分重大权力的掌握者、亲属和与这些权力勾
结而暴富的商人。特征是标着“公有”或者“国有”的财产与权力,其实质是这个阶层
私有,用这些钱仅仅比用自己的存款麻烦一点点而已。几百万人左右。

第二个阶层是一个类中产的阶层,包括白领、市民、知识分子、部分学生、部分富
裕或讲规则的地区的农民。他们的月收入大概在1500以上,从小受公民教育(虽然不完
整,缺很多内容),会被权力欺压或敲诈,但是程度相对较轻。这个阶层,处于第三阶
层的人可以通过努力与奋斗达到。这部分人,几个亿。

第三个阶层则是所谓底层,包括大部分民工,部分问题省份和问题地区的农民,以
及在第一阶层获取利益过程中被牺牲被打击的人,比如下岗工人或被拆迁户,部分被区
别对待的少数民族,与第一阶层做对的第二阶层的人也会被打到这个阶层里来,比如部
分维权律师,异议者。第三阶层的重大问题是收入,但是另一个被广泛忽视的重大问题
就是他们的基本权利被剥夺与侵害得非常严重。这部分人,也是几个亿。

本书主要针对是第二阶层的人。他们是网民的主体,各种传媒的主要购买者和消费
者,所谓的“群众声音”其实大部分是他们的声音,而不是第三阶层人的声音。他们的
问题首先在于了解,……(以下省略对第一阶层的了解)……

对于第三阶层,不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虽然很多人开口就是“国情”问题:“中
国不能民主,因为乡村里面,族长屁大的话都是天塌下来……”。你真拉个第三阶层的
人来看这些所谓的“了解”,他会觉得很好笑。

这样的问题和政治观点无关,十年前,我一个朋友看到新闻里面批评乡村执法的问
题,一些农民不执行村里自己定的违法政策,就被村干部强行抓到学习班里交款学习精
神。他很愤怒:“学习怎么能强制呢?还交钱?不管违不违法,这样就算老师讲得
再好,
谁学得进去啊。”我笑坏了,告诉他说:“‘学习班’就是简易牢房的称呼,哪有什么
老师?把你往小黑屋里一关,交钱放人,这个俗称‘学习班’。”

在很多地方,你会发现第二阶层对第三阶层的了解很少,从生活状况,语言,以及
生存逻辑。他们的态度,最常见的,就是“不相信”,或者是“奇怪”。跨阶层说话和
跨国交流一样困难,甚至更困难。有时候,第二阶层的人,偶然参与了第三阶层的
生活,
或者被当成第三阶层对待,往往因为不适应生存逻辑而造成危险。

比如在收容所被打死的大学生孙志刚,他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顶几句嘴就会被打死
。因为从他没带暂住证,被当作游民的时候,他从第二阶层所处的社会,一下子踏入了
第三阶层,却不了解第三阶层的生存情况,缺乏在第三阶层中生存的逻辑。如果他能了
解到,在他踏入这个收容所时,这里已经死亡了50个年轻人;如果他能了解到,在收容
所内被工作人员抢劫、强奸和打死是常见现象;如果他能了解到,很多妓院在收容所内
采购妓女;如果他有足够的“生存智慧”;那么他或许不会死亡。

这当然是最极端的例子,是第二阶层的观念和第三阶层实际的生活状况的直接碰撞
。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不了解仅仅表现在网络交流上,不信,不明白,不了解,不
理解,
大惊小怪。

因为超生,计生人员把刚出生的孩子用剪刀扎死。第二阶层的人不信,你骗不了我
的,这还不死刑啊?
黑砖窑,把人卖成奴工,拼死逃出来,去当地警局报案,还要被警察们送还给奴隶
主。他们不明白,怎么会这样呢?这难道是奴隶社会么?
农民工讨薪。恶意讨薪,被老板雇打手打成重伤。他们不明白,薪水为什么要讨?
不付薪水为什么还敢打人?难道没有王法了么?
河南数万卖血农民艾滋病大爆发。他们奇怪的问:“打工种地养不活你们么,为什
么要卖血呢?”
乱收费上法院告政府,结果被抓被打,他们能理解,刁民嘛,受点委屈死不了你的
,不管管你社会要乱。兄弟姐妹老婆孩子老爸老妈同样因此被抓被打,他们说啥也
不信:
“政府再不文明,也不可能这样搞连坐吧?”
南京拆迁,一个七十岁老汉被强行拖出,祖屋和所有财产被推,最后点火自焚。他
们不理解:“政府不是有保障的吗,没有保障你也可以去闹啊,用得着做这么绝吗?”
血汗工厂里,韩国老板一发怒,几百中国员工集体下跪,只有一个人没跪,被开除
。他们欢呼:“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他是中国人,那剩下的几百人是哪国人?他们
不知道。为什么为了八百块的工资大家能下跪,他们不理解。
……


第二阶层里的很多人,他们是社会的主体,但是一旦接触到另一个阶层,他们的想
法就在不信、不理解、不了解、不明白等各种情况中徘徊。也有一些人,本身从第三阶
层爬上来,或者对这一阶层的情况相对了解,他们的态度……(以下省略)……

回到杨佳一案,出现和以往千千万万个类似案例同样的情况。很多第二阶层人,首
先表示不理解。“杨佳不会是精神病吧?”“一个没道德的变态。”“被警察打也不能
杀人吧?”“为什么不通过正规渠道解决呢?”对大量网民同情和支持杨佳的情况则表
示出不信和不明白。“哪有那么多人?”“唯恐天下不乱的暴民。”“一群没有法治观
念的愤青。”然后写一些不着边际的文章,从道德,从法治,从社会秩序,从人权理念
……他们不能了解网民的潜台词。如同一群茫然的外国人。

对于第二阶层的大部分人来说,警察也许可爱,也许讨厌,但讨厌之处,顶多是不
抓小偷,办公效率低下,贪财,形象不佳。能和警察接触到的时候并不多,报案了没结
果,或是车子吃张罚单,发个帖子被找去喝茶,顶多破财消灾,属于生活中的小事件而
已。但对于部分第三阶层的人来说,在很多情况下,警察是暴力体制的马前卒,生存的
威胁者。黑社会的保护伞。集体讨薪的时候,站在他们对面的是警察;保护自己房子不
被拆迁的时候,站在他们对面的是警察;做点小生意,讨生活的时候,站在他们对面的
是警察;被抓、被打的时候,站在他们对面的是警察。面对警察的暴力,他们没有救济
手段。上访?投诉?那你将面对更多的警察。正如同杨佳对法官所说的:“他们(警察
们)之所以敢这样(殴打我),是因为他们的背后有你们。”

在这个事件上,他们当然可以这样表达:“无辜被关了一天,挨了打受了委屈,所
有警察都是这个鸟样。杀警察暴力点,但可以理解。”但是实际上这种表达,对于第三
阶层和了解第三阶层的人来说,不够力量,因为第二阶层的人对“受了委屈”的感觉和
第三阶层的人依然不同。杨佳的表达是“任何事情,你要给我一个说法,你不给我一个
说法,我就给你一个说法。”这个表达依然过于含蓄。最终这个表达总结成了潜台词
“京城第一刀客,杀的好。”——这句话什么也不表达,除了强烈的情绪。

从事件的进程中,依然可以看出两个阶层的鸿沟。
进警察局挨警察打,作为第三阶层,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们不相信。
跟警察作对,我们就抓你老妈逼你就范。第三阶层常见的遭遇。他们很吃惊,大惊
小怪。
指定原告的雇用律师给被告辩护,不让被告证人上厅的所谓审判——这个倒是中国
这两个阶层的通例了。他们能理解,不过,中国是个大国,事情改进的很慢的嘛。
网友在法庭外声援,为什么会被抓走?这个太敏感了,我不知道,我没听说过。

所以出了很多不知所谓的文章,杀人是不对的,杨佳这是丧心病狂,报复也要针对
殴打他的警察报复,警察要改进工作态度,司法要遵守程序……还有很多。


对于这句潜台词,如果你是一个第二阶层的人,你一定要注意这些要点,尝试这么
去理解。

首先,杨佳的遭遇,对于第二阶层,对于杨佳本人来说,只是一个“事件”,是一
个“遭遇”,是偶然的,通过损失一点利益和尊严就可以规避的。但是对于第三阶层来
说,是一种“生活”,是一个“环境”。这是最根本的一点。无视这一点,你就无法理
解“杀得好”,为什么他们要通过无视警察的生命来表达这么强烈的情绪。

对于杨佳这个处于第二阶层的人来说,他对于这样的遭遇,认为:有些委屈如果要
一辈子背在身上,那我宁愿犯法。但对于第三阶层的人来说,不是一个委屈背一辈子的
问题,而是一辈子不断受很多委屈还全都得背在身上的更严重问题,对于这些委屈,他
们只有承受再承受。杨佳只是告诉他们,除了受委屈,事情还能这么解决。从而产生了
强大的趋同效应。

在法庭上,警察否认殴打杨佳,杨佳同样否认杀了警察。你无视我,我也无视你。
你不记得打我,我也不记得杀你。声援者也一样:你们这群警察无视我们的权利,当我
们是贱民,殴打我们的人,侵占我们的财产,阻止我们的表达。那我们也同样无视你们
警察的生命,我不敢杀你,可我敢叫一声杀得好,管你无辜还是有辜,你又能怎样?


他们要表达的是他们自己的生活状况,他们要表达的是一种反抗态度,他们要表达
的是一种互相敌视。在这种情况下,一切来自第二阶层的道德说教都是可笑的。他们在
社会中被视为贱民,失败者,基本的权利都不能保障,都在被以警察为先锋的集团
侵害。
在这个时候,说杨佳杀人是不对的,说不能报复其它警察报复社会,说什么程序正义实
质正义,都是极其幼稚的行为。

“杀得好。”这句潜台词的内容很单调:杨佳的遭遇,我们也有,或者我们知道很
多群体也有。你们警察不把我们(他们)当人,我们也不把你当人。


杨佳以及所得到的这些疯狂的同情,首先应该警醒的是公权力。他们需要重视第三
阶层的整个生活状态,给予他们说话的空间。杨佳说:“我一级级投诉都没有结果,而
是(警察)一级级地侮辱我的人格。所以七月一日发生的事是完全正常的。”他不知道
他正和围在法庭外的大量访民说着同样的话。暴民的产生永远是公权力的责任。知识分
子……

(以下省略)……

※ 修改:.bridged 于 Oct 15 12:37:10 修改本文.[FROM: 71.58.0.0]
全文链接: http://yjrg.net/HT/con_373_M.1224035990.A.htm

wanghx

unread,
Oct 16, 2008, 6:48:47 AM10/16/08
to salon-...@googlegroups.com, lih...@googlegroups.com
发信人: bridged (断桥残雪), 信区: RGForum
标 题: [转载]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Thu Oct 16 11:37:53 2008), 本站(yjrg.net)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quare 讨论区 】
【 原文由 bridged 于 Thu Oct 16 11:30:44 2008 发表 】

我在MIT写的补充:

呵呵,我老了,没有精力再辩论这些伪问题。吐口水对我来说太无聊了,只能休闲
的时候做做。

这么多网民为杨佳叫好,这个现象,和杨佳事件本身的情况已经关系不大了。后者
只是个导火索而已。杨佳成为一个标志而非杨佳本身。

在杨佳问题上,持不同观点的两类人交流失效。这让我想起一件有趣的事情,我一
个朋友在米国做本科生助教时,让大家谈谈自己的生活。一个刚高中毕业,从中国
签证过来的高中生,就开始谈自己费了多少力气,考了什么什么考试,怎么样练习
英语,然后很麻烦很麻烦地申请VISA,最后终于在使馆那里拿到了VISA,来到了美
国。他说完以后,一个美国学生很疑惑地问,VISA那么难申请,你为什么不申请
MASTER CARD呢?(笑死)

和那个美国学生一样,国内的很多人也同样听不懂这个笑话。你会知道,在不同阶
层交流时,语言本身是很贫乏的。与其听这种说话,不如去认真地了解每个人的生
活背景,想法的产生土壤。然后才可能获得有效的交流。

杨佳这件事情,在我看来,情况并不复杂:
如果把自己代入到第二阶层,那么很显然,警察每天维护治安很劳累,因为误会,
工作态度不好,你受了点委屈,那么就投诉呗。投诉不行,就上法院呗。都不行,
就认栽呗。大不了下回不再来上海了。所以杨佳连杀四人,你会觉得杨佳是个偏执
的人,为了这么点小事,至于么?就算报复,那也得报复打你的警察,而不是杀无
关的警察吧。所以会觉得这人“偏执”,“丧心病狂”,“神经病”。
但是如果把自己代入到第三阶层。几乎每几个月都被警察欺负一次,进了警局多半
就是场殴打,然后掏钱才能走人。每次自己权益被老板、政府、商人侵害,站在自
己对面维护对方利益的都是警察。这不是什么遭遇,而是变成了一种环境;不是受
了委屈,而是每天被歧视,没有被当人看待。这个时候,杨佳连杀四人,你会觉得
杨佳是个英雄,做了你非常想做不敢做的事。除了每天受屈辱,忍气吞声以外,还
能这么干,这么扬眉吐气。所以会觉得这人“英雄”,“京城第一刀客”。

网上那么多文章,不管是政府的帮闲们写的,还是自由派写的,什么“警察的生命
权”,什么“程序正义”,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是第二阶层的语言,叫好的人根本就
不关心这些。这个问题的实质是,首先应该把第三阶层当成人,而不是当成贱民的
问题。警察把他们当人,那么他们会把警察当人。先把他们当人,再谈什么遥远的
“程序正义”。


【 在 楚狂接舆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一个问题:你怎么证明网上说“杀得好”的多数属于第三阶层呢?
: 【 在 bridged (断桥残雪) 的大作中提到: 】
: :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 : (正在写我的《潜台词》,把这部分单独拿出来扩展一下,呵呵呵呵:)部分章节
: : 草稿试阅,大家看看有啥改进的)

: (以下引言省略...)

--
※ 来源:.一见如故 http://yjrg.net [FROM: 71.58.0.0]

--
※ 来源:.一见如故 http://yjrg.net [FROM: 71.58.0.0]

※ 修改:.bridged 于 Oct 16 13:21:15 修改本文.[FROM: 71.58.0.0]
全文链接: http://yjrg.net/HT/con_373_M.1224128273.A.htm

发信人: 楚狂接舆 (不如归去), 信区: RGForum
标 题: Re: [转载]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Thu Oct 16 13:42:25 2008), 本站(yjrg.net)

我当然同意称杨佳为大侠背后有更深层的社会基础,不过,那不代表你的阐述可以
不严密
刘路和小乔可是为杨佳大声叫好的。相反,蹲过中共多年监狱的张鹤慈极力主张杨
佳杀死那些并未和他发生直接冲突的警察不对,并因此被骂得要死。你如何证明前
两个属于第三阶层而第三个属于第二阶层?
就算在你自己的文中也可以找到破绽。你一开始说大量网民为杨佳叫好(就我所见
是多数),然后说第二阶层是网民的主体,最后又说同情杨佳的是第三阶层,那么
你不觉得这里需要加些补充说明吗?

发信人: bridged (断桥残雪), 信区: RGForum

标 题: Re: [转载]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Thu Oct 16 14:10:38 2008), 本站(yjrg.net)

前一个是个体事件,没有统计意义。怎么可能每个个例都准呢?能让大多数人认同
我的分析就可以了。

后一个问题,代入感。代入感是普遍现象,不是少数现象也不是个别现象。代入第
三阶层为之说话的第二阶层人数到底多少比例,超过一半还是不超过。我不知道,
但肯定是很大的一群。代入第一阶层的,对两个阶层都不了解自顾自活着的,都是
很大的一群。

另外,在这个事件上,叫好的网民相对批评的网民是多数,并不代表他们真的是多
数,毕竟有沉默的大多数。因为沉默,所以你不知道他们的态度。

发信人: lihlii (立里), 信区: RGForum
标 题: Re: [转载]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Thu Oct 16 18:48:00 2008), 本站(yjrg.net)

我认为刘路根本是个特务。“叫好”尤其凸现其特务身份,因为他以往观点立场从来
都是装作“反暴力”,“温和”的。:)
还装作被剥夺了律师证啥的,我根本不信这个走狗。

【 在 楚狂接舆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当然同意称杨佳为大侠背后有更深层的社会基础,不过,那不代表你的阐述可
以不严密
: 刘路和小乔可是为杨佳大声叫好的。相反,蹲过中共多年监狱的张鹤慈极力主张
杨佳杀死那些并未和他发生直接冲突的警察不对,并因此被骂得要死。你如何证明
前两个属于第三阶层而第三个属于第二阶层?


wanghx

unread,
Oct 16, 2008, 9:01:23 AM10/16/08
to salon-...@googlegroups.com, lih...@googlegroups.com
比首篇好,基本赞同。

首篇的问题是,分阶层不如分情境。我看不是阶层问题,而是情境问题。刘少奇被
整的时候和以前比,算是哪个“阶层”呢?邓下平写“永不翻案”的悔过书的时候,算
是哪个“阶层”呢?上海的磁悬浮路线规划争议中,有房产的中产阶层上街“散步”,
其实是示威游行,和其中许多人以往对于被拆迁户的冷漠相比,又是否阶层变化的
结果?

其实,在一个奴才专制主义社会中,即便在一个阶层内部,都可能存在角色身份互
换而不能“代入”的问题。这是不平等的本质所决定的。上海的警察,我不认为都能
算作一个“阶层”。上海的警察里面肯定也有受迫害的人群,而所谓“第二阶层”,甚
至“第一阶层”,也不乏具有同情心的人类,甚至挺身而出的勇士。就比如 against
对于他帮助维权的访民们的“代入”思考能力,他算是什么“阶层”呢?所以我认为分
阶层是一种太粗略模糊的分类法,会妨害你的严谨推理。

其实你说的“代入”,就是自由主义的基本公理“人人平等”相
关。平等的关系的判断标准是:关系中的主体互换,而关系依然成立。儒家思想中
孔子的表达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推
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
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幼,以及人之幼。” 沙叶新说:“人总要有些同情心,有点恻隐之心,有点悲悯情
怀嘛,否则和动物何异?”[1] 即便是认为人的行为唯一地被自利性引导的 Adam
Smith,他的第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就旨在探讨"同情心"做为美德的涵义 [2]。

以前 against 说的“现实感”的问题,其实追究到底,并非“现实感”,而是同情
心,平等意识,“代入感”的问题,也就是 muffin 所说的“良知”问题。要论对现实
的利害关系的判断,against 大大地不如激情苍蝇,茅厕胜地等九丑败类。

一次和朋友的讨论:11 July 2007 13:47

Sandy: 总结一下,人性主要是为"人"服务的

lihlii: 赞同。但是一切为人服务,或者一切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以人为
本”,具有很深的哲学危险,最终可能引人入深渊。这一点在我和朋友关于神学的
讨论多有思考。
套用 F. Hayek 的名著标题来说我对这一哲学危险的评价,就是“致命的自负”。

昨天在火车上遇到一个盲人男青年,牵着导盲犬。身边一个似乎是他母亲的女士,
或者也可能是导盲犬协会的义工,因为一路上在耳语引导教这个盲人如何控制导盲
犬。在车上,她还从包里面掏出一些狗饼干。导盲犬一看到她打开包,就立刻激动
地伸长脖子,迫不及待。她避开狗,拉过盲人的手,把饼干快速塞入他的手心,让
他去喂,经常轻轻抚摸导盲犬。显然是为了培养导盲犬对盲人主人的亲情,这个盲
人很可能是新近才有了这只导盲犬。导盲犬的项圈,拉绳,连接到盲人挎在肩膀上
的一个框架,上面有荷兰导盲犬协会的标志。经常看到导盲犬协会募捐的公益广告。

这只导盲犬漂亮极了。养得非常健康,毛色淡金黄,非常清洁,吐着舌头不停喘
气,个头很大,坐下来就占了过道的位置,但是看人的眼神非常温顺。我那时想,
D 平时无论看到什么样的狗,都要惊喜地叫着去看,去玩耍,这时候如果看到,可
能就更要惊喜了,因为是训练有素,通人性,体贴聪明的导盲犬。

我又想到我时常骂人走狗。然而狗真得很可恶么?有些狗,确实比许多人却更有人
的温情,更符合人的标准。这样看,西方人爱狗爱猫的程度,到不能忍受吃猫杀
狗,也就不奇怪了。这些宠物,已经具有人格地位,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是人们的
家庭成员,具有某种人的属性了。

去年的荷兰议会大选,历史上首次,主张动物权利保护的荷兰动物党(Party for
the Animals, Partij voor de Dieren)在议会得到席位。在一些国际会议场合,
荷兰同事对其他国家的朋友开玩笑评论荷兰大选,说,我们的议会都有动物党,你
难以想象吧。呵呵,带有一点自嘲口吻。我反而认为,这恰恰是荷兰值得称道的地
方,因为动物利权本身表达的也是广义的人权,具有人格的主体所应当具有的利
权。如果一个关注爱护动物的人,对人冷酷无情,那是令人惊讶的人格分裂。

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在暴力胁迫下的人格分裂症患者。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比那
些彻底冷酷无情的纳粹化权威人格者让我觉得更接近人的标准。

我对人的定义,不是什么直立行走,会制造工具。这些猩猩都会。我认为合适的关
于人的定义:具有同情心的动物 [3]。正因为如此,人们看到一些动物似乎有物伤
其类的表现,就惊讶他们像人一样。因为,这是人们所隐含公认的人的标准。

[1] 沙叶新为东南大学百年校庆所作的演讲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lihlii/browse_thread/thread/3c021b277f26cebb
[2] 汪丁丁: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基础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lihlii/browse_thread/thread/6c8997aaa9baa10a
[3] 立里: 人之为人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lihlii/browse_thread/thread/bf561b24c4cfc1fc
[4]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
=3156

发信人: bridged (断桥残雪), 信区: RGForum
标 题: [转载]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Thu Oct 16 11:37:53 2008), 本站(yjrg.net)

网上那么多文章,不管是政府的帮闲们写的,还是自由派写的,什么“警察的生命

wanghx

unread,
Oct 17, 2008, 5:35:11 PM10/17/08
to Salon Friends, lihlii-g
发信人: HARDAWAY (光荣的荆棘路), 信区: square
标 题: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Wed Oct 15 13:54:51 2008), 本站(yjrg.net)

基本没法写
两个阶层都熟的人满地都是
三个都熟的就难找了
而且这帮人经历了底层的艰辛
有了高层的机会
怎么肯把时间用来写书

【 在 bridged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名字卖不出几本。
: 【 在 如故 的大作中提到: 】
: : 写个《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吧

发信人: haili (树梢), 信区: square
标 题: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Wed Oct 15 13:14:06 2008), 本站(yjrg.net)

这次上海在庭外的大部分处于第二阶层吧

btw,总说第二阶层不理解第三层和国家机器之间的冲突情况未必合理。现在分层的
地理分隔(例如贫民窟)还没完全完成,大部分人都是能看见或者能听说的。

当然也许我没呆过大城市子弟占95%以上的高校。但是以我呆过的公司了解,大部分
第二层的人都了解第三层的逻辑。

发信人: HARDAWAY (光荣的荆棘路), 信区: square
标 题: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Wed Oct 15 11:37:52 2008), 本站(yjrg.net)

我翻译一下
中国有三种人
一种人有资格骑在别人脖子上
一种人可以正常站着
一种人只能被人骑

第三种人抱怨
第一种人不但其在我们脖子上
平时撒尿拉屎都不下来

第二种人说:
胡说八道
有人敢骑到你脖子上的话
你不会把他扔下来
再说,他不下来就拉屎撒尿,自己也不舒服
你肯定胡说八道

第一种人说:你们都他妈闭嘴!

发信人: HARDAWAY (光荣的荆棘路), 信区: square
标 题: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Wed Oct 15 14:27:00 2008), 本站(yjrg.net)

你觉得他那样的人会写这种不受党待见的书吗

第三类的人不使劲爬
不会从三类到二类再到一类(三类直接到一类是可能的)

使劲爬的人,一般要牺牲大量的精力,还有良心

【 在 如故 的大作中提到: 】
: 陈章良?
: 【 在 HARDAWAY (光荣的荆棘路) 的大作中提到: 】
: : 应该有
: : 从小在农村长大
: : 上了个好大学
: : 从政后下海
: : 或者作了几年学问后从政

发信人: phenixa (茅延安), 信区: square
标 题: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Wed Oct 15 17:38:14 2008), 本站(yjrg.net)

闭门造车,逻辑混乱
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是,杨佳本人和绝大多数网上给他叫好的都是第二阶层,不是第
三阶层,扯那么多第三阶层干什么?
从人性来说,不是压迫越重,反抗越重,而是压迫越轻,反抗越重。


发信人: muffin (送闹晕,继续俯卧撑 -ぺ,抵制国货!), 信区: square
标 题: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Thu Oct 16 00:05:02 2008), 本站(yjrg.net)

“压迫越轻,反抗越重”。。。
要是没有压迫呢?是不是你就要天天上房揭瓦了呢?

反过来就是,压迫越重,反抗越轻,嗯,符合你的性格。

发信人: HARDAWAY (光荣的荆棘路), 信区: square
标 题: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Thu Oct 16 00:23:13 2008), 本站(yjrg.net)

从逻辑上说
如果她是第三类人
那么他就是贱

如果他是第一类人
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 在 muffin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个字,贱。

发信人: haili (树梢), 信区: square
标 题: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Thu Oct 16 11:54:13 2008), 本站(yjrg.net)

【 在 sheeta (sheeta) 的大作中提到: 】
: 提个问题……
: 如果杨佳是第三阶级,你这个理论或许还说得通
: 但这次事件中第三阶级根本没有出场,
: 身处第二阶级的人群为什么会把自己“代入”到第三阶级去?

显然是第二阶层中下层的人觉得自己随时会跌入第三阶层呗
典型的暴力革命快要开始的阶层分布

发信人: bridged (断桥残雪), 信区: square
标 题: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Thu Oct 16 12:08:55 2008), 本站(yjrg.net)

压迫越重,人越懦弱,反抗的几率越小,这个你说的没错。但是不反抗并不意味着
认命、没有怨恨。到了有机会的时候,就会爆发出来。杨佳案就是这么个机会。

阶层之间是很难交流的。
第三阶层的大学生,和来自第二阶层的你谈话。
他不会告诉你说,我小姨生下来以后有点痴呆,所以家里人合计了一下,把她卖给
人贩子了,拿了两千块。
他不会告诉你说,为了上这个大学,我家朝几十户亲戚借钱,现在背了一屁股债。
他不会告诉你说,暑假我在这里不是为了学习,是为了省点火车票顺便打工。
他只会和你谈足球,谈电影,谈女人,努力地往上爬,融入这个更高的阶层,偶尔
会说起他缺点钱。但一旦爆发时,呵呵,马加爵就是个例子。所以可以不交流,但
不可以不了解。

《潜台词》这本书,我尽量只写我自己知道并熟悉的事情,网民群体,加上一些心理
分析。对网民这个群体,国内比我更熟悉的人已经很少了。而且资料相对容易搜集。

发信人: bridged (断桥残雪), 信区: square
标 题: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Thu Oct 16 12:33:46 2008), 本站(yjrg.net)

在事件的讨论中,杨佳早已不是杨佳,他是一个标志。他是什么人、属于什么阶层
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遭遇了第三阶层平常的遭遇,并做出了第三阶层想做而不敢
做的事情。所以产生了共鸣。

发信人: bridged (断桥残雪), 信区: square
标 题: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Thu Oct 16 13:19:17 2008), 本站(yjrg.net)

我的回复可能和你的原文有关联,但不完全是你的回文。只是用于写作的积累。

原文可能表述不完整。我是说,一部分相当数量的第二阶层的人,无法理解第三阶
层的处境。不是所有。所以这个问题没什么可纠缠的。

“ 代入”本身是很普遍的一个现象。第二阶层是网民的主体。他们可能代入第一阶
层,去谈论如何屠日灭美,如何玩转金融,如何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尽管他们连
屁大的事情都影响不了。也可能代入第三阶层,去痛恨城管,支持讨薪,谈论上
访,尽管他们一辈子都遇不到这种事。代入第三阶层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出自第
三阶层的家庭,有些是朋友在第三阶层,有些是因为通过媒体了解了第三阶层的处
境,并产生了同情心。

阶层之间,道德的确有差异,但是对杨佳案的评论分歧,并不是因为道德。谁都知
道杀人是犯罪,是不好的,闾丘露薇的文章之所以无聊,就是这个原因。这是因为
处境的区别,在第二阶层的视角看来,杨佳多半因为态度不好,挨了点打,受了些
委屈;而在第三阶层的视角看来,杨佳肯定和他们一样,整个过程中被严重的歧
视,从查证、抓人、殴打、处理投诉,警察们从来没有把他当人对待过。网民会用
各自的生活经验来重新完成这个事件的解读。其分歧在于事件的背景,而无关道
德。如果只是遭遇了个别警察打人,那么两个阶层都会觉得杀几个无辜的警察泄愤
太偏执,神经病。但如果是长期地不被整个警察群体当成人,而是当成贱民看待,
那么两个阶层都会觉得杀几个无辜的警察(这个时候也不存在什么无辜了)泄愤太
有胆了,简直是英雄。

道德说教为什么失效?因为不了解网民叫好背后的整个社会环境。如果一个群体长
期就没有被当成人来看待,那么对他们的任何道德说教都是虚伪的。
“ 程序正义”之类的自由派说教为什么失效?因为他们不了解,首要的问题不是去
宣传一个复杂的法律理念,而是呼唤首先把他们当人,解决对第三阶层的严重歧视
和侵害的问题。对方连当人的权利都还欠奉,说什么“程序正义”呢。一个几年被警
察打一次的人会上法院解决,一个几个月就被警察狠揍或是敲诈一次的人会上法院
解决吗?

发信人: 楚狂接舆 (不如归去), 信区: square
标 题: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Thu Oct 16 13:57:16 2008), 本站(yjrg.net)

近年来诉诸暴力的底层民众渐渐多了起来
当然,也可能只是因为近年来关于这方面消息的传播途径更多了些

发信人: 楚狂接舆 (不如归去), 信区: square
标 题: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Thu Oct 16 13:59:36 2008), 本站(yjrg.net)

现成的没有
你可找些社会学网站来看,或可搜搜于建嵘的文章

发信人: 楚狂接舆 (不如归去), 信区: square
标 题: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Thu Oct 16 14:07:26 2008), 本站(yjrg.net)

多年前有个山西胡文海案,把村长全家包括小孩全杀了,然后自首,被许多人同情
你可比较一下胡文海案和杨佳案的异同
另外我看到的是,相当一部分你眼中的自由派(例如我之前举的刘路小乔)也在叫
杀得好,这和你的“自由派只知谈程序正义”有冲突,所以你恐怕需要修改你的解释

发信人: 楚狂接舆 (不如归去), 信区: square
标 题: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Thu Oct 16 14:24:12 2008), 本站(yjrg.net)

我看到的关于杨佳的网络舆论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无条件叫好的,认为警察这个职业决定了不存在死者是否无辜的问题。这
一类是多数
第二类能理解杨佳杀人的背景,但不赞同他滥杀无辜的。自由派中的稳健派多持这
种观点,但这种人与第一类相比少得多
第三类就是你说的完全不理解杨佳为什么要杀人的第二阶层
如果如你所说第二、三阶层之间无法沟通也缺乏必要的了解,那么能够代入第三阶
层的人应该数量不多,而第三类话语应当占舆论的多数,但事实并非如此

发信人: 楚狂接舆 (不如归去), 信区: square
标 题: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Thu Oct 16 14:32:24 2008), 本站(yjrg.net)

胡文海在程度上比杨佳更残酷(连小孩都杀),但他杀的是与他有直接冲突的当事
人,所以不会有人指责他滥杀无辜
谈程序正义是针对案发之后,对于杨佳杀人之前,好像除了刘晓波的一篇文章以
外,其他自由派都没有涉及杨佳是否应当穷尽所有合法手段的问题。但在刘的这篇
文章中,关于这一点也不是重要问题,他的要点是:1.杨佳杀人事出有因;2.滥杀
无辜不应该

发信人: muffin (送闹晕,继续俯卧撑 -ぺ,抵制国货!), 信区: square
标 题: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Thu Oct 16 19:18:13 2008), 本站(yjrg.net)

“胡文海在程度上比杨佳更残酷(连小孩都杀),但他杀的是与他有直接冲突的当
事人”

没觉得你这句话里有啥矛盾吗?“小孩”是“与他有直接冲突的当事人”?

发信人: phenixa (茅延安), 信区: square
标 题: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Thu Oct 16 19:37:59 2008), 本站(yjrg.net)

你这套逻辑基本上不成立。我说过压迫越轻,反抗越重。这个说法比较简化,但基
本的道理是正确的:你给人一个耳光,他可能愤怒地反扑过来,你拿刀砍了他一只
手,他可能马上跪地求饶。

具体到杨佳这个事情上来,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那么多没有直接受过警察压迫的
第二阶层者会支持杨佳呢?你的论证是他们代入第三阶层。这个部分符合我上面的
说法。真正受过残酷虐待的人,可能因为恐惧,可能因为麻木,对这件事说不定无
动于衷,反倒是从网上看来的人会很愤怒。但这个代入本身是什么?说明白点,是
想象。

网上有成千上万的人仇视美国,日本,满清或者蒙元。有无数人为911鼓掌叫好,
这些人和鼓吹理性人道主义的人也无法交流。难道是他们代入了历史上和外国被屠
杀被虐待的人民么?这些人的历史和现实知识往往比中学生还贫乏。这个“代入”根
本就不可能是真的代入,不过是想象而已。我看不出为杨佳叫好的人和这些人有什
么本质区别。

发信人: whisper (鸵鸟), 信区: square
标 题: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Thu Oct 16 19:48:10 2008), 本站(yjrg.net)

压迫越轻,反抗越重,这个道理是对的,但是用在杨佳身上恰恰是不对的,想象一
下杨佳这种脾气,如果真把他踢到性无能,他会罢手么?杨佳恰恰是你说的这个道
理的例外,才成为了偶像。这也是他的性格——拥有未经社会化的自尊——的历史使
命。历史使命都不会是由过于充分社会化的庸人承担的。

发信人: unchin (unchin), 信区: square
标 题: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Thu Oct 16 20:16:11 2008), 本站(yjrg.net)

从人性来说,不是压迫越重,反抗越重,而是压迫越轻,反抗越重。
赞同这个!
现在的朝鲜和以前的毛时代,都是压迫太重,以至于连反抗都没有可能。
法国大革命也不是压迫最重的时候。东欧也是在压力小以后了才崩溃的。

但是高压力是不可能持续保持的,长期高压,需要成本,对施压者也是伤害,他自
己就维持不下去:比如红色高棉。

邓的改革当时就是为了防止高压锅爆掉,不过泄了气后,迟早漏光,所作的一切不
过是让这锅烂的时间久了些

发信人: bridged (断桥残雪), 信区: square
标 题: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Fri Oct 17 10:03:58 2008), 本站(yjrg.net)

呵呵,你两篇文章都在说同一个问题。事实上,了解是了解,代入是代入。
了解不一定代入,代入不一定了解。它们可能相关,也可能无关。这本身就是两个
问题。
所有代入都是虚拟的,但虚拟的不一定是假的,它可能接近真相也可能远离真相。
你说,为什么网上这么多人骂日本,欢呼911,仇视满清,这个当然是因为代入。
人没有代入,就没有情感。(想想那些为韩国肥皂剧流干眼泪的大妈大姐们吧:)
一个研究满清的学者,他可能了解会很多,但感情会很轻微。因为研究需要中立
性。但是一个看满清历史小说的学生,他可能了解会少,但因为把自己代入到被屠
杀者的身上(可能是因为祖先,可能是因为同情,有很多可能),这个时候就会产
生强烈的情感。

你的压迫越重,反抗越轻,这种说法,关键在于“反抗”是什么,“反抗越轻”是怎么
比较的?
如果反抗是指上法庭,或投诉警察,那说不定是第二阶层更多些。如果反抗是指幸
灾乐祸,骂警察,那第三阶层恐怕要多很多。
压迫越重,如果有个压迫的“单位”(Unit),可能每个“单位”的压迫随着压迫总量
的加大,激起的反抗越少。比如同样是在大街上卖旧书被警察抓进去打了一顿。从
警局出来以后,如果被打的是大学生,至少也会出来骂个街,被打的是小贩,可能
早就麻木了,交了罚款就走人了。但如果前者几年偶然遭遇一次被打,后者几个月
被打一次,都挨打习惯了。那你说后者反而持刀砍警察少,骂警察少,这种说法是
不理智的。

发信人: muffin (送闹晕,继续俯卧撑 -ぺ,抵制国货!), 信区: square
标 题: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Fri Oct 17 22:58:31 2008), 本站(yjrg.net)

林冲,怕了吧。

发信人: bridged (断桥残雪), 信区: RGForum

标 题: Re: [转载]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Fri Oct 17 10:14:43 2008), 本站(yjrg.net)

阶层可能过于简单(不是说分阶层分得简单,而是说这可能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我会再思考一下。

你所说的,对反PX项目的热诚和对反强制拆迁的冷漠。这个并不是观点问题,而是
情感的强弱问题。对PX,情感更强烈,对拆迁,情感相对不那么强烈。但这并不说
明反PX,支持强制拆迁。(当然这个说法也有毛病,我再想想)

至于你把“代入”总结为一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思想,或者是“人人平
等”,这是片面的。因为“代入”现象比这个复杂得多。“代入”不仅仅是向下代入,
也会向上代入。比如一个青年,每天穷到只能吃泡面,但是墙上挂着世界地图,上
面是蓝线红圈,想像着如何指挥若定,占领全球。这个也是一种代入,而且网络上
很普遍,很普遍。

【 在 lihlii 的大作中提到: 】
: 比首篇好,基本赞同。

wanghx

unread,
Oct 18, 2008, 9:03:53 PM10/18/08
to Salon Friends, lihlii-g
发信人: molekid (阿尔喀得斯的五月), 信区: RGForum

标 题: Re: [转载]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Sat Oct 18 15:43:53 2008), 本站(yjrg.net)

杨佳这类事件中,第二阶层的态度,我觉得可以考虑的更详细些:

一,第二阶层对警察的基准态度
第二阶层认可警察维持秩序的必要性;在现实中,接触过警察的粗鲁;但和警察打
交道的频率很小。第二阶层从其本身实际生活产生的对警察的态度,总体上是淡淡
的,既不强烈支持同情,也不强烈反对憎恶。

二,第二阶层对第三阶层的同情和相应的对警察的憎恶
第二阶层,由于几种原因,会对在警察压迫第三阶层时,会产生恻隐、嫉恶之心。
(1)遗传和教养产生的人之为人的恻隐、嫉恶的天性。泛泛的说,人既可能同情
警察受害者,也可能同情底层受害者。但因为警察欺负底层的情形多,底层欺负警
察的情形少,并且底层的处境悲惨得多,所以这种恻隐、嫉恶大多数时候更偏护和
认同底层的一方。
(2)在混居的城镇环境下,第二阶层和第三阶层几乎每天都有直接间接的接触,
(上下班街头目睹,买菜、买快餐快递,修理物品…),这些相互接触,使两个阶
层有机会产生息息共处的情感,(当然也经常产生矛盾,见下文四)
(3)第二阶层的很多人,他本人或他的亲人朋友就出身于第三阶层,对第三阶层
有“不忘本”的同情。

三,我国传统和当下环境下,第二阶层对“一报还十报”的情感支持
在我国民间传统中,“一报还十报”,作为弱者释放天怒人怨的方式,是受到鼓励和
认同的。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屠戮侵犯水帘洞的猎户,水浒传中武二郎血溅鸳
鸯楼,三国中关公千里单骑斩六将(注意,关公当时不是作为两军对峙的敌方,而
是作为逃出体制的弱者在杀人),都是口口传诵的典范。在当下矛盾尖锐,不公正
严重的环境下,“一报还十报”的情感更浓厚。----因为除了“一报还十报”的情感安
慰,平民没有其他可凭借的。当侵害实际发生时,大多数人会选择压抑自己,忍受
妥协,但这反过来强化了他们对“理想的一报十还”以及被个别人实践了的现实报复
的强烈同情。第二阶层虽然受侵害的频率少,但作为不公正泛滥的社会下孤立的个
体,和第三阶层的处境是相同的。

四,第二阶层对第三阶层的反感和相应的对警察的需求
当在同一地区共同生活时,有些第二阶层对第三阶层反感:因为这些人带来了治
安,卫生等方面的威胁甚至侵害,他们土气、粗俗的行事方式,也令第二阶层的人
反感。在这个处境下,第二阶层的利益,促使他们中的一些人支持警察,压制第三
阶层。

五,第二阶层对秩序、程序正义的情感支持
虽然可能对个别秩序不满,但第二阶层仍然是三个阶层中最愿意大家都守秩序的阶
层。(第一阶层是制定、玩弄秩序的,不依赖秩序;第三阶层是秩序的频繁受害
者)。因此,当出现挑战、破坏秩序的情形时,(不管破坏秩序者是警察还是底
层),第二阶层倾向于维护秩序。

总之,第二阶层对警察的基准态度是平淡的,对警察没有强烈的正面或负面情绪。
但在杨佳事件中,上文中的“二、三”与“四、五”使第二阶层分化为态度上对立的群体。

至于“二,三”方与“四、五”方,谁是谁非,谁拥有/谁缺乏对美好生活的理解,我
看不必匆忙下结论。

【 在 bridged (断桥残雪) 的大作中提到: 】
: 嗯,这是另一个问题。
: 不过我想法院外那几百人总代表了第三阶层的意见吧。
: 我看了一下现场照片与现场介绍。除了部分网友和市民以外,大多数都是访民,
旧得不能再旧的衣服。
: 我不觉得第三阶层是沉默的,只不过大多数人没有发言的渠道罢了。
: 你想表达的是什么呢,我能确认一下么?
: ...................

--
※ 来源:.一见如故 yjrg.net.[FROM: 222.29.0.0]
※ 修改:.molekid 于 Oct 18 16:02:07 修改本文.[FROM: 222.29.0.0]
全文链接: http://yjrg.net/HT/con_373_M.1224315833.A.htm

发信人: 楚狂接舆 (不如归去), 信区: RGForum

标 题: 给断桥的几点建议
发信站: 一见如故 (Sat Oct 18 22:42:50 2008), 本站(yjrg.net)

1.尽量少用全称判断,除非你非常非常有把握
2.不要企图在一本书里讨论所有问题。尽量集中你的主题,最好能压缩到一个
3.仔细挑选你的核心概念。如果能用已有概念,就不要自己另外生造一个。如果能
用一个概念来解释,就不要用两个。概念的内涵应尽可能清晰,并且保持稳定
4.留意你所使用的概念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形成一个有层次的、互相支持的结构,
而不是互相抵触
5.慎重对待那些与你的解释相反的个例。这一点与第一点相关。而且,如果相反的
个例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要求你修改你的解释
6.让你的观点慢慢地渗出来(这个是较高要求,做不到也没关系)

--
※ 来源:.一见如故 yjrg.net.[FROM: 220.175.0.0]
全文链接: http://yjrg.net/HT/con_373_M.1224340970.A.htm

发信人: molekid (阿尔喀得斯的五月), 信区: RGForum


标 题: Re: [转载]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Sat Oct 18 20:50:54 2008), 本站(yjrg.net)

体制这个词太现代味儿了,说逃出曹政权也行。

笑喷这种技能三岁小孩就会
关公作为一个历史上军事水平并不突出的武将,
何以在民间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并被编造出过关斩将这样的神话,
就不一定是三岁小孩就能理解的了

【 在 phenixa (茅延安) 的大作中提到: 】
: 注意,关公当时不是作为两军对峙的敌方,而是作为逃出体制的弱者在杀人
: 差点笑喷

发信人: molekid (阿尔喀得斯的五月), 信区: RGForum


标 题: Re: [转载] Re: 杨佳背后的潜台词

发信站: 一见如故 (Sun Oct 19 01:39:01 2008), 本站(yjrg.net)

下文摘自三联出的《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史论》一书的结论部分:

“ 《三国演义》中“古城会”(包括挂印封金,五关斩将,古城聚义等)是民间对于刘
关张三人作为江湖英雄好汉的传奇经历的叙说。”“关羽崇拜最早体现为亚文化的接
受形态,集中表现为社会中弱势群体(农民,游民,市民等)对于强悍的英雄主义
的需求和依赖。在长期的宗法统治中,这一群体的人或受到残酷的压迫和统治,或
游离在宗法制度外,浪迹江湖,或具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却没有合法的政治地位,
他们需要依靠一种精神信仰来解脱人世间遭遇的灾难和痛苦。”

在这种框架下,把过关斩将的传说,看作弱者从强大势力处的逃出,没什么难想象
的。
茅老师把这视为不可想象空前绝后,对关公研究的了解是不是太贫乏了点?

【 在 phenixa (茅延安)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这么丰富的想象力不要说三岁小孩,就连我们这些成人都不能理解。
: 古往今来,我看你是第一个把关公和“逃出体制的弱者”等同起来的人,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 至于关公文化,学界有专门的研究,信口开河之前先了解一下基本的常识也好。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