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真正的学习 - 左岸读书_blog

已查看 3 次
跳至第一个未读帖子

Zoom.Quiet

未读,
2011年1月27日 09:25:442011/1/27
收件人 sociallearnlab
非常到位的思考...
~~~~~~~~~~~~~~~~~~~~~~~~~~~~~~~~~~~~~~~~~~~~~~~~~~~~~~~~
真正的学习 - 左岸读书_blog
http://www.zreading.cn/archives/2157.html
一月 24, 2011 | 6:53 上午分类:创造之路 | 标签:学习教育顿悟 | 4,217 views |字体:小.中.大.灰.蓝.褐

作者:武志红

前天突然发现,身边很多人在当年读书时有神话般的表现,比方说一个哥们小学、初中与高中永远是全校第一名。

比方说,高中的同桌在一次期末考试前生病,在家休养一个月,回来时距离考试仅三四天时间,但没想到他一鸣惊人,从以前的十二三名跃居到第四名。

……

不过,所有这些神话,都远不如一个看起来有些愚笨的故事令我感动。

我一个朋友,小学一二年级时数学成绩一直很差,因为她完全搞不懂加法是什么意思。

一天,她走在街上,看着街上的两个物品,突然间明白了:哦,加法,不就是两个数加在一起吗,就像这两个物品加在一起。

明白这一点后,她的数学成绩一下子出现了飞跃。

这种明白,心理学上称之为顿悟,英文为“insight”,还有一个有趣的国外的说法叫“啊—哈”。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顿悟发生时,心里不自觉地会有这两个感叹“啊!哈!”

顿悟,是一个人自己对某种事物之规律的一种发现。这是我的发现——这是顿悟的根本价值所在。

有了顿悟,就意味着一个人真正领会了什么,这是真正的学习。

与顿悟相对应的,是模仿学习。

模仿学习即,我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是什么,但我从别人那里知道了这个道理是什么。

模仿学习永远是跟在别人的后面,而顿悟,却永远是崭新的。即便你顿悟到的一个发现可能是无数人都发现的,但对你而言,这是崭新的,而且真的是你自己发现的。

譬如说,是小学生就知道1+1=2,但是,第一个总结出这个规律的人,那必定是惊天地涕鬼神者,而轻松通过模仿学习获得这一知识的人,就领略不了顿悟的那种美了。

就说说我这位朋友吧,她回忆说,当时她觉得像是闪过一道白光,整个世界突然变亮了很多,然后,或者说几乎是同时,那个顿悟“加法不就是两个事物加在一起吗”从心中涌现了出来。

顿悟,经常显得很是有些愚笨。

美国伟大的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有阅读障碍,他读书时的多数时间就是在翻字典,因为他不知道字典是怎样排序的,所以每次查找一个字时,他都是从头查起。

一直到16岁,一天他在家中地下室里,还是在查字典,突然间好像一道白光将整个地下室照亮,一个巨大的喜悦从心中涌出,他发现——原来字典是从A排到Z的。

原来,他自己发现了字典排序的奥秘。

自己发现这个奥秘的过程,就是这样的美。

相反,一开始就被教育知道字典是如何排序的我们,有几个人能有幸体验过这种美呢?

在逛一些心理学专业论坛时,我很容易感觉到郁闷,好像论坛上活跃着一个大师又一个大师。其实,只不过是网友们在转述大师们的理论和语句而已。

大师们构建起自己的理论和语句,那必定是经历了无数的顿悟,一次又一次品尝到“原来字典是从A排到Z的”那种美。

这个历程是很不容易的,但是,通过模仿学习而知道这些理论和语句的表面道理所在,是很容易的。

甚至,都容易到了这个份上——好像自己在转述时就已掌握了其全部精髓。

但是,这一定是个幻象,这种掌握,没有经过你的心与你的灵魂,它只是头脑上的知道而已。

举一下我自己的例子,我在大学时就在头脑上知道了弗洛伊德讲的俄狄浦斯情结(即恋父恋母情结),但是,直到半年前我才通过一系列的顿悟,先是部分解开了我自己身上的俄狄浦斯情结,而后才能比较好地在这一点上和我的来访者一起工作。

假若没有我对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结的领悟,那么我也很难陪伴我的来访者在这一点上抵达真正的领悟。

心理学毕竟还是比较窄的范围,我们还是回到常见的话题上吧。

记得今年春节联欢晚会,看到“百家姓女孩”王仙妮上场表演时,我心里有巨大的悲哀涌出——这到底有什么意义?

后来,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对王仙妮做了深度访谈,更进一步加深了我的这份悲哀——这到底有什么意义?!

王仙妮倒背如流的不仅仅是百家姓,还有像什么唐诗三百首这样的东西。这种记忆力让一位老师一时震惊,以为她是天才,但当这位老师询问王仙妮如何理解一些简单的句子时,王仙妮完全说不上来,这位老师再一次震惊了。

我猜,这种震惊也许和我的悲哀有共同之处。

在高中时,我也背过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中,还有像高考范围内需要背诵的课本,我也都背过了,甚至连鲁迅的一些文章,我也全文背诵了。不光是为了高考,更主要是爱好。

然而,现在,这一切都在我的脑海中不大存在了,说来悲哀,它们真的只是进入到我的头脑而已,它们不曾碰触到我的心。

假若时间可以重来,那么,我会很慢很慢地去读唐诗宋词,希望在这样读的时候,能恍然间穿越时光隧道,好像又回到作者的时空中,碰触到他的心,与他的心弦以同一个节奏跳动。

钱学森在去世前向温总理感慨说,新中国没培养出一个杰出人才。之所以如此,我想,因为我们盛行的就是模仿学习,而忽略了让孩子们自己去领略知识与人生的重要性。

现在的教育体系造成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孩子们似乎一天一天地只能在超高负荷的模仿学习中疲于奔命。如此一来,不管他们长大后能多么纯熟地掌握知识与技术,都是有巨大欠缺的——他们从未体会过顿悟的美,他们身上将难以闪现着原创精神的光彩。

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那么,你是否愿意试试,鼓励他慢下来,用他的心去体会这个世界,去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顿悟真正学习到这个世界的美。

ps:我们真的需要更多的如“阿基米德浮力式”的灵光,这种顿悟自然不可能在无端的等待中出现,却只会在不断的思索实践中诞生。
也许您还喜欢这些:

* 写给所有大学新生朋友
* 读书心得:如何最快地汲取营养
*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 不写“暴力作业”
* 你会让自己的孩子学奥数吗?

1.
38条评论 关于 “真正的学习”
2.

小尾巴 发表于2011-01-26

喜欢最后一句话。顿悟在不断的思索中诞生。

引–我想,因为我们盛行的就是模仿学习,而忽略了让孩子们自己去领略知识与人生的重要性。

我就是一个没上过大学的人,仅仅是初中,我不记得曾经学过的唐诗,都不记得,有时候会觉得悲哀。悲哀的原因是,我觉得我的思想里没有那样文化的蕴含。有时候又觉得,文化底蕴在生活中的作用不是太大。我知道,合理的运用自己的文化可以让自己变的丰富,生活有趣。但还是不能记住。不过我知道的是,我对一些事情有自己的想法,对或者错,都在生活中不断的通过观察证实着,有时候觉得自己跟外国的孩子很像,哈哈,我知道自己的理想,知道自己的方向,有对生活自己的理解和顿悟。而不是书本刻板的文字。
那天父母教训我说,你才吃多少年盐?我觉得这样的逻辑很混乱,年龄大不代表一定强,所以我反驳,那你50多岁为什么不会用电脑?我觉得叛逆有时候挺好。记得微博上看到蔡澜说倪匡吧?人的成长主要是因为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
支持(0)反对 (0)

回复

--
人生苦短, Pythonic! 冗余不做,日子甭过!备份不做,十恶不赦!
俺: http://about.me/zoom.quiet
开: http://code.ijinshan.com/
豆: http://www.douban.com/group/zoomquiet
书: http://code.google.com/p/openbookproject
蟒: http://code.google.com/p/kcpycamp/wiki/PythoniCamp

fangjun yu

未读,
2011年1月27日 18:34:032011/1/2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教育像一扇往里开的门,只有自己才能打开

在 2011年1月27日 下午10:25,Zoom.Quiet <zoom....@gmail.com>写道:
非常到位的思考...
~~~~~~~~~~~~~~~~~~~~~~~~~~~~~~~~~~~~~~~~~~~~~~~~~~~~~~~~
真正的学习 - 左岸读书_blog
http://www.zreading.cn/archives/2157.html
一月 24, 2011 | 6:53 上午分类:创造之路 | 标签:学习教育顿悟 | 4,217 views |字体:小.中.大.灰.蓝.褐

作者:武志红

前天突然发现,身边很多人在当年读书时有神话般的表现,比方说一个哥们小学、初中与高中永远是全校第一名。

比方说,高中的同桌在一次期末考试前生病,在家休养一个月,回来时距离考试仅三四天时间,但没想到他一鸣惊人,从以前的十二三名跃居到第四名。

......


不过,所有这些神话,都远不如一个看起来有些愚笨的故事令我感动。

我一个朋友,小学一二年级时数学成绩一直很差,因为她完全搞不懂加法是什么意思。

一天,她走在街上,看着街上的两个物品,突然间明白了:哦,加法,不就是两个数加在一起吗,就像这两个物品加在一起。

明白这一点后,她的数学成绩一下子出现了飞跃。

这种明白,心理学上称之为顿悟,英文为"insight",还有一个有趣的国外的说法叫"啊--哈"。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顿悟发生时,心里不自觉地会有这两个感叹"啊!哈!"

顿悟,是一个人自己对某种事物之规律的一种发现。这是我的发现----这是顿悟的根本价值所在。


有了顿悟,就意味着一个人真正领会了什么,这是真正的学习。

与顿悟相对应的,是模仿学习。

模仿学习即,我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是什么,但我从别人那里知道了这个道理是什么。

模仿学习永远是跟在别人的后面,而顿悟,却永远是崭新的。即便你顿悟到的一个发现可能是无数人都发现的,但对你而言,这是崭新的,而且真的是你自己发现的。

譬如说,是小学生就知道1+1=2,但是,第一个总结出这个规律的人,那必定是惊天地涕鬼神者,而轻松通过模仿学习获得这一知识的人,就领略不了顿悟的那种美了。

就说说我这位朋友吧,她回忆说,当时她觉得像是闪过一道白光,整个世界突然变亮了很多,然后,或者说几乎是同时,那个顿悟"加法不就是两个事物加在一起吗"从心中涌现了出来。

顿悟,经常显得很是有些愚笨。

美国伟大的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有阅读障碍,他读书时的多数时间就是在翻字典,因为他不知道字典是怎样排序的,所以每次查找一个字时,他都是从头查起。

一直到16岁,一天他在家中地下室里,还是在查字典,突然间好像一道白光将整个地下室照亮,一个巨大的喜悦从心中涌出,他发现----原来字典是从A排到Z的。


原来,他自己发现了字典排序的奥秘。

自己发现这个奥秘的过程,就是这样的美。

相反,一开始就被教育知道字典是如何排序的我们,有几个人能有幸体验过这种美呢?

在逛一些心理学专业论坛时,我很容易感觉到郁闷,好像论坛上活跃着一个大师又一个大师。其实,只不过是网友们在转述大师们的理论和语句而已。

大师们构建起自己的理论和语句,那必定是经历了无数的顿悟,一次又一次品尝到"原来字典是从A排到Z的"那种美。

这个历程是很不容易的,但是,通过模仿学习而知道这些理论和语句的表面道理所在,是很容易的。

甚至,都容易到了这个份上----好像自己在转述时就已掌握了其全部精髓。


但是,这一定是个幻象,这种掌握,没有经过你的心与你的灵魂,它只是头脑上的知道而已。

举一下我自己的例子,我在大学时就在头脑上知道了弗洛伊德讲的俄狄浦斯情结(即恋父恋母情结),但是,直到半年前我才通过一系列的顿悟,先是部分解开了我自己身上的俄狄浦斯情结,而后才能比较好地在这一点上和我的来访者一起工作。

假若没有我对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结的领悟,那么我也很难陪伴我的来访者在这一点上抵达真正的领悟。

心理学毕竟还是比较窄的范围,我们还是回到常见的话题上吧。

记得今年春节联欢晚会,看到"百家姓女孩"王仙妮上场表演时,我心里有巨大的悲哀涌出----这到底有什么意义?

后来,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对王仙妮做了深度访谈,更进一步加深了我的这份悲哀----这到底有什么意义?!


王仙妮倒背如流的不仅仅是百家姓,还有像什么唐诗三百首这样的东西。这种记忆力让一位老师一时震惊,以为她是天才,但当这位老师询问王仙妮如何理解一些简单的句子时,王仙妮完全说不上来,这位老师再一次震惊了。

我猜,这种震惊也许和我的悲哀有共同之处。

在高中时,我也背过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中,还有像高考范围内需要背诵的课本,我也都背过了,甚至连鲁迅的一些文章,我也全文背诵了。不光是为了高考,更主要是爱好。

然而,现在,这一切都在我的脑海中不大存在了,说来悲哀,它们真的只是进入到我的头脑而已,它们不曾碰触到我的心。

假若时间可以重来,那么,我会很慢很慢地去读唐诗宋词,希望在这样读的时候,能恍然间穿越时光隧道,好像又回到作者的时空中,碰触到他的心,与他的心弦以同一个节奏跳动。

钱学森在去世前向温总理感慨说,新中国没培养出一个杰出人才。之所以如此,我想,因为我们盛行的就是模仿学习,而忽略了让孩子们自己去领略知识与人生的重要性。

现在的教育体系造成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孩子们似乎一天一天地只能在超高负荷的模仿学习中疲于奔命。如此一来,不管他们长大后能多么纯熟地掌握知识与技术,都是有巨大欠缺的----他们从未体会过顿悟的美,他们身上将难以闪现着原创精神的光彩。


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那么,你是否愿意试试,鼓励他慢下来,用他的心去体会这个世界,去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顿悟真正学习到这个世界的美。

ps:我们真的需要更多的如"阿基米德浮力式"的灵光,这种顿悟自然不可能在无端的等待中出现,却只会在不断的思索实践中诞生。
也许您还喜欢这些:

   * 写给所有大学新生朋友
   * 读书心得:如何最快地汲取营养
   *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 不写"暴力作业"
   * 你会让自己的孩子学奥数吗?

  1.
     38条评论 关于 "真正的学习"
  2.

     小尾巴 发表于2011-01-26

     喜欢最后一句话。顿悟在不断的思索中诞生。

     引-我想,因为我们盛行的就是模仿学习,而忽略了让孩子们自己去领略知识与人生的重要性。


     我就是一个没上过大学的人,仅仅是初中,我不记得曾经学过的唐诗,都不记得,有时候会觉得悲哀。悲哀的原因是,我觉得我的思想里没有那样文化的蕴含。有时候又觉得,文化底蕴在生活中的作用不是太大。我知道,合理的运用自己的文化可以让自己变的丰富,生活有趣。但还是不能记住。不过我知道的是,我对一些事情有自己的想法,对或者错,都在生活中不断的通过观察证实着,有时候觉得自己跟外国的孩子很像,哈哈,我知道自己的理想,知道自己的方向,有对生活自己的理解和顿悟。而不是书本刻板的文字。
     那天父母教训我说,你才吃多少年盐?我觉得这样的逻辑很混乱,年龄大不代表一定强,所以我反驳,那你50多岁为什么不会用电脑?我觉得叛逆有时候挺好。记得微博上看到蔡澜说倪匡吧?人的成长主要是因为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
     支持(0)反对 (0)

     回复

--
人生苦短, Pythonic! 冗余不做,日子甭过!备份不做,十恶不赦!
俺: http://about.me/zoom.quiet
开: http://code.ijinshan.com/
豆: http://www.douban.com/group/zoomquiet
书: http://code.google.com/p/openbookproject
蟒: http://code.google.com/p/kcpycamp/wiki/PythoniCamp

--
邮件来自 `SLL`(SocialLearnLab)"教育大发现"邮件列表
SLL 九月主题:放耳倾听,喜悦生活
详情: https://groups.google.com.bz/group/sociallearnlab
退订: sociallearnla...@googlegroups.com
官网: http://sociallearnlab.org/  维基: http://sociallearnlab.org/wiki/
本期简报,欢迎编辑:http://sociallearnlab.org/wiki/index.php/SLLBrief_201010
上期简报,欢迎查阅:http://sociallearnlab.org/wiki/index.php/SLLBrief_201009a

Zoom.Quiet

未读,
2011年1月27日 20:03:292011/1/2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在 2011年1月28日 上午7:34,fangjun yu <bsyuf...@gmail.com> 写道:
> 教育像一扇往里开的门,只有自己才能打开

教育只是指向一扇门往里开的宝库,只有自己才能进入;-)

...

王万清

未读,
2011年1月27日 21:15:082011/1/2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在教学中,模仿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吧。但很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在模仿这后要有自己的体会了。


--
邮件来自 `SLL`(SocialLearnLab)"教育大发现"邮件列表
SLL 九月主题:放耳倾听,喜悦生活
详情: https://groups.google.com.bz/group/sociallearnlab
退订: sociallearnla...@googlegroups.com
官网: http://sociallearnlab.org/  维基: http://sociallearnlab.org/wiki/
本期简报,欢迎编辑:http://sociallearnlab.org/wiki/index.php/SLLBrief_201010
上期简报,欢迎查阅:http://sociallearnlab.org/wiki/index.php/SLLBrief_201009a



--
以用致学!
Blog:http://wangwanqing.com
回复全部
回复作者
转发
0 个新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