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到纳粹主义 From Marxism to Nazism

12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wanghx

unread,
Jul 25, 2008, 10:18:42 AM7/25/08
to salon-...@googlegroups.com, lih...@googlegroups.com
http://64.233.183.104/search?q=cache:9gNyGbdoxjoJ:www.youpai.org/forums/viewtopic.php%3Fp%3D8932%26sid%3Dca025615d70d4a566333921a7774e618+%E4%BB%8E%E9%A9%AC%E5%85%8B%E6%80%9D%E4%B8%BB%E4%B9%89%E5%88%B0%E7%BA%B3%E7%B2%B9%E4%B8%BB%E4%B9%89+From+Marxism+to+Nazism&hl=en&ct=clnk&cd=2&client=firefox-a
发表于: Sat Jun 28, 2008 9:05 am 发表主题: 从马克思主义到纳粹主义 From
Marxism to Nazism 引用并回复

从马克思主义到纳粹主义 From Marxism to Nazism

D. Y

第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 从马克思主义到纳粹主义

中国共产党不是一般的政党,它是政教合一的教会组织。这个教会组织的教义是西
方反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德国犹太哲学家马克思创立的宗教政
治哲学,其教义由三部分组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共
产主义。所谓辩证法,就是斗争哲学;所谓唯物主义,就是将对物质利益和政治权
力的追求作为人类的本质,宣扬物欲高于精神,灵魂从属于肉体;所谓科学社会主
义或共产主义就是预言通过暴力革命和计划经济,人间天国将会实现,人人都能自
由自在,在物质上各取所需,在精神上自由创造,生活得如同上帝一般。

马克思主义是反传统主流宗教的宗教。原因如下:其一,它以科学的面目出现,实
际上是一整套宗教教条。马克思主义声称自己是科学真理,声称自己揭开了人类历
史之谜,相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福音是依据历史发展规律所作出的科学结论,
这实际上是以科学取代宗教。科学的根本精神是理性,理性的目的是探索真理,理
性决不以真理发现者和拥有者自居,科学理论具有假说的性质,决不会把自己变成
宗教,而是勇于接受批判(包括严格的自我批判)和检验,敢于修正错误。任何科
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马克思主义则自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将其
教义作为人类的新福音,所有加入共产党组织的人都必须宣誓“信仰”和忠实于共产
主义理想,信仰高于理性,不允许批评和怀疑,马克思主义其实是穿着科学外衣的
宗教,是伪科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伪科学性,杰出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做
过精辟的分析批判。此外,马克思主义具有宣明的阶级性和革命性,用于鼓动群众
造反,提倡激进的社会暴力和社会革命,其本身背离了科学理论价值中立的学术准
则。马克思将科学等同于真理,以“科学”的名义制造出了一套与传统主流宗教相悖
的宗教教义和新福音书,以之取代传统宗教和传统道德。其二,它与人类主流宗教
文化道德价值背道而驰。马克思主义将斗争和阶级仇恨作为宇宙和人类社会发展的
动力,而人类主流宗教文化则追求真、追求善、倡导人类的友爱、同情和互助。希
腊主流文化追求“至善”,中国道教和儒教重“德”与“仁爱”,印度佛教提倡“慈悲”,
基督教要信徒“爱上帝”“爱人”,都主张人际和谐与天人和谐。马克思主义则在人际
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都信奉并实践对立、斗争、冲突与仇恨的价值观。在人际
关系上,主张阶级斗争;在天人关系上,反对传统宗教,宣布人本身就是上帝;在
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人定胜天,人类对自然是征服和改造的关系,而不是人与
自然的和谐共生。其三,地球上的主流宗教文化都追求精神超越,都反对自我中心
和人类中心,都主张灵魂高于肉体,精神高于物质,要求人们少私寡欲,正心诚
意,内敛反观,在自己的身心上下功夫,通过内心向善达到超越和天人合一,这也
就是庄子所说的“反求诸己”。马克思主义则截然相反。它不是“反求诸己”,而是
“责之于人”,“责之于社会”,将人类的不幸归根于社会的压迫,不是通过在自己的
身心上下功夫而获得自由解放,而是通过激进和暴力的社会革命来寻求人的解放和
自由。它主张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将物欲、肉体作为世界的根本,将争夺
政治权力和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作为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它是属肉的,而不是属
灵的,它是充满物欲的,而不是超越的、精神的。传统主流宗教都认为改造人的内
心才是根本,都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有利于化解矛盾消除分歧,而马克思主义
一方面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的创造
性劳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需要“就是他们的本性” (马
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就是说,人本应该象上帝那样随心所欲的生活和创
造,这是人类中心的观点。马克思所追求的不是凡人的自由,而是上帝般的自由。
另一方面他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
费尔巴哈的提纲》),将人类不幸的原因归结为社会制度,把社会作为人类幸福的
对立面,要彻底改造社会,他不要求人们通过内在的向善获得解放和自由,也反对
通过立法与协商、通过和平渐进改社会以建立公平正义的政治制度,而是要 “砸烂
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激进而极端,崇尚仇恨、斗争、社会革命和社会暴力。

- 待续 -

马克思主义是反西方近代主流政治文化的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与
个人自由、宪政和议会民主背道而驰。自由主义是近代主流政治文化。以洛克为代
表的自由思想家是近代西方主流政治哲学的奠基人,自由主义政治理念先是体现在
荷兰,继而在英国和美国得到充分的实践,逐渐成为西方各国乃至全世界的政治主
流,“人权”、“自由”、“宪政”、“民主”被公认为人类的“普世价值”。与彻底反传统
的德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不同,自由主义与主流文化传统并不断裂,而是对传统的
温和改良,折衷而稳健。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洛克,推崇理性精神,反对宗教狂热
和迷信,不过,他并不将理性和传统宗教相对立,与近代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笛
卡尔一样,洛克在弘扬理性的权威的同时,也承认造物主、灵魂不灭和永生等基督
教核心价值。他坚定维护传统道德价值,论证了基督教的合理性。在洛克的诠释
中,上帝是理性和仁爱的源泉,他将基督教“爱邻人”和人类互助友善的道德价值纳
入自由主义理论之中,使理性和仁爱道德成为自由主义的两大基石。自由主义在文
化倾向上是入世的,肯定经验世界和尘世幸福。自由主义根本特色就是肯定人类个
体生命的价值和权利——人人自由和平等,正是这一点使得它与欧洲和中国传统主流
政治文化相区别,后两者都承认人与人天生的不平等——“唯上智与下愚为不移”,因
而认为贵族制和君主制更加合理,自由主义反对等级制度和专制政体,但是绝不反
对传统道德,它承传了欧洲传统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理性精神和善良、仁爱的道
德原则。自由主义捍卫人类个体生命的基本权利(人权观念),承认每个人都有生
存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力,主张人人自由、平等,坚决维护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财产
权(尤其是通过诚实的辛勤劳动所获得的财产),主张政府充当公正的法律制定者
和实施者,政府的职能就是要保障公民的自由、财产和人权,政府的存在是为了公
共的利益,政府权力的合理性来源于被统治者的认可,政府和人民是契约关系。为
了保证政府在行使权力时的公平合理,也就是不违背自然法——理性,应该建立有效
的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实行立法、司法和行政权力的分离,防止政府丧失理性、
任意武断专权和执法不公,这个理论后来为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所完善。当政府不
能保障人权、服务于公众的利益,丧失理性、违背自然法时,人民为了捍卫自身的
权利,有权解散、推翻政府(包括采取暴力方式)。对于社会内部的贫富不均问
题,自由主义主张通过社会改良、法制的健全来削富济贫,保障穷人的生存权和基
本利益。在思想和信仰层面,自由主义主张思想自由和宗教宽容,反对思想文化专
制,反对偏激、迷信和宗教迫害。概括而言,自由有三个层面,第一是人身自由,
人人有行动和处置自己的人身的自由(洛克特别说明,人没有毁坏自己的身体和自
杀的自由,没有侵犯他人生命、财产和人身自由的权利,自由决不是没有理性制约
的任意妄为);第二是与人身自由密切相关的私有财产权和经济自由;第三是思
想、言论和信仰等精神层面的自由。这三个层面的自由都与人类个体生命的尊严、
价值和幸福密切相关。

待续

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是反对自由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也宣扬“自由”“平等”“民主”和
“人类幸福”,它批判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是“虚伪的”,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
的”,而自己的“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是真正代表广大劳动群众的“人
民民主”,能体现真正的“自由”“平等”,人民能享有真正的幸福生活,这正是马克
思主义最富于迷惑性的一面,英国哲学家罗素因而在《西方哲学史》中将马克思主义
划作了“自由主义的一个旁支”(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页129)。应该指出,马克
思的“自由”“平等”概念与洛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的“自由”“平等”有着本质的差异,
其分水岭就在于前者不是以理性和善良的人类道德为基础,不尊重人类个体生命的
价值和权利,不主张合理的、健康的个人主义。简而言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
没有个人自由和人权观念。马克思主义不尊重个人的人身、财产、经济、思想、言
论、信仰等各个层面的自由权,而是以集体主义、财产公有制、计划经济、统一思
想和言论、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等取代了人权观念和个人自由。

表面上看来,卢梭与洛克一样,都是自由平等的倡导者,都主张“主权在民”,都主
张社会契约论,即合理的政治权力来源于政府与人民的约定,统治者的合法权力来
源与被统治者的认可,人民有权反对暴政,推翻剥夺其自由权的政府。实际上,在
对于“自由 ”“平等”和“政治权力”这些核心概念的诠释上,卢梭与洛克有着实质性
的差异。洛克是“自由主义之父”,在他那里,“自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生命的尊严
和价值,每个人都有人身、行动和处理自己财产的权利,每个人都有思想、言论和
信仰的自由;洛克的“平等”意味着人们彼此尊重对方的上述权利,谁也不比谁高
贵,人与人之间在政治上没有等级从属关系,而不是财产上的平等,通过劳动获得
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勤劳致富正当合理。平等的人们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彼此友
爱、同情、互助,通过和平协商解决冲突和争端。洛克所认同的政府权力是通过立
法和执法来维护全体人民的自由和平等权,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国家免遭外
来侵犯。自由平等的基础是理性和仁爱。洛克认为人的本性是理性和仁爱,每一个
由理性精神和仁爱道德主宰的个体生命都有同等的价值和尊严——人人自由平等。卢
梭是受激情而不是理性宰制的“浪漫主义之父”,他宣称“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
枷锁之中”(卢梭《社会契约论》开篇首句),卢梭认为认定人的本性就是 “自由”,
而“自由”的定义是:“他的第一法则是自己的存活,他的第一要务是自己的利益。
人,一旦明白事理,就是自主的;对自身的生存手段,他拥有唯一的决断,他因此
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契约论》第一册第二章)所谓“自由”就是将自己的存
在、自己的利益和自己任意选择的生存手段视为“第一要务”和 “第一法则”。卢梭
的“自由”在本质上是反对社会规范、反对文明、不顾传统道德的,与理性精神、仁
爱道德和对他人自由的尊重无关,这是典型的自我中心者所诠释的“无法无天”的
“自由”。在《论艺术和科学》一文中,他将人类的道德堕落归咎于文明;在《论人类
不平等的起源》中,他提出“人天生善良,是种种制度使人变恶。”将人的恶归咎于
社会。基于对有产者和上层社会愤恨不平的强烈激情,卢梭将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归
结为私有财产制度,他的“平等”与洛克所坚定维护的私有财产权水火难容,卢梭的
“平等”只能通过剥夺个人自由和私有财产来实现。卢梭的平等自由观的基础不是理
性和人类之爱,而是非理性的激情和阶级仇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洛克的《政
府论》有着本质的差异。

待续

洛克的政治哲学捍卫个人自由和财产权,卢梭也提出要“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
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
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社会契约论》第一册第
六章)这个思想看起来与洛克无异,但是,紧接着,他便把上述思想解释为“这些
要件,正确的理解之下,都归于一条,就是每个加盟成员都把自己的权利奉献给整
个社会。”“ 进一步,此等奉献既然毫无保留,这样的集体就是最完美的,每一个
成员都不会过分地要求:只要有一个人还保有他的某一权利,他就迟早会在某一事
例上开始特立独行,在个人和社会等事物上不受任何权威的约束。当最后所有人都
开始拿回了他的权利凡事都凭自己的判断,人们就回复到了自然国度,社会必然地
变得如非解体,就成暴政。”“ 在一般意志的最高权威下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和自
己的能力奉献出来,在这一集体中,我们把每个加盟者都接受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的
一部分。”(同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所设计的是以捍卫“自由”为名义的社会集
体,他的理想社会是每个加盟成员都要毫无保留交出自己权利的极权社会,是不能
允许“个人特立独行”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私有财产是不能存在的:“国家在对
它的成员的关系上,是他们财产的主人。”卢梭仇视私有财产,他的“平等”通过每
个人毫无保留地向集体交出权利和财产来体现。他的政治哲学要以国家“总意志”的
名义对个人实行专政,剥夺个人的财产权。在卢梭的以人民的名义实行的集体专制
国家中,没有洛克所主张的政府权力分离和制衡机制,国家成为不受法律制约和监
督的怪兽,“公众决定可以要求每个臣民服从主权者,但是他们不能为主权者强加
任何义务。政体的本质决定了在它之上不能再有任何法律的束缚。……可见,不会也
不可能有任何一种基本法来约束作为整体的人民-就是社会契约也不例外。”(《社
会契约论》第一册第七章)在这种社会中,“总意志”就是个人意志,集体的利益就
是个人的利益,所谓的个人“自由”就是对“总意志”的服从。“不遵从总意志的个
体,必须被强制服从全体的利益,也就是说,强制他自由罢了。”(同上)罗素指
出了卢梭思想的非理性和专制性,说他“是从人的情感来推断人类范围以外的事实
这派思想体系的创造者,还是那种与传统君主专制相反的伪民主独裁的政治哲学的
发明人。”(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 页225 商务印书馆 1976年第一版)

卢梭是西方近代反传统主流文化运动奠基人,对近代德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是他开启了德国的浪漫主义运动,深刻地影响了德国的哲学和政治。 “浪漫主义运
动从本质上讲目的在于把人的人格从社会习俗和社会道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
浪漫主义运动把这种反抗带入了道德领域。由于这运动鼓励一个新的狂纵不法的自
我,以至不可能有社会协作,于是让它的门徒面临无政府状态或独裁政治的抉择。
自我主义起初让人们指望从别人得到一种父母般的温情,但是,他们一旦发现别人
有别人的自我,就感到愤慨,求温情的欲望落了空,便转成为憎恨和凶恶。”(罗
素《西方哲学史》下卷 页 224—225)浪漫主义者们在人格上大都是自我中心的。自
我是一座坚固的牢笼,囚禁着一个个渺小的灵魂,这些孤独而绝望的灵魂,无法突
破、超越自我,便迁怒于外界,将自己的不幸和愤怒转嫁给他人和社会,要打倒一
切社会规矩,摧毁传统道德价值。自我中心者们渴望来自他人和社会的爱和温情,
心中却没有他人和社会,他们不懂得尊重、友爱他人,不知道人际间的平等与协
作。卢梭鼓舞了那些与他有着类似自我中心人格的文学家与哲学家们,和卢梭一
样,他们才华横溢,智商很高,但是他们的生命不是受到清醒、善良的理性主导,
而是为暴烈的激情所左右。罗素指出,“最强烈的激情大部分都是破坏性的激情:
如憎恨、怨愤和嫉妒,悔恨和绝望,羞愤和受到不正当压抑的狂怒,黩武热和对奴
隶及懦弱者的蔑视,因此,为浪漫主义所鼓舞的……都是猛烈反社会的,不是无政府
的叛逆者,便是好征服的暴君。”(同上下卷 页221)浪漫主义讴歌战争和英雄,
憎恶和平和与民众。

待续

自康德以降的德国哲学家都深受卢梭的影响。生活极其规律的康德因为读卢梭的
《爱弥尔》而打破了自己的作息制度,他说,是卢梭使他放下了知识分子的优越感,
学会了尊重普通人。康德推崇理性和传统道德,从卢梭那里,康德获得了正面的教
益,他之后的德国哲学家们则不然,他们从卢梭那里继承的是反理性、自我中心和
极权政治。费希特和黑格尔都是卢梭思想的追随者。他们是民族主义、专制政治、
国家集权的拥护赞美者,近代主流政治哲学的核心价值——个人自由和民主政治 ——
与他们的哲学毫不相干。卢梭至高无上的“总意志”变成了德意志的 “民族魂”,他
们都狂妄地认为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罗素指出,“费希特作为一个纯粹哲
学家来说并不重要,他的重要性在于他通过《告德意志国家》而成了德国国家主义的
理论奠基者;《告德意志国家》在耶拿战役之后打算唤起德国人抵抗拿破仑。作为一
个形而上学概念的自我,和经验里的费希特轻易地混同起来了;既然自我是德意志
人,可见德意志人比其他国民优越。费希特说:‘有品性和德意志人,无疑指的是
一回事。’在这个基础上,他作出了一整套国家主义极权主义的哲学。在德国起了
很大的作用。” (同上下卷页262—263)“深受卢梭影响的黑格尔,采纳了他对‘自
由”一词的误用,把自由定义成服从警察的权利,或什么与此没大差别的东西。”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页239)“它(指卢梭)的哲学中有许多东西是黑格尔为普
鲁士独裁制度辩护时尽可以利用的。它在实际上的最初收获是罗伯斯庇尔的执政,
俄国和德国的(尤其后者)的独裁统治一部分也是卢梭学说的结果。”(同上 页
245)“希特勒是卢梭的一个结果,罗斯福和丘吉尔是洛克的结果。”(同上页225)
纳粹德国是卢梭思想的现实成果,而奉行自由主义的英国和美国则是洛克思想的现
实成果。

还需要指出的是,不仅民族主义、纳粹主义与卢梭有思想联系,马克思主义也是他
的思想后裔。马克思提倡超越国界的共产主义,宣扬无产阶级是没有祖国的。咋看
上去,共产主义似乎与民族主义区别显著,但是在反对个人自由、主张极权和集体
至上方面,他们都是一样的,都从卢梭的政治思想中获得启迪和灵感。民族主义和
共产主义都是近代反主流欧洲政治思潮,都是西方政治的糟粕,两者同宗共祖,实
则是孪生兄弟。集体主义可以以血统、种族、民族国家为依托,也可以以“全世界
无产者”的大联盟为依托。卢梭的“总意志”政治理念转化为德国的民族主义和纳粹
主义,转化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青年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自由
自觉的活动”,也就是说,他认同的自由不是洛克主张的那种,而是卢梭式的、不
受社会法律和道德限制的,自我中心主义者所追求的随心所欲的自由。马克思又指
出,“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必须推翻那些使
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黑格尔法哲学
批判》导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页9)这就是把社会当成了对自由的限制,
与卢梭一脉相承。他的阶级斗争与卢梭的“平等”观一致,他的“无产阶级专政”理
论,就是卢梭“总意志”专政的翻版。与卢梭一样,马克思也极力反对人个的财产
权,在其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宣布:“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
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页265)在马克思
的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没有议会政治,没有权力的分离和制衡机制,没
有反对党,没有多元化,没有个人自由。

待续

近代德国成了反传统主流文化的大本营。康德是总结近代欧洲哲学的伟大德国哲学
家。在知识问题上,康德承认人的理性的局限,承认超越人的认识能力的“自在之
物”——造物主、灵魂和外部世界——的存在,反对自我中心和人类中心。他崇尚理
性,信奉传统道德价值—— 真善美。在政治和宗教问题上,他是自由主义和民主主
义的,肯定人类个体生命的价值、尊严和自由。他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康德是近
代哲学的一道关口,他之后的德国哲学走上了自我中心、人类中心、反理性、反对
传统和近代主流文化价值的道路。罗素指出,“费希特抛弃了‘自在之物’,把主观
主义发展到一个简直像沾上某种精神失常的地步。”(《西方哲学史》下卷页262)的
确,康德以后的德国哲学,无论是以理性至上形式出现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
费尔巴哈、马克思哲学,还是以非理性形式出现的书本华、尼采哲学,都是反理性
的精神失常者的哲学,这些哲学家的共同特征是自我中心和人类中心。费希特、谢
林、黑格尔、叔本华、费尔巴哈、马克斯、尼采都取消了康德的 “自在之物”,将
人类思维(实际上就是他们自己的思想)或人类欲望、或人的权力意志等同于造物
主。费希特的“自我”哲学,谢林的“同一”哲学、黑格尔的 “绝对观念”,费尔巴哈
的“人本主义”、马克思的“唯物哲学”、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都是自我中心和人
类中心世界观的哲学表达。自我中心主义者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以冲突、矛盾、仇
恨、斗争为原则;人类中心主义者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以征服和利用为原则。
他们“与神斗,与自然斗、与人斗”——也就是与造物主为敌、与大自然为敌、与他
人、社会和别的民族、国家为敌 ——成了康德之后德国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费希
特、黑格尔狂热地推崇人的思维能力,以人的思维取代了“自在之物”,他们都推崇
民族国家主义,赞美战争和英雄;黑格尔鄙视大自然,只欣赏经过了人类征服改造
的“人化自然”;青年黑格尔派彻底批判了基督教,宣布人就是上帝,上帝不过是人
类“异化”的产物;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彼岸的天国已经不复存在,宣
扬阶级仇恨、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要建立人类既是自然的主人、也是自身社会关
系的主人的人间天国—— 共产主义;尼采宣布上帝死了,没有超越的精神和天国,
只有“大地”和“肉体”,要建立以强权和仇恨为核心价值的“新道德谱系”,呼吁强权
的“超人”们来征服统治世界……赞美极权国家的费希特和黑格尔都在高等学府中享受
了尊荣,其他的文化狂人们活着的时候不怎么得志,但是几十年后,他们制造和播
撒的思想种子获得了丰收,他们的时代终于来临:世界性的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
运动是德国反传统主流文化的现实结果。

和受到强烈激情驱使的卢梭一样,马克思也是一个浪漫的反社会天才。马克思的父
亲为自己“天赋天才特别好的”儿子感到骄傲,不过,儿子的自我中心和思想狂妄也
使他“饱受刺激”,痛苦不堪。父亲在给儿子的信中一针见血地写道:

“因为你知道,不管我把你的智力估计得有多高,要是没有一颗善良的心,你的智
力对我来说就失去任何意义。”((《摩尔和将军——回忆马克思和恩格斯》人民出版
社 1982年12月 页12)

父亲直言儿子是个自私自负、动辄怨天尤人的人:

“我对你的许多方面都作了公正的评价,但我无法完全排除这个念头,即你还有利
己主义,它可能在你身上超过了自我保存所需要的程度。我无法摆脱这种思想,如
果我处在你的地位,我会更加怜惜自己的双亲,会为他们做出更大的牺牲。……

不要用性格为自己辩护,不要怪天性,它肯定象母亲那样对待你。它给了你足够的
力量,而且,人是有意志的。但是,稍微受到一点风暴的袭击,便悲痛不已,每受
一次创伤,便暴露出自己那颗破碎的心,并以此来撕裂我们所爱的人们的心——你把
这叫做诗吗?上帝发发慈悲,让我们摆脱一切天赋中这个最出色的才华吧,如果它
的直接效果就是这样的话。不,只有懦弱、娇生惯养、自私和自负才会促使一个人
一切只为自己着想,才会把甚至是我们最亲爱的人放在次要的地位!”

待续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