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经济史 农民学】从秦晖到黄宗智——推荐基本农民学的书

27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wanghx

unread,
Aug 12, 2009, 5:28:32 PM8/12/09
to salon-...@googlegroups.com, lih...@googlegroups.com
http://bbs.gxsd.com.cn/redirect.php?tid=320630&goto=lastpost
国学数典论坛 » 读书心得 » 【经济史 农民学】从秦晖到黄宗智——推荐基本农民学的书
发表于 2009-7-2 15: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首发] 【经济史 农民学】从秦晖到黄宗智——推荐基本农民学的书
1,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版

分类:历史、农民学
秦晖对关中小农社会的分析,揭示了关中无租佃(租佃关系不明显,佃农数量不占主要地位,关中是自耕农的世界)、关中无地主(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庄园制大地 主,多为经营地主)的重要事实,从而对传统以租佃关系为基础的封建理论提出挑战,进而以马克思为思想资源,提出“封建”的本质是亚细亚生产方式而不是以租 佃为标志的阶级关系。亚细亚生产方式(即滕尼斯说的共同体)强调的是人对共同体的依附性,既包括农民对共同体的依附也包括所谓的地主阶级对共同体的依附; 阶级理论也谈人的依附性,但强调的是农民对地主的依附性,认为消灭地主就能走出封建社会;依照秦晖的共同体理论,不仅存在着农民对地主的依附,更重要的是 地主对农民(占极大比例的共同体的成员)的依附性更大,历次的农民战争之所以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原因就是只反地主和地主的官僚代表——贪官甚至是皇 帝(虽然水浒有反贪官而不反皇帝之说),而不是打破共同体本身。传统的农民起义反对的是嫡长子继承制,要求分家的平等,而不是反对宗法大家庭,所以农民起 义成为重新选择宗法大家庭家长(寄托多数共同体成员——又以农民为主——分“家”公平的愿望)的工具。
秦晖以此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对佃变(反地主而不反皇帝,皇帝往往还成为佃变的调解人)和民变(不反地主,李自成的“不纳粮”的口号在高租佃率的南方沿海 是没人响应的,主要反贪官)的区分;中国前近代社会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是伪问题,在共同体之下只有命令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只有“私欲”而没有“私 权”;长期的“土地兼并论”根本就是学界的伪造,在共同体理论之下,不是按资分配而是按权分配(明代以来,一个人一旦科举失败,财产很快被家族瓜分殆尽; 刘鹗的没落,不是 “为子弟戒”就能完全解释的;敏感的鲁迅分明是觉察到的),科举失败意味着“权的丧失”,仅靠租地生存的大地主(无权)是不可能在较长时间内存在的;提出 中国知识分子为责任所束缚缺少独立人格不过是宗法农民性格的精英化体现,进而提出中国知识分子不过是“有文化的农民”……
2,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92
分类:历史、农民学
黄宗智在“满铁”华北农村调查的基础上,认清了华北基本是自耕农的世界,租佃关系不明显,地主数量少切多为经营地主而非以租佃起家的大地主。《华北》一书 提出了“内卷化”理论:前近代的农民不是西方农民学意义上的“经济人”角色,中国农业的显著特点是劳动密集而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低下而不是劳力过剩导致竞 争的出现。在《长江》一书中,黄宗智在30年代学者调查的基础上,指出长江沿海地区农村社会关系基本符合党史的分析:租佃关系明显,阶级对立严重;但同时 也指出,高度租佃化的长江地区商品经济反而很活跃,秦晖也得出租佃关系不明显的关中商品经济很不活跃;这又都和党史的论述相反:按照毛泽东的理论,高租佃 率导致的是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结果应该是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相反。可以看到秦晖和黄宗智都看到了问题的实质,但构建的理论却完全不同:秦晖以马 克思的共同体理论为主要资源,黄宗智则主要引进了“边际价值论”(边际价值论本身就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的反动);但他们开出的药方却惊人的相似,那就是市场化。中国的问题是“资本主义”的不够,而不是相反;现代化仍然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3,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分类:历史、农民学
毛泽东和梁漱溟的那次著名争论,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路线之争,两者都有实际的实地调查为依托。毛泽东说中国的阶级对立严重,土地分配极度不均,主要基于他 对寻乌、兴国、赣西南的农村调查。梁漱溟坚持中国租佃关系不明显,地主占有土地的比例很小,因而阶级关系也就不鲜明,推出中国根本不需要革命,温和路线的 改革就足够了;梁漱溟的说法基于他参与的华北乡村建设。毛泽东和梁漱溟都看到了事实的一面,从而断言整个中国农村的状况。这和刘春勇老师断言1989或者 1992作为中国现代与后现代区分的时限一样,因为刘老师只是以上海这个城市为依据进行判断的。毛梁之间的争论最终以毛主席的一句话作结:让历史来判断 吧。
4,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冯紫刚:《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黎明书局,1932
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以上都是关于中国农村的调查报告,李、冯二先生的著作着重于社会学领域,
不是专门的农民学著作,我的阅读重点是他们论述农村租佃关系的章节而放弃全书的精读。《南阳》第三章“人口”、尤其是其中一节“农户分类的研究”,第六章 “租佃”对我价值较大。《定县》对农民学的影响犹大,李景汉先生论述农村地权不仅篇幅巨大,而且资料翔实,利用大量的图表进行数学统计,结论性话语不多, 但客观的资料极为可贵;对赋税的调查更为详细,几乎占了全书的一半篇幅。薛暮桥的书则以党的政策为依据对农村状况做出解释,而又多论述农业,已经离开了农 民学的范围(而成为农学的范围),但其书终章(第十四)“知识分子的乡村改良运动”对30、40年代的农民学做出梳理,可以看作最早的中国农民学史。秦 晖、黄宗智的研究,毛泽东与梁漱溟的争论似乎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华北(包括东北、关中)租佃关系薄弱,地主数量和占有土地的数量比例较小,在关中这个比 例几乎可以不计,阶级关系相对和缓;江南(包括毛泽东生活的湖南,做农村调查的赣西南)则正好相反,租佃制盛行,土地较为集中,阶级矛盾尖锐。读以上3 书,主要是以实际的调查报告佐证这一观点。试图搜索“满铁”的调查资料,只有国图的缩微影印版,不易借到。

发表于 2009-7-3 09:27 | 只看该作者
秦晖老师的观点值得特别重视,因为一方面他可称是“乡村建设派”(梁漱溟/晏阳初)与“阶级史观派”(共**)这两大农民学传统的终结者,另一方面他“重 述历史”的努力最终指向的是极其现实的农民生存现状问题,比如:土地私有化、农民工流动······秦晖老师对农民是有感情的。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