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34 年,美国白人将沦为少数民族?--编译自《波士顿环球报》

12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wanghx

unread,
Aug 28, 2008, 4:56:29 AM8/28/08
to salon-...@googlegroups.com, lih...@googlegroups.com
发信人: Hiero (美人爱汝梦/回眸越柔暖), 信区: square
标 题: 再过34 年,美国白人将沦为少数民族?--编译自《波士顿环球报》
发信站: 一见如故 (Thu Aug 28 07:17:00 2008), 本站(yjrg.net)

再过34 年,美国白人将沦为少数民族?

外部图片:
http://www.bundpic.com/upload/images/17/26124b758370d192825ccb5219c5044d.jpg

* 外滩画报

编译自《波士顿环球报》,作者Jeff Jacoby
  美国人口普查局宣布,到2042 年,白人将成为美国的少数民族!上周媒体这
样大肆报道说,再次反映了这个国家对按肤色和族裔将民众分门别类的沉迷。所有
这些报道都存在着一个通病:人口普查局从未说过这样的话。
  在该局网站上,有一篇题为《按种族和拉美裔人口的预测:2008 至2050 年》的
报告,预言白人将从目前的2.43 亿增至本世纪中期的3.25 亿,占总人口比例将从
将近8 成降至74%,但仍属绝对多数。
  那些“白人将变成少数”的危言,都是把拉美裔排除在外。照这样计算,非拉美
裔的白人比例将从目前的66% 降至2050年的46%。
  但将拉美裔排除在白人之外毫无道理,就像将斯拉夫裔或北欧裔排除在外一
样。拉美裔(Hispanic)并不是一种种族,而是一种民族。在2000 年的普查中,
48% 的拉美裔将自己归为白人。也就是说,在目前的4660 万拉美裔美国人中,至
少有2200万属白人。
  左右两翼都存在着对拉美裔区别对待的压力:左翼很多人希望借此吸引政治关
注,以及享受只面向少数民族的政策倾斜;右翼也有不少想借此强调拉美裔移民对
美国白人文化构成的威胁。
  在美国历史上,也有过多次“白人”担心自己将被无法同化的外族包围的先例,
但几个世纪过后,这些“种族”最后都成了白人!
  1751 年,本杰明·富兰克林非常忧虑德国移民的涌入将对美国文化构成的威
胁,他质问道,“为什么由英国人创建的宾夕法尼亚要成为一个异族的殖民地?他
们人数很快会多到把我们日耳曼化,而不是由我们将他们英国化。”他相信那些肤
色偏黑的德国人“将永远不会采用我们的语言、习俗,就像他们的肤色无法变得和
我们相同一样”。
  一个半世纪后,参议员亨利·洛奇又对俄罗斯人、波兰人和希腊人作了类似的
抱怨。直到20 世纪初,联邦移民局仍将爱尔兰人、意大利人和犹太人单独列出;
如今他们都被视为白人。
  因此,各种迹象都显示与早期族群一样容易同化的拉美裔最终也会如此。到了
2050 年,“非拉美裔白人”的称法将与“非德裔白人”变得一样古怪。更理想的是,
届时我们将进步到摒弃这种按种族分类的有害观念。

白人真的来自高加索?编译自《石板书》,作者Derek Thompson
  为什么我们把白种人叫作“高加索人”(Caucasians)?其实,白人来自这个位
于黑海和里海之间的狭小多山地区的可能性很小。
  肤色较深的人类祖先中的一部分是如何、在何时长出了较白的皮肤?对此学者
们看法不一,不过研究显示,人类约在5万年前就蔓延到亚欧大陆各地。一些人类
学者认为,在人类离开赤道、受紫外线辐射的威胁变小之后,自然的选择会偏爱肤
色较浅的变种。按这种理论,白种人可能是在多个地方相互独立地进化出来的。
  将白种人称为高加索人的倡导者是德国科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布卢门巴赫。
1795 年,他将人类分为5 个种族:白色的高加索人,黄色的蒙古人,褐色的马来
亚人,黑色的埃塞俄比亚人,红色的美洲人。
  他认为高加索人是最先出现的种族,这与高加索系人类起源地的古代观念相吻
合。《圣经》描写诺亚把他的方舟停泊在亚拉腊(Ararat)山—位于现在土耳其和亚
美尼亚交界处的一座山峰。在希腊神话中,宙斯也将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的一块
巨石上。
  布卢门巴赫将多数欧洲人、北非人和东至恒河三角洲的亚洲人都归为高加索
人。这一种族分类法后来被19 世纪的科学家所沿用。
  美国人现在仍用“高加索人”这个词来代表“白人”,尽管在法律眼中,两者并不
总是同义词。在1923 年对《美国政府起诉Bhagat Singh Thind》一案的判决中,最
高法院裁决说:尽管印度人在技术上属于高加索人,但他们仍然不算“白人”,因此
不能成为美国公民。
  这一判决后来被1946 年的《卢斯-赛勒法》推翻。该法案规定,菲律宾人和印度
人也可以加入美国籍。

2008-08-28

--
※ 来源:.一见如故 http://yjrg.net [FROM: 61.51.0.0]
全文链接: http://yjrg.net/HT/con_277_M.1219879020.A.htm

wanghx

unread,
Aug 28, 2008, 6:04:04 AM8/28/08
to salon-...@googlegroups.com, lih...@googlegroups.com
荷兰有两个和移民相关的词,autochtoon (autochthonous),allochtoon
(allochthonous), 就和上海人的“上海人”和“外地人”类似,
而“北京大爷”“香港大款”“日本大户”都是不算“外地人”这个特殊概念的外延,荷兰
语中 allochtoon 也是如此,荷兰语教材的解释
是:

"Allochtoon": iemand van wie (minstens) een ouder in een ander (meestal
niet-geindustrialiseerd) land geboren is.
"Allochtoon": Somebody (at least) one of whose parents was born in
another (mostly not-industrialized) land.
用上海话解释起来惟妙惟肖:外地人:格种人格上辈里厢至少有一个弗是来了上海
生格,伊拉是乡下头进城来格。

也就是说,这包括了二代混血移民,比如一个支那人和荷兰土著结婚后在荷兰生的
孩子在荷兰也属于 allochtoon。东欧欠发达国家的移民
算,而西北欧发达国家的移民则不算。亚裔里面的日本人是个悬案,算还是不算有
点模糊,但因为文化,种族差异太大,基本上还是在 allochtoon
的范围内。因为日本移民很少,所以不造成认知困难。

这也就容易理解为何美国历史上曾经把意大利人,俄罗斯人、波兰人,希腊人,爱
尔兰人、犹太人,拉丁裔不认同为“美国白人”,其实本质上
也不是一个种族区别,而是一个经济文化区别。犹太人遭本地人嫉恨的原因我认为
有两个,一个就是自成一体不归化当地,特殊的宗教文化造成
自我隔离;另一个就是许多人从事金融贸易房地产,为富不仁,各人自扫门前雪,
导致在经济危机中引发仇恨,很容易就按照身份文化标志被群
体攻击,正如中共国人对于“河南骗子”“安徽叫花子”“东北强盗”的群体印象。

这两个词频繁在报纸上出现,我没有注意其具体细微的外延,一开始我以为凡是第
一代外国移民都是 allochtoon,而荷兰出生受教育的不是。
第一次注意,是和一个土耳其朋友吃饭的时候,她很不满意地抱怨荷兰人的歧视,
说到这个词令人惊讶的含义。:) 估计她本来认为荷兰人对
外国人非常友好,不排外,所以当她了解到这个词的特殊含义的时候,觉得受到特
别的歧视和侮辱,对荷兰社会也另眼相看了。

我倒是没觉得这是一个侮辱或者歧视性的词汇。这不是一个种族主义的区分,而是
一个经济文化范畴内的分类,虽然其血统论的痕迹让人
感到难以接受,但是事实上许多移民在文化上对住在国的排外心态,还确实如此。
我遇到好多混血二代移民,多半都不自觉地强烈地认同母国,
而不是荷兰文化。这可能是自我身份建立过程,以及荷兰社会对人不断明示暗示的
综合结果,并不能完全怪罪到荷兰人的这个 allochtoon 的概念。

举个例子,比如我的教授,匈牙利来的,在荷兰工作了将近15年,但是荷兰人同时
经常开玩笑说他不愿意说荷兰语是有名的。他只有开特定玩笑的时候
才会说几句荷兰语,可能因为只有荷兰语才能表达的双关,幽默含义。他和匈牙利
的同事,学生都说匈牙利语。荷兰人开玩笑就说,我们这里有个匈牙利
帮。一次项目组的荷兰同事问,给这个教授写信用荷兰语还是英语,我说他只用英
语。他说,I see, an old fashioned "allochtoon" as we call it.
这个“old fashioned”我感觉有“顽固不化”的贬义。:)

比如我小时候,因为父母支边在新疆工作。尽管中共政权歌唱“我们新疆好地方”
“吐鲁番的葡萄圆又大,西瓜大又甜”,这一点不能欺骗民众,
他们依然认为新疆是荒蛮之地。虽然我不是出生在新疆,一辈子也只在新疆待了几
个月,生了一场大病就回了南京,但是南京的邻居总是叫我“新疆人”。
慢慢地你就认为这是一个侮辱性的称呼,虽然多多少少也确实有点这个意思,但是
总体上并不能算一种侮辱。allochtoon 也有点这种性质。差别是,
我从来没有以“新疆人”为自豪,以为我的生活和新疆的关系实在是太少。而我父母
回新疆旅游都是带着感情回来说故事的,他们已经部分具有了新疆人
的认同。但是在荷兰的 allochtoon 则不然,他们对母国的认同,自豪,归宿感,
一般都是相当强烈的,尽管可能对政治制度,文化宗教的落后问题持
批评态度。

想想呢,如果一个外国人,自愿到一个国家生活,却多年坚持不说当地语言,不接
受当地的文化。俗话说,客随主便,入乡随俗,这种异类让当地人显
然会感到不融洽。而移民则抱怨荷兰社会不接纳,对移民的归化帮助不够。这也是
荷兰人对荷兰支那人移民的一个负面印象,内部封闭,不融入本地社
会。但是大部分荷兰人觉得支那人还不错,基本上不惹事生非,重视教育(并把这
点归功于儒教),这是和穆斯林移民相比的结果。

所以我想我自己还是很典型的 allochtoon。

wanghx

unread,
Aug 28, 2008, 6:18:11 AM8/28/08
to salon-...@googlegroups.com, lih...@googlegroups.com
这个 United States v. Bhagat Singh Thind 的案子,也是认同感超越人种的一
个证据。令人惊讶的是,人种差异更大的支那人,获得美国法定公民权的时间,还
比印度人更早。
这很可能是因为二战时期中华民国和美国的军事联盟关系导致,政治利益和认同感
导致废除了排华法案。

http://en.wikipedia.org/wiki/United_States_v._Bhagat_Singh_Thind
Aftermath

As a result of a U.S. Supreme Court decision stipulating that no person
of East Indian origin could become a naturalized American, the first
person of Indian origin to earn American citizenship, A.K. Mozumdar, had
his citizenship revoked. A decision on his appeal to the Ninth Circuit
Court of Appeals upheld that revocation.

Suggestive of the poor coordination within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is the fact that Thind applied for and received U.S.
citizenship through the state of New York a few years after his original
U.S. citizenship was revoked by the U.S. Supreme Court. Numerous other
instances exist of naïve clerks, or clerks acting in protest, who
granted citizenship in defiance of the Supreme Court. Enthusiastic
anti-Indian sentiments seemed fairly absent in New England.

As public support for Indians grew throughout World War II, and as
India's independence came closer to reality, Indians argued for an end
to their legislative discrimination. The repeal of Chinese exclusion
laws in 1943 and the granting of naturalization privileges to Chinese
encouraged Indians to hope for similar gains. Hurdling over many members
of Congress and the 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 which vehemently
opposed removing legislative measures barricading Indian immigration and
naturalization, the Indian community succeeded in gaining support among
several prominent congressmen, as well as 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 The support culminated in the signing into law by President
Truman on July 2, 1946, of the Luce-Celler Act. This Act reversed the
Thind decision, insofar as allowing naturalization to Indians, and set a
token quota for their immigration at 100 per year.

In 1965, President Lyndon Johnson signed the Hart-Celler Immigration
Act, which phased out the national origins quota system first instituted
in 1921. In 1965–1970, 27,859 Indian immigrants entered the United
States. Immigration from India in 1965–1993 was 558,980.[1]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