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飛雪: 是什麼改變了馬嘎爾尼的「中國觀」?

6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wanghx

unread,
Sep 15, 2009, 7:23:32 AM9/15/09
to salon-...@googlegroups.com, lih...@googlegroups.com
http://magazine.sina.com/spark/200903/2009-03-16/223768734.shtml
是什麼改變了馬嘎爾尼的「中國觀」?    
胡飛雪    

  中國曾是歐洲人一心嚮往的聖地,歐洲文化思想界名人如萊布尼茨、伏爾泰不僅大力宣揚中國儒家文化思想,還說服當權者借鑒中國的政治經驗。在17~18 世紀長達100多年的“中國熱”期間,歐洲湧現出了許多對中國充滿好感的“中國迷”,英國人馬嘎爾尼勳爵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然而,就是這個“中國迷”馬 嘎爾尼勳爵,他對清廷“破冰之旅”的失敗根本性地改變了歐洲人的中國富強文明觀。

  1793年7月,馬嘎爾尼使團乘“獅子號”抵達天津大沽口外,中國官員隆重迎接,送上大量禮物食品。英國使團副使斯當東的記述甚為詳細,由於禮物太 多,船上空間狹小,只能收下一部分,而“以後不須提出請求,大批免費供應的物資源源不斷送去”(《英使謁見乾隆紀實》)。這個排場的見面禮,讓英國人大感 意外,因為按照他們的外交慣例,除特邀外,一般使團的出訪費用都是自理的。

  讓英國人意想不到的怪事接踵而至,運送禮物、食品的船隻載著兩名中國官員剛剛離開,由於“有些豬和家禽已經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國人把一些死豬、 死雞從“獅子號”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熱鬧的中國人一見,爭先恐後跳下水,“馬上把它們撈起來,洗乾淨後醃在鹽裡”。

  在天津登陸後,使團沿白河北上北京。在英國人眼裡,兩岸的民居實在是太寒陋了,財務總管巴羅在《我看乾隆盛世》中有細緻的觀察,他有一項結論,“事實 上,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後的景象”。

  比經濟上的貧困更令英國人震驚的,是清廷政治上的專制、黑暗和野蠻。登陸定海時,英國人對當地官員提出一個請求,找一個熟悉海路的人把他們領航到天 津。年邁的總兵大人一口答應。不過,與英國人設想的出資招募、有償使用不同,定海總兵的辦法是派出虎狼之師到街上搜尋抓捕。

  巴羅寫道:“他們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帶回了一群人。他們是我平生所見神情最悲慘的傢伙了,一個個雙膝跪地,接受詢問。”百姓當然厭惡白勞動,就羅列種種 理由祈求赦免,“但總兵不為所動,命令他們一小時後準備妥當。”更讓英國人開眼界的是,沿白河返程時,由於水位下降,船開不動,脾氣大發的主事官員竟然 “命令手下的兵丁讓船長和全體船員挨板子”。

  “那些可憐的傢伙提供了船隻、服了兩天的苦役,這就是所得到的唯一獎勵!”在這些英國人以前的中國觀中,中國是由開明的皇帝、溫良的官員治理,萬千子 民生活在祥和的環境中,可眼見的事實一下子粉碎了他們對清廷的好感和對中國下層民眾的艷羨。

  英國人對當時中國人的冷漠、缺乏人道主義關懷和公共觀念也大為驚愕。使團的船經過運河時,一夥看熱鬧的人壓翻了河中的一艘小船,許多人掉進河中,“雖 然這一帶有不少船隻在行駛,卻沒有一艘船前去救援在河裡掙扎的人”。最後,英國人勸說自己船上的人開過去救援也得不到響應。

  馬嘎爾尼對中國皇帝及其官僚逼迫他下跪叩頭更是深感屈辱,對中國文明的敬意和好感也因而蕩然無存。他後來成為主張用武力“教訓”清廷的主戰派。英國副 使斯當東編輯的《英使謁見乾隆紀實》認為滿清統治下的中國是“靠棍棒進行恐怖統治的東方專制主義暴政的典型。中國不是富裕的國度,而是一片貧困的土地,不 是社會靠農業發展,而是社會停滯於農業。”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西諺也說,“魔鬼藏在細節裡”。古今中外的人們都知道透過一滴水看到太陽,英國使團也不例外,他們就是通過這樣一連 串的細節來觀察、描述、評價當時的中國。馬嘎爾尼使團的訪清之旅成為中外交往史上的分水嶺,此後,抨擊批評中國成為歐洲中國觀的主旋律。


wanghx

unread,
Sep 15, 2009, 7:30:25 AM9/15/09
to lih...@googlegroups.com, salon-...@googlegroups.com
http://www.xinling.cc/thread-6200-1-2.html
是什么改变了马嘎尔尼的“中国观”
文/胡飞雪
  
  中国曾是欧洲人一心向往的圣地,欧洲文化思想界名人如莱布尼茨、伏尔泰不仅大力宣扬中国儒家文化思想,还说服当权者借鉴中国的政治经验。在17~18 世纪长达100多年的“中国热”期间,欧洲涌现出了许多对中国充满好感的“中国迷”,英国人马嘎尔尼勋爵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然而,就是这个“中国迷”马 嘎尔尼勋爵,他对清廷“破冰之旅”的失败根本性地改变了欧洲人的中国富强文明观。
  
  1793年7月,马嘎尔尼使团乘“狮子号”抵达天津大沽口外,中国官员隆重迎接,送上大量礼物食品。英国使团副使斯当东的记述甚为详细,由于礼物太 多,船上空间狭小,只能收下一部分,而“以后不须提出请求,大批免费供应的物资源源不断送去”(《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这个排场的见面礼,让英国人大感 意外,因为按照他们的外交惯例,除特邀外,一般使团的出访费用都是自理的。
  
  让英国人意想不到的怪事接踵而至,运送礼物、食品的船只载着两名中国官员刚刚离开,由于“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国人把一些死猪、 死鸡从“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跳下水,“马上把它们捞起来,洗干净后腌在盐里”。
  
  在天津登陆后,使团沿白河北上北京。在英国人眼里,两岸的民居实在是太寒陋了,财务总管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有细致的观察,他有一项结论,“事实 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比经济上的贫困更令英国人震惊的,是清廷政治上的专制、黑暗和野蛮。登陆定海时,英国人对当地官员提出一个请求,找一个熟悉海路的人把他们领航到天 津。年迈的总兵大人一口答应。不过,与英国人设想的出资招募、有偿使用不同,定海总兵的办法是派出虎狼之师到街上搜寻抓捕。
  
  巴罗写道:“他们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带回了一群人。他们是我平生所见神情最悲惨的家伙了,一个个双膝跪地,接受询问。”百姓当然厌恶白劳动,就罗列种种 理由祈求赦免,“但总兵不为所动,命令他们一小时后准备妥当。”更让英国人开眼界的是,沿白河返程时,由于水位下降,船开不动,脾气大发的主事官员竟然 “命令手下的兵丁让船长和全体船员挨板子”。
  
  “那些可怜的家伙提供了船只、服了两天的苦役,这就是所得到的唯一奖励!”在这些英国人以前的中国观中,中国是由开明的皇帝、温良的官员治理,万千子 民生活在祥和的环境中,可眼见的事实一下子粉碎了他们对清廷的好感和对中国下层民众的艳羡。
  
  英国人对当时中国人的冷漠、缺乏人道主义关怀和公共观念也大为惊愕。使团的船经过运河时,一伙看热闹的人压翻了河中的一艘小船,许多人掉进河中,“虽 然这一带有不少船只在行驶,却没有一艘船前去救援在河里挣扎的人”。最后,英国人劝说自己船上的人开过去救援也得不到响应。
  
  马嘎尔尼对中国皇帝及其官僚逼迫他下跪叩头更是深感屈辱,对中国文明的敬意和好感也因而荡然无存。他后来成为主张用武力“教训”清廷的主战派。英国副 使斯当东编辑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认为满清统治下的中国是“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的国度,而是一片贫困的土地,不 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西谚也说,“魔鬼藏在细节里”。古今中外的人们都知道透过一滴水看到太阳,英国使团也不例外,他们就是通过这样一连 串的细节来观察、描述、评价当时的中国。马嘎尔尼使团的访清之旅成为中外交往史上的分水岭,此后,抨击批评中国成为欧洲中国观的主旋律。
 
摘自——《读者》2009年第15期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