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金匱系列:傷寒來蘇集

瀏覽次數:427 次
跳到第一則未讀訊息

e2

未讀,
2008年6月22日 上午9:18:372008/6/22
收件者:正統中醫@台灣
本書原始檔案大小:12M
全部檔案數:4個

全部下載完後請以 WinRAR 解壓縮。

需要 WinRAR請到以下網址下載: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886tcm/browse_thread/thread/dce12ffa9a7f59ab
------

以證為綱詮釋《傷寒論》——《傷寒來蘇集》導讀

仲景《傷寒論》以條文形式著成,經過後世眾多醫家之手予以重新編次整理,其原貌已不得而知;又因其成書於漢代,後世多目其為精奧古籍。有朱肱、龐安時、成無己註解於前,陶節庵、方有執、喻昌等闡晰於後,或引經疏注,或附意發揮,各具匠心,均有功於仲景。而柯琴《傷寒來蘇集》,則一改研究仲景《傷寒論》的成法,以六經病證為綱目,「分篇匯論,挈其大綱,詳其細目,證因類聚,方隨附之」,將《傷寒論》原書397條、112方分門別類,以六經為綱,以方證為目,因經以聚方,因方以論證,因證以議藥,使《傷寒論》全書體現了一種新的條理性、系統性,更貼近臨床辨證論治思維。也因這一創新,開闢了研究《傷寒論》的新途徑,使仲景之術更易為習醫者所接受,理解和運用更趨容易,成為後世推崇的研究《傷寒論》的重要典籍。

1.對《傷寒論》全書的重新條理,見於柯氏《傷寒論注》。其編撰體例在「凡例」中柯氏說得很清楚:「琴有志重編,因無所據,竊思仲景有太陽證、桂枝證、柴胡證等辭,乃宗此義,以證名篇,而以論次第之。雖非仲景編次,或不失仲景心法耳。起首先主總綱一篇,令人開卷便知傷寒家脈證得失之大局矣。每經各立總綱一篇,讀此便知本經之脈證大略矣。每篇各標一證為題,看題便知此方之脈證治法矣。是編以證為主,故彙集六經諸論,各以類從其證。是某經所重者,分別某經,如桂枝、麻黃等證列太陽,梔子、承氣等證列陽明之類。其有變證化方,如從桂枝證更變加減者,即附桂枝證後,從麻黃證更變加減者,即附麻黃證後。」這種重編體系,使傷寒病證的概念更趨清楚明晰。如首篇「傷寒總論」彙集全書有關外感傷寒的總概念,體現仲景論述傷寒病證的基本觀點。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脈有陰陽,何謂也?答曰:凡脈浮、大、滑、動、數,此名陽也,脈沉、弱、澀、弦、微、遲,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等等,這些原本散見於各篇的條文,本身具有闡述全部傷寒病證的特色,而並不專指某一經病證,傷寒陰證陽證的特性、診察要點、病傳的識別要點、病證的預後轉歸等,集中反映為總論,反到更有利於對各經病證的認識。

在各經病證中,每經病的總綱也具有集中反映該經病證的特點。

在以方證為目的體系中,有關該證的各種不同證型,病情的不同變化,失治、誤治後的辨證等,實際上都反映在「方」的變化運用中,這一體系規範整合了仲景的辨治思路,更有利於臨床對病證的辨證論治。如「桂枝湯證上」集中了運用桂枝湯的全部條文,實際上是桂枝湯在臨床中運用的多種範例,對桂枝湯的運用和桂枝湯證的理解,無疑具有更切合實際的指導作用。「桂枝湯證下」整合了全部桂枝湯變局的各種方證,反映了「中風」證的失治、誤治、壞證、變證的不同辨證。如:「服桂枝湯後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去芍藥生薑新加人參湯主之」等等。將原本見於不同篇章的桂枝湯變通方證彙集於一篇,這對於如何在臨床上靈活運用桂枝湯,如何加減運用於各種變局,如何救治不同變證,顯然具有更現實的指導價值。在其他各方證的編撰中,這種優勢都完美地得到了體現。

於仲景原文的註疏,柯氏行文亦以簡捷暢曉、清晰明了為特點。如「桂枝去芍藥生薑新加人參湯」證的詮釋:「發汗後身疼痛是表虛,不得更兼辛散,故去生薑;沉為在裡,遲為在髒,自當遠陰寒,故去芍藥;當存甘溫之品以和營,更兼人參以通血脈,裡和而表自解矣。名曰新加者,見表未解無補中法,今因脈沉遲而始用之,與用四逆湯治身疼痛、脈沉遲之法同義:彼在未汗前而脈反沉遲,是內外皆寒,故用乾薑生附大辛大熱者,協甘草以逐裡寒,而表寒自解;此在發汗後而脈沉遲,是內外皆虛,故用人參之補中益氣,以率領桂枝甘棗而通血脈,則表裡自和也。此又與人參桂枝湯不同:彼因妄下胃中虛寒,故用姜術,尚協表熱,故倍桂甘;此因發汗不如法,亡津液而經絡空虛,故加人參,胃氣未傷,不須自術,胃中不寒,故不用乾薑,此溫厚和平之劑。」就汗後病證變化機理,何以欲用本方,與四逆湯證、人參桂枝湯證的區別等臨證要點,均躍然紙上。

2.註疏詮釋仲景原文見於《論注》,而闡釋發掘,引仲景之文立論則見《論翼》。其推重仲景《傷寒論》,強調六經辨證的重要性,謂「仲景之六經原為百病立法,非為傷寒一科,傷寒、雜病,治無二理,咸歸六經節制」等重要學術心得,即備載於《論翼》一書。是柯氏畢生研究仲景《傷寒論》的學術結晶,故章太炎認為其學術成就尚在《論注》之上。

歷代不少醫家以傷寒六經為足之六條經脈,以之立論詮釋仲景《傷寒論》,曾招不少詰難。柯氏的重要成就之一,即是認為六經不專在經絡上立說,而是以六經賅全體,猶如地面,創「六經地面說」,將六經辨證引入辨證論治的新境地。這一論點得到後世眾多醫家的讚譽,其比喻論述,見其「六經正義」篇。

傷寒六經病證的合病並病,始終是《傷寒論》研究的難點,如何由難返易,由博返約,清晰地理解與掌握,最是傷寒學者所期冀的,柯氏則在「合併啟微」一篇中給予了簡約論述。是獨經病,還是合病並病,不僅僅是個概念的理解問題,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據病證之所在而確定治法,選用方劑,因而是臨證應當弄清的概念。如何理解,首先是分辨的原則和標準,再根據這個原則來認識。柯氏指出各經主證主脈就是代表本經病的標尺,用它來衡量是合是並,孰輕孰重,孰主孰次,可以說是清楚明白,一目瞭然。

其餘諸篇,均有其獨到的發人深省之論,研讀《傷寒論》,柯氏之學確有諸多過人之處,是為不可不讀之書。

3.《附翼》一書,專為解讀仲景方而設。立方本旨,運用範圍,藥效特點,加減變通,多證比較,方證要點,孰可用而孰當忌,無不條分縷析,明白暢曉。後世選論仲景方者,無不視柯氏為仲景方論述大家,幾有舍其不成方論的趨勢。當然,其論述各方的全面而詳細,本也足以讓後人稱道。

e2

未讀,
2008年6月22日 上午9:20:332008/6/22
收件者:正統中醫@台灣
傷寒來蘇集_附-傷寒論翼_傷寒附翼.part1.rar

e2

未讀,
2008年6月22日 上午9:22:062008/6/22
收件者:正統中醫@台灣
傷寒來蘇集_附-傷寒論翼_傷寒附翼.part2.rar

e2

未讀,
2008年6月22日 上午9:23:502008/6/22
收件者:正統中醫@台灣
傷寒來蘇集_附-傷寒論翼_傷寒附翼.part3.rar

e2

未讀,
2008年6月22日 上午9:24:442008/6/22
收件者:正統中醫@台灣
傷寒來蘇集_附-傷寒論翼_傷寒附翼.part4.rar

醫兔

未讀,
2008年9月28日 清晨5:58:352008/9/28
收件者:正統中醫@台灣
原始下載點:
http://ftp.ngotcm.com/index.php?o=display;id=986

中國大陸的朋友若是在本站下載有困難,可以在上面連結下載。

回覆所有人
回覆作者
轉寄
0 則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