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一个作家的力量

43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xuji...@gmail.com

unread,
Oct 23, 2005, 9:04:15 AM10/23/05
to 余华
2005-09-29 18:26:12
大 中 小
一个作家的力量

余 华

我很欣赏美国笔会在授予《等待》2000年福克纳小说奖时,对哈金的赞誉:"在疏离的后现代时期,仍然坚持写实派路线的伟大作家之一。"

2003年初春的时候,我在北京国林风书店买到了《等待》,然后又见了几个朋友,回家时已是凌晨,我翻开了这部著名的小说,打算读上一两页,了解一下哈金的叙述风格就睡觉。没想到我一口气读完了这部书,当我翻过最后一页时已经是晨光初现,然后我陷入到冥思苦想之中。我惊讶哈金推土机似的叙述方式,笨拙并且轰然作响。哈金的写作是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段叙述都是扎扎实实。在他的小说里,我们读不到那些聪明作家惯用的回避和跳跃,这种无力的写作至今风行,被推崇为写作的灵气。作为同行,我知道迎面而上的写作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需要力量的。

这个1956年出生的中国人,当过兵,念过大学,29岁时漂洋过海去了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任教于美国的大学,这是那个时代很多年轻中国人选择的康庄大道。可是用英语写作,哈金奇特的人生之路开始了。毕竟哈金去美国时不是一个孩子,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一个带着深深的中国现实和中国历史烙印的成年人,用异国他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故乡的悲喜交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哈金做到了,他每一部英语小说都要修改二十多遍,并不是为了对人物和故事细节上的把握,而是对英语用词的分寸把握。美国是一个很多方面十分规矩的国家,作为著名的波士顿大学英语文学写作的教授,哈金不能向他的同事请教,更不能向他的学生请教,哈金的太太是一位地道的中国人,她的英语表达能力远远不如哈金,哈金在用英语写作时可以说是举目无亲,只能自己苦苦摸索。

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写出来的英语让一些纯种美国人都赞叹不已。而我,一个中国人,读到自己同胞的小说时,却是一部翻译小说。可是这部名叫《等待》的翻译小说,让我如此接近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近到几乎贴在一起了。很多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甚至从未离开过中国的作家写出来的小说,为什么总让我觉得远离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现实?我读到了太多隔靴搔痒的中国故事了,可是远离中国的哈金让我读到了切肤之痛的中国故事。

我想这就是一个作家的力量,无论他身在何处,他的写作永远从根部开始。哈金小说所叙述的就是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根部,那些紧紧抓住泥土的有力的根,当它们隆出地面时让我们看到了密集的关节,这些老骥伏枥的关节讲述的就是生存的力量。

《等待》之后,我又读了哈金的《疯狂》,以及零星发表在中国杂志上的一些短篇小说。他去年出版并且再次轰动的小说《战废品》,也马上要在台湾出版中文版了,我很快就会读到,为此我充满期待。现在上海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哈金作品系列》,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全面展示哈金的叙述之路。这位美国的少数民族作家,在享誉国际文坛之后,以这样的方式回来,令人欣喜。在我眼中,哈金永远是一位中国作家,因为他写下了地道的和有力的中国故事,虽然他使用了我所不懂的语言。

我难忘第一次在波士顿见到哈金的情景,那天晚上大雨磅礴,哈金带着我们一家三口在哈佛广场寻找酒吧,所有的酒吧都拒绝我十岁的儿子进入,最后四个人在大雨中灰溜溜地来到了旅馆,在房间里开始了我们的长谈。那是2003年11月的某一天。

2005年9月27日
评论(178)┆ 引用┆ 阅读(13841)┆ 打印
文章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石头
2005-09-30 13:27:58
向你致敬!
你后期的几部长篇小说曾使我流下眼泪。
小说的故事,技术,形式,甚至叙述都是次要。也不是为了内容来选择这些,最重要还是要面对人,以及人的内心。
因为最真实的感动所以才喜欢你的作品。
真希望能跟你请教。
呵呵
不孤读
2005-09-30 16:50:15
喜欢余华。
冷兵器
2005-09-30 21:03:10
在中国唯一有可能得诺碑尔奖的就是余华
yuhua的BLOG
2005-10-01 11:36:34
谢谢诸位,我现在对博客还不太懂,还在学习,只会发文章。上次进入管理系统时,不小心删除了牛蜗蜗的一段留言,让我两天不敢轻举妄动,在新浪陈诗莹的鼓励下,我又进来了,刚刚摸索出了和网友交流的方式,还不知道对不对?从这里发出去行吗?
霸道
2005-10-01 15:49:51
喜欢你的作品!!喜欢你的BLOG!!期待中
my_311
2005-10-01 21:39:34
good.
空轩
2005-10-01 22:00:31
迷人的卖血⊙邓金明

关于卖血的陈述,有两本书摆着我们面前,逼迫着我们去选择、去作出毫不含糊的判决:一本是作家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1995),一本是医生高耀洁的《中国艾滋病调查》(2005)。也许,一开始把虚构和纪实,小说和调查,美学和见证摆在一起,就必定意味着某种不公平--我们的道德律令相对审美而言,总是具有某种天然的合法性。但是,在某些事情上,我们不能够退缩,因为这些发生的事情正在损害我们本已经单薄得可怜的现实感和人性。围绕着卖血所发生的种种描述、评论、趣味,正是其一。
还不好说,"卖血"这种现象,是不是中国"特殊国情"的一部分。我们只知道,据高耀洁的书介绍,1995年前后,中国的中原各地兴起了"血浆经济"。当时各县防疫站、妇幼保健院都办起了创收血站,乡村血站建成了,物资、煤炭、工厂等单位的血站成立了,甚至连某些县的政协、人大也加入了办血站的队伍。医院、防疫站门口或广告栏里贴着"献血光荣,救死扶伤"的标语;血站总是宣传"采血好处多,单采比全采好处多"、"血跟井水一样,抽几桶还是那么多"、"多采血可以不得高血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原地区的一些乡村,卖血成了一种生存方式。公路上站满了搭车去城里卖血的农民,像赶集一样成群结队地去血站......
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诞生,正是缘于这种大规模的卖血。据作者介绍,小说的灵感来自一次由一个血头领导的"辉煌的集体卖血"。"这是一次杂乱的漫长的旅程,......这次集体行动很像是战争中移动的军队,或者像是正在进行中的宗教仪式,他们黑压压的能够将道路铺满长长一截。这里面的故事一定会令我着迷,男人之间的斗殴,女人之间的闲话,还有偷情中的男女,以及突然来到的疾病击倒了某个人,当然也有真诚的互相帮助,可能还会有爱情发生......"
卖血,无疑是令人"着迷"的,特别是当卖血成为一个隐喻的时候。它勾起了我们许多关于身体这种东西的奇妙想像。它的简单而又寓意深刻,似乎成了我们指示世界的一种绝佳方式。一个外国学者说,我们所有关于身体的书写,都是一个民族寓言,譬如鲁迅的人血馒头之类的。血不是血,血是药。于是,中国的学者也相信,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血的形象的修辞变化,多少反映了现代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的变化。这些变化所包含的精神秘密,对于每一个现代中国人来说,并不难理解。困难的是,我们几乎无法预见这些变化将把我们带向何方,未来将把我们的生命之血变成一种什么样的新物质。"(《血的精神分析--从〈药〉到〈许三观卖血记〉》)
血,经过虚构和批评,会变成一种和痛感无关的"物质";美学,跨过常识的禁区,就会变成轻浮的冷酷。许多称赞小说的苦难之美的人可能不清楚,90年代中期中原地区的大规模卖血,最终引发了当地艾滋病的大爆发。而这正是高耀洁多年来,不顾重重阻力,多次撰文指出的实情--"我不否认静脉吸毒传播与性传播,但当前中国艾滋病传播的特点是'血祸',即大面积'局灶性'非法卖血、输血造成的悲剧。"在中国,艾滋病绝不是什么隐喻,而是容不得半点回避的现实。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在中国有近1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而其中又有近80﹪在农村。在高耀洁的书中,有着对这些在病痛中挣扎的人们最真实的记录,包括他们临死前写的信件。这种难受和痛苦,完全超出了最天才的作家们的想像。
如果,谈到什么"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许多人就是这样被小说感动的)之类的,《中国艾滋病调查》的书写,超过任何一种写作的力量。在历时10年,亲身走访了100多个村庄,访问了1000多位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后写成的《中国艾滋病调查》中,作者已然不能保持一个医生的职业平静了,在社会症状和人的现象之间,作者把更多的文字留给了后者--"艾滋病患者在流泪","艾滋遗属的辛酸","艾滋孤儿在哭泣","失乐的艾滋群体"。除了同情,还是同情。这种建立在残酷现实基础上的同情,显示了人类文学艺术最高的灵魂。
自然,谁也不能要求,文学必须要对现实作出什么承诺。愉悦的迫切性和见证的迫切性,哪一个更甚呢?回答似乎在个人。但是--我们的良知,不允许我们对卖血,包括艾滋病的痛苦进行虚构,即使它是以艺术的名义;正如同我们拿别人的痛苦来想像,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面对他者之痛,我们必须,也只有抱着同情心尽量去了解,让我们愚蠢的想像尽量还原到现实,才是我们要做的。
《许三观卖血记》的作者声称,"读完这本书后,发现当书中的人物做出的某种选择,也是你内心的判断时:那么,我们已经共同品尝了文学的美味。"我衷心希望,作者--包括无数无条件支持艺术自由的你我,在品尝到"文学的美味"时,切莫无视现实的血腥味,得出迷人的卖血这种结论来。
武汉一条鱼
2005-10-01 22:06:05
不能不承认浙江人牛出了会做生意还会别的
自己喜欢的两样东西小说、摄影
在国内目前做的最出色的
都是两个从小县城出来的浙江人
一个是你,从牙医改行写小说,跨专业了
一个是卢广,原县城照相馆小老板,目前是中国最牛的自由摄影家,没跨专业

多年以前、大概是90年代初期
喜欢看小说
读到鲜血梅花知道你
读到在细雨中呼喊惊为天人
向周围人狂荐
能识者无几人
活着电影出来后
周围人向我狂推荐

不知你是否认识卢广,好像他也在北京
你们对世界的看法相似,但工具不同
如果你对写传记有兴趣的话
他是个很好的题材
牛蜗蜗
2005-10-01 22:30:31
带朋友来看--瞧,余华的博客,我第一个留言!--没想到......厄--荣幸,荣幸!......
上次我说,余华的文字个个用力,现在用键盘来表达的时候,会有些不同吗?现在看来是这样呵。毕竟,看到放松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别样的余华,还是很高兴的。
只是很想知道,您写作的时候是不是用电脑的?
scj
2005-10-01 22:39:38
余是伟大的,主要是由于《活着》的厚重感。
《卖血》也是好的,很乐观。《呼喊》很搞笑,类似《尘埃落定》的无厘头。
但是他的《兄弟》很差,是不是江朗才尽了?拿文革来批判是不对的,这脱离了劳动人民的立场。也许只是因为余已经太久脱离劳动人民了,天天都在自我沉思,沉溺,和报告会中度过。
他变成了一个小知识分子。
从现在开始,他已经变成了下一个王蒙。
也必须这样,活着往往这样,历史的车轮得以前进『需要指出的是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止过』。
今朝
2005-10-01 23:47:56
98年,我流落到异乡
是一套余华文集让我度过陌生的日子
除了你,我还喜欢残雪
猫美牙
2005-10-01 23:57:00
<许三观卖血记>是令我极为震撼的一部小说,当时我也想到,如果是现在,许三观估计难逃爱滋,将是更极为可悲和残酷
wry1027
2005-10-02 00:05:55
喜欢你的作品,我已和孩子商量好,准备从明天开始看《三剑客》和《基督山伯爵》两本书,从中学习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谢谢你的指点。
vivi
2005-10-02 10:40:42
喜欢余华!
老四
2005-10-02 10:55:09

《兄弟》读后

2005-09-29 09:18:17


早已没有这种体验了:一本小说能一口气读完。记得上次已是七八年前的事了,那还是阎真的《沧浪之水》,那时自己还算年轻,那还是独自在外学习的寂寞中,那书还是借萍水相逢的学友的。这一次是不同了,书是自己的书,是在自己的家里,在窗外无尽的秋雨声里,在床上。

然而这本小说开头的两三章并不是多好,甚至让我感觉平淡,感觉俗,尤其是李光头窥视屁股的反复渲染,让我怀疑我这本书是否买得值,也让我感觉十年之后的余华,是不是已没有了写小说的才华,是不是因为写那些鸡零狗碎的随笔让他坏了手。一页一页读下去,竟然放不下去了,竟然一点也不困了,竟然长时间眼里溢满了泪水。

宋凡平的死亡,李兰的在宋死亡七年中的精神自娱,李光头关于母亲清明上坟的准备,还有那个着墨不多的老地主在墓地的呢喃,都让我深深的感动。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虽然对此我没有多少直接的记忆,虽然我不可理解那个时代怎么会如此疯狂。我甚至想再以后的人能会理解小说里的场面吗?

小说的时间概念故意模糊,小说的其他政治变态的人物同样故意模糊,这于我还可理解。我感觉余华写得还是有些匆忙,有些细节没有仔细推敲,比如,宋第一个妻子死时,再娶李兰时,李兰的前夫死时,她再婚时,甚至于她死时,均没有两兄弟以外的亲人出现,这在当时读到此感觉这是小说。如果说宋是因为地主还可以理解,那么这么写李兰(还有他的前夫)就像一个从石头缝里蹦出的人物,没的任何社会关系,这让我不能忍受。

余华下笔太残酷,写死亡毫不吝墨,其实在读《活着》时就已领教了。我不知道余华在下部时如何让宋钢死,我想宋钢的死一定同李光头有关。上半部写文革,依然有人性有温情的东西在;下半部写近二十年会有什么?我想余华究竟想说什么?上半部是政治的疯狂,下半部是金钱的疯狂?
留下的是猜想。

昨夜四个小时读完17.5万字的《兄弟》上后,次日信笔写下的读后感,虽语无伦次,但是自己个人的所思所想


熊大夫
2005-10-02 11:21:16
余是伟大的,主要是由于《活着》的厚重感。
《卖血》也是好的,很乐观。《呼喊》很搞笑,类似《尘埃落定》的无厘头。
但是他的《兄弟》很差,是不是江朗才尽了?拿文革来批判是不对的,这脱离了劳动人民的立场。也许只是因为余已经太久脱离劳动人民了,天天都在自我沉思,沉溺,和报告会中度过。
他变成了一个小知识分子。
从现在开始,他已经变成了下一个王蒙。
也必须这样,活着往往这样,历史的车轮得以前进『需要指出的是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止过』。

余老师,你好,对上面的留言很有同感,主要是我看完兄弟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样,这和我读你的以前所有的小说不同的身体感觉。我记得我读活着的时候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你的文字瓦解了我对汉语庞大的神秘话语权,简单的汉语也可以成就无与伦比的庄严。当我读完你的细雨的时候,就象你读完福克那的小说那样大病了一场,我的记忆仿佛回到了20年前,虽然我只有24岁的年龄。但当我读到兄弟的时候却很苍白,就象上面所说的那样,或许你脱离了太地层劳动人民后变成了一个穷极思考的知识分子了。你的文字不再以生活的广阔迷人取胜,而是重复自己了。但我还是期待你的文字,尤其是你的随笔。你的随笔写的太好了,文字象小说一样好看。
熊大夫
2005-10-02 11:31:08
看了老四的兄弟读后感,有些不同意的地方。
看完整部小说,对兄弟中李光头在厕所里面偷窥屁股的那段记忆非常深刻,而且觉得开头写的比后面要好的多。这也是本书里面最精彩的地方。或许你对小时候的生活记忆太深刻了,才会不断的写出儿童视觉里面那些真实有趣的生活场面。但相对的,你对文革的描写相比较于卖血直接的多,也壮阔的多,但力量却没有卖血那样强大。小说中大历史环境对于小说人物而言只是一个陪衬,真正能够感动人心震撼人心的永远是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和生命轨迹。这只是一个理工科学生对小说的一点感悟。
前面的那个SCJ
2005-10-02 12:28:14
为什么不能拿文化大革命来批判?
你先去看看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然后再来说话!
余华,喜欢你的作品!让我和同学们在讨论中激动,有你这样的作家,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加油!!
无关紧要
2005-10-02 12:45:59
这些年读过的最轻松并且最有感悟得国人作品,就是余华的小说。
我的qq昵称就叫活着,这是我的第三次更名,已经用了3年了,以后不会再改了。
FREEPORT
2005-10-02 13:02:21
有一些东西,可以让人愉快,让人悲伤。。。但真正的好作品,是作者用心写,读者用心感受出来的。。。
lucie77
2005-10-02 13:55:59
"活着"是通过电影了解的,不太有勇气看文字,通常我是在影视作品不能让我对作者的意图很明了时会找出原著,可这部作品我自认感受到作者对人和人对人的生活的态度的不思考状态并以此种态度影响着周围人的一种让人无法为主人公辛酸的无奈。
但后来在书店看到"许三观卖血记"时没考虑就带回来了,一口气读完,也许我很残酷,但我还是想到了那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人的一天是很容易就会过去的,一辈子也是很容易就过去的,多数人是在"忘我"的状态中完成一生的,人可以没有知识,但是不能没有文化,我对文化的理解是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认知和对自己的认知。许三观如是的生活着,而我们这些生活在大都市的这些滚滚红尘中的人们又如何呢,仔细想想又有几个人逃出了许三观的宿命?我们对自身的消耗又有多少是可持续状态?号称为自己生活的人往往陷入了狭隘的个人主义,号称为了别人的人又是否知道别人需要的是什么?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抱怨,我真的希望我们都能明白我们自己,并做到为自己好,才会一切都好,是理想!
你能为我们写一个"理想"的故事吗?
Robin86
2005-10-02 14:12:10
之前的作品还是最喜欢《许三观卖血记》!
《兄弟》中还是能找到《许》的影子:在残酷的现实下用温情支撑着一个饱受磨难的家庭!
小祥
2005-10-02 14:28:47
请问等待的书在那儿可能买到
奴里
2005-10-02 14:34:25
我不知道怎样将文章编进<我的公告>和<奴里的观点>栏目.还不知道怎样将较大的图片链接进文章.
列位前辈,希望赐教.
请在我的主页留言.http://blog.sina.com.cn/u/1028035227
不胜感激.
编外地球人
2005-10-02 15:02:08
尊敬的余华先生:

您好!

很喜欢余先生的写作风格,曾经拜读过您的几部佳作。

本人是从事平面设计和网站设计,在大学里面也喜欢写字,不过都没有发表,最多是自娱自乐。欢迎您到我的个人站点看看,写的不好,也请先生能指正。

个人站点:http://damo2050.51.net
MSN:zuo...@hotmail.com
E-MAIL:a2...@126.com
如果您有时间请,回复我的以上联系方式!因为不知道您的联系邮件地址,也不便打扰。请先生为小生指点一、二,谢谢!

严重感谢!
tyoq2000
2005-10-02 19:18:25
当我看《活着》的时候 我完全懵了
竟然有这么强的小说
你和路遥是我最敬佩的2位"作家"!
maggiesnow
2005-10-02 20:21:08
永远喜欢于华
赤脚大仙
2005-10-02 22:08:52
从在细雨中呼喊就开始阅读你的作品,你没有令我失望,而且异常欣赏你叙事风格的成功改变,这种事很少人有你做得这么优秀!可以想见你活得多么真实,这比你的写作更重要,希望你继续前行!在这条路上你走得多久,我们就会跟多久!别让我们远离你!只有你自己才能做到这一点!小伙子,你应该压力和责任!记住!就象我们一直记得你!
半条黑猫
2005-10-02 22:34:04
致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在梦里的形象人们是不是在醒着的现实的活动中将其压缩到了很小
但是那是中不曾离开我们的身体是其坚硬的一部分如同经年留在体内的弹壳的残片
有时人们在清醒的时候都会反复体味梦境
甚至会"荒唐"的去为梦反省什么
因为梦在某种意义上是真实的
至少它让我们心惊肉跳
我总是为梦境反省
我总是反省自己在荒唐的梦境中的"不荒唐"的举止
那些循规蹈矩让我遭受比在梦中乱伦更严厉的谴责
我深觉得自己是庸俗的
不然不会在梦里那样猥琐谦卑于现实的淫威之下

昨天把他的在细雨中呼喊又看了一遍
沉默寡言的余华写出的东西多的难以想象
他的语言是(客)主观的
想象甚至超越现实去创造
好像是说明性的文字去表述作者主观的概念
他对早期(童年)的记忆是客观忠实的
而且是准确的 非常准确
让我害怕
觉得自己现在的认知好像是一个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
我失去了我最宝贵的那几年
和关于以前的回忆以及心态
而余华却惊人的用那样的文字
将其叙述出来

他是一个"第三人",一个旁观者
由此才能保证其文字的"客观性"
他的文字或是他的叙述内容变成他的观察对象
他总在真实里
不过经常是别人的真实
他会突然从真实性里逃逸
因此就是想象
可怕真实的想象

他的文字难道不是素描么
其实他的客观性不在于细节的拘泥
而是在于视角以及空间时间三维度量上的忠实
他能把我们的视野同样扩充到很原始的阶段--童年
就像他的自述--《我最初的现实〉〉
那个童年不光是他的而且是我们的
童年的概念是模糊的
我想他是一个有穿透力的人
凭借着并不佳的记忆力(众人所拥有的平庸的能力)
去体验,因此也在创造
创造着我们都已经模糊忘却了的现实
这就是他那超凡的能力
他可以将人们轻易拉回那个已经逃离了的现实(在细雨中呼喊)
他的"视力"好像包裹了油层的针
能穿过水面
直刺到目标--他所描写的事物
但是却不拖泥带水
参杂任何岁月侵染的的杂质
"强劲的想象产生现实"--想象与现实
因为它们是同一的,没法分开

他在创造什么?
自己的过去
那是一种遥远的现实对现今自我的不断作用么?
有的时候人们会"说服""自己相信大脑里面"即已形成"的过去
那只是对现实的加工
没有现实,只有记忆
我们每个人的现实都不一样
所以合理的解释是没有现实
如果每个人描述的宇宙都不一样
那么任何人的宇宙都是不成立的
那么整个宇宙的成立就无法被证实

by:半条黑猫
gua...@zj.com
http://blog.sina.com.cn/u/1185242355
/>
金风泉
2005-10-02 23:28:16
余华兄弟,感谢你让那些曾经活着,现在活着的人长舒了一口气,因为<活着>,我们自己活着,曾经活着的人有了一些宽慰,中国的作家都失语了吗,都无能吗,都胆怯了吗!他们还"活着"吗?
<活着>会不朽,至少在现在,一个作家能写出<活着>这样一部作品也就够了,要超出它真不容易.<许三观卖血记>不会,<兄弟>可能也不会,<活着>中的福贵会成为一个剧变社会小老百姓命运的化石标本,或者说一个带血的琥珀.
安徽人
2005-10-02 23:33:35
中国人全疯了。《活着》,我读过,总觉得与世俗的赞美相距太大了。倒是《许三观卖血记》厚重一些。余华随笔,很有特色。至于《兄弟》,确实和他过去风格不太一样,似乎走进了一个需要借助形容词来支撑门面的死胡同里了。
中国,缺少伟大作家。
Hyson
2005-10-03 00:10:09
没有想到余先生会在新浪写博客,很喜欢您的作品,也希望看到您每天都更新自己的博客!
巨high
2005-10-03 01:26:11
我喜欢余华!他的<<许三观卖血记>>开始我看不明白!从许三观背着儿去吃面让我感动!后来的一次次卖血,使我流泪!
乐观
2005-10-03 09:04:03
最早余华写做他的短篇〈十七岁出门远行〉时就喜欢他,不过那时他的小说还有些做作,风格很流行,就象当年的格非那样,但即便那个时候,他与格非气质上还是完全不同的,即便是荒诞的东西,他也有自己的内核。
今晚打老虎
2005-10-03 10:38:56
余华先生,你好,我还是一名在读的研究生,也是博客的爱好者,很惊喜的发现你也加入到这一领域中来,这无疑能增强你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关于《兄弟》这本书,我一直心存疑惑,并就此而写了一篇文章,很想听听余华先生你自己的看法。
你如果感兴趣的话,能从以下地址查看文章:
http://applechenyu.blogchinese.com/user1/14006/archives/2005/116393.shtml
/>
急切地等待余华先生你的回复,以解开我的迷惑,以下是我的email地址:
eecg...@gmail.com

你的读者:陈冠豪
今晚打老虎
2005-10-03 10:45:12
余华先生,意外的得知你好像不大熟悉博客的操作,所以,我把我的对于《兄弟》的疑惑而写下的文章直接复制到此,希望余华先生看到后,能给我个答复:eecg...@gmail.com,或者是来我的博客网页留言:
applechenyu.blogchinese.com

虽然我知道这样的可能性是少之又少的了,但是我还是倔强地自我欺骗着。


读罢《兄弟》上篇
是的,这里说的《兄弟》就是作家余华十年后的新作,在我看来,最大的吸引之处就是余华写了部40万字的小说,这部40万字的小说便是《兄弟》。
尽管余华的《活着》、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出版于90年代的初期,尽管这两部小说都被评选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十部小说之一,我知道这两部小说乃至我诚心地完成阅读则是在大学3年级的时候。那是一次强烈的心灵震撼,小册子搬的小说一次次地考验我感情的承受能力,真实而又倔强,生活本应是如此,只不过余华放大化了,并使之更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两部小说最大的特点便是语言的轻快,高效,与其思想形成强烈的对比,彼此相得益彰,于是也被称之为"先锋派"的作家,我以为这派别的由来更多的是起源于那种清新的文字风格。
这便是我在《兄弟》被近期媒体抄作得近似于疯狂的情形下仍买下这本书的原由,要知道这是违背了我的读书原则的,我讨厌抄作。坏书并不能因为媒体的吹捧而变成好书,好书也并不会在媒体的无情轰炸中退化成了坏书,书是好是坏,有读者便足够了。
余华沉默了10年,于今天才重新有了新的进展,许多文学评论者说这是"江郎才尽",恰好作品从语言的角度上看又犯了拖沓的错误,有浓浓的商业味,这样看来,这些评论者的论调似乎就有了确凿的证据。其实,我以为余华在10年前取得巨大的成就后,他没有一昧的继续他的这种业已成功的风格,而是向自己挑战,寻求新的突破点,可是难能可贵而又无限痛苦的。面对着当时铺天盖地的好评,余华选择的是拿起自己的书稿,一页一页的撕下,扔进前面放置好的火盆里,既然选择了新的路途,就不会再给自己退缩的机会,于是,余华面对的是长达10年的瓶颈。可惜,十年磨一剑始终未能得出好的结果,反而引来了不公的唾骂。
的确,这部小说到目前为止写的不算成功,特别是开头特意的细节描写奠定了小说拖沓的基调。并不是说描写是不需要的,关键是要看做出这样的描写有怎样的目的,如果单纯是为了描写而描写,那是相当无必要,也是要犯致命错误的。余华后来评论自己的这部小说时,还特意强调增加了许多的细节描写,很是自豪,对于这一观点,我是不敢认同的。但随着情节的继续深入,思想的光辉开始慢慢闪耀,10年前的余华的影子开始逐渐的明朗起来,语言的描写也恰到好处,但是如果以
"突破"的眼光来看的话,余华还是不可避免的重复了自己的作品,在众多评论家肯定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想余华自己是不肯接受的,如果接受了,就意味着
10年勇于尝试的彻底失败。总的来说,在这部小说里,余华的最大悲哀便是自认为"精致"的细节描写便是取得的最大的"突破性"成就,于是小说的长度从10
万字扩展到了40万字。
关于字数这一点,许多评论者认为余华在《后记》中所说的"叙述统治了我的写作"便是祸根,由此说明余华失去了对文章的控制力,以至于小说的无限制的拖沓。这真的是大大的误解,小说不同于散文、杂记,故事情节的发展,任务性格的变易都主宰了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大概稍微有过小说创作的人都能体会,很多时候自己只是充当一个"写手"的角色,真正的情感本身是有小说中的人物在诉说的。这样的解释看起来有点玄,有点虚无缥缈,但如果以科学的角度来解释的话,那便是
"灵感"。这一点,当然是那些所谓的文学评论家所无法体会的,要知道,说和做永远都是两回事。
随着《兄弟》的火热,还出现了另一种莫名其妙的说法,某些评论者认为这部40万字的小说根本不符合当今所流行的"快餐文化"的标准,在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已经没有再多的时间消磨在如此复杂的小说中,除了经典的名著。评论者忘了一个道理,当今中国所缺少的,正是文化的底蕴,这却是"快餐文化"无论如何都不能承担起的重任,如果从商业的角度上衡量,10万字的小说确实比40字的小说好卖的多,因为读者只是想看完一个故事而已,短故事比长故事省事多了,于是这便也成了中国文化界的悲哀。想不到,社会的浮躁到了这种地步。
总的来说,余华的这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希望,但又看得我有点绝望,当然还有《兄弟》的下篇,当然还有余华以后的作品,"突破"不是轻松的事情,余华能给自己定下这样的志向,不能不让人敬佩,从这个层次上看的话,结果反而就不大重要了。


你的读者:陈冠豪
风中之竹
2005-10-03 11:03:36
我最喜欢《许三观卖血记》。我曾从一个朋友那儿一次借了八本《收获》,朋友言明,看中了哪篇,就可以将那本《收获》拿走。可看过来看过去,也就看中了《许三观卖血记》,于是就拿走了这一期的《收获》。万没有料到的是,后来碰上了另一个朋友,他也一眼就看中了《许三观卖血记》,死皮赖脸地把这一期《收获》给借走了。后来这个朋友告诉我,书又被另外一个人借走了,因为那个人也喜欢《许三观卖血记》。我不知道这个朋友是真的把书借给人了呢,还是存了私心把这本书给昧下了。但不管怎么说,这篇小说就是让人喜欢!希望余华先生多多保重,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贵男
2005-10-03 12:00:34
很兴奋!
余老师会在新浪上写博客。之前有一位朋友说的。便于同读者交流。
虽然只看过《活着》和《许》(从别人处得之为最好的两部,不想一看到的就是经典之作)。却是近来最有感触的(本人没看过什么书之故吧)。
简单的叙述。却让人内心潮涌。这是我喜欢的。

我想。小说最本质之处在于它所描述的事情。而不是对事情的描述。
多么好的文字也只能是少少的欣赏。量一多便也无趣了。

为什么前面有位朋友说要突破自己的风格?
好笑。我实在想不出为什么?然不成又要创新一种新的风格吗?

做你自己吧。有一种风格足已。
爱虫
2005-10-03 14:29:10
余华老师,我是浙江的一位年轻的高中语文老师。我在大学中文系读书时,最喜欢看的小说就是您和王小波先生还有刘震云老师的!而很明显我的学生们也喜欢您的作品!开学不久,我向全班同学介绍了你和你的作品,并用班费买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在细雨中呼喊》,现在他们正在争相传阅中!能有这样的机会用这样的方式很您交流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您的指导!
李浔阳
2005-10-03 14:39:55
喜欢余华小说中文字的力量感
最喜欢《许三观卖血记》,很多年后重读都能感到那种坚硬的温暖,文字平静舒缓,但很有内在张力,《活着》重读好像文字就稍嫌粗燥一点了
从文字本身来看,最有力量的是《古典爱情》《鲜血梅花》之类有点炫的文字
arthur
2005-10-03 15:07:54
自以为能够洞察并批评这个社会的小说作家才是好的伟大的作家
现实,这样的作家太少了
所幸,您是其中一位!
青丝玉簪
2005-10-03 16:00:58
非常喜欢哈金的《等待》,是我近几年读到的最好的小说。一个返璞归真的好故事,缩影了一代人的命运,那么素朴的一个故事,两个卑微的男女在大时代里的苟且偷生。

你说的对,哈金的叙述风格貌似老实、笨拙,实则聪明、扎实,潜流涌动,不动声色地吸引你往下走。

红色4维空间
2005-10-03 16:55:22
既然,。,。大家都这么稀饭。,。,我也要稀饭,。,。余华
带刀行者
2005-10-03 17:56:05
刚看过某周刊上对你的专访(什么周刊记不清了,呵呵),期待《兄弟》的下篇啊。对你的坚持致敬!
Z
2005-10-03 18:52:56
啊?余老师也是牙医改行?我还在牙椅旁战斗,有时候也弄点文字:)
好象著名的作家都不是文学系毕业的,觉得他们失去了创作文字的兴趣,他们的大脑已经被淹没.
无花
2005-10-03 20:07:50
余华先生你好:我是你邻县的文字爱好者,从新浪上看了你的<兄弟>,也不知是否删节了,只是觉得你在叙述方面也有回避和跳跃.如李去上坟,怎么没见上坟的细节呀.
两间一卒
2005-10-03 21:33:43
应该说某个阶段的余华是我心目中永远的NO.1,而有些人的作品则只为某个阶段的我所推崇。说实话,你沉潜多年的出山之作《兄弟》并不能让期待已久的读者满意。热切盼望你再一次用文字证明你中国第一的实力。
玉米切片
2005-10-03 23:32:14
这个十一长假有那么一天让我感到沉重,这仿佛是与外面灿烂的阳光格格不入的。
我一口气看完了《许三观卖血记》。有些作品你看完后也许会赞叹作者或优美或有力的文笔,但却很难有心灵被撞击的感觉。而在读《许三观卖血记》时,我仿佛觉得每时每刻我的毛孔都奋力地张着,回应着作者笔下那令人心酸沉重的故事。
这是我看的你的第一部作品,你笔上的力量给我足够的理由去拜读其他更多的优秀的作品!
呵呵,顺便祝你假日快乐:)
飞阳123
2005-10-03 23:37:08
我 最喜欢的余华的小说是《偶然事件》
管他
2005-10-04 03:28:38
哦,名人一个哪,,管他!我也来坐坐,,下面再有MM来我就捡起!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