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歷史的主體:在織路、獵徑、田隴與學群之中的教習與知識生產

16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Fred chiu

unread,
Nov 10, 2022, 11:54:00 AM11/10/22
to yt



2022 年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
再見「帝國」與「諸眾」:歷史與社會的批判性重訪

11/13(日)E場次 9:30進場準備 10:00準時開始 E第五會議室:
E4. 成為歷史的主體:在織路、獵徑、田隴與學群之中的教習與知識生產
論壇主旨:
在 21 世紀東西方帝國的全球戰略部署中,國族資產階級菁英競奪殖民代理人的一席之地,爭先恐後地爭取配合帝國演出魁儡戲,為虎作倀,不惜置生民於兵險。在極右與極左共構的國族共同體的召喚與其建構的敵我之爭,諸眾雖有短暫的結盟反抗,卻也激化了民粹主義與身分政治,反而抵消了人民團結反抗的政治旨向。
法農(2009: 259)在「大地上的受苦者」中特別指出國族解放鬥爭即是文化政治,其性質不是傳統的保留,而是社會關係的轉化所發展的文化新方向。他說:「被殖民民眾為了恢復國族主權而有組織的、自覺的鬥爭,是最充分的文化表現。不僅僅是鬥爭成功後文化被賦予有效性和力量,在戰鬥中,也沒有讓文化冬眠。鬥爭本身在進展中,在其內部過程中,發展文化的多樣性,並勾勒出文化的一些新方向。解放鬥爭並不是要恢復過去的價值和舊輪廓。鬥爭本身的目的是指向徹底重新分配人際關係,它不可能讓這個國族的文化形式和內部原封不動。鬥爭後,不只是殖民主義消失了,連被殖民者也被消滅了。」
今日帝國的部署不只在於空間畛域的劃分征戰,與其互為表裡的現代性知識論
──建立程控社會的工具理性,消減生命的主體性與差異性──已成為普世顯學。社會差異被視為不正常、生命慾望的演出被命名為個人身心疾病、對學校規訓體制的反抗被視為厭學。分裂的個體身心所承載的是殖民地社會的現代性創傷。
今天殖民社會解放鬥爭與庶民反抗的功課是,我們應該去珍視自身那些被現代性排除,貶抑的,異質的,多樣的生活方式。深入生活關係的肌理,人們生活的動能與智謀,容受苦難的韌力,就是來自於庶民文化的抵抗,與不向體制暴力屈從的力量。我們應重讀庶民反抗的歷史細語。在歷史中治療社會創傷,在歷史中看見社會轉化的歷程。在社會自我教習中的庶民,反身成為自身歷史的主體。
解殖教習,就是回到人們生活過的歷史與社會關係中,反身回到那個與被現代性計畫的框架視為落後的、不正常的、不道德的家,與家人們相認。真正回到歷史中的反身連結,再與當代處境與社會價值交相辯證行動的內在邏輯。把自己崁卡進結構, 是就地戰鬥,歷史也在眼前地景中顯現前人反抗的印記。雖然他們可能是無聲的,但是他們從未遠離,他們還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因為庶民生活技藝從來是在日常中編織傳習而出。
本論壇希望在台灣二戰後三代人的協作對話中,編織花東不離土地、和生活相親的實踐知識報告。在具體的生命中落實的文化實踐,在生活實踐中所生產的知識,有別於靜態的世界觀與固著的時間觀,反制帝國部屬的現代性系統知識。
本論壇四位報告人。報告人 Ipiq Matay 將從太魯閣族的織布技藝扣緊的認識,開展對話、探討回到家族與社群關係中的文化實踐,共同生活中的關係樣貌、理解傳統對當代家群的意義、生產貼近人的知識。
第二位報告者 Pisaw Kuwi 將指出現代社會對狩獵行為作科學化、典範化的紀錄與陳述,建構社會治/管理,是當代社會對原住民族狩獵文化的不理解與殖民治理。狩獵文化對太魯閣族而言是具有生命學習意義的具體表徵,進入山林狩獵的學習,在部落成為怎樣的一個人,皆是一種對此文化生活意義世界的反映。Pisaw 提出由太魯閣語的語義探究,口述與其他文化部分的連結與揭示學習狩獵和狩獵本身,是一種個人生命的長成、學習,也包含傳承教育、守護家園,以及與造物者和萬物的互依。
第三位報告人張桓凱在回返雲林農村的行動中,體會農家社群勞動生活的實踐張力與不離農、不離土的精神。即使在象徵現代性的雲林高鐵站每年承接兩三百萬人離鄉往返的吞吐量中,鄉村青年流離他鄉已成日常地景;但在老農與青年相偕勞動中,家族鄉誼仍根深於日常生活關係之中、日日常來常往。報告者申論在資本市場經濟政勢的侵襲中,返鄉歸農絕非歸隱田園般的天真浪漫,而是一場攸關文化抵抗和恢復農民主體的持續戰鬥。
而第四位論文發表人為漢人教師季紅瑋,對主流學校輔導諮商的知識體系進行祛殖研究。她在現代學校中透過原住民族的耆老帶路,以部落和學生為師,「辨識出學生中有巫特質的靈性領導者,建立團體,帶領原住民青少年走向祛殖、自我認同與文化復返之路」。在走向部落學習的社群關係中,教師亦能開展另種希望的教育學。
而本論壇邀請丘延亮以希望的主體回應新的社會化運動所戮力在每日生活的實踐中,建立一己的主體性;實踐民主生活的文化旨向。
發表人:
Ipiq Matay 徐昱萱(國立東華大學專案助理)
Pisaw Kuwi 劉志翔(東華大學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中心專任助理/多元文化教育博班研究生)
張桓凱(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多元文化教育博士班研究生)
季紅瑋(花蓮女中輔導主任)
回應人:
丘延亮(中央研究院退休副研究員)
摘要:
菱形織紋是長出來的 ─ 太魯閣族傳統織布知識論述初探
Ipiq Matay 徐昱萱(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專班畢業)
從台灣族群和國家鬥爭、協商的歷史進程來看,台灣社會對族群的認同、對自我的認同,它是正向的,同時也鼓勵那些願意接納自己歷史及認同自己的人。不同於我上一個或上上一個世代深陷的「汙名化的認同」(stigmatized identity)1,祖父母選擇的生活方式,以及父母親選擇的生活方式,包括父母親因為不同角色及性別所選擇的生活方式,在我這個世代,我們有了新的反思、新的動能,新的慾望生產出來,我們對族群或是部落發展有更多介入的方式和不同發展的想像。
遍地開花的原住民族自覺行動,不是為了重現過去的生活原貌,而是在一個破碎的現場,往文化深根探求族群存續議題。我從 2012 年起,透過創建學生社團、參與社區發展協會、以及執行部落傳統領域調查作業並製作部落立體地圖,其中以達成部落傳統領域範圍公告為目的,其行動扣連的是一個政治籌碼的行動手段及意圖。
然而在這個以國家政策、組織動員的社會行動過程中,我在家與部落、部落與國家間來回辯證卻找不到定位。隨著計畫的進程,矛盾情緒推疊,我回到部落卻在家門徘徊。直到我學習太魯閣族織布、修復祖母的織具,我跟家人關係有了轉化,自此我看待世界的方式產生了質變。我因為織布認識家;回到家,我又帶著織具往部落聽更多的故事,書寫家族三代的生活歷史;書寫家族記憶,又參與不同織群。「織」這個行為在不同時空交錯故事的現場,不僅有筆者和他人彼此知性的共鳴;我以「曾經活著的」取代「傳統的」,以介入跟回應探究生命的存有。
論文主題我以「菱形織紋是長出來的」為題,是根據太魯閣族一年長織者的口述,回應菱形織紋織作的太魯閣族語 mhuma(「種植」,即「夾織」)的意涵,以
「長出來的」描述織進的織紋如土地上種植的作物一樣長出來了,而長出來的不只是菱形織紋的成形,也是在身體的經驗裡長出來的感知的能力。
副標題為「太魯閣族傳統織布知識論述初探」,太魯閣族傳統地織,在太魯閣族語裡為 tminun,主要織具為 ubung(織箱)及其他的織具(qaya cinun)。知識論述的初探,即從太魯閣族語 knkla(知識)的字根,kla(知道)進行探究,以我如何知道?以及我要知道什麼?探討織布知識的文化與內涵。各個章節主題的設定是以太
��
1 汙名化的認同(stigmatized identity):謝世忠在 1987 年出版之《認同的汙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一書指出,因為歷史的挫敗經驗、文化的失能,以及漢人從我族中心出發的種種刻板印象與歧視等因素,導致當時臺灣原住民對自身族群認同普遍有著強烈的污名感。(引用自邱韻芳, 2020)
魯閣族傳統織布的工序做命名,論文主題分 waray(線材)、dmesay(理線)、tminun
(織布)、patas(織紋)、utux tminu(編織生命之神)及 bitaq hini(先到這裡)。
這本論文如一件布的織成,從傳統領域調查作業反省,回到世代歷史關係的再接連。我握有不同材質的線材,如祖母與外婆織布故事、父母親記憶的供出、織群與織者技藝的分享,太魯閣族織布技藝的織紋與織品重製經驗,以及我學習織布的筆記。織布技藝與記憶如整經的纏繞與織布經緯線的交織,我藉由 lnglungan(心)探索生命存在更大的深度,以織布接連與再接連起的關係,書寫這本自我民族誌。這本論文,便是透過再說一次故事,分享我學習到了什麼?
Baga ni Lnglungan/手與心:太魯閣族狩獵的語義探索與文化理解
Pisaw Kuwi 劉志翔(東華大學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中心專任助理/多元文化教育博班研究生)
本文透過筆者在部落學習狩獵的歷程開展對太魯閣族狩獵文化的理解與探索。在此探索之中,不論是從部落聽取長輩們日常生活之中言談相關狩獵的經驗,或者實際個人學習的行動,尤以聽取長輩們表達的語言方式及指涉的含義,是一個真實生活在部落文化世界,亦即太魯閣族狩獵文化的意義世界。其非同一於現代社會對狩獵行為作科學化、典範化的紀錄與陳述,包含在此區域了解有多少獵物種類、狩獵區域範圍,作一種社會的治/管理,反而,在該意義世界有其文化核心價值 Gaya 的規範與約束力,維繫整個部落的交往溝通行動及其自主性。
於此同時,基於當代社會對原住民族狩獵文化的理解仍有差距,甚至誤解,包含過往殖民歷史對原住民族文化的衝擊與迫害,企圖瓦解了該意義世界,導致回家探尋自我及文化認同的歷程上,幾番波折與顛頗,甚至無所適從的窘況,即使已經踏回返探尋的路上,語言上的隔閡,也成為貼近以至於理解該意義世界的距離。是以,狩獵文化對太魯閣族而言是具有生命學習意義的具體表徵,不僅對進入山林狩獵的學習, 在部落成為怎樣的一個人,皆是一種對此文化生活意義世界的反映(reflectivity)。
因此,透過筆者習獵經驗的探索歷程,從狩獵陷阱 qlubung 實作裡思考的視角, 來反映出太魯閣族人指稱 Baga(手)和 Lnglungan(心)的文化意義世界,由太魯閣語的語義探究,如何成為長久以來口述、傳承的語言確據,以及與其他文化部分的連結關係與揭示及扣合。故而,學習狩獵和狩獵本身,是一種個人生命的長成、學習, 也包含傳承教育、守護家園,以及與造物者和萬物的互依。
職是之故,亦為本文嘗試向現代性社會對話、交流、批判反思,期能彼此尊重差異和深刻理解的意圖。
關鍵詞:太魯閣族狩獵、語義探索、文化理解、qlubung、baga、lnglungan
田壟上的母與子—中年返農者所經驗到的「小農」教習
張桓凱(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多元文化教育博士班研究生)
本文是已屆中年之歲的研究者六年來返鄉從農實踐的行動研究。研究者以民族誌形式書寫,返鄉務農的動機本是為了化解已經有五十多年務農經驗的母親與早我返鄉以農維生的兄長之間的代際衝突,返鄉之後,研究者以「兼農」形式定居農村, 但是代際衝突擴及到我與母親,我通過自我敘說的方法,回觀宗長制的農村家族共養生活經驗、「臺灣經濟奇蹟」時代下的離農經驗、負笈中國時與農民工的交流經驗等, 反身「凝視」自己多年來在現代性教育訓練下「專業化」、「現代化」視角,重新肯認「農民」身份,打開心門仔細傾聽母親想要傳承的那些經過她多年親身勞動實踐所獲得的農藝知識後,嘗試以生物科學的詮釋知識加以轉化並反饋給她,母子關係的修護,從農路上的顛頗崎嶇,正要過渡到坦途前行。
農家無法脫離農村獨存,家庭農場的農業生產活動關連到農村勞動力的調動、協作,家內關係的和諧,通過母親身上所串接的老農、外村協作資源愈加豐富,在臺灣農村人口持續外流、留村青壯年「兼業」已成無法逆轉的趨勢下,我與老農(婦)們在談笑間的協作,也進行著農藝知識的交流,儘管農人各有生計盤算,但是「不畏勞苦,辛勤勞動,期待好的收成獲得肯定」這種普同性的「農人精神/農民靈魂」(peasant
spirit),仍依然幽微地跟著他們在田間地頭走跳,並感染了我努力成為一個「正港的農民」。
後殖民工業化的農村現場,追求量產仍是臺灣農業主軸,「大農致富」的農政倡議成為鼓舞青農前進的方向,重經濟生產,輕文化傳承,不免令人擔憂。相較於當代社會對於「青年返鄉」、「青年從農」的頌揚與支持,長久存在於農村的中壯年回返農村、從農的群體與社會現象,較少受到關注,我(們)三十年前「離農轉工(商)」, 三十年後「以農兼工」的樣態回返農村,處於青農、老農之間的中壯年世代,是否承繼「農人精神」,讓農村由血脈、親族、宗教等交織構築的複雜社會關係網絡繼續支撐著農村在激烈的社會變遷中能堅韌地不被瓦解,我(們)需要對話並開啟行動。
返鄉歸農絕非歸隱田園般的天真浪漫,而是一場攸關文化抵抗和恢復(農民)主體的持續戰鬥。
關鍵詞:小農、代際衝突、農人精神、peasant spirit
層壓翻轉、與巫同行—輔導教師和原住民族青少年中的巫與群
季紅瑋(花蓮女中輔導主任)
本篇論文探究高中輔導教師在台灣花蓮兩所高中長達二十四年的原住民族青少年教育實踐。輔導教師本身是研究者也是行動者的,以自我的實踐、家庭的回觀、與原住民族青少年真實的相遇,交織出一條層壓翻轉的路。並以祛殖民的視角,自我敘說的方法來發展批判的行動研究。書寫方式不只是記錄者,同時也是行動者、實踐者、以及提出研究反思的人。本研究透過反映回觀、敘說實踐,翻轉了層壓的經驗: 社會家庭中的女性經驗、校園教育中的原住民族青少年經驗、宗教信仰中的巫經驗、諮商輔導中的文化療遇經驗。
當原住民族學生在高中體制中成群的就地戰鬥,在團體中重新建立歸屬感與批判思考,透過自我敘說的彼此分享,舉辦代代傳承的原住民族文化節、帶領全校漢人同學認識原住民族文化,回到部落學習與傳承,最後在畢業前能對主流漢文化教育建制提出祛殖民的吶喊,畢業後也洄游返校帶領學弟妹,透過年級階層來傳承使命。
本研究對輔導諮商的知識體系進行祛殖研究。在現代學校中透過原住民族的耆老帶路,以部落和學生為師,「辨識出學生中有巫特質的靈性領導者,建立團體,帶領原住民青少年走向祛殖、自我認同與文化復返之路」。其中以「巫」的成,「群」的立,來進行界限行動,翻轉教育建制中的層壓。巫特質的靈性領導者特質分析如下:(一)聰穎反應靈敏、(二)具有領導能力、(三)深具靈性天賦、(四)承受身心困擾、 (五)家族巫的傳承、(六)洄游貢獻傳承。輔導教師也遭逢 pangcah 阿美族巫師的文化療遇,並回觀自己母親的漢文化宗教療癒。對自身的家庭經驗產生視框的翻轉,照見家庭斗室中映照的星空微光;陪伴學生走出原住民族歷史創傷的疊影,循靈走向歸還與復返的朝聖之路。
關鍵詞:輔導教師、去殖民/解殖/祛殖、行動研究、自我敘事探究、原住民族、青少年、巫、巫師、群、社會治療/社會療遇、界限行動、宗教交談、女孩
Join conversation
Join conversation


On Thursday, November 10, 2022 at 08:30:18 AM GMT+8, Ted Cheng <mmb...@gmail.com> wrote:


各位老師們好

再次打擾,先前轉給各位老師的台社年會會議手冊因為轉檔時發生連結失效的問題,目前已經修正,請各位老師以此信的更新會議室連結的版本為主。歡迎各位老師週末線上參與!

亘良敬上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台灣社會研究學會 <taishe....@gmail.com>
日期:2022年11月9日 週三,23:03
主旨:[ATSS6TH] [緊急更新] 台社年會會議手冊及連結,請以此信為準
收件者:台灣社會研究學會 <taishe....@gmail.com>


各位與會者及報名聽眾,大家好

非常抱歉,再次打擾!由於先前版本的會議手冊轉檔為pdf時發生問題,導致會議室連結無效。目前已經修正,再請以附件的更新會議室連結版本為準。

特別請各場次論壇聯絡人,再將檔案提供轉達給同組人員。以及如您有直接轉給有興趣參與的師友,也煩請再次轉達。謝謝!

另,也可以由以下進入:

11/12開幕:
Zoom會議室連結:https://us02web.zoom.us/j/81493461414?pwd=TXQxMHBEbjlhOXZNOE1HdVNwM0J4dz09
會議室 ID:814 9346 1414  會議室密碼:769521

各場次會議室Microsoft Teams連結:

F第六會議室(11/13週日會員大會 & 閉幕論壇)
https://teams.microsoft.com/l/meetup-join/19%3ameeting_ZTA2OTIyNTQtNDJmZC00YTZmLWI3MmItM2MwOWY0YzQ2NDYx%40thread.v2/0?context=%7b%22Tid%22%3a%22c2e7753f-aa05-4abc-8c02-293ad122ca19%22%2c%22Oid%22%3a%227152feda-44f1-4df6-a23a-775cf9bef0d9%22%7d

A第一會議室:https://teams.microsoft.com/l/meetup-join/19%3ameeting_ZTFjNzlmMGEtMWFmZS00YmY4LTg0ZjEtMTNjNjE1MzQ0ZDRk%40thread.v2/0?context=%7b%22Tid%22%3a%22c2e7753f-aa05-4abc-8c02-293ad122ca19%22%2c%22Oid%22%3a%2278cf3f05-954f-4bdc-b6bc-65c9eb6a4fe1%22%7d

B第二會議室:https://teams.microsoft.com/l/meetup-join/19%3ameeting_MzU0YmY0YjAtYWUwMy00MDJmLTkwMjItMjI0MzIzZGFmNGI3%40thread.v2/0?context=%7b%22Tid%22%3a%22c2e7753f-aa05-4abc-8c02-293ad122ca19%22%2c%22Oid%22%3a%2298fa4e75-a391-4199-bbf3-dc8442afdcc0%22%7d

C第三會議室:https://teams.microsoft.com/l/meetup-join/19%3ameeting_OGFmOTUzZGMtYmZkZS00ZmNkLWIxMjItYTE2YTQzNDFkY2Iy%40thread.v2/0?context=%7b%22Tid%22%3a%22c2e7753f-aa05-4abc-8c02-293ad122ca19%22%2c%22Oid%22%3a%2275ac5055-b6d3-40ae-9f9f-6ee6919f0b21%22%7d

D第四會議室:https://teams.microsoft.com/l/meetup-join/19%3ameeting_ZGFlZGE4NzMtN2M0OC00MTM1LWE0NzgtMjZlZGZkMTJiNTNk%40thread.v2/0?context=%7b%22Tid%22%3a%22c2e7753f-aa05-4abc-8c02-293ad122ca19%22%2c%22Oid%22%3a%221dcc17b2-a225-4bd5-8418-14a103bc08c8%22%7d

E第五會議室:https://teams.microsoft.com/l/meetup-join/19%3ameeting_NjA5ODhiNDYtZWNmYi00YzkyLTk0ZmMtYmFkMjFhNWRlOGFh%40thread.v2/0?context=%7b%22Tid%22%3a%22c2e7753f-aa05-4abc-8c02-293ad122ca19%22%2c%22Oid%22%3a%22089b1c16-2522-4042-8d5f-436b6df2d696%22%7d


期待週末六日與大家交流!

台社學會祕書處敬上
(更多消息請點擊圖片前往台社學會官網、臉書或ig)

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秘書處
                   

--
這是 Google 網路論壇針對「ATSS6TH」群組發送的訂閱通知郵件。
如要取消訂閱這個群組並停止接收來自這個群組的郵件,請傳送電子郵件到 atss6th+u...@googlegroups.com
如要在網路上查看這項討論,請造訪 https://groups.google.com/d/msgid/atss6th/CALWuULxMNObXh_V%3DYR97Hi1yNJq5Vi%2ByiTHABG7%3DE%3DUf1qpf8A%40mail.gmail.com

--
You received this message because you are subscribed to the Google Groups "台社群組" group.
To unsubscribe from this group and stop receiving emails from it, send an email to taishe_group...@googlegroups.com.
To view this discussion on the web visit https://groups.google.com/d/msgid/taishe_group/CALO%3D2HQ4_%2BM9NNnzB40BZ77P93ZTGfwtD7aafd%3D2_A3fGA02Bg%40mail.gmail.com.
For more options, visit https://groups.google.com/d/optout.

--
You received this message because you are subscribed to the Google Groups "台社群組" group.
To unsubscribe from this group and stop receiving emails from it, send an email to taishe_group...@googlegroups.com.
To view this discussion on the web visit https://groups.google.com/d/msgid/taishe_group/765746482.1799960.1668072814453%40mail.yahoo.com.
For more options, visit https://groups.google.com/d/optout.


--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編輯委員會
通訊: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朱偉誠教授轉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