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教育M型化
偏鄉兒童就學落後 |
更新時間:2008-12-22
22:21:49 |
記者∕作者:謝雯伃 | |
【編譯謝雯伃整理報導】
放眼東南亞的教育現況,泰國的表現相較於其他國家來說頗為良好。根據統計,泰國男女童的受教率頗為平均,識字率也是亞洲最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7年全球教育報告書的排名裡,有「A」的耀眼成績。然而,這些漂亮的數據能為那些沒有聲音的人反映他們真實的受教狀況嗎? 根據《曼谷郵報》的報導,雖然泰國採取為數不少的教育政策,為那些傳統上被邊緣化或隔絕的族群進行補救,但詳細檢視統計數字時,會發現泰國在教育成就及參與度方面,不同地區、不同社群仍有顯著差異。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05-2006年間的兒童婦女人權觀察顯示,泰國東北地區和南部地區學齡兒童就讀一年級的比率為75%;包含曼谷在內的中部地區則是63.5%;北部地區則是61%。 15歲仍在唸小學 然而,事實上有6百萬名中學學齡的兒童還在就讀小學,其中有一半年紀在15到18歲之間。中學學齡的鄉村兒童仍在就讀小學的機率達兩倍以上。為了全面的了解事實真相,需要更多誠實的數據。 在觀察報告中,可看出泰國政府落實全民教育的重心,著重於來自特定種族兒童的經驗。而那些來自地理環境較遙遠地區,或是移工家庭的兒童所接受教育的普及度和品質則不可得知。 國際質疑官方數據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曼谷辦公室負責亞太教育計畫的教育專家喬罕‧林德伯格(Johan Lindeberg)和蓋伯拉‧伯曼(Gabrielle Berman)兩人,對這些數據提出了一些疑問:在這些族群裡的男孩和女孩有同樣的受教機會嗎?較貧困的族群真的有接受到實用的教育嗎?學校的課程和他們的生活真的有相關嗎?尤其是對那些居住在較偏遠地區的學生來說,學校教育有用嗎?而那些去上學的學生真的就能獲得有品質的教育嗎? 兩名專家指出,這些數據看起來很耀眼,但有哪些資訊,或有哪些人被遺漏在這個數據之外呢? 如果在檢視這個統計資料時,我們不但討論性別,同時把種族、社經狀況、以及居住地區納入考量的話,結果會是如何? 如果泰國的教育權是要落實在每一個國民身上,必須有更多詳實的資訊。相關單位必須有系統落實政策,收集最邊緣化和最弱勢族群的確實資訊。沒有辦法保障人民的受教權,就表示該國的每一個居民無法擁有在個人生命裡成功的可能性,而他們的孩子和這整個國家也沒有進步的希望。無論如何,對教育的投資是一項長程的計畫,對未來的每個國家都是。這並非只是道德上的宣傳手法,而的確關乎國家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弱勢受教權應獲保障 12月10日舉行的世界人權宣言60周年紀念活動提醒人們,教育是權利,不是特權。世界人權宣言是因應當時種族歧視的暴行而生。然而,歧視不只是對弱勢族群的暴行。同時,更重要的是,反歧視是要讓那些最沒有優勢的族群擁有和其他族群一般的機會。 談到人權,總讓人聯想到責任和力量。社會中弱勢族群無法獲得資源,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去保證他們的人權被保障。他們的弱勢,讓他們無法說出自己關心的事務、需求。 政府需要更主動收集關於這些族群的受教資訊,找到原因確認他們受教狀況的真相,因為還有許多沒有被計算和關心的人被遺漏。 政府應積極理解他們受教與否的真實狀況,釐清他們所得到的教育品質,同時要劃分出是否有任何社會的、生理的、經濟的、語言上的,或其他障礙,讓他們在理解自身的教育權上有了障礙。 泰國政府更需要知道的是,除了那些從良好教育系統中獲利的人之外,那個龐大的族群真正需要的教育是什麼。政府應該要採取行動,而人民也應該對政府進行要求。那些能夠發聲,也享受這些權利的人們,應該要為那些沒有聲音的人說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