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樓還是五腳基? // 捷運,劫運! -- rainforest

4,294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丘延亮

unread,
Apr 23, 2013, 12:29:13 AM4/23/13
to yt yt, stones...@googlegroups.com, alice_rh_chiu
 

騎樓還是五腳基?

發表於
rainforest
 
 
馬六甲雞場街之街屋騎樓,不同時期建造的街屋,其騎樓開口都不盡相同。 實行建築法規後的檳城街屋,具有整齊的外觀以及統一深度的騎樓空間,此空間因早期規定五呎深度而被稱為五角基

  到城市的文化影響,一項被學者公認屬於亞洲特有的“五腳基文化”,便是值得讓人拿出來跟大家提一提。相信大部份的人對於五腳基都不會感到陌生,甚至有大多數的人日常生活跟五腳基習習相關。一般人稱五腳基,即店屋一樓正面保留的行人走道空間,除了店屋以外,在一些早期連棟式的排屋也可以看到五腳基的痕跡。

  從機能上面來看,五腳基是提供路人串行的走道空間;由於從街面退縮,因此具備了遮陽避雨的功能。在印尼爪哇、新加坡以及大馬的城市裡,幾乎所有老舊的街屋都是具有五腳基的空間特色,至於五腳基為什麼之所以被稱為五腳基?五腳基是如何被發展出來?又如何從南洋地區向整個亞洲傳播開來?

  五腳基,是從英文“Five Foot Way”翻譯成馬來文“Kaki Lima”,然後由早期海峽殖民地閩南人取其音轉化成“五腳基”(閩南音Goh-Kaki)而來。“五腳基”之稱呼廣泛流傳於海峽殖民地、印尼及半島沿海城市。所謂腳基,即馬來文Kaki(尺)之意,因此五腳基可以稱為五尺寬之走道之特殊名詞。五腳基雖然是大部份大馬華人認識的專有名詞,然而本地粵人普遍使用 “騎樓”而非 “五腳基”,大家請勿小看這一點語言上的差異,這一點差異乃是學者一直存在著的五腳基/騎樓文化來源爭議的主要論點。

  到目前為止,中國南方城市、港澳地區以及台灣都普遍將此空間稱為騎樓。這是因應南方城市的氣候條件而產生的普遍性建築風格。在台灣老鎮鹿港、大溪、湖口等仍保留著一些建於清末的老街屋,這些街屋因未有統一的法令規範,而呈現不同的形式,包括騎樓的構造、寬度等都因各地的習慣而有所不同。

  根據台灣的建築學者郭中端及堀込憲二教授針對鹿港及馬六甲不同時期街屋(以華人街區為主)比較,探討了五腳基發展來源的可能性,進而提出五腳基係從騎樓發展而成的“推廣論”。所謂的推廣論是騎樓形式由中國廣州、福建及台灣漸漸發展,進而由華人商人或早期移民帶至東南亞的。但目前僅在中國大陸及台灣的一些老街有發現相近的建築形式,跟東南亞的五腳基仍有一些形式上的差異。大部份的騎樓簷廊只為幾戶較熟悉的人家互相打通隔牆連繫所用,而且結構上大部份非建築本體之構造。加上此種約定俗成的聚落型態影響的層面較小,不太容易發展成影響整個東亞地區的建築形式,而事實上,要發展至一個都市的共同形式也不太容易,因此推廣論僅能解釋一部份地區之騎樓文化以及早期馬六甲的華人騎樓街屋文化。

  另一種說法是較被近代學者採用的“法制論”。跟據日本建築學者泉田英雄追蹤五腳基(騎樓)在英國殖民地發展的結果,推論五腳基最早出現在斯里蘭卡的哥倫坡。而根據史料證實,東南亞的五腳基是由萊佛士(Sir Thomas Stamford Raffles)所推展。

  至於萊佛仕是從哪裡取得五腳基法規的靈感?學者推論他是在馬六甲觀察當地的華人街屋建築所得的靈感。在擔任爪哇之代理總督前,萊佛仕曾經在1807年、1808年及1810年曾三度居住在馬六甲進行考察,根據《阿都拉傳》(Hikayat Abdullah)裡提到萊佛仕在馬六甲的生活,他描述萊佛仕在那段時間裡,除了考察馬來傳統習俗以及博物學以外,同時也在觀察荷蘭殖民者的殖民地經營方法。因此他極可能在當時的馬六甲市區裡,觀察當地荷蘭殖民時期之建築管理及特色,思考未來在英殖民城市建立的建築法規。

  而當時馬六甲市區裡的街屋,已具有華人從中國南方城市引進的街屋騎樓形式,這些早期街屋有者是在前方建構一個簷廊、有者是在鄰棟街屋之間開啟窗洞或是拱門供交通使用。然而由於沒有強制性的法律規範,以致於這些騎樓仍無法成為公共交通用途的走道空間。

  當時的馬六甲街屋騎樓乃與中國南方城市街屋一樣,屬於約定俗成的建築形式,萊佛仕身為一名殖民城市經營者,必然想到需透過有效的法律規範,才能使其功能得到更完整的發揮。萊佛士在離開馬六甲之後,在1816~1819年間任爪哇的代理總督,從這時期開始便將騎樓空間文化帶到爪哇,然而此時期之建築或多為木構造、或已為時代發展的洪流吞噬,到目前已沒有保留的遺跡供考究。迄今考究最早在都市計劃法裡有關於五腳基空間的規範,是出現在1822年,萊佛仕殖民新加坡時所製定的都市計劃中。萊佛仕在該計劃中,規定所有新建的建築前面必須保留一個規定深度、長時間開放、連續性、具有遮蔽功能的廊道。由於此廊道空間不可置放私人物品,因此形成私有地必須提供公共使用的特殊性規則。這項法規制成後,除了在新加坡使用以外,英國在1826年成立海峽殖民地時,也將此法規應用在檳城及馬六甲。

  從這時候開始,海峽殖民地的街道開始出現整齊劃一的景觀,街道兩旁的街屋均按照規定保留騎樓。而因應時代的發展以及人口成長,早期五呎深的五腳基漸漸無法滿足需求,於是新式法規將寬度逐漸加寬為七呎。而五腳基的規範,也從海峽殖民地慢慢傳播到英國其他殖民城市。

  五腳基是亞洲的騎樓文化受到殖民法治後的成果。因為法治的成功,使得其他亞洲城市的經營者模仿,包括日治時期之台灣、中國南方城市、香港,甚至日本等等。因此,五腳基文化,可以說是亞洲城市與建築文化傳播最明顯的一個例子,也是東西方文明交流而產生的結果。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街巷語絲.張集強.22/01/2006

下面圖片說明馬六甲騎樓開口形式種類繁多,是亞洲學者研究騎樓文化的重要地點。

     
     
     

捷運,劫運!

早期蘇丹街最有名的積善堂在2006年底拆除,接下來的徵收與拆除,將意味蘇丹街的文化與歷史將被根除。吉隆坡的大捷運計劃正如火如荼展開,目前已公佈的藍線,是從雙溪毛糯直到加影:從北部雙溪毛糯起,進入白沙羅及孟沙一帶,再往市區中心延伸,由士曼丹進入地下隧道,穿越中央藝術坊、巴生河、蘇丹街,來到備受爭議的獨立遺產百層摩天樓,再往武吉免登、燕美人民市場(未來的國際金融中心),再大轉彎至馬魯里,經蕉賴路前往加影。

整條線路延綿51公里,途經31個車站,其中16個站,即超過半數將與購物商場整合。換言之,這是一條為了刺激吉隆坡土地與產業經濟發展的捷運路線,負責規劃的國家基建公司早前已坦承,該公司的營運目的乃從捷運穿越的地段產業升值方面獲利,而非是由乘客的票價回收,在這樣的思維前提下,該公司規劃的路線原則,便是盡可能利用一些都市的閒置地段,甚至向私人徵收土地,以保障該公司在未來的營運。

從6月份開始,該公司便開始初步勘查一些計劃徵收的土地,到了8月,已經正式向涉及的土地擁有者發出土地徵收的通知信。這一切發生得太快,許多業主原以為產業座落在捷運路線上,未來一定會快速升值,豐厚的利益讓人雀躍不已;然而,當國家基建公司發出徵收通知時,才有如夢初醒,捷運沿線的產值已在該公司的未來營業回收計劃當中,私人公司或地主,像是被土地徵收法令挾持一樣,只能乖乖往上奉繳。

目前所知影響最大的,包括吉隆坡最有文化及歷史價值的區段,即蘇丹街,共有31塊土地/店屋被徵收,包括許多人熟悉的人鏡白話劇社、茨廠街最後一家茶樓──玉壺軒、樂安酒店等。此外,幾天前,武吉免登的一些業主也開始收到徵收通知。按照國家基建公司的計劃,所有土地的徵收必須在半年之內完成,以便明年開始動工興建捷運。

雖然捷運在蘇丹街此段已經完全地下化,然而該公司以工程安全為理由,徵收路線上方或鄰接的土地,顯然一心只想產業價值。

從規劃角度來看,捷運之所以無可避免經過蘇丹街,主要是因為路線必須銜接國家體育館旁的獨立遺產百層摩天大樓,而這項預計耗資51億令吉的計劃,在公佈之初便已遭受到許多爭議,尤其是在社交網路上的反對聲浪更是激烈。而今,都市的發展為了一棟尚未興建的獨立遺產大樓,竟捨棄其周邊的真實性遺產不顧,基建公司負責人以一句:“發展必有犧牲”,突顯了主導國家發展崇尚資本主義,一切發展以經濟價值觀為主。有居民回應,古蹟與歷史要如何用價格來衡量?對方沒有回答,但答案其實已十分明確,即是推動經濟發展,古蹟與國家歷史毫無價值可言。

究竟徵用蘇丹街建築是否毫無選擇而必須遷就的“發展必有犧牲”?地主、老建築為了國家的發展與建設,必須寬懷大度地“從容就義”?事實上是,這個徵收是毫無必要。換句話說,如此大費周章的徵收土地,以及耗費巨資拆除現有建築而重新興建,主要的目地,就是為了圓滿國家領袖的百層大廈夢想,以及將民間擁有的土地變為企業擁有的經濟轉型計劃。

如果非要銜接獨立遺產大樓,捷運路線更應該是取敦陳禎祿路地下,連接富都車站以及重新建設停工久時的人民廣場(Plaza Rakyat),接再順富都路,經同善醫院轉入武吉免登。隨政府決定取獨立遺產大樓而捨富都車站,注定了未來的捷運將是無法解決大吉隆坡的交通轉運問題,最終使得捷運計劃不是解決交通問題,而只是為了炒地皮!

倘若興建一百層樓大廈已經成為不可違逆的決定,則捷運工程應該探討提升地下隧道的工程技術,在避免影響地面上建築的前提下,將路線深層化。而且,捷運地下化最主要的目地是為了避免影響地面上的建築,英國倫敦與匈牙利布達佩斯在1890年便已開始使用這種技術性原則來建設地下鐵路,120年後今天的馬來西亞吉隆坡,竟然是以地下化為由,拆除地面上的建築。

當年在興建輕快鐵時,所經路線也有出現在私人產業地面下通行的情形,當時業主只須簽署允許通路(Right of Way)的同意書,便可在不影響地面上結構的情形下施工,如今這個方法竟然在蘇丹街不適用,說到底,這更明顯的表達了:當局即要地底下面,連地層上面的也全要了。

(星洲日報/漫步五腳基‧張集強)

02.title.gif
10_resize.JPG
11_resize.JPG
12_resize.JPG
021-300x225.jpg
01_resize.JPG
02_resize.JPG
03_resize.JPG
04_resize.JPG
05_resize.JPG
07_resize.JPG
08_resize.JPG
09_resize.JPG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