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之戰:一座二戰博物館如何成為民族主義論戰焦點?

10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Fred chiu

unread,
Nov 15, 2020, 8:13:57 AM11/15/20
to yt, jolan...@yahoo.com

Inline image
記憶之戰:

一座二戰博物館如何成為民族主義論戰焦點?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327-dailynews-ww2-museum/?fbclid=IwAR3JZd5ZCVCXPlOH6VqNqvqUtvUJYnKE0ET9vyr7mx3xj8cwsleX_oJtaNg

「圍繞着二戰博物館的爭議,背後有更大的問題,那便是執政黨壟斷政治記憶和歷史的手法。」

端傳媒記者 梁振嶽 綜合報導2017-03-28

1939年9月1日凌晨,納粹德國對波蘭發動「閃電戰」(Blitzkrieg,德軍在二戰時入侵波蘭、法國、蘇聯等的慣用戰術),迫使英法兩天後對德宣戰。至今,這被普遍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的開端。

今天,關於二戰歷史的另一場「戰役」在波蘭北部沿海城市格但斯克(Gdańsk)再度展開。儘管裝修工程尚未全部完成,位於當地的二戰博物館(Museum of the Second World War)還是在近日匆匆開館。博物館總監 Pawl Machcewicz 擔心,如果不搶先向公眾開放,將失去開館的機會。

在波蘭現屆右翼「法律與公正黨」(PiS)政府眼中,Machcewicz 及其博物館站在(歷史)政治不正確的一邊,因而希望收回博物館擁有權,免除 Machcewicz 博物館總監職務,由政府主導重新策展,對外界講述波蘭民眾慘烈犧性、國家英雄偉大捐軀的故事——一段滿載民族主義的歷史。

歷史政策 vs. 歷史政治化

8年前,Pawl Machcewicz 在報章撰文,呼籲波蘭儘快興建一座博物館,以免二戰歷史散失、被民眾遺忘;他認為必須把波蘭的二戰歷史置於更廣闊的歐洲、國際歷史脈絡中,記述不只波蘭、而包括其他各國平民所經歷的戰時悲慘遭遇,對國內外遊客訴說那段故事的意義。

當時,波蘭由中間偏右「公民綱領」(PO)執政,時任總理圖斯克(Donald Tusk,他目前擔任歐洲理事會主席)為「親歐派」,主張對外開放,修補與德國、俄羅斯等的外交關係。Pawl Machcewicz 提倡融合波蘭和國際的歷史觀,獲得圖斯克及其政府的認同,促成二戰博物館在國家資助下籌劃、動工、策展,Machcewicz 也順理成章地獲委任為博物館總監。

直至如今對公眾開放,二戰博物館雖然尚未盡善盡美,但大部分展品已到位——

  • 波蘭地下抵抗武裝「救國軍」(Home Army)的旗幟,標誌了波蘭人抵抗納粹、彰顯主權的「華沙起義」(Warsaw Uprising);

  • 屬於一個慘遭波蘭鄰居殺害的猶太人家庭的大門鑰匙,也記載了部分參與反猶大屠殺的波蘭人的黑暗一面;

  • 蘇聯和美國的坦克,還有一台納粹德國的「恩尼格瑪密碼機」(Enigma machine),記錄了戰爭科技和軍事器械如何將戰爭的冷酷無情推到另一個層次;

  • 一部拍下華沙戰況的手握式照相機,以及一封在囚波蘭政客給妻子寫在手帕上的告別信,則盛載着龐大歷史下的瑣碎卻貴重的回憶。

波蘭格但斯克二戰博物館內景。攝:Michal Fludra/AFP

問題是,這些展品、甚至 Pawl Machcewicz 本人,還能在博物館待到何時,仍是未知之數。

PiS 多年來一直反對由 Machcewicz 策劃及管理二戰博物館,而自2015年11月上台執政後,取締博物館的力度變得更大。

「他們(PiS 政府)認為這個博物館『不夠波蘭』,不符合當前的國家歷史政策。」歷史學者 Barbara Kirshenblatt-Gimblett 慨歎:「用波蘭語來說,『歷史政策』(historical policy)和『歷史政治化』(politics of history)是一模一樣的片語。」

PiS:這家博物館「不夠波蘭」

PiS 主席、前總理雅羅斯瓦夫·卡欽斯基(Jarosław Kaczyński)主張聚焦於波蘭民眾的苦難以及波蘭國家英雄的事蹟,堅決反對二戰博物館從國際視角呈現歷史。他曾表示,如果不能讓世界充份了解二戰在波蘭造成的悲劇,這將損害波蘭的國家利益;另一方面,政府官員亦批評博物館的建造、策展耗時太久,項目超支。

2016年,文化部長 Piotr Gliński 提出將二戰博物館與另一博物館項目合併,藉此免除 Pawl Machcewicz 的總監職務,奪回策展權。

政府提出的另一座博物館,目前還在籌備階段,但其計劃充分反映了 PiS 的右翼民族主義歷史觀:該博物館將專門紀念「西盤半島保衞戰」(Battle of Westerplatte)——那是1939年納粹德國入侵波蘭的第一場戰役,當時約200名波蘭士兵堅守西盤半島,迎擊來犯的約3400名德軍;實力懸殊之下,波蘭士兵依然堅守了七天七夜,最終約20名波蘭士兵被殺、其餘淪為戰俘,但死亡人數僅德軍的約十分之一,且成功牽制該德軍部隊、減慢其進軍速度,激勵了波蘭軍隊整體士氣。

在 PiS 政府眼中,「西盤半島保衞戰」正正是波蘭抵抗侵略的英雄式、象徵式戰役,假如要建一座博物館記載二戰歷史,就應聚焦於這一類戰役。

最終,這場圍繞如何敘述二戰歷史的「戰爭」要移師法庭舉行。1月31日,法庭頒令暫緩政府提出的合併計劃,令二戰博物館至少能在未來數個月維持「主權」。

他們以為可以來一場『閃電戰』,但現在我們打響的是一場『斯大林格勒戰役』(Battle of Stalingrad;編註:二戰中最漫長、慘烈的戰役之一)。

面對政府對博物館的取締手段,Pawl Machcewicz 不忘從二戰中找到比喻

儘管前途未卜,但 Pawl Machcewicz 對法庭裁決表示歡迎。他譴責政府的取締計劃,指二戰博物館的籌劃得到波蘭及國外不少優秀歷史學家的參與和支持,假如館內展覽最終由政府、政客來推翻和重寫,將成為波蘭、以至全球醜聞。

不少親政府的波蘭歷史學者,也對政府的舉動不滿,其中包括華沙維辛斯基樞機大學(Cardinal Stefan Wyszyński University in Warsaw)的歷史教授 Antoni Dudek。「圍繞着二戰博物館的爭議,背後有更大的問題,那便是執政黨壟斷政治記憶和歷史的手法。」Dudek 表示:「在此過程中,政府貶低、甚至消滅其他歷史觀。然而,這是歷史學、歷史研究當中,任何人都不應該逾越的界線。」

歷史學者:我們要為今天如何談論過去承擔責任

位於波蘭格但斯克的二戰博物館。攝:Wojtek Radwanski/AFP

事實上,PiS 政府早在去年公布「歷史政策計劃」。總統杜達(Andrzej Duda)明確表示,計劃旨在培養新一代愛國者,從而在國際舞台上建構、鞏固波蘭的地位。相關計劃除了透過博物館、電影、公共電視廣播等媒介來推廣「政治正確」的波蘭歷史觀外,還嘗試壓抑一些就「禁忌議題」的討論和研究,例如在二戰德佔期間波蘭人對猶太人的暴力、屠殺行為。

除此以外,波蘭司法部去年提出新法,規定任何人以「波蘭的」(Polish)來指涉二戰德佔期間的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都可能面臨刑罰。過去有不少外國人提及相關歷史時,使用了「波蘭集中營」等詞彙,包括美國前任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都曾引發 PiS 及波蘭右翼人士的強烈不滿。

專門研究猶太人大屠殺歷史的華沙大學學者 Michal Bilewicz 就表示,相關法例名義上要對國外人士發出訊息,實際上旨在對國內歷史學者噤聲:「誰都知道,這項法例根本不會導致任何外國人入獄。」

對不少波蘭歷史學者來說,波蘭的二戰歷史複雜、矛盾,這本是個無可迴避的客觀事實——波蘭民眾在戰爭中飽受苦難,亦不乏國家民族英雄壯烈犧牲的事蹟,但同時也有波蘭人背叛、謀殺猶太「鄰人」的案例。

華沙猶太人歷史研究中心總監 Pawel Spiewak 就批評,PiS 政府企圖收窄公眾的歷史觀點,嘗試運用國家機器強行塑造、傳播一套「政治化歷史」,而這將帶來非常危險的後果。

華沙波蘭猶太人歷史博物館總監 Dariusz Stola 表示,波蘭在二戰中儘管分別敗予希特拉(Adolf Hitler)和史達林(Joseph Stalin),但整體來說始終站在正義的一邊,因此根本沒有需要掩飾、迴避這段歷史:「我們無需為70多年前(二戰期間)發生的事情負責,但將要為我們今天如何看待、處理這段過去承擔責任。我認為唯一正確的事,就是不避諱、勇於討論這段過去。」

來源:PRI美聯社紐約時報美國之音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