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在《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先生的中大讲座上搅局?

3,471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Message has been deleted

李思磐

unread,
Jun 7, 2012, 1:54:15 AM6/7/12
to xm...@googlegroups.com

易富贤的下一站将在珠海和上海,在他的国内巡讲中,很希望各地的朋友去“搅局”,让人们知道我们的立场。他的微博上随时会更新日程动向。http://weibo.com/yifuxian
 
 
我为什么要在《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先生的中大讲座上搅局?

李思磐

 

    谢谢吕频和蔡一平女士在我们小小的共和国,一个女权邮件组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讨论;谢谢一位我的老师,TA敏感到易先生观点背后可能有性别盲区,并通知我去听了易先生的讲座。

 

    201266日晚上,我在易富贤先生在中山大学“终结计划生育政策”的讲座上,没有礼貌地一再争夺提问权引起众怒;甚至抱着IPAD冲到讲台位置,要求易先生澄清他“多生”的政策立场,与齐奥塞斯库的罗马尼亚和希特勒治下的纳粹德国有何不同;甚至大呼小叫要在场的人好好去看一下易先生的文章,来理解我为何着急。

    之前,我其实不怎么了解易先生的研究,除了他反对计划生育的立场。我对他没有预设的反感,因为我反对损害妇女生殖健康、剥夺妇女生育决策权,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强制计生政策。直到我在讲座前搜寻到他的一篇论文(论文待下文再说)。我决定必须去现场向他提问。

    我为何忧虑和愤怒?因为我在演讲中,感觉到一种危险的趋势——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男权复辟的气味。在这样的一种政策图景中,生育的主体——女性是不被重视的,她们被视为一种神奇的容器,作为强国保种、富国强兵的工具。

   

    讲座概述:人口与国运

随着老龄化社会和劳动力拐点的到来,对福利制度的忧虑、公众权利意识觉醒和对野蛮强制节育的反感,以及失去独生子女的群体被媒体发现,要求改变现在计划生育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易先生观点受欢迎的基础。对于他与计生委商榷的数据统计部分,我没有专业的发言权,也基本同意他对人口结构的很多分析。关于强制一胎化政策应该结束,我没有异议。

但易先生至少花了一个小时,讲的主题其实就是“人口与国运”。讲座一冗长,就会有很多破绽。如易先生将历史上一些王朝的覆亡,都跟“淫乱”、“同性恋被宽容”以及“少子化”挂上钩,他也讲了一段蒙古男人要去做喇嘛,导致蒙古女人成为外族淫乱对象之类的故事(我不知道史学家们如何评价他对史实的表述)——总之,古代文明的消失,都是人口的减少(背后通常都是令人恐慌的性乱)的结果;现代国家经济指数的走低,也都是人口减少的结果。历史和社会的多元动因被简化了,变成比中小学历史教科书更为刻板的体系。

    在讲到战争与人口的关系时,易先生将人口增长归结为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积极因素,并不反思战争本身的逻辑。难道孩子们被生出来,就是为了国家武力扩张当炮灰吗?

但易的“史实”堆砌颇多,听众目不暇接,也基本没有时间一一提醒他查漏补缺。譬如,他讲到苏联解体之前,正是苏联妇女生育率开始高于美国——这本来是正好证伪了他“多生则国运昌”的论点,没想到他话锋一转,说,其实如果不解体,假以时日,苏联就要超过美国。

    其实,易先生并没有否定强制计划生育政策的立论前提:为了国家。后者是担心养不起人口要影响国家竞争力,而易则是担心人口太少影响国家竞争力——他们其实是在同一个价值体系下基于不同的数字分析或自身利益,作出相反的结论。出于这样简单的数字逻辑,他也轻率作了各种似是而非的大论断,譬如,他认为人口减少会影响中国在联合国的“国际话语权”。

 

充满性别偏见的人口/生育分析

    最让我坐不住的是,在讲座中,易先生公然否定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果。譬如,海量的经济学和人口学的量化研究,都证实了妇女受教育程度与生育率的反比关系。讲到这里,易先生说:“我们的教育有问题啊。”事实上,入学率是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重要指标,提高女性教育程度无论在联合国还是中国政府,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目标。

    关于生育性别比,我同意易的意见,中国高达125的生育性别比跟强制计划生育有关系。但是易先生又引出一大通只有结论没有推理的内容,如“男孩癖好是普世的”、“男孩癖好是男性的原始本能”、“母性是女性的生理本能”,等等。他用这些结论编织了一个不怎么稳固的桥,希望过渡到“只要放弃计划生育,性别比自然趋向合理”的结论。

    期间,易先生的PPT里出现了一张他肯定认为很有趣的大图:一位骨瘦如柴的老妇抹着腮红、戴着墨镜、浓妆艳抹,旁边的顺口溜文字大意是:中国四千万光棍娶不到老婆了,以至于只能老妇扮嫩,嫁少夫来救光棍(也算救国?)。我觉得这幅画是低俗的性别歧视,不应该在一个学术讲座上出现。于是在讲座后的提问中,我说,你不是说中国妇女丈夫死的早,膝下无儿受(计划生育)害最深吗?那么她们找个年轻的丈夫应该是选择之一(不该被嘲笑)。易的回答是,生物本能决定了男人不会找年长的老婆。

我想说的是,这样的论述过程,充满了男性中心的偏见。“生物本能”在易先生的论述中似乎是万物的律法——性、生育和婚姻,都有被他框定的“本能”自然推导的模式。一些听众的微博(支持者和反对者皆有)把他的观点总结为“超生救国”,是非常贴切精炼的。这是一种在生育政策上的国族主义,个人和家庭,都是国家民族实现目标的工具;主张多生,就是为市场多生产消费者,为国家增加劳动力和兵源——至于个人与家庭按自己的意愿生育决策是基本人权,他并没有提。

 

提问过程:性别盲的学术社群

    于是,我问易先生的第一个问题是,易的多生主张如何建议妇女和家庭政策?事实上易在那个论文里有所涉及,但当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部分观众哗然,犹言“这与计划生育有啥关系”。

    让我着急的不仅仅是易先生的观点,还有现场听众的态度。在一个有不少公共政策专业背景的听众中,很多人认为我提的问题跟人口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把我视为搅局者;在另一些提问者那里,我看不到他们对我和在座的柯倩婷副教授提出的妇女权利问题的思考和回应,我们提出的问题被无视。有的人甚至跟我说,他们考虑的是比较宏观的政策面,不涉及“微观”的问题。总之,愤怒的我被当成疯子。甚至有人问我,有没有结婚,有没有生小孩?

    我认为,一切生育政策的讨论如果不考虑女性,都是可疑的。譬如易富贤说使女性不愿意生育的受教育程度提高“有问题”,那么调整的具体对策是什么?减少女性受教育?性别隔离的贤妻良母教育?还是用性别平等、鼓励父母共同教养的政策来支持妇女生育(我在易的讲座里只看到他对女性地位提高的忧虑)?再如,易富贤提出中国家庭应该普遍生3个孩子,才能补偿丁克、一胎家庭的生育不足,那么,如何处理这部分妇女的社会福利、工作权保障问题?

    在讲座之后与易先生的交流中,我表达了两个观点:希望他的文章在对外发表前,请在美国的性别和妇女研究的同事帮他看一看,毕竟美国社会和社科人文学界关于性别平等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共识。第二,我仍然表达了希望他能从联合国的生殖健康权框架下去讨论生育政策改变,而非用他津津乐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部分(如‘中国古代社会妇女地位比欧洲高’;‘除了夫权还有舅权’)”来复辟一个家族、社会和国家要求妇女为群体而非自己的利益生育的蓝图。

    但易先生之后的回答让我明白为什么整整两个小时的演讲没有提一次人权价值。他说,联合国人口基金以及相关领导者(具体是谁没听清楚)是一个利益集团,就是为了控制人口,他才不会考虑他们那一套呢(大意如此)。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the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的使命是:“促进每一个女人、男人和孩童享受健康生活与平等机会的权利;支持每个国家使用人口数据制定政策和减少贫穷;确保每一次怀孕都是期待中的、每一次出生都是安全的以及每个年轻人都可免于HIV/AIDS 之害;以及,每个女孩和妇女都被有尊严地对待。”为什么易先生不愿意考虑“他们那一套”呢?

 

妇女和家庭政策:再回到父系家族

现在,我要回到讲座之前我看的易富贤先生的论文《中国人口问题:船大惯性大,调头要趁早》。在提问环节,我问他,这篇文章里的观点是否需要作出修正。他表示仍然坚持。那么好,我列举一下他在“调整人口政策的建议”部分的观点。

这一部分,关于进行再分配,改善民生,进行倾向于支持家庭的政策配套,我大体上是赞同的。但是,我仍然看到这些零散的政策建议中,一种父权制复辟的风险。

 

请看这一节:

2.4. 将生育当生产看,尊重男女的天然分工,建议设立母亲节

男女分工是天然的(李白在《蜀道难》就说: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不意味着不平等,忽略男女的天然差别、分工是对女性最大的歧视。男人是物质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女人是人口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现在物质再生产有报酬,人口再生产是免费的,“造人”不如“造物”,驱使女性过度参与物质再生产,等于是挪用了养育孩子的时间、精力、成本。穆斯林国家生育率高的原因之一就是妇女劳动参与率低。中国妇女劳动参与率高居全球17位。20-30岁之间是妇女最佳生育时间,但是在目前的分配制度下这段时间又是奠定事业基础的时期,越来越多的女性将这段时间用来学习和工作,而不是结婚生子。日本有一半的妇女到33岁还没有生育。有生育能力时没有生育条件,等有生育条件后已经没有生育能力了,晚育并且增加残疾儿童的比例。应该改善女生的学制,用分配的杠杆来平衡妇女花费在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的时间和精力,降低养育孩子的成本,鼓励妇女在在30岁之前完成生育三个孩子的任务。在建立社保制度的时候让生育与养老金获益适当挂钩。”

 

易先生创造性地使用了“歧视”一词,也断章取义地使用了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一些观点,认为生孩子是女人的“天职”,并且女性应该为这个“天职”得到社会回报——但代价是牺牲近代以来她们在家庭以外获得的机会、被驱赶出职业领域。我曾经见过很多这样“活学活用”的例子,用“支持妇女”的糖衣炮弹来推销保守的性别观。

易看中的是穆斯林国家妇女劳动参与率低对“多生救国”的益处,而并不考虑这可能要牺牲女性生涯发展和社会地位的负面效果。虽然他会引用联合国HDI数据,但他选择性地淡忘了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上性别平等排名靠前的国家,解决家庭与工作平衡的社会政策方向:鼓励女性工作,鼓励两性共同从事养育照顾。

 

再看这一段:

2.5. 建立新型稳定的家庭模式,赋予婚姻完整的含义

古代自然经济使得男女分工明确,互相依赖,家庭稳定,利益一致,同心协力抚养小孩。现在男女分工不明,经济独立,离婚率高,既浪费生育时间,又提高生育成本,不利于人口再生产。需要通过税收等制度,将单身男女往家里赶,并且不愿意离婚。增加离婚的难度,加强对未成年孩子的保护,加强对已经生育孩子的妇女的法律保护。现在由于孩子少,媒体过度地宣传爱情(将爱情看得比生命还要高,那就当然比社会责任要高,为了新爱可以随便离婚),将婚姻简单地等同于爱情,婚姻简单依赖于性激素水平,爱得死去活来,离得随随便便。要赋予婚姻完整的含义,家庭既是感情、物质利益共同体,又是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也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税制倾向于鼓励人们结婚,这在很多国家都在实施;婚姻法要加强对未成年人以及生育孩子妇女的保护,这也并不离谱。然而一些看起来合理的观点中,还是夹杂着诸如“增加离婚难度”这样妨害婚姻自由、开历史倒车的观点。

 

最雷人的是,易先生单列了一条:

2.7. 保护生育器官

宣传生殖健康知识,加强食品卫生安全。人流和性病是不孕的重要原因。减少人工流产,控制性病传播,降低剖腹产比例。防止性解放思潮的泛滥。”

这完全超过了我的想象力。作为活生生的女性身体一部分的子宫,在这里被当成了某种共同体的“基础设施”,需要以一种标准化的方式予以“维护”。看到这里,我认为,易先生的立场,更接近西方宗教保守派。反堕胎、强调“性道德”对社会秩序的关键作用,结合讲座中易先生的观点,我也可以得出异性恋中心、反对性的多元与宽容、反对性少数群体的结论。

 

我更不能同意的是下面这一条:

2.9. 挖掘传统文化,重建新型生育文化

物质条件就像食物的原材料,生育文化是烹调技术。成功的生育文化将节省人口再生产的成本。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是一个精神宝库由于传统文化所依存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已经发生剧变,要想完全恢复传统文化是不可能的。在重建新型生育文化过程中,需带一些“旧土”,保留一些传统的生育文化。比如重视家谱文化、祖宗文化,将清明节、中元节作为法定假日。

 如果把这条看起来无害的“文化观点”与之前的数条建议结合起来看,那么,易先生的妇女和家庭政策虽然不完备,但也有了大致的系统性:在传统父权夫权的家族文化背景下,重建父系家族传统,让中国人重归“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为了达到“多子”的目的,妇女要在国家和夫家的经济和政策照顾之下,阶段性就业(30岁以前生3个)、或牺牲大部分职业规划,投入人口再生产。

有人跟我说,易富贤是个“生育自由主义者”,并不主张强迫多生(但当我问到他的观点与齐奥塞斯库反对堕胎政策的区别时,易确实说到罗马尼亚的政策被误解了)。

我想说的是,在易富贤所设想的“超生救国”的大背景下,再加上他鼓吹的“传统生育文化”以及“离婚难度”等因素,即便没有行政强制手段,妇女能有多少不育或者少育、堕胎或不婚的自由呢?在这样刻板的、异性恋婚姻强迫症的环境中,性别少数能有容身之地吗?父权文化的强大之处,就在于他无需论证,无限地被再生产出来,渗透每个人生活的日常细节。

如果易富贤先生不修正他的观点,我认为他的“生育自由/多生救国”,跟强制堕胎的恐怖不相伯仲。正如一位女网友“也要楚天阔”评论的:“我早就看穿他们这帮人了,一边宣扬生育自由,一边对未婚未育的优秀女性冷嘲热讽……他们实际上跟我党的逻辑是一致的,那就是生育不由女性作主,而是由国家作主。如果一定要两者相权,我还是选择我党的计划生育吧。毕竟少生比多生容易些,受罪少些。”

    我个人的意见是,生育政策的核心就是生育主体妇女的意愿和权利。一切不以妇女权利为核心的生育政策都应该被抛弃。

 

我也建议全国主张妇女权利和性别平等的同仁,在易先生出现的所有讲座场合,坚持向他质疑和提问。



--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    
Jun Li
PhD student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 Humanities
University of Macau
Taipa, Macau
Convenor
New Media Women Network(focus on gender issues in mass communication),Guangzhou
Mobile:86-13570122856(Mainland China) 853-62850254(Macau)
MSN:phoe...@hotmail.com SKYPE:lijunpx
 




--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    
Jun Li
PhD student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 Humanities
University of Macau
Taipa, Macau
Convenor
New Media Women Network(focus on gender issues in mass communication),Guangzhou
Mobile:86-13570122856(Mainland China) 853-62850254(Macau)
MSN:phoe...@hotmail.com SKYPE:lijunpx
 

yuehan

unread,
Jun 7, 2012, 3:03:13 AM6/7/12
to 李思磐, xm...@googlegroups.com
李军:
   我是玥晗,现在接了何满在公益周刊做专栏的班,到处约专栏稿。
   看到你这篇文章,倒是想到,你、柯老师以及新媒体女性的各位老师们,要不要在公益周刊上开一个和女性主义相关的专栏,谈谈时事,谈谈这类事件,谈谈女性主义的历史和故事(比如在某个纪念日,介绍一些知名女性主义者的故事)。我觉得这也是推广女性主义视角的一个通道。
    你看看意下如何,具体怎么写,我们还可以再商量。
    

玥晗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广州新媒体女性网络”论坛。
 
欢迎加入广州新媒体女性网络。
我们的宗旨是:将社会性别纳入传播的主流。
请加入我们,一起改变媒体和大众的性别刻板印象,渐进地向公众传播性别平等观念,在传播的领域内寻找实现性别公正的点滴可能……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xm...@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xmtnx+un...@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xmtnx?hl=zh-CN?hl=zh-CN
访问该论坛

yuehan

unread,
Jun 7, 2012, 3:49:12 AM6/7/12
to 李思磐, xm...@googlegroups.com
好啊,那让大家一起来吧。一周或两周一篇,反正我希望能有个平台,让我们发声。大家若有稿,就直接发给我吧!!

玥晗

在 2012年6月7日 下午3:46,李思磐 <lij...@gmail.com>写道:
玥晗:
    可以啊!这如果是每周一期的话,应该大家一起写就能撑起来。倩婷她们也会愿意的。
                                                                         李军

2012/6/7 yuehan <yue...@gmail.com>

yun li

unread,
Jun 7, 2012, 5:38:37 AM6/7/12
to yuehan, 李思磐, xm...@googlegroups.com
这也是我上次在微博中和杨支柱吵架的原因。他给我的强烈印象是女人不生孩子就是罪恶、孤独和心理变态。多子才能多福,废除计划生育,就是为了让女人回家生孩子,因为职业上的诉求并不能带给女人幸福,甚至毫无证据就说不生孩子的女人就一定是痛苦的。
这是杨的微博:女人比男人更需要生育,除了获得儿女这个天然同盟军提高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外,女人的人均寿命比男人长,通常丈夫死后妻子还要再活它十年、八年,没有孩子的女人晚年是非常悲凉的。生育两三个孩子甚至还能大大降低女人患乳腺癌、子宫癌的几率。
这是他的博客截文:
生育控制提高了中国妇女的地位吗?
 
妇女就业率提高当然与少生孩子有直接的关系。但是高就业率既不能证明中国妇女幸福,也不能证明中国妇女对家庭、对社会的贡献比过去大。妇女受教育程度提高是多种原因促成的:中国城市化进城加速、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和中国考试制度偏爱记忆力都是重要原因,家庭人口减少仅为原因之一。即使从来没有生育控制中国如今的生育率恐怕也降低到了2.0以下。由于生育控制的配套政策人为地抬高养育成本,实际上抵消了减少出生孩子人数对提高妇女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一个人首先得是人,然后才可能是女人,才谈得上作为女人的地位是高是低。而生育控制政策下的女人根本就没有被政府当人看待。学过民法的人都知道,人只能成为请求权的对象,物才能成为支配权的对象。连丈夫对妻子的生育权都只能以请求的形式行使,但是中国政府却直接支配妇女的身体。完全可以说,自从强制计划生育开始,中国妇女就已经国有化了,就已经成了政府可以直接支配的物,就像北京动物园里的母兽。
 
李昀

发件人: yuehan <yue...@gmail.com>
收件人: 李思磐 <lij...@gmail.com>
抄送: xm...@googlegroups.com
发送日期: 2012年6月7日, 星期四, 下午 3:03
主题: Re: {广州新媒体女性网络} 我为什么要在《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先生的中大讲座上搅局?

Rui Shen

unread,
Jun 7, 2012, 6:18:55 AM6/7/12
to 李思磐, xm...@googlegroups.com
思磬君的这篇文章写得真好!支持!

我查看了一下这位易富贤的简历,疑点很多,似乎是一个冒牌的科学家。谁认识方舟子?请方舟子替我们调查调查。

沈睿 上

李思磐

unread,
Jun 7, 2012, 7:28:38 AM6/7/12
to xm...@googlegroups.com
谢谢吴波分享的信息和意见~

---------- Forwarded message ----------
From: Pearl <pearl...@yahoo.com>
Date: 2012/6/7
Subject: Re: {广州新媒体女性网络} 我为什么要在《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先生的中大讲座上搅局?
To: 李思磐 <lij...@gmail.com>


你好。我是吴波,在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做研究员。
 
很高兴看到你的思考。我的直觉: 你这个讨论的点,选得不错。虽然,我对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解其实很有限。
 
因我是去年从这位易富贤先生现在工作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毕业的。初看广告(在中山大学文科大楼前),握还以为这位易先生是我校社会学系人口研究的博士后或者科学家呢。如果是这样,还是值得听的。因为我校社会学系人口研究在全美都享有盛名,有很多不错的学者,会有很强的数据说话。 但是,因为广告上没有介绍说是社会学系的,加上我最近忙于很多工作,不想介入很多别的领域的讲座和学术讨论(都是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的)。
 
当我看了你的文章,我搜索了一下这位易先生的简历。一般来说,美国比较正式的研究人员必须在学校的网页上,列出自己的联系方式和C.V.(简历),但是我找不到易先生的。我只能找到他在我母校的妇产科研究所做科学家之类的工作(这份工作,应是根据funding截止日期来决定多长时间工作的合同工作)。这是我唯一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网页上能找到的关于易先生的消息http://www.obgyn.wisc.edu/fellowship/MFM-research.aspx   倒数第二行的一小句。我推测,但也仅仅是推测,这位易先生主要在中国受的教育(可能没有在美国经过研究生院的学术训练),只是到美国工作的。
 
那么,我开始怀疑他作为一个从事医学研究的科学家,如何能讨论的这么大的与我们的政策相关的严肃的社会科学人文类话题?他的意见,能有多少参考的价值? 现在不是罗素那个年代了(那时候,很多伟大的学者,各个领域都涉猎而且有建树);现在,无论中国美国,一个人受的学术训练是很专业的,其实是限制了一个人的视角的(这很遗憾,但是事实)。
 
我想说的是,国内的人们,真的不可以因一个人的头衔,身份(美国来的什么什么人),就默认他的意见,或盲目相信他/她的意见。尤其是,易先生没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类在国外严格的训练和思考;他的看法从医学训练的角度,将更多带有工具理性。换句话说,很可能是把人当工具来用的这样一种视角。
 
我因手边的工作很多,无法参与更多这讨论,也无法思考更深入这个话题,仅发表这样一点点我的看法。
 
祝好!
 
吴波
 
 
 
 

--- On Thu, 6/7/12, 李思磐 <lij...@gmail.com> wrote:

Jack R. Huang

unread,
Jun 7, 2012, 7:51:57 AM6/7/12
to Rui Shen, 李思磐, xm...@googlegroups.com
1. 他在微博更新了动向,我们有没有告诉他我们要去“搅局”
2. 为什么要动用“方舟子”?希望达到什么样的后果?


顾虑:
“搅局”,已经有点把自己置于造反的境地,有这个必要么?有没有可能告诉他,我们希望能够过去,创设一个“对话”的空间。如果他没有容人的雅量,下一步可以另行打算。
“方舟子”代表的是学术打假,标准是圣人,过程是学术暴力。不赞成。

如果的确有疑点,我们自己可以去抽丝剥茧,还原事实。
即使他简历有问题,但是这和他说的是对是错没有联系。不要用一个人的道德攻击一个人的思想。


2012/6/7 Rui Shen <shenr...@gmail.com>
思磬君的这篇文章写得真好!支持!

我查看了一下这位易富贤的简历,疑点很多,似乎是一个冒牌的科学家。谁认识方舟子?请方舟子替我们调查调查。

沈睿 上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广州新媒体女性网络”论坛。
 
欢迎加入广州新媒体女性网络。
我们的宗旨是:将社会性别纳入传播的主流。
请加入我们,一起改变媒体和大众的性别刻板印象,渐进地向公众传播性别平等观念,在传播的领域内寻找实现性别公正的点滴可能……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xm...@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xmtnx+un...@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xmtnx?hl=zh-CN?hl=zh-CN
访问该论坛



--
Jack Rio.Huang

李思磐

unread,
Jun 7, 2012, 8:00:52 AM6/7/12
to Jack R. Huang, Rui Shen, xm...@googlegroups.com
    我的理解是,“搅局”的意思是比较严重的质疑和提问,不是扔西红柿啥的。
   事实上过两天我们会去跟他在一个公开讲座正式辩论。
    方舟子可能只是沈老师随口一说吧。因为很多人对易富贤的疑问是,他怎么会是这么有名的学校的学者——而如此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还有教授就问过他,有没有在美国学界讨论中国人口政策。我觉得这是身份的疑问,是一个自然的反应,尤其是学界中人,听到易富贤的那一套,自然会想到学科规范的问题。
    同意您就观点对话的立场。
 


 
2012/6/7 Jack R. Huang <jack.r...@gmail.com>

Jack Chan

unread,
Jun 7, 2012, 8:44:00 AM6/7/12
to 李思磐, Jack R. Huang, Rui Shen, xm...@googlegroups.com
各位,关于易先生的背景,有两点疑问,供大家思考:

我试过在Google Scholar上用Yi Fuxian及demography来搜,未发现任何英文论文。网上资料宣称他拥有国际影响力,但如果从未发表过英文论文的学者如何产生这种影响?

另外,网上资料显示,他的学术背景是医药学,并无任何正式的社会学及人口学的训练。另外,博士后是一种经历,不是学历,在履历中把经历写成学历是部分大陆学者的常见毛病。



2012/6/7 李思磐 <lij...@gmail.com>



--
Dr Jack W. K. CHAN (陳永傑博士)

Research Fellow     China Center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Lecturer                 School of Government
Director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Office, School of Government

Postal Address: School of Govern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510275)
Office Tel.: (+86) 20-84113194

李思磐

unread,
Jun 7, 2012, 9:57:52 AM6/7/12
to Jack Chan, Jack R. Huang, Rui Shen, xm...@googlegroups.com
       谢谢永杰!
       个人从易先生的"保护生殖器官"这个细节,以及他反对性解放和妇女解放,反对堕胎,反同性恋,要求回归传统家族价值,反对自主控制家庭人口的家庭计划来看,我觉得他也许与一些国外的宗教保守团体有联系.因为我发现了他这篇文章,他甚至认为齐奥塞斯库的"月经警察"是合理的:"家庭计划也是错误的 ,辩证看待罗马尼亚的"月经警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12/21/content_1025281.htm
 
    这些宗教右翼团体财雄势大,在生殖\家庭和性教育方面影响很大.请看这则新闻:http://news.sohu.com/20100830/n274573627.shtml   已经有11个省接受了这个协会的资助,进行守贞教育.   这个爱家协会的网站非常清新,但很温馨地教家长用爱来"预防"和"治疗"同志孩子.http://familychina.org/articlesubcategoryadvanced_parentskidsdetailpage.cfm?ID=259
 
    我没有能力证实易先生与这些团体有关系,但如果有在国外的朋友,也许可以查查看.
                                                                                     李军

DENG Zhixin/ Arden

unread,
Jun 7, 2012, 5:52:02 PM6/7/12
to 李思磐, Jack Chan, Jack R. Huang, Rui Shen, xm...@googlegroups.com
我2006年秋季参加美国east-west center的访问项目,主题是人口政策,检索到易富贤的文章,并与他建立了联系。但是我得承认,因为他的文章数字太多,我没有勇气认真读完一篇文章。但是他很热忱,前几年也有间断交流国内学者和各界在计生政策的推进讨论。

他自述1999年开始关注计生话题,除了睡觉的7个小时之外全投入相关研究,因此持之以恒在网络发文,引起国内不少学者关注,也逐渐获得“内参”的机会。每年两会,他都有跟不少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系,敦促他们提交相关政策。

我不知道中大讲座是如何介绍他的身份,或许他从未把自己当成学者……只不过他在这个议题相当专注,呐喊太久了,别人遂把他的各类联系当成了“权威”。我也不觉得他跟海外右翼宗教团体建立密切联系,正如李军所言他只是在乎结论而不在意推论过程,或许他不自觉利用各种现存的观点来佐证而已。

简而言之,他只是对于这个话题太投入,放大了自己的知识结构盲点。

阿登

2012/6/7 李思磐 <lij...@gmail.com>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广州新媒体女性网络”论坛。
 
欢迎加入广州新媒体女性网络。
我们的宗旨是:将社会性别纳入传播的主流。
请加入我们,一起改变媒体和大众的性别刻板印象,渐进地向公众传播性别平等观念,在传播的领域内寻找实现性别公正的点滴可能……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xm...@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xmtnx+un...@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xmtnx?hl=zh-CN?hl=zh-CN
访问该论坛



--
 
 
 
Mobile:44-0756 322 7830
QQ:45309176
 

李思磐

unread,
Jun 8, 2012, 12:41:47 PM6/8/12
to DENG Zhixin/ Arden, xm...@googlegroups.com
阿邓:
    中国的男权如果只是性别盲的话,也许只会呼吁多子多福以及妇女回归相夫教子,不会强力反对堕胎的。因为中国传统社会有溺婴习俗,并不把婴儿甚至孩童的生命与大人同等衡量。因此,杨支柱和易富贤等人反对妇女堕胎的理念来源,只能是宗教右翼;
    
他反对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言论基本上就是美国极右那一套,美国在布什任上停止提供资金给人基会,民主党上台又恢复了,这你应该知道。

    你可以看看易富贤为罗马尼亚月经警察辩护的那篇文章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12/21/content_1025281.htm,再看看杨支柱的反对堕胎言论,以及认为妇女只有结婚生子才能得到幸福,职业不能带来幸福之类的言论。
 
    我之前真的以为中国妇女永远不会有基督教世界那样痛苦的争取堕胎权运动,没有想到,有人想借反对强权计生之机,将那种痛苦和恐怖引进到中国社会。
 
     我以前以为这些反抗强制计生的斗士和鼓吹者是女权的同盟,没想到他们是这样的一群人,只是想从国家手里夺回妇女身体的控制权。
 
                                                                                   李军
          
 
 
   
2012/6/8 DENG Zhixin/ Arden <dengzhi...@gmail.com>

Jack Chan

unread,
Jun 8, 2012, 2:58:52 PM6/8/12
to 李思磐, DENG Zhixin/ Arden, xm...@googlegroups.com
李老师,

且在正式与易某辩论之前,容我表达几点意见。

1,西方尤其是欧美在堕胎问题上的宗教右翼(美国主要是Evangelical,欧陆主要是Roman Catholic),主要指读经者对生命来源的看法,他们认为任何生命都是上帝之赐予,读经者只能接受而不能拒绝,因此反对堕胎,无论其性别为何。故此,我不是很确定你认为易某观点来源于宗教右翼一说是否经得起推敲。

2,以曾经竞选过共和党副总统的佩林为例,她就怀了一个唐氏综合症的孩子,即使在推行Evangelical甚至Roman Catholic的国家,依法亦可在24周后进行随胎手术,但是她没有。她在竞选时带着这个小孩出来乞票,在福音派选民中有相当的说服力。或许这个案例能更具体地说明我上述的第一点。

3,我读的女性主义文献不多,但略知其中派别繁杂。不过我想即使在主流左翼自由派思想信仰者当中,也会有相当多人认为,真正对女性的尊重显然要否定不顾其个人偏好,一律把她们赶回家相夫教子的做法;但也不会同意“解放”她们,要求她们全部走出家门追求自己的“事业”,因为认同不同价值观的女性应该可以追求不同的人生“事业”,be it工作,be it家庭,这才是真正的女性选择自由。相应地,从相关的社会政策思想流派来看,前者是当今统合主义国家推行延长产假以及母婴负税率政策的理念基础,例如德国的执政党基民盟便是如此,它们鼓励但不强迫女性回家;后者的代表是推行社会民主主义的北欧国家,例如瑞典,它们提供廉价甚至免费的育婴服务,让妇女可以从养育孩子的负担中释放出来追求自己的事业,但也有为选择留在家中相夫教子过传统生活的女性提供税服减免。更有甚者,会推出“照顾性政策(carer's policy)”,以法律形式确保选择留在家中相夫教子的女性也能有假期和购买养老,也能得到“职业培训”,甚至可以有“心理辅导”。

简而言之,女性主义者或许可以在教育或舆论上表述自己对怎样的人生轨迹是女性们更值得追求的,但我觉得切忌过犹不及,让辩论变成二元对立,给公众觉得易某是在逼现代女性回家当小媳妇,你们则是不允许女人选择做留家的小女人。

我这样看,或许与我认为在女性在社会与家庭中的角色的问题上,还是多元的好,还是一直辩下去,让所有女性充分了解两方观点,然后以独立思考的方式作出自己的选择的好。浅薄见解,请各位批评指正。

J


2012/6/9 李思磐 <lij...@gmail.com>



--

倩婷

unread,
Jun 10, 2012, 10:56:01 PM6/10/12
to xm...@googlegroups.com
各位,10日的对话,我的发言及回应如下,也放在博客:http://blog.163.com/keqianting_blog/blog/static/133926198201259103124903/。对于这场交锋的综述,等着吕频的女声发稿吧。会后跟易富贤交流,他一再强调他非常关注女性权利,而透过他的论述,他所理解的女性权利,就是因结婚和生育而获得的权利与地位,是好男人赋予的,女人可以无忧无虑地生养 ,男人和国家负责经济福利,是最高的幸福;他又强调唐朝以前中国女性地位非常高。总之,父权的幽灵还在,女性争取生育自主要面对父权与恶法的双面夹击。 倩婷

 

反对以国家民族之名控制女人的肚子

 

在《大国空巢:反思计划生育政策》的讲座上,易富贤博士用大量的数据表明,计划生育会导致经济危机、民族衰落、综合国力下降、人口结构失衡、劳动力短缺、养老压力大、失独家庭、性别比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但他几乎不去讨论计划生育对女性生育权利的侵害。这是我和其他女性主义者要跟他对话的主要原因。

由于李军上次的“搅局”,时代论坛的这场就让我作为讲座的评议人。兹简要记录如下:

易博士研究中国的计划生育正常,坚持了十多年,让我非常佩服,其次,这项研究数据充足,这也是我要学习的;同时,这项研究有大的框架,有跨学科的背景,这是好的,然而,这也是我要质疑的。因为我在易博士以人口来振兴国族的宏大计划中,看不到对女性权利的伸张,听不到女性的声音。

首先,我要表明我的立场。我反对中国实行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我也过度医疗和“强迫”的剖腹产。这两个方面,我们是有共同目标的,我们本应是盟友的关系。但是,对于设想怎样一个生育自主的社会,我们有很大的分歧。这个分歧,我希望分析出来,引发讨论和对话。

 

第一,我认为,讨论生育问题必须以女人为本,然后才到以人为本。生育是女人来承担,女人独自承担怀孕和生产的风险,承担大部分的养育责任,男人只承担部分养育的责任。因此,是否要生育,怀孕了是否要堕胎,应该尊重女性的意见。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以国家发展之名控制女人的肚子。然而,易博士在讲座和文章中总是以国家民族发展为论说的证据,让人担心另一种生育话语的出现,那就是以家族、民族、国家的名义来控制女人的肚子。

第二,易博士从人口与经济、人口与民族国家强盛的角度进行论述,这从游说国家政策改变的角度来说,也许是有效的。我也希望,那是易博士策略性的措辞,目的是倡导政策改变,而不是以此作为目的。“生育救国、少生灭国”是危言耸听。如果真是生育救国,那么,每个生育的女性,就是在救国。可是,对于女性的生育,国家连起码的补贴都没有,个体从怀孕就开始支付高额的费用,连一片免费的纸尿片都没有见过。自古以来这都是空头支票,只有虚空的赞美。生育救国是一个陷阱,稍有理智的女性都不会相信这一套。而那些以生育光荣、生育救国此来鼓励女性生育的理论,也是不负责任的。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我看不到福利的阳光能够照射到她们身上的一天。

第三,强调女性自主生育的权利,必然要保护女性的堕胎权。首先,堕胎权是女性的隐私权,是女性的身体自主权;其次,女性在面临困境时,是要继续怀孕,还是堕胎,这不仅要考虑胎儿的生命,也要考虑女性的生存与平等机会,假如胎儿的父亲不能共同承担,假如怀孕会影响到她的生存与发展,她应该有权利去衡量。再说,女性有堕胎权,不等于她们就会滥用堕胎,那些反堕胎的言论,总是把堕胎的女性描述为不珍视生命的恶魔,认为她们会随意对待胎儿。事实上,胎儿是女性身体的一部分,在决定是否堕胎时,女性并不会那么轻率。当然,人都是文化教养出来的人,在中国的语境里,由于强制性的堕胎,以及缺乏对生命伦理的探讨,中国人普遍漠视生命,包括胎儿的生命权。这也是我们呼吁去改变的。

第四,我也反对剖腹产,但这是基于妇女和婴儿的健康,而不是为了所谓保护女性的生殖器官。易博士的“保护生育器官”的表述让我非常担心,这种把身体器官与女人割裂开来的提法,其背后是忽视女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主体的存在,是把女人简化为生育的工具或容器。离开了女人,所谓的生育器官无法起作用。女人所以能够孕育生命,不仅仅因为她有生殖器官,更因为她们有灵魂,有思想,有大爱。她们的远见,不比那些忧国忧民的男人们差。无论如何,她们拒绝人们以任何理由割裂地讨论生育器官。

第五,易博士谈到倡导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我也非常忧虑。我从不否认中国传统有很多优秀的文化,我们对古代生活的了解,也有被误导的方面。但是,如果没有批判性地倡导传统文化,女性会再度陷入“多子多福”的温柔陷阱之中。我认为要批判的传统文化包括:男性血缘为谱系的家谱文化、祖宗文化;必须要有男丁的传宗接代观念;把养老责任推给家庭的养儿防老观念;男人女人都要进入婚姻,结婚生子是基本责任。这些都是易博士在文章中提出要倡导的。如果这样,女性的价值会被挤压到更加边缘的位置,女性会为了生育男孩而不得不做拼命三郎;同性恋的、跨性别的、想要独身的少数群体的生存空间会被极大挤压。我们好不容易争取到的一些多元文化空间,会再度萎缩。

由于我们与易博士也有共同的目标,易博士在国内的民众、决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希望易博士在日后的研究写作中更注重女性的权利与福祉。我也借这个机会提出2个问题:

1. 你在文章里提过,穆斯林国家的女性就业率低,人口再生产率高。似乎你是提倡中国也采取这样的方式。请问,你是否想过,这样的方式可能导致女性的选择权减少,更严重的经济倒退、更加严重的养老问题?甚至综合国力减弱?促进女性就业和教育已经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主要动能。相对来说,美国和欧洲国家所做的,鼓励女性就业,国家提供各种支持福利,并且鼓励男性共同抚养,这样成功的政策,你为什么不在中国推广呢?

2. 中国计划生育的实践,具体的实践,我想您是非常了解的,我也很了解,因为80年代我生活在农村,目睹计划生育拆掉邻居的屋顶,搬走其谷仓、缝纫机、电视机等仅有的家产;目睹年壮的村民被带去做结扎手术,也知道很多怀孕的妇女被强行做人流或引产手术,还有各种荒谬的罚款。这些都是侵害人权的。这些不是很好的论据,去支持你的反对计划生育的观点吗?你为什么不谈?人口学研究难道只关注数字,而不关注鲜活的生命与具体的权利吗?

易博士并没有具体回应我的观点和提问。只是表明,他坚持认为堕胎不应由女人说了算。

附记:

在提问环节,有一位易富贤博士的粉丝给我提了个问题。她说:“我的一个邻居,怀孕九月,临产前十日,丈夫死了。她想要堕胎,她的家公家婆跪求她把孩子生下来,但她拒绝了,做了引产手术,她的家公得知,大病至瘫痪。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还支持堕胎吗?”

我的回答大概是:我感到非常惋惜,一个九月的胎儿,已经是可以存活的生命,就这样失去了。面对这样激烈的冲突,我认为,还是要具体分析,首先,在中国目前的法律下,她没有违法;第二,从伦理来讲,母亲是第一关系人,她会考虑生下来对孩子和自己是好还是不好,例如她可能担忧儿子被歧视为没有父亲的,日后她的生活、生存、再婚、就业遇到很大障碍,难以给儿子好的生活。第三,她的家公家婆是第二、第三关系人,他们无权要求媳妇为满足他们抱孙的愿望而生孩子。第四,造成这样的悲剧,是家庭的悲剧,对母亲来说也是极大的伤痛的损失,然而,这与我们这个没有保障的社会,我们的父权文化也有莫大关系,不应只责怪妇女。

对此,海涛的补充是,这个事件也凸显父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是缺失的,男人只负责射精,后面的一切都得靠女人,一旦女人承受不起这重负,想要放弃,所有的矛头又指向女人,这是不公平的。李军的补充是:正是因为父权文化根深蒂固,中国的男人只愿意养自己的孩子,带着孩子的女人很难再婚,这个母亲之所以堕胎,难道不是看到了这个现实吗?

 

柯倩婷简要记述

2012.6.10

 

yun li

unread,
Jun 11, 2012, 5:12:20 AM6/11/12
to 倩婷, xm...@googlegroups.com
大国空的不是巢,是人(不是为计划生育说话)
家国民族的话语在中国是个特别好用的话语,简单、顺手,能迅速刺激听众的雄性荷尔蒙。就仿佛日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争端、美国拒绝续签部分孔子学院教师的护照、北京清理“三非”、和外籍男子强奸中国女子等新闻引起的大国国民的反映。因为“大国”而弯的腰可以对着假象的敌人挺起来。
易富贤先生在讲《大国空巢》时,就便利地使用了这种话语,刺激听众的“大国”情豪和“为国牺牲”的高尚情操。这种情操可以让被现存计划生育阉割的男人再次雄起:我为祖国生孩子。多大的历史贡献啊:保证中国成为(人口)“大国。”为此,易先生直接暴露了不知多少大国国民的心态: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男人不能生,理所当然,女人你来生吧,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舍小家,为大家,”多高尚啊!这种逻辑特别符合一个从小就被教育要听家长和国家的话的民族。说白了,忽悠人特好。跟着易先生激动就行了。
然而,按照易先生的逻辑,男人的雄壮不过是一种假象罢了。因为大国的话语中,根本没有个人或个体家庭(包括男人)的存在。易先生说的大国空巢,是怕国那个大巢空了,根本不是怕个体的小巢空了。甚至把“人者,国之本”也解释成了“人口,国之本。”不管男人、女人还是老人、孩子,个体只是人口中的“口”,而不是“人。”只是填充大国人口数量的躯体而已。所以易先生的讲座中只有数据,不见人影。“舍小家为大家,”“小家”的存亡并不关“大家”的事,只要能为“大家”蓄养劳动力,或者炮灰。
在这种传统的大国和小家的框架下,易先生强调回归传统家庭和宗法制度的主张就不难理解了。因为易先生讲的不是家国与个体之间的辩证关系,而是两者间的等级关系。宗法思想必须成为国为大的基础,排列下来就是:国﹥家﹥男人﹥女人。依此类推下去,必然是男性家长制的回魂,而男人的雄壮也就只剩下要求女人生孩子这一点了。
这逻辑我们多么熟悉。不过,易先生很聪明地回避了“封建”两个字。相反,他再次精明地利用“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大国的常用做法:现在出现问题了,那就回到过去,甚至希望永远停在过去。而在易先生看来,过去最优秀的就是宗法制度:“计划生育打断了孝文化所依赖的人口投资链,从而也打断了依赖人口传承的物质投资链、感情投资链、文化投资链。子无力‘孝’,父无法‘慈’,‘民德’也难以‘归厚’,行事苟且,出台的一些政策也比较常短视。”当然,易先生更想说的是:妇无法“从,”因为现在的女人拥有堕胎权。
公开的回魂必然会遭到质疑,易先生的做法是,用数据轰炸,尤其是人口和经济关系的数据,用了“科学”的方法来证明多子与多福的联系(数据的科学性有待商榷,因为有些数据就是个案)。这显然复制了“大国”现今对GDP的迷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大国,”经济增长是硬指标。或者说易先生的人口学研究,就是研究的GDP的生产者,只是GDP的生产者。在GDP的逻辑下,只有增长才是好的,负增长(包括人口)就一定有问题。所以,
中国比美国落后90多年,比如中国2009年城市化只有46.6%,而美国1920年就超过了51%。但美国20-39岁、15-64岁劳动力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将分别增加到2030年、2035年。
在这个逻辑里,两国人口基数不在考虑范围内,导致城市化的其他原因不在考虑范围内,城市化的正负面作用也不在考虑范围内,只是因为单纯的人口数字低,就成了恐慌的理由。又比如这段:
    1996年到2005年平均每年只出生女孩620万左右。如果光停止计划生育而不鼓励生育,20多年后,中国生育率最多像韩国和台湾现在一样只有1.1,那么每年只出生600多万孩子(只占全球5%),将出现一个长达四十年的人口“泄洪”期,每年净减一千多万,雪崩 !大国空巢!世界上最大民族在两三代人手上就萎缩成无足轻重的小民族,我们将是历史罪人!
 
如果停止计划生育,每年能出生2500万人口:相对于现在的1300万是高峰;但是相对于1980年代后期却不是高峰;相对于1963年来说还算低谷;相对于印度现在来说也不算高峰。”
总之,易先生担心的是数值的下降,而不是下降给社会和个人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而且为什么要高于1963年的水平也没有解释。他只是说下降很恐怖,恐怖的原因是我们不再是人口“大国。”
易先生有一个口号干脆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出生高峰是政绩丰碑。”说白了,数据的增长是政府政绩,这个政绩就是让中华民族以人口之众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所以易先生认为中国未来最大的敌人是印度,只是因为出生率高。这就是易先生反对堕胎选择权的理由。
    在这个过程中,大国能给大国中的个体带来什么好处,却很少提及。在提到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时,易先生一方面说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另一方面又说家庭要自己养儿防老。换而言之,易先生所说的这个“大国”早已经空巢(空壳)了,因为生儿是为国家,养儿和养老都是个体家庭的事情。国家管不了,或者说不管了。
“大国空巢”空的不少巢,是人,是把人还原为填充巢的数据。一个人口学的讲座,一个关于公共政策的研究,其中却不见人。在此,我特别想问:为什么在这个“大国”中,这种话语特别能流通?

 
LI Yun
Associate-professor,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发件人: 倩婷 <keqia...@gmail.com>
收件人: xm...@googlegroups.com
发送日期: 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上午 10:56
主题: {广州新媒体女性网络} 我为什么要在《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先生的中大讲座上搅局?

Pearl

unread,
Jun 11, 2012, 8:03:06 AM6/11/12
to xm...@googlegroups.com, 倩婷
谢谢柯老师的分享。
 
数据本身是中立的, 几乎可找到支持任何论点的数据出来; 但是,形成这些数据的理论前提,以及数据与理论间的逻辑关系, 一个医学背景的人(尤其是仅仅接受国内医学教育背景的人)是否能处理, 我个人认为是值得慎重考虑的. 记得在美国心理学界和社会工作领域, 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常谈到,不满意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的视角,即把人仅仅看作一个生物体(即人体对药物的各种反应),而忽视一个人的感受, 一个人在社会结构,家庭结构下的不同。当然,不同视角的转换,对一个成年人来说, 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来说, 基本上是非常困难的 (即使表面上可能会说一些应景的话).
 
由这些讨论做出政策改变,应是谨慎和微调的(政策制定者们的任务是,如何制定政策来保持社会不同需求间的精细平衡(如果学者,知识分子,一些NGO组织等等,不为女性发声,女性也不为自己发声,那么,社会则倾向于保持现状status quo,基于常识,绝大部分既得利益者是不原费事去改变现状的)。
 
美国有些华人在国内建立了某些影响力,我认为也值得慎重对待。一则,我不知道这些影响力是如何来的;二则,一个话题如果在此话题相关的国家内,缺乏深入的讨论,就以政策倡导的形式进入普通公众视野(包括决策者的视野),我认为是值得担心的。
 
我在这个领域的阅读,思考和累积都不是很多,抱歉也只能有这么多的考虑.
 
谢谢你们的努力! 
 
吴波
 
--- On Sun, 6/10/12, 倩婷 <keqia...@gmail.com> wrote:

From: 倩婷 <keqia...@gmail.com>
Subject: {广州新媒体女性网络} 我为什么要在《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先生的中大讲座上搅局?
To: xm...@googlegroups.com

Pearl

unread,
Jun 17, 2012, 9:11:20 AM6/17/12
to 倩婷, xm...@googlegroups.com, yun li
美国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大(取决于我们算不算台湾作为领土),可是,美国人口只有三亿.
生活在那里, 尤其是中西部, 真的是地广人稀,自然环境非常好(除了保护之外,人少我认为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从个人角度, 还是不希望易先生自己和家人呆在美国, 享受着美国地广人稀的好处, 然后回国大声疾呼目前占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13亿多), 继续增加人口.
 
这个问题不得不根据中国的具体需求, 继续讨论; 还需要做多种角度的数据分析, 来比较人口多少的好处坏处.无论如何,这真的是一个不容易做的决策.
 
我在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生活了6年多, 来到广州工作.刚回国的时候,我很难适应国内的人多,以及因此造成的绿地少,环境保护困难的问题. 麦迪逊市绿地很多,有非常多的公园,我在那里参加很多户外活动,包括在户外跑步,即使半年长的冬天也有不少户外活动可做.回国初相当长一段时间,  我经常感到头晕脑胀, 不愿出门,  因为到处人太多,以至于我的户外活动都骤.....  很多社会问题, 我的体会: 是人口众多造成的........包括资源分配, 人性化的服务 (比如,百佳超市的柜台收银员,有没有精力对排队长龙中的每一个顾客笑一笑,聊几句家常呢? 在美国一个小城市的超市,收银员就非常可能这样做: 排队的顾客少,她有精力这样做)  
 
当然,粗暴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又制造了新的人权问题;
 
中国的人口众多,是不远的历史上我们的前辈, 留给我们这代人,下代人,可能好几代人非常头痛的一个事实.......
 
另外,老龄化,人口少是很多国家都不得不面临的困境,包括日本,东南亚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我们这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可能更需要的是寻找/探索解决我们面临的社会问题的智慧,  承担这份落在我们肩头的责任, 给下一代减少点这方面的负担; 而不仅仅是考虑增加人口,  继续增加地球的负担. 
 
这是我的个人看法, 可能更多是从环境保护和社会问题的角度看的.
 
对不起, 希望我的讨论没有模糊了李军从女性主义视角谈论这个议题.
 
祝好! 
 
吴波
 
下面是一些关于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的信息.麦迪逊多次被评为美国最适应生活的小城市之一,因为人口与土地面积比例合适,文化生活丰富,低犯罪率,绿地面地大,公园多,受教育水平高,医疗水平高(所以老人退休后愿意选择在生活生活),城市不大花在交通的时间少等等.
 
我愿意相信,易先生是为了中国好;但是,怎样做才是对中国真正的好,我想,还是需要更多目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声音;需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 
 
  
As the old saying goes, money doesn't buy happiness. At the bottom of the list, with parents spending half the national average on their kids, is Madison, Wisconsin, a vibrant university town with a low crime rate, plenty of green space, and a great children's museum. Bundle points out that in a city like Madison, "all you need is a ball and a yard to enjoy childhood."
 
Madison, Wisconsin- Madison is one of the best cities to raise a family. Madison lies between two major lakes that houses biking and walking trails as well as dozens of parks. This is perfect for outdoor family fun. Madison has a low unemployment rate and short commuting times.


--- On Mon, 6/11/12, yun li <leark...@yahoo.com.cn> wrote:

Pearl

unread,
Jun 17, 2012, 9:20:58 AM6/17/12
to 倩婷, xm...@googlegroups.com, yun li
老龄化,人口少是很多国家都不得不面临的困境,包括日本,东南亚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对不起, 不是人口少,而是生育率( fertility) 低.
 
生育率( Fertility), 死亡率(Mortality),是社会学/人口学的研究课题。这方面好的研究,可以为一个国家的移民政策,人口政策(鼓励生育或者不鼓励生育)提供重要的依据。
 
吴波
 

--- On Sun, 6/17/12, Pearl <pearl...@yahoo.com> wrote:

From: Pearl <pearl...@yahoo.com>
Subject: Re: 回复: {广州新媒体女性网络} 我为什么要在《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先生的中大讲座上搅局?
To: "倩婷" <keqia...@gmail.com>, "xm...@googlegroups.com" <xm...@googlegroups.com>, "yun li" <leark...@yahoo.com.cn>
Date: Sunday, June 17, 2012, 8:11 AM

美国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大(取决于我们算不算台湾作为领土),可是,美国人口只有三亿.
生活在那里, 尤其是中西部, 真的是地广人稀,自然环境非常好(除了保护之外,人少我认为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从个人角度, 还是不希望易先生自己和家人呆在美国, 享受着美国地广人稀的好处, 然后回国大声疾呼目前占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13亿多), 继续增加人口.
 
这个问题不得不根据中国的具体需求, 继续讨论; 还需要做多种角度的数据分析, 来比较人口多少的好处坏处.无论如何,这真的是一个不容易做的决策.
 
我在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生活了6年多, 来到广州工作.刚回国的时候,我很难适应国内的人多,以及因此造成的绿地少,环境保护困难的问题. 麦迪逊市绿地很多,有非常多的公园,我在那里参加很多户外活动,包括在户外跑步,即使半年长的冬天也有不少户外活动可做.回国初相当长一段时间,  我经常感到头晕脑胀, 不愿出门,  因为到处人太多,以至于我的户外活动都骤.....  很多社会问题, 我的体会: 是人口众多造成的........包括资源分配, 人性化的服务 (比如,百佳超市的柜台收银员,有没有精力对排队长龙中的每一个顾客笑一笑,聊几句家常呢? 在美国一个小城市的超市,收银员就非常可能这样做: 排队的顾客少,她有精力这样做)  
 
当然,粗暴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又制造了新的人权问题;
 
中国的人口众多,是不远的历史上我们的前辈, 留给我们这代人,下代人,可能好几代人非常头痛的一个事实.......
 
另外,老龄化,人口少是很多国家都不得不面临的困境,包括日本,东南亚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我们这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可能更需要的是寻找/探索解决我们面临的社会问题的智慧,  承担这份落在我们肩头的责任, 给下一代减少点这方面的负担; 而不仅仅是考虑增加人口,  继续增加地球的负担. 
 
这是我的个人看法, 可能更多是从环境保护和社会问题的角度看的.
 
对不起, 希望我的讨论没有模糊了李军从女性主义视角谈论这个议题.
 
祝好! 
 
吴波
 
下面是一些关于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的信息.麦迪逊多次被评为美国最适应生活的小城市之一,因为人口与土地面积比例合适,文化生活丰富,低犯罪率,绿地面地大,公园多,受教育水平高,医疗水平高(所以老人退休后愿意选择在这里生活),城市不大因此花在交通上的时间少等等.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