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送论文如下:
“Everyone Can Make Games!”: The post-feminist context of women in digital game production
After over a decade of scholarly research and well-documented harassment, sexism, and other forms of exclusion and marginalization, digital games culture is currently the object of heightened attention and discourse related to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context of this shift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focused inclusivity-based action in the form of women-in-games incubators, post-feminist discourse, and the neoliberal context of digital games production.
Liberation Sticks” or “Coffin Nai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Working Woman and Cigarette Smoking in Canada, 1919–1939
Working women defined the image of the female smoker.
性侵報導的強暴迷思與轉變
通过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潮汕地区钩花行业一百多年的兴衰发展进行梳理,同时利用女性主义地理学理论阐释了潮汕女性在此历史过程中的空间实践,得出潮汕钩花行业经历了女性空间实践的公共化、家庭空间的经济化、以身体为尺度的钩花展演的发展阶段。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钩花行业的发展展示出潮汕女性身份不断建构与重塑的过程。
美国女性主义法学者对工作场所骚扰争议之批判
本文之目的,是要對美國女性主義法學者對工作場所性騷 擾爭議所做之相關批判及質疑,做一整體之觀察,以期瞭解她 們對此一新興法域奠基之貢獻及進一步發展之期許。
本期推送文章如下:
在整个 90 年代的 10 年里,无数标榜“女性游戏”的作品,呈井喷式爆发。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潮流,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有一个彪炳史册的名称 —— 女孩游戏运动(Girls' Games Movement)。
我不喜欢受害者、被害者这样的词汇,当然我知道我不可能是加害者,我现在喜欢survivor,幸存者,这个词。我也不一定每天都会想这个事,但我幸存下来,还可以与这样的状态共存,继续生存下去。
我试图理论化的这三种意识形态,它是以相互对立的表征为基础的,其中父权法西斯和男权性歧视,伴随日本长期官方许可卖淫的历史,出自与日本相同的文化根源。因此他们以公开的形式主义用语(制造如“慰安妇”和“女子挺身队”这样委婉的称呼)和私下的非形式主义用语(将女性物化为“P”,或者“公共厕所”)这两种说辞,加固了对慰安妇制度的伪善的话语实践。相比之下,女权人道主义一般而言则归属于大屠杀后的“人权文化”,尤其是后冷战时期“女权亦人权”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