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南昌起义军南下潮汕,时任新二师师长的薛岳奉李济深命令指挥所部奔赴粤东镇压,协同陈济棠和徐景唐部在汤坑击溃起义军主力。10月1日,薛岳率一个连攻占汕头。10月中旬南昌起义彻底失败。11月16日,张发奎、黄琪翔在广州发动政变,夺取了李济深在广东的军政大权。薛岳随即投向张发奎,将所部改编为第四军教导第一师,他仍为师长。12月12日,薛岳调所部两个团配合李福林第五军镇压了广州起义。这时薛岳已从一个左派将领完全转变为镇压工农起义的刽子手。
不久第四军军长张发奎离职,缪培南与薛岳分别担任第四军正副军长,率部东开,准备离开广东,在企岭、潭下被陈铭枢、黄绍宏击溃,损失近半,被迫于次年月投靠了蒋介石,遂参加“二次北伐”。9月,薛岳被解职,到九龙闲居。不久后参加反蒋活动。1930年2月,张发奎带领第四军讨蒋失败后不久薛岳在广东廉江归队。4月中原大战爆发,第四军与冯、阎、桂系联合反蒋。6月中旬,第四军在北流被拥蒋的蒋光鼐、蔡廷锴击败,损失惨重,后路被断,被迫缩编为三个团,薛岳担任第35团团长。在此紧要关头,薛岳主张移兵东南,直取南京,吸引蒋主力,以围魏救赵,摆脱困境。但这项建议未被采纳。后张桂联军被蒋打败,第四军损失殆尽。7月,第四军重建,薛岳被任命为第10师师长。10月,他率部参与解南宁之围时负伤。12月,第四军缩编,薛岳调任柳州军校校长至1932年1月辞职。
1933年5月,薛岳被蒋介石征召,担任第五军军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从此薛岳平步青云,进入军事生涯中的辉煌时期。10月,他到达南昌,先后任北路军第三路军副总指挥兼第七纵队司令和第一路军代总指挥兼第七纵队司令。次年1月,升任第六路军总指挥。4月,薛岳指挥第六路军先后攻占赣南韶源、上冈、寿华山、兴国、古龙冈,给红军造成了很大损失。10月,又进占石城,直逼瑞金。在连战失利,各路敌军又大兵压境的不利形势下,中央红军被迫作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后,薛岳奉命指挥第六路军和第八纵队追击跟踪追击。红军入湘后,蒋介石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薛岳为前敌总指挥。11月湘江战役,薛岳率部沿湘桂公路实施侧击和尾击,重创红军后尾的第五军团,俘红34师师长陈树湘等。12月,红军被迫进入贵州。蒋介石听到此消息,大喜,对陈布雷说:“共军入黔我们就可以跟进去,比我们专为图黔用兵还好。”因而红军进占遵义时,薛岳却以剿共的名义兵临贵阳,夺了贵州省主席王家烈的权,使得红军有了喘息机会。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著名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军进行了四渡赤水战役,利用国民政府和地方军阀的矛盾,渡过金沙江,摆脱了薛岳的追击。这次战役被广为宣传,称为“毛主席的神来之笔”。但从战役的进程和结果来看,红军实际上是被薛岳及川滇军阀打败了。(这个问题与本文主题无关,在下在以前发的贴子中已有论述,就不多谈了。)
红军渡过金沙江后,蒋介石立即组织薛岳和川康军阀所部二十万人进行大渡河会战。但在战役尚未部署就绪之际,红军就已迅速突破了刘文辉防线,全部渡过了大渡河。
1935年7月,蒋介石在成都召开军事会议。会前,薛岳与蒋的高级幕僚在研究了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以来的情况后,一致认为:红军下一步的战略目标是北出甘肃,向西北发展。于是,蒋介石决定将薛岳部北调甘陕,原驻西北的第三路军胡宗南部归薛岳指挥。果不出所料,9月中共中央率红一、三军团突破腊子口,进入甘肃。由于驻甘南的鲁大昌、王均等部阻击不力,10月红军抵达陕北,与红15军团会师。但此时,蒋军精锐皆集于西北,红军三个军团加起来才万余人,实力悬殊,中共中央处境仍很危险。就在这时,蒋介石犯了个致命错误,使中共中央转危为安。10月底,蒋介石命薛岳东开湖北参加围剿贺龙,将西北剿共军事全权交给张学良,为日后的西安事变埋下了伏笔。
这年8、9月间,红四方面军南下,击溃川军主力,先后攻占了宝兴、天全、芦山、荥经、汉源等县,11月直逼邛崃,威胁成都。蒋介石被迫命令薛岳停止东进,增援邛崃。12月,薛岳投入战斗,先后攻克荥经、天全、始阳,解了雅安之围,重创红四方面军,迫使其重新退入藏区,重陷绝境
至此,薛岳率军对红军追剿宣告结束。
在1933年10月至1936年2月,前后两年多的时间里,薛岳率部行程两万余里,击溃了红军两大主力。不但如此,在追击红军的过程中,薛岳还搞垮了贵州军阀王家烈,通过收买西康红教领袖和土司、留中央军驻守要地等手段动摇了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在该省的统治,稳住了云南省主席龙云,为蒋介石统一西南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为西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表彰薛岳,1937年5月,国民政府任命薛岳为滇黔绥署主任兼贵州省主席。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薛岳奉调到南京,被任命为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编入左翼军,投入淞沪战场。从这时起,薛岳将军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奋战八年,立下了赫赫战功,其军事生涯也走向了巅峰。薛将军这八年中的战斗历程,现在国内很多资料中都有详细描述;由于时间有限,在下除个别争议比较大的问题外,就仅列出薛岳将军的大事时间表以保持文章的连贯性就行了,给诸位仁兄阅读造成不便还望见谅。
1937年8月20日,国民政府在滇黔组建第三预备军,以龙云为司令,薛岳为副司令。这期间,薛岳三次电呈蒋介石,请缨出征。9月17日,薛岳在赴沪参战的请求获准的当天即出发直奔南京。22日,薛岳到达南京后面见蒋介石,后被任命为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24日,他即驰赴上海指挥作战。
9月24日——11月12日,薛岳参加淞沪会战。
12月,薛岳率部撤到浙皖赣边界。27日,升任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
12月——1938年5月,薛岳先后建立了黄山山脉和天目山的游击根据地,指挥第三战区各部挺进苏浙皖敌后,对京杭、沪杭等各交通线及长江航道展开游击战争,牵制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稳定了江南战局,有力地配合了徐州会战。
5月11日,徐州吃紧,蒋介石调薛岳出任第一战区第一兵团总司令,火速赴豫东指挥作战。
5月14日——6月1日,薛岳指挥兰封会战,重创日军土肥原师团。
5月30日,薛岳晋升第一战区前敌总指挥。
6月18日,武汉会战迫在眉睫,薛岳调任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司令,负责鄱阳湖西岸及南浔线防御。
8月4日——11月2日,第九战区第一兵团进行南浔作战,粉碎了敌在先进间攻占南昌的企图。其间10月1日——10日,薛岳指挥部队取得了万家岭大捷,几乎全歼了敌116师团。
11月25日——28日,薛岳出席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
12月初,薛岳晋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代司令长官职。
1939年1月17日,薛岳兼任湖南省主席。
3月15日——5月8日,指挥南昌会战。
9月14日——10月7日,率部进行第一次长沙会战。
10月28日——11月5日,出席第二次南岳军事会议。
12月12日——1940年1月20日,组织实施第九战区冬季攻势。
4月9日,组织20个师发起夏季攻势,至6月27日攻克奉新、靖安、西山万寿宫及高邮市等重要据点,击毙敌混成第16旅团长藤堂高英少将,有力地配合了第五、六战区同期进行的宜枣会战。在战区主力冬季攻势遭受惨重损失之后,还能取得如此战绩,实属不易。至于苏联顾问福尔根向蒋介石报告所“宜昌沦陷系薛岳按兵不动所致”,实为不了解情况的不实之辞。
10月——1941年3月,指导第九战区各部进行反扫荡作战,先后取得陈山船埠、九岭、奉新等战役的胜利,收复通山、武宁等县城。
3月15日——29日,指挥上高会战。
9月17日——10月8日,进行第二次长沙会战。
12月24日——1942年1月10日,实施第三次长沙会战。
6月初——7月中旬,率58军、4军、79军等部增援赣东,参加浙赣会战。
1943年11月——1944年1月,率99军、10军、58军、72军等部驰援常德会战。
1944年5月27日——10月2日,率部参加长衡会战
衡阳失守前,有一个小插曲,不得不说一说。7月15日,白崇禧奉蒋介石之命到前线视察,在祁阳黎家坪见到了薛岳。他劝薛岳在衡阳沦陷后调第九战区主力防守湘桂线,同时蒋介石也命令薛岳把第九战区主力拉到湘西,但都被薛岳拒绝,最后把部队拉到了湘东。这件事被时任第九战区参谋长、后来起义的赵子立说成是薛岳有意避开日军箭头,而跑到湘东去,言下之意说薛岳怕死。这话是站不住脚的。首先,薛岳到湘东之后比以前更加困难:手下仅有已久战疲惫的八个严重缺员的军,而要对付十几万日军战胜之师,防守粤汉线和湘东赣南那么大的地方,其难度可想而知。——与到湘西去要枪有枪要人有人的情况相比,孰优孰劣,薛岳久经沙场,不会不知道。其次,撤到湘东,实际上是把自己送到了日军的包围圈里,而湘西作战若不利可退入大西南后方,其危险程度相比如何,薛岳不会衡量不出。那为什么薛岳要执意去湘东呢?这一行动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战局发展可看出。第一,薛岳将第九战区主力撤到湘东后,就将99军、暂2军、44军、4军、37军等5个留在了粤汉线以东,缓解了该区域兵力不足的窘境,为日后保卫粤汉线(南段)和赣南保存了重要力量。第二,江西是抗日反攻的一个重要基地,也是国共争夺的焦点。将第九战区主力西调就等于将江西拱手让人,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赣江追击战和击溃八路军南下支队的战果了。由此看来,第九战区司令部撤向湘东这一决策是有战略远见的。
1945年1月——3月,率第九战区主力参加了湘粤赣会战。
6月——8月,组织实施赣江追击战。
8月——9月,在南昌接受日军投降,并指挥暂2军、37军等部在赣南和湘南击败了八路军南下支队,破坏了中共建立五岭根据地作为即将爆发的内战中的南翼的战略计划。
以上即薛岳在抗战中从事的军事活动的简要情况。
薛岳在抗战中军事上的成就与湖南和江西人民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各地除组织游击队、自卫队积极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国军破坏道路、打击敌人外,还成立了不少临时的担架队、救护队、输送队支援国军作战。这种局面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使两省人民的抗日热情空前高涨,另一方面也是薛岳治理得法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的结果。在担任湖南省主席期间,薛岳提出了“安、便、足”的施政方针。所谓“安”,就是安民使人民安居乐业;“便”,即便民、便国、便战;“足”,即足粮、足兵、足智。并依此制订了“六民之政”,即生民、养民、教民、卫民、管民、用民。这些措施使湖南战时经济得到了相当发展,粮食连续获得丰收,同时也调动了人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