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分工細緻綿密,使得一個人無法獨自完成複雜的工作,所以群體生活成為現代社會的特色。群體生活最重要就是拋棄個人英雄主義,犧牲一已之利益,以完成整體組織目標為優先,因為群體目標的達成才可以看見個人的價值。除此之外,群體生活首要是協調步伐,不能有搶快或落後的情形。同理,在社會發展中也不允許有脫序的發展。
以社會的經濟發展為例,古人的首要課題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台灣,「不均」的現象愈趨嚴重,貧富差距使得中產階級消失,社會成為兩個懸殊的世界,一個貧窮的大學生打工數十天,只夠一位名媛幾小時的身體美容。而社會只會以「何不食肉糜」來回應貧窮。加深人們彼此不信任感,造成社會不和諧,世界動盪不安。這些現象並非一日之寒,想要消除這些不利群體發展的因素就要時時關懷公益,喚起世人對群體的重視。
台灣目前最廣為人知的環保團體-慈濟,也是以公益為出發關懷整個社會、世界,並且自行設立媒體希驥感染他人,使更多人關注自已的週遭社會的問題。另一個較為本土的公益團體,曹慶老先生創辦的植物人安養院,曹先生也是一個「捨己為群, 關懷公益」的鮮明例子。
而一個小小的公務員如何能見賢思齊,像上述的團體犧牲奉獻,貢獻一已之力幫助社會?公務員也是一般人民,除了可以為環保盡力,或是出錢出力幫助植物人外,因公務員的身分對於服務大眾更是不遑多讓。除了在職務上盡忠職守,因為更有機會接觸到群眾,體察群眾的需求,適時對行政法規提出建議或建言,以便利人民、加速行政效率。
相反的,一個人若強要展露頭角,就像一個一個有稜角的刺立在球上,無法使球滾動。因此我們要有捨己為群的智慧,進一步關懷公益幫助社會。
chien 您很認真在看喔~
thanx~
好厲害啊~~~
怎麼可以想這麼廣!!!!
> 好厲害啊~~~
> 怎麼可以想這麼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