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傳統」,亦即由歷史文化中相沿成習的風俗,道德、思想、藝文、習慣及觀念,而能代代相傳,所以維護傳統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人類深悉薪火相傳的道理,也就是前薪雖盡,火則傳於後薪,薪盡而火傳。引申成現代意義就是在舊有的傳統上做出傳承。常言道:「長江後浪推前浪」,所以因應潮流帶領傳統走出新的方向,才能開創出人類新的局面。
在歷史文化代代相傳的演進中能歷久彌新恒久不變的就成為了傳統,例如中華文化中的倫理道德就為世界各國所稱頌,中國的諸子百家思想更令世界嘖嘖稱奇,中國的文字是目前使用中的最古老的文字,而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獨特風格與志趣現今更流傳於平常百姓的生活中,特別是傳統節日,例如遠從周朝流傳的故事寒食節說明民間崇尚不居功的人。端午節則是紀念愛國詩人…等,更遑論民間其他宗教節日所代表的忠孝節義故事。如此真善美的傳統,使得中華民族至今屹立不搖。
「維護傳統」是代代的使命,但倘若事事拘泥於傳統的束縛,難免會有食古不化,固步之封的弊病,而要如何棄其糟粕,留其菁華呢?就有賴於眾人的智慧,群策群力,也就是擷取各國或各種族的長處。唾手可得的方法就是觀察世界潮流,例如,各國的政府體制以民主制度為潮流,自法國大革命後,法國首創的三權分立政府體制已為世界各國所接受,國父 孫中山先生也以此改革中國的政府體制,並加入中國傳統特有的考試與監察兩院,成為中國特有的五權分立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反之若只是一昧地學習潮流,處處悖離傳統,勢將流於盲人瞎馬、離經叛道,成為文明的浩劫,例如中共於六十年代的政治運動文化大革命,文革影響之深遠,使得世界各國對於部分大陸遊客的行為舉止表現詑異,更讓我們對於中華文化的未來,憂心忡忡。
因此,「維護傳統」是「養一方人」生存的基礎也是代代相傳,綿延不絕的力量,而為了要讓我們的傳統更為光大,就要「因應潮流」而做適度的修正或揚棄不合時宜的傳統,使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減輕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