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被指骗国家级项目经费2000万

19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参考消息

unread,
Mar 15, 2007, 2:31:42 AM3/15/07
to WN...@googlegroups.com, Go2group, 绿色北京
北大教授被指骗国家级项目经费2000万 - 0分钟前

民谣是:北大出疯子,清华出傻子,人大出骗子。

2007-03-15 12:51:07 来源: 东方网 
  •   核心提示:从1月29日到3月8日,网上先后出现了3条举报信息,指责北京大学长江学者李凌松教授在2001年立项的"973项目"里,花了5年时间和2000万元科研经费却没有做出成果,最后向原清华大学的裴端卿教授买论文署名权来"交差"。

国家重点科研项目973、863计划居然选错首席科学家了?以致数千万元科研经费打了水漂?

发帖人用的是"怀疑"、"估计"等词语,但在帖子中列举出大量论文作为"佐证",并在"新语丝"上引发网友激辩:李凌松的研究成果是不是"胚胎干细胞"研究?是不是值得动用973和863的大量资源?

记者对此事分别向科技部等当事方进行了求证,被告知此事"查无实证"。

《青年周末》记者 陈万颖

李凌松(中)从海外回到北大主持干细胞研究,至今已近7年。

胚胎干细胞取得难度大,应用范围广,对其研究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发表在中国科技部网站上的举报信息

三条匿名信息指向北大长江学者造假 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的帖子引起记者注意

3月8日,一篇题为《中国的干细胞研究骗局》的帖子出现在中国著名的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的首页。发帖人显示为"胡未明"。

在这篇帖子里,胡未明把矛头对准了2001年由科技部开始支持的"973项目"中的《人胚胎生殖嵴干细胞的分化与组织干细胞的可塑性研究》,称"科技部决策的背后是一群所谓的科学家,从以上科技部官方发布的文字可以看出这一领域中国科学家的无知与狂妄。"

更是指名道姓地指出了三位学者的名字:北京大学的长江学者李凌松教授、挂职在中国科学院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盛会珍教授、原清华大学教授,现在中科院工作的裴端卿教授。

"五年过去了,连一篇像样的研究论文都发表不出来,可见该领域中国科学家的水准。李凌松最后为了交差,掏钱向原来清华大学的裴端卿买了一篇论文的署名权来交差。原清华大学的裴端卿(现已转至中科院)也凭借两篇JBC一下混成了中国的干细胞权威。"

"中国宝贵的科研经费就是这样被科技部的无知官员还有一批科学骗子给挥霍的。"在发帖人"胡 未明"看来,中国科技部从2001年开始花费数千万元支持的"973计划"中的干细胞研究,竟是一场"骗局",并以此质疑李凌松教授的一个新项目,也就是 2006年底刚刚通过立项的"863课题""干细胞和组织工程"将和已经结题的"973项目"一样,"一塌糊涂"。

博客罗列李凌松论文作为"佐证"

不知是不是巧合,记者发现披露此事的还有两处,其中一处是3月2日零点开通的博客,博主名为"小声嘀咕"(blog)。

在开篇欢迎语中,除了博客固有的欢迎语句之外,博客主人做了说明:"利用假的科学骗取金钱, 再利用金钱换取科学界的地位,再将自己假的科学变为酷似真的,再骗取更多的金钱……如此循环往复后果不堪设想。我将尽可能的在这里揭露一些人和事,欢迎大 家批评指正,让我们把损失降到最低。"

在随后的几分钟内,"小声嘀咕"贴出了第一篇博客文章,题目是《973干细胞项目专家李凌松这几年都干了些什么?》。

在这篇文章里,"小声嘀咕"具体针对的是2001年科技部资助的两大973干细胞基础研究课题之一——《人胚胎生殖嵴干细胞的分化与组织干细胞的可塑性研究》。李凌松是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小声嘀咕"列举了李凌松的23篇论文,这是"小声嘀咕"通过Pubmed(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下属的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开发的,基于www.的查询系统)查到的李凌松在2004年和2005年期间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论文,其中20篇涉及干细胞。

"小声嘀咕"认为,在这23篇论文中只有10篇可以算作李凌松的"成果",因为其他的论文中 李凌松并不是"通讯作者"。一般来说,"通讯作者"可以等同为论文"第一作者",是论文贡献大小的表现之一。并且,这其中只有3篇论文与胚胎干细胞有关。 而这项耗资2000万元的国家"973项目"课题中,李凌松和北京大学干细胞中心负责的是《胚胎干细胞增殖及定向分化的研究》和《人胚胎生殖嵴干细胞生物 学特性的研究》两个课题,正是以胚胎干细胞为研究对象。

当记者在中国科技部网站查询有关李凌松负责的"973课题"和刚刚立项的"863课题"信息时,发现在"公众问答"版块中,有一位名为"张浩东"的网友留言反映问题,时间是2007年1月29日。

"李凌松作为973的首席科学家承担课题已经5年多了,现已到结题的日子,但是他做出的成果 实在有限,从他已经发表的大部分文章都同时有另一该专业教授,而第一作者又往往与那个教授属于同一机构,研究内容涉及多个干细胞领域,高度怀疑李凌松利用 科研经费换取文章署名,充当包工头,而这些文章与'973项目'中承诺的研究内容相去甚远,请科技部提高警惕,保证资助有真才实学之人。具体可与我联 系。"

在"答复"栏中,状态显示为"已电话联系"。

三个帖子都是匿名举报?

2个月的时间里,身为国家"863计划"、"973计划"重点项目中的干细胞研究和其主导科学家突然面临这样的指责,是否同一人所为?记者先后对这三个帖子的发帖人做了核实。

记者联系了新语丝网站的主人,著名"科学打假人"方舟子,询问在3月8日署名"胡未明"的帖子是否实名发帖。

"是化名。我知道他是谁,但没有他的同意,我不能告诉你。"方舟子说,"我可以用邮件联系他,但既然他用化名发帖,就应该不想让人知道他的身份,估计玄。"果然,截至发稿时止,记者没有收到回复。

博客的博主"小声嘀咕"并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记者在其博客上留言,也未见回复。

在科技部"公共问答"版块也看不到"张浩东"的任何信息。

(东方网) vingie


--
参考消息@无所不坛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
更多精彩, 请 google.com/group/Googroup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