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电子杂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文维基百科是维基百科协作计划的中文版本,由非营利组织──维基媒体基金
会维持负责。目前是各语言维基百科计划中,规模排名第十一(依条目量计算)
的维基百科。计划开始于2002年10月,至2005年12月,中文版拥有超过五万篇文
章,达到了50,033篇。中文维基百科大幅度且深度地介绍中华文化、中国历史与
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区介绍。在某些领域,阐述了华语使
用者的价值观,内容更贴近于华人的理解。中文维基百科有超过3万维基人参
与,和拥有数十位负责的管理员。自成立以来,已有一百余万次的编辑,欢迎您
投入中文维基百科的社群当中亲自体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门七件事曾经是八件事?————开门七件事
被法国乐坛称为“中国魔笛”的是谁?————俞逊发
20世纪最年轻的网球大满贯女子单打冠军是谁?————玛蒂娜·辛吉斯
何种原子模型引入量子化的概念解释了氢光谱?————玻尔模型
你知道台湾鸟类学的发展史吗?
————台湾鸟类学史
那位足球员被誉为“保加利亚最伟大的足球员”?
————赫里斯托·斯托伊奇科夫
夏商周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文物是什么?
————中国青铜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门七件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手上一把米开门七件事是古代中国平民百姓每天为生活而奔波的七件事,已成为
中国的谚语。从“开门”(即开始家庭一天正常运作之时或持家,维持生计),
就都离不开七件维持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分别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开门七件事提示家庭各样必需品。
开门七件事之说,一般认为始于宋朝。对当时的人来,开门七件事乃是新事物。
米(即稻)在宋朝是主要粮食。酱在宋朝才明确地指酱油。在宋朝以前的醋,仍
不是生活必需品。茶在唐朝以至北宋,乃是奢侈品,而且不常见。至于油,指由
芝麻、紫苏属和大麻榨成的油,因南宋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普及。
很多文人雅士的歌吟都以开门七件事为题,并流存在民间。开门七件事的排列和
内容都大有讲究,全都与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有关。时至今日,开门七件事
的意义已与古时有别,主要泛指与人民有切身利益的必备事情。
来源
开门七件事的谚语始于何时,仍有待考�ぁT谀纤问贝庾阅林睹瘟郝肌分刑�br>
到八件事,所指的分别是:柴、米、油、盐、酒、酱、醋、茶。由于酒算不上生
活必需品,到元代时巳被剔除了,只余下“七件事”。开门七件事至迟出在宋代
人的口语中。所以一般认为,吴自牧乃创开门七件事之人。
据元代著作《湖海新闻夷坚续志》记载,曾有宋人用俗语云:“湖女艳,莫娇他
,平日为人吃,乌龟犹自可,虔婆似那咤!早晨起来七般事,油盐酱豉姜椒茶,
冬要绫罗夏要纱。君不见,湖州张八仔,卖了良田千万顷,而今却去钓虾蟆,两
片骨臀不奈遮!”
另在元杂剧《玉壶春》、《度柳翠》、《百花亭》等都有提及开门七件事。其中
提及此“七件事”的有《刘行首》:“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将当家者为生活辛苦劳碌的“七件事”表
现出来。及至明代,唐伯虎借一首诗《除夕口占》点明了此“七件事”:“柴米
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淡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
现代
随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开门七件事都随之而进步。在现代中国大
多地区,柴已�皇推⑻烊黄兔浩人〈C住⒂汀⒀巍⒔础⒋兹允侵泄�br>
饮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至于茶则成为独当一面的茶文化而闻名于世。从另一
方面看,开门七件事在生活上所花的时间已大不如前了。从前开门七件事占去了
相当的时间,但现在取得和处理它们的途径越来越简便了。
取自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6%8B%E9%96%80%E4%B8%83%E4%BB%B6%E4%BA%8B"
页面分类: 中国生活与礼俗 | 开门七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俞逊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俞逊发,(1946年-2006年)是中国的著名笛子演奏家,他在笛子艺术上的探索
、笛曲的创作及笛子技巧的开发,使中国笛子的表现力得到很大的发展,因其纯
熟而神奇的技巧,曾被法国乐坛称作“中国魔笛”。他所作的曲子如《秋湖月夜
》、《汇流》、《琅玡神韵》均成为烩炙人口的笛曲。
目录
1 生平简介
2 南北派兼长、中西兼学
3 气韵及笛子艺术境界的提升
4 技巧的尝试创新
5 口笛的发明制作
6 所奏曲子
7 个人音乐专辑
生平简介
俞逊发于1946年出生于上海,少时在小学附近的关帝庙常听见各种乐声,启发了
对音乐的兴趣,后以两毛钱买了一支笛子,成为学习笛子的开始,1958年在上海
“红孩子”艺术团演出。1959年被南派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收为弟子。1960年考进
上海民族乐团,1962年的上海之春音乐会中,独奏演出陆春龄的曲子《欢乐歌》
和《喜报》,开始受到大家重视。文革期间,曾在中国京剧团、中国艺术团中工
作,在较恶劣的环境中仍努力学习和练习。
1970年代以后,出访亚、欧、非、美洲四十多个国家演出。1984年作《秋湖月夜
》,获得全国器乐作品评选一等奖。1990年,演奏由朱践耳所作的《第四交响曲
》(竹笛与弦乐的室内交响乐,笛子部分由俞逊发参与创作),在瑞士玛丽何塞
皇后交响乐作品大奖赛中获奖,为华人首次获得该奖项。1991年,著《中国魔笛
》一书,有20多万字,阐述其对笛子的学习及演奏心得和艺术上的看法。同时在
1991年,首次来台演出。2006年1月20日因肝癌逝世于上海,享年六十岁。
南北派兼长、中西兼学
俞逊发除了受教于陆春龄之外,也曾向另一位南派宗
师赵松庭,以及北派笛子的
两位大师冯子存、刘管乐学习,因此一方面擅长南派风格的曲子,如《姑苏行》
、《寒江残雪》、《妆台秋思》等之外,对于北派风格的曲子及吐音、花舌、滑
音等技巧亦兼擅长,能演奏,因此也能成功地演奏如《沙场》、《收割》、《牧
民新歌》、《卖菜》等北派曲子。而在他自己所作的曲子中,也更能将南北派的
优点融合,更加提高了曲子表现力。
除了南北笛派中的丰富养分之外,他进一步学习对于中国传统民间的音乐素材,
例如京剧、崑曲、豫剧、越剧,佛、道教音乐、各地民歌等,使他的笛子音乐中
充满丰富的传统风格。但另一方面,他也学习西方理论和音乐,多次出国交流访
问期间,常与当地乐手合奏不同音乐风格的曲子,拓展了笛子音乐的可能性。除
了常演奏西方乐曲之外,他所作的曲子如《牧羊人》,即笛子与爵士乐的结合之
作。
气韵及笛子艺术境界的提升
俞逊发虽然兼擅南北派各种技巧,但他最在笛子艺术上最突出的表现仍是在南派
笛子所擅长的气息运用,他深厚扎实的气唇基本功,使其演奏音色饱满醇厚而富
变化,配合他个人丰厚的人
文素养(尤其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深入了解)融合于
乐曲的创作及诠释上,更丰富了笛子的表现力。
举例而言,在他自己的作曲中,《秋湖月夜》所表现的情景交融如画的美、《琅
玡神韵》中展示的山水间的气韵生动,《赤日》中表现出的自然野性与道家哲理
,《天地太极》中体现的气与道的结合,和都是他丰富的艺术涵养和深厚气息控
制能力结合下的产物。
技巧的尝试创新
俞逊发一方面重视笛子的基本功,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兖,但另一方面却不
将笛子的表现手法限于传统技巧,他一共发明了16种技巧,并将之运用在所作曲
子中用以表现所需要的感觉。
例如在《汇流》中,以指与气的配合模仿水滴声
,在《琅玡神韵》中,以口哨的声音与笛声特殊的和声结合,表现出空灵的感觉
。《秋湖月夜》中以气、唇的配合来模仿寺庙的钟声,《赤日》中以气流声来表
现风声,在第四交响曲中,把笛子吹奏时因气流角度而产生的泛音杂音,加以练
习控制,成为一种特殊音色演奏效果。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弹吐音、唇击音等
许多新技巧。
口笛的发明制作
传统笛子中最小的小笛,亦有10厘米左右的长度,而俞逊发于1971年所创作的新
乐器口笛,长度最短可以到仅二、三厘米,但靠手指的灵活运用以及气息角度的
变化,竟能吹出一般的音高旋律,除了一些特殊曲目专门以口笛演奏外(如俞逊
发以之演奏西乐曲《云雀》,以及口笛曲《苗岭的早晨》),其特殊高吭的音色
,也为其他作曲在如合奏曲飞天等曲子中使用。
所奏曲子
(未注名即为笛子独奏)
1972:改编《收割》及《我心中的歌》。
1980年:《汇流》(笛子协奏)、《远方的思念》(排箫独奏)《喜讯传来乐开
怀》(笛子二重奏)
1984年:《秋湖月夜》—与彭正元合作,获第三届全国器乐作品评选一等奖
1986年:《赤日》、《雨中莲》(排萧独奏)
1987年:《音韵》
1988年:《形影》、《那达木》
其他:《牧羊人》、《珠廉寨》、《各旦几》、《五供养》、《竹迹》、《第二
交响曲》(与朱践耳合作)、《天地太极》(即兴作品)、《小河浩水》(即兴
作品)、《苗岭的早晨》(口笛独奏)、《牡丹亭》(笛子协奏)。
个人音乐专辑
1984年:妆台秋思(2000年由台湾的琴园文化出版为CD,名为寒江残雪):1991
年获得中国第二届金唱片奖首奖。
1990年:牧歌,中国唱片公司发行
1990年:汇流,中国唱片公司发行
中国魔笛1-3,摇篮唱片。
1997年: 秋湖月夜,中国唱片公司发行。
2002年:《牡丹亭》—俞逊发笛艺选粹 音乐会实况录音,琴园文化发行。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F%9E%E9%81%9C%E7%99%BC"
页面分类: 1946年出生 | 2006年逝世 | 中国音乐家 | 笛演奏家 |
上海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玛蒂娜·辛吉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玛蒂娜·辛吉斯
国籍: 瑞士
住所: 瑞士Trubbach
美国佛罗里达Wesley Chapel
身高: 170厘米
体重: 59公斤
执拍: 右手
进入职业比赛: 1994年
退役: 2002年(2005年复出)
最高个人排名: 1 (1997年3月31日)
目前排名: 347(截至2006年1月21日)
单打冠军总数: 40
获奖金总额: 18,345,825美元
大满贯赛事
冠军: 5次
澳网 冠军 (1997,'98,'99)
法网 亚军(1997,'99)
温网 冠军 (1997)
美网 冠军 (1997,'99)
玛蒂娜·辛吉斯(1980年9月30日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科希策)是一名瑞士著名
网球女运动员。截至目前,她共获得5次四大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9次四大
网球公开赛女子双打冠军。在其巅峰时刻的1998年,她一举囊括了四大赛事的女
子双打冠军。辛吉斯也曾经长期是女子国际网联排名第一的选手。辛吉斯曾经创
造了多项“最年轻选手纪录”,但是在2002年,22岁的辛吉斯不得不因为伤痛宣
布退役。2005年11月29日,沉寂三年的辛吉斯宣布复出,并且在2006年1月2日参
加了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举行的一项低级别赛事。
目录
1 童年及运动生涯早期
2 大满贯之辉煌
3 因伤退役
4 重返网坛
5 大满贯单打决赛成绩
5.1 冠军 (5)
5.2 亚军 (7)
5.3 大满贯赛事历年成绩
5.4 WTA赛事单打冠军(40)
6 外部链接
童年及运动生涯早期
辛吉斯的母亲Melanie Molitorová(捷克人),父亲Károly
Hingis(斯洛伐克
人)都是网球运动员,其中她的母亲曾经是捷克斯洛伐克女子网球选手的第10名
)。由于父母都是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网球皇后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的球迷,因
此将女儿取了同样的名字。在辛吉斯幼年的时候,父母离婚,之后她随着母亲到
莫拉维亚住过一段时期,后来两人又迁居至瑞士。
辛吉斯从2岁起就开始学习网球,并在4岁的时候参加了首次比赛。 1993年,12
岁的辛吉斯夺得了法网少年组女子单打冠军,创造了最年轻的大满贯冠军选手纪
录。 1994年,她再次夺得法网少年组冠军,首次夺得温布尔登少年组冠军,并
成为少年组选手的世界排名第一。
1995年美网上的辛吉斯1994年10月,刚度过14岁生日的辛吉斯开始了正式职业生
涯。
1995年,她在澳网比赛中上击败对手,进入第二轮,这使她成为大满贯赛
事上取得单场比赛胜利的最年轻选手。
被球迷昵称为“瑞士小姐”的辛吉斯以其迷人的气质和出色的战绩赢得了大批球
迷。与他的众多对手相比,辛吉斯在力量上并无优势,但是她以流畅的步伐、精
确的底线抽杀、上网技术和出色的判断能力弥补了自己的不足。 辛吉斯青春活
泼的形象在一时间倾倒了大众。
她曾经两次被著名杂志《男人帮》(FHM)评选
为最性感的100名女性,另外她在90年代末期和2000年代早期的双打合作伙伴安
娜·库尔尼科娃也是极具魅力的网球选手。
大满贯之辉煌
1996年,15岁零9个月的辛吉斯与海莲娜·苏科娃夺得了温网女子双打冠军,从
而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温布尔登冠军得主。同年,她也在德国菲尔德斯塔特大奖
赛上获得生涯首个单打冠军。1996年美网比赛中,辛吉斯进入到单打比赛的半决
赛,之后又在当年的WTA年终总决赛中输给了格拉夫,屈居亚军。
1997年1月,16岁零3个月的辛吉斯终于在澳网单打比赛中夺得桂冠,从而成为了
20世纪最年轻的大满贯单打冠军。3月,她又成为史上最年轻的世界排名第一。
同年7月,辛吉斯获得温网冠军,成为继Lottie Dod(1887年夺冠)之后最年轻
的冠军女选手。当年年末,她在美网单打决赛中与另一位冉冉升起的明星维纳斯
·威廉姆斯遭遇,结果辛吉斯打败了后者,在一年中夺得3项大满贯赛事冠军。
当年她唯一的遗憾是在法网决赛败给马约莉,从而失去了完成大满贯的机会。
进入1998年,辛吉斯依然发挥出色。她夺取了四大公开赛的全部双打冠军(澳网
中与Mirjana Lucic配合,其他三项比赛与诺沃特娜合作),并成为史上同时在
单打和双打中排名世界第一的三名选手之一。 同年,辛吉斯也在澳网单打决赛
中击败西班牙名将马丁内斯,蝉联冠军,但在美网单打决赛中输给了美国人达文
波特。1998年10月,达文波特终于从连续80周排名世界第一的辛吉斯手中夺回了
世界第一的称号。但是在同年年底,辛吉斯又在WTA年终总决赛中击败了这位老
对手。
1999年,辛吉斯第三次获得澳网单打冠军。同年法网决赛中,辛吉斯再与老将格
拉芙对战。在第二盘中她曾握有3个赛点,但是最终以6-4, 5-7, 2-6的比分输给
了格拉芙。
在美网决赛中,辛吉斯也遗憾地输给了塞莱娜·威廉姆斯。并在年
底的WTA年终总决赛中再次输给达文波特。但在1999年,辛吉斯依然获得了总共7
项赛事冠军,并保持了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
因伤退役
辛吉斯的澳网三连冠被达文波特在2000年终止。尽管当年辛吉斯没有获得任何一
项大满贯赛事冠军,但她依然通过9项世界赛事和WTA年终总决赛的冠军,保持了
世界排名第一。
2001年,辛吉斯连续第5次打入澳网单打决赛,但是她还是以6-4,6-3输给了卡
普里亚蒂。同年早些时候,辛吉斯结束了与她母亲的教练关系,并在法网比赛2
个月前进行了一次心脏手术。10月,辛吉斯被迫接受右足踝关节的外科手术。
伤后复出的辛吉斯在2002年奇迹般地连续第6次打入澳网决赛,这次的对手依然
是卡普里亚蒂。辛吉斯在第一局4-0领先的大好形势下,最终以4-6、7-6、6-2再
次将冠军拱手让给了对手。2002年5月,辛吉斯又对左脚的踝关节进行了一次手
术。此后尽管她仍然参加比赛,但始终无法恢复到最佳状态。她的私人医生认为
她仍然能够比赛,并且许多舆论认为辛吉斯的悲剧是由于崇尚力量型选手的现代<
br>
网球比赛造成的(辛吉斯的对手如达文波特、维纳斯·威廉姆斯、卡普里亚蒂等
等)。
2005年,网球杂志将辛吉斯评选为40名最伟大的网球选手中的第22名。
2003年,饱受踝关节伤痛折磨的辛吉斯在输掉多场比赛之后宣布退役。截止到当
时,她共获得了40项单打冠军和36个双打冠军。她总共保持了209周的世界排名
第一。
2005年2月,辛吉斯在泰国芭堤雅的一次网球比赛中复出,但是在第一轮就被淘
汰。之后,她立即宣布不会再尝试返回网坛。
重返网坛
2005年7月,辛吉斯又参加了World Team
Tennis比赛,并进行单打、双打和混双
等赛事。她为纽约体育时报队创造了18-1的优异成绩,帮助该队夺得了最后冠军
,同时她个人也当选该项赛事的最有价值球员。在这个赛季,她战胜过两位世界
排名前100名的选手,并在7月7日战胜了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这些成绩再次
让球迷燃起了希望,许多人认为辛吉斯将在当年的WTA总决赛中出场。
2005年11月29日,辛吉斯宣布将在2006年的WTA赛事中全面复出。
“伤痛缩短了我的职业生涯并且迫使我退出网坛,对此我非常痛苦。在球场之外
,我也度过了一段不一样的日子,也体验到了生活的另一侧面。但是,我依然想
念着比赛,并希望能像网球运动员的最高境界发起冲击。同时,我也想看看自己
是否能够与现今的顶尖高手们抗衡到底。”[1]
此后,辛吉斯在Mondial澳洲女子硬地赛中亮相。她在第一轮中轻松地击败了委
内瑞拉选手Maria Vento-Kabchi,此后又以6-3 ,6-2击败了世界排名第35的捷
克选手Klara Koukalova。但在之后的比赛中,意大利选手Flavia Pennetta(世
界排名23)击败了疲劳的辛吉斯。
辛吉斯又参加了悉尼国际网球赛,但在首场
比赛中就输给了前世界第一的海宁。 辛吉斯在重返网坛后,她的世界排名是第
349名。
2006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中辛吉斯表现出色,击败多名对手,最终在1/4决赛
中输给了克里斯特尔斯,止步于八强阶段。另一方面她与印度男网球手布帕希(
Mahesh Bhupathi)伙档组合参加混双赛事,最后击败多个对手而夺得复出后的
首个锦标。
大满贯单打决赛成绩
冠军 (5)
年份 冠军 决赛对手 决赛比分
1997年 澳网 玛莉·皮尔斯 6-2, 6-2
1997年 温网 贾娜·诺沃特娜 2-6, 6-3, 6-3
1997年 美网 维纳斯·威廉姆斯 6-0, 6-4
1998年 澳网 孔切塔·马丁内斯 6-3, 6-3
1999年 澳网 毛瑞斯莫 6-2, 6-3
亚军 (7)
年份 冠军 决赛对手 决赛比分
1997年 法网 马约莉 6-4, 6-2
1998年 美网 林达塞·达文波特 6-3, 7-5
1999年 法网 史蒂芬·格拉芙 4-6, 7-5, 6-2
1999年 美网 塞莱娜·威廉姆斯 6-3, 7-6
2000年 澳网 林达塞·达文波特 6-1, 7-5
2001年 澳网 詹尼弗·卡普里亚蒂 6-4, 6-3
2002年 澳网 詹尼弗·卡普里亚蒂 4-6, 7-6,
6-2
大满贯赛事历年成绩
赛事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澳网 1/4决赛 - - - 亚军 亚军 亚军 冠军 冠军 冠军 1/4决赛 第2轮
法网 - - - - 半决赛 半决赛 亚军 半决赛 亚军 第3轮 第3轮
温网 - - - - 第1轮 1/4决赛 第1轮 半决赛 冠军 第4轮 第1轮
美网 - - - 第4轮 半决赛 半决赛 亚军 亚军 冠军 半决赛 第4轮
获胜场次 - - - 2 3 9 7 5 12 2 0
胜负 6-2 0-1 - - 34-10 60-15 77-10 71-13 67-13 75-5 51-16 22-13
年终排名 - - - 10 4 1 1 2 1 4 16
WTA赛事单打冠军(40)
序号 日期 赛事名称 场地 决赛对手 决赛比分
1. 1996-10-13 菲尔德斯塔特 草地 胡贝尔 (德国) 6-2 3-6 6-3
2. 1996-11-10 奥克兰 草地 塞莱斯 (美国) 6-2 6-0
3. 1997-01-12 悉尼 硬地 卡普里亚蒂 (美国) 6-1 5-7 6-1
4. 1997-01-26 澳网 硬地 皮尔斯 (法国) 6-2 6-2
5. 1997-02-02 东京 草地 格拉芙 (德国) Walkover (injury)
6. 1997-02-16 巴黎 硬地 胡贝尔 (德国) 6-3 3-6 6-3
7. 1997-03-30 迈阿密 硬地 塞莱斯 (美国) 6-2 6-1
8.
1997-04-06 希尔顿头岛 红土 塞莱斯 (美国) 3-6 6-3 7-6
9. 1997-07-06 温网 草地 诺沃特娜 (捷克) 2-6 6-3 6-3
10. 1997-07-27 斯坦福 硬地 马丁内斯 (西班牙) 6-0 6-2
11. 1997-08-03 圣迭戈 硬地 塞莱斯 (美国) 7-6 6-4
12. 1997-09-07 美网 硬地 维纳斯·威廉姆斯 (美国) 6-0 6-4
13. 1997-10-12 菲尔德斯塔特 草地 雷蒙德 (美国) 6-2 6-4
14. 1997-11-16 费城, 草地 达文波特 (美国) 7-5 6-7 7-6
15. 1998-02-01 澳网 硬地 马丁内斯 (西班牙) 6-3 6-3
16. 1998-03-15 印第安泉大师赛 硬地 达文波特 (美国) 6-3 6-4
17. 1998-05-04 汉堡 红土 诺沃特娜 (捷克) 6-3 7-5
18. 1998-05-17 罗马 红土 维纳斯·威廉姆斯 (美国) 6-3 2-6 6-3
19. 1998-11-22 WTA总决赛 硬地 达文波特 (美国) 7-5 4-6 6-4 6-2
20. 1999-01-31 澳网 硬地 毛瑞斯莫 (法国) 6-2 6-3
21. 1999-02-07 东京 草地 科泽尔 (南非) 6-2 6-1
22. 1999-04-04 希尔顿头岛 红土 库尔尼科娃 (俄罗斯) 6-4 6-3
23. 1999-05-16 柏林 红土 Julie Halard-Decugis (法国) 6-0 6-1
24. 1999-08-08 圣迭戈 硬地 维纳斯·威廉姆斯 (美国) 6-4 6-0
25. 1999-08-22 多伦多 硬地 塞莱斯 (美国) 6-4 6-4
26. 1999-10-10 菲尔德斯塔特 草地 皮尔斯 (法国) 6-4 6-1
27. 2000-02-06 东京 草地 泰斯蒂德 (法国) 6-3 7-5
28. 2000-04-02 比什肯湾 硬地 达文波特 (美国) 6-3 6-2
29. 2000-05-07 汉堡 红土 桑切斯 (西班牙) 6-3 6-3
30. 2000-06-25 斯海托亨博斯 草地 德拉戈米尔 (罗马尼亚) 6-2 3-0 ret.
31. 2000-08-20 蒙特利尔 硬地 塞莱娜·威廉姆斯 (美国) 0-6 6-3 3-0 ret.
32. 2000-10-08 菲尔德斯塔特 草地 克里斯特尔斯 (比利时) 6-0 6-3
33. 2000-10-15 苏黎世 硬地 达文波特 (美国) 6-4 4-6 7-5
34. 2000-10-29 莫斯科 草地 库尔尼科娃 (俄罗斯) 6-3 6-1
35. 2000-11-19 WTA总决赛 草地 塞莱斯 (美国) 6-7 6-4 6-4
36. 2001-01-08 悉尼 硬地 达文波特 (美国) 6-3 4-6 7-5
37. 2001-02-18 多哈 硬地 泰斯蒂德 (法国) 6-3 6-2
38. 2001-02-25 迪拜 硬地 陶兹亚特 (法国) 6-4 6-4
39. 2002-01-13 悉尼 硬地 绍内西 (美国) 6-2 6-3
40. 2002-02-03 东京 草地 塞莱斯 (美国) 7-6 4-6 6-3
外部链接
辛吉斯球迷组织(英语)
有关辛吉斯的新闻网站(英语)
辛吉斯信息网站(法语)
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
(只列1968年公开赛年代以后冠军) 编辑
纳芙拉蒂洛娃 81 83 | 曼德立科娃 87 | 格拉夫 88 89 90 94 | 皮尔斯 95 |
塞莱斯 91 92 93 96 | 辛吉斯 97 98 99 | 达文波特 00 | 卡普里亚蒂 01 02
| 小威廉姆斯 03 05 | 海宁-哈登 04 | 毛瑞斯莫 06
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冠军 编辑
纳芙拉蒂洛娃 78 79 82 83 84 85 86 87 | 格拉夫 88 89 91 92 93 95 96 |
马丁内兹 94 | 辛吉斯 97 | 诺沃特纳 98 | 达文波特 99 | 大威廉姆斯 00 01
05 | 小威廉姆斯 02 03 | 莎拉波娃 04
美国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
(只列1968年公开赛年代以后冠军) 编辑
纳芙拉蒂洛娃 83 84 86 87 | 曼德立科娃 85 | 格拉夫 88 89 93 95 96 | 塞
巴蒂尼 90 | 塞莱斯 91 92 | 桑切斯 94 | 辛吉斯 97 | 达文波特 98 | 小威
廉姆斯 99 02 | 大威廉姆斯 00 01 | 海宁-哈登 03 | 库兹涅佐娃 04 | 克里
斯特尔斯 05
取自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9B%E8%92%82%E5%A8%9C%C2%B7%E8%BE%9B%E5%90%89%E6%96%AF"
页面分类: 澳网女单冠军 | 温网女单冠军 | 美网女单冠军 | 1980年出生 | 瑞
士网球运动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玻尔模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玻尔模型是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于1913年提出的关于氢原子结构的模型。
玻尔模型引入量子化的概念,使用经典力学研究原子内电子的运动,很好地解释
了氢原子光谱和元素周期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玻尔模型是20世纪初期物理学
取得的重要成就,对原子物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
1 玻尔模型的提出
2 玻尔模型的主要内容
2.1 定态条件
2.2 频率条件
2.3 角动量量子化条件
2.4 结果
2.5 修正
3 玻尔模型的实验验证
4 玻尔模型的推广
5 玻尔模型的困难
6 参阅
7 参考文献
玻尔模型的提出
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1885—1962)。20世纪初期,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
为解释黑体辐射现象,提出了量子论,揭开了量子物理学的序幕。
19世纪末,瑞士数学教师巴耳末将氢原子的谱线表示成巴耳末公式,瑞典物理学
家里德伯总结出更为普遍的光谱线公式里德伯公式:
其中λ为氢原子光谱波长,R为里德伯常数。
然而巴耳末公式和式里德伯公式都是经验公式,人们并不了解它们的物理含义。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1910年进行的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结
构的行星模型。在这个模型里,电子像太阳系的行星围绕太阳转一样围绕着原子
核旋转。但是根据经典电磁理论,这样的电子会发射出电磁辐射,损失能量,以
至瞬间坍缩到原子核里。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卢瑟福无法解释这个矛盾。
1912年,正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工作的玻尔将一份被后人称作《卢瑟福备忘录》
的论文提纲提交给他的导师卢瑟福。在这份提纲中,玻尔在行星模型的基础上引
入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认为原子中的电子处在一系列分立的稳态上。回到丹麦
后玻尔急于
将这些思想整理成论文,可是进展不大。
1913年2月4日前后的某一天,玻尔的同事汉森拜访他,提到了1885年瑞士数学教
师巴耳末的工作以及巴耳末公式,玻尔顿时受到启发。后来他回忆到“就在我看
到巴耳末公式的那一瞬间,突然一切都清楚了,”“就像是七巧板游戏中的最后
一块。”这件事被称为玻尔的“二月转变”。
1913年7月、9月、11月,经由卢瑟福推荐,《哲学杂志》接连刊载了玻尔的三篇
论文[1][2][3],标志着玻尔模型正式提出。这三篇论文成为物理学史上的经典
,被称为玻尔模型的“三部曲”。
玻尔模型的主要内容
玻尔模型主要基于以下条件:
定态条件
氢原子中的电子围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运动的轨道是经典轨道。电子只能处在
一系列分立的轨道上绕原子核转动,并且不产生电磁辐射。电子做圆周运动的向
心力是由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库仑力提供的:
电子的能量是动能加势能:
频率条件
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出或吸收能量,其值
:
hν = ΔE = En' − En
结合里德伯公式可以得到
代入电子能量的表达式可以得到电子运动的轨道半径:
角动量量子化条件
玻尔根据对应原理,结合里德伯公式提出了角动量量子化条件:
其中n在量子力学中被称为主量子数。
结果
根据以上条件可以计算出,电子的能量:
其中α是精细结构常数,其大小约为1/137。 电子的轨道半径:
里德伯常数:
由玻尔模型可以计算出几个表征原子常用的物理量: 电子的第一轨道半径(n=1
):
通常用a0表示,称为玻尔半径。
电子在第一个轨道上运动的速度(n=1):
称为玻尔第一速度,它表示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速度通常约为光速的1/137。
将氢原子的电子从基态移动到无限远处所需要的能量,即氢原子的电离能:
所以氢原子电子基态的能量约为-13.6eV。其余各态的能量为:
修正
应用玻尔模型计算出里德伯常数的数值:
R = 109737.315cm − 1
而实验值
R = 109677.58cm − 1
二者差值超过万分之五。英国光谱学家福勒(A.Fowler)提出了这一质疑。1914
年,玻尔提出,这是由于假设原子核静止不动引起的。实际情况是,原子核的质
量不是无穷大,它与电子绕共同的质心转动。玻尔对其理论进行了修正,用原子
核和电子的折合质量μ代替了电子质量:
不同原子的里德伯常数RA不同,
电子到质心的距离仍为原来理论中的第一轨道半径,与原子核的质量无关。
玻尔模型的实验验证
1897年,美国天文学家皮克林在恒星弧矢增二十二的光谱中发现了一组独特的线
系,称为皮克林线系。皮克林线系中有一些谱线靠近巴耳末线系,但又不完全重
合,另外有一些谱线位于巴耳末线系两临近谱线之间。起初皮克林线系被认为是
氢的谱线,然而玻尔提出皮克林线系是类氢离子He+发出的谱线。随后英国物理
学家埃万斯在实验室中观察了He+的光谱,证实玻尔的判断完全正确。
和玻尔提出玻尔模型几乎同一时期,英国物理学家亨利·莫斯莱测定了多种元素
的X射线标识谱线,发现它们具有确定的规律性,并得到了经验公式——莫塞莱
公式。莫塞莱看到玻尔的论
文,立刻发现这个经验公式可以由玻尔模型导出,为
玻尔模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14年,夫兰克和赫兹进行了用电子轰击汞蒸汽的实验,即夫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汞原子内确实存在能量为4.9eV的量子态。1920年代,夫兰克和
赫兹又继续改进实验装置,发现了汞原子内部更多的量子态,有力地证实了玻尔
模型的正确性。
1932年尤雷(H.C.Urey)观察到了氢的同位素氘的光谱,测量到了氘的里德伯常
数,和玻尔模型的预言符合得很好。
玻尔模型的推广
随着光谱实验水平的提高,人们发现了光谱具有精细结构。1896年,迈克尔逊和
莫雷观察到了氢光谱Hα线是双线,随后又发现是三线。玻尔提出这可能是电子
在椭圆轨道上做慢进动引起的。1916年索末菲在玻尔模型的基础上将圆轨道推广
为椭圆形轨道,并且引入相对论修正,提出了玻尔-索末菲模型。在考虑椭圆轨
道和相对论修正后,索末菲计算出了Hα线的精细结构,与实验相符。然而进一
步的研究发现,这样的解释纯属巧合。Hα线的精细结构有7条,必须彻底抛弃电
子轨道的概念才能完全解释光谱的精细结构。
玻�P偷睦�br>
玻尔模型将经典力学的规律应用于微观的电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系列困难。根
据经典电动力学,做加速运动的电子会辐射出电磁波,致使能量不断损失,而玻
尔模型无法解释为什么处于定态中的电子不发出电磁辐射。玻尔模型对跃迁的过
程描写含糊。因此玻尔模型提出后并不被物理学界所欢迎,还遭到了包括卢瑟福
、薛定谔在内的诸多物理学家的质疑。玻尔曾经的导师、剑桥大学的约瑟夫·汤
姆生拒绝对其发表评论。薛定谔甚至评价说是“糟透的跃迁”[4]。
此外,玻尔模型无法揭示氢原子光谱的强度和精细结构,也无法解释稍微复杂一
些的氦原子的光谱,以及更复杂原子的光谱。因此,玻尔在领取1922年诺贝尔物
理学奖时称:“这一理论还是十分初步的,许多基本问题还有待解决。”
玻尔模型引入了量子化的条件,但它仍然是一个“半经典半量子”的模型。完全
解决原子光谱的问题必须彻底抛弃经典的轨道概念。尽管玻尔模型遇到了诸多困
难,然而它显示出量子假说的生命力,为经典物理学向量子物理学发展铺平了道
路。
参阅
尼尔斯·玻尔
里德伯公式
参考文献
^ Niels Bohr.On the Constitution of Atoms and
Molecules.Phil.Mag.,26(1913)1.
^ Niels Bohr.Systems Containing Only a Single
Nucleus.Phil.Mag.,26(1913)476.
^ Niels Bohr.Systems Containing Several Nuclei.Phil.Mag.,26(1913)857.
^ W.Heisenberg.Physics & Beyond.Harper & Row Pub.(1972)75.
取自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BB%E5%B0%94%E6%A8%A1%E5%9E%8B"
Category:
原子物理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湾鸟类学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的鸟类学研究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驻高雄领事史温侯对台湾岛内
野生鸟类的考察,台湾及其附近岛屿在动物地理学上属于东洋界,分布有许多独
特的鸟类,具有非常特别的研究价值,也吸引了许多鸟类学家。在台湾鸟类学史
上,史温侯、拉图雪、古费洛、山阶磨芳等著名鸟类学家、博物学家都曾经长期
在台湾从事鸟类学考察,先后报道了蓝鹇、帝雉、朱鹂、兰屿角鸮等台湾特有鸟
种和亚种。台湾的鸟类学跨越了清治时期、日治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而台湾的
鸟类学研究也恰与这三个时期相合,早期的研究由英国、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
来华的外交官、商人和传教士进行,研究的内容以鸟类考察为主,不断发现的新
物种是这一时期的特点;1895年到1945年之间,大量日本鸟类学家涌入台湾进行
了许多详尽细致的研究工作;日本鸟类学家对台湾野鸟生态、分布、以及鸟卵等
细致的研究至今仍具有极高的参考意义;1945年后华人成为台湾鸟类学�芯康闹�br>
力军,尤其是1970年代在台湾兴起的观鸟活动使大量业余鸟类爱好者参与到鸟类
学研究和鸟类保护的行列中。
目录
1 清治时期的台湾鸟类学研究
2 日治时期的台湾鸟类学研究
3 国民政府时期的台湾鸟类学研究
4 参见
5 参考文献
清治时期的台湾鸟类学研究
开启台湾鸟类学大门的是英国驻打狗第一任领事史温侯,他于1856年在厦门领事
馆翻译任内以私人身份乘民船登陆新竹并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旅行,这次旅行被认
为是台湾历史上第一次有学术意义的鸟类考察。1858年史温侯随英国军舰不屈号
前往台湾搜寻两名失踪的英国人,他利用职务之便进行了一次寰岛考察并将考察
记录《福尔摩莎纪行》发表于皇家亚洲学会的学术会议上,这份报告被认为是与
台湾鸟类学研究相关的最早一份学术报告。1863年史温侯在英国著名鸟类学期刊
Ibis上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福尔摩莎鸟学》,这篇论文报道了史温侯此前
在台湾岛内历次考察记录到的187个鸟种。其中15个鸟种是从未报道过的新物种
,这还包括了朱鹂、蓝鹇、台湾蓝鹊等台湾特有鸟种。这篇重要论文奠定了史温
侯作为台湾鸟类学研究开山鼻祖的地位。
史温侯在台期间清政府出于安全限制外国人进入台湾内陆,因此史温侯对台湾鸟
类的考察局限于寰岛的平原地区。对于台湾中央山脉以及周边山区从未涉足,这
也使他错过了分布于高海拔的许多独特鸟种。
与
史温侯同时期的还有一名美国博物学家和海军军官在台湾进行鸟类学调查,他
们几乎与史温侯同时甚至更早在台湾及附属岛屿进行鸟类学调查,有科学史研究
者指出,美国海军军官洛吉在1862年就提交了论文《美国在北太平洋调查探险的
鸟类目录》,其中收录了台湾的163个鸟种,这一记录早于史温侯的《福尔摩莎
鸟学》。
史温侯离开台湾后,对台湾的鸟类学研究重新陷入沉寂,进入台湾岛内进行考察
的西方人很少,而台湾的鸟类学研究局限于对史温侯等人采集的标本和考察记录
的研究,这种状况持续到英国鸟类学家拉图雪1893年在台南开始的鸟类调查。拉
图雪是继史温侯之后第二位在台湾进行深入研究的鸟类学家。他作为海关官员在
中国居住30余年,先后三次赴台湾进行考察,出版了《华东鸟类手册》、《福尔
摩莎鸟相》等专著。拉图雪的贡献包括,在台南和高雄详细记录了鸟类分布状况
和鸟相,在鹅
鼻发现了短尾信天翁的繁殖地、详细调查了淡水的鸟相、发现兰
屿的独特鸟相等。
1906年,英国鸟类学家古费洛来到台湾进行考察,并进入玉山地区。考察中在原
住民头上无意发现了未曾见过之两片漂亮的雉类长尾羽装饰,他将这两片尾羽回
英国。这两片尾羽被认定为一个新物种——帝雉。帝雉是台湾鸟类学史上最著名
的鸟种之一,它的发现也标志着由英美人主导的清治时期台湾鸟类学研究的高潮
。
这一时期在台湾进行鸟类学研究的人士,主要是来自英国、法国、美国等欧美国
家的外交官、商人、军人和传教士。在进行鸟类研究的同时还身兼博物学家之职
务,对台湾的哺乳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昆虫以及植物甚至台湾岛内土著
居民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这一时期是台湾鸟类学研究的大发现时代。绝大多数台
湾鸟种以及几乎所有台湾特有鸟种都是在这个时期发现的。随着1895年《中日马
关条约》的签订,台湾成为日本领土,政治的变换也对科学研究产生影响,从
1900年代中期,台湾的鸟类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日治时期的台湾鸟类学研究
日本的鸟类学研究与中国本土和台�宓哪窭嘌а芯考负蹩加谕桓銎鸬悖谔�br>
湾鸟类学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史温侯等人,同样也是日本鸟类学研究的开山鼻
祖,然而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鸟类学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从1890年代
之后,当中国的鸟类学还停留在“西方人研究东方鸟的时代”时,一些日本本土
的鸟类学家开始在鸟类学界崭露头角。随着日本帝国政治和军事影响力的扩张,
日本鸟类学家不仅活跃于日本列岛,还纷纷前往东南亚和西太平洋诸岛屿进行考
察。1895年台湾被清政府割让与日本之后,日本的鸟类学家陆续前往台湾,难以
计数的鸟类标本和调查数据从台湾运回日本本土。黑田长礼、蜂须贺正氏、山阶
磨芳等著名鸟类学者都对台湾的鸟类学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日本鸟类学家对台湾鸟类的研究开始于1896年,受聘于东京帝国大学的多田纲辅
对台北、台东、澎湖、兰屿等地方进行了考察,发表了论文《帝国新领台湾动物
汇报》初步论述了台湾鸟类的状况。这一时期日本鸟类学者对台湾鸟类的研究尚
属肤浅,没有较早期研究更出色的报道出现。
台湾鸟类学研究真正进入日治时期是在日本获得台湾15年之后的191
0年代,这一
时期两位著名日本鸟类学家内田清之助和黑田长礼在台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912年,内田清之助列出一张台湾鸟类名录,收录了290种鸟类,次年又更新了
这份名录,增加了古费洛等人发现的10个新记录。1915年,内田编纂的《日本鸟
类图鉴》出版,这部书的第三卷是台湾、朝鲜与满洲的鸟类。《日本鸟类图鉴》
在出版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研究东亚鸟类的重要文献。
黑田长礼在台湾鸟类学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在1916年对台湾各处的鸟类进
行考察,鉴定了台南和台北两处博物馆收藏的鸟类标本,发表了专著《台湾岛的
鸟界》,书中还包括绿岛、兰屿等离岛的情况,黑田还对帝雉的分布与繁殖进行
过研究,并对台湾的动物地理分区进行研究。
1930年代,台湾的鸟类学研究进入日治时期的高潮,崛川安市、鹿野忠雄、风野
铁吉等鸟类学家都长期在台湾从事野外研究和探险调查。在这一时期,台湾鸟类
学研究的重心开始从本岛向离岛转移,作为日本帝国最南陲的兰屿成为研究热点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学者在台湾的鸟类学研究开始没落,山阶芳磨是这一时
期
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在台湾进行的鸟类繁殖行为以及鸟卵的研究达到了很高
的水准,其中相当多的研究即便在今日也有重要的学术价值。1943年,蜂须贺正
氏发表了《南支那鸟学史》其中开列了台湾的鸟种,这是日本学者最后一次在台
湾发表本地的鸟学报告。1945年日本战败,撤出台湾,日本鸟类学家也随之离开
台湾,1950年蜂须贺正氏、贺宇田川龙男发表了介绍二战之前台湾鸟类学研究的
论文《台湾鸟学研究》标志着台湾鸟类学史的日治时期结束。
日治时期是台湾鸟类学研究最活跃的一个时期,期间发表了一百五十余篇重要文
献,对于一些台湾特有鸟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于台湾鸟类的生态分布提
出了初步见解,持续记录了台湾本岛以及离岛的鸟相。相对于清治时期的研究,
虽然日治时期不再有新物种的发现,但是研究的深入和广泛程度前者则是完全无
法与后者相提并论的。
日治时期的鸟类学研究有着深刻的政治烙印。很多研究成果明显的受到政治因素
的影响,如著名学者蜂须贺正氏提出并受到广泛接受的理论,认为所有台湾鸟类
的固有亚种均来自日本,就明显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另外
,由于日本在台湾推
行的殖民教育政策不孤立台湾人进入基础研究领域,造成在台湾进行鸟类学研究
的没有本土学者,随着日本战败,日籍鸟类学家离台,造成台湾鸟类学人才的真
空,为国民政府初期鸟类学研究的沉寂埋下伏笔。
国民政府时期的台湾鸟类学研究
1945年日本战败,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台湾,在台湾的日本人,包括日籍鸟类学家
在内,均离台返日本,台湾的鸟类学研究又随着政治的变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在日治时期,台湾人不能学习基础科学,从事鸟类学研究的台籍学者非常稀有,
而中国的鸟类学研究在1940年代远不如日本之系统和深入,人才的匮乏使台湾的
鸟类学研究进入一个为期20年有余的沉寂期。从1945年到1970年代中期,除了日
籍学者在日本发表的一些关于台湾的鸟类学研究外,几乎没有其他研究问世。从
1960年代开始,台湾的鸟类学研究开始复苏。1964年美军为研究迁徙性动物携带
病原体的状况启动“东南亚迁徙性动物病理学调查计划”台湾作为计划的一部分
开始进行鸟类环志工作。1970年,东海大学美籍教授欧保罗等人在英文中国邮报
上发表了介绍性文
章《台湾鸟类指南》。之后东海大学与观光局开始在岛内推广
观鸟活动,这使许多业余人士加入鸟类调查和鸟类学研究的领域,台湾的鸟类学
研究逐渐复苏。1973年台北赏鸟会成立,开始有组织地进行一些鸟类观测活动,
1984年正式注册为台北市野鸟学会,1988年中华民国野鸟学会注册成立。嗣后台
湾各县市纷纷成立鸟会,鸟会也成为协调和组织业余观鸟者进行鸟类学研究的重
要机构,一些规模较大的鸟会本身甚至直接承担多项研究课题。
在民间观鸟活动盛行的同时,台湾的鸟类学界也在1970年代之后逐渐恢复活力,
这一时期的鸟类学研究立足于此前两个时期研究的基础之上,对特定鸟种进行细
致深入的研究,产生了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如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刘小如对兰屿
角鸮的研究,历时近20年,充分调查了兰屿角鸮的繁殖、分布、种群数量、行为
特征等信息,使兰屿角鸮成为迄今为止人类了解最充分的鸟类之一。
业余观鸟者参与研究是这一时期的台湾鸟类学研究的特点,在经历了最初的沉寂
和人才匮乏之后,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鸟类学研究的全民参与时期,观鸟者的足
迹遍及全岛,他们广泛而充
分的参与极大地扩展了基础数据的来源,为专业人士
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台湾鸟类学研究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
参见
鸟类学
参考文献
刘克襄,《台湾鸟类研究开拓史(1840-1912)》,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
ISBN957-08-0005-4
取自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6%B9%BE%E9%B8%9F%E7%B1%BB%E5%AD%A6%E5%8F%B2"
页面分类: 台湾 | 动物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赫里斯托·斯托伊奇科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赫里斯托·斯托伊奇科夫
全名
西文全名 Hristo Stoitchkov
绰号 臭马
出生日期 1966年8月2日
目前效力
青年队
1982年-1984年 Gagarin
效力球会
年份 效力球会 联赛上阵次数
1982年-1990年
1990年-1995年
1995年-1996年
1996年-1997年
1997年-1998年
1998年-2000年
2000年-2003年
2003年-2004年
索菲亚中央陆军
巴塞罗那
帕尔玛
巴塞罗那
巴塞罗那/
索菲亚中央陆军/
艾拿沙
柏雷素尔
芝加哥火焰
华盛顿联队 151场(95球)
151场(76球)
23场(5球)
2场(7球)
4场(0球)/
4场(2球)/
5场(1球)
38场(13球)
51场(17球)
21球(5球)
国家队
1986年-1999年 保加利亚 83场(37球)
编辑 本模版
赫里斯托·斯托伊奇科夫(保加利亚语:Христо Стоичков,拉
丁字母转写:Hristo Stoitchkov;1966年8月2日 -
),前保加利亚足球员,他
被国民誉为“保加利亚最伟大的足球员”。
生涯
斯托伊奇科夫最先于1982年在一家名为Gagarin的俱乐部中成为学徒球员,两年
后,斯托伊奇科夫就成为了该国的劲旅索菲亚中央陆军,在首季中,斯托伊奇科
夫上阵了11场球赛,并取得四个入球。次季,斯托伊奇科夫在21场的球赛中攻下
10球,表示不俗。
到了第三个球季,斯托伊奇科夫在足总杯中犯下了大错,他因不满裁判的裁决而
煽动队友动武,斯托伊奇科夫这次的犯错不仅令自己停了一年的赛,俱乐部更因
而被保加利亚足协纪律处分,令俱乐部失去了联赛冠军。
停赛一年后,斯托伊奇科夫于1986年至1987年的球季复出,上阵25场赛事中入了
6球,1988年至1989年的球季中,斯托伊奇科夫表现开始进步,在该届中,斯托
伊奇科夫在27场的场事中取得14球入球。翌季,斯托伊奇科夫在26场球赛中入了
23球,几乎每场球赛都有进帐。在保加利亚的最后一个球季中,斯托伊奇科夫表
现大勇,在30场的赛事当中攻入了38球。斯托伊奇科夫极为出色的表现吸引了欧
洲的列强,当中,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就以破当时保�永堑淖岱�万英镑
签入斯托伊奇科夫。
在西班牙中,自斯托伊奇科夫加盟后,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就开始在国内称霸,
连续四季夺得了西甲的冠军,斯托伊奇科夫的功劳是无庸而疑的,另外,斯托伊
奇科夫更于1994年协助俱乐部赢得欧洲联赛冠军杯,在斯托伊奇科夫效力的五个
球季中,合共上阵151场球赛,攻入了67球。
1995年,斯托伊奇科夫改加盟意大利的帕尔玛,上阵了23场入5球,又助俱乐部
夺得意大利杯的冠杯。但一季后,斯托伊奇科夫返回了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至
1997年的季中,在1997年至1998年中,斯托伊奇科夫并效力了巴塞罗那足球俱乐
部、母会索菲亚中央陆军以及被外借至沙特阿拉伯的艾拿沙,在三家的俱乐部中
,斯托伊奇科夫只上阵过13场球赛,取得三球入球,但也能于亚洲杯赛冠军杯中
的决赛攻入唯一的一球,协助俱乐部赢得冠军。
助俱乐部夺得冠军后,该保加利亚人加盟另一支的亚洲俱乐部,日职的柏雷素尔
,在日本中共上阵28场,攻下13球,后来因想念在西班牙的家人而离队,并短暂
缺出球坛,但在2000年的9月复出,加盟美国的芝加哥火焰与华盛顿联队,于<
br>
2004年,斯托伊奇科夫正式退役。
在国家队中,斯托伊奇科夫的表现同样出众,他于1986年10月7日对东德的赛事
中首次披上国家队的战衣上阵,并攻入一球,以2:0胜出。
及后,斯托伊奇科夫助国家队成功晋身世界杯,在该届世界杯中,保加利亚在第
二场分组赛对希腊中,就是以斯托伊奇科夫梅开二度,取得三分,在第三场的分
组赛中,斯托伊奇科夫的一球入球令国家队以2:0战胜阿根廷,令保加利亚晋级
十六强。十六强中,斯托伊奇科夫再次成为国家队中的英雄,他的入球令保加利
亚以2:1淘汰墨西哥,之后,斯托伊奇科夫再攻入一球,于八强赛中把德国淘汰
出局。可惜,在四强赛中,斯托伊奇科夫在该球赛中的入球依无帮国家队击败防
守能力极强意大利,在季军赛中,当时攻力强劲的瑞典在上半场经领先4:0,大
局以定,保加利亚得到殿军,但以经是国家队历史上最彪炳的成绩。除此以外,
斯托伊奇科夫更获得欧洲足球先生的奖项。
1996年欧洲国家杯,斯托伊奇科夫为国家队于对罗马尼亚及法国各攻入一球,但
国家队最终以三战一胜一和一负得四分,小组内排名第三,无缘晋级。欧洲国家
杯后,斯托伊奇科夫的入球数量下减,在1998年世界杯中,却没有进帐,最终保
加利亚在三场球赛中以一和二负得一分,挂名第四,提早出局。
后来,斯托伊奇科夫于1999年6月9日对英格兰的球赛后再没有披上国家队的战衣
,他于国家队最后的入球是在对卢森堡时所取得,当时是1999年3月31日。
荣誉
保加利亚足球甲级联赛冠军 1987、1989、1990
保加利亚杯冠军 1985、1987、1988、1989
保加利亚神射手 1989、1990
西甲冠军 1991、1992、1993、1994
西班牙杯冠军 1997
欧洲联赛冠军杯冠军 1992
亚洲杯赛冠军杯冠军 1997
欧洲足球先生 1994
世界杯金靴奖 1994
世界足球先生第二 1992、1994
外部链接
球员资料
上年得主:
罗伯特·巴乔 欧洲足球先生
1994年 下年得主:
乔治·维阿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5%AB%E9%87%8C%E6%96%AF%E6%89%98%C2%
B7%E6%96%AF%E6%89%98%E4%BC%8A%E5%A5%87%E7%A7%91%E5%A4%AB"
页面分类: 1966年出生 | 巴塞隆拿球员 |
保加利亚足球运动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青铜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商代青铜器四羊方尊,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青铜器是中国在夏商周时期的
文化与科技的代表。中国青铜器从4700年前开始出现,到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
器所取代,跨越了约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国的青铜器也因为制作精美,艺术价
值十分高,而被国外收藏者大量偷运出国。目前大多数欧美国家的博物馆都藏有
中国青铜器。
目录
1 历史
2 地理分布
3 青铜器的分类
4 中国青铜器的出土地
5 著名青铜器
6 参见
历史
中国出土的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东乡林家出土的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小刀,年代
约为公元前2700年。在约4000年前的传说的夏朝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
商朝和西周时期,青铜器文化走向发展的顶峰。商朝盛行以鸟兽为器物形象的青
铜尊,如四羊尊、象尊、猪尊和鸮尊等。最早的青铜器铭文出现在商朝前期,但
是否为文字还需要考证。
在西周早期仍然延续商代的青铜器,中期时则开始趋
近于简朴风格。方鼎、觚、爵、角、斝、觯、觥、卣、方彝等早期常见的青铜器
已经大规模减少或消失。列鼎和编钟开始出现。列鼎是人的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按照高低的阶层来实行数量分配: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部
分西周青铜器还带有铭文。
最大的存世编钟——曾侯乙编钟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冶炼技术仍然在继续发展,但
已经不象前朝那样繁琐,而是讲究实用和朴素风格。商朝和西周时期盛行酒器,
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大为减少。带钩和铜镜是当时冶炼水平的代表物。在楚国的
长沙出土了最多数量的铜镜。而在曾国(今湖北随州)出土的大型曾侯乙编钟以
及其他一系列青铜器则是春秋时期高超的冶炼技术的反映。进入秦汉时期,虽然
青铜器依然在前期铸造,但是也开始逐渐被早期铁器所取代。铜镜的冶炼工艺沿
袭下来,但在材料上也开始出现改变。
四川三星堆青铜神树
以黄河流域的河南、陕西为主地带的青铜器出土较早较多,以前被认为是青铜器
造诣最高的地方。近年来不断在湖南、湖北、四�ā⒔鞯壬涛幕谋咴祷蛘卟�br>
属于商文化的地区,也发现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部分青铜的造诣甚至超过中原
地区。长江流域的青铜器是如何发展的,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调查和研究才能证
实。
青铜器的分类
青铜器主要有工具、兵器、构件、礼器和装饰品等类别。制作精美的大型青铜器
都是礼器。
青铜礼器的分类:
青铜食器
食器主要分为蒸饪器、盛食器两种。蒸饪器包括鼎、鬲(lì历)、甗(yǎn言上
声)等;盛食器包括簋(guǐ轨)、簠(fǔ府)、盨(xǔ许)、敦(duì对)、豆
等。其中鼎是最重要的青铜器。
青铜酒器
酒器主要分为饮酒器和盛酒器两种。饮酒器包括爵、斝(jiǎ假)、觚(gū姑)
、觯(zhì志)和觥(gōng古横切)等;盛酒器包括尊、卣(yǒu酉)、壶、罍(
léi雷)和方彝等。
青铜水器
青铜水器主要是在行礼时净手所用,以表示恭敬和虔诚。水器包括盘、盉(hé禾
)、匜(yí移)、鉴等。
青铜乐器
主要的乐器有铙、钟、鼓等。
根据钟纽的形制差别,不同的钟有“铙”、“铎”、“镈钟”、“甬钟”、“钮
钟”等不同称呼。而编钟是将各种不同的钟按照大小、音阶依次排列而悬挂在钟
架上。现存最大的曾侯乙编钟是最好的代表。
中国青铜器的出土地
青铜器鄂君启节,1957年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安阳殷墟,商代后
期
陕西扶风、岐山周原遗址,西周时期
湖南长沙宁乡炭河里遗址,商代后期至西周
湖北随州擂鼓墩墓葬群,春秋时期
江西新干商代大墓,商代后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后期
著名青铜器
最大的青铜容器——司母戊方鼎,河南安阳出土
最大的编钟——曾侯乙编钟,湖北随州出土
最早的“冰箱”——曾侯乙冰鉴,湖北随州出土
最大的方尊——四羊方尊,湖南宁乡出土
最大的青铜器——秦始皇陵铜车马,陕西临潼出土
最高拍卖价格的青铜器——皿天全方罍器身,湖南桃源出土,924万美元
最高的单件青铜器——青铜神树,四川三星堆出土,3.95米。
参见
青铜器
青铜时代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9%9D%92%E9%93%9C%E5%
99%A8"
页面分类: 中国文化 | 中国文物 | 手工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年10月21日维基百科在中国大陆遭到封禁,维基百科使用者向政府部门提交
的解除封禁申请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由于中国网络审查的模糊性和程序不透明,
什么原因、哪一部门实施了封锁,依然不为大众所知,只有各种消息传言。通过
对路由跟踪信息的分析,只知道在中国大陆骨干网路由上被屏蔽。在浏览器的代
理设置里尝试使用下列代理服务器可以继续访问维基百科:
* 145.97.39.130 - 145.97.39.140:80 (推荐)速度快,这之间的IP地址都可
以使用作为代理。但只能访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网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left 本文所有的文本内容在GNU自由文档许可证下发布 2006 1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