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会时代的汪精卫被看成是一个激进的革命者,尤其他不惜一死去刺杀清摄政王载沣的举动,虽然可歌可泣,未免让人觉得这是一种卤莽的极端行为。这可能与他的烈士禀性有关,决不意味着他是个没头脑、只会一味蛮干的人,更不能连带说明他的政治思想。从他在《民报》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及他在狱中所作的长篇供词来看,他是一个有着相当的政治学修养和明晰的政治见解且条理分明的青年革命家,在这方面远远超过他的绝大多数同志(宋教仁是个显著的例外)。相较于革命的种族属性,汪精卫似乎更注重革命的共和属性,在他的心中,无时无刻不有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的存在。他在1911年11月出狱后审时度势,极力主张同袁世凯和谈,也说明他是一个深谙妥协艺术的人。妥协是一种极为宝贵的精神,对于革命来讲尤其如此,没有妥协的革命只会导致革命的异化和新的、更严酷的强权。
汪精卫在南北和谈告成后谢绝了一切官职,偕爱妻陈璧君远走法国,这是因为他认为革命已经成功,革命者自然也应该功成身退。从他在临行前写给孙中山的信来看,他也认为民国的成立即意味着民族、民权两主义的实现,今后剩下的问题只有民生主义了,而他之所以去法国求学,也是为了将来在这个方面能对国家有所贡献。不过,现实很快就摧毁了他的理想,宋教仁被刺和南北以兵戎相见将汪精卫拉回到了国内的政治舞台上。与孙中山不同的是,汪精卫并不太赞成武力讨袁,而更多地主张用政治手段来解决南北之间的冲突。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失败后亡命日本,建立起个人独裁色彩颇浓的中华革命党,此举遭到大多数同僚的反对,黄兴怒而不与其事,"二次革命"的急先锋李烈钧也弃之而去,汪精卫亦没有参加。这一时期的汪精卫,与孙中山的关系若即若离,他与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并不完全一致,活动亦不积极。
汪精卫再度投入孙中山的怀抱,应该是从"护法"运动开始的。之后,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汪精卫成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孙中山死后,汪精卫被选为广州国民政府主席,他的政治生命从此与国民党在中国的政治生命联系在一起,他的历史角色也相应发生了转变,从"民国英雄"变成了"党国大老"。这种转变,站在自由民主的立场来评价,是一种蜕变。汪精卫不仅在思想上接受了孙中山的党化国家模式,而且为缔造党化的中国殚精竭虑。当然,汪精卫与国民党内的其他人相比,具有更多的民主思想,但无论如何也说不上是一个自由派。罗隆基就曾写文章批判汪精卫的政治言论,可谓切中要害,无可厚非。
如何来看待汪精卫的这种转变?我认为,汪精卫的这种转变,代表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多数革命者的一种普遍的心路历程。汪精卫从同盟会时代起就是孙中山的嫡系亲信,在民国后虽一度远离政治,但很快由于对现实的失望而重新回到革命的舞台。
试想,如果汪精卫在民国后从此淡出政坛,作一个诗人,成日以诗酒自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这毕竟不是汪精卫的本色,他在本质上是一个革命者,一个政治人。所以,汪精卫一旦认定中国有"继续革命"的必要,他就必然面临一个问题:在"继续革命"的过程中应该如何给自己定位。是坚守自由民主的立场而独树一职?还是在孙中山的麾下,以孙中山为革命领袖来"继续革命"?以汪精卫的政治思想及他同孙中山长期的亲密关系,他只可能选择后者。汪精卫早年尽管是个共和革命的先驱,但他对于自由民主价值观的持守并非如自由主义者那样强烈,在他的思想世界里,也许占主导地位的话语就是"革命",因此,他是既主动又被动地接受了孙中山的国民革命和党化国家模式。对国民党党化国家的批判,当然也必然包含着对"党国元老"汪精卫的批判,这与他当"汉奸"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
作者: 魔由心生 2004-12-1 16:54
什么汉奸不汉奸的讨论,救国还是卖国,讨论再多也是枉然!
我喜欢孔子的一句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可是汪精卫他做不到,所以留下了千古骂名!!
作者: gztrsz 2004-12-1 20:41
所谓成王败寇不是对权势的屈从与注解,而是历史本来就是这样,不管你有什么理想,不管你的观点怎样的正确,而你最终不能取的成功到最后你的理想观点都是枉然,因为你没有做出事情让人信服。何况汪精卫做的事,本来就有很大争议,他的的确确是跟着日本起家,而又随着日本的结束而结束。能不让人骂他是汉奸吗?他所谓的和平运动,所谓的救国成功了吗?没有!!那你凭什么说他是为了中国,是为了国家,仅仅就是翻阅纸堆,看一些文字记录来说明吗??未免不能使人信服!!
以上只是我自己的个人观点与看法。我之所以申请了此吧的吧主,就是希望能与大家一
起,做一些讨论,从中增进自己的见解!!希望大家能在这畅所欲言!!
作者: gztrsz 2004-12-2 17:02
我喜欢老子的这一句话,所谓要在政治一展身手,就要有这样的天地不仁.
作者: gztrsz 2004-12-3 10:20
从尘土中拔起,冷眼看世间的沉浮与起起落落,而不被世俗间的事所羁畔。
也许你会觉得我故作高雅,但请君试看世间多少忙忙碌碌,喜怒哀乐皆是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超脱情怀,被世间的种种欲望,功名,利禄蒙蔽了心的灵性。
朋友你应该多看看一下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特别是唐,宋时期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大时代背景下受其影响的大家,象苏轼一类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态,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他们能受历代文人所推崇。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超脱、豁达的心态。而如今的中国人把这些都丢失了,学到的是西方恶俗的狭隘的什么唯物主义观,那就只有是陷入了世俗的污泥之中。
所以我说我喜欢老子的天地不仁。也是力求做到这样的境界。刍狗一类就没有这样洒脱的情怀,有的只是世俗的欲望。
作者: gztrsz 2004-12-4 01:55
正因为我欣赏这种人生态度,我才会欣赏汪精卫。因为他的生命丰富多彩,敢做敢当。不计成败,不因为别人说什么而改变自身,只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众所周知,汪精卫是一个十分敏感的人,也是一个十分敏锐的人。他的诗人的敏感让他对事物的感受力特别快也特别强烈。聪明绝顶是他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他的生命意识,即“我”的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他的生命意志也是十分惊人的。他一生的传奇色彩不是一个一般人能达到的。
我没有觉得你故作高雅,当这个吧的吧主的人不是故作高雅的人。其实我写完上面那个贴子有点后悔,话说得太不客气了。这里请你原谅。但我觉得我还是有必要将我的观点和与你之间的分歧到底是什么说得更明白些。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你是认为政治就是政治,它本来就是这么一个样子,厚脸黑心者才能够得到最后的胜利,这没什么应该不应该的,这是存在。在生存斗争中这就是法则,这就是事物的本性。我不认同这一点。我认为这种现象的意义也仅仅是表现了人的原始的本性而已。但是本性却有着演进的表达,这就是行为方式,就是我们在漫长的文明史中形成的行为准则。这种不断进化着的行为准则,让我们表达的方式越来越合理,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小,产出越来越高。政治作为利益最直接的表现场,同样有这个过程。文明的政治法则正在取代野蛮的政治法则。而这种政治法则的实现需要人来完成,需要政治家的自我认识自我克制,即便是最开始不成功,也不能说毫无意义,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这种成果就会产生。所以我更尊重那些克制的失败者,而不是那些野蛮的成功者,他们对法则的破坏,实际上孕育了更大的不稳定,给社会国家事中事后都带来更深重的灾难。在一个混沌时期克制的政治家可能没有成功的希望,但是我不认为这毫无意义。希腊城邦后来被征服了,但是它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几百年后最终成为照亮欧洲思想与文明的火炬。失败者并不都是英雄,失败从来也不是主观的追求,但是有的失败者同样值得尊重。所以我才引用了波普尔的话,我们的确不应该崇拜成功。成王败寇也许在封建时代的中国是一条法则,但它绝对不适于现在。也不适用于汪精卫所处的时代。
你前面还有一个贴子,我没来得及回,这里也附带说一下。不错,李世民的确是杰出的政治人才,康熙也是,但是他们谁也没有让中国摆脱治乱的循环。康雍乾三世在某些人眼里是如此的辉煌,但是正是在那三代之中,中国的思想得到了空间未有的控制,直接导制中国后来悲剧性的命运,这不是事实吗?我们的主人公汪精卫所面临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拜这些圣主所赐。这也许是太苛责前人了,但我的意思是,他们不是圣人,历史也是连续的。
汪精卫的确没有成功,他的政府的确是随着日本起家也随着日本结束而结束,他做的事的确是有很大争议。如果他成功了,那我们还在这里干什么,我们这不就在争议吗,争议他的动机,争议他的过程,争议他的结果吗。你当然可以认为他是汉奸,如果汉奸是指在战时与敌人进行和平谈判并曾签属重大的关于领土让渡的条约的人,我也认为他可以这样称,与你们不同的是,
我并不因此对他口诛笔伐,我认为他的动机是纯洁的,中国当时有他这样做比没他这样做更好些。他做这种事比换一个别人要强,万一发生了不测的事,有他在比没他在强,如果他失败,那条约不过是一张废纸罢了。从战后的结果来看,他也不是全无道理的。他是失败了,但我认为他做的事仍是有意义的。所以我认为他是情有可原的。这是我与他人的不同。这些观点与看法的确是来自于资料之中,对于一个历史人物我们又不曾亲身经历过他的时代,不看资料从哪里得出结论呢。况且,李世民与康熙不也是从资料中看出来的吗。我们知道那时他们有多辉煌吗?而且老实话,我在没看资料前要么就没看法,要么就与你的看法一样,正是资料改变了我的。
作者: 吃猫粮者 2004-12-5 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