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Groups no longer supports new Usenet posts or subscriptions. Historical content remains viewable.
Dismiss
Groups keyboard shortcuts have been updated
Dismiss
See shortcuts

尊教律別禪之淨和奪禪超教律之淨

12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美雪

unread,
Oct 18, 2005, 4:22:43 PM10/18/05
to
摘自太虛法師《太虛大師全書》佛 法 總 學第四章 禪台賢流歸淨土行

第二節 尊教律別禪之淨

從不立文字不拘律儀專以無相無名悟心為要的達摩禪風行以後,禪者不尊重教義與律儀,
而修淨土(此下皆約彌陀淨土言)者則皆流為尊教律而別異於禪的淨土行了。此時的淨土
行,已與慧遠法師者異。慧遠法師等認念佛為最高禪觀,故此念佛即修禪;而此期所修淨
土,則別異於禪,不但力斥禪宗之禪,即其餘依教律所修諸禪觀,亦皆簡別為仗自力的難
行道,而獨以淨土法門為依他力的易行道。總之,此尊教律別禪之淨之‘別禪’,不僅反
對達摩禪,而又示別于其餘的諸禪定。

關於這一類淨土法門流下來的著作,以曇鸞法師的‘略論安樂淨土義’為最早。論明西方
淨土非三界攝,淨土二十七種莊嚴,九品往生,解釋‘胎生’疑義及十念往生等,皆系依
三經一論而立義者。

其次有道綽法師的‘安樂集’。綽師比天臺智者稍遲,後曇師數十年。原是講經的,後因
慕曇師之風,轉歸淨土。他特別注重持名念佛,教人用豆記數以念佛名。他在安樂集中分
十二門,第三門即根據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沙論而辨難行道和易行道,確立淨土教義的宗
本。西方淨土離娑婆世界十萬億土,且又是極樂淨土,娑婆人欲生西方,豈非很難?道綽
在安樂集中,很巧妙的解釋,袪除這樣的疑惑,他以為娑婆世界是穢土中的最後,而極樂
世界是淨土中的最初,後初相接,所以往生不難。我在北京講普賢行願品時依華嚴所說娑
婆一劫為極樂一日夜義,說極樂為淨土之初。等到閱道綽法師的安樂集,始知不期而一分
相合。綽師在安樂集裏,又引大阿彌陀經偈,多有非今無量壽佛經所有,似另有別本。又
第十二門中,引十念往生經甚詳,而這些經文都是現在所不傳的。智者的觀經疏,淨影慧
遠的無量壽經疏,亦出於此時。

唐時,與懷輝同為善導門人的懷感法師著「釋淨土群疑論’,共有七卷。立說廣而細密,
且常涉及相宗教義。與懷師同時的迦才法師,著有‘淨土論’,亦多依相宗立義。這幾種
書,對於淨土教義,講的都很深細。懷感法師宗本道綽、善導,如說西方淨土非三界攝等
。迦才法師卻隨自意發揮,如謂西方淨土亦容是三界所攝。這因為若就佛果講,雖是無漏
非三界攝,而就所攝眾生講,則可是欲界攝。── 二師同用相宗義,主張亦略有差異。

上來就教義的順次講,故先說到懷感、迦才;若就時間上講,善導為早(日本以曇鸞、道
綽、善導、懷感、少康為支那五祖),是唐高宗時人,故中國以善導為二祖,繼

有三祖承遠,四祖法照,五祖少康,皆以感應神異著於世。

善導為淨土宗之光大者,為中國最推崇之祖師;即在日本,亦以其為淨土宗之主要人物。
據僧傳所記,善師見綽師的淨土九品道場,喜雲:‘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
超生死’!遂勤篤精修,晝夜禮誦。後至京師(即西安),激發四眾,恒長跪朗誦佛名,
非力竭不休。不念佛時,即為人宣揚淨土法義。他教人專持佛名,不須作觀。他以為‘眾
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直勸專稱名號,正由稱名易故,相續
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後來專持名號之念佛法門,即
奠基於此。他又教人臨命終時相助念佛往生法,叮嚀懇切。故善導法師實為中國淨土宗風
範之確立者。所著‘念佛鏡’,為宋楊傑及明蓮池等所推重,以於淨土教義,確有精要的
發揮!善導法師的著作,除念佛鏡外,還有‘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觀念阿彌陀佛相
好功德法門’等,說到觀想念佛的修法。可知他亦兼觀想,不過提倡時偏重持名罷了。(
斑竹按:念佛鏡作者之一善道不是善導大師)

從曇鸞法師以後,即有淨土三經一論疏,道綽、善導等承之,便為淨土宗的根本教典。而
日本淨土宗真宗等大學,莫不尊為淨土宗學。尤其是善導法師的四帖疏等著述之於淨土,
猶智者著述之于天臺。

與善導同時,還有窺基法師,著有‘西方要決’與‘彌陀通贊’。西方要決與‘彌勒上生
經疏’義,每有不同,故有人懷疑此書不是窺基作的。

其時,高麗的元曉法師,到中國來,雖專弘賢首宗,而於淨土法門亦曾著「游心安樂道’
以讚揚之。

日本所傳淨土宗的中國祖師,曇鸞為初祖,道綽為二祖,善導為三祖,懷感為四祖,少康
為五祖。少康為五祖,與中國淨土宗同,但前面的幾祖,卻與中國的所傳不同。

少康法師是善導法師後一百餘年的人。在洛陽白馬寺見有經函放光,檢視之即善導的‘淨
土發願文’,因之就往西安禮善導法師的祖堂,感得善導法師現身空中勸導,遂專修淨土
。並遵示至浙江新定。初以錢誘小兒念佛;後以念佛一聲即現一佛之靈異,受化導者甚眾
。臨終時,口中念佛出光──見光者為真弟子,必得往生。後人多謂其為善導法師的再來
。少康本系直接遙承善導者,也在中國後代的推尊上,卻於善導二祖之下,繼以承遠三祖
,法照四祖。

承遠法師,由宋石芝宗曉法師的‘樂邦文類’,敘列為淨土宗第三祖。承遠與善導,本無
如何淵源,而列之為第三祖者,蓋以其苦行念佛,精誠感通,從化者極眾之故。教義方面
,無可稽考,但知其為南嶽祝聖寺的開山。

法照法師本為修禪定者,因在定中見到西方佛座前有一襤褸僧人,詢知為南嶽承遠法師,
因至南嶽禮以為師,轉修淨土。後代宗皇帝奉法照為國師,遂推遵承遠,封南嶽為般舟道
場,故後人禮祖師時稱為三祖般舟承遠法師。

此善導稍後,有一位慈湣法師。宋高僧傳謂:‘釋慧日,唐高宗永隆二年生。出家後,見
義淨回國而有感,遂至印度。開元十年返長安,為玄宗說法,賜號慈湣。善導、少康,異
時同化’。可知慈湣實為唐時淨宗之重要人物,第以著作遺失,故後人對之不甚明瞭。日
僧小野玄妙在所著‘慈湣三藏之淨土教’中雲:‘然我慈湣三藏,為偉大之淨土祖師,而
後世一部分淨土教徒,舉曇鸞、道綽、善導、懷感、少康五人,稱為支那淨土五祖而不列
慈湣三藏之名,蓋以同一淨土宗,而慈湣三藏之淨土教,與善導一流之淨土教不相容耳’
。此舉日本淨土五祖,不以慧遠法師為初祖,又無承遠、法照;而中國則並曇鸞、道綽、
懷感皆未列入。蓋中國淨土祖師,是依宋朝宗曉法師所推定的。宗曉以慧遠為初祖,以善
導、法照、少康、省常、宗賾繼為五祖。淨土指歸集則以善導、承遠、法照、少康、永明
、省常、宗賾為七繼祖。然明朝蕅益等,亦有議其未周者。要之、淨土宗之被列為祖師者
,大抵依其弘化之功為標準,非前祖後祖之有何傳承關係。元朝大佑法師依宗曉所傳,以
宗賾為八祖;則易宗賾而以蓮池為八祖者,殆又出之明清之際。茲因小野之論,乃附述淨
宗諸祖之所傳有異如是。

慈湣法師留學印度時,曾感觀音菩薩現身說法雲:‘汝欲傳法自利利他,莫過西方極樂世
界彌陀佛國。乃勸令念佛誦經發願往生,到彼國已,見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當知淨土法
門勝過諸行’。因之即決定專修淨土,回國後,唯以淨土法門自行化他。不過慈湣法師並
非但持名號者,雖認念佛為諸三昧之最易修者,亦兼綜教律禪行。故于偏執金剛經‘若以
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等義者,曾有
詳晰之評論。且持論多依唯識教義,故謂無相是依理言,事上則有因果;果位上無相,因
位中有相;聖證無相,凡心有相:金剛經之說,乃遣遍計執耳。此可見慈師之深明唯識義
故見解與善導法師稍有不同。在他的‘慈悲集’裏,大斥離教律之禪,而讚揚依教律之禪
,並謂依教律之禪與淨土一致。故慈師為禪教一致、禪淨合行、淨律雙修者。淨土固為仗
他力之易行,但念佛並非廢除餘行。故慈湣在‘慈悲集’中,曾謂:‘聖教所說,正禪定
智,制心一處,念念相續,離於惛掉平等持心。若睡眠覆障,即須策勤念佛、誦經、禮佛
、行道。講經說法教化眾生,萬行無廢。所修行業,回嚮往生西方淨土。若能如是修習禪
定者,是佛禪定,與聖教合,是眾生眼目,諸佛印可。一切佛法等無差別。皆乘一如,成
最正覺’。此所說義,與善導所倡專持名號異,頗同後來之永明。但此仍是尊教律別禪之
淨,而未是永明透禪之淨,蓋尚在力斥宗門禪也。

法照法師比慈湣稍遲,亦以靈異化眾為淨宗祖師。未專修淨土前,已於教義禪定有根柢;
後又嘗苦修般舟行。至五臺山感得文殊、普賢為現身說法:‘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
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故知念佛諸法之王!
……此世界西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此感通中,教
以福慧雙修,念佛求生淨土,頗近慈湣所行。且慈湣於印度,法照於五台,同感得觀音與
文殊、普賢說法,後人亦聯稱為三聖開示之淨土法語雲。

還要講到的,就是在此一時期中,如道綽、善導、懷感、慈湣等祖師,對於離教律而別傳
的宗門禪,莫不痛加駁斥。在唐初又盛行三階教。此教主要之理論,謂佛所

說的一切法門,皆已不能適於此時之根機,唯有學法華經中所說的常不輕菩薩的苦行,方
能成佛。此種理論,善導、懷感二師均辟之,懷感駁斥尤詳。唐時的僧寺中,往往分設有
三階院、禪院,可想見其流行之盛。但不久息滅,宋時已鮮有知者。宋明後盛傳之‘念佛
寶王三昧論’,系唐飛錫法師所作。上卷說念未來佛,中卷說念現在佛,下卷說念過去佛
。上卷的理論全與三階教同,中卷所說則為淨土,足見此論系調和淨土與三階教而作。但
宋明以後的人,不知三階教,故亦尊為淨土宗的要典,把它收入淨土十要中。

還有兩位居士,也應該說及:第一是與韓愈同時文起八代之衰的柳子厚,他著「東海若一
文,久為淨土宗奉為重要文獻。其次為白樂天,他是晚唐的大詩人。老年專修淨土,有一
首關於念佛的詩: ‘餘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
一句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
蹉跎,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
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由這首詩,可見他對於淨土法門是如何誠信而篤行了。白居
易曾參禪有悟,本可入於透禪融教律之淨,但因他是在透禪之淨的時代還未開始之間的人
物,故仍歸此期末尾。

第四節 奪禪超教律之淨

宗門禪乃超教律的。別禪、透禪之淨,對教律均尊之融之而與宗門禪抗。至此期,乘禪之
衰,轉由淨土宗承襲其超教律且倚透禪之勢而奪禪,而成為僅存孤零的念彌陀名號之勢。
幻人(印光法師曾與爭辯)法師以‘昔玄奘攜所取經,過河落水,曬河岸石上,被一龜食
盡,今只存阿彌陀佛四字’譏之。然履霜堅冰至,非一朝一夕之故,乃溯源竟委,略為分
敘。

一 泛源

善導承道綽,高唱一切佛法皆自力難行,唯淨土他力易行。並於釋眾疑惑門,對三階、對
彌勒、對坐禪、對講經、對持戒、對六度,並雲念佛勝百千萬億;又排雜修,以持名記數
為專修,已開厥端。後永明亦重記數持名,四偈料揀之無禪有淨與有禪無淨相別天淵

徑中徑又徑載宋丞相鄭清之曰:‘人皆謂修淨土不及禪教律,吾則謂修禪教律法門莫及修
淨土。……以禪教律假設方便,使從門而入,俱得超悟;唯無量壽佛獨出一門,曰修淨土
。如單方治病,簡要直截,一念之專,不問緇白皆可奉行。但知為化愚俗淺近之說,其實
則成佛至捷之徑。……不由禪教律而得戒定慧者,其唯淨土之一門乎?……不施棒喝而悟
圓頓機,不閱大藏而得正法眼,不持四威儀而得大自在。……當是時也,孰為戒定慧?孰
為禪教律?我心佛心一無差別,此修淨土極致也’。他若優曇、妙?、天如、蓮池、蕅益、
行策、徹悟等,亦時有此類提倡。徹悟之‘淨土一門,最初不待悟門,末後不待發慧

不須懺業!一句彌陀不雜異緣,十念成功,頓超多劫,于此不修,真同木石!舍此別修,
非狂即癡’!語更激切。然以上諸德,不過教學者決疑定信,非必令盡廢其餘也。
 
二 切因 

蕅益學人成時堅密法師,于十要序,出持名三大要:‘一者、六字洪名,念念之間欣厭具
足,如出獄囚奔托王家,步步之間欣厭具足。是故萬緣之唾不食,眾苦之愁莫回。高置身
于蓮華,便訂盟於芬利。蛆蠅糞壤,可煞驚慚!二者、參禪不可無淨土,為防退墮,寧不
寒心!淨土不可入禪機,意見稍乘,二門俱破。若夫余宗,在昔之時不必改行,但加善巧
回向;在今之世,祗可助行,必須淨業專修。冷暖自知,何容強諍!三者、一句彌陀,非
大徹不能全提,而最愚亦無欠少,倘有些子分別,便成大法魔殃。只貴一心受持,甯羨依
稀解悟’!依此自行化他,一、廢萬行,二、廢參禪

三、廢學解矣。

清同、光間玉峰古昆法師(建杭州彌陀佛寺,刻彌陀經于石。光緒十年,由汶溪西方寺淨
果禮請為師終老。余於光緒三十三年始於西方寺閱藏),專奉堅密三要。與其學者妙能、
照瑩等。集淨土隨學、淨土必來、蓮宗必讀、淨土神珠、淨業痛策等書。力主信深願切,
專重記數持名;謂不記數持名,即非信深願切。石刻彌陀經、書字之沈善登居士,亦持其
說。

沈善登學問通博,集報恩論二卷,答問雜說各二十五則,護教宏淨殊精闢。主儒佛二教,
謂道非教;已涉西學,並致書楊文會居士,研求日文、英文、梵文佛典。其集中附有修改
之‘玉峰一法治四病說’,亦名‘念佛四大要訣’。謂念佛有貪靜境、參是誰、離妄想、
求一心四病,治以一法曰出聲記數。每日定數,開口散念,終身不改,即是信深願切。謂
靜境是四禪八定,偈曰:‘稱名為動,坐禪為靜,舍動取靜,墮坑落井’。參誰是騎驢覓
驢,偈曰:“念佛為直,參誰是曲,舍直取曲,瞎人天目。”妄想不須斷,只須散念有恆
,偈曰:‘帶惑超橫,斷妄出豎,舍橫取豎,彌陀叫苦’。一心不亂,只是出聲散念佛名
無間無休,偈曰:‘散念為易,一心為難,舍易取難過頭狂談’。依此則一、不可修定,
二、不可參禪,三、不可伏斷妄想,四、不可攝散歸一;於深信切願下,但長時記數持名
,並特重晨朝十念而已。

三 碩果

綜上源因而充盈成熟為碩果,則成蓮宗十三代靈岩印光祖師之淨土(依悟開法師所訂者應
為十二祖,以印師在九祖後加行策為十祖,命終後其學人依次遞推,遂居十三)。印師在
民初五六年間,吾固時挹清話。功潛清季,化著民初。他本習儒書,且嘗辟佛,後皈佛出
家,博通教義,兼達宗門,誠為一大通家也。本身雖是一大通家,而卻教人不學通家。但
他對人說話,亦應變而不錮,非玉峰堪及。就其對一般人之宣導,以告李天桂‘力敦倫常
,精修淨業’之八字,已盡範圍。其淨土決疑論云:‘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劣,
契機者妙。在昔之時,人根殊勝,知識如林,隨修一法,皆可證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
,知識希少,若舍淨土,則莫由解脫’。又致大興善寺體安書云:‘教理行果,乃佛法之
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在昔之時,隨修一法而四法皆備;即今之世,若舍淨土
則果證全無。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其
普攝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禪宗:實諸佛澈底之悲心,示眾生本來之體性。匯三乘五性,同
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
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自華嚴導歸以後,盡
十方世界海諸大菩薩,無不求生淨土;由祇園演說以來,凡西天東土一切著述,末後俱歸
向蓮邦’。又每示人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各盡己分,主敬存誠,克己
復禮,明因識果,期免輪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要之,則‘
敦倫善世,念佛往生’而已。

核其關隘,在‘今世人根陋劣’一言,不然,何以以一大通家而專切如是耶?昔

三階教亦嘗以末法根劣,致廢所餘一切禪教律。然非不知‘法若當機,皆可成佛’,則他
人不能斥其無知矣。然限以今世當機,則除淨土,餘皆可廢。而於世善,複崇儒術,則佛
之律儀戒善亦不須弘,而佛法僅存真信切願念彌陀佛矣。又恒力阻男女出家,雖有鑒僧弊
,消極止濫,主由崇儒家倫常為善,但須信願念佛,帶業往生,更不須增上戒定慧也。故
充其類而一轉,大可成為在家淨土行之日本真宗。

四 轉流

承印師之化,而確信彌陀淨土,切願命終往生,定課每日念佛(或僅十念)之士女,雖惑
業熾然,在臨終有往生征驗者,聞已有多人。然願為無行之空願,行僅稱名之散念,獲征
驗者又多屬在家士女,則依印師所言能起確信,實全恃信任彌陀他力而致此;則日本本願
寺所謂‘祗信他力’之真宗,躍然欲出。真宗教義以解行證信為次,信立則心身已全倚任
彌陀、安住極樂,更不須願行矣。故彼宗純在乎信,願則屬於彌陀本願,正為信任之他力
,非在人邊,往生不在命終而在信決心安之?那。此?那信心常續,即為已生淨土。行則乃
已生淨土而再應化於人間之所行,只隨人群所宜以學以教而已。在中國儒化中可習行儒學
,在今科學哲學藝術化中,亦可習行科哲文藝學術,故日本僧徒皆在家化。其大學于宗學
教學之外,又能博綜科哲文藝之學術者也。

日本之淨土宗,傳自中國之善導系。其後分流出之時宗、融通念佛宗,也不越中國台賢之
淨。而一至於從淨土宗演出之真宗,則迥然大異。故楊仁山居士力斥之,然演變至奪禪超
教律之淨,世善遵儒行,而出世僅存信願念佛,其空願散念,只賴純信,殊有進為‘純信
彌陀他力’之真宗可能。然尚期命終往生,而無真宗‘信成已生,還化利他’之行,則所
短遠矣!

(光宗、性覺、弘悲、向上合記)

原載《中國淨土宗大全》
--
[1;33m卍 [44m獅子吼站 [0m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1;36m⊙ [32m健康飲食 [0m - 養生要訣, 素餐好康倒相報. BudaFoo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