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爱概率论

3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uuspider(W)

unread,
Jan 21, 2013, 7:31:33 PM1/21/13
to GoogleGroup
寻爱概率论
文 / 层出
2011年光棍节凌晨,34岁的男青年姬十三在微博上发出3000字的诚意征婚帖,引发过万次转发。多少因为他身上
“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标签,此次征婚事件被传播得有些热闹。除去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质疑为炒作,人们更关心的是姬十三这个“实验”的有效性。“你不会喜欢主动投递的女生!”熟悉姬十三的老友对他各种无情嘲笑,甚至有兄弟单位发出了详尽的《追姬十三攻略》(G13
HUNTING)。了解姬十三的人知道,他是一个方法论信奉者:“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有方法论,包括爱情。”这一次,他把自己放进了一场概率理论与爱情信仰博弈的实验场中……这个过于复杂的计算系统,能否提高爱情的胜算?且看其中细节。

事件时间轴
● 2011年10月国庆假期后国庆回家参加亲戚婚礼,按惯例承受各种被逼婚。冲动下发微博,许诺到11月还单身,便公开征婚。
● 2011年11月10日22:34
在微博上发出名为《一枚伪极客+创业者的诚意征婚》长文。含自述、感情婚恋态度、对对方的要求(聪明、理想、貌美等15条要求)等诚意自曝。
截至2012年2月2日,此条微博被转发14128次。
● 2011年11月11日12:00
在微博发表“征婚12小时感想”——1.的确像看简历。长短固然说明诚意,但是否抓住重点条理清晰才是王道……
4.这事比我想的靠谱。豁出去了,不怕吆喝,亲朋好友请帮忙。5.好的方法让小概率事件变得可能,这事变得越来越靠谱了……7.真正机会应该在喧嚣散去之后……
事件讨论
● 你觉得这个方法系统靠谱的地方在哪里?
姬十三:这是一套与概率有关的方法论。通过这件事本身找到合适的那个人,当然很理想,但我对这条路径并不报太大期望。很多朋友现在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有进展了吗?”周围的人和未来一年遇到的女生,都能更快、更清晰地了解我对爱情的态度,这让最后成功的概率增高了。至少,整件事是一次新鲜的体验。
● 怎样筛选应征信件?与企业筛选简历有什么不一样?
姬十三:光棍节当晚收到几百封邮件,现在收到超过1300封信。写得都很真诚,平均在2000字以上。另外,有个女生连续写了15天的手写信给我,在复旦大学做活动时,有女生直接递信给我。
当你面对海量信息的时候,与企业筛选简历的方法一定是一样的。我的办法是:先看第一段,如果文字没有好到打动我,再看照片,照片好再回头看信。最后用Gmail标签管理系统标出了几十封待回信件,六个待见人。
● 事实证明邮件筛选这个方法的效果如何?
姬十三:两个因素决定邮件筛选这个办法有点冒险。
一是,有赖现代摄影技术,照片跟真人往往不太一样;二是,真人跟文字有差异,有些人可能善谈但文字差,有些人可能文字漂亮但讷言。
见面之后基本比较尴尬,没话说,非常难受,想逃跑。我对自己这种见面Hold住的能力判断失误。
这里面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本来就没得聊;二是也许换作不是这个特定安排的场合,两个人的气场也许很搭,这里面微妙的东西消退了,我这套方法论把这方面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了。
也许,在我筛掉的邮件里,有更适合我的姑娘。只是我没有足够精力去见每一个人。我有个朋友做到了。他把这件事当作一个有效的项目管理来做。他在3年之内通过某相亲网站接触了200个女生,从中筛选了30个见面,为了提高效率,有一次甚至把4个女生约在一起见面。最后,他找到了合适的那个人。在方法论上我认同他,但事实证明它并不适合我。
● 2011年11月12日0:00
在微博发表“征婚24小时感想”——1.高调征婚的压力比事先想的要大。12小时后渐渐有人骂炒作骂SB选妃骂自恋,倒也吻合传播规律。2.微博力量大,亲朋好友现在几乎都知道了。3.再次觉得这事靠谱。方法重要,如果得好结果,被骂几句也没什么。4.传播告个段落了。要等的那个聪明女生会怎么遇到我呢?期待喧嚣过后的有心人。
● 2011年11月13日21:00
在微博发表“征婚72小时感想”——1.每封邮件都认真看了,但实在没能力每封都回,惭愧。回复了大约1/10邮件。2.不合适的一眼就能挑出,但合适的就不好判断。这是网络与现实交友的差别。4.感情有方法,但用方法论去处理,则过于理性又会损害过程。是个悖论。
● 2012年1月5日
接受《城市画报》2012年情人节专题专访,系统梳理实验数据:
收到征婚信件约1300封。用Gmail标签系统整理出几十封回复邮件。与其中六人见面。其中0人成为女朋友。

● 你如何看待“理性对爱情会造成伤害”的观点?
姬十三:很多人排斥用“理性”、“客观”这样的字眼来描述爱情,我觉得这是幼稚的表现。
两个人刚开始相爱,多巴胺分泌,这些物质让你觉得不饿、不累、不想睡觉,什么都是好的。大约半年之后,催产素开始起作用,慢慢变得像亲人。在我看来,爱情不是一瞬间的电光火石,它无非是在合适的时间,把热烈的感觉转化为有联系的、长期的、深刻的联系。如果转化不成功,爱情就会结束。
我在征婚信中提出对女生的15个标准,是为后面那个更长的阶段在服务。作为一个生物来说,跟10年前相比,我对异性外貌的御值提高了,心动门槛提高了,对一个人念念不忘的时间从一年缩短到了一星期。你需要有足够的理性和能力来判断爱情里的成分,对方的人生轨迹、价值观和很多更长线的因素。
我有个朋友的观点是:婚姻是覆灭爱情的。两个人的际遇、成长、心智,在漫长年月里肯定有高有低,同步成长太难,大部分人是拖着另一方在走。如果你想要婚姻,必须适时调整你对理想爱情的预期,王子公主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是幻想,不是理想。不要要求极致的爱情,但对它始终抱有期望。你要做的是认识生活本身,而不是让童话成为你的生活。
● 很多人提出你这套方法里有个悖论:你不会喜欢主动投递的女生。
姬十三:“不喜欢主动投递的女生”,这是一个非黑即白的判断。但我更相信一个超大的混沌理论,一个超小因素都能引起蝴蝶效应的现实。当样本足够多的时候,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也许,99%的情况下,主动投递的女生不合适,但也许有1%的漏网之鱼,因为你做的这件事,让某个人在某个环境、某个心态下动笔写了一封信。整件事情的意义在于:正因为存在小概率事件,你才不能把概率当成唯一指导你的方法。因为存在主动投递的女生里有你喜欢的人,你会相信奇迹。你明明知道这件事情概率极小,还是会去做,而且所有事件都是可以被推翻的。这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当你理性上认为这件事情不太可能发生,但它依然发生了,并且凭借感性去激烈地拥护它,这就是爱情的信仰。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