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
unread,Mar 22, 2011, 5:03:45 AM3/22/11Sign in to reply to author
Sign in to forward
You do not have permission to delete messages in this group
Either email addresses are anonymous for this group or you need the view member email addresses permission to view the original message
  to 新阅读实验室, cnlibrary, ussoec, 农民之子, xiansf
  社区图书室何时不再成摆设
    自今春以来,图书馆正在走进免费时代。这一举措给国家级、市级乃至区县级图书馆带来很大压力,有人因此建议读者就近到街道乡镇级、社区行政村级图书馆借阅图书。在所有图书馆中,社区图书室离市民最近、最方便,应该是最前沿、最“抓人”的。目前,北京的城市社区图书室覆盖率约为50%,不能算少,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服务,能够正常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却很少。在第16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能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读书之所吗?
  
一室多用 书柜多成装饰  牛女士在回龙观新康园居住8年了,从来不知道社区里还有个图书室。直到有一天邻居提醒,居委会所在的半地下室里,有一间乌烟瘴气像棋牌室一样的屋子,靠墙摆着些杂志架,她才明白,那就是社区图书室。这个大学本科毕业,喜欢看书,还颇有些浪漫情调的年轻妈妈简直不能接受这样的环境竟被称作“图书室”。
  如果都像牛女士所期待的那样,“洒满阳光的屋子,绿植围绕,管理员带着亲和的笑容,老人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光碟、画册……”谁不愿意把看书作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呢?
  可惜,北京虽然有1238个城市社区图书室,相当于每两个社区就有一个,但很多都是“新康园式”的。
  “我们没地方啊!”很多社区抱怨。就拿回龙观龙腾六苑来说,居委会的办公地点是小区内两套两居室住房,加起来不到180平方米。按照北京市社区规范化建设的要求,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不得低于350平方米,这儿就没达标。
       达标的社区又如何呢?
  在东城区一个像模像样的社区图书室里,6个灰色铁皮书柜一字儿排开,直通棚顶,上千册书整整齐齐码放着,而且都按照图书馆的专业方法编号分类。但看着很不协调的是,书柜前支起了小桌,四位白发老人正热热闹闹搓麻,相当开心。“里间儿才是专用的图书室”。循声找去,却发现里面堆满了假花、灯笼等社区文艺队演出用的道具,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四壁的书柜里倒是塞满了各种书籍,但柜门都被高高码放的杂物箱挡住,很难打开。地上两个大箱子里,共建单位赠送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图解人体经络使用手册》等一批新书,还没来得及拆捆,拆开也没地方放。
  “我这个居委会门前挂18块牌子,社区服务站、社区文化活动站、市民调解室、老年活动室……”一室多用是必须的,而通常图书室都抢不过别人,最终退居为墙壁上的“装饰”。
  然而,在一些国家,社区图书馆的场所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比如,新加坡政府所颁布的《社区住宅规划》中就曾规定,每个社区必须建立图书馆及医疗、体育设施。日本也规定,每个社区必须设有图书馆、幼儿园、市民馆等福利机构。
  年投入0元 书少书旧难吸引人
  很多家住和平里街道的居民还记得,8年前,街道办事处曾一口气投入100万元建起了18个藏书量在6000册以上的社区图书室。当时,各大媒体曾广为宣传,居民们高兴得奔走相告,引得周边住户艳羡不已。然而,自打办事处的领导第二年调走后,这些图书室就再没添过买书的钱,除了接受一些单位和居民的捐赠外,不再增添新书,大家渐渐也就不来了。
  根据2010年第四季度对全市社区图书室的调查,超过半数的社区图书室年购书经费为0元。只有那些隶属于高校和大型企业的图书室才有可能获得所在单位的拨款,有的购书款甚至可达每年3万元,可以与某些街道图书馆的资金相媲美。由于投入资金相差悬殊,有的图书室藏书可达2万册,有的则只有50册。
  然而,在公共图书馆最为发达的美国,《图书馆法》以法律形式保证图书馆多元化的资金来源。这部法律规定,各级政府要为图书馆纳税。以华盛顿特区为例,该市0.05%的地税必须交给公共图书馆使用。
  在美国,每个城市的中心馆要为所有社区图书馆配送图书。受到中心馆雇佣的书商会把编目、加工过的图书送到社区。社区图书馆的藏书可达近8万册,相当于我们街道图书馆藏书量的三四倍。而且,图书馆每年都会把破损和很久无人借阅的书低价卖掉。这样才能保证图书馆里的书是最受欢迎的。美国有些社区图书馆藏书的利用率高达300%。也就是说,平均每本书或文献一年中会被借出3次。
  其实,就算资金比不了美国,我们也还是有些办法能让图书流动起来,让每个社区的读者都能经常看到新书。首都图书馆从2004年开始推出的“一卡通”联网服务,就相当于把所有联网图书馆变成一个通用的大书库,定期循环,更换图书。它可以根据读者的需求,把任何一个馆的书送到离读者最近的图书室。而读者在任何一家图书馆借的书,都可以在自己最方便的地方归还。不过,加入“一卡通”联网,需要社区图书室配备电脑,并能上网,且有一定藏书量,很多社区图书室还达不到这种要求。
       不专业少热情 管理员只管拿钥匙
  美国人特别依赖社区图书馆,因为这里不仅是图书资料的借阅场所,也是社区的文化中心。从早到晚都开放,馆员总是主动探寻你的文化需求,并尽量给予满足。在一家社区图书馆,仅仅因为有人提到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管理员就会想办法请人来做一次中国文化讲座。
  但在北京,大多数图书室每周开放不足30个小时,你休息,它关门,你上班,它开放。偶尔遇到全天开放的,也是管理员揣着门钥匙或书柜钥匙,人到哪儿钥匙跟到哪儿,他不在,你别想看书。借书时多问两句,管理员就回答不出来了。你建议图书室的新书应该摆在明显位置,可管理员说,打乱了次序,他就没法儿收拾了……
  说图书室没人管,有点儿冤。其实,每个社区居委会5名至9名在编人员中,都有一个文体专干。只不过,这位文体专干通常还要兼职做其他工作。即便是全职搞文体,大部分精力也都用在了组织居民唱唱跳跳上。对于书,既不专业,也不热情。
  “关键在于,图书室是个默默无闻、润物无声的工作,在这上面耗费很多精力,却不如其他工作显山露水。”香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同利说。他们街道图书馆在全市基层图书馆中借阅量曾排第一,但工作人员也只是在每年街道的总结会上得到几句口头表扬,与各种正式表彰和奖励无缘。
  目前,无论是文化部还是市文化局,都没有对城市社区图书室的硬件建设和软性服务提出过明确要求。而且,社区图书室在业务上由市区图书馆系统指导,而人员和日常管理则由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负责,这种管理上的“双轨”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一个路口三个馆 规划布局欠考量
  从交道口路口向北350米,有安定门街道图书馆;向南110米,有交道口街道图书馆;向东450米,则是东城区图书馆。方圆一公里内,竟然有三座图书馆!而且一个区级的,两个街道级的。
  这样密集的安排,并非周边的居民确有需求,而是按照目前的管理体制,只能如此。事实上,我们的图书馆建设都是按照行政区划配备的,并不是以居民的实际阅读圈为出发点。
  这样的低级浪费如今还在上演。
  去年12月30日,朝阳区图书馆举行盛大的签约仪式,宣布将把图书馆新馆建在东三环百环家园内。附近居民都知道,从百环家园向南1000米,就是首都图书馆。一个市级馆,一个区级馆,相距仅有1000米,有必要吗?
  “即使图书馆的建设按照行政区划来配备,也得多做些调研,通盘考虑布局才行呀。原本有限的资源应该发挥更大的辐射作用”,首都图书馆副馆长邓菊英说。在她看来,公共图书馆的理想分布状态是以构成15分钟阅读圈为宜。也就是说,居民步行15分钟应该能找到一家图书馆。各个级别的图书馆可以搭配分布,而不是扎堆儿建设。
  “如果从有效利用资源的角度考虑,没必要每个社区都建图书室,而是应该根据区域面积和人口分布来建设。”邓菊英说,图书馆的生存之本是服务,而“服务”二字包含着很多内容。图书馆的空间是否够大,藏书是否丰富,是最基本的。基于现在的条件,北京不可能为每个社区都建设高标准的图书室,与其强求小而多,不如集中两三个社区的力量,办好一个大一点的图书馆。
  在公共图书馆不足的情况下,个人兴建图书馆也是个很好的办法。4个海归妈妈建立的私人儿童图书馆“皮卡书屋”,就以其专业、细致的服务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专家访谈
  进不进图书馆是文明程度的标志
  ——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导周洪宇
  我之所以在2009年提出了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的议案,是考虑到图书馆是社会文化重要的传播机构,也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我不是研究图书馆的专家,但我从教育学的角度去考察图书馆的功能。
  我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以自主创新为支撑,这就需要发展科技、发展教育。而教育不能仅仅是学校教育,而应该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图书馆就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
  中华民族要建设大国、强国,民族素质还应进一步提高。图书馆对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图书馆不光是文化知识的宝库,也是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一个民族成熟不成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喜欢不喜欢看书。读书多,人的素养才高。现在的社会是讲究功利、讲究实用的。鼓励国民去图书馆也是一种价值导向,让人们注重精神层面的提高,这样,未来民族才能成为强盛的民族。国民喜用、常用、善用图书馆体现着社会的进步。可以说,进不进图书馆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周洪宇为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提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议案)
相关新闻
  《公共图书馆法》已起草
  据悉,文化部组织专家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已基本就绪。该法对社区图书馆也有所关注。
  据首都图书馆馆长倪晓健介绍,制定国家图书馆法的呼声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1990年,文化部曾启动《公共图书馆条例》的起草工作,后因机构改革而中断。由于一直缺乏基本法律的指导和规范,目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在建设、管理、效益发挥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政府投入、图书缴存与保护、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等都无法可依。法律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另悉,图书馆法在世界上诞生已有150多年,欧美国家以及日本、新加坡、俄罗斯都有国家图书馆法来保障图书馆事业,并不断重修以便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我国较为完整的图书馆立法是1910年清政府颁布的《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解放前,北洋政府、民国政府相应部门也都颁布过图书馆法。解放后,国务院于1957年颁布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文化部也于1955年颁发过《关于征集图书、杂志样本办法》等相关法规和文件。
异域体验
  图书馆是我一天的起点
  焦炯
  位于美国加州硅谷的圣塔克拉拉图书馆,是我和4岁女儿每天生活的起点。因为这里可以满足我们一天所有的学习和娱乐。
  早晨,我们只要开车五分钟就到了这里(这座小城有两个图书馆,这个离我家最近)。
  图书馆有两层,近8000平方米。女儿在低龄孩子阅读专区里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读物。其实,她刚出满月就开始来图书馆了。这几年,随着图书馆为不同年龄段孩子设计的“故事会”,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双眼。我通常去二层,在那里竟然可以看到当月的《读者》、《知音》,以及香港的中文期刊报纸。
  圣塔克拉拉图书馆和加州其他的社区图书馆一样,不仅忠实地完成图书借阅的工作,还“多管闲事”做许多副业。比如举行讲座,上至阳春白雪的文学艺术,下到烹饪、报税等柴米油盐家庭琐事。由于硅谷的外来移民很多,许多孩子的母亲不懂英语,图书馆还安排免费的英语老师帮她们渡过语言难关。
  在西方,图书管理员的另一个意思就是知识渊博的人。他们不仅帮助你找书,还能解答各种问题。朋友上高中的儿子要做一个有关当地历史的论文,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图书馆询问管理员哪些书里能找到资料。而义工的加入,为图书馆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保障。硅谷是一个高学历人员的聚集地,义工的素质也很高,在图书馆里,你可以找到各行各业的人才。
  我们能在图书馆里泡一天,是因为这儿的配套设施非常完善,有专门给带宝宝的家长准备的独立卫生间,妈妈可以在里面给孩子换尿布,喂奶等,让人免去了后顾之忧。
  你可能想不到,社区图书馆周围的公寓永远是最抢手的。美国人常把自己的图书馆和麦当劳相比。不仅因为图书馆远远多于麦当劳,而且,在很多国家,位置最好的街角往往是麦当劳餐厅,但在美国,那个街角有可能就是图书馆!在这座城市的主干道周围,有超市、七八所学校,以及当地最大的社区公园和社区活动中心等,这种情况在美国是很常见的。每当傍晚,落日的余辉从图书馆高大的落地玻璃窗洒下来,我背上图书馆的免费布袋,带着满满的睡前读物回家,总感到一种充实和愉快。
    (李洋 作者曾在北京媒体工作,移居美国多年)
-- 
小石,
教育NGO列表(New)
农民之子 - 社区学习中心(筹)
公益领域的“两大教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