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张红霞:漫谈读书——给一位理科出身的文科研究生回信

17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小石

unread,
Jul 21, 2011, 10:25:05 AM7/21/11
to 新阅读实验室, cnlibrary
漫谈读书
 ——给一位理科出身的文科研究生回信

小丹同学:

    你好。开书单像开药方一样,应因人而异、对症下药。由于各人的基础、兴趣和目标不同,要读的书当然不同。不过,就我个人经历而言,作为理科出身的文科、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生而言,在读书时大概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大量阅读,博览群书。理科的学生往往不善于阅读,因为理科的知识具有相当统一的标准;一般只要读懂一套权威教材,就基本可以掌握一个领域。如“高等数学”,读懂了黄正中的《数学分析》,就不必再读其他人的了。而文科不同,文科的知识一般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它们不完全是基于事实,而更多的是基于情感和价值观。作者的目的往往不是揭示客观规律,而是表达情感和意志。因此,如果你的目标是想成为一个人文大师的话,你就必须先将自己习惯的理科思维方式放在一边,让自己畅游在中外人文先杰的情感和意志的海洋里,孕育出人文主义的情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然后才有可能运用特定的“话语”,表达出新的情感和意志(不过更多的情况是发明全新的“话语”,表达不朽的经典情感和意志)。
  
  值得注意的是,在理科的思维方式基础上要孕育出人文主义的情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根说过“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我想是否可以加上一句:所学之顺序,亦然。要注意避免处处用事实、逻辑的标准去衡量人文主义的成果,而应代之以诚实、公正、正义、善良等标准。
  
  另一种目标是,而且事实上更多的理科出身的人选择了这一条路,即成为一个有成就的社会科学家。那么,你就将这些情感和意志的出现本身,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事实,并与产生它们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然后得出一个:“在什么特定社会环境下,会出现什么思想”的个案性结论。即对每一个观点、理论找出它的定义域。书读多了,个案就多了,就相当于自然科学的重复观察的次数多了。这时候理科思维模式显然发挥了主要作用,但务必要注意的是,不能机械地阅读人文经典,因为表达情感和意志的文字,只有在读者具有与作者相当水平的激情和激动的状态下,才能真正读懂。学会理解和欣赏那些既非事实、亦非逻辑的“情意”并发生“共情”,是理科出身的学生的重要一课。
  
  第二,由于文科书籍的上述特点,阅读的难点往往不在字面意思的理解,甚至也不在理解作者的情感,而在于弄清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为此,记住作者的姓名很重要,因为,如上所述,作者与内容一起构成了“历史事实”。当你阅读其它书籍的时候,你的记忆中的那个“历史事实”可能会得到解释。例如,学高等数学不必记住黄正中,但读《民主与教育》不能不联系杜威。起初你可能会迷惑,杜威是崇尚科学的实用主义大师,怎么会与我国目前那些反科学的人一样强调“儿童中心”,而不是强调重视知识呢?这个问题留在脑海里,然后,当你读社会历史或教育史的书籍后,你就有答案了。原来杜威的“儿童中心”及“知识”的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
  
  你要对著作中的“历史事实”进行整理,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国家地区,但不可忽视的是,还要按学派进行分类。这一点与理科学习是显著不同的。人文学科的学派林立,但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大致可以将其归为两类。一是可知论、科学方法;二是不可知论、形而上的方法。同样是“儿童中心论”的鼓吹者,但杜威和卢梭属于不同学派。弄清学派还有一个好处,使得读书的效率提高。知道某作者的学派属性后,阅读他的其他著作就很容易了;有经验的读者往往先浏览一下引言和目录,选择重点章节翻翻就可以了。
  
  弄清学派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反过来诠释文中的词义。如崇尚不可知论、形而上的方法的作者,尽管他们在文章中也会使用“事实”、“解释”、“证明”、甚至“科学的”这些词汇,但其意义与另一学派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如果说上述两点主要适合于经典名著阅读的话,那么,对于一般的、当代的著作,学会评价其文风严谨与诚实度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对于近年来出版的大量的新书,可谓鱼龙混杂。严谨是指论述之根据的可靠性、推理的逻辑性,自己的东西与别人的东西的区分,事实与观念的区分,猜想、初步推测与肯定结论的区分等。当然,对于纯情感和意志表达的著作,还要看其态度是否真诚,主旨是否公允。
  
  第四,勤做笔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里不谈通常的划线、摘录之类的笔记。专业笔记有几种或几个层次,包括:(1)理解文本的层次。读书报告是典型代表。(2)联系与思考层次。课程论文是代表形式。(3)批判与创新层次。形成自己的研究假说或思想体系。
  
  以上几点是关于怎样读书的。那么怎样选择书籍呢?选择书籍的方法总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循序渐进的方法;二是问题引导方法。
  
  对于第一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文科的东西不同于理科,循序渐进的“序”并不那么重要。因为,时间上出现晚的东西,并不一定是难以理解的东西,反之亦然。我个人的经验是:先经典后当代;在经典中先近代后古代;先国外后国内;先宏观后微观。我认为对形成我的教育学最基础知识结构的书是如下这些文科书籍:
  
  培根的《新工具》、罗素的《人类的知识》、艾伊尔的《语言、逻辑与真理》、查尔莫斯的《科学究竟是什么》、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波普尔的《推测与反驳》、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赫斯特的《博雅教育与知识的性质》(小石注:谁有这本书的信息可以补上)、布鲁纳的《教育过程》。这些书决定了我的学术风格和学术理想。
  
  对于第二种,跟着自己的问题走的方法,“经典著作提要”之类的工具书是非常有用的助手。这个方法对于半路出家的人很合适。随着一个一个问题的解决,知识体系将逐步清晰起来。当然,以上两种方法可以并用互补。阶段性地集中阅读一类书,可以起到弥补由问题引导法建构起的知识结构漏洞的作用。
  
  最后谈谈专著、论文和学术报告的关系。专著是对某个领域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论文是对某个领域未解决问题的新研究结果,学术报告则是正在研究过程中的初步研究结果。有人将它们分别比喻为剩菜、刚刚完成上桌的新菜、正在厨房烹饪的菜。怎样对待他们,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希望你对本文也作批判性阅读,欢迎讨论。
  
  张红霞,南京大学


摘自:天涯论坛

另荐:我国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by张红霞,2005年,)

附:张红霞教授的介绍





--
小石,
http://weibo.com/youthstudio (miniblog)
xia...@gmail.com (im & mail)
131-4617-2275 (mobile)

新阅读实验室
http://simple-education.org
以阅读为切入点,开展网络教育研究和开放教育运动

教育NGO列表
http://simple-education.org/w/Education_NGOs
了解教育NGO及其多样性的一个窗口

真实世界的教育学
我的社会化学习与生存

----
对不同的人来说,“教育公平”有不同的内涵,对我来说,它就意味着,每个孩子都熟悉“新阅读”,并有个“上网本”(One Laptop Per Child)。

Wenxiao Lv

unread,
Jul 25, 2011, 1:47:09 AM7/25/11
to uss...@googlegroups.com
谢谢小石分享,作为一名理科出身的文科生,这篇文章对我也非常有用!!
 
 
 


 
--
邮件来自“USSOEC社会化学习圈”邮件列表
 
玩转大学,尽在USSOEC——Study Strategically,Work Wisely,Play Professionally. All in All,Less is More!
 
----------
详情:http://groups.google.com.hk/group/ussoec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ssoec
微博:http://t.sina.com.cn/ussoec
豆瓣:http://www.douban.com/group/ussoec/
发帖:uss...@googlegroups.com
博客圈:http://www.planetaki.com/ussoec



--
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Schoo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小宇宙百科英文总监
Director of  English Dept.,XYZpedia,
 
 
          
Mobil:13488123992(西安)
           13588023560(杭州)
Skype: veronicalv718
QQ: 315550680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