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Groups no longer supports new Usenet posts or subscriptions. Historical content remains viewable.
Dismiss

.獲得感應的條件與原因

0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q12i...@yahoo.com.tw

unread,
Dec 16, 2014, 10:26:21 PM12/16/14
to

(擷錄於鸞書拱衡雜誌246期1頁)

觀音菩薩 降                      102.6.22

詩曰:心誠則應感能通。黎庶虔求志可融。寄語有情知了悟。勤行善德達蒼穹。

聖示:
  近來貴堂結緣善眾多有以閱讀因果系列善書而呈求吾鑒納,予以濟助解厄除難
。吾甚慰於諸眾有情、有緣閱書而虔誠求助,一者亦為貴堂普化道務推辦有成,契
引各地善眾結緣;再者,是為閻浮提有情緣眾際此大開普度之時,得有福緣求助解
除厄難。惟,吾亦需與各地善眾細述分明,庶免有者得受感應,歡天喜地;未得助
力,乃怨天尤人!
  受感應者,有三大類:
其一、夙世福慧資糧具足(亦即夙世善業圓滿此際緣熟)。
其二、當下因緣際會(或以善書結緣,或以平素即已勤行諸善功德)。
其三、當下發心具足,以此一志之誠,召感福德緣至。
  以上是有此正面之受益,當然後二項仍需輔以正確方向,譬如得到正命所頒敕
道場之依律而行,多可如願。
  復次,未能如願者,亦可分三大類:
其一、夙世善業福慧不足(亦因此容易使緣機未能臻於成熟)。
其二、心存半信半疑者。(頗多有情緣眾求聖佛之助,但心誠不足,因此常以此意
   念而阻絕、感應力不顯)。
其三、運正噩晦,甚致災星當頭,以及前二項因素又加雜其間,因此難得感應。
  但是諸佛聖總也抱持濟渡眾生之洪願悲心,所以眾生若能先起「意正心誠」而
求,基本上已如願一半!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