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Groups no longer supports new Usenet posts or subscriptions. Historical content remains viewable.
Dismiss

歷史人口研習營

27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歷史人口計畫

unread,
Feb 25, 2005, 12:57:45 AM2/25/05
to
聽起來真的很不錯,趕緊去報名喔!機會難得
歷史人口與社會科學研習招生說明

一、背景緣起
人口、土地、聚落為一個國家有關社會科學研究之根本。然而,臺灣雖然一
直有著良好之人口、土地與聚落資料,卻一直沒有建立良好的研究機制。「歷
史人口與社會科學」研習營,旨在培養有關歷史人口研究方面的人才,以期
早日建立起本國有關歷史人口之研究後進。
由於人口資料庫需要翔實的數據與資料,並非每個國家說要建立即可建立。幸好,臺灣自日據時期的戶籍資料與國勢調查奠定了良好之基礎。日據時期
的戶口資料,於1905年建立雛形,並留下大批完整的檔案。美國史丹佛大
學人類學系武雅士(A. Wolf)教授首度利用日據時期戶籍資料探討有關漢
人社會之婚姻與收養,並獲得學術界之肯定。之後,於1989年迄1995年間,
武雅士教授與計畫主持人莊英章教授先後獲得美國魯斯基金會與中央研究
院主題研究計畫之支助,陸續收集臺灣全島各地之日據時期戶籍資料,進行
有關福建與臺灣之社會文化比較研究。

由於日據時期戶籍資料之龐雜,隨後莊英章教授與武雅士教授分別又取得國
科會與蔣經國基金會之補助,繼續處理戶籍資料庫之相關問題。期間發表多
篇論文,並獲得國際學術界歷史人口學者的重視。過去多年來,荷蘭歷史人
口學者數人也先後來台瞭解臺灣日據時期戶籍資料,莊英章教授也受邀訪問
荷蘭瞭解荷蘭的歷史人口資料庫。
基於前述十多年來的努力,台灣的歷史人口研究已累積相當的資料與成果。
然而,若要從日據時期戶籍資料發展成歷史人口之研究仍尚待許多的努力,
其中,最重要的是培養有關歷史人口之研究人才,以凝聚研究之人力與成

果,並深入瞭解人口特質與社會進步之間的關係。就長遠發展而言,希望日
後能吸引更多跨學科之研究者的參與,並成立「臺灣歷史人口研究中心」。
二、研究之前瞻性與培訓主旨
一個社會的人口特質包括:性別比例、婚姻狀態、婚姻模式、家庭組成、出
生、死亡等等,而在漢人社會中還有童養媳、收養、招贅等更複雜的人口行為。
如果我們將以上的變項放在城市與鄉村中做比較、或放在不同社經條件或社會階
級脈絡中做比較、或在不同族群下做比較、或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做比較(例如
歐洲與臺灣的比較)、或在不同歷史階段中做比較,或在同一社會文化中的不同
區域中做比較,不論是變異或相似的人口特質,我們將面臨許多解釋上的挑戰。

我們且以臺灣的歷史人口資料為例說明之。臺灣的歷史人口資料是過去十多
年來在莊英章與武雅士兩人的領導下,由參與本計畫的多位研究人員陸續從臺灣
各個地方戶政機構收集得來。當時考量了歷史文化的影響、社會經濟的條件、族
群的互動、區域的分佈、城鄉的遷徙等主要因素,分別在台北、五結、竹北、峨
眉、北埔、大甲、神岡、鹿港、竹山、吉貝耍、大內、安平、九如、東港、澎湖
等地,以村、里、或鄉為單位,蒐集日據時期戶籍資料的本簿、除戶簿、寄留簿。
根據目前初步的分析,我們發現在各個資料採集點所呈現的婚姻行為有極大的差
異。問題是,我們如何解釋這些差異?區域性的差異?為什麼?又如何造成的?
歷史文化的因素?社會經濟的條件?抑或族群互動下的產物?從歷時性來看,如
果不同地域的人口特質呈現同樣的趨勢,是政策的影響?抑或現代國家體制的產
物?抑或現代化的必然結果?這些都急待我們進一步的分析才能具體地、清楚地
解釋之。而且在整理分析之後,進一步與歐洲的歷史人口資料相互比較時,我們
又可以進一步瞭解什麼?解釋什麼?
事實上,一個社會的人口特質以及其衍生出來的文化行為,一方面代表著一
個社會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文化的適應與平衡,另方面代表著該社會的文
明進步指標。無庸置疑,一個社會的人口及其特質對一個社會的未來的發展具有
深遠之影響。
讓我們如是想像:如果,我們將臺灣的歷史人口資料與歐洲的歷史人口資料
比較,我們進一步要思考的是:醫療衛生的體系與概念、疾病的瞭解與控制、生
育的文化態度與理念、家庭婚姻的制度與政治意識型態是如何影響一個社會的人
口特質以及其息息相關的文化體系與社會福利。如果,我們日後建立起臺灣歷史
人口資料庫,將之與土地資料、聚落資料結合,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的是:歷代
的土地開發與拓墾、經濟的生產模式與制度、人群聚落的發展與互動、區域性生
態與人口遷徙、城鄉發展的步調與方向是如何形塑臺灣的人口結構與社會組成。
已故陳紹馨教授曾說,台灣是人口的實驗室。我們願意為這句話備註,如果
我們日後建立了「臺灣歷史人口資料庫」。許多的國外學者都驚嘆於臺灣戶籍資
料之完備與詳盡,而日據時期的戶籍資料是「臺灣歷史人口資料庫」的基石,我
們希望透過中央研究院「歷史人口研究群」的先期規劃,拋磚引玉,一方面促成
「臺灣歷史人口資料庫」的形成,另方面也藉此促進國際間的學術交流,以提升
臺灣的國際學術水準。
今年,臺灣學者與美國學者、荷蘭學者有幸在台灣聚集一堂,我們希望能順
勢成形、順理成章,透過「歷史人口與社會科學研習營」建立一支歷史人口
研究的團隊,並邁向國際之學術交流。要之,我們希望透過研習營
1. 培育國內有關歷史人口研究人才
2. 規劃組織有關歷史人口之研究計畫
三、研習營時間:2005年3月26-27日
四、研習地點: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
五、招生對象:各大專院校人類學、民族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
學與政治學等相關領域之碩士生與博士生,共計12至15名。
Date/Time Lecture
March 26, 2005 (Saturday)
8:30-8:50 Registration
8:50-9:00 Opening ceremony
9:00-9:50 Keynote Speech
9:50-10:10 Tea Break
10:10-11:00 Demography and Social Science
11:00-12:20 Household Registration Data & Demography
12:20-14:00 Lunch Break
14:00-16:00 Basic Statistics and Demography
16:00-16:20 Coffee Break
16:20-17:30 Household Register tour
18:00 Dinner
March 27, 2005 (Sunday)
8:30-9:30 Demography and psychology
9:30-9:50 Tea Break
9:50-11:00 Demography and History
11:00-12:20 Demography and Economic
12:20-14:00 Lunch Break
14:00-15:30 Comparative Demography of Taiwan and Europe
15:30-15:50 Coffee Break
15:50-17:30 Round Table Discussion
18:00 Dinner

七、講員
莊英章(中央研究院台史所所長)
Arthur Wolf(Professor,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Hill Gates(Professor,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Theo Engelen(Professor, Nijmegen University, Holland)
楊文山(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
潘英海(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Paul Katz(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謝穎慧(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博士後研究)
黃郁麟(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歷史人口研究計畫技術人員)

八、經費:
學員之學雜費用與食宿費用由計畫支付,惟參與學員每人於上課首日
報到時需先繳交2000元保證金,全程參與者全額退費。

九、其他相關事宜:
2. 招收相關領域之碩/博士生12至15名,先來先收,並考量學習旨趣。
3. 學員需全程參與,並繳交保證金;學習結束將頒發研習證明。
4.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2005年3月15日截止。
5. 聯絡人:林嘉琪 E-mail: jiaq...@gate.sinica.edu.tw
Phone: 02-26523382

--
* Post by demography from pc2202-2.ioe.sinica.edu.tw
* Origin: ★ 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 BBS ★ <bbs.cis.nctu.edu.tw: 140.113.23.3>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