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Groups no longer supports new Usenet posts or subscriptions. Historical content remains viewable.
Dismiss

求生淨土若是為了逃避責任,乃背道而馳.

1 view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q12i...@yahoo.com.tw

unread,
Oct 2, 2021, 1:14:54 PM10/2/21
to

(摘錄於鸞書寶德雜誌221期)
四禪淨土宗法華林菩薩 登台             109年10月17日
詩曰:視察身心靈清靜。死期自在上瑤鄉。如宜進退輸誠意。生效賢真善德香。
述論:視死如生
  人降世間,生死一體,質無差異。生時則有粗重之身軀,死時則有微細之中陰身。粗重之身軀,依賴的是六根與六識,微細之中陰身,則依賴阿賴耶識。
  此識未清淨,故產生種種幻滅,卻以為實有。如夢境一般,並非恆遠不滅,是屬所謂幻真。這只是因緣法,不以生住滅,故說非真。唯有永恆不滅,才是所謂的真。
  是以,大德們皆以體性淨化為本,不斷淨化本心,歸於身形,以淨化清淨超越淨,這便是淨土而非避難所。世間人求往生淨土,身心皆不純淨,大都是為了逃避世間責任,而非真心發願往生淨土。
  大德之人,圖在生之時,清淨一己之心性,使心純、真慈,求心生大悲憫而彰顯於身之所行。於日常生活中,在待人接物之間,都能隨時設身處地,替人著想,在應對進退之間,拿捏得宜。恐有不盡如人意,乃求生往生淨土,以期更超越所知所證,得甚深唯妙法。待性德圓滿,再倒駕慈航,以應未圓之臻。
  然而,凡夫俗子,雖亦常求生淨土,但未識因緣生滅,未明因緣果報之息息相關,不明生與死,同為一體,體者性體,本質也。通常之人,緣於疾病而感苦,緣於愛別離而覺苦,緣於老而虛,老來諸耗弱而覺苦;緣於死期不明,對死深感恐懼,惶恐不安,不知歸處,因而迷惘。
  更有眾生,緣於營商失利,官場不力,諸厄糾結,諸債頻催,為此深感人間苦多,太多責任必須應對,為逃避種種責任,學人家求生淨土。但心之不清,性乃未淨,不但與淨土乏緣,甚至背道而馳。在生如能一心清淨,方得死歸清淨。是故,生既是死,死既是生,隨時清淨,生死寂然也。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