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Groups no longer supports new Usenet posts or subscriptions. Historical content remains viewable.
Dismiss

◎一、無論王公貴族.士農工商,只要誠心願意,並且做好基本功課(閒暇持唸彌勒佛名,一生不間斷),臨終時皆能輕易往生彌勒淨土

6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q12i...@yahoo.com.tw

unread,
Jul 2, 2015, 11:51:43 PM7/2/15
to

※可以真實離苦得樂之簡易暨實效的方法:
一、無論王公貴族.士農工商,只要誠心願意,並且做好基本功課(閒暇持唸彌勒佛名,一生不間斷),臨終時皆能輕易往生彌勒淨土
二、任何人.任何宗教,都可以把彌勒淨土當成中繼踏板,先確實跳離輪迴苦海,再前往有緣之地


摘錄自《彌勒法本之顯密戒三部寶典》

彌勒菩薩降示 103‧3‧29

「顯部」總論之四

  末法時中,云何彌勒教法為殊勝?除眾所周知:簡易方便,距此閻浮提地最近,以及我佛 世尊親口咐囑盡渡遺眾之外,即是修行求生彌勒淨土必定可以如願以償!
  當然並非其他佛聖之教法不為殊勝,但是此中卻有許多分判,諸如:有些教法需視修者根器,有些教法甚至要有絕大發心、絕大苦工始克到達;然彌勒教法通通不用!不論王公貴族、不論富貴貧賤、不論男女老幼,只要時時存有趣心求生彌勒淨土,只要得暇稱念 彌勒之名,必定上生此土;可以在此末法時中,適應眾生,不論士農工賈均可。
  但是眾生當亦深知,如何保證必得上生此土?關鍵亦在「時時存有趣心,時時稱念 彌勒之名」,此為保證之動能。眾生悉知「趣心不滅、稱念不斷」,歸空之日,吾必定放光接引,上生彌勒淨土!今夜吾即是以此主題,加以闡述、詳列,以利眾生不疑,進而加強趣心。
  眾生悉知放光接引,必達淨土,但其理安在?實則是非常簡單明確。吾放光接引,正如已是修築一條閻浮提地直達兜率天之康莊大道,只要踏上此一康莊大道,必定到達目的地;但是如何踏上此一康莊大道?即要眾生時時存有趣心(因為此心常存,形成一種波率)、稱念不斷(正是一種驅動能量),當吾放光接引(亦將之喻為一種波率),則受接引者波率吻合,即可依循此一康莊大道到達淨土。
  復次,眾生之趣心與稱念由平素累積,形成一個非常強勁之能量,與吾願海攝納,可以有如水乳交融;亦即在平素間,此一眾生時時在校正(或曰加強)自身之願力,融入吾願海,一旦臨命終時,可以輕易對準此一交融之願海,而得接引上生。做個最淺易的比喻,眾生平素趣心常存、稱念不斷,有如已編織結構成一條非常耐力以及堅固之繩索,它可以讓你憑藉、依循,而到達淨土。
  吾本章主旨,乃在使有緣善眾知悉,際此末法時中,為何彌勒教法以最簡易之修行法門,讓趣生此土之行者可以輕易脫離閻浮提地之輪迴。

彌勒菩薩降示    103‧4‧5

「顯部」總論之五

  緣何彌勒淨土分內外院?此亦彌勒教法殊勝之處。我佛 世尊咐囑未盡遺眾,乃為 世尊慧知灼見知悉未來世眾生根器易受蔽障,且于未來世中,眾生貪、嗔、癡三毒深重,乃有簡易法門濟渡諸眾有情,以稱念不斷、趣心不止,且不急斷業,而可上生淨土,是為因應此際眾生之緣機與根器,而有此簡易方便教法。
  外院——乃為眾生趣心所在,即可達成。不急斷業,意即不強求眾生立斷三毒、五蘊、七情六欲;身在紅塵,六根染著、心猿意馬在所難免,強求諸眾立有發露增上、出離,易使諸眾有情聞望而怯步,因而只要諸眾趣心及稱念不斷,即可藉此動能攝納,往生外院再作精進。
  內院——此處已是生補佛處之聖地,但並非閻浮提地諸眾可望不可及之處。若有行者在世願生彌勒土、誓入內院,亦非遙不可及,當然就要下苦工(但非要行者完全捨離才能臻至)。 世尊說彌勒三經,明載只要「六事行法」多修多分上品上生,亦可直入內院;唯雖未必緇眾始能直生內院,在家修眾則要加倍苦修(已不僅僅是趣心、稱念不斷而已)。
  吾甚願諸眾有情、願生彌勒土之有情緣眾,細細審酌自身當下處境,可以直生內院者,則嚴修六事,多修多分始終不怠。若有情緣眾自身客觀條件(諸如家庭因素、事業因素、以迄根器因素)較難確認,自身無以直生內院,則可先求外院再作精進;或可在依循教法進修中,週遭客觀因素可以克服,再作增上出離之精行,時猶未晚!
  綜此而言,彌勒教法之顯修與我佛教法任一宗脈之顯修並無殊異,只要有情緣眾認知彌勒淨土是可作歸宿,由簡入繁、由淺而深,只要一心不輟,定可到達此土!


(假設此刻的自己已經在天上安居清淨極樂之地,天上漫長的歲月裡,或許不急著精進晉升;然而此時多災多難的世界上,數十年壽命更顯得短促無多,所以人們應該急著修行才對,以避免錯失當下人身可以修行之難得機遇,不小心墜入三惡道則出苦無期。
修行也許是唸經拜佛等等,而更重要就是找出自己的缺點,努力革除自身的缺失,這便是修行之實義。在現今工作、休閒交替的既定模式中,有否仔細審查,自己日常之間到底是在消業或造業?積福或耗福?譬如書上古聖先賢明明說放生積福,卻偏偏有那麼多人抱以抵制之心,書上明明說殺生造業,餐飲業卻依舊大量斫殺(饕客則犯下助斫殺)..等等,太多太多的矛盾與疑問,當需眾人猛下決心,仔細思考反省一番,把握不多的人生歲月,平時除了遊玩工作以外,更該騰出時間仔細研究這些矛盾與疑惑,不要忽視這些盲點,它可能將會決定未來命運之升沉,好好自我檢討與精進修行,免於懊悔。)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