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Groups no longer supports new Usenet posts or subscriptions. Historical content remains viewable.
Dismiss

.各人意識心田形成各人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1 view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q12i...@yahoo.com.tw

unread,
Apr 23, 2015, 10:50:52 PM4/23/15
to

(摘錄自鸞書拱衡雜誌262期29頁)
眾生平等──佛性之追尋與歸向彌勒淨土(下)    作者:吳昱瑩   
  人們習以為常的價值觀、想法,思考模式,構成每個人的生活內涵及取向。
  每日規律的生活作息活動之外,頭腦的活動及思想,可說是無時無刻地伴隨著我們。假如人們只是在做事,而腦中空空如也,那不就像是機器人!就是因為「靈性」存在於我們驅體中,始能成為發號司令的主人,指使我們的所作、所為,產生對人、事、物的看法。
  以佛學觀點來解釋,人的意識及其行為,是由人的潛意識(第七末那耶識),及阿賴耶識(第八意識)經由現意識(第六識)釋放流露而運作。這個第八識存在著過去輪迴所蘊納的種子,等著時機成熟而成為因緣等事相;它以種子型態存在,等待生根、發芽,使成為投胎輪迴的根本因素,因此又稱為「異熟識」,也常被形容為「八識田」。
  舉例來說,人們常用的名詞「刻板印象」、「先入為主」,就是說明人們總是有著對事、對人一成不變的觀念和看法,不夠客觀。個人的觀點常常跟事實有著極大的差距;因此真理常常是隱而未顯。以單一件事情來看,其內、其後所隱含的因素,人們常常粗野地誤判而執己見為實,因而造成人們之間溝通的不良、誤解,甚致衝突,或者成為世仇!
  這種執識以及不夠客觀,就是來自於各人夙世的因緣所產生的概念而執之不釋,因而埋藏在個人的八識田中。試看,同一件事情,為何每人都有其各自看法?因此一件事情可由許多觀點去看待,而事情的處理也是因人而異;然而既然有那麼多可用的面向看事情,人們卻總是覺得自己的觀點才是對的。
  或許我們可以說,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及其處理方式,形成他們各自的人生及世界。自我的概念就如同每個人內在有個投影機(就如八識田)投射到外界,我思故我在,產生對人對事的看法,這是內在世界的投射,也因此形成各人的外在世界;換句話說,各人所處的世界是各人內在所投射而變現,那是每人意識儲存區、亦即八識田所流露出來的。
  《萬心自在論》「四」中阿難尊者教示:「實我法性乃必依附因緣而產生,而一切我執我實之所見,僅乃自我意識之作用,即乃假內識之所變現而已。」因此每人所面對的世界是各人內定的,各人的宿命也是這八識田種子成熟,而形成環繞著我們的種種人、事、物等因緣,那是個人需去面對及經歷。這世界是一個,然而因每人的不同看法感受及觀點,形成多重的世界!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換句話說,您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從事什麼形態的人生,取決於自己,此所以構成人的創造力及發展的空間。
  人們累世的輪迴,促使個人意識「習以為常」地執著所見所聞一切為有、為真,就如一個人對同一件事情執意某個看法,他人是很難介入及改變的。伴隨對事件的執著,是個性與習慣的養成,此習性主導輪迴的動力;我執生起法執,對人、對事、對物的看法形成專屬個人的一定事機,而形成各人的世界。
  任何的因緣事件都會隨時間而飄散,然而人們總是因執有而留戀不去,形成另一顆種子存放於八識田,等待時間的成熟,再去開展另外一個人生。而個人的世界因為執意、執著,原來無限可能的創造力及寬廣,變得愈來愈狹隘困縛,因此身不由己,不由得隨八識田所釋放出之種子,成為各人的宿命而流浪生死,渾渾噩噩度日,此做繭自縛,就如同在睡夢中夢境纏續不止,而難有夢醒時日。
  無極老母說:人們最大的苦惱是因為有「我」,而這我,即是「我執」。簡言之,認假為真。以現實事相來說,一切都是那麼真實,為什麼是假?試看,有什麼權勢名利終究是能夠留下來的?實際上,就只有八識田中輪迴的種子因著不同時間的成熟,而成為各種不同的因緣,在這世界輪迴不止。
  概略地說我執是累世的輪迴動力,那麼去我執,即是捨棄那不是真實的、假想中的我,把真實的我呈現出來。阿賴耶識中佛種慢慢發芽,轉識成智,就能擺脫困縛;縱使「身」仍在這世界,實際上「心」可以是自由自在的,且能夠出離這五濁惡世,自然又自在而無所不在的佛性就能彰顯無餘。
  佛性的顯露,可由去執而漸漸彰顯,成就佛性即是去執的最終成就。去執意味能捨,「能捨」並非實際捨去什麼,只是捨去那認假為真的虛妄,而回復我們本自具足的佛性。
  歷史中的聖人顏回最能令人津津樂道的是祂的安貧樂道。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祂的貧困,看似無何可捨了,殊不知祂所不凡之處是能捨去「不堪」的煩憂,此凸顯出祂深得道中三昧之樂趣及涵養,此所以成就非凡夫俗骨所能比擬之聖賢果實。
  布袋和尚曾為詩句:「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塊泥土,無一點彩色;工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淨常皎潔;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布袋和尚所示現的,是身邊雖只有一布袋,也無現世那些大師們的名望及供養,仍瀟灑及豁達如此,其「無條件的快樂」實在值得現世汲汲營營於名利憂苦的世人們一個最大的省思及典範!
  同樣的道理,彌勒慈尊在「三部寶典」補敘中說:「當下之我,是凌越一切殊勝,而是究竟之原動力。」既能去執,即能捨其假、則能得其真。善自護持這顆心,使去假存真,是能超越任何外在的殊勝,因為本自俱足的道心本身已是不凡及殊勝。
  現實生活當中,一步一腳印,撥出休閒時間,到道場參鸞護持,參與法會、共修或者效勞,即是捨棄我們的凡夫的惰性,且能在禮佛誦經、服務大眾當中漸漸尋回光明的佛性。財佈施於道場,使弘法利生得以運作,是捨棄我們慳吝及貪欲的凡夫心。隨順因緣、不限形式的廣佈彌勒福音,更是積聚無量的智慧與功德,同時也能捨棄我們愚痴、不善的心念。藉由財、法、無畏之三佈施,而能捨去貪、嗔、癡三毒;內在漸能顯現去執及光明,又能和 彌勒慈尊之慈悲大願相契合,當然這就是「成就究竟之原動力」!(完)《回頂端》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