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皆空,盡是無常,乃是事實,亦是真理。於六道輪迴之無邊苦海顛變中,如何接續有緣之情感(親情、愛情等)而得恆續不息,基本上是不可能。如果有大願加上妙法,在天地間得以相似恆續,另當別論。有願無法,畢竟落空,有法無願,須待緣機,有法有願,緣熟所顯。
如何使有緣之情感延續不息?一、基準法則。二、原理概述。三、實行方法。四、原理補述。
一、基準法則:
萬般無常,當體即空,世事盡是空中花,天地本是水中月,一切皆是虛幻且空假。
觀察一切萬事萬物,皆是緣聚而成,稱之緣起。緣起者無實,本然是空,稱之緣起性空。
由觀察得知,一切無常。亦可思惟,因為緣起者無實,所以相對於空假,若有真實者存在者,必然是不須假借他緣之匯聚,可以單獨存在,不受波動,永恆不變;此不變者,稱之真如本性,亦名為道,或尊稱為上帝,是萬物之母;無始之始,無終之終,剎那綜三際,卷之退藏於密,放之彌六合,粟子合三千,超越時間與空間。
空與無常,猶如一紙兩面。緣起性空,彰顯萬般無常;世事無常,訴盡萬法皆空。
雖然萬般是空,但其生滅聚散興衰有無等等之變化,仍有法則條理可尋,稱之因緣果報,並非雜亂紛紊無序。春花秋果,四時遞轉,生滅變換,起落昇沉,皆有禮制之脈絡軌跡可依循,天地之運行亦有主宰,其間之興衰遞換,並非純粹或然率或巧合,空穴來風必有其因,一切皆有前因後果。締結善因,恪遵倫常,自能祥和太平清淨;造就惡因,違逆道德,感得紛擾痛苦昏濁。若無因果之理為準則,豈不善惡無序,遍佈魔域。
二、原理概述:
染病或受苦之際,觀思眾生之磨難原是這般苦慟,心生憐憫,並願代替眾生承受苦難,或許力量不大,但有此悲願,自有其效。持續修善培德累進功行,資糧積累深厚,甚而常持苦修以益志,依此善力自然得以消業減苦,蔭及與其相繫相應之有緣眾生,彼等苦業亦隨之釋減。依承擔之悲心,助天地以消劫,此即承業轉化以減業縮苦之作用。
北天極地境天神域,依願所成。真如化境,境歸於空,題曰:「境定北樞,塞外邊天」。與諸等有緣淨土或洞天福地相輔相乘,例如增助彌勒淨土之渡眾,境天如妙採,荊棘能採,彌勒淨土如深籃,廣眾能容;亦如歷寒而暖被加覆以減其苦,可抑減應緣者之冥苦,以助益於攝納緣熟眾生。
秉持因果真理而巧妙轉化釋解諸業,承業解化,減諸苦磨,化險為宜,即承化之妙理。境天之奉旨為主,承化之妙理為輔,或云承化之妙理為體,境天之渡眾為用,亦云境天之拯渡為助,神脈(母令)之統籌為軸。消業袪禍轉劫伏魔減冥,可益助天地之太平安定祥和清淨圓滿。
三、實行方法:
1、修善止惡以清除業力,並藉由研思領悟萬法皆空之真理,使之如虎添翼;業力既歇,塵緣漸償清。平時恪遵倫理道德,戒心戒行以消除貪嗔痴諸惡業,時常懺悔反省改過,不屈不撓,並且廣行諸善助眾(例如定時財施,是合適普遍大眾增添福慧之簡易妙行,真誠恆志以實行,久積則成大果)。遵循古德聖賢所制定之各種集要專修方式,擇適而專修之,或依照自身情況自訂課誦或禮拜之日常功課,每日或定時恆持不間斷,有缺則量力擇時補回,精進不懈怠,藉以堅固決志與增長福慧,並可契引有緣仙佛庇蔭加護,獲益匪淺;因此,日常之恆心課誦與禮拜乃不容小覷,宜堅定恆行。
2、然而,悟空、了業、了緣並非易事,因此,仰仗神佛助力,憑藉佛菩薩悲願攝納眾生歸入淨土而得解脫之悲憫,發願求生淨土,此乃當世得以超脫六道輪迴苦海之簡易法門,待入淨土再層層進修以至清淨圓滿之證聖境界。因此,求生淨土,相較而言,容易許多,宜恭誠精進遵行把握之,勿入寶山空手而回。
3、並發大願(妙願),亦即真誠願意承受有緣情份(親情、愛情等)所相應之諸多磨苦,以助天地釋業化劫而渡化眾生離苦。以悲心承擔,甚而秉志實修,幫助天地轉化釋減業苦,依此承化之理施展妙用。
4、既然發出妙願,如何施行妙法?勤修善心與力行諸善以為因,真誠默禱迴向以累積彼此之善緣使福緣深厚,若真有緣(親緣、情緣等),自可締結延續之機,漸成恆續之果;固然可喜,但依承化之用,當勇於承擔情苦,以助天地消業除劫。所云有緣,即是應緣適緣足緣,機緣匯聚至成熟而自然顯現;必須承擔比一般深廣之因緣性,故並非人人合適此法。
雙方是否存在著恆續情份?有者自然相應而明顯,有者未必。即使雙方存在某種恆續情份,亦勿深執不放,執取之心如同畫蛇添足,反成牽障。
若雙方無緣,卻心生貪求妄求,即使力行善功迴向,依非正念而成牽扯,反而弊多於利;故勿執於恆續之念,依此不執之正念而隨緣遵行善功迴向,方為有益。
妙願與求生淨土之願可以並行之,可同發之,兩者並不干礙;一旦修至成佛或證金仙,佛壽固然長遠,但萬般無常,佛壽仍有屆期之時,致長期累積之諸多不安定業劫顯現,斯妙願之行,亦有助於對治或減輕未來自身或緣眾佛壽屆期之諸多困境,去蕪化險,燃添接續,助返本位,有益於護助天地祥和安泰。
四、原理補述:
若無修鍊至清淨圓滿之永恆境界,自無呈似永恆之恆續情份可言。
此為勾招入修之法,藉情執,入修途,再破情執;先以鼓勵培德修善與引導求生淨土之志願,進而精進實修,一旦歸入淨土,不懼情執之不破。昔玄奘法師為了引渡尚未出家的窺基菩薩,特准允諾可以攜帶書籍、奴婢、酒肉入寺修行,但等到窺基菩薩一行人浩浩蕩蕩來到佛寺大門,玄奘法師刻意命人敲響大鐘,一時鐘聲徹響,震甦心扉,窺基菩薩當下起了大慚愧心,知所醒悟,於是命令隨侍等退去,隻身進入佛門,歷經精進修鍊之後,果然修成一代宗師。因此,先歸入淨土證至清淨圓滿,等候足緣與緣熟,彰顯大願,自然延續有緣情份;然若無以足緣,大願無以相應,彼時因心已清淨無貪無妄,自然無執求於延續,而能安守本心,不復多求。
由於世眾之執著深固冥頑,若加以善用而巧移執力於正途,倒成為超脫六道苦海之一帖藥方。即使恆續情份無成,但已登臻安居於淨土之豁然清淨,如似童年般悠然忻暢,無煩無惱平心止靜,逍遙自在,亦足以無憂矣,當可樂哉,亦湛然清淨矣。
固然大願(妙願)未必可成,但其中捨己為眾而願意承擔苦磨之悲心,正是求生淨土之正確心念,亦有助於成功得生淨土。求生淨土並非為求享樂,乃為天地眾生。真正的大涅槃,並非從此永不理塵事,而是不偏執於生死奔波與涅槃清淨任一邊,適時應緣相應而勇於承起揹負,幫助天地消厄除禍,如斯乃為求生淨土之永恆志願,展現大悲大智大願之大菩提心。因此,若妙願得成,亦是以菩提真心為主軸,以助益天地眾生,而非盲目貪戀於恆續之情份與諸多之心執。<例如名利心執>
人世死後,致彼此之互動戛然而止,故情份之延續於天界,轉而有機緣於天界接續因果之排佈,有助整體縮短因果之繁複與苦磨之耗宕;若塵緣未了者,可藉由情份之延續,縮減塵世之輪轉,若塵緣已了者,藉由延續情份,依承化與大願,以擔解天地之業力,並於緣熟時亦可再下塵;雖云再下塵,但受承化共擔之助,其苦自然縮小。
延續情份,是否因此擾亂天界之清淨?雖言排佈因果於天界,但亦與清淨相應,若起濁穢,則是下凡時機之緣熟,以塵緣助解天地業力。天界之清淨喻如精金,任置於污沙中,亦不會混雜成礦,故不礙清淨。因此,藉由情份之延續,搭配承化與大願,有助於解開天地冥晦之深重,昭揭萬古澈昕之清明。
情份之延續,有一重要關鍵,在於足緣與否,因此並非任意可成之,可力行修善迴向以累積深造彼此善緣以臻足緣,再搭配承化與大願,而得綿延恆續之。另一關鍵,適緣與否,故莫強求或妄執之。若未適緣,努力培植善德迴向以積聚彼此恆續之緣,歷久深厚或可轉成適緣,但非必定,切勿強求。
有緣情感之恆續,雖呈現仿似永恆之效,但終究仍是夢幻一場空,依然不離無常之遷變,延續之用意在於振奮起脫離苦海之毅志以及縮減生死離別之悲苦,並非貪婪耽溺身陷其中,反而緣木求魚、偏逆正途。只言恆續,不言永恆,以彰顯其無常之真實依舊與恆續之終究空幻,切莫貪之執之。
既然希求恆續,首當令自身修臻永恆之境界。其中以求生淨土或類似法則為快速成就之方式,合併倫理綱常之遵循與諸善助眾之力行,持戒懺悔、修心培德,發奮勇猛實行。秉持大悲心,了悟緣起性空以真智為立基,並發妙願助解天地業劫,展現出菩提真心之大悲大智大願。
有偈云:真假來去黃梁一夢中,黃梁夢裡真假空是同,莫道生離死別痛心扉,有云淨土故鄉樂常隨,榮華富貴得失勝負勸隨緣莫追,仁義忠孝慈悲喜捨悟雖空不墜,恆續永恆終究似空夢迴,了知無常始終勤修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