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聖云:修身養性,乃為齊家、治國之大本。但修行者為何是「修性養命」?實則「修身養性」與「修性養命」,簡而言之,即是內外雙修。
儒聖之所以要修身養性,乃為澹泊明志,不要受欲望所束縛及支配。修身,即為約制此身之自然生理需求;養性,即是要涵養脾性、德性。因為人際之間常因酒色財氣而起扞格,所以需要自己克制、降伏火暴烈性。但是修行者僅僅如此尚有不足,所以吾加列「養命」。
何謂「修性」?眾所周知,人性進朱者赤,進墨者黑,所以要先培養、修涵修行者之德性,此為外在可見,隨處均有顯露之人性。何謂「養命」?道家有「養生之學」,期以此命頤長。但吾此際之養命,不是僅指此身之命,乃是亦指修行者之慧命。修行之人命之長短,並無法自主,但此命是一般生命或為慧命,則是自身可以掌控主導。所謂「慧命」,簡而言之即是修行之生命。當一個人發心修行之初,此命已是展開另一階段之重生;當修行者皈依教門,依循教法修行之際,此命每個分秒都在增益福慧,都在蛻變,以致於從一般生命,成為慧命。
慧命之益何在?若是生命過程較短,此一慧命正是延伸你生命的最佳動能。因為在你慧命所累積的福慧,可以使你的靈魂不必受苦,可以立即再進修(或者短時間再轉世,開展另一段之生命旅程)。此命若較長,當然可以使你此生立得究竟之較高境界,甚至可以因此慧命較長,對教法及眾生都有貢獻。
再言修行者如是佛家,則禪坐之行者更是此內外雙修(修性養命)之佼佼者。何以謂「修禪坐」?即是內外雙修。簡言之,何謂「坐禪」?即是藉坐工而入禪定,這是終極、也是最高境界。但是欲求因坐入定,其過程可非三年兩載即可有小成,往昔行者甚至坐破無數蒲團仍難入禪定。
在此過程中,是耐性、耐力、火性、浮燥,以及紊亂遐馳之思緒紛沓而至;克服此關,已是將人性琢磨得甚為光亮。等進入禪定之時,眾所周知,人在睡眠中可以恢復疲勞,更可以有自療之功用,甚致可以使許多機能加強。禪坐入定比睡眠,更是其效不可同日而語!並且入於禪定,比睡眠更有一大好處:人在睡眠中思緒及意念並不停止,用現代醫學白話說,即是腦細胞仍然活躍,並無靜止,所以會產生許多夢境;但是入禪定,可謂其人身心全部放空,不但沒有紊雜的思緒及意念,更可以藉入定這一段空明的時間,破解許多平素修行之疑義,此亦許多高僧大德在禪坐中開悟可以明證。
吾之所以列明儒、釋兩家之箴訓,不外乎加強修行者明瞭吾今夜所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