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写过PPT吧,它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工具,用来简单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最近几年写了不少,多写写还是有长进的,翻开以前的ppt,跟现在的对比,能够看到不少差距。主要的差距就在于——你是否表达了什么。
以前,不知道要表达什么,一锅粥;现在,明显有表达的意识。
表达观点,是ppt核心的东西。ppt一般是用在商业环境里面的,很少是用来表达情绪的。所以,ppt跟写诗、写散文不一样。表达观点,得有对象,说给什么人听,而散文和诗之类的,你可以写自己的感悟,甚至就是写给自己看都没关系。但ppt很少如此,总得有听众,需要将你的核心观点传递给他们。
一点点细微的差别,是传递信息还是表达自我,要从中作出判断都不容易。不过可以说,对疏于表达观点的人来说,当他开始写ppt,大多都是在表达自我——将自己心里想的东西一股脑儿倒出来,太多?没关系,一条一条列出来就可以。我以前写ppt的时候,是这个习惯,现在想想,真是不好意思,如今看到很多ppt也是这个毛病,其症状都是,不知道要说什么,不知道其中的逻辑是什么,不知道想突出的重点是什么。
以前,遇到写ppt的事情,很简单,回去就动手,完了拿到客户那里一看,不对,不是这个意思。于是再修改。还好,那时候我脸皮比较厚,心中早就预着修改三次才得到终稿,也无所谓。不过后来发现,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去做那些无用功,要在第一稿拿出一个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的版本就不需要浪费开始的脑力了。当然,大家也不要以为这样可以省去很多事情。当你的第一个版本质量高了以后,要求也就高了,事情可能更多,但这是另一回事儿,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内。有了这个想法以后,我觉得提纲是非常之重要。其实从小语文老师就教导要写提纲,我一直觉得提纲都很好写,只需要一二三列出来就可以了。这样列提纲跟没列一样,除了一二三这种形式性的条款,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检验这个提纲:每一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整体上是否突出了重点表达的东西。有时候,写ppt的人跟讲ppt的人不是一个人,这时候更得把提纲拎出来检验。
前些日子我层提到收到过十二份营销案例评比ppt的需求。在动手之前便要求讨论提纲。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得模拟场景,得站在听众的角度去理解,看能不能接受。由于好消息和坏消息的结合,那次,我们实际并不需要写那么多,但一个下午还是对每个提纲展开风暴,倒也有些收获,发现了不少点子,可以留作以后的弹药。
至于风格问题,是有个人偏好的。有的人喜欢简洁,有的人喜欢复杂。有的人对字体选择、颜色很敏感,有些人根本全是默认的。对于那些在ppt上堆满了很多字的页面,总是有些让人头疼。刚才说写ppt跟写诗不一样,其实在这里,竟然还有些相通。至少在形式上,要简短,不要一些垃圾词汇,比如"而且","数据显示…"之类的废话。更多地,还是要用图形化的语言来说明,毕竟ppt不是word。不过对于风格问题,我还是觉得不能强求。
曾经看过一篇讲述如何完成一份优秀的ppt的片子,作者提出三个观点:
1、 抛弃旧的习惯;
2、 传递一个信息;
3、 讲述一个故事;
我倒是认为他应当将第2点放在第1点更合理,"一个信息"是核心的东西,而旧的习惯,是一种阻碍你表达的东西,而故事,则是优化你表达的途径。后两者,都是风格问题。
不强求风格的原因,是因为这跟听众有关系。如果听众根本不能接受简洁的页面,会认为你没费心思,会让你感到有些不爽。当然,如果你有那个自信,你传递了清晰的观点有另当别论。如果听众不喜欢朴素的页面,也许他更喜欢色彩丰富的模样。或者,他对ppt有不同的期望,他希望ppt是可以用来看的,而不是用来听你讲的,所以,ppt上最好是有很多文字,不用你去给他讲解。风格没有绝对的,只是你是否能够有自信贯穿自己的风格,你可以用大红大绿的配色,如果你认为这是你的风格,我觉得问题不大。
我个人偏向于简洁一点的风格,这样有很多好处。可以专注在内容方面,而尽量用一些基本的要素,比如带圆角的方框、箭头。用不同颜色、线条粗细不让页面过于呆板。而对于一些ppt模板里面拷贝出来的图形元素,如多种图形组合起来,有光影效果的圆球之类的,还是慎用。因为要不你得用一套,以保持页面的一致性,要不你修改起来特麻烦,浪费时间。在此,我认为上面三点中,抛弃旧习惯对形成风格是有很大帮助的。确实,我们平常很多时候都在遵从模板化的东西,从别人那里借用。与其如此,到不如尝试一下,抛开那些条条框框,只是为了你要表达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