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北京跟朋友聊天,谈到了一个话题,分析的重点在哪儿,是数据还是需求。其实这还是以前谈到"内"和"外"的区别。
朋友的公司,他们有很多数据,所以从他的角度,谈的最多的是这些数据可以作甚么分析。而我,平常的工作就是支持精确营销之类的,所以,我谈的多是需求。朋友想做一个通用数据平台,作为产品、服务向客户销售。而我从去年开始就考虑客户需求的模式,至于如何用数据分析去支持,到不是重点了。
数据是内,需求是外。至于孰优孰劣,不好说。
当时举了个例子以证明我方观点。使用金先生的"独孤九剑"说事的。它讲究"无招胜有招",重点是在对手招数的弱点上,而不是自身的招数。我喜欢这个道理,因此也想在BI领域发扬一把。我们平常说得统计分析、数据挖掘,什么分类、聚类都是招式,最重要的制服对方。看看我们平常的分析应用,很多是注重招式而不注重制服对方。就像一个人隔着敌人十米远在耍着招式,却打不到人。这个时候,首先要做的,恐怕是先走到敌人的身边。即便是到了他身边,如果对方给你一拳,你非得摆出一招白鹤亮翅也未尝不可,只是有些可笑而已。我们身边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客户问,哪些人对号码比较依赖?于是,搬出一堆模型,罗杰斯体客回归模型、神经病模型一起上,吓唬人倒是可以,解决问题还差点。
敌人的招数有虚有实,客户的需求也是。有的需求也就随口一提,本质上并非真实的,需要转换一下成为另一种形式,或者根本就别理会。这时候,真的就得将需求分分类,就像独孤九剑是将敌人的兵器、招式分分类一样。有时候,客户只是需要对事物进行分类,有时候需要找出符合特征的事物,有时候想找出某种因果关系,究竟有多少种?肯定不会太多。
在分析的不同阶段,其需求也是不同的,应对的招式也不同。比如在初期,面对混沌的事物,要增进了解。这时候,大多用描述型分析,比如基本的统计、假设就可以解决战斗。如果是后期,要精确制导,跟决策行动结合,那就得做更细的描述型分析,再加上一些高深的模型。而大多时候,当我们面临一个从前没有接触过的需求,匆忙用复杂的模型应对时,恐怕多半是浪费脑力。甚至,有时候要达到目的,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分析,一个新颖的点子比分析更重要。
但问题是,我们不是卖点子而是卖分析,所以,有时候还不得不摆出架势唬人呢。
其实做不同工作的人对这个话题有不同的理解。即便是"独孤九剑"吧,记得去年有一次跟同事出差喝咖啡,就扯到这上面。他是做挖掘模型的,对这个九剑理解就不同。他说,为什么叫独孤九剑呢?中国古代啊,这个"九"字是个虚数,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这独孤九剑就是指它包含了很多的招数,面对敌人的时候,可以自由组合打败敌人。于是,我们建模也是如此,应该探索出更多的模型种类。从这位同事的角度,他的理解也是有道理的,虽然我认为他对原始的九剑含义理解不准。同事的理解,到让我想起古龙在《英雄无泪》提到一个"箱子",是世界上最恐怖最神秘的武器。据说,打架的时候,箱子的主人会从箱子里面组装出一种致命的武器出来,至于怎么个速度能在转瞬间装配成一个武器,那就甭考虑了。
如果过于强调达到目的,有可能是急功近利,而注重内在,却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这是需要平衡的,但一旦说到平衡上去,就是废话了,什么事情都是需要平衡的,需要度。因此,有时候不得不偏执一点,站在一个立场而否定另一个立场,中间骑墙的和事佬却永远不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