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ddlyWiki5 不只是單檔的網頁式應用程式,
而可視為一個可高度自訂化的 Node.js 應用系統,
具有產生 TW2、TW5,
與拆解、組合、載入 tiddlywiki 內容等諸多功能。
此版為 tiddlyweb 專用版,不可單機使用
http://tw5-zh.tiddlyspot.com
此版為 Tiddlywiki5 標準版
client-server 版(非單檔式 )
TiddlyWiki5 Node 版client-server 版(非單檔式 )
- TW5 以原始檔案群方式存放,於啟動時載入
- tiddlers 以個別檔案形式存放,於啟動時載入,按儲存按鈕時存至檔案。
TiddlyWiki5 for TiddlyWeb 也非單檔式,新增與更動的 tiddlers 是被分離回存至所從屬的 space 。
歡迎提供建議:
- 保留未翻譯的:
例如: tiddler
- 保留未翻譯的:
例如: tiddler
記得幾年前我們在這裡討論翻譯時,一部分的意見是傾向不翻,我覺得也 okay。
不過我自己在私下做 plugin 中文化時,大多會翻成「記事」。相較於「文章」而言,我自己多年來一直習慣把 tiddler 用「記事」的概念去理解,因為感覺「記事」比較短小,合於 tiddler 的理念;「文章」似乎給人較長的感覺。
(↑以上感覺是老話重提了,呵)
看了一下 http://five.tiddlywiki.com/ 上幾個 tiddler 對「list/listed」的用法(例如 http://five.tiddlywiki.com/introduction ,底下列出了
,不知是不是與 tag 並行的另一套 tiddler 組織方式?我們對 tagged/tagging 的中譯已經是用「上下階層」的概念去譯了,又跑出一個 List/Listed 好像有點棘手呴。
直譯為動詞「列出/被列出」或名詞「清單」,我覺得都不是理想的譯法,而且無法讓人一望即知該 tab 的功能。
- 保留未翻譯的:
例如: tiddler
記得幾年前我們在這裡討論翻譯時,一部分的意見是傾向不翻,我覺得也 okay。
不過我自己在私下做 plugin 中文化時,大多會翻成「記事」。相較於「文章」而言,我自己多年來一直習慣把 tiddler 用「記事」的概念去理解,因為感覺「記事」比較短小,合於 tiddler 的理念;「文章」似乎給人較長的感覺。
(↑以上感覺是老話重提了,呵)可考慮譯為條目或記事
看了一下 http://five.tiddlywiki.com/ 上幾個 tiddler 對「list/listed」的用法(例如 http://five.tiddlywiki.com/introduction ,底下列出了
,不知是不是與 tag 並行的另一套 tiddler 組織方式?我們對 tagged/tagging 的中譯已經是用「上下階層」的概念去譯了,又跑出一個 List/Listed 好像有點棘手呴。絕對不是。"Features" 也設了"introduction" 標籤,但未出現在 "introduction" 的 "List"。"tagging" 則譯為 "子頁",即取 tiddlers 之間從屬關係的意譯。
直譯為動詞「列出/被列出」或名詞「清單」,我覺得都不是理想的譯法,而且無法讓人一望即知該 tab 的功能。曾考慮過直譯為"列表"、"被列表",原因是 "List" 確實是特定的 tiddlers 列表,是被指定於 "list" 這個欄位中。例如: "introduction" 的 list 欄位內容即為 "HelloThere Acknowledgements Improvements Demos [[TiddlyWiki5 Editions]] Docs DeveloperDocs"。
瞭解,我說「並行」的意思就是說,list 和 tag 似乎是兩套不一樣的組織方式。只是,原本 tag 用從屬關係的意譯,但現在這套 list 給我的感覺仍不脫上下從屬關係,很難用其他關係去理解。一個東西被 list ≠ 被 tag,所以 introduction tag 了 Features,但沒有 list Features。這樣兩套並行不悖是成立的,我只是好奇「區別實益何在」。掌握了目的之後我想會不會好譯一點?
如果我去英文論壇問一下 Jeremy,他弄一套 List/Listed 的目的是什麼、和 tag 制度有何不同,再來討論是否要直譯/意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