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 Yen
unread,Aug 16, 2008, 11:36:09 AM8/16/08Sign in to reply to author
Sign in to forward
You do not have permission to delete messages in this group
Either email addresses are anonymous for this group or you need the view member email addresses permission to view the original message
to taiwan_biodiversity_forum
各位好, 以下是8/16台灣生物多樣性研究現況研討會, 由邵廣昭老師於會後提出討論之議題細項, 請各位參考並踴躍提出意見:
一、有效名之認定及分佈之範圍
(1) 已在審查期刊正式發表之物種名為最優先,包括正在印刷中者(in press)亦算,否則至少要有正式標本館存證標本之編號
(2) 研究生之畢業論文有登錄標本編號,畢業後短期內應不會再投稿到期刊發表的新紀錄種,但須經該類群審查人認可。
(3) 未命名之sp. (可能是新種)、尚未確定、或仍存疑之物種,亦即未鑑定至種之層級者均暫不列入。
(4) 如缺乏存證標本,則亦應有照片、影帶、或引用之文獻為佐證。
(5) 除有效名外,亦歡迎提供無效名(同物異名),但請註明命名者年代及文獻。
(6) 各物種出現在台灣 (含澎湖、蘭嶼、綠島、小琉球、龜山島等周邊離島)及金門、馬祖、東沙及南沙等地應分開註記,並分別統計其物種數。
海洋物種雖不如陸域物種一般會有較明確的地理分布範圍,但仍可以用近沿海漁船一、兩天內可作業之範圍做為台灣的分布範圍。
二、外來種之定義
(1) 在近五十年內由人為所引進的物種,且已外逸到野外棲地,有相當數量 之族群(推測已可繁殖者),而非只有少數幾個個體之發現。請提供引入年代及
文獻依據。
(2) 市面流通之寵物、觀賞動植物,或園藝、展示、研究等用途之動植物均不計在內
(3) 植物之栽培種或歸化種亦可計入,但需證明原產地,引進之時間、原因等資料
三、中文名之命名規範及海峽兩岸中文名之整合
(1) 每一分類階層 (界、門、綱、目、科、屬、種)均給予一特定 (唯一)的中文名,種之中文名包括該屬的中文名在內,如Amphiprion
clarkii 克氏海葵魚 (海葵魚為Amphiprion屬之中文屬名)
(2) 儘量避免直接使用屬名為種名,如黑頭魚 (Alepocephalus bicolor)又是屬名又是種名,會造成混淆
(3) 臺灣地區之中文名應儘量統一,最好由該類群的學者們 (或學會) 商議訂定官方統一之中文名,並置於網站上公開,呼籲大家未來在使用時儘量遵照
使用。
(4) 海峽兩岸之中文名亦由雙方之對等之學會或學者來推動建立两岸物種中文名對照表之工作,建立資料庫,並利用網站及網路來討論議定之。
四、化石種及已滅絕種是否應列入名錄
(1) 化石種應與現生種分開列表;分類系統亦然
(2) 己在期刊上正式發表確產於台灣的物種,或只鑑到屬、科、目者均可列入,但需有標本或文獻依據
(3) 已滅絕物種應列入,但應提供引用之文獻,或最後所採獲或發現的時間及地點之資訊
(4) 判定該物種是否己滅絕之定義,由各分類群專家自行議定,如三十年來均未再被記錄或發現之物種
五、各分類系統之整合與Species 2000之合作
(1) 分類系統架構原則上均依Species 2000之系统為準,但如有不同之意見
或決定均應由該分類群之召集人與專家們共同協議商定,修訂時亦同
(2) 每年與Species 2000/IT IS之年度光碟中之名錄作核對,並將結果送請各類群專家作審核
六、未來應擴先之資訊種類與優先項目
(1) 中文名
(2) 俗名
(3) 同物異名
(4) 文獻(如scan原始描述文獻,pdf檔…)
(5) 照片
(6) 瀕危等級(紅皮書)
(7) 生物習性
(8) 影音
(9) 外來種、入侵種、特有種、保育種
七、資訊提供者在資料庫中的智財權
(1) 所有名錄中之資料或圖片均會註明原始提供者、審定者,或後繼之修改者,如有爭議由各類群之召集人裁决
(2) 己公開之名錄均可提供下載,但限非商業目的之使用,且需註明出處及該類群名錄之提供者,如多人提供則依提供之數量多寡排序。老師與學生間應如何
掛名,由老師決定
(3) 資料庫在網站上公開,並不等於正式發表,故如有擔心被人搶先發表之疑慮者,或還不希望公開的物種,請暫勿提供以免困擾。
八、專有名詞之使用及其中譯之共識
九、 TaiBNET 應改進事項
十、 其他
(1) 再修改之時程、截止日期
(2) 出版之型式,名錄之欄位
(3) 是否需有編碼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