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oche...@126.com
unread,Jul 8, 2008, 10:21:30 PM7/8/08Sign in to reply to author
Sign in to forward
You do not have permission to delete messages in this group
Either email addresses are anonymous for this group or you need the view member email addresses permission to view the original message
to 陈氏太极拳陈小星上海分会
太极拳与太极操的区别
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太极拳的门道是什么?
我们看太极拳演练,一些功底深厚的老拳师,练拳出神入化、韵味十足,而一般人练拳,虽然打的是太极拳的套路,外形也很漂亮,但总是使人感到平淡无
味,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太极拳与“太极操”的区别。
什么是太极拳?什么是“太极操”呢?区别在哪里呢?
有的书中谈到,太极拳是一种轻柔缓慢的拳术,这仅是表面,不是太极拳的全部含义。太极拳,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现
在广为流传的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各派,均有着各自的理论和特点,但它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太极拳是以腰为轴,带动四肢的运动。我们再来看看广
播体操,广播体操是以肢体为主的简单运动。所以,练的是太极拳的套路,而没有内劲与内动,就只能是“太极操”。也就是说,太极拳与“太极操”的根本区别
就在于看其是否有“内动”,这也就是太极拳的门道。
“其根在脚蹬于腿,主宰在腰形于指”,也就是说,行拳不能只注重手动,脚动,那仅是稍节在动,真正的太极拳,应当是根节在动,由内动带动外动,这
也正是“节节贯穿”的体现。
那么,根节在那里?在腰上。上肢动作的顺序是腰动、背动、肩动、肘动、腕动到手动。下肢的动作是腰松、胯松、膝松、踝松,腰带胯,胯带膝,膝带踝
最后达到脚 ,做到轻起轻落,灵活自如。例如:绷、捋、挤、按、采、列、肘、靠、推、分、插等动作,看似手在动,其实都是腰在动,而后带手臂,最后体现
在手上。进退步也是如此,这就是内动。
看一个练拳者的演练水平,不能只是注重于他的腿蹬得有多高,下势有多低,动作有多漂亮,这仅仅是一个外形,而更重要的是看是否有内动,是否有太极
拳的韵味。我们一定要学习太极前辈留传下来的精髓,而不仅仅是套路,应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打出端庄、舒展、漂亮的外形,更要体现出传统太极拳的内在
韵味。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太极拳要继承,要发展。学拳要学拳理,不能只是停留在太极操的水平上。学拳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不
断地去学、去悟、去体会,这才能使你在学拳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练出真正的太极拳。
论太极拳与气质
前些年,艺术家程之先生在中央电视台说戏时,曾讲了一个小故事。某戏班里有个年轻演员,向师父提意见说:我的武功已练得很好了,为什么演《挑滑车》
时老是叫我演一般角色,应该也让我演演高宠才好。师父说:不错,你的武功是练得可以了,但让你演高宠却没有“大将风度”。
隔行不隔理,我们练太极拳也是要求达到良好的气质。良好的气质,就是精气神的展现,如演高宠要有“大将风度”。
初学太极拳的人,在一两年内能把所学一两套拳的动作做规范了,方向、路线、虚实等做正确了,就很不错了。这就是“入门先找形”。这时,好比在练写大
字,间架结构已是初步定型,但气韵尚未跟上,还算不上已经练好。
太极拳爱好者,不能满足于仅能会打套路的一般化阶段,应不断磨练,精益求精。有一部分人在练太极拳时,往往漫不经心,不讲究动作要领,认为“我不想
参加比赛,不想得名次,锻炼锻炼身体还不是一样的吗”?这是肤浅的认识。要知道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医疗作用、艺术造型作用和技击作用四者是相辅相成的。
漫不经心又不到位的练法,健身效果当然要差得多(对年老体弱者,应依具体情况,不必强求到位)。更有一些人,虽练拳多年,但打拳时萎靡不振,前俯后仰,
呆头缩脑,目光呆滞,如同摸黑蹒跚,还自我欣赏是在练内功。杨澄甫大师对于“内、外”是这样解释的:“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
虚灵顶劲;属于外者,周身轻灵,节节贯串,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应知“练功不忘形”的道理。然而社会上有的人有“重意不重形”的讲法,对所
谓“重意不重形”,应理解为在学拳过程中,在外形也很熟练、准确、定型的前提下,要追求意领神随,做到内动带外动,内未动外不发。就“重意不重形”这句
话来分析,是带有片面性的,容易给人造成误解,坠入误区。内外应是并重的,不能谁重谁不重,“外不顺则内不合,神无形则不存”。太极拳是奉行“身心合
一,形神兼养”这个原则的,对形要求做到“形如搏兔之鹘”,对神要求做到“神似捕鼠之猫”,处处都要有精气神的展现,归根结底,是要有一个良好的气质问
题。
气质是什么?巴甫洛夫根据对动物和人的研究,认为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在动物和人行为中的表现。中国古代文人学士,在写文章时,都重视气质,
所谓“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气盖世”就是气质非凡、气吞山河、英雄盖世的意思。田汉先生赠盖叫天的一首七言诗,开首两
句“争看江南活武松,眉须如雪气如龙”,还是这个气质问题。
有人认为气质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这是片面的。《辞海》注释,认为气质是“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并认为“气质的特点一般通过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过程显示出来”。我们承认有天资,但不赞成唯天资论。先天之后还有后来,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之不足,或可赶上和超过所谓先天。大
发明家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二的灵感,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京剧大师梅兰芳也说过:“我是个笨拙的艺术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
学。”
“气质”这个东西,有人认为不易琢磨,难以表达,其实也不是那么玄奥。王宗岳《太极拳论》讲得很清楚:“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
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历来多少太极拳名家和理论家,一方面继承前人的经验,一方面凭自己几十年的练功体会和毕生精力,总结出一些很好的理论,大
都涉及到气质的修炼问题,对太极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如王宗岳、陈鑫、武禹襄、杨澄甫以及近代武术理论家顾留馨等的经典著作,还有《中华武
术》经常发表的一些好文章,真是洋洋洒洒,点拨教化,引人入胜,回味无穷。只要我们认真阅读,默识揣摩,努力实践,锲而不舍,不仅对“形”的修炼大为有
益,对精气神的展现也会得到要领,明确修炼方向,从而使气质神韵渐至炉火纯青。
练拳的实践如果没有理论指导,就是丢掉了前人总结的宝贵经验。全凭自己去摸索,不知要走多少冤枉路,闯入多少误区。所以一定要把前人的好经验继承下
来,有继承才能更好地发展。
太极拳是一种文化。陈鑫说:“虽日习武,文在其中矣。”因为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更重要的是她蕴含着中华民族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先贤们为我辈
留下了许多宝贵文化遗产,我们可以取之不尽。四十余年来,笔者苦心求索,总觉每次阅读揣摩均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真是百读不厌,开卷有益。
初练太极拳怎样避免膝盖疼
按理说 练太极拳都有双膝疼痛,腿肚发涨的感觉属正常现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 疼痛就会自然消失 这是因为 平时锻炼少 膝关节承受不了 突
然带来的压力 通过太极拳的锻炼 唤醒了膝关节周围沉睡的肌腱组织和细胞组织 回复和增强膝关节的正常功能 是太极拳运动必过的一关。
造成这种疼痛的原因 还有练拳心切 刚开始就架子很低 或练的过多造成的。同时也不排除在练拳过程中 脚尖的方向不正确 动作要领不对 造成
的 解决的办法 就是让老师纠正自己不正确的动作 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 你自己可以检查自己脚尖的方向 是否和膝关节的方向一致 你定要保证 膝关节与
脚尖在同一个方向 这样就不会产生别劲。
膝盖疼是初练太极拳者最苦恼的事,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膝盖疼呢?下面试总结如下:
1、在练拳前除了活动其他关节外对膝关节的活动尤为重要;首先是两手放在两膝上自里向外的顺缠丝活动,然后是自外向里的逆缠丝活动,而后两腿
并立一顺一逆、一逆一顺缠丝活动直至两膝发热再开始打拳。
2、在练拳时要时刻注意膝和脚不能形成夹角(内夹角和外夹角)尽量保持一致。
3、膝盖的垂线不能超过脚尖,超过脚尖则重心多压在膝前韧带上亦可致病。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松胯,尽量做到立身中正。
4、初练太极拳应高身法练习,以自己舒适为度,避免腿上没力强撑,动作身法太低。在练习时要注意掌握太极理论及规范的动做:如屈膝、松垮、圆
裆、重心等皆是解决膝疼的重要方法。
5、个体差异也至关重要,有的学员膝关节本身就有潜在性的病变,不过在没有练太极拳时没有表现出来,而经过短时间的太极拳练习,腿部支撑力不
够,又不能领会太极拳的要领,所做动作与要求相差太大,所以要求学员在学习时要认真模仿不懂得就问,不明白的也要问,不能不懂装懂,最后是害自己。
6、中医认为“通则不疼,疼则不通”,练完拳后一定要弹腿放松,促使血流循环,加快经络畅通。
7、如果说已经出现了膝关节疼,那也不要惊慌,首先找你的教练帮你看看拳,查找一下病因,究竟是那里除了问题,再纠正一段时间,很快就会恢复
正常。最近又一位学员刚学一次拳就疼得不得了,休息了两个星期还没有好,后来再也忍不住了就找我看看,结果他在练习时顶胯,跪膝内夹角,外夹角全都出
现,不疼都不可能。经过认真的纠正了一次后,一个星期后就再也没有疼痛,现在每天都要练习一两个小时也没事。同时也可使用中药“正骨水、红花油”外擦,
亦可洗热水浴或内服中药三七粉(孕妇毋用)等 。
救救膝关节
2003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刊发了《腿部有损伤的中老年人不宜练习太极拳》全文如下:
“大极拳动作缓慢、自然,是中老年人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然而,有研究表明,由于大极拳要领难以把握,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在练习中腿部肌肉
和关节受损。专家提醒,练习太极拳最好有专门人士指导,腿部已有损伤的中老年人不宜练习大极拳。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姆三位专家在甘肃体育发展新思路研讨会上提交了他们关于城市中老年居民大极拳健身的调查报告。他们对甘肃省主要城市的
345名练习大极拳的中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问,发现在练习太极拳后,42:3%的人有腿部肌肉;关节异常疼痛的现象,其中58.7%的调查对象是
在练习之后发生疼痛的。”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们有36万人口的河津市,练拳者(不仅是练太极拳)腿部受伤的比例起码要超过50%。其受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膝关节。为使人
们走出不练拳挺结实,练后反而出毛病的怪圈,下面我结合形意拳和太极拳的正确练法,阐述如何才能保持膝关节的健康。
一、膝关节的生理结构及功能
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一个关节,它由股骨、胫骨和膑骨组成,属于滑车球状关节。膑骨前面有股四头肌腱连于胫骨粗隆,关节两侧分别有胫侧副韧带
和腓侧副韧带,关节囊内,两关节面间有半月板和交叉韧带,能作屈伸和在屈位时作旋内、旋外运动。如果受到踢、蹬、踹等有力攻击或急剧拧转,会造成半月板
撕裂、侧副韧带损伤或膑骨压损。
二、膝应顺脚而动
膝顺脚而动,是靠腿在吃力的时候,膝部屈伸的方向应与脚尖一致,左右摆动的范围不能超过脚宽,不宜扭动。脚扣则膝合,脚摆则膝开,不要死死的夹
膝,也不要为了开裆而外撑。脚动膝必动,要同时而动,但不要妄动。这一要领在下蹲时最容易体验,然后举一反三即可。在做准备活动时,要少练转膝或干脆不
练。
三、保持两膝灵活有弹性
膝应该是灵活的。腿上三大关节胯、膝、踝的灵活运动,特别是膝的顺脚而动与身体起伏互为因果。起伏应与重力加速度合拍,简称与重力合拍。如果在
一个高度下练拳,就限制了膝关节的自由,其结果是只练了上半身,腿部的功能则丧失殆尽,难怪行家把这比作“轮椅拳”。许多人膝关节骨质增生,就是在同一
高度过慢练拳惹的祸。自身没有起伏,地力就无从可惜,即没有反座力,整劲只能是良好的愿望而已。
四、防治箩圈腿
箩圈腿,学名O型腿,多由不正确的练法造成。压腿时被压腿的脚尖若未能放正,膝关节及大小腿里侧受压则随之增大,导致里侧骨骺钙化早于外侧,而
训练强度和密度过大也可造成同样的后果。预防措施一是压腿时务必使被压腿的脚尖垂直向上;二是减少静力性桩功训练;三是不要撞击硬物;四是步法要轻灵;
五是适当补钙。纠正方法是给腿外侧适当增加压力,如弓步后压腿、仆步压腿等,可将手掌放在膝盖或大小腿外侧用力协调振压。
总之,锻炼膝关节应符合生理,自然而然。
柔慢太极也要避免受伤 练习时要讲求科学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节奏舒缓是人所共知的。正因为有这个动作不剧烈、不容易受伤的特点,太极拳运动更多地受到广大中老年朋友的喜爱。
然而通过此次全国太极拳交流大赛的采访,记者了解到这个看似柔和舒缓的运动,习练时也要讲求科学性,如果练得不得法也会造成伤痛。
参加这次大赛的福建省浦城县代表队的叶中强告诉记者,在几派太极拳中,除了杨氏太极拳始终如行云流水般轻柔演练之外,其它一些拳种也会有一些发力动
作,自然就会带来伤病。65岁的李春海退休前在天津化工厂工作,他说过去他患有胸膜炎、胃病等,每年都要住院治疗。通过习练太极拳后,20多年没有去过
医院。尽管太极拳有如此好的强身健体的功效,但如果练习量控制不好,或者为参加比赛增加训练,他的膝盖就会疼痛。
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玉龙介绍,膝盖的病痛是习练太极拳者较为常见的现象,这与这项运动长时间处于半蹲姿态、负荷过重有关。他认
为有必要提醒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习练太极也要讲求科学。一些爱好者常常一气儿练几个小时,把自己会的所有套路全都习练一遍,结果造成膝盖疼痛。他说大众
健身不是竞技体育,其实不必“更高、更快、更强”,要注意掌握科学训练的要领,而这又是传统武术师徒传授方式常有的不足。
本次大赛副总裁判长、上海体育学院教授曾美英就习练太极也要讲求科学的问题对记者说,要避免太极训练中的膝盖伤病,一是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健身规律,
运动量要慢慢增加;二是要掌握正确的太极技术动作,比如蹲的姿势、膝盖前倾的位置一定不能超过脚尖。她说只要太极锻炼之后心跳不狂、有神清气爽的舒服感
时,那就是达到了目的。如果感到累就要适可而止,或者在套路换项之间增加休息时间。她也意识到在传统的太极拳习练中,缺乏科学的监控手段,比如最常用的
脉搏与血压测试,就应该是简单而有效的。
有人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会出现膝关节疼痛,这是怎么回事?如何练习才可以避免?
太极拳的锻炼具有强健体魄、增强体质的作用,尤其对于下肢力量的增强具有突出效果,正确的练习不应导致膝关节疼痛。打太极拳应该特别注意保护你
的膝盖,膝盖发生问题,一般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你的运动量过大了,太勉强了,比如屈蹲过深,比如打拳贪多贪量。有很多人每天把所有自己会的套路都从头
到尾打一遍。跟其他运动一样,太极拳的练习方法不应单一,并非一定要从起势开始完整地练,可以在原地做一些单势,做一些压腿、单操等辅助动作练习,难度
动作做不好的动作,可以*单操反复强化。比如说独立动作不稳可以单独挑出来作为独立动作来训练,腿的支撑力量不稳可以配合桩步的练习等。这样就可以使膝
关节不是总处于满负荷状态,有张有弛。太极拳的练习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每次练习认真做两三套完整的就可以了,不能一味地追求套的数量,这样效果不好,不
仅仅训练单调枯燥,而且也不科学,无法真正提高水平。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很多人以为太极拳很柔和,没有做相应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放松活动。太极拳是个很柔和
的运动,这是整体风格上的,但是在一些局部,还是有相当程度的运动量,否则难以有良好的锻炼效果。膝关节的运动量就很大,不是很柔和的,不像一般的散
步,膝关节一张一弛,而是长期处于一种紧张中。所以打太极拳一定要像其他的运动一样,先做热身活动。练完太极拳也应该散步、放松,应该像武术拳谚中说
的“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不要以为只有长拳才需要踢踢腿、放松放松、走动走动。人们往往在打太极拳的时候忽略了这样一个环节。打拳以前要做操热
身,而打完以后则应该配合一些其他的活动放松调整,甚至可以在训练后打打球、跑跑步,来缓解太极拳那种静力的疲劳。运动的变换和运动量的调剂实际上也是
解除疲劳的方式。一般人可以采取散步、压腿、做操等整理恢复活动,这是必要的。 以上的两种原因都可能导致膝关节的负荷过大而出现疼痛。在打拳时应该自
己监督掌控,膝关节酸不是肌肉的酸,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你在下一次练的时候就要控制蹲的姿势和量,并且在练拳间隙多做一些放松。另外还有个别的可能没有
注意保暖,出现了关节炎,这个不是运动问题,而是运动卫生问题了。感觉膝关节酸痛了就应该戴薄护膝,这样既可以支撑,作为一种辅助力量,也可以保暖。人
们常常忽略了太极拳的运动安全和运动卫生问题,太极拳对大腿的肌肉和膝关节静力负荷量和疲劳程度丝毫不亚于蹦跳等爆发性的动力性运动,我们不能忽视。只
要掌握运动的适量和做好准备和整理活动这些保护膝关节的手段,膝关节就应该不会出现大问题。
简单明了贴:
打太极拳初期可能出现此类情况。因打太极拳时腿是半蹲弯曲的,这对膝盖等下肢各个关节的压力就比平时大的多,打太极拳时要求浑身上下、内外做
到一动无有不动,显然练太极拳对平时锻炼不很平衡的各个关节和肌肉群均有很好的锻炼。
膝部疼痛原因很多,一是上面提到的原因,还有膝部本身过去可能受过伤,一遇阴天下雨就犯病、锻炼前未做好热身准备活动、架式(长时间)太低膝部长时
间经受较大的扭力,跳跃和震脚不当等。
解决的办法是:
1、走架之前做好各个关节的充分的准备活动。
2、练拳之后对各个部位进行放松恢复。
3、注意脚尖和膝盖的方向尽量保持一致。
4、初期腿部力量较弱,架式不要过低,其实架式太低对呼吸、浑身血脉气流通畅并不利。
5、震脚时不要机械的跺脚,要沉气。跳跃落地时要脚尖先着地有一个缓冲动作。
6、已经受伤,应根据具体情况注意休息,可采用高架、原地、坐姿练拳。必要时暂停练拳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