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買書讀書路

420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SIAOYI

unread,
May 13, 2015, 5:37:11 AM5/13/15
to 陜西中醫學院群組, 劉崇明

記得浙江中醫學院畢業實習時,有幸跟隨張老師。當時就被張老師的臨証水平所折服,更為張老師的人品所感動,下定決心一定要成為張老師的入室弟子。機緣巧合,杭州市衛生局開展了為期三年的中醫師承教育,我終於如願以償。記得2000年剛實習時,張老師就告訴我,當今社會為寒涼所傷最甚,陽氣虧損是眾多疾病發生之根本,那時張老師就擅長用溫熱藥治療疑難病症,持“寒邪非溫不散,水飲非溫不走,痰濕非溫不化,疼痛非溫不止,瘀滯非溫不通,氣滯非溫不暢,食積非溫不消,虛寒非溫不補”的學術主張。同時又強調不可太過偏執,任何好的方法都應該兼收並蓄。那個時候問張老師最多的問題是:學中醫應該看些什麼書。張老師笑著問我:「你認為什麼樣的中醫書才是好書?」

我回答:「不講假話,一用就靈,沒有水分,都是乾貨,就是好書。」張老師那時就從家中拿來有些發黃的最早版本的《岳美中論醫集》,對我說:「這本書你好好看看。岳老是中醫界的泰斗,是自學成才的典範,裡面就有你所講的乾貨。」從此在張老師的指導下,我逐漸地喜愛上了買書讀書,把它當成自己最大的愛好,堅持至今。十餘年來我已經買了很多書,藏了很多書。到底什麼樣的書才是好書,什麼樣的書對我們學習中醫的幫助最大呢?下面就談點自己的體會。

學好中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門徑,沒有統一的模式。如果從小就比較喜歡傳統文化,有比較紮實的傳統文化功底,建議從經典入手,漸至後世諸家以及近現代的中醫名家。先難而後易。這也是古代中醫學醫的基本模式。一旦我們吃透了經典,就好比庖丁解牛,游刃有餘。但是自從新文化運動至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已經出現了斷層,有紮實的傳統文化功底的人,少之又少。當然,特別有悟性、靈性的人除外。

還有一種模式就是從後世諸家醫書入手,漸及經典。撫思歷代名家,無不悟透經典的某一觀點,加以發揮,廣泛應用,而成為某一學派宗師或不朽之大家。我們可以帶著疑問去學經典,對經典的理解也會更深。而且近現代名中醫的書,一般都是以經驗總結為主,裡面經常有一些臨床屢試屢驗的經驗方。一旦在臨床上取得不錯的療效,就會極大地增強我們學習中醫的信心及成就感。

這個模式適合大部分現代中醫學子。但是隨著臨証水平的提高,會遇到大量的疑難雜症。這個時候又必須重返經典,只有經典中才蘊藏著解決這些疑難雜症的鑰匙。

眾所周知,《黃帝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神農本草經》、《難經》和《傷寒雜病論》等,是公認的經典中的經典。下面介紹的書均是對經典的補充與完善。首先著重推薦黃元御的《四聖心源》。這是一本需要反覆研讀的書。黃元御是後世真正理解了《黃帝內經》的極少數醫家之一,他的一氣周流理論是最圓融的,不偏不倚。任何不同的中醫學派都可以在他的理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之下,我們既不會極力推崇火神派,否定溫病派,也不會極力推崇溫病派,否定火神派。火神派強調左路升發,溫病派強調右路肅降,其實就是著眼點不同而已。我們可以把《四聖心源》看成是一氣周流經典版,那麼李可老中醫極力推薦的《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就是通俗版,接下來我們可以讀鄭欽安的醫學三書:《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和《傷寒恆論》,建立一陽盈縮的觀點,從陰陽的角度人手,奠定扶陽的基石。現今社會為寒涼傷極甚,扶陽理論大有作為。《圓運動的古中醫學》有很多版本,可以收藏一下《彭子益醫書合集》,由李可老中醫主校的《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和《圓運動的古中醫學續集》。鄭欽安的書目前市場上有很多版本,個人推薦唐步祺《鄭欽安醫書闡釋》。

接下去不得不首先提及的就是民國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這是一本中西醫文化碰撞後產生的劃時代醫學著作,一本理論與臨床緊密結合的書。國醫大師朱良春、名中醫余國俊等都極力推薦。可以這麼說,近現代的名醫中沒有一個不讀《醫學衷中參西錄》的,基本沒有不推崇張錫純的。張老師也非常推崇張錫純,其早年在嘉興行醫時,案頭放著的書就是《醫學衷中參西錄》。

當代的中醫書籍很多,入門的時候可以看周鳳梧的《名老中醫之路》,裡面記載了許多老中醫的拿手絕活,有很多名老中醫讀書的體會及推薦的醫書。我買的很多書都是這些名老中醫推薦的:千萬不可小看了這本書的份量。現在又出了三本續集,個人覺得不如前面的這本。劉力紅的《思考中醫》不用多說,大家都熟悉。應該說從《思考中醫》開始,吹響了中醫回歸經典的號角。火神派的迅速走紅,劉力紅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從劉力紅那裡我們知道了李可,買到了《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這本對我們產生了很大影響的書。現在由於火神派很熱,李可老中醫用附子的劑量又無人能及,所以一般都把李可老中醫歸於火神派,但是印象中李可自己從來也沒有說過他是火神派。我們認為李可老中醫應該屬於古中醫學派,也是秉承了黃元御以及彭子益一氣周流、氣一元論的思想。

提到火神派就必須提到盧崇漢的《扶陽講記》。除了火神派鼻祖鄭欽安的醫學三書,《扶陽講記》也可以算是火神派的代表著作。「萬病皆損於一元陽氣」的觀點在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也有很多名家提出不同的觀點,認為以使用附子劑量大小「論英雄」違背了鄭欽安學術思想的原意,最具代表性的要數毛以林的《步人中醫之門4──火神派熱潮之冷思考》一書。

在當代已故的名老中醫中,張老師非常推崇蒲輔周與岳美中這兩位中醫泰斗。《蒲輔周醫案》與《岳美中論醫集》,張老一直把它們作為藏品中的珍品保存至今。蒲老的醫案辨証論治絲絲人扣,處方用藥極其精簡,常常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看蒲老的醫案簡直是一種享受,忍不住讓人拍案叫絕。岳老是當代中醫界自學成才的典範,是當代公認的德藝雙馨的中醫泰斗。除了上面提及的兩位名老中醫,還有諸如施今墨、郭士魁、趙錫武、張贊臣、朱仁康、朱小南、趙心波、趙紹琴、葉熙春等,他們的著作都值得收藏。

還有一位名老中醫需要重點提及,那就是章次公先生。他提出的「發皇古義,融會新知」我們一直引以為座右銘。可惜章次公先生留下的著作不多,其得意弟子、國醫大師朱良春先生編著的《章次公醫術經驗集》,是一本值得我們反覆研讀的書,特別是其中的醫案部分尤其精彩。

朱良春先生大量地應用動物藥,特別是他的《朱良春用藥經驗集》、《蟲類藥的應用》尤為精品。國醫大師顏德馨也是張老師非常尊崇的。張老師早年曾聆聽過顏老的課,講得非常精彩。顏老的羌英湯也是張老師臨床治療外感發熱的一張常用方,屢用屢驗。顏老倡導的「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是臨床治療疑難雜症的一把利劍。我買的顏老的第一本書是《顏德馨治療疑難病秘笈》。還有國醫大師王綿之、鄧鐵濤、任繼學、張鏡人、陸廣莘、周仲瑛、徐景藩、裘沛然、路志正等的書,都是非常好的。王綿之老的《方劑學講稿》是方劑書中的佳品。徐景藩的《徐景藩脾胃病治驗輯要》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脾胃病專著。說到脾胃病,杭州市第四人民醫院的國家級名老中醫俞尚德老先生也是張老師非常尊敬的一位老師,其《俞氏中醫消化病學》張老師常備於案前反復研讀,真是一本好書。

朱良春的弟子何紹奇先生在1999年出版的《讀書析疑與臨証得失》,我非常喜愛。一篇篇醫話就像一個個故事,是醫話中難得一見的佳作。先生在序言中說:「我今年55歲,老之已至矣,在未來的歲月裡,我將再努力,還照著我的讀書看病的老路子繼續走下去。並且有信心再過20年,再出一本這樣的書──如果讀者諸君以為這樣的書還值得一讀的話。」可惜先生英年早逝,成為了永遠的遺憾。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五部醫話」:《燕山醫話》、《北方醫話》、《南方醫話》、《黃河醫話》、《長江醫話》,也是醫話書籍中的佳品,當時按照地域劃分,查閱有所不便。2012年6月由出版社重新編輯,按照內科病症、外科病症、婦科病症、兒科病症以及針灸推拿5個分冊進行分類,方便各科醫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查閱,實用性更強。醫話的最大優點就是形式自由,具有很強的可讀性、趣味性,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見。

彭堅教授的《我是鐵桿中醫》是我們師徒喜讀的一本書。該書其實就是彭堅教授讀書、臨証的心路歷程。裡面的很多用方心得、治療心得是本書的精華。還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湖南籍名醫──熊繼柏教授,出版過《一名真正的名中醫》、《疑難病辨治回憶錄》、《熊繼柏講內經》、《熊繼柏醫論集》等書。熊老臨証從不開無湯頭之處方,其驗案簡明扼要,詳辨舌脈,思路清晰,理法方藥,絲絲人扣。

余國俊教授的《中醫師承實錄》《我的中醫之路》,對每種疾病採用師徒問答的形武予以展開,沒有空話,都是臨床中總結的「乾貨」。余國俊的恩師就是傷寒大家江爾遜先生,《經方大師傳教錄》是江老的臨床經驗總結。江老的老師就是陳鼎三先生,著有《醫學探源》。師徒三人一脈相承,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中醫師承教育的重要性。

黃元御的五代傳人,老中醫麻瑞亭業醫60餘年的經驗總結《麻瑞亭經驗集》,將《四聖心源》之「下氣湯」發揮應用到了極致。李玉賓的《破解中醫治病密碼》一書,可以看成是《四聖心源》的通俗解說版。李玉賓之所以成為黃元御思想的忠實實踐者,得益於他的業師任啟松老中醫指點迷津。任老醫易皆通,校注的書有《周易懸象‧道德懸解》、《慎柔五書》、《醫家密奧》等。他認為慎柔學派成書早於《四聖心源》,是《四聖心源》的先導,實為火神派之肇基。火神派鼻祖鄭欽安是受慎柔學派和《四聖心源》的啟發。

病家歷來對中醫最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就是把脈,把脈成了病家評判一個中醫水平高低的標尺。我在看了余浩老師的《醫間道》後,於2012年9月到湖北十堰任之堂進行了脈法學習。通過學習我深刻體會到脈是可以把出來的,並且確實可以指導臨床。書中最大的亮點除了脈法,就是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循環圖,是學習中醫的指南針。其實就是把《四聖心源》的一氣周流的一個圈,轉化成兩個圈。這樣就更有利於理解與應用,而且可以跟脈象緊密結合。余老師的弟子曾培傑、陳創濤編著的《任之堂跟診日記》是理順中醫思路的好書,特別適合於目前條件所限,不能進行師承教育的廣大中醫學子。說到師承教育不得不提到陝西渭南的名醫孫曼之,他自學中醫,博覽群書,義務進行民間中醫師承教育,出版了《朱丹溪醫案評析》、《葉天士醫案評析》、《謝映廬醫案評析》等書籍。江西中醫學院姚梅齡教授的《臨証脈學十六講》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脈學專著。許躍遠的《大醫脈神》,金偉的《我的脈學探索》,王光字的《精準脈診帶教錄》,都是脈象與西醫的病名相結合,可以統稱為現代微觀脈學,特別是對腫瘤等惡性病的早期診斷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但是要用脈象直接指導臨床用方用藥就欠缺一點,這跟傳統脈學有很大的區別。如果把傳統脈學與現代脈學能夠相結合那就最好不過了。

近年來由於網路的不斷普及,給了處於基層的民間中醫很好的交流與展示的平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民間中醫拾珍叢書》,《華夏中醫論壇叢書》,包括郭永來的《杏林集葉》,林盛進的《經方直解》,汪慶安的《用藥雜談》,王幸福的《杏林薪傳》和《醫燈續傳》,樊正陽的《醫門鑿眼》,宿勤學的《杏林微蘊》等。這些書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長篇大論的理論講解,直指臨床,實用性很強。

《胡希恕傷寒論講座》、《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趙紹琴溫病講座》、《任應秋醫學講稿》是根據原始錄音整理的,最貼近作者的原意。趙老的「火鬱發之」理論,臨床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李士懋教授有專書《火鬱發之》進行論述。任老是中醫界五運六氣理論研究的泰斗,如對此有興趣還可以參看李陽波的《開啟中醫之門──運氣學導論》。李陽波生前未出版的書籍現在均由其弟子整理出版,有《李陽波中醫望診講記》、《李陽波五運六氣講記》、《李陽波時相養生手冊》等。在經方派中,南京黃煌教授的體質辨証也是獨樹一幟,黃煌教授的《經方的魅力》、《張仲景五十味藥証》、《藥証與經方》等書一直是我的珍藏。《黃煌經方沙龍》系列書籍已經出了五期。2011年在仲景故里河南南陽召開的「經方醫學論壇」,規模宏大,其中精選論文以《經方論劍錄》予以出版推廣。目前經方班在全國有遍地開花之勢。其中最具影響力的要數「廣州經方班」。自1996年開始相繼出版了《經方臨床應用》第一輯、第二輯,《聽名師講經方應用》,《名師經方講錄》第一輯、第二輯、第三輯。

古人云:『『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証多。」張老師時常教導我們,書中的經驗要到臨床中去驗証,多次驗証正確才會變成你自己的東西。臨床的疑惑常常書本中就可以找到答案。不臨床而讀書,只學到些想當然的醫理。只有從臨床上回來,再讀醫書,則醫理與臨証豁然貫通。當然中醫的書永遠是看不完的,我們應該在學習的同時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有選擇地看。在博覽群書的基礎上精選出適合自己特長的幾本書,反覆研讀。

最後我想以國醫大師鄧鐵濤曾經提出的一個口號為結語:「四大經典是根,
各家學說是本,臨床實踐乃中醫之生命線,仁心仁術乃中醫之魂!」

盛桐亮
---------------------------------------------
洛克的話:
本文取自「師承實錄 醫理切磋」張衛華主編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應該就是文中的張老師,本文回顧了近十年來的中醫暢銷書,
各位愛書人士,藏書家,剛好可以看一下有沒有遺漏什麼,
所以說,遇到好老師願意教是件幸福的事,
自己也要好好學習,中醫學博大精深是需要終身學習


Sincerely,
SIAOYI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