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濂《打开:100堂西方哲学课》

36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feibear

unread,
May 14, 2020, 6:37:34 PM5/14/20
to ReadingGroupTest
之前偶然读了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对其中想象的原始人类生活方式和心理世界甚感惊奇、于是顺着推荐开始读其他西方哲学著作。
目前看到周濂《打开:100堂西方哲学课》中讲述柏拉图理想国的篇章,感觉读这本书还是有人讨论更好。
谈谈读这本书引发的一些联想:
1. 阅读哲学类书籍最好的时机应当在高中或者大学阶段,心智开始成熟,但还没感受太多世俗的生存压力,能够静下心来品读。我现在看书,但凡不涉及现实生活、专业技能的,就心浮气躁没耐心看完。而且有一套自己的立身哲学,就好像在茫茫海面有了罗盘,不容易在生活机遇
的冲刷下迷失方向
2. 让我非常惊讶的是,读西方哲学的亲切感远大于读道德经,论语一类的先秦哲学。里面环环相扣的逻辑推论让人很容易理解。这也说明现代文明下的教育,特别是理工科,是源于西方这套哲学的。当然了,无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他们很多结论都是基于不合理的前提和假设,这里面有时代的,也有他们自身的局限性。
3. 同处于轴心时代的中国先秦诸子和西方哲学家,有不少共同之处,比如他们都紧密的把政治和哲学联系在一起,柏拉图的理想国里是哲学家当国王,这和儒家说的“内圣外王”出奇的一致。苏格拉底被雅典人判死刑后那种赴死的决绝也让我想到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舍身成仁的故事。

暂时码这么多,欢迎大家补充讨论

Excalibur

unread,
May 15, 2020, 5:30:21 PM5/15/20
to ReadingGroupTest
题主对中西哲学的特点说的很在点!

《理想国》作为西方哲学的开山之作(之一?),无疑是让大众感受和领略哲学魅力的入门首选。里面对于公平正义的探讨,直到现在仍然非常有意义。

我常常惊叹于古希腊人的文明,他们早在2000年前开始的哲学讨论,一直影响后人。他们对民主的理解和实践,即使放在现在也是让人惊叹的。而他们的艺术,特别是雕塑,也是气势磅礴,巧夺天工。他们可能也想不到,公元1300-1600年的后后后后后辈人们居然还需要学习他们,进行“文艺复兴”。

哲学的目的不在一定在于答案,而在于思考、探索、吸收、批判的过程。完整的三段论逻辑在亚里士多德时期才较为完备的发展起来,所以《理想国》成书的时候,限于历史的局限,在论证上仍有纰漏。然而,后人不“尽信书”,能够查漏补缺,有自己的新理解,恐怕正是该书的目的之一吧。

Philosophy, is not the love for knowledge, but the love for wisdom.

feibear

unread,
May 15, 2020, 6:13:58 PM5/15/20
to ReadingGroupTest
对,古希腊的戏剧水平之高,技巧之成熟也是让人惊讶。
补充一点读这种古代经典所需秉持的态度: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艺术的经典,他们崇高的地位是历史性的,在于和作者同时期的其他作品相比之下,所展现出的颠覆性和创新性。
换句话说,如果把那些经典放到今天,还不一定比得上泛泛之辈的中庸之作。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把这些经典的具体内容奉为圭臬,重要的是学习先贤破旧立新的思维方法和勇气。

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点上做得很不好,总是尊古卑今,把古代典籍作为最高成就。于儒家,至圣是孔子,最高权威是四书五经。于中医,黄帝内经是不可怀疑金科玉律。
这种心态对于后世的不断进步创新是极大的压抑,我们一定要警惕。

Timothy Lau

unread,
Nov 21, 2020, 3:49:52 PM11/21/20
to ReadingGroupTest
东亚文明没有自发的经历过欧洲在中世纪晚期开始的“古今之争”的辩论,而是直接面对了殖民外来力量的毁灭性打击,所以对本身文化的判断非常极端和两极化。另外从意识形态发展上,“西方”正面形象”本来就是一个“东方人”(希罗多德)发明的(最终通过希波战争的胜利消解了波斯为“中国”的宇宙帝国意识形态),而且这样的外来人仰慕“西方”并为之不惜与自己出身割裂的模式,是极为独特的且延续至今。今日的例子就是,全球票房冠军的【阿凡达】,不就讲了一个地球人联合潘多拉星人抗击地球殖民统治的故事吗?其他的故事还有,超人和变形金刚。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的思想家们被称作已经思考过“宇宙间的所有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人类文明的奇迹。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