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偶然读了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对其中想象的原始人类生活方式和心理世界甚感惊奇、于是顺着推荐开始读其他西方哲学著作。
目前看到周濂《打开:100堂西方哲学课》中讲述柏拉图理想国的篇章,感觉读这本书还是有人讨论更好。
谈谈读这本书引发的一些联想:
1. 阅读哲学类书籍最好的时机应当在高中或者大学阶段,心智开始成熟,但还没感受太多世俗的生存压力,能够静下心来品读。我现在看书,但凡不涉及现实生活、专业技能的,就心浮气躁没耐心看完。而且有一套自己的立身哲学,就好像在茫茫海面有了罗盘,不容易在生活机遇
的冲刷下迷失方向
2. 让我非常惊讶的是,读西方哲学的亲切感远大于读道德经,论语一类的先秦哲学。里面环环相扣的逻辑推论让人很容易理解。这也说明现代文明下的教育,特别是理工科,是源于西方这套哲学的。当然了,无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他们很多结论都是基于不合理的前提和假设,这里面有时代的,也有他们自身的局限性。
3. 同处于轴心时代的中国先秦诸子和西方哲学家,有不少共同之处,比如他们都紧密的把政治和哲学联系在一起,柏拉图的理想国里是哲学家当国王,这和儒家说的“内圣外王”出奇的一致。苏格拉底被雅典人判死刑后那种赴死的决绝也让我想到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舍身成仁的故事。
暂时码这么多,欢迎大家补充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