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昨日世界》李静睿 题材:读书随想集

108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swortal

unread,
Jan 27, 2019, 2:19:46 PM1/27/19
to ReadingGroupTest

李静睿,萧瀚的老婆,以前是记者,现在职业写作。萧瀚,政法大学法学教授,右派学者,微博上被销了几百个号。

这本书是作者读各种书的随想集,每一篇文章对应一本书。

《通往革命之路》

第一篇文章,此书的感情描写好细腻,要反复读几遍才懂。

对应书籍 《革命之路》题材是小说,简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D%A9%E5%91%BD%E4%B9%8B%E8%B7%AF

剧情梗概是一对夫妻一开始都觉得生活和工作都过于空洞无聊,所以想搬去巴黎寻找新的生活。然后丈夫突然升职了,于是觉得不无聊了,同时妻子又怀孕了,于是不想去巴黎了。但是妻子依然想去,两人发生冲突,然后妻子一气之下自行脱胎,失败,一尸两命、

作者感想总结:

作者也曾经觉得生活十分空虚,为此苦恼。

人生充满空洞,所以必然通往革命之路,没有人可以逃离。

如果一个人想要做一件真正的忠于自己内心的事情,那么往往只能一个人独自做。

生命是一场悲剧,每个人都只能独自面对。

我的感想:

我反复读了这篇随想几遍,想了2小时。

一开始我想:虽然人生充满空洞,为什么我们不能坦然面对,安于空洞,在空洞中寻找乐趣,何必走向激烈的革命之路呢?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何必要追求忠于自己当下的内心呢?夫妻之间能多给予对方爱,就多给爱,恶言相信互相伤害没有任何意义。对于人生的痛苦,何必在意这么多呢?

后来转念一想,感觉以上这种想法或许只是对于我个人是成立的,我是一个并不在乎幸福感和小痛苦的人,只要没有大的痛苦,就一切OK。再仔细一想,或许对于我个人,我也无法百分百做到。

而每一个人的个性都是不一样的,追求短期的情感宣泄相比追求长期的安稳生活,没有任何不对的地方。也不能说短期的情感宣泄的结果一定是不好的。比如小说中,或许事后丈夫会因为妻子的死而后悔当时的恶言相向,可是死对于妻子而言真的是坏事吗,如果不死的话她或许能缓过来重新找到幸福,也或许依旧缓不过来,持续痛苦下去,这样还不如死。对于丈夫来说,虽然这么说很不道德,但是妻子的死或许能让丈夫组建新的更幸福的家庭。所以对于小说中人物的选择和结局,我无从指责,只是换作我的话,或许会做不一样的选择罢了。

小时候,语文老师总是希望我们能从小说、散文中获得人生感悟。但我觉得,人生感悟还是要到纪实文学或者说明文、议论文等理性分析型的文章中寻找。因为小说和散文只是另一个人的情感和体验,与我无关。

Excalibur

unread,
Jan 28, 2019, 9:12:22 PM1/28/19
to ReadingGroupTest
     我个人的想法是人生总需要在某些阶段接受平淡。接受平淡不代表不作为,无所事事,而是一种坐冷板凳的精神。就好像很多科学家日复一日的在实验室工作,最终的成功就是这些一个个平淡的日子打下的基础。很多时候“去巴黎”只是一种表面上的改变,就好像有些人需要通过看恐怖片、飙车等找找刺激一样,其实是一种“平庸”的,刺激感官的趣味而已。

    假使生活确实是“浑浑噩噩”而需要改变,我也认为改变在大多时候需要循序渐进,而不是“革命”性的。“矫枉过正”是“革命”者们常犯的错误。历史也证明了,动不动就要“革命”,天天喊着要“革命”,是会酿成大祸的。“革命”的适用范围有限,风险也更大,不是人人都能承受得起。

    另外最近重温了一部Jim Carrey的喜剧“Yes man”,讲述了一个希望改变自己生活态度的人的故事,颇能引人思考。

swortal

unread,
Jan 29, 2019, 10:24:28 AM1/29/19
to ReadingGroupTest

对于革命好还是进化好这个话题,换一个角度思考,不一定对。革命的发生通常有两种原因:

  1.            被逼出来的,现状难以轻易改变,只有用激烈的方式才能改变。比如历次朝代更迭,又比如法国大革命。
  2.            缺乏对形势的判断,导致步子不小心迈得过大,本来想进化却变成了革命,比如大跃进,比如共产主义。

对于第一种原因,要防止它发生,我们就需要好的制度,使得社会不至于僵化而能自我进化。

对于第二种,没法预防,只能get your hands dirty.





《爱情博物馆》

这一篇文章主要讲了几个作者笔下的不同爱情。

摘抄:

爱情是文学与生命的盐,要如何享受滋味,却又不脱水而亡,对小说家和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场前路茫茫的冒险。

感想:

爱情这个题材很独特,因为似乎只有通过它,才能同时展示极端的正面情感和极端的负面情感,以及不同情感间的激烈碰撞。

Annie L

unread,
Feb 2, 2019, 1:35:16 AM2/2/19
to ReadingGroupTest

关于革命之路,我的想法角度和二位有点差别。革命之路最终走向妻子死亡的结局,可能和每个人参加革命的目的有关。历史上革命的参与者们刚开始是向着一个不要/打倒xx”的方向在共同努力,但在打倒对立面的行动初现成果甚至只是迈出第一步后,大家不同的诉求,即具体要的是xx”的差异开始分裂内部。这个分裂契机可能不尽相同,但结果大都是妥协和单干二者之一。


小说中与普通革命不同的大概是,夫妻关系和普通同盟关系的差异。丈夫的革命诉求在升职中得到了一定满足,而妻子并没有。社会约定俗成的夫妻含义以及尚未出世的宝宝暗暗压迫两人自认难以选择单干,又没人愿意妥协。像swortal提到的,对于丈夫来说妻子的死不是一件坏事,但这是建立在他们双方必须捆绑在一起的前提之下。如果不用这个社会准则来要求自己呢,故事的结局是否会不一样?


大概扯的有点远,我觉得不论是血缘关系还是社会关系,如果能试着永远将自己和他人视为独立的,需要并且必须为每个人自己负责的个体,那么很多矛盾即使不能得到解决,问题双方也会减少很多痛苦。虽然在情感上,他是我的丈夫啊所以我要xx / 我是她的丈夫啊所以我得xx”,这些想法的来源可能是爱,但如果走向的终点是对对方行为自由的剥夺,或对自己的压迫导致内心的持续挣扎甚至是恨的话,那永远坚守在自己是别人的谁之前,先满足自己内心的渴求未尝不是一种解决方法。比如小说中妻子想去法国,但丈夫开始想去后来不想去,那么妻子就自己去。既然当秘书一人的钱能养活一家,养活自己和宝宝应该也是足够的。至于两地分居会怎样,什么时候能团聚,这些let it be 之后自然都会有答案。两人必须是利益共同体这个假定本身就泯灭了很多可能性。


总而言之,我觉得不论是激烈的革命还是循序渐进的改变,只要是变化即会让现状失去平衡。怎样面对这种不平衡,和作者想法有所相似,如果想做一件真正忠于自己内心的事,在有同盟的时候齐头并进互相帮助,同盟想法有异的时候不将他人与自己想法相同看作理所当然的存在,笑着挥别,可能不失为一种选项。

swortal

unread,
Feb 3, 2019, 1:05:54 PM2/3/19
to ReadingGroupTest
大概扯的有点远,我觉得不论是血缘关系还是社会关系,如果能试着永远将自己和他人视为独立的,需要并且必须为每个人自己负责的个体,那么很多矛盾即使不能得到解决,问题双方也会减少很多痛苦。
 理性上说这么做是没错的。但是从人的情感上说“希望别人与自己一致,希望爱人或家人与自己身心都一致” 是人的天性。比如我以前看过一本比较内向者和外向者的书,其中就提到外向者事事都希望别人与他保持一致,而内向者则不在意这一点。我身边的确有这样的人。而且虽然我是个单身狗,但我也能想象如果以后结婚了,也会希望另一半和自己事事保持一致。当然如果是普通朋友的话,你爱干嘛干嘛。

笑着挥别我觉得通常是心理或财富上富有的人才能做得到的事情。就比如亚麻的贝索斯离婚,因为他离婚后还有小三,还有公司。他老婆离婚后也还有钱和社会关系和事业。而对于小说中的丈夫来说,如果简单和妻子挥别,那么他剩下的可能是更加无聊的生活,和一个人抚育之前的孩子的艰辛,所以他用一种激烈的方式表达不想分手的情感也能让人理解。对于妻子来说也一样,有丈夫一起的巴黎生活和没有丈夫的巴黎生活对她或许差得很多,所以她才先和丈夫吵,希望说服丈夫,不行之后才选择自己堕胎。

而且不能因为最后堕胎导致一尸两命的结果而倒退认为丈夫的行为就是错的,因为丈夫不同意堕胎的时候无法预想到妻子会自己堕胎,他只是做出自己的努力,试图留住妻子。可能在另一个平行宇宙,妻子没有自己堕胎,而是回娘家呆了一阵,把很多事情相通了,丈夫也为自己的言行道歉,最后俩人和好不去巴黎,也有可能。

Annie L

unread,
Feb 4, 2019, 9:55:09 PM2/4/19
to ReadingGroupTest
“外向者事事都希望别人与他保持一致,而内向者则不在意这一点。”这个观点很有趣,作为自认为的内向者,与其说不在意,不如说是发现了他人与自己有原则性的问题不一致以后,相较于通过争吵等方式让一方屈服,更倾向于去寻找另一个与自己一致的人。大概是潜意识里觉得有些事情谁都无法让他人退让吧。不知道是否还记得这本书名叫什么?有机会的话想要拜读一下~

另,新春快乐啊大家 :)

swortal

unread,
Feb 5, 2019, 12:42:04 AM2/5/19
to ReadingGroupTest
大概是这本吧,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980795/ 。。。 可能还读过别的书,不过都留在国内了,不知道有没有被我爸妈扔了。。。当当的密码也忘了。。。

Annie L

unread,
Feb 5, 2019, 1:22:26 AM2/5/19
to ReadingGroupTest
Ok 多谢! 寄希望于万能的淘宝爸爸了lol

Excalibur

unread,
Feb 5, 2019, 9:16:55 PM2/5/19
to ReadingGroupTest


On Tuesday, February 5, 2019 at 12:42:04 AM UTC-5, swortal wrote:
大概是这本吧,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980795/ 。。。 可能还读过别的书,不过都留在国内了,不知道有没有被我爸妈扔了。。。当当的密码也忘了。。。

好几年前之前有人跟我提起过这本书, 这里正好找到了。。。amazon有kindle版 The Introvert Advantage

swortal

unread,
Mar 27, 2019, 11:59:39 PM3/27/19
to ReadingGroupTest

总体上对这本书不是很感兴趣,因为其中主要注重描写作家性格,不是我感兴趣的领域。所以大部分文章只是草草读过。

不过下面这篇有点意思,所以写个小结分享。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一个守法者》


艾希曼是一个纳粹高官,设计杀害了数以百万的犹太人。


汉娜·阿伦特是一个犹太作者,旁观了审判艾希曼的全过程,并写出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其中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阿伦特在审判中观察到艾希曼并不像是坏人或精神病人,他对家人朋友都极好,也不歧视犹太人,因为他自己也有犹太血统,还有犹太情妇,甚至思想也不极端,加入纳粹是随波逐流的行为。阿伦特认为艾希曼这样的人之所以会犯下这么大的罪行,就是因为过于平庸,只知道执行上级下达的指令,而不去反抗指令中的恶。所以平庸、不去反抗有时是对恶的纵容。


虽然后来也有人找到艾希曼和别的纳粹份子谈话的录音带证明他是个极端纳粹,但不管怎么样,“平庸的恶”的概念广为流传。


感想:

“平庸的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我觉得平庸的恶是无可指责的,因为大部分人都是平庸的、逆来顺受的,尤其是中国人,这只能说是一种可以预防但无法制止的现象。而之所以会造成“平庸的恶”的惨剧,是因为我们让恶占领了控制中枢。所以要预防就要在恶产生之初就及时抵抗,防止它占领控制中枢。或者即使不幸占领控制中枢,也要在那之前形成一种反对恶的氛围,使得恶的中枢收到充分限制。就如现在的美国。


不过如果有一点风吹草动大家就起来反对,那也可能制约了善的壮大。。。


另,艾希曼和别的纳粹份子谈话的录音内容或许只是艾希曼在纳粹集体里表忠心喊口号的一种虚伪的行为。或许不足以证明他真的是一个极端纳粹份子。

Excalibur

unread,
Mar 29, 2019, 4:51:46 PM3/29/19
to ReadingGroupTest
听说swortal最近苦心钻研AI, 难得有空闲啊~

很多环境都是大染缸,进去的人也许知道自己会变色,身不由己,但不进去就只能被孤立,甚至无法生存。就算某天有个超人进去后能打破染缸解救众生,但出了染缸的大家后下一步是什么能,是不是另一个染缸呢?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