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在马孔多这个小镇跨越一百多年多年、历经七代人的故事。的在初读前半本的时候,那种魔幻式写法让人着迷,所有的描写中都充斥着大量的象征、比喻、抽象式写法。即便读不懂作者的象征含义,靠着故事性仍然能读的酣畅淋漓。而且这种写作手法有别于我之前看过的所有书,作者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又不失严谨,以自己的方式构筑出了一个“魔幻”的世界。
其中一段关于“失眠症”的故事讲述了两个印第安人发现丽贝卡咬着手指半夜中依然清醒,便知道当年毁灭他们家乡的失眠症又在马孔多出现了。从那天起,失眠症就在整个小镇快速蔓延开来,最初大家因为不再需要睡眠,有更多的时间工作和生活而非常兴奋。随后,失眠症的副作用开始显现出来,人们逐渐遗忘,从自己的记忆开始,直到忘记生活的常识。为了对抗失眠症,人们在物品上贴上标签,后来发现标签上的名字所代表的意思也被遗忘了,于是给每个标签写上详细的说明,比如奶牛-每天早晨挤奶,牛奶可以配合咖啡做成牛奶咖啡。但是后来甚至连详细的叙述也无法帮人们回忆起来了。最后还是早就因为热病死在沙漠中、被埋在海里的吉普赛人梅尔吉亚德斯复生后来到了小镇,给人们治病的药剂。从这个例子中,就可以初略马尔克斯幻想与现实结合的写作方式。
同样的象征写法还有很多,情节之离奇,却又蹊跷的合乎逻辑。比如“情绪低下时吃土、扒石灰墙皮吃的丽贝卡”、“仅是向上帝许愿,就成功下砒霜却毒错人的阿玛兰妲”、“等待雨季后来去金币,到死都保守秘密的乌尔苏拉”、“因为男女做爱而疯狂繁殖的牲畜”、“双胞胎在互换身份的游戏中自己都搞混了,死后下棺材又因为挑夫的失误而纠正过来埋在了对方的墓地里”、“白天平地飞升的蕾梅黛丝”、“尸体发出的火药味在下葬后都掩盖不住,直到多年后通了火车,新来的人用混凝土浇了一层才把墓地里的火药味封在了地下”等等。读起来让人脑洞大开,最终却又能收束至一点。
从后半部开始,随着人物一个个因为年老或是其他原因一一去世、退场,故事逐渐沉重起来。但也许这份沉重才是本书所表达的最珍贵的主题,也是《百年孤独》这本书影响一代中国作家的原因。当时的拉美因为殖民而繁荣起来,也因为殖民的离开而衰败。这种由盛转衰通过马孔多经历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二天的漫长雨季表现出来。布恩迪亚家族也从此衰败而一蹶不振。随后,马尔克斯表达了本书不停重复的一个主题,即一种宿命感,一切早已注定。作者在全篇通过不同人物继承相同的姓名,重复讲述着同一个结局的故事。布恩迪亚家族且造且毁的行事方式,最终一切归于虚无,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一切早已寓言,却只有到过完最后一刻才会揭示,这种结局不无讽刺。也正如马尔克斯在写作过程中的习惯一样,往往在记叙的过程中直接透露故事的结局。但这种作者的官方“剧透”一点也不会影响阅读体验,反而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兴趣想去了解故事的展开过程。
百年孤独首先是一本很抽象的书,抽象的概念、抽象的叙述方式、抽象的中心思想。其次,它也是一本很具体的书,具体到每个人物的日常生活、想法、行为,事物产生的逻辑以及布恩迪亚家族每个成员的一生。这本书很厚重,以至于我认为其中单独一个点拿出来,都能写出一本书。回顾整篇小说,我觉得其中心思想与《了不起的盖茨比》最后一句话不谋而合,"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