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46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Puming Fang

unread,
Jun 11, 2020, 8:22:01 PM6/11/20
to readingg...@googlegroups.com
【因为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于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上本书中讲到了坎贝尔在写《千面英雄》的时候深受弗洛伊德和荣格两位心理大师的影响,于是很好奇作为世界三大心理大师的阿德勒又是怎样看待人类的心理呢?于是这周看完了了这本《被讨厌的勇气》。

1. 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和阿德勒的“目的论”
原因论认为我们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说的简单一些,就是我们现在的不幸,都能在过去找到原因。
目的论认为我们会为了某种“目的”而创造出相对应的心理情绪

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宅男害怕出门,拒绝与人交往。如果从原因论的角度看可能和他的成长背景有关,可能小的时候被人欺负过。但是按照阿德勒的“目的论”,宅男是为了“不想出门”这个目的才把自己变成内向和恐惧之人。

那么“目的论”对我们人生有什么帮助呢:我们现在的所有问题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不要归咎于别人或家庭身上。只要你愿意改,人生就可以改变。

2.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个人的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都和他人有关。

举一个例子:自卑问题。自卑来源于对比,要是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你肯定不会自卑

那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呢:课题分离和共同体感觉

阿德勒把人际关系分成三大类:1、工作课题(同事关系)2、交友课题(朋友关系)3、爱的课题(亲密关系、亲子关系)

什么是课题分离?就是要分清楚这件事是谁的事。对于别人的事不加干涉,着眼于自己的事情。

举个例子:在阿德勒的眼里,理想的人际关系大概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他认为每个人的课题都是分离又独特的。我怎么爱你,这是我的课题,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这是你的课题。每个人都守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间就没有那么多纠结和烦恼。

什么是共同体感觉?所谓的共同体,可以是伴侣、家庭、学校、公司、国家...大到宇宙...可以有各个层面的共同体。阿德勒认为: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自己有价值时才会获得勇气。而价值只能在共同体之中才得以体现。

营造共同体感觉三步走:

第一步:培养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的核心是“课题分离”。它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做不到就诚实接受,然后尽力去做,不对自己撒谎。

第二步:他者信赖

他者信赖要求我们无条件信赖别人,即便被背叛也要无条件地相信。

那如果我信任别人,最后被背叛了怎么办?答案就是上一步的“自我接纳”。只要你能接受真实的自己,看清自己能做什么,自己不能做什么,也就理解背叛是别人的课题,你管不着。你只需要做的就是信赖。

做到前面两步,我们就能把别人当做真真正正的伙伴。如果能把别人看做伙伴,我们就能在所属的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找到了“我在这里”的归属感。

第三步:他者贡献

对伙伴给予影响,做出贡献。阿德勒认为:感受到对他人有用,就能获得幸福感。

3. 不要表扬孩子

阿德勒认为表扬孩子不利于孩子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会让孩子产生“有鼓励才有勇气”,而阿德勒觉得应该培养的是“有价值才有勇气”

此处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The second mountain》里面的一段话,意思很相近,所以po出来放在最后。

We are social animals, and a lot of our thinking is in pursuit of bonding, not truth seeking. A lot of our thinking is trying to have the opinion that will help you win social approval and admittance into the right social circles. The hard part of intellectual life is separating what is true from what will get you liked.


Excalibur

unread,
Jun 13, 2020, 3:57:41 PM6/13/20
to ReadingGroupTest
我觉得这几个理论非常有道理,不过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文本如此,我并不太赞同“皆”这种表述。
 
1.我们心理的伤害(都)能从过去找到原因。
2. 我们现在的(所有)问题(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3.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如果把括号里的内容换成 "有的","可以",我比较认可一些。否则是不是有点“传销大师”的赶脚呢,哈哈。

Puming Fang

unread,
Jun 13, 2020, 9:26:57 PM6/13/20
to readingg...@googlegroups.com
非常好的问题。
首先第一点说的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论”,阿德勒其实是反对“原因论”的,所以才提出来“目的论”。他们两个人最开始是在一个lab,后来因为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的很多理论所以开始出来自成一派,包括荣格也是反对弗洛伊德。
人们往往认为阿德勒的“目的论”更具有正能量。举个例子:一个青年女子因为谈了两次失败的恋爱,于是无法相信男生,不能进行下一段恋爱,很困苦,来寻求帮助。我们看一下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分别会怎样帮助她呢。
弗洛伊德:你的心理伤害可以从过去找到原因,你愿不愿意分享一下你过去两次恋爱都经历了什么呢?
女子于是含泪分析过往的伤害,然后越来越绝望...

现在换到阿德勒
阿德勒:我们会为了某种目的而去制造一些情绪,你不再相信爱情不是因为你以往的经历,而是因为你从最开始就没有那么相信爱情,现在你刚好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借口:两次失败的恋爱。所以你选择不再去和男生交往。你应该勇敢的去爱。
女子听完后觉得很有道理但还是疑惑:可是我如果再次受到伤害怎么办?
阿德勒:我教你一个方法,就是课题分离。在恋爱中做到我爱你,但与你无关”。我怎么爱你,这是我的课题,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这是你的课题。每个人都守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间就没有那么多纠结和烦恼。
几个月后女子很高兴的告诉阿德勒自己用了他的方法后很多男生和他表白,现在也找到了自己的真爱。
阿德勒问到:那你还会觉得之前的两次恋爱在你人生中很重要吗?
女子:两次恋爱???我已经不记得了。我只知道自己现在很幸福。阿德勒先生你说的对,我们要勇敢去爱。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到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给这个女子带来更多正能量。他强调的是鼓励人只要改变自己,就可以改变人生,也会改变之前发生的事情对后来产生的影响,比如这个女子再次恋爱后就不会觉得前两次恋爱对自己人生有什么影响了。


我这几周看了他们各自提出的心理学理论,我的理解是这些理论更像是各自开的处方药,帮助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个世界,并不是说提出了一个大一统的心理学理论。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表达方式很有意思,整本书是一个青年人和一位智者的对话。所以你说的后两点其实书里青年都有问过,我举个例子:
智者:人的烦恼皆源自人际关系。
青年:我觉得这是谬论,比如说生活中的blabla...这些就不是源自人际关系。
智者:那我问你一下...
于是他们展开争论...
最后青年顺着智者的思路走下去就认可了智者说的观点。

所以我的理解是阿德勒提供的是一种看问题的方式,你需要相信他的整套理论,你就会觉得任何烦恼分析下来都是源于人际关系。
当然很多心理学理论都是有争议,比如反对弗洛伊德的人对他的理论评价是:This can not even be wrong.(评判一个理论要么是right,要么是wrong,而弗洛伊德的理论简直连wrong都不是),这个时候弗洛伊德支持者会利用弗洛伊德的理论辩解说:These processes are unconscious, so of course you just don't know what's happening. 
由此可见他们都是提供一种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C射线

unread,
Jun 14, 2020, 12:49:56 AM6/14/20
to ReadingGroupTest
去年读的这本书,当时读的时候对我的冲击很大。阿德勒强调的不是原因论(过去的我们造就现在和未来的我们),而是认为当下的我们是有能力做出改变的,也就是自主意识会起作用。
还有其中的课题分离手法,把马牵到河边,马喝不喝水不是我们能够干预的,斩断人际关系的烦恼。(遇事不决,课题分离)
本书以青年和智者对话的形式写成,颇有意思,是很好的自助心理学入门读物。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