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及以前很多书是没有书名的,甚至连文章的篇名也没有。很多书其实只是文集,而书名只是后期为了藏书编目方便而取的目名。很多文章的名字用的是文章头两字,并且可在竹简背面。
《赵正书》是最近考古发掘出来的西汉时期的书,赵正即秦始皇,但讲的是秦二世的事情。
古代的史官之所以秉笔直书,坚持如实记载史实,因为古代史官有天官性质。太史令既管历史,也管天象和历法,所以是一个对天负责的官职,有宗教属性,如实记录史实是对上天时节变化的憧憬。
从用词和历史记叙来判断《赵正书》和《史记》参考的是同一份史料,但史记前后能相互印证,并且与考古发掘相互印证,所以史记是严谨地抄写史料,可信度高。而赵正书前后矛盾众多,和其他史料出入也众多,所以赵正书只是借题发挥。
赵正书被归类为小说,作者做了很多考证,认为汉代小说是寓言,是借一件事情阐述论点。而小说并不注重这件事情的真假,只注重所要阐释的论点。
李斯其实是儒家的信徒。先秦时期,各学派其实分得不是很清楚,比如韩非子是儒家荀子的学生,而李斯也是师从荀子。法家与其说是一个学术门派,不如说是一系列执政管理的手段。而儒家里面也有很多法家成分,因为儒家提倡要分尊卑,讲礼仪,尊卑礼仪之下则是要用法律来规范和掌控社会。孔子之后分为两派,一派是荀子,主张性恶论,故而思想里会有更多法家的东西用来约束百姓。这一派收到各国君王的喜爱。一派是孟子,主张复古,性善论,民贵君轻,故而不受待见。古代的儒家其实就是专指读了很多书的人,因为孔子整理的五经就是一个大的先秦文集。作者也从李斯的言行的文章证明了李斯其实是一个儒家学者。而秦帝国用的也是儒家,因为国家统一后秦始皇需要儒家的那套礼仪制度,以及尊崇君王的思想,以及儒生对他的吹捧。从秦朝设立72博士这些官职就能看出。因为博士就是给儒家的那些饱读诗书的学者的。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主要针对的是儒家中另一个对他实行郡县制和苛政不满而进行批评的派系。只要是不说话或者拍他马屁的儒生都能活得很好。
先秦的姓氏,姓是你出生的地名,氏是你封爵的地名。一般男性用氏而女性则用姓。但最原始时期,都是别人赏赐的。秦国王室,赢姓是由舜帝上次的,旁支先祖一开始封赵城,所以一开始氏是赵。后来王室被封秦国,于是由赵氏改秦氏。不过战国后期姓氏合流,其实也不怎么讲究了。秦始皇由于生于找过,所以姓赵。后来回到秦国改姓赢,统一后又自己改姓回赵。
秦始皇的名 有的写作“正”,有的写作“政”。作者认为应该是“正”,因为秦始皇是正月生的,且秦朝时期对“正月”作避讳写成“端月”。
古代有阴历和阳历两种历法,阳历就是二十四节气,准确对应地球在绕太阳轨道上特定位置以及因此产生的天气变化。而阴历的正月则是皇帝根据各自的正朔和喜好定的,不过一般也是在冬至前后,不会差别太大。
赵高确实是个太监,太监在周代时期就有。赵高生于隐宫,秦朝有隐官和隐宫两种系统。隐官是用来优抚戴罪立功的伤残工匠的。而隐宫则是管家的奴隶机构。赵高原本是生在隐宫的奴隶,有女儿,后来秦始皇赏识他的才华,提拔他做太监,在宫内服饰。
作者还批评了史学界过于重视新发掘的史料而不作深入分析考究并且与以前史料互相印证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