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 笔记 / 分类: 传记 人文社科 心理学
本来在看The order of time 但最近因为自身状态很迷 跟好朋友聊天她推荐了这本书 地铁上翻翻就翻完啦。分享给可能跟我一样对生活时而会感到迷惑的小伙伴:P
我的笔记比较random 复看了一遍觉得更有意思的都highlight了~欢迎讨论👏
********************************************************************************************************************************************************
Take-away
◆ 意义疗法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 作者相信的价值
◆ 存在之虚无的不同表现形式
◆ 叔本华: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
********************************************************************************************************************************************************
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
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
81个笔记
◆ 前言
>>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他很欣赏尼采
Note: 很玄学 但莫名有点喜欢这句话
>> 弗兰克尔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
◆ 第一部分 在集中营的经历
>>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们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人定义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的种群”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肯定会回答:“是的,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但请不要问我们是如何习惯的。”
>> 这时,最痛的不是肉体(这样的惩罚对成人和儿童都一样),而是不公正和不可理喻对心理造成的伤害。
>> 忽然间,我一生中第一次领悟到一个真理,它曾被诗人赞颂,被思想家视为绝顶智慧。这就是: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我理解了诗歌、思想和信仰所传达的伟大秘密的真正含义: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我知道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时间思念爱人,那么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
Note: 爱太奇妙了
>> 囚犯的内心生活可能很极端,他们能体验以前从未体验过的艺术美和自然美。在艺术美和自然美的影响下,他们甚至忘记自己当下所处的环境。在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到巴伐利亚集中营的路上,如果有人看见我们透过囚车铁窗远眺扎耳茨伯格山脉的山峰在落日中闪闪发光时的一张张面孔,他们决不会相信这是放弃了生活的希望和自由的人的面孔,尽管这也可能是由于我们渴望借由许久没见的大自然的美而转移目前的痛苦。
Note: 痛苦和快乐真的是相伴相生的 以及人就是能适应一切的动物啊
>> 对一个外人来说,发现在集中营里居然还有类似艺术的东西存在,一定会令他惊咤不已,但当他听到你还能从中找到幽默感时更会目瞪口呆。当然,这种幽默感非常细微,而且只延续数秒。幽默是灵魂保存自我的另一件武器。大家都知道,幽默比人性中的其他任何成分更能够使人漠视困苦,从任何境遇中超脱出来,哪怕只是几秒种。
>> 集中营生活中快乐的匮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消极的幸福——即叔本华所谓“免于痛苦的自由”——而且即便这样的幸福也只是相对的。真正的积极的快乐,哪怕是极细小的,也非常少。
>> 前面我提到过,除了关心自己能否活命和亲人的下落以外,其他事情对我们毫无价值。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的。人是如此关注自己和亲人的生命,以至于精神高度紧张,这种紧张可能会摧毁他所有的价值观念,使他怀疑一切。在一个不再承认人的生命价值、剥夺人的意志并使之成为消灭对象(当然要先有计划地让他尽其所用)的重压之下,人的自我最终会遭受价值缺失之苦。
>> 集中营的犯人害怕做决定,也不敢采取任何主动行为。这是因为他们强烈地感觉到一切皆有定数,不要试图去影响命运,而应该听从命运的安排。此外,犯人们对一切都漠然处之,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情绪。有时,你得在瞬间做出意味着生死的决断。犯人则更愿意让命运替他做这个决断。在决定是否逃跑的时候,犯人这种逃避责任的心理表现得最明显。在那样需要几分钟内拿定主意的时刻,他遭受着地狱般的折磨。是试着逃跑,还是放弃冒险?
>> 除了这些物质原因外,还有心理原因——犯人们有某些情结。绝大多数犯人都有自卑情结。我们曾经是,或者曾经把自己想象成是“人物”,而现在我们的待遇形同猪狗。(人们对于自身内在价值的认识寄托于更高、更精神性的事物上,这种精神性的事物不会被集中营生活摧垮,但又有多少自由的人拥有这样的自觉,更不用说囚犯?)一般犯人尽管没有明确地意识到,但都觉得自己被极大地贬低了。看看集中营单一的社会学结构体现出来的反差,就能清楚这一点。稍“显要”些的犯人,比如囚头儿、厨子、商店店员和巡逻员,一般不会像普通犯人那样,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而是相反,他们觉得自己高人一头,有些甚至会产生自大的幻觉
>> 人类完全地、不可避免地受制于环境(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就是集中营生活的独特结构,它迫使犯人适应确定的行为模式)。但是,人的自由呢?人的行为、人对给定环境的适应中有没有精神自由呢?那种认为人不过是许多条件和环境因素——不论是生理学的、心理学的还是社会学的——之产物的理论究竟对不对?人是否只是这些因素的偶然产物?最重要的是,犯人对集中营这一封闭世界的反应是否表明人逃不脱他所在环境的影响呢?面对这种环境,人是否没有选择的余地?
Note: 好问题。端看assumption里有没有活着这个条件。
>> 积极的生活能够使人有机会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价值,而消极的生活能够使人满足于对美、艺术或者自然的追求。
Note: 原来根源在这
>> 人生仍有目的。他不能过创造性或享乐的生活,但不只是创造和享乐才有意义。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Note: 作者的argument大概是忍受苦难本身就是意义 因为也是某种创造相当于给后人提供了创造性的精神力量
>> 不光集中营有这样的人,在任何地方,人都会遇到厄运,同时也就会遇到通过勇敢地面对苦难而实现道德升华的机会。
就拿病人,尤其是绝症病人的命运来说。我有一次读到一名瘫痪的年轻人的信件,在信中他告诉朋友,他刚刚知道自己活不长了,即使再做一次手术也无济于事。他写道,他记得以前看过一个电影,其中男主人公勇敢而有尊严地面对死亡。那个男孩觉得这种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非凡的成就。现在,他写道,命运给了他同样的机会。
Note: 作者想说 怎样面对死亡 也是一种可以留给后人的创造性价值的东西吧
>> 她只能看到栗树的一条枝桠,上面开着两朵花。“我常常跟它交谈。”她对我说。我感到震惊,不知道如何回答。她是否在说胡话?她是否有了幻觉?我好奇地问,树是怎么回答她的。她告诉我:“它对我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我就是生命,永恒的生命。”
Note: 也曾经想过自己如果是一棵🌲会是什么样子
>> 看不到未来的人之所以自甘沉沦,是因为他发现自己老在回忆。我们曾经说过,犯人容易忆旧,为的是忘记眼前的痛苦。但剥去当下的现实性就会蕴涵着一个危险,那就是容易忽视积极度过集中营生活的机会,而的确存在这样的机会。将我们的“临时的存在”看做不真实的,本身就是使犯人丧失对生活的把握的重要因素,一切都成为无所谓的了。这种人忘了,正是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人才有实现精神升华的机会。他们不是把集中营的苦难看做对自身内在力量的考验,而是很不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把生命轻易抛弃。他们更愿意闭上眼睛,生活在过去之中。对这些人来说,生命是无意义的。
Note: 因为你赋予它意义 他就有意义 不赋予 就没意义 想法越来越玄学了 观测-才坍塌稳定 不观测-永远不确定。
>>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谈到“作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们对它有了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就不再感到痛苦了”。
Note: 人类痛苦的也还是未知啊
>> 凡是了解人的心理状态,了解他的勇气和希望或者缺乏勇气和希望与他自身免疫力有紧密联系的人都理解,突然失去希望和勇气会导致死亡。我朋友最终的死因是预言没有如期兑现,他绝望了。这使他身体抵抗力急剧减弱,导致潜伏的伤寒感染发作。他对未来的希望和活下去的意志都没有了,身体也就成为疾病的牺牲品——虽然他梦里声音所说的最终都应验了。
Note: 相信什么 有超乎想象的很可怕的力量 因为会反过来影响人的物理状态 和其他人
>> 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 你和你的命运无法跟任何其他人及其命运进行比较。生活永不重复,不同问题需要不同的应对。有时你会发现所处的情况需要你采取行动来确定自己的命运,有时你会觉得深思熟虑更为可取,有时你会发现顺其自然是正道。每种情况都有其特殊性,正确的应对也只能有一个。
Note: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有趣的是我们制定了一些通用规则/标准 来让这么多人共同生活做自己变得可行
>> 这种独特性使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因此让每个人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也就使他有可能完成其创造性的作品,享受到人类之爱。一旦他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那他就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竟的事业的责任,也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他知道自己存在是“为了什么”,也就知道“如何”继续活下去。
Note: 作者是想说 除了找到自我的生命意义 责任也是一种“不得不”的生命意义 还是这种“责任”=每个人的自我生命意义
>> 我引用了尼采的话:“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
Note: 幸存者偏差...? 因为杀死的都被杀死了。
>> 团体的界限会有交叉,我们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说哪些人是天使,哪些人是魔鬼。当然,在集中营环境的影响下,如果某个看守或者囚头儿仍能仁慈地对待犯人,那是他了不起的造化。另一方面,如果某个犯人残酷地对待自己的狱友,那他心理的龌龊也达到了让人难以启齿的地步。犯人们对这类缺乏人性的囚头儿尤其痛恨,而对看守表现出来的极小的仁慈却至为感激。我记得有一天,一个监工悄悄给了我一片面包,那一定是他从早饭中省下来的。当时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不只是因为一块面包,他所给我的还有一份人性,跟礼物相伴的是他温暖的话语和仁慈的表情。
Note: 作者没写的是 假如监工和同是囚徒的另一个犯人都给一小片面包 在大量样本和长时间流逝下 哪个更会被记住和感激(还有个点 似乎人类更会记住特别/容易讲出故事的人/事从而强化这种回忆/感情
>> 晚上,我们又聚在一起,有人悄悄对另一个人说:“告诉我,今天你高兴吗?”
另一个人回答:“说实话,不!”他不知道,大家都是这个感觉。我们已经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要慢慢地重新培养这种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得到解放的犯人最初的感觉叫“人格解体”。一切都显得不真实、不可能,像是在梦中一样。我们不能相信这是真的。过去的几年里,我们被梦欺骗了多少回呀!我们梦到解放的一天到来了,我们获得了自由,回到家,受到朋友们的欢迎,被妻子拥抱,坐在桌子旁给大家讲述自己的经历,甚至告诉他们自己在梦里是如何得到解放的,然后是一声尖利的哨音——起床的哨音——在耳边响起,我们自由的美梦也就结束了。而现在,梦想变成了现实,但我们真能相信吗?
与精神相比,身体所受的束缚要少一些。从最初的时刻起,身体就充分利用了刚刚获得的自由。我们开始不停地吃,甚至半夜也要起来吃东西。人的胃口可真大呀。如果一个犯人被附近某个友好的村民邀去做客,他吃呀吃,然后喝咖啡,接着口无遮拦地讲话。多少年的心理压力一旦消失了,听他说话,你会觉得他是不得不说,他抑制不住说话的欲望。我认识一些人,他们只经受过短暂的心理压力(比如被盖世太保纠问过一次),也会有类似症状。许多天后,直到有一天,不仅舌头松动了,内心的某种东西也松动了,感情才会突然冲破一直束缚着它的枷锁。
解放后不久的一天,我在田野里散步,穿过繁花盛开的沼泽,一直走到邻近集中营的市场。云雀在天上飞过,我能听到它们在快乐地歌唱。方圆数里内,空无一人,只有空旷的田野、寂静的天空和歌唱的云雀,一片自由的空间。我停住脚步,观察四周和天空,然后跪在地上。那一刻我几乎忘了自己,忘了整个世界的存在。脑子里来来回回只有一句话:“我从心底呼唤着上帝,他在自由的空间回答了我。”
我不记得这样跪了有多久,念叨这句话有多少回。但我知道,就在那一天,那一刻,我的新生活开始了。我一步一步地恢复,直到再次成为人。
Note: 需要时间给予自己安全感吧 抱
>> 集中营里,我们说世间任何幸福都不能补偿我们遭受的苦难。我们不是在祈求幸福,它不是给予我们勇气并为我们的痛苦、牺牲以及死亡赋予意义的东西,但我们对不幸仍然毫无准备。为数不少的犯人经历过这样的幻灭感,这也是他们自己最难以度过,更是心理学家最难以帮助他们度过的难关。
>> 对于回家的犯人来说,最重要的体验是在他经受了那么多苦难之后,除了上帝,他不再畏惧任何东西,那种体验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妙感觉。
Note: 就是说 还是得相信什么东西。在此基础上经历过的苦难就成了力量和美妙
◆ 第二部分 意义疗法
>> 与心理分析相比,我的意义疗法不那么内省和溯旧。相反,意义疗法着眼于未来,着眼于患者在将来应当完成的意义(意义疗法是着重于意义的心理疗法)。同时,意义疗法还对所有的恶性循环群系和反馈机制进行散焦,因为它们在神经官能症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样做就破解了而不是持续地促进和强化神经官能病患者的自我中心症结。
>> 根据意义疗法,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这就是为什么我用“追求意义”一词,而不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强调的快乐原则(我们也可以叫它“追求快乐”)
Note: 弗洛伊德已经追求到了 现在想追求维克多弗兰克
◆ 追求意义
>> 一些学者认为,意义和价值“不过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反向形成和升华法而已”。
◆ 存在之挫折
>> “存在”一词有三种含义:(1)存在本身,比如人特定模式的生存;(2)存在的意义;(3)对个体存在之意义的追求,即对意义的追求。
>> 存在之挫折也会导致神经官能症。这类病症在意义疗法中称作“意源性神经官能症”,以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神经官能症。知源性神经官能症不是心源性的,而是意源性的。这是意义疗法中专门针对人的情况而设计的概念。
Note: ?
◆ 意源性神经官能症
>> 意义疗法把人看成这样一种存在:他主要的担忧是实现某种意义,而不仅仅是满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是调和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欲望的冲突抑或适应社会和环境,在这一点上,它与心理分析分道扬镳。
◆ 心理—动力
>> 精神健康有赖于一定程度的紧张——即已完成的和有待完成的任务之间的紧张,或者是当下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这种紧张是人固有的,也是精神健康所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应毫不犹豫地以患者有待完成的潜在意义去激励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唤醒他内心潜在的追求意义的意志。
>> 许多患者抱怨生活完全没有意义,他们受到内心空虚的困扰,我把这种症状称作“存在之虚无”。
◆ 存在之虚无
>> 叔本华的话了: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
Note: 人啊🙃就是作吧 不同的作
>> 此外,存在之虚无还戴着各种各样的面具和伪装出现。有时,遭遇挫折的人对意义的追求会通过追求权力(包括追求权力之最原始的形态即金钱)得到替代性补偿。还有一些时候,遭遇挫折的人对意义的追求会被追求享乐所替代。
Note: 我的替代大概就是 跳舞滑雪摄影各种出去玩吧
◆ 生命之意义
>> 由于生命中每一种情况对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会提出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所以生命之意义的问题实际上被颠倒了。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简单地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因此,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Note: 貌似有点设定蛋的意思了。如果患者对生命提出的问题就是觉得解起来没意思/没动力去解决呢。以及人真的说到底还是群体啊 蚁群一样的前赴后继。(一个栗子有篇论文研究了即使没有那些提出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的科学家 那些成果也会在不太远的时间发表出来)推动群体发展貌似是人的使命呢。
◆ 存在之本质
>> 画家试图向我们表达他自己所见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而眼科医生试图让我们自己去观察世界实际上是什么样子。意义疗法师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视野,使他意识到其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
Note: 就是说 治疗师尽可能提出无限种可能性试图以任何一点引起患者可能的好奇心。lim->infinity那就大概率有可能活下来了。当然小概率也可能找不到就gone
>> 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 爱之意义
>> 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只有在深爱另一个人时,你才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本质。通过爱,你才能看到所爱的人的本质特性,甚至能够看到他潜在的东西即他应当实现而尚未实现的东西是什么。只有通过爱,才能使你所爱的人实现他的全部潜能。通过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所能和应为,他就会实现自己的潜能。
Note: 也就是说帮助爱的人实现ta的潜能
◆ 苦难之意义
>> 至少看到了自己痛苦的意义。这就是意义疗法的要义之一:人主要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为什么甚至准备着去受苦,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痛苦有了意义。
Note: 给一个理由 那么受苦就能坚持下去。跟作者表达的不相关但是我想起了乌合之众里讲领袖怎么“影响”群体去牺牲达成ta想做的事业
>> 在某些情况下,人被剥夺了工作或者享受生命的机会,但痛苦的不可避免是永远也不会被排除的。在勇敢接受痛苦之挑战时,生命在那一刻就有了意义,并将这种意义保持到最后。换句话说,生命之意义是无条件的,因为它甚至包括了不可避免之痛苦的潜在意义。
Note: 作者的argument是挑战“不可能” 如果有1%成功了那就给世界留下了价值-因为人类留下的价值在于拓宽边界。即便没有成功这种精神力量也会鼓舞/影响之后一些看到的人 大概是另一种有意思的基于人性的价值-当你知道有人比你更苦还坚持了下去 那似乎自己正在经历的也完全ok(感觉在说自己的最近经历hhh
>>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我的担忧与绝大多数狱友不一样。他们的问题是:“我们能从集中营活着回家吗?如果不能,所有这些苦难就都没有意义。”而我感到困惑的问题是:“所有这些苦难、死亡到底有没有意义?如果没有,那么压根儿就不该忍受。基于这种偶然之上的生命——不论你是否逃跑——压根儿就不值得活下去。”
Note: 哭了。exactly是我平常想的跟大多数人不一样的问题
Note: 再多说一句。其实这里(to this specific case, not to mean suffering in general)可以想到是有的,因为作者经历的是历史,如果能记录和传达下去(不管是事实还是感受还是精神)那就是作者经历的苦难的意义。
◆ 意义治疗的心理剧
>> “不,你不是30岁,而是80岁,正躺在临终的床上。你正在回首往事:没有子女,但不缺钱财,而且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然后,我请她想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会是什么感受。“你怎么看?你会对自己说什么?”让我引述她的原话(谈话有录音):“啊,我嫁给了个百万富翁,家财万贯,我没有白活!我跟男人们调情。我拿他们逗乐!但我现在80岁了,没有孩子。回头想想,我想不出自己都做过哪些有意义的事情。我得说自己的生活完全失败了。”
Note: 是个很好的方法脱离short sight重新帮助自己找到人生最想要的东西的方法呢。巧的是三周前跟小姐姐聊天她也是提到80岁回首过去。
>> 为了开发小儿麻痹疫苗,一只猴子被一次次地扎针,它是否能够把握其痛苦的意义呢?小组里的人一致认为它不能,以猴子有限的智力,它不可能进入人类的世界,只有人类才能够理解痛苦的意义。然后我进一步提出问题:“人类就能把握痛苦的意义吗?你们肯定人类世界就是宇宙进化的终点站?人类世界之外难道就没有另外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可以找到对人类痛苦的终极意义的答案?”
Note: 扎心了。1.即便对人类有意义 但对猴子有意义吗?它们有小儿麻痹症并且在这个疫苗研发后会得到疫苗治疗吗。换个栗子说一个人被外星人抓去做生物研究 这对这个人/人类来说是有意义的吗。再换个栗子 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抓走去做生物实验 这对这个人/对全人类是有意义的吗。作者其实还是站在人类的角度自私地给猴子赋予对人类有用的意义吧。2.再换个例子,以上是被抓对方非主动自愿,那么假设被做实验的对象是主动愿意,实验结果可能是有有用的信息也可能完全没用,在此情况下有意义吗。
◆ 超级意义
>> 精神病专家一旦超出了超级意义的范围,迟早会被病人的问题难倒,我女儿6岁时就曾问我“为什么你总提到慈爱的主”,这个问题让我简直不知该怎样回答。当时我答道:“几周前,你害天花,就是慈爱的主让你痊愈的。”但是小姑娘显然很不满意,反驳说:“好吧,可也是他让我染上天花的呀,爸爸。”
Note: hhhhh有理有据小姑娘很有逻辑头脑
>> 他的第一任妻子及其六个孩子都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送进了毒气室,而现在的妻子又不能生育。我觉得生育不是生命唯一的意义,因为要是那样的话,生命本身就没有意义了。本身没有意义的事情,仅仅通过使其延续下去,并不能赋予其任何意义。但拉比是个正统的犹太人,犹太人都认为,死后假如没有亲生儿子为自己念诵祈祷文,这是人一生中最大的不幸,所以他觉得自己倒霉透顶了。
Note: 提醒自己这个点蛮有意思的。你不信的东西但别人很信,所以要拿自己不信但别人信的东西去说服/影响别人。
◆ 生命之短暂
>> 使生命丧失意义的事情,不仅包括痛苦,还包括死亡。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说,生命中真正短暂的是潜力,一旦潜力得到了实现,那么在实现的那一刻它就成为了现实。它们被保存下来,成为历史,在那里它们得到了救赎,免除了短暂性。因为在历史中没有什么事情的失去是不可挽回的,所有的事情都无一例外地得到保存。
这样,我们存在的短暂性并不会使存在变得没有意义。但它的确构成了我们的责任,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们是否意识到必定短暂的可能性。人们总是在多种现实可能中做出选择,哪些可以不予理会,哪些应当努力实现,哪个选择一旦成为现实就变成了“时间驿站中不朽的印记”。在任何时候,人都必须决定哪些可能性将成为他存在的纪念碑。
通常,人们只想到短暂性本身
Note: 所以意义是 看你要不要变成历史。
>> 可以自豪而快乐地回忆日记中所记下的所有充实的日子,那些他曾经有过的全部生活。即便他意识到自己老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没有必要嫉妒年轻人,更没有必要为虚度的青春懊悔。他为什么要嫉妒年轻人呢?嫉妒年轻人所拥有的可能性和潜在的远大前程吗?“不,谢谢你”,他会这么想,“我拥有的不仅仅是可能性,而是现实性,我做过了,爱过了,也勇敢地承受过痛苦。这些痛苦甚至是我最珍视的,尽管它们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
Note: 老了的“新”感受/体验又会是什么呢。害怕。我感觉还是会羡慕年轻人无限的可能的。
◆ 作为一项技术的意义疗法
>> 一个星期后,他又来告诉我,只要他遇到了引发他预期焦虑的人,他就对自己说:“以前我只出过12公斤的汗,这次我至少要在他面前出上120公斤的汗!”结果,遭受这种恐惧症折磨四年之久的他只用了一个疗程也就是一周的时间,就彻底摆脱了这种病症。
读者会注意到,这个过程实际是逆转患者心态的过程,直到他以相反的愿望取代原来的害怕。这样的治疗有效地降低了焦虑之帆上的风力。
不过,这样的治疗过程必须借助于人类特有的幽默感中的自我审视能力。运用意义疗法中的“矛盾意向法”的治疗手段激活了这种基本的自我审视的能力。
Note: 想起irrationality 那门课说的列出一件让你(喜欢/不喜欢/害怕)的事的x条理由 这样你会因为太难列出这些理由而转变对这件事的感情
◆ 集体性神经官能症
>> 当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自由也是有限的。人的自由不是无条件的自由,而是针对特定条件采取某种立场的自由。正像我所说的:“作为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两个领域的教授,我充分认识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的条件对于人的限制。但同时作为四个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也亲眼见证了人在难以想象的最坏的境遇中勇敢面对和战胜各种厄运的能力。
Note: 所以意义exactly是拓展人类边界
◆ 对泛决定论的批评
>> 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
Note: 有意思。自由是熵增 责任是熵减过程。这样理解可以吗
◆ 精神病学的信条
>> 不可治愈的精神病患者也许没用,但他仍拥有人的尊严,这就是我的精神病学信条。没有这一条,我作为精神病学家就失去了价值。我是为了谁呢?仅仅是为了一个受损而无法修复的大脑机器?如果病人不再重要,那安乐死理应合法化。
Note: 作者说的这个点很有意思。另外延伸:另一个人怎么判断这个病人是不是“无药可救”呢
◆ 写在后面的话
>> “悲剧性的乐观主义”该怎样理解。简单地说,它指的是即使身处“三重悲剧”当中仍然并且一直保持乐观的情绪。而所谓“三重悲剧”在意义疗法中包括了以下三种因素:(1)痛苦;(2)内疚;(3)死亡。本章提出的问题是,在上述情况下,人怎样才能乐观地生活下去?换言之,虽然生活充满了悲惨的因素,但它如何能够保持潜在的意义呢?总之,“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仍然对生活说 ‘是’”(引用我用德文写的一本书的题记),就是假定在任何情况下生活都是有意义的,即便在极为悲惨的境地也是如此。而这反过来又假定人的创造力会将生活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或建设性的因素。也就是说,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利用任何给定的处境,面对灾难而保持乐观。人类总是有能力(1)将人生的苦难转化为成就;(2)从罪过中提炼改过自新的机会;(3)从短暂的生命中获取负责任的行动的动力。
Note: get-在任何情况下转化为创造力
>> 但幸福也不是能够强求的,它只能是结果。人们一定要有理由才能幸福起来。一旦找到了那个理由,他自然而然会感到幸福。人类不是在追求幸福,而是通过实现内在潜藏于某种特定情况下的意义来追寻幸福的理由。
>> 关于那些患有我称为“失业型神经官能症”的年轻抑郁症患者。当时,我发现这一病症是由于两方面的错误认知而导致的:一是错误地把失业和没用等同起来,二是把没用跟生活没有意义等同起来。结果,只要我成功地说服患者加入青年志愿者组织、接受成人教育或访问公共图书馆等等——换句话说,只要他们能用不花钱但有意义的活动填补大量空闲时间——他们的抑郁症状就消失了,虽然经济状况毫无改善,肚子仍然挨饿。的确,人不是光靠福利活着。
Note: 加校友会组织 自己学习 去图书馆 真的exactly是我做的事情🤣看来我自己潜意识在给自己找疗法…
>> 大量经验证据表明,三大症状——抑郁、侵犯和成瘾依赖——都是由于意义疗法中所谓的“存在之虚无”即空虚感和无意义感导致的。
>> 毋庸置疑,并非每一例抑郁症都是源于无意义感,抑郁有时导致的自杀也不都是因为存在之虚无。但是,即便不是所有的自杀都是出于无意义感,如果自杀者意识到某种意义的存在,他也会克制住终止自己生命的冲动。
既然一种强烈的意义导向在预防自杀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那么对那些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应如何进行干预呢?我开始职业生涯不久,在奥地利最大的国立医院干了四年,负责收治严重抑郁症患者的病室,那些病人都有过自杀企图。在那四年间,我大概处理过12000名患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每当我遇到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时,都会从他们的治疗经验中得到启发。我会向患者解释,那些自杀未遂的人后来都反复跟我讲没有死成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幸运和幸福。数月或数年后他们会告诉我,他们的问题是有办法解决的,生命还是有意义的。我接着对患者说:“即便一千个患者中只有一个出现了这样的转机,谁敢保证这种转机不会发生在你身上呢?但是首先你得活到那一天,所以你应该活着,等待那一天的到来,而且从今天开始,你就有责任活下去。”
至于集体神经官能症的第二大表现——侵犯——让我讲讲卡罗琳·伍德·谢丽芙曾经做过的一项实验。她曾让两组年轻人互殴,发现当他们致力于某个集体目标时——比如把运送食物的马车从泥泞中拖出来,互殴就慢慢停止了。他们会马上为一个不得不集体实现的意义而团结起来。
关于第三种情况即成瘾依赖,我想到安妮玛丽亚·冯·福斯特梅耶做出的结论,即90%的酒精依赖患者都有深刻的无意义感,斯坦利·克里坡纳的研究则表明,100%的毒品依赖患者认为“生活中的一切事情看来都没有意义”。
Note: 对于抑郁 这里的点是得让患者相信他们的症状是已经被认识到并且能被治愈的(类似治病
>> 我对意义的认识——个人对特定情境的认识——介于卡尔·布勒尔概念中的“阿哈体验”与马克斯·维黑莫尔理论中“完形概念”的中间地带。对意义的认识与经典的“完形”不同,因为后者意味着某个“人”在“某个地方”的突然领悟。而对意义的认识在我看来最实在不过,就是意识到了现实背景下的某种可能性,或者通俗地说,意识到在给定情境下“能够做些什么”。
Note: get作者相信的意义在哪了:作为人类整体固有的想创造以及作为个体参与贡献创造的可能性。(不得不说我也确实信这个点…牵涉到统计和极限
>> 意义疗法认为,良知是一种提示器,能够指示我们在特定情境中前进的方向。为了完成这样的任务,良知必须仔细衡量所处情境,按照一套标准和价值系统去评价它。但是,这些价值不能在意识层面上被我们发掘和采用,它们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它们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积淀下来,以生物进化为基础,植根于生物学深处。
>> 康拉德·洛伦兹可能抱有类似的想法,他曾提出“生物学优先”的概念,当讨论我关于价值形成过程之生物性基础的观点时,他饶有兴趣地表达了自己的共鸣。无论如何,假如价值论的自我理解是存在的,我们可以假定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生物学遗传之中。
Note: 找到作者没有论证的点了。他认为有些价值是根植于人类生物学的深处的。(虽然我也这么认为 但这么一想跟matrix下的设置其实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 正如意义疗法所宣扬的,找到生命之意义有三个主要途径。第一是创造或从事某种工作。第二是经历某种事情或者面对某个人,换句话说,不仅能从工作中也能从爱中找到意义。爱迪思·威斯科普夫-焦尔森就发现意义疗法中“体验同成功一样都具有价值的观念,是具有治疗作用的,因为它纠正了我们过度强调以内心经验为代价而获得外部成功的做法”。
不过,最重要的是第三个途径:即使是处于绝境的无助受害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他能够把个人悲剧转化为胜利。爱迪思·威斯科普夫-焦尔森就表示希望意义疗法“可以帮助人们抵抗20世纪美国文化中某些不健康的潮流,在这种文化中,不可治愈的受害者没有机会为自己的痛苦感到骄傲,而认为它是耻辱,这导致他们不但不幸福,还为自己的不幸感到羞耻”。
Note: 说到底三个都是创造。1工作上创新为不认识的一些人带来价值 2为爱的人创造价值 3因记录/克服/分享痛苦的经历而给不认识的其他人带来价值。那么问题来了,不被人所知(完全被抹灭痕迹)的痛苦有没有价值呢
打完字就知道了-是传播的潜在可能性 而不是100%传播本身。那其实每个人的意义说到底是 创造的可能性。
scratch that 创造是一定要做的 应该是被别人知道/用的可能性
>> 这是不是说,要发现生命的意义,痛苦是不可或缺的呢?不是。我只是坚持一点:尽管痛苦是存在的,甚至说可以通过痛苦找到意义,条件是痛苦难以避免,正如本书第二章所说。如果它是能够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义的事,因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变造成你痛苦的处境,那你仍然可以选择采取何种态度。残疾不是杰里朗选择的,但他选择了不让厄运摧垮自己。
Note: 说到底是 每个人面对和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 你们跟我一样,也是人,因此你们是自由地做了违法的事情,成了罪人。不过现在你们有责任通过超越罪过、超越自己、重新做人而战胜它。
Note: 接受人本来是有缺点的 但能改变向善就是真正的善吧。
>> 至于集体罪过,我个人认为,让一个人为另一个人或多人组成的集体的行为负责,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二战结束后,我不厌其烦地公开反对集体犯罪的概念。但是,有时要破除人们的迷信需要很多说教技巧。一名美国妇女曾经质问我:“你怎么还用阿道夫·希特勒的语言(德语)写书?”我反问她,你的厨房里有菜刀吗?她回答说有。我就显出不高兴的样子,吃惊地说:“既然许多凶手都是用菜刀杀人,那你干吗还用菜刀呢?”她不再反对我用德语写作了。
Note: 不过。群体的特性确实与个人不同,会有群体的某种特征和影响性(lebon乌合之众讨论挺多的)
>> 实际上,正确行事的机会和实现某种意义的潜在可能性都受到我们的生命之不可逆转性的影响。但同时,那种潜在可能性本身也受到这种影响。一旦我们利用了某个机会,实现了某种意义,我们就把事情办成了。我们将它拯救到过去,让它安全地保存在过去之中。在过去,没有任何事情是不可逆转地失去了的,恰恰相反,每样事情都被珍藏得很好。当然,人们一般只看到生命的短暂,而忽视和忘记了过去的辉煌,在那里他们收获过自己的生命:信守的诺言、付出的爱及勇敢而有尊严地忍受过的磨难。
Note: 有意思。我好像是个太容易忘记过去更多着眼于未来的人。但某种程度上未来也是过去,应该有些被记住。
>> 还有,人的有用性是从能够为社会做贡献的角度来定义的。但是,今天社会的特点是看重成功,因此尊崇年轻人。这实际上忽略了那些不再年轻的人的价值,并且模糊了尊严意义上的价值与有用性意义上的价值之间决定性的差别。如果一个人不认可这种差别,认为个人的价值仅仅源于他当下是否有用,那么,请相信我,这种人也许不会像希特勒那样,但有可能用安乐死的方式执行屠杀,也就是“慈善”地杀死所有那些因年迈、疾病、精神障碍或其他各种疾患而丧失社会有用性的人。
将人的尊严与有用性混为一谈,是概念混乱,而这种混乱反过来可追溯到当下泛滥的虚无主义思潮。
Note: 很有意思。但是。举个例子一个过去有成就的老人,即便默认作者说过去成就也有无条件的意义为真,那也只是对于社会这个老人有无条件的意义,而对于这个人来说,他自己的意义仍然是未来“所剩不多”时间能做的创造性工作。不然每天呆着享受过去成就到死想想就是件多没意思的事啊🙃
>> 你可以冲着狼嚎叫,但你在这样做时应当是一只披着狼皮的羊。
>> “所有伟大事情之难以实现,一如其难以找到”
Note: 又是一个 类似博弈的点。因为难-所以少-因为少-所以珍贵-不是因为好就珍贵-多了就不珍贵了。
◆ 后记
>> 弗兰克尔告诉听众:“我们自己必须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那些问题,而要回答那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担负起生活的责任。”这一信念成了弗兰克尔个人生活和专业研究的基石。
Note: 作者的理念是 为人类能做的创造 以及 过去创造产生的无条件的(对社会…?)的价值吧
>> 重要的是,弗兰克尔的牢狱生涯并不是他写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的唯一动力。在被驱逐之前,他就开始思考对意义的追求乃至精神健康和人类繁荣之关键等问题了。作为犯人,他突然被迫估量自己的生命是否还有任何意义。他能够幸存下来是求生的意志、自我保护的本能、正派人给予的一些帮助及精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然也有赖于运气,比如他被关押在什么地方、看守的脾气、在哪里排队以及该相信谁等等。不过,要战胜集中营生活的屈辱感和被剥夺感还需要别的因素。弗兰克尔不断地从人类特有的能力,如天生的乐观主义、幽默、心理审视、短暂的独处、内心的自由和决不放弃也决不自杀的意志力中获得力量。他认识到自己必须努力为未来而活下去,也从对妻子的爱、要完成自己的意义疗法著作的强烈愿望中汲取力量,还从艺术和大自然瞬间的美丽中发现了意义。最重要的是,他意识到,不论发生什么,他仍有自由去选择如何应对苦难。他把这不仅看作一个选择,而且是“担当自己生活重负”的责任。
Note: 是个本质乐观的人呀
>> 他说,要实现个人的意义就必须超越主观的快乐,办法是去做某件“为了某事或者他人的事,或者献身于某种事业或所爱的人”。
Note: 为人类 为爱的一个人负责任 终于懂了他的philosophy的点啊。无私的本质,莫不是一只水瓶🌚
>> 他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尊严,从他对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尊敬可以看出来。尽管他不同意他们的哲学和心理学理论,他还是很珍惜与哲学家们的个人关系。这些人各有特点,包括前纳粹同情者马丁·海德格尔,主张追究集体罪恶的卡尔·雅斯伯斯,天主教哲学家和作家加布莱尔·马塞尔等。
>> 他鼓励许多治疗师探究患者过去或当下的问题,通过治疗师做出个人的选择和承担自己的职责来帮助患者选择富有成果的未来。
Note: 得让患者相信 富有成果的未来。这点还蛮有意思的
>> 他开玩笑说,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深度心理学”强调切入患者的过去和潜意识的直觉与希望,而他不是,他奉行的是“高度心理学”,注重的是个人的前途和有意识的决定和行动。
>> 他的心理治疗方法强调来帮助别人通过自我超越而达到人生意义的新高度,这些是通过积极的努力、适当的方法、接受限制以及明智的决定来实现的。他的目的是启发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认识到应该运用自己选择的能力去实现个人的目标。在写到“悲剧性乐观主义”时,他提醒我们“世界的状况不妙,但是除非我们每个人都竭尽所能,否则一切会越变越糟”。
◆ 作者介绍
>> 正如弗兰克尔所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在弗兰克尔逝世后,有人这样评价他:“英雄稀有,他们静静地出现发光,在世界上留下印记。当他们逝去,做为整体的人性,易变得再也不一样了。”
谢谢CY的分享!感觉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不论作者的思想是否能和他人产生共鸣,能够完整地概述出来交流也给人展现了一个热烈燃烧的灵魂~
幽默是灵魂保存自我的另一件武器
> Can’t agree more, 个人认为是一种能够跳出现状来,站在离自己痛苦稍远的地方自娱自乐的能力。
积极的生活能够使人有机会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价值,而消极的生活能够使人满足于对美、艺术或者自然的追求。
> 这个观点很有意思,我觉得与其说消极生活是满足于对这些的追求,不如说是作为观察者去纯粹欣赏。当下定论自己对于改变世界无能为力的时候,就从参与者变成了观众。
一旦他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那他就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 作者的观点中,这种不可替代性是社会意义层面的,所以意识到责任。最近看<The fountainhead>这本书,不可替代性是个人层面的,所以意识到个人的自由决不能被责任所剥夺,也是很有趣的两个观点了。
许多天后,直到有一天,不仅舌头松动了,内心的某种东西也松动了,感情才会突然冲破一直束缚着它的枷锁。
> 感觉很多时候大脑都会比身体慢半拍,其实因为大脑比身体更快察觉发生了什么,并在表意识能承受之前对自己隐藏起来。
叔本华的话了: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
> 医学层面讲,11号染色体上的D4DR基因的长短决定了对多巴胺的敏感程度,过于敏感则焦虑,过于钝感则厌倦。
你不信的东西但别人很信,所以要拿自己不信但别人信的东西去说服/影响别人。
> 原来有一个california roll观点,就是讲怎样通过用美国人的食材和命名方式将日本料理发扬出来,很有意思。
一个星期后,他又来告诉我,只要他遇到了引发他预期焦虑的人,他就对自己说:“以前我只出过12公斤的汗,这次我至少要在他面前出上120公斤的汗!”
> 想起心理学经典白熊实验,越是不让人想什么越是忍不住去想,解决方法就是想个够lol
他认为有些价值是根植于人类生物学的深处的。
> 我的理解是,所谓存在即合理,既然按照适者生存的理论人类还存在着,那么这些价值一定是对生存有着重要作用的,不论我们察觉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