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巨容:“国家喜负人,有急则抚存将士,不爱官赏,事宁则弃之,或更得罪,不若留贼以为富贵之资!”
这是时任山南东道节度使的刘巨容在荆门伏击黄巢军之后,却在长江边停止追击发出的一句感叹。他本可以一举消灭黄巢,成为像郭子仪一样的靖难英雄,但为什么他却放跑了黄巢,发出“国家喜负人”的感叹呢?
从字面意义理解,刘巨容想表达的,国家不厚道,老喜欢辜负我们这些人干活的。它有事求我们的时候,对我们的待遇可好了。慷慨地给我们钱粮和官爵。可是事情一办完,马上翻脸不认人,把我们晾在一边还算好的,获罪身死的也大有人在。与其彻底消灭黄巢,不如留着他,好让国家还有求于我们,给我们好处。后来,正是因为各藩镇都产生了这种心态,不把黄巢当做祸害而是向朝廷邀功的筹码,才让黄巢轻松地杀到长安。
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国家为什么会总是辜负为国实干的人呢,老是干出尔反尔的事情呢?
古代的中华文明以农业为基础,在王朝开始,通常是百废待兴,国家的官僚需要统治者与民众同心同德恢复全国农业生产秩序,发展经济。这时官僚阶层往往是朝气蓬勃,腐败在可控范围之内,国家不会有“负人”这个坏习惯。但当农业经济发展到达瓶颈的时候,帝国官僚促进经济增长的客观使命已经被迫终止了,蛋糕不能做大,官僚阶层开始凭借自身权力,强势介入社会财富的分配,此时公平就荡然无存了。腐败成了常态,为国实干成为异类,反而会因为破坏大家惯常的生活方式而被孤立与排斥。此时,国家通过“负人”吸血。
“喜负人”的唐王朝在黄巢起兵作乱的时候已经没有敢于逆风出列、拯救国家命运于水火之中的英雄了,因为一个不尊重英雄的国家,在它需要的时候,将不可能再拥有英雄!
首先这名字会给人一个误会,就是认为是以李德裕和牛僧孺为代表的两派之间的争斗,实际不然,牛僧孺进行党派斗争在史书上鲜有记载,但牛僧孺这人口才不错,诡辩的能力很强,所以牛派实际领袖李逢吉、李宗闵等人每次想实施对李派的打击总是会将牛僧孺推出来向皇上进言,牛实际上只是李宗闵拉拢过来打击李德裕的工具,所以造成了牛李二人相争的场面。
牛李二派的争斗在很多方面。一是来自著名史学家陈寅恪的观点,他认为牛党代表进士出身的官僚,李党代表南北朝以来山东士族出身的官僚。他们之间的分歧不仅是政见不同,也包括对礼法、门风等文化传统的态度之差异。总体上认为,牛党是新兴的庶族地主;而李党则是没落的门阀世族。二是认为牛李党争的焦点在于对待藩镇态度,是主张强硬政策(李党)与妥协政策(牛党)的分歧。又认为李党主张革新,牛党因循守旧,所以李党是进步的,而牛党是守旧反动的。
党争一开始应该是不同政治理念的碰撞,以李逢吉、李宗闵、牛僧孺等人为代表的新生势力对以李吉甫、斐度、李德裕为代表的旧式政治制度的争斗。但就像我们普通人争吵的激烈程度上升后往往会失去理智,从问题本身延伸到争吵的对方个体的反对一样,到了党争白热化阶段,牛李两党关注的不再是问题本身,而是如何赢得眼前的争论,如何扳倒对方。
只要有人,就会有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冲突升级之后很多都是失去理智的“为反对而反对”,党争就不可避免了。唐文宗有云:“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河北藩镇割据再气焰嚣张,最后随着唐王朝灭亡也灰飞烟散了,但党争继续困扰着唐之后的宋元明清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