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宇《剩唐》

51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Andrew Zhou

unread,
May 12, 2020, 8:31:08 PM5/12/20
to ReadingGroupTest
序:你听过多少半截故事?


为了励你的志,人们别有用心地把许多完整的故事,截出其中好听的半截来讲给你听,讲得你热血澎湃,发誓赌咒地要向那半截故事里的人学习。于是,你也去尝试头悬梁、锥刺股了。

就说这个“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老师们为了勉励你努力读书,告诉你古代有个叫苏秦的人,头悬梁、锥刺股地读书,后来出人头地了,故事到此为止,意思是让你也像他那样给自己多打鸡血,却没有告诉你苏秦后来死的很惨,因为那并不励志。

这样的半截励志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周处、曾国藩。这半截的美好传说尽人皆知,那半截的残忍真相无人问津。有人说过:我们是拿着半张地图走路,难怪后来穷途无回;我们是照着半本密集练功,难怪后来走火入魔。

而所有的半截故事里,最大的一个无非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来关于盛唐的臆想。所谓盛唐,满打满算不过一百五十年,而唐朝的所有阳寿却有将近三百年时间。另一半的唐朝,是什么样子的?

好吧,听我说,我不忍心再欺哄,但愿你听得懂....

大唐王朝,无疑是我国历史上众多王朝中知名度、美誉度对高德特殊存在。从唐帝国建立的公元618年到安史之乱开始的公元755年,这137年的历史被一代又一代地反复追忆,直至耳熟能详。

但那个为所欲为的盛唐只是故事的半截。安史之乱后唐朝剩余的152年,却因不堪回首而被历代书写历史者简单草率地压缩成“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八个字。

人民喜欢听好听的那半截,这无可厚非,但若能耐住性子听完整个故事,或许会得到更完整、更深邃的启迪。

梦回盛唐,是盛唐之后每一代中国人的梦想。可无论我们如何热爱它,也不过安史之乱后那一百五十年时光中数代志士仁人的半分。在他们心中,梦回盛唐不是一句干瘪的口号,不是一个酣醉的幻想,而是实实在在付出毕生心力要去实现的理想。

刚刚从巅峰滑落的他们,还没找到油腔滑调的理由来粉饰自己的沉沦,还没学会习惯于得过且过、自欺欺人,还在为回到期望中自己的模样而奋争煎熬,一代又一代.....

他们终究未能为自己追回那落日,却为民族迎来了朝阳。没有他们,我们的历史将无法拥有以后的每一次绽放。

日本历史学家内藤湖南先生曾提出过著名的唐宋变革论,认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乃至社会性质都在唐宋之间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质变。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提出对这个结论的质疑,但我们无法忽略的是,以安史之乱为界,走过将近两百年混乱时光的中国人,最终以宋帝国的面目再次出现在文明史上时,在精神气质以及行为方式上发生的显著变化:曾经的开拓进取,兼容并蓄少了,多起来的是画地为牢、固步自封;曾经的坦荡阳刚、率真尚武少了,多起来的是阴柔狭隘、迂腐矫情。

这不禁令人无限遐想,在唐朝中后期,我们的祖先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而本书讲述的,就是那有生有死,有血有肉。有笑有泪,有梦有痛的一百五十年

Excalibur

unread,
May 13, 2020, 10:31:06 PM5/13/20
to ReadingGroupTest
这本是历史散文吗?

话说前几天刚看过一些“玄武门之变”内容,深感很多历史细节都难以考证了,即使史书也有错漏甚至篡改,那么大家对历史的印象可能和真实相去甚远了。

期待后续的分享~

Andrew Zhou

unread,
Jun 18, 2020, 6:15:01 PM6/18/20
to ReadingGroupTest
花了一个月时间在读paper中抽空看完了上下两册,之后打算做点分享抛砖引玉。

《剩唐》主要是唐代中后期历史,从安史之乱全部平定开始,到黄巢攻破长安随后被各路藩镇剿灭结束,按时间线讲述了唐代宗(玄宗和代宗之间还有一任是肃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120多年的历史,非学术类史书,有点像《明朝那些事儿》。书中不乏与主流认识与观点不同的想法,也有对当今社会有借鉴作用的地方,我就来分享一下个人认为与众不同的地方,待我整理一下~

Andrew Zhou

unread,
Jun 18, 2020, 11:38:36 PM6/18/20
to ReadingGroupTest

1. 刘巨容:“国家喜负人,有急则抚存将士,不爱官赏,事宁则弃之,或更得罪,不若留贼以为富贵之资!”


这是时任山南东道节度使的刘巨容在荆门伏击黄巢军之后,却在长江边停止追击发出的一句感叹。他本可以一举消灭黄巢,成为像郭子仪一样的靖难英雄,但为什么他却放跑了黄巢,发出“国家喜负人”的感叹呢?


从字面意义理解,刘巨容想表达的,国家不厚道,老喜欢辜负我们这些人干活的。它有事求我们的时候,对我们的待遇可好了。慷慨地给我们钱粮和官爵。可是事情一办完,马上翻脸不认人,把我们晾在一边还算好的,获罪身死的也大有人在。与其彻底消灭黄巢,不如留着他,好让国家还有求于我们,给我们好处。后来,正是因为各藩镇都产生了这种心态,不把黄巢当做祸害而是向朝廷邀功的筹码,才让黄巢轻松地杀到长安。


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国家为什么会总是辜负为国实干的人呢,老是干出尔反尔的事情呢?


古代的中华文明以农业为基础,在王朝开始,通常是百废待兴,国家的官僚需要统治者与民众同心同德恢复全国农业生产秩序,发展经济。这时官僚阶层往往是朝气蓬勃,腐败在可控范围之内,国家不会有“负人”这个坏习惯。但当农业经济发展到达瓶颈的时候,帝国官僚促进经济增长的客观使命已经被迫终止了,蛋糕不能做大,官僚阶层开始凭借自身权力,强势介入社会财富的分配,此时公平就荡然无存了。腐败成了常态,为国实干成为异类,反而会因为破坏大家惯常的生活方式而被孤立与排斥。此时,国家通过“负人”吸血。


“喜负人”的唐王朝在黄巢起兵作乱的时候已经没有敢于逆风出列、拯救国家命运于水火之中的英雄了,因为一个不尊重英雄的国家,在它需要的时候,将不可能再拥有英雄!

Andrew Zhou

unread,
Jun 19, 2020, 10:31:43 PM6/19/20
to ReadingGroupTest
2. 牛李党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经历六代帝王,将近四十年)

首先这名字会给人一个误会,就是认为是以李德裕和牛僧孺为代表的两派之间的争斗,实际不然,牛僧孺进行党派斗争在史书上鲜有记载,但牛僧孺这人口才不错,诡辩的能力很强,所以牛派实际领袖李逢吉、李宗闵等人每次想实施对李派的打击总是会将牛僧孺推出来向皇上进言,牛实际上只是李宗闵拉拢过来打击李德裕的工具,所以造成了牛李二人相争的场面。


牛李二派的争斗在很多方面。一是来自著名史学家陈寅恪的观点,他认为牛党代表进士出身的官僚,李党代表南北朝以来山东士族出身的官僚。他们之间的分歧不仅是政见不同,也包括对礼法、门风等文化传统的态度之差异。总体上认为,牛党是新兴的庶族地主;而李党则是没落的门阀世族。二是认为牛李党争的焦点在于对待藩镇态度,是主张强硬政策(李党)与妥协政策(牛党)的分歧。又认为李党主张革新,牛党因循守旧,所以李党是进步的,而牛党是守旧反动的。


党争一开始应该是不同政治理念的碰撞,以李逢吉、李宗闵、牛僧孺等人为代表的新生势力对以李吉甫、斐度、李德裕为代表的旧式政治制度的争斗。但就像我们普通人争吵的激烈程度上升后往往会失去理智,从问题本身延伸到争吵的对方个体的反对一样,到了党争白热化阶段,牛李两党关注的不再是问题本身,而是如何赢得眼前的争论,如何扳倒对方。

只要有人,就会有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冲突升级之后很多都是失去理智的“为反对而反对”,党争就不可避免了。唐文宗有云:“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河北藩镇割据再气焰嚣张,最后随着唐王朝灭亡也灰飞烟散了,但党争继续困扰着唐之后的宋元明清一代又一代。

swo...@gmail.com

unread,
Jun 23, 2020, 11:31:00 AM6/23/20
to ReadingGroupTest
提供些不同的解读:
关于国家喜负人,感觉是因为建国之初通常官僚集团内部网络比较简单,所以network cost较低,相对的做实事就方便些。而王朝末期,官僚网络盘根错节,非常复杂,network cost 很高,做实事的收益很容易被network cost 淹没,所以做起来不方便。

牛李党争,感觉是因为关系型社会,有某种关系的大家抱团抱得比较紧,所以容易从政治理念斗争演变到人事集团的斗争。反观美国,虽然现在党争也很激烈下流,但是美国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虽然好像也存在一些派系,但好像没中国那样固定,一个人可以在两个党之间来回换,所以感觉不会演变成最后纯粹人事集团斗争。

Excalibur

unread,
Jun 27, 2020, 1:46:07 PM6/27/20
to ReadingGroupTest
想到袁世凯,没用的时候(或者说是报复)就被迫“告老还乡”;革命党壮大的时候,清廷又高官厚禄请回来。当然袁也不傻,打革命党的时候不赶尽杀绝,防止再次被“告老还乡”。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