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而异。有的人认为拥有很多金钱就是最大的幸福,于
是,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来挣钱;有的人认为能够出人头
地是最大的幸福。于是,他们千方百计往上爬。待到他
们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时,却并没有感受到因金钱、
权势、地位所带来的幸福。相反,接踵而至的烦恼又令
他们困惑不安。
爱德华出身贫寒,缺吃少穿的日子让他从小就感受到了
贫穷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耻辱。邻居的嘲笑、同学的取
笑常常让爱德华伤心不已。他对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很敏
感,甚至路人一个不同寻常的眼神,也会让他难过半天。
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所有鄙视他的人都比
他过得幸福。于是,爱德华决心出人头地,他要跟那些
鄙视他的人一样过上幸福的生活。他几乎不跟同学们来
往,哪怕是一丁点的时间也要用在学习和工作上,课余
时间,他不是在图书馆学习,就是在快餐店打工。靠自
己打工挣的钱读完中学,并考上了大学,此时,他认为
自己实现了第一个目标。但幸福感很快离他而去,因为,
昂贵的大学学费还等着他用课余时间去挣呢。
好不容易大学毕业了,爱德华觉得,要想过上幸福生活,
自己还得继续努力。于是,他在一家大公司找了一份工
作,因为他从小就羡慕那些出入写字楼的白领。可是,
当他坐进明亮的办公室,每月拿着固定的薪水时,他才
知道,原来白领也不幸福,不但要受老板的气,还要受
同事的排挤。爱德华每次看着老板夹着公文包,大摇大
摆地出入高级餐厅时,他觉得只有当了老板才能过上自
己想要的幸福生活。于是,他拿了自己几年的积蓄去注
册了一家小公司,又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小公司变成
了大公司。就这样,他拥有了曾经梦寐以求的豪华别墅、
高档轿车和巨额的银行存款。这时,就是下半辈子不工
作,他也吃穿不用愁了。可是幸福却没有随之降临。令
爱德华烦恼的是,他的员工总是不听话,不但偷懒,工
作效率低,还老要求加工资;他的竞争对手心狠手辣,
整天想着要挤垮他的公司,让他没有立足之地;还有,
从邻居和路人的眼神里,他看到的是别人的妒嫉而非羡
慕。因而,爱德华觉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比他要幸福。
由于心情不好,爱德华开车时老是走神,这最终导致他
出了车祸:高级轿车钻进了大货车底下。轿车报废了,
所幸爱德华只是受了些皮肉伤,没有生命危险。事后只
要爱德华一想到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就吓得浑身发抖。
然而他却在大难不死的经历之后,对幸福有了新的认识。
他觉得人世间最宝贵的其实既不是金钱也不是名利,而
是一个人的生命。只要拥有了生命,纵使你一无所有,
你依然可以创造出人生的辉煌。这正如李白诗云:"天
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假使失去了生命,
所有的一切地位、金钱、名声又都有什么意义呢?
此后,爱德华再也不处处计较,也不盲目地攀比、羡慕
他人的生活了,他十分珍惜第二次生命,尽心尽力地管
好自己的公司,对待员工也不再像以前那么苛责,而是
宽和了许多,当朋友不解地问他何以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态度时,爱德华就微笑着告诉朋友说:当一个人以平常
的心态来生活,明白了活着有多么美好的时候就会懂得,
一个人只要拥有了生命,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时常见到一对夫妻,他们每天都骑着三轮车走村串户
收破烂。每到一家,他们都会很热情地问户主是否有破
烂卖。家里有废旧物品的人家也乐意将这些物品卖给他
们。因为他们为人诚实,买东西从不缺斤少两,价格给
得也公道。久而久之,凡是他们去过的地方,人们总会
对他们印象深刻,愿意把自己的旧物卖给他们。也因此
他们的生意变得十分红火。
他们收破烂挣到钱之后,便决定在街上设一个旧货收购
站,周围知道他们的人都把自己的废旧物品运到他们那
里去卖,还有很多小贩把从各处收来的杂物送到他们那
里去卖,而这对小夫妻依然态度谦和的对待着每个到他
们那里去的人,而且他们的工作态度无论是分拣货物还
是装车运输都很认真仔细,做得有条不紊。
对于一般人根本不屑一顾的收破烂行业,这一对小夫妻
却能做得如此有板有眼且乐此不倦,不管多苦多累,也
从不见他们怨天怨地。在他们的心目中,也许没有太大
的理想,他们只是努力依靠自己的劳动挣得生活所需,
对于他们来讲,这也许就是幸福的生活了。
所以有时我就会想,幸福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拥有豪华
别墅的千万富翁,有他不为人知的烦恼,而流浪街头,
衣食无着的乞丐,却也有他自己的乐趣所在。故,孔子
由衷地赞叹他的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
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亦不改其乐!"
人生就是如此,一个人只要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尽自己所能地去改善和享受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最大
的幸福。
- 自省 (
若欲阅读英语板,请点击
这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香室:
三十七佛子行(吉祥灯庄严释)
(世俗发心)乃指修习中士共通道时,对世俗安
乐,为自利之钦慕刹那亦不产 生,见所有之生死
轮回如同杀场,由此发出真实出离心;(然后)
将所缘境转移,而成为上士道之希望将所有众生
从一切痛苦中救度出来之悲心,以此为根本所发
出之珍贵心。发出如此具有悲心根本之殊胜菩提
心之情形为:
无始爱我如母众 若苦吾乐有何用
为度无边有情故 发菩提心佛子行 [十二]
生死轮回无穷尽,现今呈现为有情之三界众生-
含括五趣所有众生中,没有不曾作过自己之父`
母`或是志同道合之友伴。作为父母或其他等等
之时,如同现在之父母`亲朋好友,对自己皆是
以慈善爱心而全力护卫;如是彼等全都像是现
今之母亲,有难以报答之恩惠。若见此等具如
母之恩者於生死轮回`特别是在恶道等之痛苦中
受逼迫折磨时,却漠视抛拾不顾,而只追求自
我之安乐,则最后纵然获得解脱之乐果,对自
己又有何用?例如:仅有一子之母亲,对自己
之孩子於儿童年幼时期遭受到饥饿`冷热等折磨,
或是有命危之苦难时,仍将其子裸露抛弃於荒
地,而去追求自己之吃喝等快乐;若能因此获
得彼等并处于快乐中, 并不合理。
又如同喜好吃生肉`喝鲜血之虎`狮`蝎`蛇等,父
母岂会将自己未发育完全之幼子随意弃置於茂
密森林里,独自去追求自己之快乐而处於舒适
安逸中?此并不合理亦不可能。因此,於如母
有情遭受生死轮回之许多痛苦危害之际,若只
谋求自己一人之寂灭安乐,并非高尚贤明者之
规范;对于诸佛子菩萨,亦是极不适宜之行止。
所以,应当如同往昔诸如来所作之殊胜发心,
从修学布施等广泛行持,大力从事利益众生之
事业,并将彼等从生死轮回中救出。如是,心
念:[吾亦要发殊胜菩提心!]而生起殊胜菩提
心,乃是修持诸佛子不共上士道之最上修行。
关于发心,则如同《入菩萨行》所言:[犹如
往昔诸如来,发出生起菩提心,并於菩萨之
学处,依次安住於彼等。][如是为利众生故,
吾亦生起菩提心,犹如彼等於学处,依照次
第而修学。]此乃同时发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
心。然而,於其他经典亦有将二者分别受
取而作说明者,应依之而理解。此等之类别
仪轨`深奥广大之教授`以及诸学处,应从其
他经典论著或上师教言而得知,在此非叙
述之时机,且恐繁多,故不作说明。
内容简介:
十叁世纪西藏之佛教大师无著贤者以偈颂
文体所著成有关修行之典籍──<<叁十
七佛子行>>,是一部令大众不费气力便
能修学,并且无遗漏汇集所有修持精要之
伟大论著。其於非常广大之意义中,以极
为短少、简要之字句宣说,故非常易懂而
实用。
所诠释之意义乃与经藏、密续、疏解等论
典真正相关,故来源确实。告诫具关键性,
故修行程度增长快速。义理具足深广二要
点,故成道功效极大。所以,不分格鲁、
噶举、宁玛、萨迦任何教派,於许多讲解
修持菩萨道之西藏典籍当中,<<叁十七
佛子行>>是一部被西藏学者、传教法师
等普遍以及广泛宣扬之菩萨行论典。
作者简介:
图美桑波(意为无著贤),西元1295年藏曆
六月初八诞生於距西藏萨迦总寺南方叁个
半由旬札迦的地方,父名龚秋巴(意即叁
宝),母名布卓。叁岁丧父,五岁时母亲
亦相继去世,由寺中老喇嘛抚育长大。
五岁时开始学习藏文、经典;十四岁,藏
曆六月八日於喇嘛巴叭和堪布仁钦巴桑
前受沙弥戒,时名桑波巴;十五岁,就学
於伯东埃寺。(此寺为格西木札巴於1049
年创建,位於後藏地区,培育出很多的
学者和成就者。)随喇嘛贡噶学习《阿毗
达磨论》与《叁藏经续》等。之後,前
往萨迦寺跟随喇嘛雄嘉学习《因明七论
》并研学了佛经和藏传文化、大小五明,
全都圆满通达;二十叁岁,至後藏各寺院
作佛法的辩论,尤其以因明论上无人堪
比而名享一时,获得'辩经无比尊,的称
号,深受许多学者的佩服和讚歎;叁十岁
时,於江邑仁钦贡前接受比丘戒,并一
心观修。 叁十九岁,蒋扬敦佑嘉称和众
多喇嘛屡次敦请他回伯东埃寺弘扬法教,
大师本欲隐居专修,然禁不起众师兄一
再请求,遂返回寺中传法叁年,培育出
很多弟子。
四十叁岁时,前往额曲秋宗(或称额曲仁
钦巖洞,意为水银法寨)二十多年闭关静
修,获得至高成就。
1369年藏曆十月二十日夕阳西下时,身
穿法衣,在静坐中入定圆寂。遗作甚多,
大部份属於菩提心方面的引导和教言。
大堪布江秋则模和法王尼玛秀努等众多
修行者都是他的弟子,大师为西藏佛教史
上的伟大高僧修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