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 我的大学[跟pongba师兄的风]

已查看 74 次
跳至第一个未读帖子

Eric

未读,
2009年8月6日 11:50:512009/8/6
收件人 TopLanguage
==============
同样也是博文的书里面的, 欢迎大家读了留言, 编辑希望放一些精彩的读者留言到书里面去
==============

我的大学

虽然标题是"我的大学",但大学中的一切,其实都和大学前的经历和学习习惯有关。因此,我还是从我小学时的一件对我以后人生,包括大学影响巨大的事情说
起吧。

数理化和好老爸

我的小学是在农村里和爷爷奶奶度过的。我的父母住在小镇上,两人平时都要工作,没空照看我和我弟弟。所以,我只有周末和放假才到镇上,和父母弟弟在一
起。四年级升五年级那个暑假,我到了镇上,和父母在一起。因为一起抓鱼钓虾的玩伴都在老家,百无聊赖的我开始乱翻父亲的书橱,找书看。某天,我翻出了一
本叫做《平面几何一题多解》的书,那是本封面很好看的书。我把整本书翻下来,每个汉字我都认识,但每个符号我都不懂。好奇的我于是问父亲,这个书讲的是
什么呀,怎么从来没见过这些奇怪的符号呢? 他就告诉我说,书里讲解的这个东西,叫平面几何。他接着问我说,“平面几何是个很有趣的东西,你想不想学
呢?” 我说,当然想啊。那时的我,其实只是一个好奇的小学生,迫切想知道这个书中的图画和符号的意思。我肯定不会想到,这个很随意的决定,改变了我其
后的整个人生。

听了我肯定的回答,我父亲立即从书橱里层(我家书太多了,书橱太小,书橱里书分里层外层,外层的书挡住了内层的书脊,我从来都不知道里面还有宝贝)变戏
法一般的翻出了本《数理化自学丛书--平面几何》。对于我父亲这一代人来说,《数理化自学丛书》是代表着知识,荣耀和梦想的。我感觉他翻出这本书的时候
的动作是虔诚的,但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我父亲在这套书上寄托的希冀和梦想。我只记得他告诉我,当年这套书,用去了他大半个月工资。就这样,从五年级开始,
我就在父亲的指点下,开始蹒跚前进学习《平面几何》。从一开始不知道什么叫 “证明”, 需要他一字一句帮我厘清逻辑关系,到后来全是自学不需要他教,
我很快就喜欢上了自学这种学习方式,每天自己看书并且做八道题。暑假过完后,我就回到了爷爷奶奶的老家。父亲让我继续自学,并且布置我一周做八道题。我
在爷爷奶奶家,每天放学回来不做家庭作业也不看动画片,就赶紧做一道几何题。做几何题的妙趣,是不融入其中的人不能理解的。比起小学里的抄生字,抄课文
这种作业,做几何题是脑力和体力的双重享受。当时,我周围没人可以讨论切磋,全靠自己。遇到不会的题目,我只能自己冥思苦想,或者熬到周末和父亲讨论,
因此,常常被一道难题从周一折腾到周日。好在这套书是粉碎四人帮后出的第一版,当年学生的数学水平比不上现在的学生,而这本书又是以自学为主要切入点,
所以题目相对也简单,我冥思苦想几天后大体上也能想到解题思路。因此,我能够常常体验百思得解的愉悦感。我觉得,这种时常拜访的愉悦感,让我很早就开始
相信独立思考的力量。

每个周末,父亲都用吱吱作响的自行车带我到镇上洗澡理发,然后批改上周我做的几何题。在自行车上的时候,他常常信马由缰,随口说些说些初中物理和初中代
数知识,比如看到船就说浮力,看到马就说做功,看到三角形就说余弦定理等等。我也就半懂不懂的听,有时候插几句话,有时候能睡着了,没有丝毫的压力和拘
束。很早就被中学数学物理知识装备的一个小学生是可怕的,我那时候觉得知识就是力量,因此我一定要用自己的数学物理知识做一台柴油机,我很自信的认为我
懂得做柴油机和机动车的一切知识,说不定还能做出第二类永动机。我爸爸屡次告诉我不可行,而我反过来一直屡次告诉他,你是个没有理想的人。我爸爸不愿意
打消我的理想,只是扔给我更多的书,希望能够打击我制造柴油机和永动机的热情,而我的知识理想,在读了更加多的书以后,变得更加的坚固了,我相信,学习
知识是我人生第一重要事,有了知识,虽然不一定能做柴油机,但一定能做更多强大的事情。同时,我通过学习几何和其他的一些父亲扔给我的书,开始对自己的
学习能力有了自信,我相信,找书自学是学知识的好方法,同时,把题从头到尾做一遍是很好的自学方法。

所以,我带着三个理念进入了大学,第一是什么东西都可以自学,第二是慢即是快,笨笨的做一遍题是学习的捷径;第三是知识理想主义,知识就是力量。而读书
学知识能够消除蒙昧,掌握改变世界的力量,所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大一,极端自负和极端自卑

我的高考成绩还很不错,高中还拿了一个数学联赛一等奖,所以,我是带着对自己数学知识(为了准备数学竞赛,我看了很多闲书,有很多就是大学数学系的教
材)和学习方法的自信满满,和对南大数学系这个相对不好的选择的遗憾和自卑(当时的高考分数可以填报更加好的学校或更加喜欢的专业)来到大学的。当时我
的心理状态可以用八个字概括: 极端自负,极端自卑。 这种心态,一直笼罩了我上大学的头两年,而且总是以一季度为周期,在两极之间交替变化。我在学期
开始往往很自负,到期中考试左右很自卑,然后再自负,再自卑,不断反复。

在我看来,极端自负这个心态,其实不是因为自信,而是因为极端自卑生出的应激反应--为了掩盖自卑,只好用自负来掩饰。为什么我极端自卑呢,大体来自两
个方面,一个是我的成绩排名在高中都是很前的,但是到了大学就 20 名开外了。尽管我觉得自己的数学水平很不错,考试却总是不怎么样,觉得考试考不出
真水平。另一个是觉得自己没有在一个自己满意的系。我喜欢动手的工科,当时我觉得比起计算机系和电子系这样的“牛” 系,数学系并不“牛”。可即使在不
牛的系,我都不能做到前10,更别说看上去更加牛的计算机系了。为了掩饰这种这种自卑,就自然生出了极端自负。那时候,我上课根本不听讲,理由是“书上
的东西太简单了”。为了证明自己智商还可以,我总是坐在最后一排,显示自己并不热心于老师讲课。我这样持续了两年, 以至于到最后, 我连班上每次都坐
在前面的几个同学的名字都不知道。这样的心态明明是错的,我却缺少一个很好的动因来改变它。

不过最原始的三个理念还是在的,我告诫自己即使不听讲,也不能浪费时间。所以,我把听课做作业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了看喜欢的计算机书和学习编程上
了。于是,整个大一大二,我凭借着简单的自学的理念,开始了两件事情,敲 《Thinking in Java》(TIJ) 和 《The
TeXbook》 上的没一个样例。

敲 TIJ 的机缘其实很简单,我是在软件学院听课的时候看到他们教 Java, 但是他们用的 《Java 大学教程》太贵了,我舍不得买。 我在网
上搜了一圈,发现 《Thinking in Java》是一个免费的英文电子书。 于是,我就在数学系的机房,每天下午和晚上,开着一台计算机,屏幕
上放着这个电子书,再用我的很土的笔记本,运行着未注册的 JCreator, 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敲 TIJ 上面的程序。我很偏激的认为拷贝粘帖的
程序记不住,所以每个字母都自己手敲。 就这样,花了一个学期,居然就把所有的程序敲完了,基本上 Java 的方方面面,我也了然于胸了。

敲完 Thinking in Java 之前没几天,我们就期末考试了。那一次考试的试题是 LaTeX 排版的,而不是手写的。 我考试的时候就问
监考老师这玩意怎么排版出来的,因为我知道 Word 这个软件做不到这个效果。监考老师除了对我不认真考试表示不满外, 还算仁慈,告诉了我
LaTeX 这个名词。 寒假里,我就买了一本 LaTeX 教程。然后,突然认识到,原来 TeX 居然是我最热爱的 Knuth 的杰作,于是我就
疯狂的开始学 TeX。 我的方法还是一样, 敲例子。 记得 TeXbook 上有一个程序, Knuth 让大家自己照着敲入计算机, 然后还很幽
默的说,实验证明,只有很少的人会按照他说的敲入这个程序,而这部分人,却是学 TeX 最好的人。看到这里我会心一笑,觉得自己的方法原来也不算笨。
从此,一字不漏敲入一本书的程序成了我推荐别人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 我后来大四又敲了 A Byte of Python,前段时间又敲玩了
The Awk Book,都是不到一个月瞬间从初学者成为细节很熟悉顺手拈来的熟练使用者。顺着这个方法,大二我把 《组合数学引论》 和上海交通大
学出版的一本 《离散数学》 上的题目都做一题不漏做完了。当时选者两本书也没有特别的目的,就觉得这东西应该是计算机的数学基础。这些积累,在大四全
部都显现了出来。

我个人认为, 《Thinking in Java》 和 《The TeXbook》都算得上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精品书,是经典的英文原版书。我一上
来就读了这两本书,阅读品味就上升了不少,而且变得“崇洋媚外”了,任何时候都以英文原版书为第一选项了。也因为此,虽然我自学的过程中没有高人指点,
但自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选书--的盲目性就大大减少了。我记得那时候我看得最多的书就是华章引进的书,黑封面的,我们图书馆里有将近半书架,如果
一一细读,穷尽四年是看不完的。但华章的书也不是本本经典,我那时候开始注意选择,细读开头十几页后,基本能决定这个书该不该看。所以即使当时没人指
点,全靠自学,读的书还算过得去。那时候南大计算机系的教材,有的我看,有的我觉得不适合自己,就找替代品了。我觉得选书这个事情上,因为有前两本书的
标杆,我少走了不少弯路。从这两本书开始,我疯狂的读书就开始了。南大的浦口校区的硬件条件并不好,唯一有空调且可以上自习的地方恰好图书馆。因此我每
个暑假,基本上都是很早就过去占位,晚上很晚回去睡觉。我对小说等其他书也不感兴趣,就整天看自己觉得好的计算机书和数学书,做笔记。某天,我开始了一
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读完 TP312 书架。

大二,而今迈步从头越

大一大二基本上就是在不断的心态波动中前进。我学会了 Java, 也做了不少题,但是考试成绩一直不是很好,因此我比较苦闷,迫切的想要改变这种状
态,我的想法是,要么转系,要么好好学习数学。但是转系阻力重重,我又不愿意耐心去学习数学,所以我一度非常纠结。但是大二下学期,我遇到了两个对我人
生产生影响的两个人,这两个人让我从正弦曲线般的心态沉浮中跳了出来,让我一下子变得目标坚定了。

第一个人是我的同学以及非常好的搭档,现在在 IBM 工作的李获鼎,另一个是我的叔叔。他们让我变得沉稳,消除了原有的浮躁,学业和心态都走向了正
轨。

大二上学期要结束的时候,我们数学系的学生会主席就说,在下次数学系搞的文化节上,要弄一个叫做 模拟股市 的软件,让大家来炒股。我那时候觉得挺简单
的,也特自信,就说,明年我来搞吧。后来我记不得是我找获鼎还是他找我了,反正两个人决定一起搞。 寒假他在家自学 JSP, 我就在家看 JDBC
和 SQL。 开学没多久,我们就开工了,他负责写前端 JSP, 我写 Java Bean。两个人编程比一个人好多了, 可以相互看代码,而且可以
轮流工作,克服浮躁感。我写程序比较粗线条,基本上功能有了,细节就不管了。他比我认真细致多了,前端一个表格的宽度和颜色都要调好久。在他的影响
和“胁迫”下,我做事情也变得细致起来,因为我不细致,他的前端就没法正常工作。那时候他也是一边写一边学,对着书一行一行的敲JSP,态度比我敲
TIJ 时候还认真。和他在一起工作了 20 天,把玩具项目写完后,我也变得踏实起来。做完了模拟股市这个小程序,玩这个系统的同学都挺喜欢的,我的
自信心也就有了,心态也平稳了,态度也踏实了,自然地,自卑心理就没了。随着自卑的消失,极端的自信也消失了,简单的说,我心态变得正常了。这时候,虽
然还有点小迷茫,我开始思考以后干什么的问题了,听课,做作业也比以前认真不少,成绩也上去了不少。

和我叔叔不能算是遇到,算是再发现吧。我叔叔是个很有冒险精神的人,具有不折不扣的企业家精神。 我非常小的时候, 他帮人家修电视, 然后迅速就搞了
计算机,买了我们全市第一台 486。搞了很多年计算机以后, 又自学了单片机,以写汇编为乐。我对叔叔一直的映像是“善于抓住机会”, 倒没有把他
和 “耐得寂寞” 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大二升大三的暑假,我看 8051 单片机的指令的时候,我叔叔告诉我说,我现在就是做这个的,还立即送了
我一个编程器,我那时候惊讶得眼睛瞪得比灯泡还大。我那会儿,已经被 Linux 内核折腾得不行了,觉得汇编特别难,尤其是在资源受限的系统上做出工
业级强度的东西,我觉得远远超过我能力范围了。而叔叔,完全半路出家,通过自学,一个人,几年时间,就把这条路走通了。他现在写的汇编程序,运行在千家
万户的水表中,完全是积累出来的硬功夫。我叔叔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因为我一度怀疑过自己的自学能力,觉得有些事情,我永远没法做,就像童年想做的柴油
机一样,只是幻想。我叔叔给了我一剂强心针。

有获鼎和我叔叔这样两个踏实勤奋的人的影响,我也一改以前轻浮的习惯,给自己定了两个简单的要求: 1. 更加多看书,看好书,并且一定一定要做笔记
2. 多编程 3. 开始背 GRE 单词。 就这样, 我就开始了疯狂学习的大三。

大三,深度迷茫和深度积累

大三是我看书最多,思考最多,积累最多的时候。大三我并没有做任何其他事情,主要就是沉稳冷静的做事情,用不断的做事情看书和思考,压抑心底深处的对前
途的迷茫。其实整个大三,我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在干什么,只知道就像一个运动员一直往前奔。大三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开始准备 GRE 了,我也就跟风
准备 GRE。说实话,当时我捧起红宝书的时候,出国的动机并不强烈。那时候我并没有对美国和中国在各方面的差距有清晰的认识,且过于小看环境对人的影
响。潜意识中,我想读计算机,但是考研比出国转计算机要简单多了,学长也告诉我,申请计算机专业很难,我们数学系也鲜有先例。因为正方面没有很强的东
西,反方面又觉得困难重重,我就不是太把出国当回事,除了背背单词,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读计算机书上。我专门扫荡 TP.312 (计算机理论和编
程)那个分类,同时看了很多英文原版书。TP312 中的大部分书,我都是囫囵吞枣的看,做一些总结性的笔记;只有少数几本,如《计算机程序设计艺
术》,《编程珠玑》这几本书,是认认真真看的。这时候的我已经没有时间,或者说耐不下性子一条一条做题了,只能浏览一些题。即使这样浏览,也让我在后来
大四的工作面试中占了很多优势。

我有一个从高中就开始的习惯,就是把每天胡思乱想的东西记在一个笔记本上,算是思维快照。我还常常翻回去自省,看看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大一大二的时候,
这本笔记本上记载着的是和生活和感情有关的琐碎小事,或者宏大空泛的目标和叙事。而大三记录下的内容明显具体起来,比如这周看完了什么书,下周去图书馆
借什么书等等。现在我回看这些记下的文字,明显就可以发现,我写下的这些计划之间是没有很具体的头绪的,这些要做的事情后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线索串起
来,而是向无头的苍蝇一样到处尝试,到处碰壁。举例来说,我的笔记本里清楚的记下某周要看操作系统,可是下周还没看完操作系统的时候,又记下这周不看操
作系统了,看编译原理。就这样,好似饥饿的狗熊在掰玉米棒子,看上去很勤奋的在掰,掰下来,啃两口,扔掉。当时我也能感觉到,知识饥饿感永远在那里,永
远填不满。不过,我又总觉得前方应该有那么一个玉米棒子,能够填满自己的饥饿感,所以就一直向前奔跑。其实这种奔跑,不管多勤奋多刻苦,因为不够深入踏
实,永远都是事倍功半的。好在我在不求甚解的同时,很注意整理自己的既得知识,写在小本子上。后来我到大四的时候,写论文,考研和找工作也罢,很多知识
我都是临时突击的,好在有这么一本小本子,我可以按图索骥的去深入强化当时无头苍蝇般乱看的一些书。如果用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打一个比方,我觉得我大三
疯狂的读书和学习,就好比是在建索引,等大四要搜索结果的时候,就再也不需要每本书全文检索了,直接按照本子上的索引找到当时看的书。

踏实和勤奋这两个从我叔叔和获鼎身上借来的优秀品质,加上取之不尽的TP312书架和背不完的单词,使我并没有被深度迷茫拉入自信和自卑的反复中,相
反,随着这些积累越来越多,我变得越来越自信了,虽然这种对积累的自信尚未被现实验证过。

大四,书到用时

大三的迷茫让我不确定以后的方向,未被现实验证的自信又让我蠢蠢欲动,所以,我就自然的产生了“赌一把”的心态。 如果以赌博为喻,我就是在所有的盘口
上都了下注,要不全输光,要不总能赚,而我相信至少能赢一盘。

所以,大四甫一开始,我就拟了一个时间表,自信满满地想要在考研,找工作和出国的三条战线上都有所突破。我设想 11 月之前弄完出国材料,并且把简历
弄漂亮,顺带找工作。1 月前寄材料,套磁,准备考研,4月前搞定一切,等 offer。 5-6 月我就写写论文,然后周游中国了,等我周游回来,至
少三个机会让我碰到一个吧,我就从了那个就行了。从这个狂妄的计划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我的自信,不过我这个自信倒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我研究了考研的模拟
题和找工作的不少案例,我当时想,好好准备,应该可以上南大,工作应该可以进腾讯,出国我没底,所以我也想用前面两个来保底。

大四只有一门课,所以我就四处乱跑,乱逛。学校有国际会议,我就跑去和老外搭讪;鼓楼有关于佛教的演讲,我也跑去听;IT 公司的宣讲会和笔试,遇到好
的我就去参加参加。如果没事,我就上自习,继续读鼓楼图书馆的书。就这样,我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机会,基本上不管成功失败,都算是有付出就有回报,当然
运气成分也不少。

10月左右,微软(MSN)来我们学校面试。这是我第一次面试,很紧张,前一天看书看到1点多,第二天午觉就睡过了一点,加上箱子里唯一的一件衬衫皱巴
巴的完全不能穿,所以干脆就穿着拖鞋和 T 恤冲去了。面试的人很友好,面试也很顺利,有的同学还在等第二轮的时候,我的四轮就结束了。我当时的感觉
是,微软的面试题太简单了,除了问我南京市新街口周边有多少辆车外,其他题目都是中规中矩的计算机面试题。面试出来之后,我和一个软院的同学在食堂讨论
题,他说,题怎么这么难啊?我就很奇怪,说,这些题《编程珠玑》上不都有的么?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看过《编程珠玑》的人,不是我想像的那么多。我也是
在书架上乱翻才偶然看到《编程珠玑》。在 2005 年的时候,没有Web 2.0 和社会化推荐,我的世界,就只有面前的书架那么大,我幸运的在那么
大的书架上遇到了基本经典书,并且细读了,吸收了。

很快,微软给了我一个在上海做测试的职位。 当时我一心要去北京,就不大喜欢上海这个职位,就没要这个 offer。不过有了这一轮,我也知道面试怎么
回事了,这次面试,更加强化了我的自信,于是,我又开始比较狂妄了,觉得自己能进当时互联网中最热的,宣称招 50 个李开复博士的关门弟子的公司,
Google 中国。

找工作还没全展开的时候,我就要准备考研报名了。我选择了北大生物系的生物信息学专业。其实这是一个让我可以到北京的小聪明,而不是一个全面慎重思考的
结果。当时我看到,这个专业只招两个人,而且试题是和计算机系一样,于是我想,除了我这样的一门心思想去北京的,哪个人会绕这么大一个弯子去学生物而不
去学计算机呢?其实我自己也不敢挑战计算机系,因为我知道难度太大了,但是我又很想到北京去,就想了这个暗度陈仓的办法。我当时还想, 考上了,要是不
爽,读一年俺就退学找工作。2005 年末的大环境和现在是不一样的,那时候 Web 2.0 的呼声很高,让我觉得搞创业比读研有前途多了。 不管怎
样,我自认为很小聪明,就报名了,当然考完才知道,就为了这两个名额,有40多个人来考。

我要感谢当时同系的两个同学苗文建和王琨,他们都是准备考北大计算机,即和我考同样的试卷。他们资料很全,我就和他们一起上自习,蹭他们的看。大四我买
书花钱很快,到了考研这时候是真的舍不得化七,八十块钱买自己看不上的辅导材料和教材,所以就借他的看。那时候考研的教材是北大的 《操作系统》和
《离散数学》。其中操作系统的教材,行家都知道这本教材参考了不少 Tanenbaum 的,我也看过 Tanenbaum,就不大愿意再买一本。前面
我提到过,我大一大二做过一本离散数学教材上所有的习题,所以离散数学我没化太多精力。至于政治,我是经历过3+X 高考的人, 基本上考过政治的人都
知道,考好考差和复习不复习无关,至于和什么有关我就不在这里多说了,总之就那么几句话翻来倒去的,命题套路很容易掌握,比揣摩圣意的命题者更加聪明,
对于受过大学教育的考生,是个很简单的事情。我最后成绩还不错,考了个专业总分第一,其中数学完全是离散数学的功底,考了个 136, 英语也是靠准
备 GRE 托福的底子,考了差不多80。政治也差不多 80,专业课运气很好,正好 90 分搭线,就这样糊里糊涂的考上了。

考研这个事情,我至今觉得运气远大于真正的付出,结果也非常出乎我的预料。记得结果刚出来,同学帮我查分的时候,我根本不相信自己考这么好,还放话说如
果考这么好,请全宿舍吃饭(我记得兜里面当时只有200块钱,根本没法请人吃饭,后来还是借钱请客的)。考研结果出来之后,迷茫的我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
保底,我就比较得陇望蜀了。其实在当时我的心里,我并没有认真想过以后要具体干什么,只是隐隐约约觉得要不去北京,要不就去美国。有了北大这个机会,我
就调高了自己的心理标杆,定下了两个大的,具体的目标,或者说是圣杯,一个是进 Google 中国, 一个是到美国名校读计算机,有了考研这个保底,
在2月份过完年,我就不慌不忙的认真准备这两件事情了。

我10月份的时候给 Google 投了一份简历,很快在11月份就被拒了。 而我的搭档李获鼎在签了 IBM offer 的第二天,却收到了
Google 的面试邀请(我相信凭他的实力,现在就在 Google了)。我听了之后觉得很奇怪,按说我们两个,做的项目是一样的, 学得科目也一样
的,写的简历互相也看过,都差不多的,我被拒了,他被邀请了,这个好像不大对。 我心里的不服气,反应在行动上,就是每天上网看 Google 中国最
近又招了几个人,怎么招的。那时候互联网上盛传的故事是一个人给李开复用很多不同的邮箱发邮件,以保证简历能够万无一失到达,结果瞬间被录用了。这个故
事的内容和合理性放在一边,我对故事主人公的精神很感兴趣。我觉得我也可以再试试,说不定坚持就是胜利。正好那个时候,Google 的一些副总裁到北
大有个宣讲活动, 说好了现场接受简历的。 我从当时在北大的女友那里得到了这个消息,回来把简历梳理了一下,让她帮打出来,又交了一次。这一次,简历
直接交给了某个副总裁,成功了!几周后,HR 就给我打电话,安排机票和宾馆,让我去 Google 面试。

面试的过程平淡无奇,题目不是《编程珠玑》上的,就是《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上的,再不然就是网上贴出来的。我个人感觉,面试题就那么多,多做做基本上
就了然于胸了。我从找工作一开始,就做了个有心人,每天都上网看面试题。这次面试前,我又把《编程珠玑》这些书复习了一遍。同时我知道自己在面向对象编
程方面很欠缺,又看到有面试过的人说面向对象也考,就顺带看了《设计模式》。我还比较有心,花了几个晚上,捣鼓了一个移植于 Mac 的,基于
MVC 的可以当场演示的 Java 小游戏,面试当天我还给面试官演示了这个小游戏的架构和用到的设计模式,这样,我感觉,自己面向对象开发方面的弱
点就让这个小游戏的演示给弥补了,面试官也一致说好玩。 很快,四轮面试就结束后, HR 把我带着去见李开复。李开复博士是个风趣的,或者说很善于观
察人的人。他见到我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半调侃的 “小伙子, 我们 Google 不能解决北京户口啊”,我承认当时的确穿得很民工,因为网上说
Google 是个很随意的公司,我是继续以凉鞋装备和鸟巢一样的头发去面试的。我也做了一些功课,所以谈话总的来说还比较和谐。说了一会儿后,我就抛
出了为什么 Google 拒我一次又让我再面试这个问题,他说这事情还很罕见,要是我再网申,基本上简历是不可能的浮出水面的, 因为数据库里面已经
有标记了,不过我这样二进宫算是精神可嘉。这时候我才回忆起面试的一个MM手上拿的简历,的确是我第二次提交书面简历的复印件,而不是网申的打印版,可
见还是坚持再投一次好。(这个坚持,我也是和搭档李获鼎学到的, IBM 二面就有拒他的意思, 他要求 HR 再给一次终面的机会,终面刚结束,
HR 就和他握手恭喜他加入 IBM 了,所以面试这个事情,坚持到最后的才是胜利者)。 当天和李开复谈完出来,HR 冲我笑笑,握握手,说,就你
和他谈得时间最长。我基本上知道, 这个事情成了。

出国的事情也没闲。我觉得直接靠寄材料申请计算机希望渺茫(我先前直接申请了几家数学和计算机,都是拒信飞飞),所以我就押宝在套磁上。另外,我觉得得
弄篇论文才能让材料有分量,就回忆以前乱读的一些论文,再找看有没有最新的值得跟的工作。就这样不着边际的乱找,还真的就碰到了一个感兴趣的题目,一个
不大成熟的想法,和一个正在征稿的会议。于是,迅速的写论文。凭着数学功底,编程功底,和 LaTeX 熟练程度,几天敲玩了文章主要部分,然后就是不
断的改,不断的语法检查,写程序,做实验。总的来说我运气很好,7天之后,压着截至日期,把文章交出去了。 2006 年的 LNCS 还是被
SCI-E 索引的,那时候我觉得自己一个本科生独立弄篇论文还是挺不容易的,很得意,于是拿着新的简历,一边准备考研,一边套磁。

我现在的导师 Yixin Chen 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年轻教授(科大少年班出身),我和他套磁的时候,他是刚刚从事教职,因此很需要学生。我之前也发
了几封信,到了 4.15 左右的时候,他的另一个原来录取的学生因为某些原因去不了了,所谓就和我说,我可以过来。 那时候我还在等 Google
的 offer, 我的导师说, “Google 的 offer 不难,你读了书以后可以拿美国 Google 的 offer ,我也拿过。而来美
国读书的机会就这么一次”。 那时候我想问题并没有现在这么深刻,加上比较想去北京,因此一直犹豫不决,还在催 Google 的 HR 快发
offer, 心想你们哪个 offer 先到我就从了哪个算了。我爸爸,我叔叔都不含糊,一个一个的轮番教育我。然后加上我导师说了上面这番话,我就
毫不犹豫的答应了,说我一定过去。于是,我告诉 Google 的 HR, 我不去了。 就这样,我所有的自己认真谋划认真准备的路都没有走, 反而最
后通过误打误撞和套磁的路,选择了美国。

其他闲话

总的来说,面试也好,考研也好,写论文写好,之所以能够比较顺利,我觉得都是大一大二一个键一个键敲出来的,也是大三一本书一本书读出来的。我写这篇文
章的时候, 把相关的前因后果放到了一起,是为了解释有些事情的前因后果。 不过我不想给读者一个误解,即我恰好运气特别好,一路直行没有任何弯路。相
反,我觉得我走了不少弯路,但是我很高兴走这些弯路。比如说,我上大学的时候,很多精力花在了做数论题上,《现代数论经典引论》这本书的习题我差不多一
题一题都做完了,但是我出国申请学习数论没拿到中意的 offer, 现在也不从事相关的研究,所以这些积累至今没看到有什么直接的作用;我一度认为自
己要做一个电子工程师,我大一大二还旁听了电子系的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还混到电子系实验室学 ARM 开发板,但是现在这些除了吹牛外也没什么作用,
学到的一点皮毛也还给老师了。我是个兴趣很广泛的人,看过的杂书,做过的笔记,最后有用的,我觉得有十分之一就已经很好了。大学的时候,为了让自己精力
不耗散,我限定自己每次借书,一定要保证四本计算机/数学,外带一本社科人文书,还有一本任意的书,而且那四本一定要做笔记精读。因为这样,我才能够最
终没把有限的人生耗费在无限的浅尝辄止上。

即便这样,如果纯按照现在需要的知识看,我在“没用” 的东西上浪费的时间还是很多。不过我倒不愿意称这些为浪费, 在我看来,成长路径中有很多的偶
然,没人知道在一些关键时候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储备,所以踏实地多储备一些是好事。我在大四的经历和其他的一些经历都告诉我,以前通过看书,自学,彻底的
弄懂的一件知识,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突然被用到。这时候对当年积累的庆幸和再发现的快乐,就像蓦然回首见到灯火阑珊处的秋水美人一样,是没法用文字
描绘的。另外,我有个切身的教训,就是要踏实的积累。我读书涉猎很广,很多东西我都能大概知道怎么回事,但是就是学得不深刻,所以即使当时花了很多力
气,需要的时候还要花大功夫重头捡起。 所以我的教训就是,与其两个半瓶水,不如一个满瓶水。 这个道理用在读书上就是说,一本好书读两次要胜过两本好
书各读一次。要是大学能重新来过一次,我会少读一些书,多读透一些书,这可能是我觉得当年猛读书的唯一遗憾。

小时候我嗜书如命,我爸爸老是担心我会成为一个不懂人事的书呆子。大学中的我,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其实除了读书外,我的
大学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很快乐的。我有非常玩得好的同学们;靠着帅哥室友们的魅力,我还常常和他们一起,和联谊寝室那些青春活泼的姑娘们打球,打牌。我
还谈了一次恋爱,让我对感情的事情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事情,交替的穿插在我这个书呆子平淡无华的大学四年,让我的大学生活如此美好,但这些细碎的星星
点点的人生经历,都不足为外人道了。

我就在自学和读书,乱读和乱逛中,过完了我的四年。博文视点的编辑和我约稿的时候,我就已经读了这个系列其他作者的一些文章。我觉得自学和积累始终是我
大学的一条主线,我也写不好那些支线的事情,因此文章平淡少趣味,只希望读者海涵了。我是个不合格的学生,我忘了不少任课老师,忘了我寝室的门牌号码,
忘了我的学号,忘了班上不少美丽的女同学的样子,却没有忘记某个夏天的中午,汗流浃背的我冲进图书馆,跳入一阵凉爽的书香;以及某个春天,我在草坪上读
书入了迷,喷水龙头把我后背全打湿了还浑然不觉。这就是我的大学。

王辉

未读,
2009年8月6日 12:27:422009/8/6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真是精彩,牛人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学习了。

2009/8/6 Eric <xu.ma...@gmail.com>



--
Wang Hui
E-mail: freedm...@gmail.com
Website: http://free-hui.com

Tiny fool

未读,
2009年8月6日 12:47:562009/8/6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唉,每次看到xuyou心里面都不爽啊,年轻人怎么都那么厉害啊

2009/8/7 王辉 <freedm...@gmail.com>

windstorm

未读,
2009年8月6日 13:22:172009/8/6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牛人满天飞啊,一会就出来一个,一会又出来一个

能像Eric那样读书的大学生是越来越少了

----------------------------------------------------------------------------------
Yours Sincerely
Kun

www.forwind.cn
http://twitter.com/lk_517


2009/8/6 Tiny fool <tiny...@gmail.com>:

Jeffrey Zhao

未读,
2009年8月6日 20:48:142009/8/6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为什么总有人这么牛。

又聪明又努力。

每次看到这些经历我都觉得同样这些年我浪费了多少时间。

Jeffrey Zhao
Blog: http://www.cnblogs.com/JeffreyZhao
Twitter: http://twitter.com/jeffz_cn

--------------------------------------------------
From: "Eric" <xu.ma...@gmail.com>
Sent: Thursday, August 06, 2009 11:50 PM
To: "TopLanguage" <pon...@googlegroups.com>
Subject: [TL] {OT} 我的大学[跟pongba师兄的风]

Miu_c

未读,
2009年8月6日 12:06:202009/8/6
收件人 TopLanguage
辛苦了,受用不尽。

------------------------

ts

未读,
2009年8月6日 14:22:202009/8/6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同感同感,读完好惭愧,现在的年轻人真是“站得更高,尿得更远”,吾辈老朽耐之若何 : - )

2009/8/7 Tiny fool <tiny...@gmail.com>

shawn wang

未读,
2009年8月6日 20:50:292009/8/6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看了以后,强烈自卑

2009/8/7 Jeffrey Zhao <je...@live.com>

Korben Zhang

未读,
2009年8月6日 20:58:482009/8/6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文字处理一下。

=======================



我的大学

虽然标题是"我的大学",但大学中的一切,其实都和大学前的经历和学习习惯有关。因此,我还是从我小学时的一件对我以后人生,包括大学影响巨大的事情说起吧。

数理化和好老爸

我的小学是在农村里和爷爷奶奶度过的。我的父母住在小镇上,两人平时都要工作,没空照看我和我弟弟。所以,我只有周末和放假才到镇上,和父母弟弟在一起。四年级升五年级那个暑假,我到了镇上,和父母在一起。因为一起抓鱼钓虾的玩伴都在老家,百无聊赖的我开始乱翻父亲的书橱,找书看。某天,我翻出了一本叫做《平面几何一题多解》的书,那是本封面很好看的书。我把整本书翻下来,每个汉字我都认识,但每个符号我都不懂。好奇的我于是问父亲,这个书讲的是什么呀,怎么从来没见过这些奇怪的符号呢? 他就告诉我说,书里讲解的这个东西,叫平面几何。他接着问我说,“平面几何是个很有趣的东西,你想不想学呢?” 我说,当然想啊。那时的我,其实只是一个好奇的小学生,迫切想知道这个书中的图画和符号的意思。我肯定不会想到,这个很随意的决定,改变了我其后的整个人生。

听了我肯定的回答,我父亲立即从书橱里层(我家书太多了,书橱太小,书橱里书分里层外层,外层的书挡住了内层的书脊,我从来都不知道里面还有宝贝)变戏法一般的翻出了本《数理化自学丛书--平面几何》。对于我父亲这一代人来说,《数理化自学丛书》是代表着知识,荣耀和梦想的。我感觉他翻出这本书的时候的动作是虔诚的,但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我父亲在这套书上寄托的希冀和梦想。我只记得他告诉我,当年这套书,用去了他大半个月工资。就这样,从五年级开始,我就在父亲的指点下,开始蹒跚前进学习《平面几何》。从一开始不知道什么叫 “证明”, 需要他一字一句帮我厘清逻辑关系,到后来全是自学不需要他教,我很快就喜欢上了自学这种学习方式,每天自己看书并且做八道题。暑假过完后,我就回到了爷爷奶奶的老家。父亲让我继续自学,并且布置我一周做八道题。我在爷爷奶奶家,每天放学回来不做家庭作业也不看动画片,就赶紧做一道几何题。做几何题的妙趣,是不融入其中的人不能理解的。比起小学里的抄生字,抄课文这种作业,做几何题是脑力和体力的双重享受。当时,我周围没人可以讨论切磋,全靠自己。遇到不会的题目,我只能自己冥思苦想,或者熬到周末和父亲讨论,因此,常常被一道难题从周一折腾到周日。好在这套书是粉碎四人帮后出的第一版,当年学生的数学水平比不上现在的学生,而这本书又是以自学为主要切入点,所以题目相对也简单,我冥思苦想几天后大体上也能想到解题思路。因此,我能够常常体验百思得解的愉悦感。我觉得,这种时常拜访的愉悦感,让我很早就开始相信独立思考的力量。

每个周末,父亲都用吱吱作响的自行车带我到镇上洗澡理发,然后批改上周我做的几何题。在自行车上的时候,他常常信马由缰,随口说些说些初中物理和初中代数知识,比如看到船就说浮力,看到马就说做功,看到三角形就说余弦定理等等。我也就半懂不懂的听,有时候插几句话,有时候能睡着了,没有丝毫的压力和拘束。很早就被中学数学物理知识装备的一个小学生是可怕的,我那时候觉得知识就是力量,因此我一定要用自己的数学物理知识做一台柴油机,我很自信的认为我懂得做柴油机和机动车的一切知识,说不定还能做出第二类永动机。我爸爸屡次告诉我不可行,而我反过来一直屡次告诉他,你是个没有理想的人。我爸爸不愿意打消我的理想,只是扔给我更多的书,希望能够打击我制造柴油机和永动机的热情,而我的知识理想,在读了更加多的书以后,变得更加的坚固了,我相信,学习知识是我人生第一重要事,有了知识,虽然不一定能做柴油机,但一定能做更多强大的事情。同时,我通过学习几何和其他的一些父亲扔给我的书,开始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了自信,我相信,找书自学是学知识的好方法,同时,把题从头到尾做一遍是很好的自学方法。

所以,我带着三个理念进入了大学,第一是什么东西都可以自学,第二是慢即是快,笨笨的做一遍题是学习的捷径;第三是知识理想主义,知识就是力量。而读书学知识能够消除蒙昧,掌握改变世界的力量,所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大一,极端自负和极端自卑

我的高考成绩还很不错,高中还拿了一个数学联赛一等奖,所以,我是带着对自己数学知识(为了准备数学竞赛,我看了很多闲书,有很多就是大学数学系的教材)和学习方法的自信满满,和对南大数学系这个相对不好的选择的遗憾和自卑(当时的高考分数可以填报更加好的学校或更加喜欢的专业)来到大学的。当时我的心理状态可以用八个字概括: 极端自负,极端自卑。 这种心态,一直笼罩了我上大学的头两年,而且总是以一季度为周期,在两极之间交替变化。我在学期开始往往很自负,到期中考试左右很自卑,然后再自负,再自卑,不断反复。

在我看来,极端自负这个心态,其实不是因为自信,而是因为极端自卑生出的应激反应--为了掩盖自卑,只好用自负来掩饰。为什么我极端自卑呢,大体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我的成绩排名在高中都是很前的,但是到了大学就 20 名开外了。尽管我觉得自己的数学水平很不错,考试却总是不怎么样,觉得考试考不出真水平。另一个是觉得自己没有在一个自己满意的系。我喜欢动手的工科,当时我觉得比起计算机系和电子系这样的“牛” 系,数学系并不“牛”。可即使在不牛的系,我都不能做到前10,更别说看上去更加牛的计算机系了。为了掩饰这种这种自卑,就自然生出了极端自负。那时候,我上课根本不听讲,理由是“书上的东西太简单了”。为了证明自己智商还可以,我总是坐在最后一排,显示自己并不热心于老师讲课。我这样持续了两年, 以至于到最后, 我连班上每次都坐在前面的几个同学的名字都不知道。这样的心态明明是错的,我却缺少一个很好的动因来改变它。

不过最原始的三个理念还是在的,我告诫自己即使不听讲,也不能浪费时间。所以,我把听课做作业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了看喜欢的计算机书和学习编程上了。于是,整个大一大二,我凭借着简单的自学的理念,开始了两件事情,敲 《Thinking in Java》(TIJ) 和  《TheTeXbook》 上的没一个样例。

敲 TIJ 的机缘其实很简单,我是在软件学院听课的时候看到他们教 Java, 但是他们用的 《Java 大学教程》太贵了,我舍不得买。 我在网上搜了一圈,发现 《Thinking in Java》是一个免费的英文电子书。 于是,我就在数学系的机房,每天下午和晚上,开着一台计算机,屏幕上放着这个电子书,再用我的很土的笔记本,运行着未注册的 JCreator, 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敲 TIJ 上面的程序。我很偏激的认为拷贝粘帖的程序记不住,所以每个字母都自己手敲。 就这样,花了一个学期,居然就把所有的程序敲完了,基本上 Java 的方方面面,我也了然于胸了。

敲完 Thinking in Java 之前没几天,我们就期末考试了。那一次考试的试题是 LaTeX 排版的,而不是手写的。 我考试的时候就问监考老师这玩意怎么排版出来的,因为我知道 Word 这个软件做不到这个效果。监考老师除了对我不认真考试表示不满外, 还算仁慈,告诉了我LaTeX 这个名词。 寒假里,我就买了一本 LaTeX 教程。然后,突然认识到,原来 TeX 居然是我最热爱的 Knuth 的杰作,于是我就疯狂的开始学 TeX。 我的方法还是一样, 敲例子。 记得 TeXbook 上有一个程序, Knuth 让大家自己照着敲入计算机, 然后还很幽默的说,实验证明,只有很少的人会按照他说的敲入这个程序,而这部分人,却是学 TeX 最好的人。看到这里我会心一笑,觉得自己的方法原来也不算笨。从此,一字不漏敲入一本书的程序成了我推荐别人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 我后来大四又敲了 A Byte of Python,前段时间又敲玩了The Awk Book,都是不到一个月瞬间从初学者成为细节很熟悉顺手拈来的熟练使用者。顺着这个方法,大二我把 《组合数学引论》 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的一本 《离散数学》 上的题目都做一题不漏做完了。当时选者两本书也没有特别的目的,就觉得这东西应该是计算机的数学基础。这些积累,在大四全部都显现了出来。

我个人认为, 《Thinking in Java》 和 《The TeXbook》都算得上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精品书,是经典的英文原版书。我一上来就读了这两本书,阅读品味就上升了不少,而且变得“崇洋媚外”了,任何时候都以英文原版书为第一选项了。也因为此,虽然我自学的过程中没有高人指点,但自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选书--的盲目性就大大减少了。我记得那时候我看得最多的书就是华章引进的书,黑封面的,我们图书馆里有将近半书架,如果一一细读,穷尽四年是看不完的。但华章的书也不是本本经典,我那时候开始注意选择,细读开头十几页后,基本能决定这个书该不该看。所以即使当时没人指点,全靠自学,读的书还算过得去。那时候南大计算机系的教材,有的我看,有的我觉得不适合自己,就找替代品了。我觉得选书这个事情上,因为有前两本书的标杆,我少走了不少弯路。从这两本书开始,我疯狂的读书就开始了。南大的浦口校区的硬件条件并不好,唯一有空调且可以上自习的地方恰好图书馆。因此我每个暑假,基本上都是很早就过去占位,晚上很晚回去睡觉。我对小说等其他书也不感兴趣,就整天看自己觉得好的计算机书和数学书,做笔记。某天,我开始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读完 TP312 书架。

大二,而今迈步从头越

大一大二基本上就是在不断的心态波动中前进。我学会了 Java, 也做了不少题,但是考试成绩一直不是很好,因此我比较苦闷,迫切的想要改变这种状态,我的想法是,要么转系,要么好好学习数学。但是转系阻力重重,我又不愿意耐心去学习数学,所以我一度非常纠结。但是大二下学期,我遇到了两个对我人生产生影响的两个人,这两个人让我从正弦曲线般的心态沉浮中跳了出来,让我一下子变得目标坚定了。


第一个人是我的同学以及非常好的搭档,现在在 IBM 工作的李获鼎,另一个是我的叔叔。他们让我变得沉稳,消除了原有的浮躁,学业和心态都走向了正轨。

大二上学期要结束的时候,我们数学系的学生会主席就说,在下次数学系搞的文化节上,要弄一个叫做 模拟股市 的软件,让大家来炒股。我那时候觉得挺简单的,也特自信,就说,明年我来搞吧。后来我记不得是我找获鼎还是他找我了,反正两个人决定一起搞。 寒假他在家自学 JSP, 我就在家看 JDBC和 SQL。 开学没多久,我们就开工了,他负责写前端 JSP, 我写 Java Bean。两个人编程比一个人好多了, 可以相互看代码,而且可以轮流工作,克服浮躁感。我写程序比较粗线条,基本上功能有了,细节就不管了。他比我认真细致多了,前端一个表格的宽度和颜色都要调好久。在他的影响和“胁迫”下,我做事情也变得细致起来,因为我不细致,他的前端就没法正常工作。那时候他也是一边写一边学,对着书一行一行的敲JSP,态度比我敲TIJ 时候还认真。和他在一起工作了 20 天,把玩具项目写完后,我也变得踏实起来。做完了模拟股市这个小程序,玩这个系统的同学都挺喜欢的,我的自信心也就有了,心态也平稳了,态度也踏实了,自然地,自卑心理就没了。随着自卑的消失,极端的自信也消失了,简单的说,我心态变得正常了。这时候,虽然还有点小迷茫,我开始思考以后干什么的问题了,听课,做作业也比以前认真不少,成绩也上去了不少。

和我叔叔不能算是遇到,算是再发现吧。我叔叔是个很有冒险精神的人,具有不折不扣的企业家精神。 我非常小的时候, 他帮人家修电视, 然后迅速就搞了计算机,买了我们全市第一台 486。搞了很多年计算机以后, 又自学了单片机,以写汇编为乐。我对叔叔一直的映像是“善于抓住机会”, 倒没有把他和 “耐得寂寞” 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大二升大三的暑假,我看 8051 单片机的指令的时候,我叔叔告诉我说,我现在就是做这个的,还立即送了我一个编程器,我那时候惊讶得眼睛瞪得比灯泡还大。我那会儿,已经被 Linux 内核折腾得不行了,觉得汇编特别难,尤其是在资源受限的系统上做出工业级强度的东西,我觉得远远超过我能力范围了。而叔叔,完全半路出家,通过自学,一个人,几年时间,就把这条路走通了。他现在写的汇编程序,运行在千家万户的水表中,完全是积累出来的硬功夫。我叔叔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因为我一度怀疑过自己的自学能力,觉得有些事情,我永远没法做,就像童年想做的柴油机一样,只是幻想。我叔叔给了我一剂强心针。

有获鼎和我叔叔这样两个踏实勤奋的人的影响,我也一改以前轻浮的习惯,给自己定了两个简单的要求: 1. 更加多看书,看好书,并且一定一定要做笔记2. 多编程 3. 开始背 GRE 单词。  就这样, 我就开始了疯狂学习的大三。

大三,深度迷茫和深度积累

大三是我看书最多,思考最多,积累最多的时候。大三我并没有做任何其他事情,主要就是沉稳冷静的做事情,用不断的做事情看书和思考,压抑心底深处的对前途的迷茫。其实整个大三,我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在干什么,只知道就像一个运动员一直往前奔。大三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开始准备 GRE 了,我也就跟风准备 GRE。说实话,当时我捧起红宝书的时候,出国的动机并不强烈。那时候我并没有对美国和中国在各方面的差距有清晰的认识,且过于小看环境对人的影响。潜意识中,我想读计算机,但是考研比出国转计算机要简单多了,学长也告诉我,申请计算机专业很难,我们数学系也鲜有先例。因为正方面没有很强的东西,反方面又觉得困难重重,我就不是太把出国当回事,除了背背单词,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读计算机书上。我专门扫荡 TP.312 (计算机理论和编程)那个分类,同时看了很多英文原版书。TP312 中的大部分书,我都是囫囵吞枣的看,做一些总结性的笔记;只有少数几本,如《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编程珠玑》这几本书,是认认真真看的。这时候的我已经没有时间,或者说耐不下性子一条一条做题了,只能浏览一些题。即使这样浏览,也让我在后来大四的工作面试中占了很多优势。

我有一个从高中就开始的习惯,就是把每天胡思乱想的东西记在一个笔记本上,算是思维快照。我还常常翻回去自省,看看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大一大二的时候,这本笔记本上记载着的是和生活和感情有关的琐碎小事,或者宏大空泛的目标和叙事。而大三记录下的内容明显具体起来,比如这周看完了什么书,下周去图书馆借什么书等等。现在我回看这些记下的文字,明显就可以发现,我写下的这些计划之间是没有很具体的头绪的,这些要做的事情后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线索串起来,而是向无头的苍蝇一样到处尝试,到处碰壁。举例来说,我的笔记本里清楚的记下某周要看操作系统,可是下周还没看完操作系统的时候,又记下这周不看操作系统了,看编译原理。就这样,好似饥饿的狗熊在掰玉米棒子,看上去很勤奋的在掰,掰下来,啃两口,扔掉。当时我也能感觉到,知识饥饿感永远在那里,永远填不满。不过,我又总觉得前方应该有那么一个玉米棒子,能够填满自己的饥饿感,所以就一直向前奔跑。其实这种奔跑,不管多勤奋多刻苦,因为不够深入踏实,永远都是事倍功半的。好在我在不求甚解的同时,很注意整理自己的既得知识,写在小本子上。后来我到大四的时候,写论文,考研和找工作也罢,很多知识我都是临时突击的,好在有这么一本小本子,我可以按图索骥的去深入强化当时无头苍蝇般乱看的一些书。如果用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打一个比方,我觉得我大三疯狂的读书和学习,就好比是在建索引,等大四要搜索结果的时候,就再也不需要每本书全文检索了,直接按照本子上的索引找到当时看的书。

踏实和勤奋这两个从我叔叔和获鼎身上借来的优秀品质,加上取之不尽的TP312书架和背不完的单词,使我并没有被深度迷茫拉入自信和自卑的反复中,相反,随着这些积累越来越多,我变得越来越自信了,虽然这种对积累的自信尚未被现实验证过。

大四,书到用时

大三的迷茫让我不确定以后的方向,未被现实验证的自信又让我蠢蠢欲动,所以,我就自然的产生了“赌一把”的心态。 如果以赌博为喻,我就是在所有的盘口上都了下注,要不全输光,要不总能赚,而我相信至少能赢一盘。

所以,大四甫一开始,我就拟了一个时间表,自信满满地想要在考研,找工作和出国的三条战线上都有所突破。我设想 11 月之前弄完出国材料,并且把简历弄漂亮,顺带找工作。1 月前寄材料,套磁,准备考研,4月前搞定一切,等 offer。 5-6 月我就写写论文,然后周游中国了,等我周游回来,至少三个机会让我碰到一个吧,我就从了那个就行了。从这个狂妄的计划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我的自信,不过我这个自信倒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我研究了考研的模拟题和找工作的不少案例,我当时想,好好准备,应该可以上南大,工作应该可以进腾讯,出国我没底,所以我也想用前面两个来保底。

大四只有一门课,所以我就四处乱跑,乱逛。学校有国际会议,我就跑去和老外搭讪;鼓楼有关于佛教的演讲,我也跑去听;IT 公司的宣讲会和笔试,遇到好的我就去参加参加。如果没事,我就上自习,继续读鼓楼图书馆的书。就这样,我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机会,基本上不管成功失败,都算是有付出就有回报,当然运气成分也不少。

10月左右,微软(MSN)来我们学校面试。这是我第一次面试,很紧张,前一天看书看到1点多,第二天午觉就睡过了一点,加上箱子里唯一的一件衬衫皱巴巴的完全不能穿,所以干脆就穿着拖鞋和 T 恤冲去了。面试的人很友好,面试也很顺利,有的同学还在等第二轮的时候,我的四轮就结束了。我当时的感觉是,微软的面试题太简单了,除了问我南京市新街口周边有多少辆车外,其他题目都是中规中矩的计算机面试题。面试出来之后,我和一个软院的同学在食堂讨论题,他说,题怎么这么难啊?我就很奇怪,说,这些题《编程珠玑》上不都有的么?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看过《编程珠玑》的人,不是我想像的那么多。我也是在书架上乱翻才偶然看到《编程珠玑》。在 2005 年的时候,没有Web 2.0 和社会化推荐,我的世界,就只有面前的书架那么大,我幸运的在那么大的书架上遇到了基本经典书,并且细读了,吸收了。

很快,微软给了我一个在上海做测试的职位。 当时我一心要去北京,就不大喜欢上海这个职位,就没要这个 offer。不过有了这一轮,我也知道面试怎么回事了,这次面试,更加强化了我的自信,于是,我又开始比较狂妄了,觉得自己能进当时互联网中最热的,宣称招 50 个李开复博士的关门弟子的公司,Google 中国。

找工作还没全展开的时候,我就要准备考研报名了。我选择了北大生物系的生物信息学专业。其实这是一个让我可以到北京的小聪明,而不是一个全面慎重思考的结果。当时我看到,这个专业只招两个人,而且试题是和计算机系一样,于是我想,除了我这样的一门心思想去北京的,哪个人会绕这么大一个弯子去学生物而不去学计算机呢?其实我自己也不敢挑战计算机系,因为我知道难度太大了,但是我又很想到北京去,就想了这个暗度陈仓的办法。我当时还想, 考上了,要是不爽,读一年俺就退学找工作。2005 年末的大环境和现在是不一样的,那时候 Web 2.0 的呼声很高,让我觉得搞创业比读研有前途多了。 不管怎样,我自认为很小聪明,就报名了,当然考完才知道,就为了这两个名额,有40多个人来考。

我要感谢当时同系的两个同学苗文建和王琨,他们都是准备考北大计算机,即和我考同样的试卷。他们资料很全,我就和他们一起上自习,蹭他们的看。大四我买书花钱很快,到了考研这时候是真的舍不得化七,八十块钱买自己看不上的辅导材料和教材,所以就借他的看。那时候考研的教材是北大的 《操作系统》和《离散数学》。其中操作系统的教材,行家都知道这本教材参考了不少 Tanenbaum 的,我也看过 Tanenbaum,就不大愿意再买一本。前面我提到过,我大一大二做过一本离散数学教材上所有的习题,所以离散数学我没化太多精力。至于政治,我是经历过3+X 高考的人, 基本上考过政治的人都知道,考好考差和复习不复习无关,至于和什么有关我就不在这里多说了,总之就那么几句话翻来倒去的,命题套路很容易掌握,比揣摩圣意的命题者更加聪明,对于受过大学教育的考生,是个很简单的事情。我最后成绩还不错,考了个专业总分第一,其中数学完全是离散数学的功底,考了个 136, 英语也是靠准备 GRE 托福的底子,考了差不多80。政治也差不多 80,专业课运气很好,正好 90 分搭线,就这样糊里糊涂的考上了。

考研这个事情,我至今觉得运气远大于真正的付出,结果也非常出乎我的预料。记得结果刚出来,同学帮我查分的时候,我根本不相信自己考这么好,还放话说如果考这么好,请全宿舍吃饭(我记得兜里面当时只有200块钱,根本没法请人吃饭,后来还是借钱请客的)。考研结果出来之后,迷茫的我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保底,我就比较得陇望蜀了。其实在当时我的心里,我并没有认真想过以后要具体干什么,只是隐隐约约觉得要不去北京,要不就去美国。有了北大这个机会,我就调高了自己的心理标杆,定下了两个大的,具体的目标,或者说是圣杯,一个是进 Google 中国, 一个是到美国名校读计算机,有了考研这个保底,在2月份过完年,我就不慌不忙的认真准备这两件事情了。

我10月份的时候给 Google 投了一份简历,很快在11月份就被拒了。 而我的搭档李获鼎在签了 IBM offer 的第二天,却收到了Google 的面试邀请(我相信凭他的实力,现在就在 Google了)。我听了之后觉得很奇怪,按说我们两个,做的项目是一样的, 学得科目也一样的,写的简历互相也看过,都差不多的,我被拒了,他被邀请了,这个好像不大对。 我心里的不服气,反应在行动上,就是每天上网看 Google 中国最近又招了几个人,怎么招的。那时候互联网上盛传的故事是一个人给李开复用很多不同的邮箱发邮件,以保证简历能够万无一失到达,结果瞬间被录用了。这个故事的内容和合理性放在一边,我对故事主人公的精神很感兴趣。我觉得我也可以再试试,说不定坚持就是胜利。正好那个时候,Google 的一些副总裁到北大有个宣讲活动, 说好了现场接受简历的。 我从当时在北大的女友那里得到了这个消息,回来把简历梳理了一下,让她帮打出来,又交了一次。这一次,简历直接交给了某个副总裁,成功了!几周后,HR 就给我打电话,安排机票和宾馆,让我去 Google 面试。

面试的过程平淡无奇,题目不是《编程珠玑》上的,就是《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上的,再不然就是网上贴出来的。我个人感觉,面试题就那么多,多做做基本上就了然于胸了。我从找工作一开始,就做了个有心人,每天都上网看面试题。这次面试前,我又把《编程珠玑》这些书复习了一遍。同时我知道自己在面向对象编程方面很欠缺,又看到有面试过的人说面向对象也考,就顺带看了《设计模式》。我还比较有心,花了几个晚上,捣鼓了一个移植于 Mac 的,基于MVC 的可以当场演示的 Java 小游戏,面试当天我还给面试官演示了这个小游戏的架构和用到的设计模式,这样,我感觉,自己面向对象开发方面的弱点就让这个小游戏的演示给弥补了,面试官也一致说好玩。 很快,四轮面试就结束后, HR 把我带着去见李开复。李开复博士是个风趣的,或者说很善于观察人的人。他见到我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半调侃的 “小伙子, 我们 Google 不能解决北京户口啊”,我承认当时的确穿得很民工,因为网上说Google 是个很随意的公司,我是继续以凉鞋装备和鸟巢一样的头发去面试的。我也做了一些功课,所以谈话总的来说还比较和谐。说了一会儿后,我就抛出了为什么 Google 拒我一次又让我再面试这个问题,他说这事情还很罕见,要是我再网申,基本上简历是不可能的浮出水面的, 因为数据库里面已经有标记了,不过我这样二进宫算是精神可嘉。这时候我才回忆起面试的一个MM手上拿的简历,的确是我第二次提交书面简历的复印件,而不是网申的打印版,可见还是坚持再投一次好。(这个坚持,我也是和搭档李获鼎学到的, IBM 二面就有拒他的意思, 他要求 HR 再给一次终面的机会,终面刚结束,HR 就和他握手恭喜他加入 IBM 了,所以面试这个事情,坚持到最后的才是胜利者)。  当天和李开复谈完出来,HR 冲我笑笑,握握手,说,就你和他谈得时间最长。我基本上知道, 这个事情成了。

出国的事情也没闲。我觉得直接靠寄材料申请计算机希望渺茫(我先前直接申请了几家数学和计算机,都是拒信飞飞),所以我就押宝在套磁上。另外,我觉得得弄篇论文才能让材料有分量,就回忆以前乱读的一些论文,再找看有没有最新的值得跟的工作。就这样不着边际的乱找,还真的就碰到了一个感兴趣的题目,一个不大成熟的想法,和一个正在征稿的会议。于是,迅速的写论文。凭着数学功底,编程功底,和 LaTeX 熟练程度,几天敲玩了文章主要部分,然后就是不断的改,不断的语法检查,写程序,做实验。总的来说我运气很好,7天之后,压着截至日期,把文章交出去了。 2006 年的 LNCS 还是被SCI-E 索引的,那时候我觉得自己一个本科生独立弄篇论文还是挺不容易的,很得意,于是拿着新的简历,一边准备考研,一边套磁。

我现在的导师 Yixin Chen 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年轻教授(科大少年班出身),我和他套磁的时候,他是刚刚从事教职,因此很需要学生。我之前也发了几封信,到了 4.15 左右的时候,他的另一个原来录取的学生因为某些原因去不了了,所谓就和我说,我可以过来。 那时候我还在等 Google的 offer, 我的导师说, “Google 的 offer 不难,你读了书以后可以拿美国 Google 的 offer ,我也拿过。而来美国读书的机会就这么一次”。 那时候我想问题并没有现在这么深刻,加上比较想去北京,因此一直犹豫不决,还在催 Google 的 HR 快发offer, 心想你们哪个 offer 先到我就从了哪个算了。我爸爸,我叔叔都不含糊,一个一个的轮番教育我。然后加上我导师说了上面这番话,我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说我一定过去。于是,我告诉 Google 的 HR, 我不去了。 就这样,我所有的自己认真谋划认真准备的路都没有走, 反而最后通过误打误撞和套磁的路,选择了美国。

其他闲话

总的来说,面试也好,考研也好,写论文写好,之所以能够比较顺利,我觉得都是大一大二一个键一个键敲出来的,也是大三一本书一本书读出来的。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把相关的前因后果放到了一起,是为了解释有些事情的前因后果。 不过我不想给读者一个误解,即我恰好运气特别好,一路直行没有任何弯路。相反,我觉得我走了不少弯路,但是我很高兴走这些弯路。比如说,我上大学的时候,很多精力花在了做数论题上,《现代数论经典引论》这本书的习题我差不多一题一题都做完了,但是我出国申请学习数论没拿到中意的 offer, 现在也不从事相关的研究,所以这些积累至今没看到有什么直接的作用;我一度认为自己要做一个电子工程师,我大一大二还旁听了电子系的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还混到电子系实验室学 ARM 开发板,但是现在这些除了吹牛外也没什么作用,学到的一点皮毛也还给老师了。我是个兴趣很广泛的人,看过的杂书,做过的笔记,最后有用的,我觉得有十分之一就已经很好了。大学的时候,为了让自己精力不耗散,我限定自己每次借书,一定要保证四本计算机/数学,外带一本社科人文书,还有一本任意的书,而且那四本一定要做笔记精读。因为这样,我才能够最终没把有限的人生耗费在无限的浅尝辄止上。

即便这样,如果纯按照现在需要的知识看,我在“没用” 的东西上浪费的时间还是很多。不过我倒不愿意称这些为浪费, 在我看来,成长路径中有很多的偶然,没人知道在一些关键时候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储备,所以踏实地多储备一些是好事。我在大四的经历和其他的一些经历都告诉我,以前通过看书,自学,彻底的弄懂的一件知识,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突然被用到。这时候对当年积累的庆幸和再发现的快乐,就像蓦然回首见到灯火阑珊处的秋水美人一样,是没法用文字描绘的。另外,我有个切身的教训,就是要踏实的积累。我读书涉猎很广,很多东西我都能大概知道怎么回事,但是就是学得不深刻,所以即使当时花了很多力气,需要的时候还要花大功夫重头捡起。 所以我的教训就是,与其两个半瓶水,不如一个满瓶水。 这个道理用在读书上就是说,一本好书读两次要胜过两本好书各读一次。要是大学能重新来过一次,我会少读一些书,多读透一些书,这可能是我觉得当年猛读书的唯一遗憾。

小时候我嗜书如命,我爸爸老是担心我会成为一个不懂人事的书呆子。大学中的我,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其实除了读书外,我的大学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很快乐的。我有非常玩得好的同学们;靠着帅哥室友们的魅力,我还常常和他们一起,和联谊寝室那些青春活泼的姑娘们打球,打牌。我还谈了一次恋爱,让我对感情的事情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事情,交替的穿插在我这个书呆子平淡无华的大学四年,让我的大学生活如此美好,但这些细碎的星星点点的人生经历,都不足为外人道了。

我就在自学和读书,乱读和乱逛中,过完了我的四年。博文视点的编辑和我约稿的时候,我就已经读了这个系列其他作者的一些文章。我觉得自学和积累始终是我大学的一条主线,我也写不好那些支线的事情,因此文章平淡少趣味,只希望读者海涵了。我是个不合格的学生,我忘了不少任课老师,忘了我寝室的门牌号码,忘了我的学号,忘了班上不少美丽的女同学的样子,却没有忘记某个夏天的中午,汗流浃背的我冲进图书馆,跳入一阵凉爽的书香;以及某个春天,我在草坪上读书入了迷,喷水龙头把我后背全打湿了还浑然不觉。这就是我的大学。

2009/8/7 Jeffrey Zhao <je...@live.com>


为什么总有人这么牛。

又聪明又努力。

每次看到这些经历我都觉得同样这些年我浪费了多少时间。



Jeffrey Zhao
Blog: http://www.cnblogs.com/JeffreyZhao
Twitter: http://twitter.com/jeffz_cn

--------------------------------------------------
From: "Eric" <xu.ma...@gmail.com>
Sent: Thursday, August 06, 2009 11:50 PM
To: "TopLanguage" <pon...@googlegroups.com>
Subject: [TL] {OT} 我的大学[跟pongba师兄的风]


==============
同样也是博文的书里面的, 欢迎大家读了留言, 编辑希望放一些精彩的读者留言到书里面去
==============



我的大学

虽然标题是"我的大学",但大学中的一切,其实都和大学前的经历和学习习惯有关。因此,我还是从我小学时的一件对我以后人生,包括大学影响巨大的事情说
起吧。

数理化和好老爸

我的小学是在农村里和爷爷奶奶度过的。我的父母住在小镇上,两人平时都要工作,没空照看我和我弟弟。所以,我只有周末和放假才到镇上,和父母弟弟在一
起。四年级升五年级那个暑假,我到了镇上,和父母在一起。因为一起抓鱼钓虾的玩伴都在老家,百无聊赖的我开始乱翻父亲的书橱,找书看。某天,我翻出了一
本叫做《平面几何一题多解》的书,那是本封面很好看的书。我把整本书翻下来,每个汉字我都认识,但每个符号我都不懂。好奇的我于是问父亲,这个书讲的是
什么呀,怎么从来没见过这些奇怪的符号呢? 他就告诉我说,书里讲解的这个东西,叫平面几何。他接着问我说,“平面几何是个很有趣的东西,你想不想学
呢?” 我说,当然想啊。那时的我,其实只是一个好奇的小学生,迫切想知道这个书中的图画和符号的意思。我肯定不会想到,这个很随意的决定,改变了我其
后的整个人生。
--
Korben Zhang

Jun Yang

未读,
2009年8月6日 21:19:522009/8/6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写得很好。

读起来很实在。蛮受启发。

一点点个人建议:

1。不可否认,被出版社邀请写这样一篇文章,潜意识里会让人有一种"我是成功者"的自我暗示,这可能会影响表达的客观性,也许会让你有意无意地对自己的一些

经历作了修饰(仅仅是我的一种猜测和从文字表达中得来的感觉啊,也许是我的猜测过于阴暗了,呵呵),如果能够把文字内容表达得再"平凡"一些,在记录文

字的时候少一些"精英"意识,可能文章的启发意义会更大一些。

2。另外,写的成功经历太多,我倒觉得,不妨多写一些不太成功的经历,特别是那些如何从不成功向成功转变的经历,以及相应的心态转变的过程。你在文章中也

提到了一些弯路,但是着墨似乎略少了一些。容易让人在读完这篇文章以后,只关注成功的一面,而忽略了成功背后的努力和弯路。我个人总觉得,成长不是一件

轻松的事情,如果读者过分关注成长后的结果,忽视了对成长之前的过程的关注,容易被误导
。不过这又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就算把文章写得再客观,读

了的人,也总会有一些人“读时激情满满,读后依然故我“,成功经历的独特性注定了其借鉴意义的局限性


3。读完你的文章,个人感觉,对你的成长影响最大的有几个点:

    1)。儿时的父亲启蒙

    想强调的是,这一点大多数人没法复制。
   
    因为很多个人特质的培养在儿时阶段是最容易作到的,而成年以后,再想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惯往往需要花费巨大的毅力和代价。成年以后的核心

特质的改变往往会涉及到对自己习惯了的认识和行为模式的颠覆,跟自毁有些相似,不是每个人都受得了的。
   
    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对人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的核心特质的话,借鉴别人成长经历的意义往往会打折扣。


    2)。大二时同学和叔叔的影响

    我觉得,这应该属于机遇,但也跟你儿时的启蒙有关,也就是说当你遇到这两个人的影响的时候,你已经具备了接纳这些影响的内因,所以才能自然地接纳这些影响,成长起来。

    而你的同学和你的叔叔能影响到的人肯定不止你一个,但能够在接触到这些影响之后,最后作出相似成绩的人,恐怕就不那么多了吧。

    所以我觉得,从重要性来看,似乎儿时的启蒙对你的影响意义更大一些。而这一点成长体验,大多数人无法复制:)。

    至于,其他的结果,我倒觉得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纯属一些个人的乱谈啊,呵呵。


2009/8/6 Eric <xu.ma...@gmail.com>



--
yangj...@gmail.com
http://hi.baidu.com/yjpro

laihj

未读,
2009年8月6日 21:26:192009/8/6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我倒觉得无所谓复制,一个人的经历本来就只是参考而已,笑来老师就写过“小心所谓的成功学”。写的人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看的人看了觉得有点教益很好,完全没有教益也不必放在心上。真正的学习本来也不是完全通过他人的经历获得的。有那么一些而以借鉴的地方就够了

“我限定自己每次借书,一定要保证四本计算机/数学,外带一本社科人文书,还有一本任意的书,而且那四本一定要做笔记精读。

2009/8/7 Jun Yang <yangj...@gmail.com>

carol Man

未读,
2009年8月6日 21:58:372009/8/6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出国是对的

2009/8/7 laihj <hama...@gmail.com>



--
=============================
Like eat,like sleep,I'm a 2-feet PIG -_-#
=============================

来年鱼

未读,
2009年8月7日 00:17:362009/8/7
收件人 TopLanguage
从这一点来看的话,家庭教育太重要了,而这个却又是我们自身难以改变的
像你说的,只有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了解后,开始自毁,然后重构。。。这条路径了。。。

On Aug 7, 9:19 am, Jun Yang <yangjun...@gmail.com> wrote:
> 写得很好。
>
> 读起来很实在。蛮受启发。
>
> 一点点个人建议:
>

> 1。不可否认,被出版社邀请写这样一篇文章,潜意识里会让人有一种"*我是成功者*"的自我暗示,这可能会影响表达的客观性,也许会让你有意无意地对自己的一些
>
> 经历作了修饰(*仅仅是我的一种猜测和从文字表达中得来的感觉啊,也许是我的猜测过于阴暗了,呵呵*),如果能够把文字内容表达得再"*平凡*"一些,在记录文
>
> 字的时候少一些"*精英*"意识,可能文章的启发意义会更大一些。


>
> 2。另外,写的成功经历太多,我倒觉得,不妨多写一些不太成功的经历,特别是那些如何从不成功向成功转变的经历,以及相应的心态转变的过程。你在文章中也
>

> 提到了一些弯路,但是着墨似乎略少了一些。容易让人在读完这篇文章以后,只关注成功的一面,而忽略了成功背后的努力和弯路。*我个人总觉得,成长不是一件
>
> 轻松的事情,如果读者过分关注成长后的结果,忽视了对成长之前的过程的关注,容易被误导*。不过这又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就算把文章写得再客观,读
>
> 了的人,也总会有一些人"读时激情满满,读后依然故我",成功经历的独特性注定了其借鉴意义的局限性*。
>
> 3。读完你的文章,个人感觉,对你的成长影响最大的有几个点:
>
> *1)。儿时的父亲启蒙*
>
> 想强调的是,*这一点大多数人没法复制。*
>
> * 因为很多个人特质的培养在儿时阶段是最容易作到的,而成年以后,再想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惯往往需要花费巨大的毅力和代价。成年以后的核心
>
> 特质的改变往往会涉及到对自己习惯了的认识和行为模式的颠覆,跟自毁有些相似,不是每个人都受得了的。
>
> 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对人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的核心特质的话,借鉴别人成长经历的意义往往会打折扣。*
>
> * 2)。大二时同学和叔叔的影响*
>
> 我觉得,这应该属于机遇,但也跟你儿时的启蒙有关,也就是说当你遇到这两个人的影响的时候,你*已经具备了接纳这些影响的内因*
> ,所以才能自然地接纳这些影响,成长起来。
>
> *而你的同学和你的叔叔能影响到的人肯定不止你一个,但能够在接触到这些影响之后,最后作出相似成绩的人,恐怕就不那么多了吧。*

来年鱼

未读,
2009年8月7日 00:17:442009/8/7
收件人 TopLanguage
从这一点来看的话,家庭教育太重要了,而这个却又是我们自身难以改变的
像你说的,只有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了解后,开始自毁,然后重构。。。这条路径了。。。

On Aug 7, 9:19 am, Jun Yang <yangjun...@gmail.com> wrote:

> 写得很好。
>
> 读起来很实在。蛮受启发。
>
> 一点点个人建议:
>


> 1。不可否认,被出版社邀请写这样一篇文章,潜意识里会让人有一种"*我是成功者*"的自我暗示,这可能会影响表达的客观性,也许会让你有意无意地对自己的一些
>
> 经历作了修饰(*仅仅是我的一种猜测和从文字表达中得来的感觉啊,也许是我的猜测过于阴暗了,呵呵*),如果能够把文字内容表达得再"*平凡*"一些,在记录文
>

> 字的时候少一些"*精英*"意识,可能文章的启发意义会更大一些。


>
> 2。另外,写的成功经历太多,我倒觉得,不妨多写一些不太成功的经历,特别是那些如何从不成功向成功转变的经历,以及相应的心态转变的过程。你在文章中也
>

> 提到了一些弯路,但是着墨似乎略少了一些。容易让人在读完这篇文章以后,只关注成功的一面,而忽略了成功背后的努力和弯路。*我个人总觉得,成长不是一件
>
> 轻松的事情,如果读者过分关注成长后的结果,忽视了对成长之前的过程的关注,容易被误导*。不过这又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就算把文章写得再客观,读
>
> 了的人,也总会有一些人"读时激情满满,读后依然故我",成功经历的独特性注定了其借鉴意义的局限性*。
>
> 3。读完你的文章,个人感觉,对你的成长影响最大的有几个点:
>
> *1)。儿时的父亲启蒙*
>
> 想强调的是,*这一点大多数人没法复制。*
>

> * 因为很多个人特质的培养在儿时阶段是最容易作到的,而成年以后,再想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惯往往需要花费巨大的毅力和代价。成年以后的核心
>
> 特质的改变往往会涉及到对自己习惯了的认识和行为模式的颠覆,跟自毁有些相似,不是每个人都受得了的。
>


> 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对人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的核心特质的话,借鉴别人成长经历的意义往往会打折扣。*
>
> * 2)。大二时同学和叔叔的影响*
>
> 我觉得,这应该属于机遇,但也跟你儿时的启蒙有关,也就是说当你遇到这两个人的影响的时候,你*已经具备了接纳这些影响的内因*
> ,所以才能自然地接纳这些影响,成长起来。
>
> *而你的同学和你的叔叔能影响到的人肯定不止你一个,但能够在接触到这些影响之后,最后作出相似成绩的人,恐怕就不那么多了吧。*
>

已删除帖子

居振梁

未读,
2009年8月7日 00:36:142009/8/7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家庭教育虽重要,但首先还是要自己愿意去做,才能接受的了这样的成长环境。
否则……小时候的自己是没什么主见的(除了兴趣驱使),往往屈服于家长的语言或肢体暴力。这肯定不是长远之计。

2009/8/7 来年鱼 <cola...@gmail.com>

从这一点来看的话,家庭教育太重要了,而这个却又是我们自身难以改变的
像你说的,只有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了解后,开始自毁,然后重构。。。这条路径了。。。



--
黑客精神 团队精神 清心寡欲
http://wargrey.yo2.cn
http://wargrey.blogspot.com
主要兴趣:Unix/GNU Linux、人工智能、虚拟化、心理学、数学
其他兴趣:自然科学、武术、自然语言、人文文化、科幻魔幻

居振梁

未读,
2009年8月7日 00:43:072009/8/7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这位兄弟,其实参与的很多作者的文章都有关于“在逆境中成长”的话题,所以不用因为环境不好就羡慕别人。

居振梁

未读,
2009年8月7日 00:44:552009/8/7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这也是你的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小时候我家条件比现在好的多,然而我现在连这些事都做不了……其实更是不屑于去做。

2009/8/7 云端孤鹜 <wws...@163.com>
我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野地里挥舞锄头汗流浃背地种地,为凑不齐几十块的学费忧心忡忡。

LCG

未读,
2009年8月7日 01:32:362009/8/7
收件人 TopLanguage
谢谢你写这篇文章,对我很有激励作用。

> 我个人认为, 《Thinking in Java》 和 《The TeXbook》都算得上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精品书,是经典的英文原版书。我一上 ...
>
> read more >>

Yishi Guo

未读,
2009年8月7日 02:26:532009/8/7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现在快要升入大二了,以前看过Pongba的大学经历分享,现在再看到楼主的分享,想说,谢谢你们的分享,让我明白一些什么,懂得一些什么,了解一些什么,知道一些什么.

人生是一个单向的行驶过程,只有"播放"键没有"暂停"和"倒退".但是获知别人的心路历程,用来走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何尝不是一件美事.

做一个有心人,善于从别人的经历中汲取自己成长的养分,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少些"坎坷"少些"蹉跎".能真正拥有有效率的生命.

再次谢谢楼主分享自己的经历,受用中...


2009/8/6 Eric <xu.ma...@gmail.com>
==============
同样也是博文的书里面的, 欢迎大家读了留言, 编辑希望放一些精彩的读者留言到书里面去
==============


--
iStone
http://meiyou.org

shawn wang

未读,
2009年8月6日 21:24:402009/8/6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这样的文章应该算是自传了。可以照着《富兰克林自传》那样写

2009/8/7 Jun Yang <yangj...@gmail.com>

谢铸聪

未读,
2009年8月7日 02:37:432009/8/7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呵呵,很受鼓舞,尽管我家庭教育跟楼主不是一个档次的,大学也学得很菜,面试时别说微软,连阿里巴巴都过不了一面,可见水平真是太菜了,呵呵。
 
如果以前的我,肯定还是觉得楼主像神一样。现在,我也渐渐觉得,神也是由人而来的。因为我是找到工作后,才开始看到有编程珠玑、Thinking in C++这样的东西的,而在以前,我还在因为自己的C++考得好,就得意洋洋,简直就是汗颜啊,呵呵。
 
一个人的成功,肯定是无法完全复制的,否则,基本上每个成功的人的孩子都会那么成功,尽管我们现在知道应该如何成长,但是我们去教导我们的孩子时,并不能确定一定就能成功,孩子想不想学,还是挺有关系的。
 
其实一个人无论喜欢学什么,只要他有一个品质:渴望优秀,不甘平庸。那么,我觉得他就会成功的。
每个人都有屈服于平庸的时候,只是希望你能够早点醒悟,不要沉溺太久了。
 
学习,的确是要有大眼光,看书,就得看经典的,与人交往,就得找那些思想境界很高的人,例如这个邮件列表的,呵呵。
 
当你看了有关思想的书,你再去做事情时,你就会有很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不会盲目且烦躁了。
 
虽然我现在比楼主的水平应该晚了3年,但是我相信以后也仅仅是3年。
 
呃,当然我相信TL里面还有比这更牛的人,呵呵。不要见怪啊,小弟也是给自己打打气 0_0

Mikster.Z

未读,
2009年8月7日 03:02:292009/8/7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对我来说,我经历过挫折,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而且是不可挽回的,当然我不是反对35或者40岁开始立志搞科研的行动。但是人始终是社会人,最重要的是人生,理想是可以随着时间而改变的,我们在为楼主感到高兴和祝福的同时,其实也应该看到,我们错过的始终是错过了,与其再很理想化去追求一些对我们来说有点时不我待的东西,还不如有所舍弃,发挥自己的长处,也许我迷惘过失去了成为学术牛人的机会,但是现在或许有开始努力成为一名赚钱牛人的机会,与其修补过去的缺憾,不如开创新的目标。

话说有钱了资助科学研究,也算对社会贡献良多嘛。

这有点跑题了,我个人看到success story一般都会有点点缺憾=.=

So,家庭背景这种东西,没有就是没有,唯一我们control内的就是我们的现在,以及我们的目标。

2009/8/7 谢铸聪 <zhuco...@gmail.com>



--
EX - EMBEDDED SYSTEM DEVELOPER
SOFTWARE ENGINEER
Name : Mikster  

zhang xuecheng

未读,
2009年8月7日 04:16:522009/8/7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很有启发。
尤其是怎么看书这段,像楼主学习!

2009/8/6 Eric <xu.ma...@gmail.com>



--
   best regards,
   zhang xuecheng
   http://veryzhang.cn

Jeffrey Zhao

未读,
2009年8月7日 04:30:562009/8/7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其实吧,阿里巴巴不一定不如微软。国内的一些nb的企业,还是很强大的。

He Dan

未读,
2009年8月7日 05:15:482009/8/7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觉得最佩服的就是LZ看书有计划、能坚持,现在自己也做了书单,准备好好看看那些基础的书,另外把以前读的不细的书再读遍。现在看书一直坚持用MindMap做读书笔记,感觉挺有用的,不会像以前读书看得快忘的也快了

恩,其实觉得这几年,不少挺有实力的毕业生都去的国内的IT公司
百度,腾讯,阿里感觉招走了很多水平非常不错的学生,不比去MS和IBM的差

2009/8/7 Jeffrey Zhao <je...@live.com>

nebuladream

未读,
2009年8月7日 06:49:212009/8/7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楼主太TM牛逼了,我等普通群众只能围观一下吧……

---------------------------传说中的无敌分割线----------------------------

主要关注:--AI(ML,NLP,进化计算),信息检索,linux,C++--
业余爱好:yy、科幻电影、体育、哲学、经济学、自然科学
坚信人工智能是未来!

-------------------------------------------------------------------------------------


2009/8/7 He Dan <helldra...@gmail.com>

lbaby

未读,
2009年8月7日 07:14:412009/8/7
收件人 TopLanguage
在你blog 看的, 呵呵,还实在不知道 此 Eric 是彼Eric


On Aug 6, 11:50 pm, Eric <xu.math...@gmail.com> wrote:
> ==============

> 我个人认为, 《Thinking in Java》 和 《The TeXbook》都算得上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精品书,是经典的英文原版书。我一上 ...
>
> read more >>

图灵刘江

未读,
2009年8月7日 12:39:412009/8/7
收件人 TopLanguage
呵呵,我咋强烈觉得这么长的文章,中心思想是为《编程珠玑》
在做广告呢?

Eric

未读,
2009年8月7日 13:18:212009/8/7
收件人 TopLanguage

On Aug 6, 8:19 pm, Jun Yang <yangjun...@gmail.com> wrote:
> 写得很好。
>
> 读起来很实在。蛮受启发。
>
> 一点点个人建议:
>

> 1。不可否认,被出版社邀请写这样一篇文章,潜意识里会让人有一种"*我是成功者*"的自我暗示,这可能会影响表达的客观性,也许会让你有意无意地对自己的一些
>
> 经历作了修饰(*仅仅是我的一种猜测和从文字表达中得来的感觉啊,也许是我的猜测过于阴暗了,呵呵*),如果能够把文字内容表达得再"*平凡*"一些,在记录文
>

> 字的时候少一些"*精英*"意识,可能文章的启发意义会更大一些。


>
> 2。另外,写的成功经历太多,我倒觉得,不妨多写一些不太成功的经历,特别是那些如何从不成功向成功转变的经历,以及相应的心态转变的过程。你在文章中也
>

> 提到了一些弯路,但是着墨似乎略少了一些。容易让人在读完这篇文章以后,只关注成功的一面,而忽略了成功背后的努力和弯路。*我个人总觉得,成长不是一件
>
> 轻松的事情,如果读者过分关注成长后的结果,忽视了对成长之前的过程的关注,容易被误导*。不过这又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就算把文章写得再客观,读
>
> 了的人,也总会有一些人"读时激情满满,读后依然故我",成功经历的独特性注定了其借鉴意义的局限性*。
>
> 3。读完你的文章,个人感觉,对你的成长影响最大的有几个点:
>
> *1)。儿时的父亲启蒙*
>
> 想强调的是,*这一点大多数人没法复制。*
>

> * 因为很多个人特质的培养在儿时阶段是最容易作到的,而成年以后,再想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惯往往需要花费巨大的毅力和代价。成年以后的核心
>
> 特质的改变往往会涉及到对自己习惯了的认识和行为模式的颠覆,跟自毁有些相似,不是每个人都受得了的。
>


> 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对人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的核心特质的话,借鉴别人成长经历的意义往往会打折扣。*
>
> * 2)。大二时同学和叔叔的影响*
>
> 我觉得,这应该属于机遇,但也跟你儿时的启蒙有关,也就是说当你遇到这两个人的影响的时候,你*已经具备了接纳这些影响的内因*
> ,所以才能自然地接纳这些影响,成长起来。
>
> *而你的同学和你的叔叔能影响到的人肯定不止你一个,但能够在接触到这些影响之后,最后作出相似成绩的人,恐怕就不那么多了吧。*
>

> 所以我觉得,从重要性来看,似乎儿时的启蒙对你的影响意义更大一些。而这一点成长体验,大多数人无法复制:)。
>
> 至于,其他的结果,我倒觉得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
> 纯属一些个人的乱谈啊,呵呵。

Yangjun 说的是对的, 这篇文章我加工了很多。 不过我真的不是为了只写成功,我觉得是因为我的大学很平淡,也没有太多的"失败"和"成
功"。 关于心态的迷茫的苦闷感和挫折感,其实经历过的就会体会到我当时的心态变化。 即使那几段所谓的"成功",也是如实的写。 我的高中其实才有很
多的失败, 学会了很多东西, 我都没写下来。 比如我搞数学竞赛,第一次成绩很糟糕,到了高三才得奖,即使我觉得高二水平和高三差不多。 计算机竞赛
也是,莫名其妙的就搞得很糟糕。 这些事情在高中经历过了之后,我在大学期间就不是太在意成功和失败这些, 外界也没有任何压力,我父母也觉得差不多就
可以了, 别学成了书呆子, 所以我很自在的看自己的书。

Eric

未读,
2009年8月7日 13:21:342009/8/7
收件人 TopLanguage

>
> 虽然我现在比楼主的水平应该晚了3年,但是我相信以后也仅仅是3年。
>
> 呃,当然我相信TL里面还有比这更牛的人,呵呵。不要见怪啊,小弟也是给自己打打气 0_0

TL 里面牛人超级多, 我也常常潜水看帖然后给有些贴打5星, 自己却写不出好东西。
我这个写好了都没好意思贴出来, 博文的编辑催我要收集一些读者评论,才贴上 TL。

Outlier 中说, 就一万个小时。 所以,如果三年之中, 你能够每天10小时,从不间断的去学习和充实自己, 那就是这个领域一等一的牛人了,
我自己也做不到这点....

Eric

未读,
2009年8月7日 13:22:342009/8/7
收件人 TopLanguage
哈哈 是的。
我在博客上也说过很多次, 看完编程珠玑,基本上面试无忧。

GLORY

未读,
2009年8月7日 19:38:572009/8/7
收件人 TopLanguage
细细读完,有种流泪的冲动。
就像是看到Rockets Boy最终穿着NASA的制服对着镜头挥手一般,精彩的故事总给人带来这样的感动。

Beyond

未读,
2009年8月7日 20:08:302009/8/7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牛人不走捷径。。。慨叹时光为什么不能倒流,回到大一那年秋天?

Wei Gao

未读,
2009年8月7日 20:08:442009/8/7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我翻的书基本都是QA书架的...

2009/8/7 GLORY <iaml...@gmail.com>

细细读完,有种流泪的冲动。
就像是看到Rockets Boy最终穿着NASA的制服对着镜头挥手一般,精彩的故事总给人带来这样的感动。



--
Wei Gao

Yiqun Hu

未读,
2009年8月8日 05:34:332009/8/8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从最初开始阅读4G Space的两个经典系列(只用命令行工作,编程珠玑番外篇),就了解了Eric的实力,这次Eric的经历我想对很多人都会有帮助。对于已经过了大学时代的人,虽然无法回到从前,还是可以从现在开始去充实自己的,Eric的标准也未必需要照搬,每个人的特性不同,我总结类似Eric和刘未鹏他们成长的经历,有几个共性是相通的
1. 恒心,//十年如一日,坚持做一件事,自然就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2. 兴趣,//兴趣是你的契机,坚持做一件事,自然会遇到挫折,只有兴趣可以使人坚持,进而突破。


2009/8/6 Eric <xu.ma...@gmail.com>



--
HU YIQUN - <yiqun.hu@gmail.com>

Jun Yang

未读,
2009年8月8日 06:40:562009/8/8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上次的回复只是一些吹毛求疵的个人观点而已,因为觉得文章写得很好,就想挑挑骨头,来让

文章能变得更好,更具有客观的启发意义。

"大学期间不在意成功和失败,自在地看书",这是挺值得咂磨的心态。我一直觉得,人生有

那么一个或几个阶段,能够不带功利心地去深入地学习一些东西,对他的成长会带来巨大的帮

助。我们总会期望去规划,期望去计算眼前学习与未来收益的投入产出比,但是我们又真得能

看清未来的事情,算清楚现在学的这门东西对未来是否有价值么?



2009/8/8 Eric <xu.ma...@gmail.com>



--
yangj...@gmail.com
http://hi.baidu.com/yjpro

lbaby

未读,
2009年8月8日 10:41:492009/8/8
收件人 TopLanguage
说的不错哦,
帖一下在王小波的文章里看到的一段话:
大意是,他教数学的老师告诉他们
,我今天讲的是高等数学,我想告诉你们的是,高等数学没有用,但却是好的知识

On Aug 8, 6:40 pm, Jun Yang <yangjun...@gmail.com> wrote:
> 上次的回复只是一些吹毛求疵的个人观点而已,因为觉得文章写得很好,就想挑挑骨头,来让
>
> 文章能变得更好,更具有客观的启发意义。
>

> "*大学期间不在意成功和失败,自在地看书*",这是挺值得咂磨的心态。我一直觉得,人生有


>
> 那么一个或几个阶段,能够不带功利心地去深入地学习一些东西,对他的成长会带来巨大的帮
>
> 助。我们总会期望去规划,期望去计算眼前学习与未来收益的投入产出比,但是我们又真得能
>
> 看清未来的事情,算清楚现在学的这门东西对未来是否有价值么?
>

> 2009/8/8 Eric <xu.math...@gmail.com>

> yangjun...@gmail.comhttp://hi.baidu.com/yjpro

raymond

未读,
2009年8月8日 11:04:302009/8/8
收件人 TopLanguage
以工作为乐,一切水到渠成。

jrckkyy

未读,
2009年8月8日 11:15:292009/8/8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看得出来 Eric 兄是个挺有心也挺用心的人,很有前途!
同时感觉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努力远远不及 Eric 兄,向您学习了!
2009/8/6 Eric <xu.ma...@gmail.com>



--
http://hi.baidu.com/jrckkyy

Long Cheng

未读,
2009年8月8日 21:23:042009/8/8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很多微软的人都被忽悠去阿里巴巴了

2009/8/7 Jeffrey Zhao <je...@live.com>

杨宏

未读,
2009年8月9日 00:02:322009/8/9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阿里要这么多人准备干什么哦?

2009/8/9 Long Cheng <long.x...@gmail.com>
很多微软的人都被忽悠去阿里巴巴了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tangl_99

未读,
2009年8月9日 01:52:122009/8/9
收件人 TopLanguage
我当时实习的小mentor和老大都已经挖到阿里巴巴了。

怎么说呢,这个就像围墙一样。大家觉得MSRA多牛逼啊,我以前也这么以为,然后去实习个大半年后,看法完全变了。MSRA里面很多人,很多事情,都没
有意义。很多大家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东西,唯一的作用就是到每年的微软技术大会上show一下,有点自娱自乐的感觉。

而阿里巴巴这种做实业的企业,要处理超大规模的电子商务数据,是真的用到我们当时做的技术的。我相信很多去阿里巴巴,主要是看中自己的辛勤劳动成果能够
更加实际地作用于社会,另外当然阿里巴巴现在也不差钱。


On Aug 9, 9:23 am, Long Cheng <long.x.ch...@gmail.com> wrote:
> 很多微软的人都被忽悠去阿里巴巴了
>
> 2009/8/7 Jeffrey Zhao <je...@live.com>
>
> > 其实吧,阿里巴巴不一定不如微软。国内的一些nb的企业,还是很强大的。
>
> > Jeffrey Zhao
> > Blog:http://www.cnblogs.com/JeffreyZhao
> > Twitter:http://twitter.com/jeffz_cn
>

> > *From:* 谢铸聪 <zhucong...@gmail.com>
> > *Sent:* Friday, August 07, 2009 2:37 PM
> > *To:* pon...@googlegroups.com
> > *Subject:* [TL] Re: {OT} 我的大学[跟pongba师兄的风]

居振梁

未读,
2009年8月9日 01:57:122009/8/9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这不刚好就是 研究 和 应用 的区别吗?

2009/8/9 tangl_99 <tan...@gmail.com>
唯一的作用就是到每年的微软技术大会上show一下,有点自娱自乐的感觉
而阿里巴巴这种做实业的企业,是真的用到我们当时做的技术的



--
黑客精神 团队精神 清心寡欲
http://wargrey.yo2.cn
http://wargrey.blogspot.com
主要兴趣:Unix/GNU Linux、人工智能、虚拟化、心理学、数学
其他兴趣:自然科学、武术、自然语言、人文文化、科幻魔幻

tangl_99

未读,
2009年8月9日 02:12:282009/8/9
收件人 TopLanguage
恩,去MSRA做research还是不错。

不过,国内的博士在这方面机会很小,现在海归太多了,至少也要是个香港科大那种级别的,才有可能。

On Aug 9, 1:57 pm, 居振梁 <juzhenli...@gmail.com> wrote:
> 这不刚好就是 研究 和 应用 的区别吗?
>

> 2009/8/9 tangl_99 <tang...@gmail.com>


>
> > 唯一的作用就是到每年的微软技术大会上show一下,有点自娱自乐的感觉
> > 而阿里巴巴这种做实业的企业,是真的用到我们当时做的技术的
>
> --

> 黑客精神 团队精神 清心寡欲http://wargrey.yo2.cnhttp://wargrey.blogspot.com

tangl_99

未读,
2009年8月9日 02:13:452009/8/9
收件人 TopLanguage
恩,对。研究和应用是有区别的。但是作为一个计算机科学的学者,有点必须记住,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

On Aug 9, 1:57 pm, 居振梁 <juzhenli...@gmail.com> wrote:

> 这不刚好就是 研究 和 应用 的区别吗?
>

> 2009/8/9 tangl_99 <tang...@gmail.com>


>
> > 唯一的作用就是到每年的微软技术大会上show一下,有点自娱自乐的感觉
> > 而阿里巴巴这种做实业的企业,是真的用到我们当时做的技术的
>
> --

> 黑客精神 团队精神 清心寡欲http://wargrey.yo2.cnhttp://wargrey.blogspot.com

line head

未读,
2009年8月9日 02:22:412009/8/9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研究的很多东西应该是需要沉淀很多很多年才会出成果,而且一般都会出比较大的成果吧。应用更务实一些,不好说孰优孰劣,不过我绝对对计算机这门应用型的学科而言,先多应用下,找到了需要研究的领域并且有个大局上的把握更好。
不过我以前学校老师说,从理论到应用很容易,从应用到理论很难。所以也不好说。
研究因为其超前性,因为需要沉淀很长时间,所以需要更多抵制浮躁,需要更沉得下心一些吧

2009/8/9 tangl_99 <tan...@gmail.com>

yang gao

未读,
2009年8月9日 04:34:192009/8/9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兴趣是强大的驱动力呀

Lambda

未读,
2009年8月9日 06:26:372009/8/9
收件人 TopLanguage
不知道MSRA有没有参与Bing的研发啊
我在一个地方看到,Bing是MS在印度的研究院开发的
为什么不用中国人的研究成果啊

Jun Yang

未读,
2009年8月9日 08:55:272009/8/9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观点很正常,不过我有点好奇,

你在MSRA呆了半年的经历就能对MSRA和阿里巴巴孰优孰劣得出一个清晰客观的认识

么?


2009/8/9 tangl_99 <tan...@gmail.com>



--
yangj...@gmail.com
http://hi.baidu.com/yjpro

tangl_99

未读,
2009年8月9日 09:18:172009/8/9
收件人 TopLanguage
Google那套技术,在MSRA的DIT搞了一套。。。然后楼下的STC也搞了一套。。。。感觉都有点自娱自乐。Bing.com又是另外一帮人做
的。。。

估计微软在中国,只是为了退税政策,才搞那么一个臃肿的机构。。。。听说"外企在中国赚的多少钱必须至少投资多少比例在国内啊,就可以享受税收上的优惠
政策",是不是有这样一个政策,我不知道瞎说的哈。不要追查我。

tangl_99

未读,
2009年8月9日 09:22:492009/8/9
收件人 TopLanguage
why not?

On Aug 9, 8:55 pm, Jun Yang <yangjun...@gmail.com> wrote:
> 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观点很正常,不过我有点好奇,
>
> *你在MSRA呆了半年的经历就能对MSRA和阿里巴巴孰优孰劣得出一个清晰客观的认识
>
> 么?*
>
> 2009/8/9 tangl_99 <tang...@gmail.com>

> yangjun...@gmail.comhttp://hi.baidu.com/yjpro

居振梁

未读,
2009年8月9日 09:28:212009/8/9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我感觉可能是因为tangl_99当时去的时候,对研究的理解不是很深刻,于是带着这样的预设偏见开始工作,却发现很多事例刚好能证明自己的猜测。

实际上对于搞研究的人来说,半年基本就像正常生活的半个月一样,很快就过去了。我所在的实验室(虽然级别低了太多,不过相对现象是差不多的)里也有很多牛人在抱怨整天做些没意义的事。关键是还不清楚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关系。

即使是应用科学也少不了“研究”的环节。

不过说那些机构是个“围城”这点我还是比较赞同的,因为我自己从小就是个比较“神化”那些NB人或事的人,但是等到自己经历过后发现其实大家没有什么不一样。

2009/8/9 Jun Yang <yangj...@gmail.com>
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观点很正常,不过我有点好奇,

你在MSRA呆了半年的经历就能对MSRA和阿里巴巴孰优孰劣得出一个清晰客观的认识么?

--
黑客精神 团队精神 清心寡欲
http://wargrey.yo2.cn

Wenbo Yang

未读,
2009年8月9日 09:50:452009/8/9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唐只是谈了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的改变,您的这种问题就有点儿意思了,他又没有说他的认识是清晰客观的,您何必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呢?

文博

2009/8/9 Jun Yang <yangj...@gmail.com>
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观点很正常,不过我有点好奇,

你在MSRA呆了半年的经历就能对MSRA和阿里巴巴孰优孰劣得出一个清晰客观的认识么?

2009/8/9 tangl_99 <tan...@gmail.com>
我当时实习的小mentor和老大都已经挖到阿里巴巴了。

怎么说呢,这个就像围墙一样。大家觉得MSRA多牛逼啊,我以前也这么以为,然后去实习个大半年后,看法完全变了。MSRA里面很多人,很多事情,都没有意义。很多大家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东西,唯一的作用就是到每年的微软技术大会上show一下,有点自娱自乐的感觉。


而阿里巴巴这种做实业的企业,要处理超大规模的电子商务数据,是真的用到我们当时做的技术的。我相信很多去阿里巴巴,主要是看中自己的辛勤劳动成果能够更加实际地作用于社会,另外当然阿里巴巴现在也不差钱。


--
Wenbo YANG

Homepage ---> http://solrex.cn
Blog | Solrex Shuffling ---> http://blog.solrex.cn

Tiny fool

未读,
2009年8月9日 10:11:432009/8/9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me 2, 我也觉得这次Jun Yang的问题有点过了,我觉得很少有人可以真的清晰客观,但是对MSRA至少在里面待过比没有待过的从概率上讲发言权大点。我这种没待过的,也有评点的权利,何况待过的呢?

实话说,我从不要求自己客观,因为我知道我没有在一个客观的postion,我没有必要客观,也没有能力客观。我也不期待别人客观,每个人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主观的去看,对得起自己的观点去评点,就已经有很大的帮助了。

2009/8/9 Wenbo Yang <sol...@gmail.com>

Patrick Leung

未读,
2009年8月9日 12:52:292009/8/9
收件人 TopLanguage
读完本文后,我觉得自己也应一改多看而不精的学习习惯,认真读好書,一步一脚印,不貪多。
深受启发,谢谢分享。

> 我个人认为, 《Thinking in Java》 和 《The TeXbook》都算得上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精品书,是经典的英文原版书。我一上 ...
>
> read more >>

Jun Yang

未读,
2009年8月9日 21:07:512009/8/9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Tiny

你说得对,很少有人可以完全作到真的清晰客观。

在一个环境里有过经历的人也的确比没有经历的人更有发言权

我这个问题问得可能是尖刻了一点,如果在语气上让tang或是别的同学感觉不爽,表示抱

,实非本意。我的本意并不是想引起这种争论,只是想建议Tang在表达观点的时候,能够

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更多的支撑论据。

我个人的理解是,讨论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讨论内容的客观性和理性,讨论的时候,

如果有太多主观的东西并对此不加说明,可能会诱使讨论偏离本质。

@wenbo

Tang的确只是谈了自己的感受,但是从他的表述来看,我的理解是他对自己的观点的真实性还

是蛮有把握,所以我会以为Tang的内心是认为自己得出了清晰客观的认识的。提这个问题

不是想较真,只是想看看他怎么得出这个认识的,如果能够给出很具体的例子和论据来说明他

的观点,那我长了见识,多了些对这两个企业的了解,如果给不出充实的论据,更多是一种局

部的主观感受的话,至少我觉得可以让大家冷静理性一些看待这个问题。

-------------------------------------------------------------------------------------------------------------------------------

如Tiny所言,我们大多情况下都没有在一个客观的postion,所以也没有能力客观,但是

我以为我们仍然有必要 去尽可能作到客观,就算明明知道个体认识的局限,也不代表我们不

应该有这种追求客观本来的意识。如果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带有了太多主观的东西,我们是否

可以看清事物本身呢?如果连事物本身都看不清的话,我们又怎么基于已形成的认识去作出贴

近客观的行为呢?

知不能而为之,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吧。

2009/8/9 Tiny fool <tiny...@gmail.com>



--
yangj...@gmail.com
http://hi.baidu.com/yjpro

Tiny fool

未读,
2009年8月9日 21:17:502009/8/9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我对客观性以前的观点跟你比较接近,说话写东西尽量追求客观,甚至自己亲眼所见的东西,我也说“据说”,以防有人说我太主观。

不过,后来我想通了,要求每个人都客观太难。其实大家不管怎么力求客观,总是摆脱不了主观认识的影响,很多说自己很客观的人,其实主观的成分反而更大。所以,我干脆也不要求自己客观,也不要求别人客观,每个人按照自己的观感去说,说明自己是主观的判断,这反而给读者最大的自由。假设tangliang不提自己实习了多久,估计也没有别人知道,所以,tangliang要是摆出个客观腔,说的滴水不漏其实也不难(至少我相信我可以轻松做到,我忽悠人的时候经常假装客观来贩卖自己的主观意愿),但是读者多半就会更容易轻信,而不是带入自己的思考。

现在tangliang说了自己实习多久,说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大家都知道这也不是什么绝世大哲的纯客观观点。大家反而有的探讨的空间,质疑时间短的有的质疑,质疑是否深入的也有的质疑。而滴水不漏的客观腔,你想质疑都不知道问什么好,呵呵。

2009/8/10 Jun Yang <yangj...@gmail.com>

Jun Yang

未读,
2009年8月9日 21:38:102009/8/9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说明自己是主观的判断,反而给了读者最大的自由。“这句话说得有道理。

说到要求每个人都客观太难,这一点不假。不过,如果自己愿意的话,至少可以要求自己尽

量作到客观。责已可以严一些,责人可以宽一些。

另外,我个人的理解,如果一个人故意用客观的腔调把一个主观的东西表述出来,他在方家面

前通常还是会露出马脚的:)。

2009/8/10 Tiny fool <tiny...@gmail.com>



--
yangj...@gmail.com
http://hi.baidu.com/yjpro

Tiny fool

未读,
2009年8月9日 21:47:352009/8/9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

2009/8/10 Jun Yang <yangj...@gmail.com>

raof01

未读,
2009年8月9日 22:59:112009/8/9
收件人 TopLanguage
从这里面我读到几个字:踏实,思考,方向。

Luke Huang

未读,
2009年8月9日 21:40:342009/8/9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何谓主观和客观,我觉得简单说,主观就是带个人感情和倾向看待问题,客观则相反。所以其实要求一个人客观,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任务。只要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有意识的混淆事实,都是正常的。其实,面对多种不同信息发出者,如何客观认识一个道理或事实,是信息接受者的需要,也是自己需要做的。

就这个话题而言,并不是Tangl在MSRA呆的时间长了,他的意见就客观了,就他这段时间经历到的内容,虽然短,但同样是真实的。

2009/8/10 Tiny fool <tiny...@gmail.com>



--
Luke

up duan

未读,
2009年8月10日 02:28:172009/8/10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2009/8/10 Jun Yang <yangj...@gmail.com>

@Tiny

你说得对,很少有人可以完全作到真的清晰客观。

在一个环境里有过经历的人也的确比没有经历的人更有发言权

我这个问题问得可能是尖刻了一点,如果在语气上让tang或是别的同学感觉不爽,表示抱

,实非本意。我的本意并不是想引起这种争论,只是想建议Tang在表达观点的时候,能够

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更多的支撑论据。

我个人的理解是,讨论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讨论内容的客观性和理性,讨论的时候,

如果有太多主观的东西并对此不加说明,可能会诱使讨论偏离本质。

@wenbo

Tang的确只是谈了自己的感受,但是从他的表述来看,我的理解是他对自己的观点的真实性还

是蛮有把握,所以我会以为Tang的内心是认为自己得出了清晰客观的认识的。提这个问题

不是想较真,只是想看看他怎么得出这个认识的,如果能够给出很具体的例子和论据来说明他

的观点,那我长了见识,多了些对这两个企业的了解,如果给不出充实的论据,更多是一种局

部的主观感受的话,至少我觉得可以让大家冷静理性一些看待这个问题。

-------------------------------------------------------------------------------------------------------------------------------

如Tiny所言,我们大多情况下都没有在一个客观的postion,所以也没有能力客观,但是

我以为我们仍然有必要 去尽可能作到客观,就算明明知道个体认识的局限,也不代表我们不

应该有这种追求客观本来的意识。如果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带有了太多主观的东西,我们是否

可以看清事物本身呢?如果连事物本身都看不清的话,我们又怎么基于已形成的认识去作出贴

近客观的行为呢?

知不能而为之,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吧。

每一个人的立足点都是自己。所以尽量客观其实跟尽量主观没有什么差别。
如果希望客观,唯一可说的只有:这是我的一孔之见,当不得真:)。我怀疑没有人愿意这样引导别人去理解自己的观点吧。
我不惮于揣测一下:如果Tang说的是腾讯和阿里巴巴,不一定你就会对他对腾讯的观点有怀疑。主要是他的观点触犯了你的一个敏感点,所以你压根就是反对他的关于MSRA的看法,才提出这一点的。
另外,声明上面纯属我的个人主观看法,当不得真:)。

Jun Yang

未读,
2009年8月10日 02:59:062009/8/10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Luke Huang

上面Luke Huang说我们看事情不可避免总会带有感情和个人倾向, 这话一点不假,所以才要尽可能提醒自己在看问题的时候不要过

多引入这些因素,尽可能纯净地去看事情.能不能作到是一回事,有没有这种要求又是一回事. 我个人觉得 , 法乎上者得其中吧.

@up duan

呵呵,你分析得蛮有意思的.

不过, MSRA也算不上是我的敏感点.我一直在作Linux下的开发,不在MS开发系里混,跟MSRA谈不上有什么交集.唯一能扯上点关

系的交集是07年毕业的时候曾经去MSRA面试过.另外,我之前在TL里也曾对有网友声援Google被央视曝光这件事发表过不合时宜

的观点.我对大公司,知名外企并不是一味维护.

另外我并不是反对Tang的观点呀,我提那个问题的原意只是想建议他能够给出观点背后的论据.

尽量客观跟尽量主观还是有差别的.不过这个话题再说下去有点像哲学话题了,我就不再跑题了:).



2009/8/10 up duan <fix...@gmail.com>



--
yangj...@gmail.com
http://hi.baidu.com/yjpro

陈渊

未读,
2009年8月19日 07:59:042009/8/19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较长就不引用了。
我大三前得经历跟楼主很像,过完这个暑假我就大三了。经常潜水忍不住要发帖了。
小时候我可没有这么个父亲,可能他会教导我,但是我可没那么争气。
我中学的经历很奇特,迷恋数学奥林匹克和编程,但没人教我。
然而,最让我震撼得是楼主大一大二的经历。
我由于之前有了编程的底子,懂C语言,basic还有一些粗浅的算法,还有大学的计算机教材我也粗略看过,所以,进大学之后挺自傲的。
我不大爱认真听老师讲课,认为自己都懂。特别是java,由于有C的底子,不怎么听课,就做作业也 弄了个班上第一,分数没下过90。
这样我就更惨了,其他得课我都只是勉强及格。期末考试连java的第一都没保住。
我一下子就跟楼主一样,陷入了极度自负与自卑的情况。可能一次不会这样,但是大一大二的考试都加起来,四个字,“惨不忍睹”。
由于我学的东西多,杂而不精,而且我也有点喜欢炫耀,身边的人,都认为我是计算机“高手”,甚至还“天才”。只有我自己知道,那些人不懂,高手考试能这样?计算机没了理论的基础,啥都不是。
有一点我比较无语,我开始喜欢炫耀自己,后来就不好意思叫了,但是我身边的人可不放弃,比我还能炫耀,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种情况对我来说,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也不为过。
现在情况好多了,我自认为,算是认清自己了,一身傲气都没了。我只相信一点,给我时间,我啥都能学好。

不说了,一肚子苦水。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但是有相同点。楼主的经历值得我借鉴,至少楼主坚持下去了,就给了我动力了。

kid

未读,
2009年8月21日 02:40:092009/8/21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to 陈渊:
咱俩的情况一模一样!

以前我觉得,虽然杂而不精,但是总比周围玩网游的同学好多了,况且学的多一点,可以陶冶情操

现在工作了,才明白,一点要专注一点,然后一直做下去,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学那么多,其实大部分都是浪费时间......

多说无益,只有你自己经历了才能明白

加油!

Jeff Chen

未读,
2009年8月21日 03:10:572009/8/21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杂还是好的,精彩了你的人生,丰富了你的阅历.

2009/8/21 kid <kid...@gmail.com>

来年鱼

未读,
2009年8月21日 03:56:232009/8/21
收件人 TopLanguage
学那么多,其实大部分都是浪费时间......
为什么啊,学都是凭自己兴趣学的,虽然不精,但总有自己的乐趣不是吗
......这样说会不会太天真了点,因为现在什么都要讲一个结果
杂而不精,学得再多也用不上,还浪费时间和精力,这就是结果。。。

确实是经历了才能明白
别人说的再多再细,如果自己没有深入思考也没有半点经验的话,终究是不明白的

来年鱼

未读,
2009年8月21日 03:56:352009/8/21
收件人 TopLanguage
学那么多,其实大部分都是浪费时间......
为什么啊,学都是凭自己兴趣学的,虽然不精,但总有自己的乐趣不是吗
......这样说会不会太天真了点,因为现在什么都要讲一个结果
杂而不精,学得再多也用不上,还浪费时间和精力,这就是结果。。。

确实是经历了才能明白
别人说的再多再细,如果自己没有深入思考也没有半点经验的话,终究是不明白的

On Aug 21, 2:40 pm, kid <kid....@gmail.com> wrote:

来年鱼

未读,
2009年8月21日 03:57:042009/8/21
收件人 TopLanguage
学那么多,其实大部分都是浪费时间......
为什么啊,学都是凭自己兴趣学的,虽然不精,但总有自己的乐趣不是吗
......这样说会不会太天真了点,因为现在什么都要讲一个结果
杂而不精,学得再多也用不上,还浪费时间和精力,这就是结果。。。

确实是经历了才能明白
别人说的再多再细,如果自己没有深入思考也没有半点经验的话,终究是不明白的

On Aug 21, 2:40 pm, kid <kid....@gmail.com> wrote:

Jeff Chen

未读,
2009年8月21日 10:13:272009/8/21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呵呵,因人而异吧。
 
小学的时候我 下象棋,下围棋,下国际象棋,玩奥数
初中的时候踢足球,读散文
高中的时候打星际,玩帝国
大学的时候玩魔兽,打篮球
 
每一段都很精彩,现在还常常怀念。
 
现在毕业了,对上面这些都没有当年的激情(偶尔打打篮球)
但是现在多了一样------对金钱(成功??)的追逐,如果有那时候的激情,我觉得一定会成功

2009/8/21 来年鱼 <cola...@gmail.com>

kid

未读,
2009年8月21日 20:04:422009/8/21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to 来年鱼:
杂而不精,还不如钻研一门,深入下去,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不过话又说过来,培养自己的多方面兴趣,以后能干的工作很多,是个小多面手吧~

把平时浪费的时间,多干点有意义的事儿,比如自己的兴趣,那就不得了了,那就是杂而又精!

2009/8/21 来年鱼 <cola...@gmail.com>
回复全部
回复作者
转发
0 个新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