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爷住在四太太房里,三太太又以病为由来请老爷,老爷没去。第二天天不亮,传来了三太太唱戏的声音。
《红娘》——四平调
看小姐做出来许多破绽,对红娘偏用着要巧语花言。
本来是千金体大家风范,最可怜背人处红泪偷弹。
盼佳期数不尽黄昏清旦,还有个痴情种呀废寝忘餐。
非是我愿意儿传书递简,有情人成眷属不羡神仙。
2.颂莲跟老爷呕气,老爷去了三太太院子里。四太太一人神情落没地走在楼顶上,传来三太太的声音:
《红娘》——西皮流水
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我步步行来你步步爬。
放大胆忍气吞声休害怕,这件事倒叫我心乱如麻。
可算得是一段风流佳话,听号令且莫要惊动了她。紧接着又唱了《苏三起解》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
3.在三太太房中打麻将时,高医生播放三太太当年的演出录音:
《御碑亭》——西皮导板转散板
一见休书如刀绞,只为归家那一宵。
行至中途风雨暴,碑亭避雨起祸苗。
那边又来一年少,两厢无言坐一宵。
清清白白我得贞节保,儿得娘啊!
谁知他疑心起风潮!《御碑亭》是说孟月华因雨夜与一陌生男子在御碑亭共处而被丈夫疑心,被休弃,后来真相大白的故事。
这段唱是孟月华冤屈得申时对丈夫说的话。
暗喻梅珊与高医生的奸情
4.四太太假孕暴露,被封了灯,三太太在楼顶上唱:
《桃花村》——西皮流水
非是我嘱咐叮咛把话讲,只怪你呆头呆脑慌慌张张。
今夜晚非比那西厢待月,你紧提防,莫轻狂,
关系你患难鸳鸯,永宿在池塘。
已然错情生波浪,怎能够粗心大意你再荒唐。
鼓打二更准时往,桃花村口莫彷徨。
你不要高声也不要嚷,你必须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5.梅珊死后“闹鬼”原是四太太在放留声机,就是《御碑亭》的唱段,
《御碑亭》——西皮快板(原系生旦对唱,但此中只留了旦角部分)
自幼父母娇生养,盈盈十五嫁王昌。
既读诗书你不思量,奴岂是柳絮就随风扬。
风雨难测人难量,暗室何必日月光。
阴谋毒计良心丧,休书好比杀人场。
手摸胸膛想一想,无义的王魁比你强。
写的不够完善,希望大家多提自己的观点。
On Jun 18, 5:07 pm, 喜宝 樱桃 wrote:
> 电影里面三太太的几段唱词跟她的心里和社会背景是很有联系的,
> 贴出来分享给大家,再看一遍的时候可以更好的理解电影。
>
>
>
>
>
>
>
> > 1.老爷住在四太太房里,三太太又以病为由来请老爷,老爷没去。第二天天不亮,传来了三太太唱戏的声音。
>
> > 《红娘》----四平调
> > 看小姐做出来许多破绽,对红娘偏用着要巧语花言。
> > 本来是千金体大家风范,最可怜背人处红泪偷弹。
> > 盼佳期数不尽黄昏清旦,还有个痴情种呀废寝忘餐。
> > 非是我愿意儿传书递简,有情人成眷属不羡神仙。
>
> > 2.颂莲跟老爷呕气,老爷去了三太太院子里。四太太一人神情落没地走在楼顶上,传来三太太的声音:
> > 《红娘》----西皮流水
> > 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我步步行来你步步爬。
> > 放大胆忍气吞声休害怕,这件事倒叫我心乱如麻。
> > 可算得是一段风流佳话,听号令且莫要惊动了她。
>
> > 紧接着又唱了《苏三起解》
>
> >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
>
> > 3.在三太太房中打麻将时,高医生播放三太太当年的演出录音:
> > 《御碑亭》----西皮导板转散板
> > 一见休书如刀绞,只为归家那一宵。
> > 行至中途风雨暴,碑亭避雨起祸苗。
> > 那边又来一年少,两厢无言坐一宵。
> > 清清白白我得贞节保,儿得娘啊!
> > 谁知他疑心起风潮!
>
> > 《御碑亭》是说孟月华因雨夜与一陌生男子在御碑亭共处而被丈夫疑心,被休弃,后来真相大白的故事。
>
> > 这段唱是孟月华冤屈得申时对丈夫说的话。
>
> > 暗喻梅珊与高医生的奸情
>
> > 4.四太太假孕暴露,被封了灯,三太太在楼顶上唱:
>
> > 《桃花村》----西皮流水
> > 非是我嘱咐叮咛把话讲,只怪你呆头呆脑慌慌张张。
> > 今夜晚非比那西厢待月,你紧提防,莫轻狂,
> > 关系你患难鸳鸯,永宿在池塘。
> > 已然错情生波浪,怎能够粗心大意你再荒唐。
> > 鼓打二更准时往,桃花村口莫彷徨。
> > 你不要高声也不要嚷,你必须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
> > 5.梅珊死后"闹鬼"原是四太太在放留声机,就是《御碑亭》的唱段,
>
> > 《御碑亭》----西皮快板(原系生旦对唱,但此中只留了旦角部分)
电影中的颂莲是一个读了半年的大学的学生。上课的时候pu老师讲的那个时代让自己的孩子上大学的家庭都是愿意接受新思想的。所以不可能愿意当小妾,在加
上山西平遥的乔家大院的第一条家规就是不能取小妾。所以电影中张艺谋的刻画的人物与现实是不符的。而当今社会的中国大学生却有一些愿意当“二奶”的。不
知道这种风气在1992年的时候是不是存在。如果存在的话我觉得张艺谋也许真的是借古讽今呢。
再看看电影里一开始颂莲说得话:“嫁人就嫁人,”“当小老婆就当小老婆。”也表现了颂莲这个人物无力去反抗社会的现实。在某种环境下,人们只有服从。颂
莲流泪说明她为自己的自由抗争过,而没有成功,最后只能选择当小妾。我觉得也是张艺谋用这部电影映射六四后中国社会的一些现状。抗争过当失败了,结果只
能服从政府的安排。表面上是自己选的,但实际上跟本没有其他选择。
电影中的色调用的反差也很大,院子是青砖石瓦,而一直用红色的灯笼搭配。我觉得古代只有办喜事的时候才会用红色的灯笼。看其它历史剧的时候即使是皇亲国
器平时也很少用红色的灯笼,而电影里老爷选择和哪位太太过夜的时候都是用的红色灯笼。Google了一下红色代表什么,结果很多,我觉得和本剧有关的其
中一个代表就是虚荣和诱惑。红灯笼对老爷来讲也代表一种欲望。我觉的张艺谋用红灯笼代表现在的中国社会被欲望,诱惑和虚荣包围着。
再看看张艺谋喜欢用的院子或者皇宫,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那么大的一个家,可里面的人好像有点少,何况前几位太太都有小孩儿,可是院子里看不到小孩在里
面玩耍,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在加上颂莲和三太太好像有些看不到的矛盾。外面看起来过的很好的家,可里面却充满了矛盾和凄凉。再看看六四,关于起因说法
很多,国内的一种说法是学生被国外势力所利用。但不管怎么说是肯定有矛盾存在的。而当时的中国改革开放十年,综合国立不断增强,但内部却存在许多矛盾。
所以我觉得张艺谋用大院和内部矛盾来描述当时中国发展的一个现状。
试着想想,这样一部电影没有描述任何1949年到1992年的事件可被禁播了一段时间,肯定有其原因。所以,我觉得大红灯笼高高挂表面是描写就社会制度
的弊端,以及女人在旧制度下的没地位,但实际上我觉得张艺谋是在借古讽今。
我没读过苏童写的《妻妾成群》但是听起来这本书里没有大幅的红布,也没有红灯笼。然而在片子里,这两个东西经常出现,结果,小说和片子都被称为《大红灯龙高高挂》了。张艺谋为什么加上这两个东西?我的想法就是为了把不太漂亮又没有颜色的背景变得更多彩。这些红色的东西会不会还有什么别的象征意义?红色一般是代表共产主义的颜色,在这个情况下也是代表这个意义吗?代表社会快来的改变吗?
传统家庭中的妾在封建社会中妾的地位是非常非常地下的。说明白些她们其实就是封建社会男人用来生育的工具,或者说是性工具。她们无论是在社会地位,或者是死了以后的待遇上都和正妻是没法比的。很多妇女在当时也是因为没有谋生的能力才出此下策成了别人的妾。其实也给当时的男人钻了空子。直到中华民国建立,才有了法律禁止家中纳妾,等于是犯了重婚的罪。但是很多地方还是依然实行着。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妾也有可能出身于良民家庭了,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颂莲就是这样,她虽然生性高傲,可是因为她的父亲生意失败了所以欠了很多钱,她迫不得已就成了妾。并且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的妾们为了得宠,地位之低下,都谎称自己怀孕。他们永远看不到阳光,只有盼望着红色的灯光,没有出头的日子,生活非常暗淡,很可怜。当时本来妇女的地位就不高,我们其实可以从之前看得几部电影里都可以看出来,比如《活着》 里面的家珍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那就更别那个时代传统家庭里的妾的地位了。正式地位虽然也不高,但是一定是比妾要高的。
On Jun 20, 2:17 pm, luguanabcd wrote:
> 老师说这部电影借古讽今,可是当时电影年代跟这部电影的关联我确实理解得深度不够。从个人角度出发,我看到的更多是像"雷雨"同样体现出的新老思想的碰撞,人们-在底层被压迫后的呐喊。很多话太久了说不出来,看到的事实太肮脏,人就会被憋疯了。
我以前就很喜欢看《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影片,但当时大概只是这个故事本身以及电影中的建筑和红灯笼所营造出的感觉。 但现在听老师和同学分析了这么多之后,自己也有了一点新的认识。在这里我想谈论一下頌蓮这个人物。 我觉得頌蓮其实从来就没有从内心里真正的接受自己所选择的生活---给人做妾,与人争宠。但从电影中看来,在面对老三的挑衅,頌蓮也有自恃清高,一览重山小的一面;但当私下无人,她翻开自己陪嫁的箱子,看到曾经学生时代的物品,她想必也对自己过往尤为怀念,所以我认为很多时候她的心理应该是充满矛盾的。一面她不得不面对自己现在的生活,这种为人妾的身份。另一面,自己又排斥自己这样的身份,也从没有真正的去面对,接受这样的身份。由于她的心始终飘忽不定,这也是导致她最终从本应得宠的地位走到没落的根本原因。看到最后,感觉頌蓮就是一个悲剧,她并无多少心计,与人争宠的方式也过于特立独行,锋芒毕露。 最终是赔了夫人(老爷的宠爱)又折兵。
On Jun 21, 1:32 am, luguanabcd wrote:
> 张艺谋电影中的确有很多与原著不符的信息,这可以说是张艺谋的一贯作风。同时也像姗姗提到的那样,我认为很多原著在张艺谋稍作改动、加入一些隐喻之后更能体现出 原著的意义。我认为他拍的电影胜过原著。张艺谋是通过改动,将原本生硬的思想变得灵活而使观众们易于接受,触景生情后有所感慨。
> 对于男女平等的问题,我认为男女永远不可能平等。男女平等并不代表男人做到的女人一定要做到,而是说女性的权益不再受侵害,女性人身不再受压迫、受歧视。如果说 当政者,女性当然有,只不过当政很大程度需要魄力,需要努力,可以说男性更适合当政,而并不是不允许有女性的存在,从这个角度看,男女的权利是平等的,就看你争 取与否。换个角度,装修工人、建筑工人大部分都是男人,女人当然有权利去应聘,可是自身的条件未必符合,所以在工地大部分也是男性,但是我们不能妄下结论男女不 平等。如果从执教的角度出发,那么大部分又会是女性,因为女人细心,更懂得如何关心学生,我们同样不能说男人比女人低一个阶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苏童(1963年-)是中国当代作家,原名童忠贵,江苏苏州人(原籍江苏扬中县),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居南京。主要作品有《妻妾成群》,《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罂粟之家》,《米》,《1943年的逃亡》,《我的帝王生涯》等。苏童是中国当代先锋派新写实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特点是追求以客观平静的笔调叙述故事,尽量不带主观情感。1980年苏童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到南京工作,一度担任《钟山》编辑,后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苏童的成名作当推1987年发表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从那时起,苏童被批评界看成“先锋派”(或“后新潮”)的主将。1989年以后苏童的风格有所变化,从形式退回到故事,尝试以老式方法叙述一些老式故事,《妻妾成群》则是典型代表作。《妻妾成群》被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苏童以90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4位,引发广泛关注。2009年11月,他以《河岸》赢得曼氏亚洲文学奖,成为继2007年姜戎的《狼图腾》后,第二名中国作家获此殊荣。[1]
On Jun 21, 1:05 am, ilovespecialkla wrote:
> 在那样的社会,任由着自己的意愿去行事只会得到悲剧的下场。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颂莲正是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她选择了更明智的做法。但这并不意味这她向社会妥 协和投降,她之所以走过去,正是因为虽然她要去做一个姨太太,但是并没有丧失心里对这种制度的抵触。那些有勇气直白的去对抗的人,要么年轻热血方刚,要么无知不 懂水的深浅。所以聪明的做法就是要把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剩下的便是对敌人的反击。孙子兵法里就说过,善于作战的人,首先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然后等待时机。 假如颂莲在那样的社会下给自己定上新女性,反封建男权的标签,结局就不会是好的。另外我觉得像你说的找机会逃跑,那才是退缩。
在电影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的特点反映了人性的种种。就像老太太,内心晃如明镜,二太太内心狡诈,三太太直爽,但她们表现出来的状态却和内心的想法不同,就像二太太看上去还很老实,三太太其实很没心机,这都直接导致了最后注定的结局。在电影刚开始时,就注定了这种悲惨的结局。而这种悲剧在结尾五太太来到时又预示着会延伸下去,和电影的开头相互呼应。而电影中一如既往有很多的象征性,而这些象征在物品道具,背景音乐,甚至是颜色上都可以体现出来。例如说方的窗户象征囚禁,红色象征生命和喜庆等。
On Jun 21, 2:06 am, 涟殇 wrote:
> > 苏童(1963年-)是中国当代作家,原名童忠贵,*江苏*<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1%9F%E8%8B%8F>
> > *苏州*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B%8F%E5%B7%9E>人(原籍江苏*扬中*<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9%AC%E4%B8%AD>
> > 县),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4%BA%AC%E5%B8%88%E8%8C%83%E5%...>
> > 中文系,现居*南京*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4%BA%AC>。主要作品有《*妻妾成群*<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6%BB%E5%A6%BE%E6%88%90%E7%BE%A4>
> > 》,《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罂粟之家》,《米》,《1943
> > 年的逃亡》,《我的帝王生涯》等。苏童是中国当代先锋派新写实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特点是追求以客观平静的笔调叙述故事,尽量不带主观情感。1980
> > 年苏童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到南京工作,一度担任《钟山》编辑,后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1983
> > 年开始发表小说。苏童的成名作当推1987年发表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从那时起,苏童被批评界看成"先锋派"(或"后新潮")的主将。1989
> > 年以后苏童的风格有所变化,从形式退回到故事,尝试以老式方法叙述一些老式故事,《妻妾成群》则是典型代表作。《妻妾成群》被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 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 > 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苏童以90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4位,引发广泛关注。*2009年*<http://zh.wikipedia.org/wiki/2009%E5%B9%B4>
> > 11月,他以《河岸》赢得*曼氏亚洲文学奖*<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B%BC%E6%B0%8F%E4%BA%9E%E6%B4%B2%E6%...>
> > ,成为继*2007年* <http://zh.wikipedia.org/wiki/2007%E5%B9%B4>*姜戎*<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7%9C%E6%88%8E(%E4%BD%9...>
> > 的《狼图腾》后,第二名中国作家获此殊荣。*[1]*<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B%8F%E7%AB%A5#cite_note-0>
但是她又有着与旧式妇女不同的一面,她有着自尊和自信,然而在陈家服从老爷,讨老爷欢心才是最重要的,“自尊”成了她得宠的障碍,同样她的“自信”在这
里也显的苍白无力,这里的大太太有地位,二太太有心机,三太太有姿色,她的年轻,她的学生背景等优势并不能让她得到专宠。她的干练坚决成为她走向绝望之
路的原动力。她清纯的气质和直率的品性终究挽救不了一个小妾的命运。所以她的结局注定会是悲剧。
电影中从头到尾陈佐千只是一个背影,这也是让观众觉得不理解的地方。陈佐千这个热衷于纳妾的旧式男人,看上去有点像"西门庆",他以对床笫的热情来掩盖
已经颓败和虚空的生活。在整个故事中,他是一个至高无上而又苍白空洞的背景,所以以至于张艺谋在改编的影片中,他对陈佐千的拍摄只采用一个凝重而模糊的
背影。
On Jun 21, 2:59 am, 一夢遙 wrote:
> 看完整部影片,一直有一個疑問,作為影片中最主要的男性----陳家的老爺,爲什麽導演張藝謀卻從沒給過他一個正面的鏡頭?這位老爺很少出現在畫面中,一直都是以聲-音出現。即便出現了,也一直都是遠遠的模糊不清的。
我之前也有同样的疑问,所以查了一下。京剧里女人演的旦角叫做“坤旦” 是从民国开始才有的。不过据说光绪年间,在上海租借地就开始出现了一些女戏子。
不过我还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就是最后的那一段背景音乐,虽然是传统戏剧的调但却是女声合声,这应该是在传统戏剧里没有的。而且听起来很像是文革时期的样板戏。不知道导演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
大太太,早已看透,所以不争权利,冷眼旁观,出了事一切按照老规矩来,总不会错。
二太太,从她第一次欢迎四太太,就几乎可以断定,这个女人深藏不漏,表面平和,内心阴险。因为,女人只要是情敌,就不会成为姐妹。亲姐妹,一样为了争
宠,而斗个死去活来。看起来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不过,她也注定逃不过老爷再取五太太的命运。和别人争宠,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而已。
三太太,一出场就露出了锋芒,但内心里却充满了对爱情的向往。唱戏的女人,超越了现实,最後付出了生命。
四太太,她读过书,在那个社会里,是一个有思想的女人。现实逼得她,与丫鬟斗,与三太太斗,与二太太斗,最终在两条人命间接的死在她手里後,看透了一
切,被逼成了疯子。她与大少爷那一瞬间的爱郄没有点燃
丫鬟雁儿,一个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成为太太的傻女人。只因为老爷对她动手动脚。四太太来了,所以她对四太太恨之入骨。她在自己屋里偷偷挂灯笼,和二太太勾
结,诅咒四太太,最後告发四太太没有怀孕。这个头脑简单的女孩,和自己的命运在抗争。最终免不了一死
维基百科对四合院的定义是:四合院,又称四合房,[1] 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2]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有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二进一院;“日”字形的称为三进二院;“目”字形的称为四进三院。
很好奇 片中的宅院 班上有没有对这有研究的同学阿 这种房子算不算是四合院还是就只是个大宅院?
On Jun 22, 12:34 pm, 谷雨 wrote:
>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拍摄地点就是有名的乔家大院。*
> *
> *
> *著名的山西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1%B1%E8%A5%BF%E7%9C%81>省平遥<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9%B3%E9%81%A5%E5%8E%BF>
> 的乔家大院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9%94%E5%AE%B6%E5%A4%A7%E9%99%A2>**
> 就是山西风格的四合院*。更广义地说,黄土高原<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84%E5%9C%9F%E9%AB%98%E5%8E%9F>
> 上由窑洞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A%91%E6%B4%9E>围合而成下沉式“地坑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C%B0%E5%9D%91%E7%AA%91...>
> ”的院落也是四合院的一种。
>
> *维基百科对四合院的定义*是:四合院,又称四合房,[1]<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5%90%88%E9%99%A2#cite_note-0>
> 是中国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的一种传统合院<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88%E9%99%A2>
> 式建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B%BA%E7%AD%91>,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D%8F%E5%AE%85>
> ,通常由正房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D%A3%E6%88%BF>、东西厢房<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E%A2%E6%88%BF>
> 和倒座房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0%92%E5%BA%A7%E6%88%BF>组成,从四面将庭院<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A%B1%E5%9C%92>
> 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2]<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5%90%88%E9%99%A2#cite_note-1>
>
>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有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二进一院;“日”字形的称为三进二院;“目”字形的称为四进三院。
>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几许,庭 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此時鏡頭在頌蓮與死人屋大門之間交替,隨著頌蓮的臉在鏡頭上由中景變為特寫,死人屋距離鏡頭也越來越近,此時死人屋畫面的搖晃似乎就代表了在頌蓮蹣跚步伐中所呈現出的影像,而觀眾正透過頌蓮的眼睛注視著死人屋~!~!
On Jun 21, 2:32 am, luguanabcd wrote:
> 张艺谋电影中的确有很多与原著不符的信息,这可以说是张艺谋的一贯作风。同时也像姗姗提到的那样,我认为很多原著在张艺谋稍作改动、加入一些隐喻之后更能体现出-原著的意义。我认为他拍的电影胜过原著。张艺谋是通过改动,将原本生硬的思想变得灵活而使观众们易于接受,触景生情后有所感慨。
> 对于男女平等的问题,我认为男女永远不可能平等。男女平等并不代表男人做到的女人一定要做到,而是说女性的权益不再受侵害,女性人身不再受压迫、受歧视。如果说-当政者,女性当然有,只不过当政很大程度需要魄力,需要努力,可以说男性更适合当政,而并不是不允许有女性的存在,从这个角度看,男女的权利是平等的,就看你争-取与否。换个角度,装修工人、建筑工人大部分都是男人,女人当然有权利去应聘,可是自身的条件未必符合,所以在工地大部分也是男性,但是我们不能妄下结论男女不-平等。如果从执教的角度出发,那么大部分又会是女性,因为女人细心,更懂得如何关心学生,我们同样不能说男人比女人低一个阶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 在 2012年6月20日星期三UTC-7上午11时50分54秒,Qi Qi写道:
>
>
>
>
>
> > 咱们看的雷雨,大红灯笼高高挂,很多都是抨击当时旧社会封建思想。
> > 记得老师说过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在乔家大院拍摄完成。想真实的了解当时富可敌国的商人的真实生活。
> > 因此查阅了乔家祖训资料。有几条家训引起我的兴趣,大概是说。不准吸毒,不准纳妾,不准虐仆,不准赌博,不准酗酒,不准冶游。
> > 乔家当时富裕了几百年而不衰弱。比起今天富不过三代,看似更为成功。 这也充分说明,当时富可敌国的商人,他们的思想比起当代人,更为鲜明与耿直。
> > 只能说张艺谋拍摄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传递着我们当时大富之家的一些不真实的信息。
> > 至于他说的真不真实并不重要,那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我倒觉得真实性很是重要。不然我们总是把过去想做就是旧思想,旧社会。可试想,若没有这几千年的
> > 封建思想,
> > 我们又如何演化出"新思想,新社会"。直到现在,男女也并未得到真正的平等。细数国内外当政者,有多少位是女性?
> > 既然如此,何苦拍出一些并不写实的影片来抨击过去。
>
> > On Jun 20, 2:17 pm, luguanabcd wrote:
>
> > 老师说这部电影借古讽今,可是当时电影年代跟这部电影的关联我确实理解得深度不够。从个人角度出发,我看到的更多是像"雷雨"同样体现出的新老思想的碰撞,人们--在底层被压迫后的呐喊。很多话太久了说不出来,看到的事实太肮脏,人就会被憋疯了。- Hide quoted text -
>
> - Show quoted text -
On Jun 23, 8:38 pm, owensb321 wrote:
> 我觉得张艺谋这部电影真的很不怎么样。
> 首先艺术应该源自生活高于生活,但是这部电影完全背离了真实。
> 故事以乔家大院为背景,虽然说是陈家,但是观众不免要想到这是不是在影射晋商乔家呢?乔家祖训是不允许进戏园子,捧戏子的,根据这条,老爷又怎么能娶一
> 个过气的戏子呢?而且乔家家训严明怎么会出陈老爷这么一个败类呢?
> 而且按照年代推算,他应该是乔致庸的儿子,乔致庸和等人也?怎么会有这么一个龌龊,狠毒的儿子呢?
>
> On Jun 21, 2:32 am, luguanabcd wrote:
>
>
>
> > 张艺谋电影中的确有很多与原著不符的信息,这可以说是张艺谋的一贯作风。同时也像姗姗提到的那样,我认为很多原著在张艺谋稍作改动、加入一些隐喻之后更能体现出--原著的意义。我认为他拍的电影胜过原著。张艺谋是通过改动,将原本生硬的思想变得灵活而使观众们易于接受,触景生情后有所感慨。
> > 对于男女平等的问题,我认为男女永远不可能平等。男女平等并不代表男人做到的女人一定要做到,而是说女性的权益不再受侵害,女性人身不再受压迫、受歧视。如果说--当政者,女性当然有,只不过当政很大程度需要魄力,需要努力,可以说男性更适合当政,而并不是不允许有女性的存在,从这个角度看,男女的权利是平等的,就看你-争-取与否。换个角度,装修工人、建筑工人大部分都是男人,女人当然有权利去应聘,可是自身的条件未必符合,所以在工地大部分也是男性,但是我们不能妄下结论男-女不-平等。如果从执教的角度出发,那么大部分又会是女性,因为女人细心,更懂得如何关心学生,我们同样不能说男人比女人低一个阶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 > 在 2012年6月20日星期三UTC-7上午11时50分54秒,Qi Qi写道:
>
> > > 咱们看的雷雨,大红灯笼高高挂,很多都是抨击当时旧社会封建思想。
> > > 记得老师说过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在乔家大院拍摄完成。想真实的了解当时富可敌国的商人的真实生活。
> > > 因此查阅了乔家祖训资料。有几条家训引起我的兴趣,大概是说。不准吸毒,不准纳妾,不准虐仆,不准赌博,不准酗酒,不准冶游。
> > > 乔家当时富裕了几百年而不衰弱。比起今天富不过三代,看似更为成功。 这也充分说明,当时富可敌国的商人,他们的思想比起当代人,更为鲜明与耿直。
> > > 只能说张艺谋拍摄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传递着我们当时大富之家的一些不真实的信息。
> > > 至于他说的真不真实并不重要,那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我倒觉得真实性很是重要。不然我们总是把过去想做就是旧思想,旧社会。可试想,若没有这几千年的
> > > 封建思想,
> > > 我们又如何演化出"新思想,新社会"。直到现在,男女也并未得到真正的平等。细数国内外当政者,有多少位是女性?
> > > 既然如此,何苦拍出一些并不写实的影片来抨击过去。
>
> > > On Jun 20, 2:17 pm, luguanabcd wrote:
>
> > > 老师说这部电影借古讽今,可是当时电影年代跟这部电影的关联我确实理解得深度不够。从个人角度出发,我看到的更多是像"雷雨"同样体现出的新老思想的碰撞,人们---在底层被压迫后的呐喊。很多话太久了说不出来,看到的事实太肮脏,人就会被憋疯了。- Hide quoted text -
>
> > - Show quoted text -- Hide quoted text -
On Jun 23, 8:42 pm, owensb321 wrote:
> "lunguanabcd"同学,拍摄地点是山西著名的乔家大院,是著名的民宅,并不是什么四合院。
>
> On Jun 23, 8:38 pm, owensb321 wrote:
>
>
>
> > 我觉得张艺谋这部电影真的很不怎么样。
> > 首先艺术应该源自生活高于生活,但是这部电影完全背离了真实。
> > 故事以乔家大院为背景,虽然说是陈家,但是观众不免要想到这是不是在影射晋商乔家呢?乔家祖训是不允许进戏园子,捧戏子的,根据这条,老爷又怎么能娶一
> > 个过气的戏子呢?而且乔家家训严明怎么会出陈老爷这么一个败类呢?
> > 而且按照年代推算,他应该是乔致庸的儿子,乔致庸和等人也?怎么会有这么一个龌龊,狠毒的儿子呢?
>
> > On Jun 21, 2:32 am, luguanabcd wrote:
>
> > > 张艺谋电影中的确有很多与原著不符的信息,这可以说是张艺谋的一贯作风。同时也像姗姗提到的那样,我认为很多原著在张艺谋稍作改动、加入一些隐喻之后更能体现出---原著的意义。我认为他拍的电影胜过原著。张艺谋是通过改动,将原本生硬的思想变得灵活而使观众们易于接受,触景生情后有所感慨。
> > > 对于男女平等的问题,我认为男女永远不可能平等。男女平等并不代表男人做到的女人一定要做到,而是说女性的权益不再受侵害,女性人身不再受压迫、受歧视。如果说---当政者,女性当然有,只不过当政很大程度需要魄力,需要努力,可以说男性更适合当政,而并不是不允许有女性的存在,从这个角度看,男女的权利是平等的,就看-你-争-取与否。换个角度,装修工人、建筑工人大部分都是男人,女人当然有权利去应聘,可是自身的条件未必符合,所以在工地大部分也是男性,但是我们不能妄下结-论男-女不-平等。如果从执教的角度出发,那么大部分又会是女性,因为女人细心,更懂得如何关心学生,我们同样不能说男人比女人低一个阶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 > > 在 2012年6月20日星期三UTC-7上午11时50分54秒,Qi Qi写道:
>
> > > > 咱们看的雷雨,大红灯笼高高挂,很多都是抨击当时旧社会封建思想。
> > > > 记得老师说过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在乔家大院拍摄完成。想真实的了解当时富可敌国的商人的真实生活。
> > > > 因此查阅了乔家祖训资料。有几条家训引起我的兴趣,大概是说。不准吸毒,不准纳妾,不准虐仆,不准赌博,不准酗酒,不准冶游。
> > > > 乔家当时富裕了几百年而不衰弱。比起今天富不过三代,看似更为成功。 这也充分说明,当时富可敌国的商人,他们的思想比起当代人,更为鲜明与耿直。
> > > > 只能说张艺谋拍摄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传递着我们当时大富之家的一些不真实的信息。
> > > > 至于他说的真不真实并不重要,那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我倒觉得真实性很是重要。不然我们总是把过去想做就是旧思想,旧社会。可试想,若没有这几千年的
> > > > 封建思想,
> > > > 我们又如何演化出"新思想,新社会"。直到现在,男女也并未得到真正的平等。细数国内外当政者,有多少位是女性?
> > > > 既然如此,何苦拍出一些并不写实的影片来抨击过去。
>
> > > > On Jun 20, 2:17 pm, luguanabcd wrote:
>
> > > > 老师说这部电影借古讽今,可是当时电影年代跟这部电影的关联我确实理解得深度不够。从个人角度出发,我看到的更多是像"雷雨"同样体现出的新老思想的碰撞,人们----在底层被压迫后的呐喊。很多话太久了说不出来,看到的事实太肮脏,人就会被憋疯了。- Hide quoted text -
整部电影都是在这青砖灰瓦的宅院中拍摄的,四四方方,密不透风的墙壁给人压抑不舒服的感觉。这部电影反应了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的家庭内部相互倾轧的人生景象及其相应的生存原则。 电影中很多细节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一些特征,例如,吃饭的礼仪,墙壁的人像,和封建迷信的思想。女主人公颂莲是整部作品的核心人物,受过教育的她,只身一人进入阴森恐怖,勾心斗角的陈家大院,从一开始不习惯陈家大院里所谓的“规矩” 到最后为了得到特别的“规矩”同女人们互相尔虞我诈,互相争宠,甚至为了“规矩”假怀孕。而所谓的特殊的规矩,也就是点菜的特权,特殊的捶脚,还有被奴仆敬重的虚荣感等等。表面上看是家庭“规矩”导致了一系列的恶果,实际上是暗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在社会大环境,大的体制下使人心理变态,为了一点点的权利,而付出了本不该付出的代价。
颂莲的学生身份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是学生,所以才胆大,性格直率,没有心机,而这些本应属于她的美好特质,在争夺“规矩”的过程中一点一点的转变,然后被人利用,被人陷害。
点灯,本来象征着那没有希望而又冰冰冷冷的宅院里唯一的希望,却在颂莲假怀孕计划失败之后被她嗤之以鼻,但又掩饰不住心中的寂寞。
她与三太太的对话,和三太太的京剧唱词有些许暗示。假孕暴露时,三太太在楼顶上唱: 你不要高声也不要嚷,你必须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句句话都在提醒颂莲也在提醒自己,少做事糊涂事。在这个深宅大院里,想要更多的特权,更多的宠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小心翼翼,谨言慎行。
颂莲因为寂寞产生了对大少爷的情愫,但一直压抑着未能表达出来,
然而三太太性格刚烈,率直嚣张,有时打击报复,有时心存善良,是个敢爱敢恨的人,她心里想的什么脸上就表现什么,不甘心对人委曲求全,卑躬屈膝,梅珊为人张狂,心气很高,但又抵不住现实社会的压迫。她知道在这个社会里,妇女自身是无法立足的,何况他还是一个半靠容貌半靠唱戏的女人,他必须依靠男人而活,她放弃了爱情,选择沦为身份卑微却丰衣足食的三太太。颂莲虽然受过教育,性格直率,但隐约会感到她的隐忍,骨子里的被封建思想束缚着。
这院子里的人都是病态的,整部电影始终没有陈老爷的正面特写,但是却处处传达着封建传统思想中那尊女卑的思想。老爷认为只要把女人的脚伺候舒服了,女人也就舒服了,服侍男人也就顺手了。为什么是脚?脚是用来走路的,管住了你脚,你哪也去不了,束缚了你的自由。老爷主宰着各位太太的命运。雁儿原本是个丫鬟,但受到了老爷的喜欢,而做起了太太梦,封建思想的老爷是绝对不会娶一个丫鬟为太太的。所以雁儿注定是个悲惨的结局。(当他自己在屋子里点上补过的破旧灯笼,听着敲打的声音,想象自己是太太的时候,那是怎样的可怜又可恨。)
中国人在这个屹立了千年的冰冷的墙内一个个绝望的死去,或者疯掉。
在那些阴森的院墙之内,点不点灯都是恐怖的。人在墙内自相残杀,新的人不断从墙外面走进来,可是没有人可以活着走出去,总有一天自家院子的灯永远也不会被点亮了。人在里面活不像是在生活,而是在生存,尤其是女人。中国的女人,几千年来养成了自卑却又自大的性格,过着无聊又无奈的生活,制造可悲又可怜的命运。她们勾心斗角,自相残杀,她们互不信任,相互折磨,悲剧的基因继承了一代又一代。
(在那些院墙之内,夫人的梦里是捶脚底的声音。
媚眼抛尽,酒意散尽,“爱”这个字在那里是没有土壤和空气的,“恨”字却镶嵌在每一块砖里。人在那种阴森之地连颤抖的胆子都没有了,杀人者却恐惧鬼魂,善良者却无意中害死了两个人,都是被逼的,都是无能为力的人。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那个阴魂般的老爷, )
整个影片中都没有出现春天这个季节。导演告诉我们,这些女人没有春天。她们永远活在萧煞的季节里。没有阳光,只盼望着红色的灯光,永无出头之日。所有的场景都是在那一座大院里拍摄完成,其用意是这些女人永远都无法逃脱这个牢笼。三姨太出去了,但也没有拍摄她在院外的场景,但其结局就是被人绑着回来。逃出这个牢笼的女人,有着悲剧的下场。这便是导演的用意所在。
那房顶上徘徊的四太太,渴望接近天空(自由的象征),然而她在房顶疯掉了——那座死人屋也在房顶,最接近天空的地方,也是最接近天国的地方。对这些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来说,死也许是离开这里的唯一方法,也是最终的救赎。
“什么好不好,本来就是做戏,做得好可以骗别人,做不好只能骗自己。”
“人和鬼只差一口气,人就是鬼,鬼就是人。”
“在这个院里人算个什么东西,像猫像狗像耗子,就是不像人。”
夏去夏又来,大红灯笼又高高的挂起了,一股腐烂的味道弥漫在院子里,年轻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人,无望的在灯下,只是走着,找不到出路。
在这个没有春天来到的院子里,只有那一次又一次挂起的大红灯笼还在无声的控告着每个女性在那个年代的悲哀.
鲁迅 胡适 等诸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都有过父母包办婚姻的经历,如果他们顺应了父母的安排,接下里必然是向一夫多妻发展。可据我了解鲁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配朱安是守了一辈子的活寡。为什么这些优秀的男人都抵触封建婚姻一夫多妻制,可见一夫多妻并非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鲁迅生命中的两个女人,朱安与许广平,
朱安,(是个封建社会的典型女性,那时候的她还有缠足。)使鲁迅体味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命运的荒诞,刺激他与传统彻底决裂,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地反抗封建礼教,与命运进行“绝望的抗争”。 一个伟人的诞生,往往出于迫不得已。鲁迅文风的阴冷、偏激、滞涩,也与朱安这个背景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安对鲁迅影响更甚于许广平
颂莲的继母和宅院老爷没有正面的镜头,电影里表面上没有他们的身影其实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是代表封建礼教的符号,是残害女人们的罪魁祸首。 陈老爷成为一个封建家族家长的代表和缩影。导演仅需将镜头聚焦于陈家,却使一家一族的规则运作具有了一种普遍性,成为对中国旧时千万个封建家族的概括,并从家族延伸到当时的社会。
封建制度扼杀了年轻的生命和美丽的爱情。
《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方面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结构进行了批判,一方面也继承了部分鲁迅对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恐怖手段描画。这可能主要归功于小说原著和张艺谋邀请的一些理论界人事参与。影片具有很强的象征和寓意,在那个时代表现了人们的某种心情。对于过去的封建势力灭杀人性和生命的行为,都被他放到了黑森森笼罩着的封闭的院落。在无处可逃的空间里,巧妙的展示着深层的寓意。而大红灯笼这个中国传统的象征物体,不是代表着希望,而是暗喻了被控制着的人性和权力人物的存在。 在封建势力的无形迫害下,女人们不是被扭曲就是被摧残。颂莲的反叛,好胜的性格使她终究还是败给了笑里藏刀的二姨太。家庭中的争宠风波,导致雁儿含恨而死,三姨太被“家法”吊死。旧中国妇女的种种命运,都在这个陈家大院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大红灯笼高高挂》—谈谈电影里的颜色
电影里面的颜色冷热基调反差很大。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红色,火红的大灯笼本是节日的象征,但在电影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显得那么的刺眼。那一个个半人高的灯笼,一共有十个,挂在屋檐上,深深的红,红的那么血腥红的那么压抑。 还有那白色。白茫茫的雪景。一片一片的雪白,雁儿跪在雪里的样子更加突出一片惨白的宅院,她那年轻的生命就葬送在这惨白的一个令人窒息的牢笼里。那白雪覆盖的屋顶,掩埋掉的只是暂时的那一切的虚假与真实,就像三太太的死,终究有一天会被曝光在烈日之下。黑色的房子,白色的雪。就像黑色的棺材上白色的送葬的布一样。
我认为,红色预示着女人不幸的开始,一个命运将被封建主宰的征兆。影片从头到尾都没看见过宅院主人的脸面,但他的身影却是无处不在的。就像黑暗封建势力,虽然表面上无迹可寻却处处可见。尽管故事里的老爷一直没有出现正脸,但是他的声音却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那种从背后发出指令的威慑力,虽然看不见,可是却无处不在。
看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时候以为颂莲会像甄环一样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步步得到老爷的心。尤其是她对雁儿说的那句:“我有没有本事慢慢走着瞧”。没想到她的假怀孕伎俩被雁儿和二太太识破了。之后还借酒消愁间接害死了三太太。最后变成了疯子。陈家里各姨太的争斗就像缩小版的后宫争斗,聪明的颂莲还是斗不过这种大家族式的压迫,最后命运悲惨
在本部影片中还运用了许多有象征性意义的东西。我想简单讲一下。
例如大红灯笼,它不单纯是影片中颇有造型感的视觉元素,而且通过点灯——吹灯——长明灯——封灯这一变化,含蓄地推动着颂莲个人命运的发展。
季节的变化也是从春天,夏天,秋天一直到冬天,预示了颂莲的悲惨命运的来临。
还有,吃饭的过程也是一种地位权力的象征,谁被宠幸谁就有点菜的权力。
影片中还有一个暗示点就是楼顶那个死过人的小屋,从最初颂莲得知那里死过几个女从一开始就暗示了“老爷”的神圣不可触犯,到最后三太太被杀于那里,都揭示了老爷意志的不可违反,谁违反都没有好下场!
看完这部影片后总是让我联想到封建社会皇帝的后宫,感觉陈家大宅就是后宫的一个缩影,在里面跟本没有任何爱情可言,只有为了权力和地位的争风吃醋与明争暗斗。
愚可劫人,權可劫人,在這不講法的世界。
慾可劫心,權可劫心,在這不講善的世界。
我认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有以古讽今的用意。在电影中,陈家的太太们为了挂红灯笼而争得你死我活,不惜伤害他人性命为代价。而“挂红灯笼”的寓意也有对权力和权势的向往,太太们为了能在陈家有地位,让下人看得起,想尽一切办法争权斗恶。同样的,在现如今社会中,人们对金钱和权利的向往就像影片中太太们对“红灯笼”的向往一样。人们疯了般的争夺金钱和权利就是为了自己能在社会中有一席立足之地。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权利”与“权力”
权利是指个人依法享有的利益,如人活着要有言论自由权利和合法居住权利等等,相当于英文中的“right”。而权力是指一个人的权势和力量,相当于英文中的“power”。在影片中陈老爷拥有的是权力,代表他在陈家说的算有权势,也说明了当时男人的极大权力。
我比較好奇的是 雖然在中華民國成立後有制定重婚罪 所以大部分的人都是一夫一妻制
但我家鄉一個麵攤老闆還是娶了三個老婆...
1. 四太太最后发疯的原因是什么?
四太太是个正常的人,她没有办法接受三太太被杀害的现状。这多少有点后现代精神分析的影子,正常的人在一个变态的社会中该如何生存?该以怎么样的状态生存?如果适应这个社会,那么显然人就必须被变态化。但是如果不适应的话,就只能逃脱。四太太尝试逃离陈家,她的救命稻草是大少爷,但是他没有拯救她。既没有办法适应,又没有办法逃脱,那只能反抗了?三奶奶反抗了,反抗的结果是死亡。四奶奶该怎么办?发疯是她反抗的方式。
2. 最后五奶奶的出现有什么寓意吗?
五奶奶只不过是众多姨奶奶中的一个,这是一个新人辈出的家庭。少掉一个自然会有人来填补。她的命运是什么?是二奶奶?三奶奶?还是四奶奶?无论是谁,都不过是牺牲者。
在 2012年5月18日星期五UTC-7上午11时15分04秒,姗姗不来迟写道:
传统家庭中的妾在封建社会中妾的地位是非常非常地下的。说明白些她们其实就是封建社会男人用来生育的工具,或者说是性工具。她们无论是在社会地位,或者是死了以后的待遇上都和正妻是没法比的。很多妇女在当时也是因为没有谋生的能力才出此下策成了别人的妾。其实也给当时的男人钻了空子。直到中华民国建立,才有了法律禁止家中纳妾,等于是犯了重婚的罪。但是很多地方还是依然实行着。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妾也有可能出身于良民家庭了,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颂莲就是这样,她虽然生性高傲,可是因为她的父亲生意失败了所以欠了很多钱,她迫不得已就成了妾。并且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的妾们为了得宠,地位之低下,都谎称自己怀孕。他们永远看不到阳光,只有盼望着红色的灯光,没有出头的日子,生活非常暗淡,很可怜。当时本来妇女的地位就不高,我们其实可以从之前看得几部电影里都可以看出来,比如《活着》 里面的家珍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那就更别那个时代传统家庭里的妾的地位了。正式地位虽然也不高,但是一定是比妾要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