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中国出现的对陆王心学的批判中,常常出现的就是功利主义的影子;明末清初的学者如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基本上都是功利主义者;功利主义在清一代称实学,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国灭及于企图光复中华的学者们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思。
到了"五四"运动之后,反封建的思想家们基本上都是功利主义者,一些学者认为明清时代的思想家唐甄、李贽、谭嗣同等人"利用"陆王心学的一些理论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反对崇拜权威、破除教条,启发思维,宣传新思想,这其中的"利用"就是典型的功利主义。中国的功利体现为不尚空谈的实学,尽管并不完美,但是在某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出现也是合乎情理的。
功利主义是"五四"时期出现的重要的思想之一,至于今,这种思想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
"五四"时期的一些代表人物多以功利主义者自居,钱玄同就自称:"始终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他是胡适倡导白话文的同盟者,作为文字大师章太炎的弟子,为了中国的智的开发,他甚至主张废除难以普及的汉字;在这个问题上胡适几乎有点专横,他在与陈独秀说明文言文和白话文的问题时坚守自己的立场而不容讨论,胡适的实用主义当然也是一种功利主义;陈独秀本人同样是一个功利主义者。
功利主义与道德玄学相对立,道德精英们借"儒家必有微言而后有大义,佛家必有菩萨乘而后有声闻乘"之说为自己辩护,陈独秀则举释迦的自觉,孔子的言礼立教,耶稣之杀身救世,以及那些申张民权自由的人物说,证明他们都是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者。陈独秀问道:
"功之反为罪,利之反为害,《东方》记者倘反对功利主义岂赞成罪害主义乎?敢问。"(王元化《对于五四的再认识》)